护理用药出错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6-17 09:09:00

护理用药出错分析及对策

用药差错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预防事件,导致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该事件和专业技术、药物产品、操作程序,以及管理体系有关。用药差错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据美国药典会2000年报道,用药差错发生率以给药为最高,其次为抄写、配方、处方。用药差错大多是由于违反治疗原则和规定所致[1]。用药差错的含义不同于药品不良反应,但用药差错也可以导致不良反应,如已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而用青霉素治疗,导致过敏性休克。我国尚未开展用药差错监测报告工作,人们对用药差错的危害性尚无足够认识,通常认为用药差错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医院(不包括其他医疗机构)因用药差错而死亡的患者每年达数千例,增加医院成本费用每年20亿元。因此,应重视用药差错现象,逐步开展用药差错监测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预防用药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本文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护理环节相关用药差错问题予以分析及提供参考建议,以减少医疗差错。

1常见问题

1.1用药对象差错容易发生在药房药剂师发药和护士给药的环节中,药剂师和护士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多个患者的发药和给药,流程的遗漏和个人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将药物用错患者。

1.2药物差错给患者提供了不恰当甚至是不正确的药物。此常出现在医生开医嘱时,或者药剂师取药时。或者护士因与大夫缺乏沟通误解医嘱时,也会产生用药差错的后果。

1.3给药剂量的差错指用药剂量过大造成中毒,或剂量过小延误治疗时机。这类错误可发生于医生、药剂师、护士和病人本身的所有环节,如计算错误、书写差错、转抄医嘱错误、理解错误等都是常见病因。

1.4给药途径的差错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等用药途径或方法错误。常由于医生护士间缺乏沟通,医生不了解新药的用药特点所导致的。

1.5服药时间的差错指错误的用药时间、用药间隔和疗程。医生在开处方时没有交代清楚,药剂师没有给予必要的书面及口头指导,护士不重视严格的给药时间,或是发药差错,病人不了解按疗程治疗的重要性等等,均可导致药物用错时间。

2应对措施

2.1建立用药差错管理程序当护士发生用药差错时,首先采取补救措施,迅速通知主管医生,将病人的损害降到最低点。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用药差错管理小组进行讨论,查找差错发生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科室根据差错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按要求上报护理部。一般性的差错,要求每月10日前向院护理部上报,但发生以下情况的差错必须及时上报:①对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有直接影响的护理差错及隐患;②护理差错虽然未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后果,但可能引起护理纠纷、投诉;③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共性差错。差错的上报根据要求填写差错报告表,填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病历号、性别、诊断、文化程度;差错发生的时间、班次、当事人职称、工作年限;差错具体情况,例如:药物的名称、给药的途径、剂量等环节出现的错误;差错原因以及引起的临床后果、处理及防范措施等。

2.2及时同医生沟通明确医嘱在获得了药物和病人的有关信息及医嘱时,对不明白或者疑有错误的医嘱及时向医生沟通,包括药名、剂量、途径。在医嘱执行前绝不留下疑问,更不能假定别人不会错。

2.3做到双人核对和“三次核对”护士在首次用药前应仔细检查原始医嘱,检查所配置的药物与医嘱是否一致,一旦浓度或剂量与标准不同,均应由第二人再次核对。3次核对是指:在治疗单时查,备药时查和发药前查。

2.4运用现代技术支持患者身份的识别可通过条形码、身份标识(腕带标识)等,并运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核对。药物标识包括高危药物标识、过敏标识等。通过条形码身份标识技术的进入,很大程度上能降低护理缓解用药差错的发生率。

2.5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医院内和科室内应开展护理及医学基础知识培训,学习药物相关知识,包括各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临床用药的观察及身心护理问题;了解时间药理学知识;注意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自身防护问题等。

总之,用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用药差错可发生在给药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通过完善用药管理制度、规范用药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加强对患者的责任感,建立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医疗文化,促进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