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精细化管理研究

时间:2022-01-25 08:08:33

康复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精细化管理对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资料统计显示,两组干预前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统计显示,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6个月的上肢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康复精细化管理运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精细化管理;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

力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类后遗症,其发生率在60%~80%[2]。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已经逐渐意识到良肢摆放在对抗错误模式,预防挛缩方面的意义,但距离康复精细化管理尚有一些距离。为提升护理质量,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探讨康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5年2月~2017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研究。①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病程<1个月;存在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交流障碍。通过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男24例,女16例,年龄63~71岁,平均67.2岁,病程1~5周,平均(2.9±1.5)周;对照组(n=40)男26例,女14例,年龄66~72,平均67.7岁,病程1~4周,平均(2.7±1.7)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指标经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实施康复精细化管理;①根据患者的偏瘫肢体安排病床,将呼叫器、房门、床头柜放置在患者的偏瘫侧,以促使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进行基础活动;②针对外展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可适当的将柜子放置在靠前位置,随着治疗的推进及挛缩情况的好转,逐步移至侧方位,以诱使患者进行主动肢体运动;③医护人员进行各类医护操作时,尽量在偏瘫侧进行;并要求家属在与患者进行日常沟通交流时,也尽量在患者偏瘫侧进行,以加深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④心理引导:偏瘫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需不定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提升患者漫长康复过程中的依从性;⑤音乐刺激:在患者的床头柜放置音乐盒,于每日清晨播放中低音量且节奏感较快的歌曲,以促进患者大脑皮质兴奋度。1.3评价指标:①采用FMA(Fugl-MeyerMotorAssessment)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内容包括反射活动、伸肌协同、反射亢进、手腕活动性、手指活动性、上肢协同与速度;总分14分;评分与患者上肢功能呈正比[3]。②借助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总分100分,评分>60分提示生活实现基本自理,40~60分提示轻度生活障碍;20~40分提示中度生活障碍;<20分为完全残疾[4]。③采用自评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意率=(完全满意例数+部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均数±标准差(x±s)作计量资料;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采用t检验;两组满意率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显著,P>0.05表示结果无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生活能力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满意度对比:调查显示,观察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从临床来看,脑卒中偏瘫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其头颈、肢体部活动乃至目光都会不自觉的偏向于健侧,随着时间的推移,偏瘫侧的触觉、视觉器官及肢体功能会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偏瘫患者运动能障碍恢复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5-6]。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偏瘫侧进行各类感觉刺激,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因此,帮助患者持续运用偏瘫侧肢体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所应用的康复精细化管理,通过日常器具的摆放、心理干预和音乐疗法等方式,在提升患者认知度和依从性的情况下,提高患者偏瘫侧的感觉刺激[7];相对于传统的强制性运动康复手段,该护理理念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在治疗影响时间方面也明显长于运动康复的作用时间。从研究来看,康复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生活器具的摆放,为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创造条件,能够减轻患者的顾虑,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好[8-9];②康复精细化管理实现了24h系统康复,作用效果更为持久;③增加了心理干预,缓解偏瘫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依从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④增加了音乐辅助治疗,国外文献资料记载,有节律性的听觉刺激能够对患者的大脑皮层形成刺激,进而引导其运动系统的可塑性改变。另外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调整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其情感需求[1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提示,观察组干预后各个时间段的生活能力评分及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康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了95.00%(38/4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5.00%(34/40),提示了该护理理念能够被患者及家属所认可,进而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康复精细化管理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环境的介入,进而达到持续性的康复锻炼效果,能够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且该方法较之强制性康复锻炼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方便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作者:曹季譞 单位: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