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究

时间:2022-06-08 05:44:47

知识管理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现如今时代蜕变趋势的不断加快,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以及无限的发展可能。因此,要加快高职教育工作品质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发展已初步转变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然而,现阶段多数高职教师并未在专业发展方面形成良好的个人意识,导致教育质量不断下滑。本文将以知识管理视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从明确终身学习目标、加强专业自主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这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有效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知识管理视角;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策略

经济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教育改革进程。然而,其在发展程度上仍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使得教育改革进程相对缓慢。基于此,我国务必要继续加强、延伸教师专业发展深度,实现教师素养全面提高,从而更有效地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增添助力。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单就字面定义来讲,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教师专业”,二是“专业发展”。所谓教师专业,即为教师职业与教育,其更趋向于体系、制度在教师发展、职业成熟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而专业发展则仅代表的是一个时间过程,即人员由非专业过渡为专业的整个流程,其更趋向于对理论的诠释。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专业发展展开重点化的详细阐述,主要涉及任职教师教育,以及教师培训所带来的成长效益,还有教师目标观,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等内容。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来讲,知识是核心所在,也是其个人价值彰显的必要前因,切实保障教师掌握专业成长知识,实现自我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根源。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讲,其本质旨在于确保组织设定目标实现而展开的一些列知识资产挖掘行为,其知识管理面不仅包括现行文本知识,也包含了部分隐形主观知识[1]。

二、知识管理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系统化显性知识整合力度。受制于教师自身知识管理观念的匮乏,加之对应指导思想落实不到位,使得传统教学环节中涌现众多杂乱无章的知识资源,部分具有相当关键性价值的资源并不能被高效运用与共享,最终导致知识的大量流散。基于此,教师其自身就要借助个人知识管理,实现对散碎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而其整合需要根据个人化的发展意愿为基础,就知识进行类别细分,以及规律性的处理。此外还要以知识内部的关联性为依据,展开相应的组织、获取操作,从而保障知识累积、共享的有效性。(二)密切关注隐性知识转变流程。正是教育领域其本身特殊化的性质,使得该行业所涵盖的知识多数均是围绕隐形知识的方式予以呈现,尤其教师层面所掌握的知识,其特性显现更为分明。所以教师个人其不仅要对显性知识做到清晰化的阐述与解释,更要针对大量的言语表达知识作为隐性知识来进行讲解。此类型的隐性知识,其一方面作为教师内在意识存在,另一方面更是对教师潜意识中所蕴藏知识的体现,对于教师的教育行径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确保隐形知识向现行知识的不断过渡,引导其最终形成一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知识种类。这些内容均为教育知识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发展目标[2]。(三)树立教师之间知识转换互通观念。知识管理同时作为一个知识汲取、积攒历程而存在,其在知识的沟通、互享、转换过程中,需要借助人脑的提炼以及个人的经验予以加工,借助集体智慧使之转变为一种新型知识,从而确保知识的有效发展。而该流程中,因为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工作履历、知识累积面、钻研角度,还有思路方式上都存在细致的差异性,使得个人在认识事物时,也会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差别,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工作的根本瓶颈,是围绕知识沟通、互享而存在的。

三、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化意识相对薄弱。学校、教师个人作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载体,其需要教师专业化务必要以思想为基础来充当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教师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化意识都处于相对浅显的低层次水平。所以,要想有效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就需要让其认识到专业化发展理念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掌握到其根本性、终身性、全局性的精髓所在。基于此,一方面,学校在展开相关管理工作时,没有将更多的精力于对师资力量的有效利用及管理成效,更多地只注重拓展、开发工作。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所经历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瓶颈,包括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个人身心健康状况等,学校方面都极少会予以关注,因为这些处境所产生的原因多数同学校并没有过多的牵扯性联系,这就需要依赖教师自身的能力予以改善,因此就现状来讲,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自主发展意识都相对薄弱[3-4]。(二)双专业失衡。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诠释,其专业性不单代指学科的专业性,更包括教育专业性。所以,职前培养环节在教师教育发展流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务必要树立好教师外在形象的专业性,以便后续的职后工作有序开展,保障教师专业化得以深层拓展。但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关注点大多围绕学科专业性而展开,对于教育专业性来讲,其注意力就略显薄弱,最终导致高职教师职前培养环节中常出现双专业失衡的现象,而随着专业化工作的开展,这一弊端所带来的影响会在职后环节中更为严峻。如果说按照教学经验对教师群体予以划分,其大致可归纳为教学经验丰富型,师范学校毕业型,还有综合学院毕业型三种类型教师。相当一部分教师其本身所掌握的理论基础都很完善,然而相对于部分年龄结构普遍偏小的青年教师来讲,这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显然更趋传统化,加之其教学资历较为年长,所以这部分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与时代存在很大的脱节性,创新意识较薄弱。而就师范类教师来讲,该群体普遍受过系统、科学化知识教育体系的洗礼,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始终同学科教学知识训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有效实现理论、实践有效连结,缺乏实践经验。对于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群体来说,其本身就拥有教育专业理论、实践双匮乏问题,尤其在岗前经验短期培训环节当中,所表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这类群体其本身的教育专业发展就潜藏着严重的弊端性问题。(三)培训内容空泛化,未构成完善化的知识体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中的教育系,均被归纳到师范类学校教育系的范畴内,最终导致教师教育犹如空谈。受此现状影响,绝大部分师范学校中的教师教育依旧围绕基础教育教师为主体核心,其中中小学教师更为其甚。尽管目前我国少数师范大学已经有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机构的苗头,但是受其规模影响,无法起到过高的实效影响,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来讲,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很多高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上,只关注部分岗前培训内容,加之该模式本身就存在一些诸如时限短、内容空泛不系统等限制瓶颈,使得现行的岗前培训方式无法有效契合时展的要求标准。

四、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分析

就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来讲,要想保障知识管理角度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进行,务必要明确好终身学习目标,加强专业自主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进行全方位展开。(一)明确终身学习目标。教师专业化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发展工作,其本身具备终身性,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今时代下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一方面,要求教师需要加快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以及新型教学方式的学习,由此来追赶时代的发展进度[5]。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务必要树立坚定地理想目标,不断探索、追求,从而在长久的学习中谋求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二)加强专业自主化。从本质上来讲,专业自主性无疑是对自律学习概念的延伸与强调,简单来讲就是学习者需要合理把控好自身的学习进度。自主学习方式可以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其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自身学习的自主性潜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自我学习的潜能,更要掌握自我教育的卓远观念,以及自我反思的远见,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知识理论向智慧能力的逐渐过渡。(三)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学校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极强的整体性。而就学校来讲,知识库的建立,本质上就是要把学校所具备的知识量加以细分、提炼、加工的过程,将这部分知识转化为知识财产,赋予其更系统化、组织化的特性。简单来讲,就是要借助各种方式、方法实现隐形知识向现行知识的有效转变,最终作用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之中。就教师个体而言,如果其能够有效实现已学知识向个人知识的过渡,那么就意味着其知识的储备量在不断扩张,而教师也就需要对该部分知识进行管理。当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知识库之前,需要事先明确好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以有效适应自身发展规划,而后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加以归纳、整合,从而最终组建出一套个性化的经验模式及教学智慧[6]。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所在,鉴于现阶段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潜在的严峻弊端,不仅阻碍了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对教学工作乃至教育行业本身都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基于此,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倡导教师个体要明确终身学习目标,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实现知识管理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白榕.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14):137-138.

[2]彭明成,周海英.论知识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85-87.

[3]王彦飞,宋婷.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及其达成[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94-96.

[4]陈宝琪.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8):154-155+157.

[5]赵勇.论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82-84.

[6]朱彬.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47-152.

作者:蒋吉优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