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分析

时间:2022-06-27 09:29:33

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分析

一、背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普遍出现了教育民主化的浪潮,为摆脱高等教育出现的财政危机、学生来源危机、质量日益下降危机、公众信任等多重危机困境,美国等西方国家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天赋、目的、个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美国大学模式基本上引领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代表着大学组织发展的方向。

二、理念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所处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不同,学习在客观上也存在个体差异性;作为现在教学组织基础的班级授课制在照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上先天不足,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和自身的需求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的“不愿吃”,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哲学上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事自觉的活动,驾驭人自身的发展,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教育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促进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从心理学上看,教育实践和研究表明,学习的基本因素是有两大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认知系统,主要体现在智力因素上;另一个是情意系统,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有赖于价值观的确立和反复的训练。从教育学基础上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修身的观点,除了强化课堂书本知识体系的学习之外,应尽可能搭建类职场环境平台,站在他们前面引导,站在他们旁边辅导,站在他们后面督导,促使他们当好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大学学生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时刻要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直接目标,搭建系列化的类职场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平台

我们提出“学生主体性”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以往的工作不重视或者不强调学生主体,相反,更加突出的高举学生主体性的旗帜,据此探索管理育人最优的实现途径,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培养活动。在实践这个理念过程中,核心的是必须建立一个可操作的、便于落实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平台体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高度融合。(一)环境育人建构平台。1.公民意识培养:在校道、操场、草坪等等校内公共场所划分各学院文明责任分区,以班组为单位“领养”管护,倡导环保理念,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明素养。2.人文素质大讲堂:邀请各方名家,持续开展各类人文与科技知识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3.党团活动:党支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支部活动等)、组织推优,指导团支部、班委会开展班团活动,协助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党员与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党员和优秀团员在学习、工作、活动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优良校风、学风。(二)个性发展与个性兴趣发展展示平台。1.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发展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施心理危机“三预”工作。2.科技文化艺术节:以科技创新着眼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艺术思维和人文素养,发挥激励和表彰功能推进高水平项目的突破。3.校园晨读:面向新生,以晨读为途径,以班级(组)、自主学习团队等为实施对象,以英语、文学、传统文化经典为诵读内容。倡导早起习惯,克服贪睡陋习,服务课堂教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4.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协会:完善学校各类体育运动、艺术协会组织规程,强化学生自主管理与自主活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三)专业知识学习支持平台。1.自主学习团队:根据考研、考证等各种不同的显性需求,成立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各类自主学习团队,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一个资源共享的帮扶平台,提升学生互助式、自主式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显性目的。2.学习支持中心:以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学业咨询支持机构和资源服务中心,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四)通用能力开发平台。1.通用能力与素质拓展项目:通过应用文写作、读书协会、计算机信息处理大赛等,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等能力。2.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招标相应的团队,组织不同届别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定期举办的赛事,以赛促学,提升学校形象。3.核心能力训练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培养培训学生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变换的职业核心能力,服务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全校分层推进。(五)职业意识养成与职业规划平台。1.专业前瞻行动计划:面对新生,在入校伊始就明晰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定位,确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活动重心。从迎新开始组织,建立学生的学校认同、专业认同、发展认同。2.职业规划大赛:主要面向二三年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志向进行比赛形式的自我规划和定位,提升就业指导客观效果,结合国家和全省比赛,以赛代学、以赛代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职业发展综合课程:整合“三课”主体内容,加强学校针对性,突出应用性,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一体化,强化职业意识养成效果,提升思想道德、文明意识的职业性向。(六)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体验平台。1.大学生创业园:利用创新创业园面向全校筛选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创业团队,实操实练激发创新意识。2.校园模拟市场: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大学生创新科技园项目筛选,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3.寒暑假社会实践:整合既有的实践项目,形成特色和品牌,锻炼学生自我。4.校园勤工助学岗:拓宽助学渠道,规范申请、招聘、最终确定的环节和过程,发挥教育功能,建立学校认同,服务学校发展,勤工助学管理实践教育化,让学生借此熟悉就业求职和招聘的相关环节。

参考文献:

[1]卢屏,吴岚.略论美国学生事务管理[J].人民论坛,2011(5):244-245.

作者:陈峰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