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论文:墨子的政治学说及其在科技教育上的贡献

时间:2022-02-17 11:27:22

政治学论文:墨子的政治学说及其在科技教育上的贡献

本文作者:雷克啸易琴工作单位:北京离退休干部局

“以名举实”的认识论和“天有意志”的鬼神观

墨子确认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主张“以名举实”。他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2]346“举,告以文名,举彼实也。”[2]349这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实实在在的,由这种客观世界的实在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才构成“名”,(概念、观念),“名”是由“实”而获取的。墨子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梁启超著《墨子学案》,有云:《经》“知,材也。”(《经说》),“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即指思维的神经系统)《经》“慮,求也。”(《经说》),“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齯。”(即指思维)。《经》“知,接也。”(《经说》),“知也者,以其知道物而能齯之,若见。”(即指客观的反映)《经》“忽,明也。”(《经说》),“忽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3]3215(即指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4个要素:感官、思维、感觉、推理,作为不可或缺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墨子以重实为条件来认识客观世界。他主张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他强调“以察知耳目之实”为“察知有与无之道”[2]252。然而墨子何以从“以实举名”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跳到了“天有意志”的“天命”论呢?他不过是将自己的意志说成“天”的意志。他说自己的意志,是完全符合天的意志的。他自己说:“子墨子之有天之意。”[2]234“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2]221“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之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2]234孔子否认鬼神,墨子则坚信鬼神的存在。墨子的“天志”,即天老爷之意志,亦即“天下之明法”,是他的规矩。“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賊,必得罚。”[2]217“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2]251墨子一方面重实际,一方面又把“天志”、鬼神当作信条,这是怎么统一于他的学说中的呢?原来墨子认为:“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天下岂乱哉?”[2]251他是为了借宗教鬼神当作推行他政治主张之万能的工具。故他说:“当若鬼神之赏贤如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2]266在他看来,这样去扩大宗教的作用,将宗教的作用现实化,就可以取得人民大众的服依。墨子为实现其政治改革运动,组织了一个宗教团体。一方面宣传教义以扩大其政治影响,另一方面借籍其教义去训练信徒,“以自苦为极”的精神去履行教义。《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1]1204在当时,墨家学派人数众多,多具社会活动能力。《墨子•公输篇》说:“臣之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472《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4]155由此可见,墨家学派的势力及其社会活动的能量是很大的,支配了当时社会的一面。墨子信徒的坚定性、纪律性、实践性及其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尔后都存于中国农民乃至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兼相爱”、“交相利”和“尚贤”、“尚同”的政治学说

墨子主张兼爱、非政、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天命、节用、节葬等,同儒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学术思想的论争。在当时几乎有压倒儒家的优势。墨子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对孔子主张的封建等级制度给予否定,明确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兼以易别”。故他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暑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2]125墨子认为封建等级制度的“别”乃万恶之源,要“兼以易别”,只有“兼爱”,方能使天下大利。故说:“兼以易别„„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2]137墨子主张“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结合在一起的。他重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他提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在“交相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无差等”的相爱,平等兼爱的社会才能实现。故说:“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2]122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社会是不难实现的,他反对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主张人人都要参加生产劳动,人人都应有平等的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利;他反对贵族的奢侈,也反对儒家提倡的厚葬,提倡社会生活的节俭。墨子在他所处的时代,看到大变革中农民的痛苦,除苛金赋税劳役之外,还有各国之间的战争,因此他提出了“非攻”的政治主张。“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2]401墨子抨击当时各国之战争不仅给物质生产资料以巨大的破坏,而且摧残社会劳动力,是全社会的最大危害。在《墨子•非攻上》中,他的弟子宋研曾以“非攻”之说去游说,而罢秦楚之兵。为着实现他的“非攻”理论,墨子和他的弟子还动手制造了不少军事器械,这种军事器械对防止战争起了很好的作用。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行十日十夜而至郢,见公输盘,通过论辩和攻防的模拟对演,战胜了公输盘,说服了楚王,化解了楚攻宋的一场战争。有史料记载:墨子“用咫尺元木”做成了挡车轮子的车横木,能载重三十石行走远路。他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制造了守城器械,在楚王面前,同公输般表演了一场防止用云梯攻城的战斗,一连击退了公输盘先后使用9种办法的进攻,迫使楚王放弃了攻宋的念头。墨子的政治学说,除了“兼爱”、“非攻”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尚贤”和“尚同”的主张之中。所谓“尚贤”,就是要崇尚贤才。墨子认为“尚贤”乃“为政之本”。“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2]49墨子一面反对封建宗法世袭制,一面主张由贤能来掌握政权。墨子认为封建宗法世袭制使“民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2]66墨子主张:“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得食,寒而得衣,劳而得息,乱而得治者。故古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别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2]66-67墨子进一步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2]52“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服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2]52由是可见,墨子之贤能政治学说,乃一种打破身分界限限制,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的民主平等政治学说,在他看来,“天子为天下之仁人”,当由万民选举而立。墨子主张,理想中的“贤人”、“仁人”、“天子”并非脱离生产劳动的“治人者”,而是要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庄子•天下》中有言曰:“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5]863在墨子《尚贤》、《尚同》的政治学说中有其闪光的智慧。第一,“天子”与“万民”皆是平等的,政治上平等相处。只要你是“仁人”、“圣人”,不问你是农民还是工匠,都有可以被选为“天子”的平等机会;第二,“天子”不是世袭的,不是等级制的产物,而应由“万民”来公选。第三,凡是有才能的人,天子皆有举的义务。他说:“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以利天,中可以利鬼,下可以利人。”[2]77墨子在《鲁问》中陈述了他关于政治学说的十大主张:“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谣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2]459其十大政治主张的核心是兼爱。墨子的政治学说在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大变革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适应了时代潮流之需要。在其政治学说体系中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兼相爱、交相利”,提出了“非攻”,提出了“尚贤”、“尚同”等思想,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些思想直到21世纪仍有启迪作用。环顾当今的世界,看看中国今日之现实,要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华”,难道不可以从墨子的政治学说中吸取有益的政治智慧吗?

墨子在科技教育上的贡献

墨子是一位与孔子齐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与孔子相较,墨子重视生产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而孔子轻视生产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其风格是贵实行而不贵文采,重口说而不重著书,强调身体力行与绝对服从首领。墨子在科技教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果。1.“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墨子在教育中特别强调“行”。他要求学生要言行一致。注重实效,反对只说不做,反对说空话、大话。他带着学生在生产劳动和实际生活中边干边学,因而他的弟子们往往是穿着草鞋布衣日夜不停地干,因而他培养出来的学生皆具有生产知识,大多是具有工艺技能的实干家,为行其义。“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1]12042.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原理。墨子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和亲知。闻知是通过传闻、书本得到的知识;说知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知识;亲知是亲身经历的“耳目之实”的知识。他认为亲知是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可信程度大,所以,特别重视直接经验。3.突出创新。墨子认为,发展科技文化要靠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墨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即根据已知推测出未知,依据可见现象,探索事物的本质。先从几何学证明题引例。据《墨子•经上》载:“平,同高也。”[2]326意即平行线有同样的高度。因怕所下定义抽象,不易理解,又在《墨子•经说上》以形象比喻的办法加以推理和论证:“谓台(抬)执也。若兄弟。”[2]342意即平行线如同两个人抬东西一样,抬在一个水平线上;恰似兄弟之间的名分相等那样平行。又如力学中科学推论的事例。据《墨子•经下》载:“负而不挠,说在胜。”[2]335意即负担一定重量的衡木而不倾斜,原因在于支点力量适中,因此能够胜任。“倚者不可正。说在斜。”[2]335意即偏倚的东西是不可正的,原因在于力的偏斜。从上述例子可知,墨子是先提出概念,然后以“说在”推论原因,再以《经说》阐释,最后得出判断结论。4.墨子开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之先河。他在几何学、力学、光学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关于几何学方面,墨子向弟子至少传授有点、面、线、圆、立体等原理及其运算方法。据《墨子•经说上》载:“体(部分),若二之一,尺(指线)之端(指点)也。”[2]338意即部分对整体来说就象二中的一,线中的点。又据《墨子•经上》载:“圆,一中同长也。”即从圆心到圆周的半径相等。关于力学方面,墨子向弟子至少传授有杠杆、天平、滑车、斜面等原理及其应用方法。据《墨子•经上》载:“力,刑(形)之所以奋(动)也。”意即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则。又据《墨子•经说上》载:“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2]327、340意即重量就是力;下坠与上举,都是力的作用;重量是物体运动产生的力。再据《墨子•经说上》载:“动,偏祭(际)从(纵)。若户枢免瑟(閟)。”[2]342意即运动是由偏际一边用力纵送的缘故,像关闭的门去掉了闩引转动一样。关于光学方面,墨子向弟子至少传授有阴影、倒影、平面镜、凹面镜等知识及其研究试验方法。据《墨子•经下》载:“景(影)二。说在重。”[2]333意即影有本影和副影,因为影有相重或不相重。又据《墨子•经下》载:“景到(倒)在午(指交叉)有端(点),与(矛)景长。说在端。”[2]333意即影倒立,在于光线交叉处有一小孔,小孔对于光体的距离,关系影的大小,小孔是关键。这段论述来自墨子和他的学生所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它是世界上对光之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的解释。墨子死后,墨家学说的发展分成许多流派。他们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还很活跃。有宋研对墨子学说的继承,有告子对墨子唯物主义的发展,有许行对墨子政治学说的发展。但是,到了战国末期,墨子学说与墨家学派的活动便逐渐消亡。在漫长的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创造了日益雄厚、发达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总是呈现出时代性、民族性的重要特征,并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的阶段相联系。研究墨子的思想体系,目的是为了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需要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为着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墨之学”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之所在。处今之世,必须认识包括墨子学说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也要扬弃其中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