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管理制度优化思考

时间:2022-05-20 09:18:13

遗产管理制度优化思考

一我国遗产管理现状

我国继承法尚未确立遗产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第26条规定将遗产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中分出,遗产保管人应妥善保管遗产,却无具体配套规定。《继承法》中这条关于遗产保管的原则规定性,在理论上一般被解释为遗产管理。遗产保管人其实多数是指遗产占有人,包括继承人以及部分继承人以外的人。这种意义上遗产保管仅为一种事实保管,保管人除了事实保管之外,并无其他任何继承法上的义务。法律对遗产管理留有空白。遗产管理制度缺位,无法明确遗产管理人责任,也无法界定基于遗产所产生的相关权利与义务,更容易使遗产债权人失去偿债客体。遗产管理人制度缺位还将导致一个无法回避的结果,即遗产保管人侵害其他继承人或债权人权益行为时,难以从法律上追究和落实其责任。

二构建与完善我国遗产管理制度意义

遗产管理制度一般意义体现在该制度与继承人以及遗产债权人权益息息相关。遗产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包括清点遗产、确定遗产范围与数额等,这些工作为被继承人生前债权追偿以及债务清偿奠定基础,利于妥善平衡继承人与遗产债权人主体之间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妥善解决因遗产而引发的各类纠纷。遗产管理制度的确立对遗产本身保值乃至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遗产不足清偿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时,这种重要性更为突出。在遗产可能破产情形下,遗产管理制度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此时其作用不仅局限于遗产范围确定,从程序迅速化角度看,遗产管理制度先行建立能使后来可能出现的遗产破产程序得以简化,方便程序的顺利进行[1]。遗产管理制度于一般意义之外尚有其他价值。国家法律制度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体系,遗产管理制度也应当处于这样和谐统一体系内。以遗产税征收为例,可以发现遗产管理制度的意义不仅限于民事家庭领域,还与税收征管有关。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开征遗产税,遗产税税款顺利征收前提是征税对象的确定。通常而言,遗产税征税对象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的所有财产,甚至还有可能将被继承人死亡前若干时间内进行的赠与也列入遗产范围。藉由遗产管理,可以明确遗产范围、数额以及数额是否达到起征点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遗产管理制度是确立遗产税制度的前提,是遗产税制度的铺垫性制度。换言之,遗产管理制度缺位,遗产税的开征将受到极大阻碍,甚至无法实施。所以遗产管理制度的确立对包括遗产税征收制度在内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与完善我国遗产管理制度途径

继承一旦开始,被继承人的所有财产都将由继承人或其他主体占有。但在遗产分割之前,遗产归属仍不明朗,处于不确定、不稳定状态。所以,明确遗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以及解决遗产管理人如何产生、其职责如何、如何监管其行为等问题就成为构建与完善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关键所在,换言之,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正是构建与完善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途径。

(一)明确遗产管理人法律地位

法律地位一般指主体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遗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就是在遗产管理过程中遗产管理人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的体现。就遗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问题而言,世界各国和地区规定差异很大。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德国和日本。英国认为如果被继承人生前没有立下有效遗嘱都需要指定遗产管理人。遗产管理人是作为被继承人的人格代表;德国法律规定遗产管理人是继承人的人;而日本法律则规定,无人继承的遗产具有法人资格,遗产管理人即为该法人之代表。分析和比较境外国家和地区关于遗产管理人地位的规定,笔者认为我国应采取遗产管理人为人观点,但应将德国法律中关于遗产管理人为继承人的人的规定予以修正,将遗产管理人明确为法定人,其被人是一个群体,包括继承人、受遗赠人、遗产上的债权债务人,还包括国家和集体单位。法律予以明确,遗产管理人一经指定或选任,即具有人资格。这种做法貌似简单折中,但实质上却能较好地解决遗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问题,因为这种做法综合考虑了遗产上可能存在的各种情由,不论是否存在遗嘱,也不论有无继承人,简单且易操作。

(二)构建遗产管理人确立或选任制度

遗产管理人是指对死者遗产负责保存和管理的人。对遗产管理人的确定问题,各国规定不一,大体可分为三种:由继承人担任遗产管理人、由法院授权特定人负责遗产管理或者直接由法院等部门依职权管理。根据我国继承实践经验,遗产管理人可作如下设定:1.默认设定。如果继承人只有一人,即由其承担;2.协商设定。如有多个继承人,由继承人自行协商,确定遗产管理人;3.遗嘱指定。遗嘱中指定有遗嘱执行人,由遗嘱执行人行使遗产管理人职责;4.申请改派。在被继承人生前对外负有债务且债权人发现管理人有侵权、违约以及其他不适格情由的,可以申请法院改派遗产管理人,法院应指派专人负责管理;5.指定设立。因继承人全部放弃继承,或由于其他原因继承人不便担任管理人,或遗产无人继承,可由基层组织、继承人、债权人等申请法院指派专人担任。由法院指派有利于保证遗产管理效率与公正,保护债权人利益[2]。

(三)明确遗产管理人职责

关于遗产管理人职责,我国继承法并无具体规定,理论上一般认为包括:1.清点遗产,制作遗产清单对于遗产清单的制备,可以参考目前较为成熟的台湾立法例。参考台湾立法例的理由是台湾与大陆地区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传统和观念。台湾立法将遗产管理人向法院递交遗产清册的期限限定为其知道继承开始后三个月。并规定遗产管理人在编制遗产清册时,应当将被继承人财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同财产及其他人的财产予以区分。遗产清单主要登载包括被继承人的积极财产、消极财产等所有财产状况,包括:被继承人生前所有动产、不动产、股权、知识产权等的数量与价值;债权;债务;因死亡而获取的抚恤金、赔偿金、保险金和补偿金;丧葬费;继承费;税费;罚款(罚金)等。当然并非所有继承发生后都有必要备造遗产清单。制备遗产清单其实是一种有公信力的固定遗产状况方式,主要是为防止遗产不敷清偿债务时继承人用自己财产为被继承人清偿债务。2.为保存遗产采取必要处分措施在管理遗产过程中,遗产管理人认为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方能保护遗产的,可以通过修理、转让或拍卖部分遗产,继续经营以及对被继承人生前所欠税款、罚款(罚金)或部分债务尤其是紧急债务进行清偿等方式而更好地保存遗产。3.公告与通知遗产管理人负有公告或通知继承人、受遗赠人以及相关债权人的义务,保证继承人、受遗赠人能够继承或获得遗产,保证相关债权人债权得以清偿。4.清偿债务及交付遗赠物公告期限届满后,遗产管理人有责任清偿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向受遗赠人交付遗赠物。5.税款申报与缴纳国家如果开征遗产税,遗产管理人还负有遗产纳税申报、缴税及保存纳税凭证等义务。6.遗产移交遗产移交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遗产管理人确定后从相关存有遗产单位或人手中接受遗产,即接受移交;二是指遗产管理人将遗产移交给继承人、集体组织或者国家[3]。此外,当遗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具备破产原因而被宣告破产时,由于遗产管理人对遗产整体情况有清楚认识和了解,法院可以将遗产管理人指定破产财产管理人,债权人会议也极有可能推选遗产管理人作为破产财产管理人,遗产管理人的身份随之发生变化。变成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变卖和分配的职能机关。

(四)构建与完善遗产管理人责任制度

遗产管理人选定或指定后,选任或指定机构应当与遗产管理人签署遗产管理协议,明确其职责,并就遗产管理责任问题进行约定。遗产管理人在遗产管理过程中,违反遗产管理协议或者实施违法行为侵害继承人、受遗赠人或遗产债权人权益的,须依约或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未尽职责,在知道继承开始后的合理时间(一般认为3个月为宜)内未能向法院呈交遗产清册并申请法院进行公示催告,催告相关债权人申报债权,而使遗产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得到清偿;或者在公示催告期内,对部分债权先行清偿而导致其他债权人或受遗赠人受到损失等情形下,遗产管理人应依法或依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通过责任制度的规制,可以将遗产管理行为规范化。责任制度不仅可以使遗产管理人恪尽职守,忠于职事,也为遗产管理监管制度奠定了基础。

(五)构建与完善遗产管理监管制度

遗产管理人是否尽职尽责执行遗产管理事务,是否存在侵害继承人、受遗赠人或遗产债权人权益情形,这些都是容易引起衍生纠纷的重要问题。为确保遗产管理人尽职尽责进行遗产管理,不至于出现侵害继承人或遗产债权人权益情形,需要建立遗产管理监管制度。遗产监管制度核心内容是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和监管内容。监管主体包括选定或指定遗产管理人单位或人,包括法院、全体或部分继承人,遗产债权人,遗产债务人等。其中法院主体的监管属于公权力监管,其他主体监管属于私权力监管。私权力监管应当是常态监管,而公权力监管则是监管体系中最后藩篱。法院不宜作为常态监管主体,这是由我国法院工作现状和司法审判工作量大所决定的。监管客体是指遗产管理人行为,包括遗产管理制度中确定的遗产管理人的所有工作。监管内容是遗产管理人工作是否尽责,是否侵害继承人、受遗赠人和相关债权人权益等。监管主体一旦发现遗产管理人有违背其职责或侵害继承人、受遗赠人和相关债权人权益行为,即可采取相应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召开继承人、受遗赠人或遗产债权人会议,制止遗产管理人不合理或不合法行为,甚至可以向遗产管理人的选任或指定机构反映,必要时建议其中止遗产管理人工作,考虑重新选任或指定新遗产管理人。

四构建与完善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相关问题

(一)遗嘱执行问题

遗嘱执行是在遗嘱生效后,为实现遗嘱人在遗嘱中对遗产处分意愿按遗嘱要求而进行的行为。遗嘱通常由遗嘱继承人执行。遗嘱人可以通过遗嘱明确指定遗嘱执行人。在出现遗嘱人没有通过遗嘱或其他方式指定遗嘱执行人,或者被指定的遗嘱执行人拒绝接受,或者遗嘱执行人不适格等情形时,全体继承人都可以参加执行遗嘱;也可以由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指定或变更遗嘱执行人。遗嘱执行问题仅存在于遗嘱继承中,而遗产管理既存在于遗嘱继承中,也发生在法定继承中。遗嘱执行人与遗产管理人有时可能是同一主体,但在执行遗嘱和进行遗产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利义务是不同的。遗嘱执行人与遗产管理人是不同主体的情形也是常见的。

(二)临时遗产管理问题

是否有必要设立专门的临时遗产管理人?笔者认为有必要。当被继承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或是否有继承人尚不明确,或继承人无适格民事行为能力也无人,或继承人下落不明等特定情形出现时,被继承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被继承人生前所在单位应当向法院或相关部门及时报告,申请法院或相关部门对被继承人遗留的所有财产采取保护措施。法院或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和申请后,应立即封存被继承人的身份证件、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银行账户,各类证券等[4]。临时遗产管理人的设立,主要意义在于将遗产管理时间范围向前延伸,消弭遗产管理的时间盲点。关于临时遗产管理人的设立与罢黜在继承法中可以单独规定,也可以纳入遗产管理制度中一并规定。如何安排只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并无实质差异。

五结语

遗产管理制度长期仅被视为一种技术性制度,其法律意义一直被忽视,继承法实施多年来发生的相当多的遗产继承方面纠纷,都是因为遗产管理制度缺位导致的。因此,确立完善的遗产管理制度是修订《继承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来自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檀钊工作单位: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