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分类管理体系研究

时间:2022-03-18 03:24:16

科技企业分类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动力转换、提质增效阶段,通过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科技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愈发重要。本文讨论了科技企业的内涵与评价方法,并以矩阵分类方法为基础,构建了为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精细化服务策略为目标的企业分类服务方法。文章以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为案例,对园区的科技企业进行了分类,并根据模型的分类,归纳出不同企业的服务策略。

关键词:科技企业;分类评价;波士顿矩阵

近年来,随着中国进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调整经济发展动力的新阶段,发展智力密集型科技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科技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在发展初期经常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而作为集中服务科技企业的政府机构———科技园区又存在资源约束,只能选择支持部分优秀企业。此外,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客观需要针对性更强的企业服务策略。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应有效利用资源,选择重点企业,并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对科技企业的分类,是做好科技企业服务的首要任务。分类是非常古老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古代的分类方法大多使用单一标准(指标),呈现“等级”的特点。随着科学的发展,18世纪分类方法呈现出多维度特点,个体按照两个或多个指标进行分类(Dahlberg,1976)。关于分类方法的一个核心讨论是分类的维度问题。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抽象简化社会现象,过于粗略的分类可能会漏掉关键信息,过度细致的分类则可能会丧失分类方法本身的价值。从管理实践来看,应用最广的是以两个维度为主的矩阵分类方法,例如波士顿矩阵法等。本文讨论了科技企业的定义,总结归纳了科技企业的评价方法,使用矩阵思维方法,以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为例,构建了科技企业分类服务方法,为科技管理部门“因企施策”提供了参考。

一、文献综述

1.科技企业内涵。一般认为,科技企业是从事科技产业的企业。从特征上来看,科技产业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集合,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众多产业,具有先导性、高集聚(有效带动人力、资本等资源的集聚)、高价值(产业的附加值高,投入产出比高)、集约化和低碳化五个特点。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虽然科技企业需要科技管理部门进行扶持,从而弥补私人风险与公共收益的之间差距引发的“市场失灵”与保护本国科技产业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路径锁定陷阱,但政府存在资源限制的约束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的责任,不能也不应对企业进行过度扶持。因此,科技管理者应制定一套灵活、动态的科技企业评价机制,通过对企业精确分类,做到因企施策,并根据监测效果实时调整扶持对象与扶持模式。2.科技企业评价文献回顾。在评价传统企业时,通常采用利润率、利润额、收入等纯财务指标进行测算。然而,以上指标偏重当期货币性信息,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未来价值趋势信息的披露,不但导致绩效评价产生时间上的滞后性,更会因片面强调盈利,造成经营管理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偏离科技产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科技企业的绩效测算,应重点突出其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梁莱歆、刘建秋(2004)认为科技企业的绩效主要由其研发情况反映。他们构建了研发投入和产出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研发投入指标有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比重等,而产出指标也以研发属性为主,包括企业拥有专利数等指标。游达明、杨文峰(2003)也专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为大类,设计了包括技术开发费用占收入比等在内的二级指标。更多研究者在测算科技企业绩效时,采取了财务指标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做法,并分别对以上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以建构相应的指标体系。Tseng等人(2009)为科技企业罗列了包括财务业绩、生产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共10余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骆珣、张振伟(2007)提出科技企业的评价体系应包含企业创始人的综合能力、企业组织能力与企业文化、资源的获取与配置、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并初步构建了可反映以上能力的指标体系。刘晓威(2008)设计了一套涵盖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信息化能力等七个指标,包含管理层的创新意识、企业创新文化和氛围、市场调研水平、营销网络化程度等37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了企业经营与创新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动态性。周志丹(2010)则设立了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管理能力等定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包括销售收入、利润率、资产贡献率、存货周转率等14项定量财务指标,不但测算了企业的综合创新实力,更涵盖了可以反映盈利水平、发展态势以及经济效率的企业综合运营能力。3.科技企业评价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虽然上述研究设立的指标体系可以较清晰的对科技企业进行评测,但指标的过度细分会给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披露带来新的压力。因此,从可操作性角度考虑,科技管理部门需要采用简洁通用化的绩效评价模式,便于对科技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此外,从分类方法看,上述研究并未就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与财务表现的强弱对企业进行属性上的区分,例如对已经展现出强研发能力和高经济产出的成熟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但由于成立时间短,尚未展现盈利能力的初创企业,或拥有优良的财务表现,但创新能力欠佳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从科技园区管理部门视角来看,需要一套更为灵活与动态的企业评估方法,从而将企业精准分类,并随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对企业的服务模式(朱瑞博、刘芸,2011)。

二、理论基础

1.矩阵分类法。本文通过将两个或者多个指标放到一个平面中,进行适当划分,从而对目标群体进行分类的方法统称为矩阵分类法。矩阵分类法在战略管理、市场理论和创新管理中都有理论模型,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大量成功的案例。1957年战略管理理论的开创者安索夫提出了“产品—市场选择框架”,1965年发展为“产品市场矩阵”。产品市场矩阵将企业市场决策中最为主要的两个要素:产品和市场放到同一个坐标系中,并根据两个要素的发展情况划分为了四个类别:新产品新市场、新产品旧市场、旧产品旧市场、旧产品新市场,进而提出了四种战略:多样化、产品开发、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1968年波士顿咨询集团提出了波士顿矩阵法用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其基本原理是将企业所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分别作为X轴和Y轴,以10%的销售增长率和20%的市场占有率为高低标准分界线,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分别对应四种特点的产品,即处于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的明星产品(Stars),处于低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现金牛产品(CashCow),处于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问题产品(QuestionMarks)以及处在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瘦狗产品(Dogs)。企业可根据产品类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调整公司发展方向。宋菲尔德、吕希耶(1997)提出了企业战略矩阵,用以分析企业面临的创新和风险环境。模型中将创新定义为:打造一个新的、独特的、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风险定义为:重大财务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将创新和风险作为两个分类轴,模型将企业面临的战略环境分为四个类型:高创新低风险、高创新高风险、低创新低风险、低创新高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矩阵分类方法广泛应用于管理研究领域和企业的实践过程。从本质上看,科技园区也有园区战略发展、企业管理等职能,与企业服务与企业的产品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资源的有限性、行为主体效益驱动与目标导向的行为方式和科层化的组织架构等。矩阵的动态模型为科技企业的评价提供了较灵活的分类框架。2.矩阵思维的应用。依据矩阵思维的分类思想,在设计筛选机制时,我们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对横纵坐标的定义与指标进行调整。预期增量和当前市场地位是评价产品“实力”的重要维度,综合展现了产品的盈利能力与未来发展潜力。矩阵法将销售增长率与市场占有率分别作为纵坐标与横坐标,设定10%与20%的标准分界线。本文则把纵坐标定义为企业的产出能力,将横坐标定义为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即企业的科技实力。

三、研究设计

1.指标选取。从科技园区管理的视角来看,园区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园区自身一定要有造血能力。二是科技激励政策要精准,避免盲目实施。从中关村门头沟园多年的实践来看,对企业进行后补贴,补贴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特定比例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我们选择园区企业实缴税额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作为矩阵的两个维度,进行测算。将实缴税额作为测算企业产出能力的标准,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收入规模,更能直接映射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在选取反映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指标时,我们考虑比较企业的绝对研发实力,防止一些企业因相对研发投入不高,导致无法通过矩阵体现其真实科研实力的情况出现。因此,我们选取了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而非研发投入强度作为测算科技实力的指标。2.样本选取。本研究选取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中的超过120家科技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矩阵的分类与测算。这些科技企业所属产业涵盖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区域重点发展行业。此外,园区内成立时间较长的成熟企业与成立时间在五年之内的初创企业分布较为均衡,可以较客观的反映科技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情况。3.矩阵构建。我们将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作为横坐标,实缴税费作为纵坐标,将科技企业分为四个象限。同时以园区企业2017年的总收入作为半径,取自然对数,绘制不同面积的圆形以代表不同企业。企业2017年收入越高,圆形面积越大。同时,依据样本的中位数划线,将园区企业分到四个象限。我们依据成立年限,将企业分为不同种类,依据颜色区分,颜色越深,企业成立时间越短。具体结果见图2。我们将研发实力与经济产出都处于第一象限的企业称为明星企业。该类企业研发的绝对投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与相对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强度)都位于园区中位数以上水平,成立时间皆超过3年,极少数成立时间在3至5年。明星企业不但成功在市场上证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其在科研方面的强实力与对研发的高重视度,也保证了在未来有极大概率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该类企业是财务实力与增长潜力俱佳的优秀企业,也是科研管理部门的重点服务对象。第二象限的企业经济产出能力强,但研发能力弱,称为基石企业。该类企业除极个别成立时间在五年以内,绝大多数都已注册十年有余。从数据分析,企业的营收能力较强,但科研投入低于园区中位数,表明其虽然存在着创新的经济潜力,但当前并无研发突破的能力或意愿。基石企业多已拥有较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发展重点在于横向的市场扩张,而非纵向科研进步。然而,该类企业目前在科研阶段的落后,很有可能会导致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劣势,甚至不排除向第三象限滑落的可能性。第四象限的企业是潜力企业。从数据上看,该类企业科研投入资金量大,有较强的科研攻关意愿与能力。从成立时间分析,近半数的潜力企业成立时间在五年以内,部分介于五年与十年之间。然而,目前该类企业仍处于技术攻关或商业模式试错的过程中,未开始盈利。但考虑到企业研发投入较高,且成立时间不长,该类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体较乐观。第三象限的企业在经济产出与科技投入方面都处于样本的中位数以下水平,前景不被看好,是余晖企业。该类企业中有部分成立时间在五年以内,多数在十年以上。企业在运营模式的探索中遭遇不顺,技术投入的能力与意愿均不高。从当期财务指标与科研投入判断,该类企业既无法在目前阶段取得盈利,未来收入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也不高。总体而言,该类企业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四、政策建议

在扶持策略选择时,科技管理部门则应严格把控产业培育的手段与模式,维护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格局。科技企业的发展固然需要有形之手的调控,但过度的帮扶会破坏市场的公平,引发政府资源浪费的风险。因此,政府在科技治理中既不能缺位,又不可越位。具体而言,就是在把握普惠性政策与定向性政策的平衡前提下,从行政性手段为主的干预式产业扶持模式,转向依赖法律性、诱导性手段等间接引导型产业模式,通过优化服务的方式,充分释放科技企业的活力,并让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考官。1.实施“精准扶持策略”。该战略主要针对“明星企业”和有极大潜力成为明星企业的“基石企业”以及“潜力企业”。明星类企业是门头沟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园区管委会的首要服务目标。同时,部分“基石”企业与“潜力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但已在研发或经济产出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明星企业的后备力量。以上类别企业是管委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不但需要管委会在资源上进行倾斜,并应依据实际情况,通过搭建联系通道、定期走访、建立服务台账和“一企一策”等方式,打造针对该类企业的精准服务体系。2.实施“提振战略”。这类战略的主体为成立时间较长的“基石”企业。该类企业在数年的运营中建立了成熟的商业模式,拥有稳定而强大的盈利能力。然而,该类企业研发投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位于园区中位数水平以下,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短板。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只需采取维持策略,保持目前的平稳发展趋势即可。但科技企业从事的产业以技术密集为特征,不进则退,从长期来看,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强研发,才能防止企业不向余晖象限滑落。因此,园区管委会要根据基石企业自身存在的研发短板,实施相应的提振战略。该类企业通常倾向并擅长于市场的扩张,对长期的技术突破则兴趣较小。管委会可采取税收、专项补贴等财政手段,诱导该类企业加强研发的投入,并通过引进实验室、研发机构等措施,为该类企业建立创新的出发点,提振其研发的实力,鼓励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3.实施“落地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主要为成立时间较长的潜力企业。这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大,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市场能力弱、行业不景气、成立时间短等因素影响,该类企业的经济产出较弱。针对该类企业,园区管委会应将重点放在创意落地层面,以帮助企业探寻可行的商业模式及市场开拓为目标,考虑通过财政手段、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式为企业寻找金融支持,通过政府采购、组建产业联盟、组织专题推介活动等资源对接活动助力相关企业做好品牌宣传,以及搭建专业人才的引进通道、制定人才服务专项政策等方式,吸引创业人才集聚,做好人才服务的保障工作,鼓励该类企业向第一象限发展。4.实施审慎观察战略。在研究产品选择、学科建设等问题时,战略执行者通常对“余晖”目标实行“淘汰”或放弃战略。该类产品被认为浪费了公司或大学的资源,与企业或学校追求经济利润与学科排名的目标相悖,需要进行主动清退,从而将资源转移到其他优势产品与学科中去。然而,治理科技企业时,科技管理者需注意行政与市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科技管理部门要摒弃“家长式”的管理思维,不应过度干扰市场的发展秩序,并摆正自己市场服务者的位置,通过“发动社会办大事,集中力量抓服务”的原则,让市场成为检验科技企业发展的试金石。因此,对于余晖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不采取主动淘汰的做法,而在资源的投入上持谨慎态度。对成立时间短的企业,采取审慎的扶持策略,并观察其有无向其他象限挪动的趋势。成立时间长,又缺乏新技术新产出的企业发展前景较差,园区管委会则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不对其进行额外的扶持,但也不能主动抑制,而是任其在市场中自由发展。若该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脱离了第三象限,则应改变策略,对其进行主动扶持。

作者:杨璞 袁祥飞 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