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9:52:56

遗产

遗产范文篇1

一、遗产税概论

所谓遗产税,简单来说就是对死者留下来的遗产征收的税收。因此,在国外也被称为“死亡税”。其中,遗产的涵盖范围不仅仅包括现金和存款等流动资金,也包括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因此,遗产税是属于财产税的一种征收形式。一般来说,为了防止被继承人生前以赠与的方式恶意转移财产而逃避纳税,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赠与税与遗产税应同时课征,作为铺助。虽然有些国家并没有开征赠与税,但规定死者生前一定年限内赠与的财产一并纳入遗产税的征收范围,一同征收遗产税。

遗产税是一个的古老的税种又是一个现代的税种。它最早起源于4000多年的古埃及,当时埃及法老为了筹集战争经费而开征了遗产税。近代意义上的遗产税始于1598年的荷兰,而这之后,相继有英国(1649年)、法国(1703年)、美国(1797年)、意大利(1862年)、日本(1905年)、德国(1906年)等国家开征遗产税,其目的大多也是为了筹集战争经费。而相较于古代和近代开征的遗产税,现代遗产税的征收主要是作为协调社会成员财富分配的一种手段,征收对象只是针对少数高收入阶层的人,因此,其课税收入也只占财政收入的很小的比重,取得财政收入的作用大大减少了。

我国早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就有了开征遗产税的主张,但碍于政局不稳,战争频繁等各种原因,直到1938年10月6日,国民政府公布了《遗产税暂行条例》,并于1940年7月1日正式开征,至此,酝酿了28年的中国遗产税终于付诸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文件中规定全国要开征14种税种,其中就包括遗产税。但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此税种并没有真正开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开征遗产税的条件也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此事,希望以此来增强税收杠杆功能。

目前,在世界上127个有税收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有大约2/3的国家和地区是正在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其余的国家和地区是没有开征或曾经开征、目前已经停止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近几年来,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停征遗产税,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等。最近又有报道称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72票对162票通过一项法案,该法案称将于2010年起彻底废除联邦房地产遗产税。为什么历史如此悠久的税种在这些国家会最终走向消亡?追根结底是遗产税收入不能有效的提高财政收入。国外遗产税的征收对象只是少数高收入阶层的人,课税收入只占财政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在美国,每年去世的人中只有2%的人被征收了遗产税。如此低的比例,却要付出很高的征收成本,导致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遗产税收入相对较低,不能起到有效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最终放弃了征收。

二、遗产税的国际比较

(一)课税制度的国际比较

从征收制度来看,遗产税课税制度分为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总分遗产税制三种,这是一国在进行遗产税制设计时所面临的首要选择。

1.总遗产税制

总遗产税制是对遗产总额进行征收的税制。其最主要的特征为“先税后分”,即是先就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净值进行征税,然后再将税后财产分配给法定继承人和受遗赠人。目前,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沿用此种课税制度。

2.分遗产税制

分遗产税制(也称为继承税制)固然与总遗产税制相反,它在遗产的处理程序上采取了“先分后税”的方法,即允许法定继承人按照国家有关的继承法律分得财产,再就各继承人取得的遗产净值征税。

采用这种课税制度的有法国、日本、德国等41个国家。

3.总分遗产税制

总分遗产税制(也称为混合遗产税制)是将总遗产税制与分遗产税制综合在一起的税制,实行“先税后分再税”,即先就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净值课征遗产税,待税后遗产分配完毕后,再对各遗产继承人分得的财产份额征收继承税。意大利原来是实行混合遗产税制的典型国家,但从2001年开始已经停征。

总遗产税制国家美国、英国、丹麦、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波多黎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分遗产税制国家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挪威、芬兰、俄罗斯、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日本、黎巴嫩、土耳其、安哥拉、突尼斯、智利、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等

总分遗产税制国家意大利(已于2001年停征遗产税)

综上所述,三种遗产税制各有利弊。总遗产税制,先税后分,容易控制税源,保证税收收入,因此税务行政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但由于其不考虑继承人数的多少,不考虑被继承人和继承人之间的关系和各个继承人本身的经济情况,导致税负分配不合理。分遗产税制,先分后税,考虑各继承人经济情况和负担能力,较为公平合理,并对防止财富过度集中有明显效果。不足之处就是难以控制税源,且计算较为复杂,征管难度大,征税成本较高。总分遗产税制,先税后分再税,既可以稳定税源,保证财政收入,又体现税负公平分配。但设计较为复杂,征管要求较高,不符合税收征管便利原则,且同一性质的税收,分成两个环节征收,有重复征税之嫌。我国初次开征遗产税,税制设计不宜太复杂,且受征管水平的限制,可以选择总遗产税制。

(二)纳税人与征税范围的国际比较

1.纳税人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纳税人的规定不同。一般而言,实行总遗产税制的国家,其纳税人一般为遗产的继承人,并以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此外,也有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是直接规定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为遗产税纳税人。实行分遗产税制的国家是以继承人为纳税人,例如日本。实行总分遗产税制的国家则是实行由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代扣代缴税款和由遗产继承人、受赠与人自己缴纳税款相结合的做法。但上述所说的情况也会存在例外,仅就日本和丹麦而言,虽然二者同属于实行分遗产税制的国家,日本规定其纳税人与税负承担者是一致的,但在丹麦却规定遗嘱执行人为遗产税的纳税人。可见仅就纳税人而言,各国税制设计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都会导致这之间差异的存在。

2.征税范围

在征税范围方面,存在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多数国家同时混用这两种原则,即规定如果被继承人是本国的公民或是居民,则对其境内外全部资产课税;如果被继承人不是本国公民或是居民的,仅就其境内的遗产征税。如德国规定,若被继承人或者继承人为德国居民,就被继承人世界范围的全部财产征收遗产税;若被继承人及其继承人不是德国居民,则只对其在德国境内的有关遗产征税。而丹麦则据被继承人(而非继承人)是否是本国居民来区别对待。

也有些国家和地区只单独采用属地原则,即不论被继承人的身份如何,仅对其境内的遗产征税。例如,英国规定的遗产税征收范围是:居住在英国或者被视为居住在英国的个人拥有的或者来源于英国的所有应税财产和居住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个人拥有的来源于英国的所有应税财产。此外,香港特区目前也是仅对香港资产征收遗产税。

(三)计税依据和税率的国际比较

1.计税依据

一般遗产税和赠与税的计税依据是根据一年以公平市场价估算的中遗产总额或赠与总额减去各扣除项目得到的。关于遗产总额,除了被继承人遗留的遗产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将其生前一定年限内赠与的财产包括在内,一并征收遗产税。例如意大利规定,被继承人在去世前6个月之内任何财产的转移都要计算在遗产税总值之内,一生中的赠与都要计征赠与税。在香港,死者生前三年内所“送出”(包括以低于市价的出售或转让)的资产,应包括在应税总额中。此外,在扣除项目方面,大多数征收遗产税的国家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包括基础扣除、特殊扣除和免税额等。其中,丧葬费用、债务费用、配偶的遗产遗留额、子女的遗产遗留额属于基础扣除。此外,还有如慈善捐赠扣除、家庭拥有事业扣除,农业、林业、渔业扣除等特殊扣除。例如日本的基础扣除额由定额部分与法定继承人比例部分组成。美国规定每个受赠人年内有10000美元的扣除额。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因此,扣除项目、扣除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一些国家还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根据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扣除标准和免征额进行调整,以适当控制遗产税的征收面,保证税负的合理性。

2.税率

为了体现税负分配公平,各国的遗产税一般采用超额累进税制,如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但也有如英国、丹麦、南非等一些国家采用比例税制。实行总遗产税制的国家,税率设计一般无法体现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实行分遗产税制的国家则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根据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关系的远近而适用高低不同的税率。例如,实行总遗产税制的新加坡,在2000年的遗产税率只有两级:以1200万新元为限,应纳遗产额在1200万新元以下的适用5%的税率,超出部分适用的税率为10%。德国是实行分遗产税制的国家,2003年德国按亲等关系的不同适用7%到50%的超额累进税率。

三、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是否具备开征遗产税的现实条件以及我国有没有必要开征遗产税,并不能简单从遗产税的性质上来说,而应该综合考虑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税制建设的需要和税收征管水平等方面的影响。首先,从整体上看,自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为我国开征遗产税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随着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个人财产的增加,通过征收遗产税,可以有效的调节收入再分配,避免财产过分悬殊。最后,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税制改革,虽然在收入功能和调节功能上都有了显著大变化,但还是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必然要求建立起健全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税制体系,其中健全和完善财产税制必不可少,而开征遗产税就属于健全财产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遗产税作为国际上一种通行的税种,开征遗产税也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与国际税收惯例的接轨。

(二)开征遗产税的有利条件

如上所述,中国开征遗产税不仅已具备了客观基础,还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第一,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并存,居民个人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无论是从居民收入和储蓄方面,还是从居民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方面来看,居民个人财产都在大幅度增长。此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商来华投资不断扩大,来华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员越来越多,由此形成的外国人在华财产数额已经相当可观。第二,现代遗产税征收历史悠久,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征这种税,可以为我国遗产税的开征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第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税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使得我国税收征管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上公民个人的纳税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就为新税种的开征提供了保障。最后,各种与征收遗产税相关的法规、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建立,有助于遗产税的开征。

(三)开征遗产税的不利条件

虽然在中国开征遗产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我们还应看到这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首先,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居民个人拥有的财产普遍不多,可以征收的财产十分有限。其次,许多公民的纳税意识不强,这在我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次,个人财产登记制度、财产评估制度等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税务机关对遗产税的税源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最后,我们还面临着税收征管水平低下,技术手段薄弱等严峻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遗产税在我国的开征将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困难,但应看到其征收的重要意义。由于遗产税的税负较高,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开征这种税,大多数人对此税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应该选择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就业率较高,同时社会各界对税收调节呼声较高的时候,这样可以减轻开征此税种的副作用,并增强社会效应。我认为当前正是这样一个时机,有利于中国开征遗产税。

四、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建议

(一)政策目标和征税对象

我国开征遗产税,首先应明确其征收的政策目标。开征遗产税的政策目标有两方面,一是财政目标,即取得政府的财政收入;二是调节目标,即对社会财富进行再调节。对于两方面的目标的是有所侧重还是二者兼顾,在不同的时期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国的遗产税已经停征50年之久,绝大多数人不了解这种税,也没有缴纳这种税的概念和习惯。加上我国遗产税尚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这就意味着在开征初期不可能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即使在遗产税制比较健全以后,也只能作为铺助税种。因此,我国当前开征遗产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社会分配,防止财富过分集中。

既然我国征收遗产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财富分配,征税对象就应当是最富有的少数人的巨额遗产。此外,我国的遗产税立法也要体现对少数富人课税的指导思想,征税面从窄,税负从轻,以便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遗产税制度模式的选择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财产申报、财产登记制度尚未建立,税收征管手段还较落后,公民的纳税意识还很淡薄,而且,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来没有征收过遗产税,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开征遗产税,税制应从简,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做法,实行总遗产税制,即以遗产的继承人、受遗赠人为纳税人,以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对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净值征收遗产税。

(三)遗产税的税基和税率

税基方面应尽可能的包括被继承人各项可以征税的动产和不动产,为此,应当建立相应的财产评估制度,包括确定适当的评估机构和合理的评估方法。针对确定的政策目标,可在税制设计时考虑设置较高的起征点和合适的累进税率。此外,考虑到个人不同情况,为体现税负的公平分配,应开设相应的扣除项目和免税项目,具体包括丧葬费用、死者生前遗留债务、未成年子女的遗留扣除、配偶遗留扣除、用于公益事业的财产和赠与等。为鼓励扶贫,可适当对用于扶贫事业和赠与贫困者的部分给予扣除等。需要注意的是,扣税和免税不可过多过广,以免开征失去意义。

遗产范文篇2

关键词遗产税;征税;意义

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征收过遗产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中对遗产税税种给予保留,但同年规定薪给报酬所得税和遗产税暂不开征。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改革方案中的18个税种中又包括了遗产税。由此可见,遗产税虽然在建国后的税收实践中没有开征过,但在我国税制体系设计中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被赋予了调节贫富差距的厚望。从理论上论证遗产税开征的现实意义,研究其征税制度,对于遗产税适时从构想走向实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设计来看,作为辅助税种的遗产税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调节的整体功能。

一般而言,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需要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的相互配合。而现阶段,已经开征的税种仍存在诸多缺陷,遗产税则处于缺位状态,这种状况削弱了税收对于收入公平分配的调控功能。

(二)遗产税的征收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1.体现量能负担原则,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遗产税虽然只在公民死亡、遗留财产环节征收,不能及时地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但由于其调节对象是少数极富有者,且遗产税的税率一般较高,因此遗产税这一在特殊环节征收的税种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发挥矫正收入差距的作用,使收入差距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受到阻碍。此外,遗产税的征收符合量能负担的税收公平原则。

2.促进机会均等。传统的社会公平观念强调结果均等,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更强调机会均等。传统的结果均等的观念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机会均等的原则强调使纳税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并允许在此基础上产生合理的个人收入之间的差别,以充分发挥纳税人的潜力。相对于结果均等而言,机会均等原则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遗产税可作为中央税,并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以发挥其独特的财政作用

虽然对纳税人来说,遗产税属于临时性税收,只有在继承遗产时才纳税,且一般情况下,继承大约30年才发生一次,但对国家而言,遗产税则属于经常性税收。假设遗产税收入占到税收收入的5‰,我国税收收入达到2万亿元时,遗产税的年收入即可达到100亿元。关于遗产税归属中央税还是地方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遗产税收入宜作为中央税,并且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二、客观分析遗产税的开征难点

我国开征遗产税面临很多困难,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我国尚未建立与遗产税密切相关的个人收入、财产监控体系。

2.受纳税意识的影响,会有来自纳税人的阻力。我们应正视并客观分析在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困难。

首先,我国尚未建立与遗产税密切相关的收入、财产监控体系,会给遗产税的征收带来很大难度,遗产税的征收成本也会较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遗产税的征收也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收入、财产监控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是强化我国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征管的重要保证。遗产来自于财产,财产来自于收入,对纳税人的收入财产监控体系实际上是对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的共同监控体系。如美国的税收征管中,有一种审计方式叫“经济现实审计”(EconomicRealityCheck),国税局的审计人员会调查纳税人的生活方式,根据纳税人各项财产状况推算其财产积累期间各年度的收入水平。如果纳税人有豪华的住宅,有汽车、有游艇,而申报的税收收入并不多,国税局会调查纳税人的其他收入来源情况,看纳税人是否继承了遗产,或是取得了银行贷款,收入、财产、遗产之间的相互转化决定了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遗产税对收入、财产监控体系的共同依赖性。

其次,来自纳税人的阻力也是影响遗产税开征的重要因素。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不强,加之遗产税自建国以来一直未开征,绝大多数公民没有缴纳这种税的概念和习惯。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公民的厌税情绪和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漏洞,遗产税的偷逃情况也很严重,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博弈将长期存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遗产税只对极少数富有者征收,涉及的纳税人数量并不多。从国外情况看,富人赞成征收遗产税的大有人在。2001年,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美国总统布什曾经提出取消遗产税的计划,却首先遭到来自一些巨富的反对,120名最有钱的美国富翁主动上书国会,要求继续征收遗产税,造福穷人。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也曾提出赞成遗产税的观点,卡内基的主张体现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耐人寻味。他认为凭借社会所取得的财富应归还社会;继承人应当自立和自己创造机会,不应依靠先辈的庇荫;巨大的遗产不但不能给继承人带来幸福,而且是一种祸根;人们积极聚财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成功的本领,并不是要传给子孙后代,故累进的遗产税不至于挫伤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的很多传统观念都会面临挑战,“以依赖先辈为荣”的思想会逐步被“崇尚自主努力”的观念所代替,这些价值观的变化会有助于遗产税的征收。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随着纳税人对遗产税社会作用的认同,遗产税的征收阻力有望减小。

参考文献

遗产范文篇3

2012年10月2-7日,笔者及其小组成员街头随机访谈100位游客,并做了详细的反弹笔录记录受访者对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感受、期望、体验满意度。通过对西安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评价,结合实地考察及对游客的随机访谈,综合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度无与伦比,但是在深度开发中游客对文化历史的接触式的体验普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被动的接受信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一)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优势和机遇西安市有着“天然博物馆”的美称,地下地上的文化遗产族谱体系丰富无比,既有各类型文物、博物馆,又有以历史遗迹遗址为载体的大型遗址公园、主题公园,还有以寺庙、道观为基础的佛教产品,与城市建成区相结合的民居、城墙等。仅在西安市的碑林区内分布着明城墙、湘子庙街、城隍庙、钟楼鼓楼、张学良公馆、清真大寺、北院门高家大院、关中书院、宝庆寺华塔等19处文化遗产景点。同时,不乏世界级、部级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所有的文化遗产特点鲜明,与其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结合良好。在调查中,86%的受访游客普遍认为西安是一个良好的目的地接待城市,整体接待设施良好,居民的好客程度较高,总体满意度达到90%。同时,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行,为西安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了良好的口碑效应,高铁项目的兴建开通推动了河南、湖北、广州等地游客到访,关天一体化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强强联合也推动了西北地区游客自驾游。并且在文化遗产景点的调查中,近九成的游客对曲江新区的整体环境感到满意,曲江文旅集团的文化产业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二)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1.“一家独大”的局面长期的不到改善在受访的游客中,首次来西安的游客中85%都去秦兵马俑参观,多次来西安的游客近乎100%去过秦兵马俑,而如清真大寺、高家大院、张学良公馆等景点则相对较少,严重客流分布不均。一来是因为世界级或者部级的文化遗产在促销和影响力上更容易吸引游客,二来西安的一些文化遗产如前所提到的高家大院、城隍庙等坐落于居民区内,景点与当代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散落分布、规模较小,长期得不到重视,并且承载能力较小。级别的高低与外地游客的到访率呈现正相关,在调查中,兵马俑、钟鼓楼、明城墙、碑林、曲江等外地游客居多,旅游动机多为游览观光,其次为休闲度假,其他的景点则本地游客较多,偶然性进入。同时,政府着力打造的旅游品牌如大明宫、陕西博物馆等成为游客的首选,而那些小而精但没有得到重视的文化遗产在吸引游客的能力上较弱。2.游客的兴趣、受教育的背景直接影响到体验的效果受访的游客中,一半以上的游客对碑林博物馆的理解和认识都停留在表象上,并且只有不到5%的游客去之前对碑林做过了解看过相关资料,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文化信息越高的文化遗产的受众要求游客的受教育水平较高,或者有专业的信息指导帮助游客体会其中的奥秘。在现实中,除了团队游客有专业的导游解释说明外,散客对文化遗产信息的获取程度较低,仅仅通过景区游览图或者网络信息。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任何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对文化遗产的解说系统都存在较大的缺陷,游客不能很好利用解说系统来体验文化遗产的内涵。3.门票价格偏高,与体验的真实感受存在差距受访游客普遍对西安文化遗产景区的门票价格反映较高,游览完成后心理存在落差:(1)66.4%的游客认为门票价格超过了预期,参与性的内容雷同化严重;(2)文化附会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信息的传达过于粗制滥造,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高要求与现实之间的错位;(3)体验方式单一,能够积极参与融合的项目不多,图文并茂式的展览占据半壁江山,大多都是文化遗产前有个解释性说明的文字表述,并且外文翻译并不是都有,影响到外国游客的理解;(4)文化遗产纪念品新意不足,仿制品比比皆是,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民年画、碑林碑石拓片、蓝田玉雕、西安景泰蓝等新品周期较长。

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ASEB栅格分析法对西安市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应确立以保持历史文化原真性和体现娱乐休闲性为主体的旅游格局。(一)凝练已有资源优势,构造完整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族谱结合西安市现有和潜在的文化遗产资源,一方面要体现西安作为13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秦汉唐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体现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方式多样化,饮食、演艺活动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的景象。(二)创造不同层次的体验项目力求满足不同要求游客的需求,细分市场西安市的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中一些专项内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或者游客的参与兴趣不高,除了活动内容自身设计的问题外,需要游客对该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碑林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碑帖、石刻都理解欣赏的。设计出符合不同性别、年龄、心理、社会地位的游客需求的项目产品,细分各目标人群的需求差异性。在旅游方式上注重可选择方案的多样性和活动的融合性;内容上充分考虑到参与性强弱、体验效果的满意度,提供不同内容的文化遗产旅游活动内容;档次上根据客源的消费水平差异,对体验内容进行高、中、低端的细分,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商品。(三)突出主题,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群西安的文化遗产旅游近些年最引人注目曲江文化产业新区,这里凝聚寒窑、大慈恩寺、曲江池、秦二世等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开元广场等标志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2011年曲江新区成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5A级景区和生态区,为西安市现行的文化遗产旅游的典范地区。从生态环境、配套服务、人文情怀、历史沉淀都较好的诠释了文化遗产及其所在地的风貌,成为了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必选之地。(四)体验方式的多元化,参与方式多样化,文化的原真性将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从单一的游览观赏方式拓展成为集观赏游览、参与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产品组合方式,利用“冷热点”组合,“长短线”结合,“昼管夜赏”模式,拉长逗留时间提高游客的娱乐休闲消费水平。打破传统的展览式的解说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的展示提高体验的直观感受。在体验项目的设计上坚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避免文化附会现象,定期更新活动参与内容特别是大型实景演出,提高重游率和当地居民的到访率。

遗产范文篇4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43。2012年至2017年,对文化遗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近40次,参加文化遗产领域重大活动10余次,到各地博物馆考察20余次,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文化遗产保护观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1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

一个社会的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是凭空制造,而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为前提,与过去文明存在某种继承性。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可以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武器,就在于“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299。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民族,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极为宝贵,不可再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必须在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遗产是老祖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经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而留下来的。它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可能在人群密集的大都市,也可能是某一个人的生存技能。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长城、故宫、圆明园、京剧、昆曲等,还有许多文化遗产正在等待我们的认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时,发现这里有多处文化遗产,却因缺乏管理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打破党外人士不任正职的“规矩”,任命熟知正定历史和文物情况的贾大山为文化局局长,留下了“不拘一格求人才”的佳话。担任总书记后,坚持强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2014年12月20日在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8]201以此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隆兴寺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无人清扫,当即找到分管领导,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离开河北正定县后,也时刻关注正定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3年8月,看到关于正定古城情况的一份文件,“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并提出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殷切期盼,“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能够正确认识文化遗产,并一直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2“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马克思说:“人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82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方面利益的矛盾问题。在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面前,有人会因经济利益见效快、收益明显而选择经济利益放弃文化利益。意识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一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世纪80年代,有关政府批准三明钢铁厂将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史前遗址作为采矿点进行开山采矿。得知后对此立即批示:“万寿岩史前遗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且不可再生,这个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同样属于我们的后代,为了谋取眼前的物质利益破坏文化遗产的任何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需立即停止。”并对万寿岩史前遗址采取保护措施,帮助三明钢铁厂重新选址以及决定由省财政拨款用于遗址发掘与保护。经过的努力,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才能相协调,三明钢铁厂选取了新的采矿点,万寿岩史前遗址也在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止存在于会议讲话和文件中,而是要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子孙后代留存文化火种。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期间,他不仅向当地人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还亲自到林觉民故居做讲解员,同时也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反映。在浙江省任职期间,更是踏遍全省各县市区,跨湖桥遗址、浦江上山遗址、西湖等都留下了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身影。正确认识文化遗产,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将文化遗产保护观落到实处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身能够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才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带动人民群众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2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文化遗产保护,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身体力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强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4]324,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必须认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长期地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才能够使文化遗产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2.1“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念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正确认识的引导下,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对于“文化遗产日”的设立,表示:“‘文化遗产日’的设立突显出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4]325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集中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宣传活动,如演讲、展示和演出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长此以往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层面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为其所关注。结合在地方任职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并没有停止,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文化遗产保护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2月25日,在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4月12日,针对文物工作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5]190在一系列工作论述和重要指示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人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显著提高,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也显著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显著增多。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因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的民族性特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符合中国国情。2.2“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保护文化遗产工作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同时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正定县做县委书记时,通过调查发现正定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优越,具备旅游业的条件。他根据实际情况,在不破坏遗迹的情况下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汇报给河北省委。有关部门随后拨出古建修缮专用款172万元,利用这笔钱修缮了正定县的遗迹,同时修建旅游相关设施。正定县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正定的文化遗产,也带动了正定县的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十八大以来,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中多次强调博物馆的重要性,“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5]189。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宣传当地文化的重要媒介,所以提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目前,博物馆可以引进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数字保存和整合后给参观者放映,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引起其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我们只有经过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期坚持,并且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尊重各地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根据实际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结合日新月异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才能够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3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要落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即对待文化遗产坚持有扬弃地继承,有创造地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遗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地继承。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追捧,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的前提下有所选择,才能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发展力量的作用。3.1“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积淀,不可再生。在全社会还未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理念时,许多文化遗产在开发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针对一些地方毁掉真正的文化遗产,建造几条仿古街,建造几栋仿古楼的行为,指出:“推陈出新,不是拆旧建新。”[6]74在福建省任省长时,曾为《福州古厝》写序,指出目前的城市建设,很多都为了引进洋建筑,毁掉当地的古建筑,这导致城市的建设失去了个性。建设好城市,“必须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7]3。只有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继承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是将文化遗产藏起来,一动不动,而是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建设。2003年9月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表示,我们有必要且有责任保护好、继承好和发展好西湖周围的文化遗存。[7]19经过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西湖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整个杭州的地域品味和塑造城市性格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既有继承又要发展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2014年3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到:“每一种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5]83;2014年10月,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也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201,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3.2“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表示:“保护和发展实际上并不是对立面,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对待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7]19文化遗产保护也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和辩证否定的观点。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文化遗产成为各地城乡建设的法宝。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上针对城市发展,也对城市中保留的文化遗产提出要求,即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保护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城市文化遗产。首都北京不仅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也是汇聚中华文化的文明古都,同时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我们需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同时也要把握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更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会发生改变的。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把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文化遗产。2017年2月,视察了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才能在冬奥会举办之际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凝聚国民精神力量的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文化遗产,可以使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名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继承,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以更加自信的面貌走向世界。近代以来,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沟通和融合,也意味着人类文化整体发展的时代到来。每一个国家都会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经济政治交流开始,再到文化交流。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将一直为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而努力,坚持文明多样的理念,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中国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世界。4.1“传递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结晶”十八大以来,全国文物系统累计举办文物出境展览近300个,承办文物入境展览100余个,文物进出境展览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者,更是这一观点的践行者。2014年10月22日,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开幕,这次文物展展出了来自中国27家博物馆共450多件文物,从不同的方面再现了中国汉代丰富的社会精神风貌。通过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法国的观众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精神,“传递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结晶”。2017年3月27日,“秦汉文明展”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了来自中国32家文物收藏机构283件展品,成为中美在2004年举行的“走向盛唐”文化艺术展系列之后的又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展会。除此以外,还有赴秘鲁华夏瑰宝文化展、赴拉脱维亚丝路瑰宝文化展、赴日本汉字的历史与美学展等,都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展会上的文化遗产成为“外交使者”“中国名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向世界文化之林,促进世界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不仅仅停留在文化遗产资源的交流,同时也会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合作,如文化遗产保护观的交流,文化遗产研究成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等,不仅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4.2“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不仅是通过文物进出境展览,而且包括政府间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协定的签订、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交流、研究文化遗产的成员队伍的共同建设等,这一系列方式构成了中国与世界在各国文化遗产方面多形式、广角度和宽领域的交流模式,不仅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交流日益紧密,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也使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2014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并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一次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对整个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交流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几乎涵盖了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上很难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国也一直保持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流,努力探索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更好地方法。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各个国家都在承认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前提下,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等方面的交流,使各国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更好地诠释了2014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访问时发表的演讲中所提到的倡议:“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此后“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促进作用,也使中国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曾意丹.福州古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

[11]甘子成,刘咏论.的文化遗产观[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19(1):54-58.

遗产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尚未编制保护规划,或者保护规划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编制、修改保护规划。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定。经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应当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九条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保护和管理。

第十条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应当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保护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标志说明。标志说明的设立不得对世界文化遗产造成损害。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说明应当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核心区、缓冲区和保护机构等内容,并包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标志图案。

第十二条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立保护记录档案,并由其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国家文物局应当建立全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记录档案库,并利用高新技术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世界文化遗产确定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应当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日常维护和监测,并建立日志。发现世界文化遗产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机构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主要负责人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

第十四条世界文化遗产辟为参观游览区,应当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作用,并制定完善的参观游览服务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当将参观游览服务管理办法报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观游览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在参观游览区内设置服务项目,应当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管理要求,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属性相协调。

服务项目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实施服务项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并维护当地居民的权益。

第十六条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文化旅游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发掘并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并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积累的知识产权。

第十七条发生或可能发生危及世界文化遗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时,保护机构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同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报告。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接到有关报告后,应当区别情况决定处理办法并负责实施。国家文物局应当督导并检查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提出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具体要求,并向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通报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监测巡视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监测巡视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巡视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十九条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世界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改进保护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世界文化遗产损害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遗产范文篇6

[关键词]历史景观特征;传统村落保护;云镇

农耕传承是人类文明早期传承许久的形式之一,现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乡村的“被动收缩”现象,即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引发了抛荒化、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等诸多问题[1]。同时,人们对于许多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并不足够重视。然而随着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的逐步完善以及对于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标杆作用的认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工作刻不容缓。当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本研究将运用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方法对于活化保护策略进行研究,并以陕南传统村落云镇村为例子进行展开阐述。

1当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问题

1.1空心化村落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传统村落人口外流背景下大量宅基地被荒废,从而产生大规模土地资源浪费的现状。云镇村尽管已经进行过村镇整改规划,但经过调研之后,仍有大片闲置废弃的用地存在。且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对于村落居民的需求照顾并不到位。

1.2村落文化遗产中历史风貌的衰败与村落保护策略的矛盾

对于村落原有的建筑,不应彻底拆除翻新也不应一味地精细修缮保护,应当根据其历史特性和现存的历史风貌是否完善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进行评估,根据历史景观特征确定历史景观类型。

1.3文旅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和保护历史景观之间的平衡策略

通过传播传统文化遗产的方式促进村落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大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村落中旅游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了解村落旅游资源的渠道相对单一闭塞。同时,村落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地配置与运用。

2历史景观特征评估

(HistoricLandscapeCharacterisation)方法发展历程二十世纪后期,英国学者便开始系统地研究如何对当地景观进行有效地保护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比如出台的农村特色地图(CountrysideCharacterMap,CCM)、绿带政策(GreenBeltPolicy,GBP)、居住多样性图集(AtlasofSettlementDiversity,ASD)等[2]。而其中景观特征评估(LCA)作为英国系统研究景观特征而发展的重要体系,现已成为各国研究景观的重要方式。然而,对于英国的历史景观而言,孤立地对其进行景观评估并不能有效地让这些景观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于是英国学者开始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将景观的历史深度和特征融入到景观设计师进行的一般景观评估工作过程中,特别关注景观的视觉和景观属性[3]。在此基础上,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体系逐渐成形。历史景观顾名思义指在历史时间中形成的且有所保留的景观。将景观特征化是一种试图在总体水平上考虑不同的看待和评价方式的方法,以帮助管理变革。而历史景观特征与传统景观特征有所不同的是,认识到整个景观是具有历史属性的,除却本身蕴含的生态景观价值特征外,景观随时间变迁而具有的景观意义与历史存在性也将作为其重要特征。历史景观特征是广义景观特征定义的一部分。而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景观特征评估导则》中,作者通过先识别、绘制、分类和描述景观特征,对给予这景观特征再做出判断,然后去正式界定景观特征评估的概念,同时基于景观特征做出判断并为各类决策提供信息[4]。对历史景观进行分析评估便是HLC体系存在的意义。历史景观特征(HLC)通过垂直的和基于地图的考古视角来工作,寻找下面的年代深度,而不是体现景观设计师主要的水平的,基于表面的美学[2]。制定HLC可以扩展现有看待整个景观的方式,使景观学者不再低估其历史维度,深化景观设计师和生态学家对景观历史渊源的欣赏。

3云镇基本情况

3.1云镇介绍

云镇村位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该村距离镇安县18km,是云盖寺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镇政府的所在地。云镇村村域面积15km2,村落面积约0.26km2,截至2019年,共计3375人[5]。

3.2作为历史性城镇景观的云镇古镇文化区

3.2.1云镇的历史云镇历史悠久,据传说记载,该镇起于汉代,兴盛于唐代,素有“云中之镇”的美名。唐代李世民、白居易和贾岛等多位著名诗人多次游历于此,写下数篇脍炙人口的诗词。贾岛在《题白侍郎洞》一诗中,真实地描绘了这里的秀丽山川。历史上,城镇是南通巴蜀、北连秦晋的交通要道,素有“小上海”的美称。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山西、山东、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客商会聚于此,形成了巨大的客流货流集散地。唐代至明代,诸如钱庄、油庄、绸缎庄、药庄、金银首饰行、纸业等各式各类的商铺多达百余家,商业贸易非常繁荣。3.2.2传统建筑文化景观根据《镇安县云盖寺镇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说明书》得知,今天的云盖寺老街是清代乾隆时期以后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是当年江南“下湖人”迁移于此,逐步兴建起来的。古街所有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徽派风格,古街里的民居建筑沿着古街两面依次布置,临街开设店面。通过天井组织四合院空间,平面形式多为“回”字形,民居结构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顶为灰板瓦,抬梁式屋架,山墙有江南式彩绘。四合院的门面大多为木质铺板们,房檐下大多有玲珑的小牌楼,进门穿过厅堂后皆为“口”字形的四水归堂式天井,天井底部全部用石板铺砌。云镇古街周边,东有白侍郎洞,洞内摩崖石刻8处,极为珍贵;南有高林寺,小巧独特,香火不断;北有刘家地主庄园,风格独特,家族文化深厚。从这些古香古色的街巷宅院和历史遗迹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这里到往日的繁荣。图1天井(作者自摄)图2云盖寺(作者自摄)3.2.3非物质文化景观(1)民间艺术云镇村的民间艺术表演荟萃南北、多元共生。独有竹马、云朵子、社火、高跷等多种民间活动,还有镇安渔鼓戏和镇安花鼓戏的戏班子会定期组织活动。这些艺术活动丰富了云镇村的文化艺术类型和内涵,并具有一定的响力。(2)商贸文化云镇村商贸传统由来已久,商贸文化特色十分突出。比如颇负盛名的云镇“四大店”和“八小号”等老字号商铺。此外,云镇村板栗、香菇、银杏等物产资源丰富,因此也有售卖当地山货的商铺。云镇村的挂面亦极负盛名,当地成立了“挂面协会”,每年都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收入。云镇的商贸文化还体现在传统信仰中,村财神庙里面与外地常见财神庙不同,供奉着两尊佛,至今香火鼎盛。(3)传统技艺云镇村的传统技艺大多体现在传统饮食中,比如传统云镇酒席“八大件”“十大碗”“十三花”“三台席”制作技艺,村子里有哪户需要大摆宴席之时,常常村里的手艺人都过去帮忙制作,以及纸扎也是云镇村一项流传至今的传统技艺,纸扎灯的类型丰富、技艺独特[5]。

4云镇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特性

4.1云镇空间格局

云镇村自然地势东北面和西南面被山环绕,村西空间开敞,村东处,两座山夹紧,空间狭窄似有卧龙盘旋,一条河流从村头延续到村尾,空间也越来越狭窄,沿河两岸孕育着灿烂的文化。沿河建筑随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4.2云镇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关联

图3沿河建筑(作者自摄)图4沿河步道(作者自摄)随着时代的变迁,云镇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与最初的形态日渐产生了差异。然而,文化景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整体上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空间上依然存在着某种关联性。站在HLC的视角,云镇需要保护的应该是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个体遗存。因此,本文旨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依靠HLC的理念,以云镇村为例,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提供一种全面的方法。

5HLC视角下对云镇村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策略的启示

5.1建构云镇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物质空间的结构关联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也不断改变。随着世界各地对于遗产地保护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以及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得出遗产是“历史性层积和当前发展的动态叠合”这一结论。所以对于云镇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我们应当突破遗产单体的空间局限,在空间上建构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整体结构关联。例如:云镇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仅存云镇古街处保存较好,云盖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可是仅与云镇古街一桥之隔处,建筑样式参差不齐,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交错相织,这里需要系统地梳理云盖寺和云镇古街内部古老民居建筑相关的遗产资源,合理调整其用途,对缺失的重要节点进行“织补”,比如某些建筑可以做民宿,某些可以做餐馆,从而使云镇古建筑空间能有机地联系起来[6]。

5.2整合拼接云镇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信息

从理论上说,即使某些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实体已经缺失或破损,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破损的实体去探索其历史信息,将其进行整合拼接,从而探索发现新的文化价值内核,以便于实现文化遗产跨代际间的传递和可持续发展。云镇历史悠久,起于汉代,兴盛于唐代,素有“云中之镇”的美名,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洗礼,很多历史片段已然缺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破译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不管是对于保护地区历史文化还是进行新的云镇文化的创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5.3勾勒云镇文化发展脉络的“空间叙事结构”

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作为时间和空间变化中产生的复合体,只有从云镇的空间和时间两个不同的维度认识和理解历史文化景观遗产,才能更加全面地勾勒出云镇的文化发展脉络。我们要通过对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依据空间顺序进行整体的安排,建立独特的地域文化“叙事结构”,从而呈现出云镇特有的空间特性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成为这一代人们共同的拥有的回忆和精神家园,使其成为一代一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5.4引入多元化主体保护策略

云镇村在新的历史文化发展战略中应当使政府、政策的设施者以及其他公私机构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加强。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民众多多参与到各类保护活动之中,将保护意识融入百姓的生活。以此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7]政府更应当积极承担其主体责任,积极筹办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基地,教育社会民众,培育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做好基础建设工作,提供足够的技术资金支持,确保村民能够在不改变原本生活,不降低原本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投身到非遗的传承当中[8],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局面[9]。例如针对特有的民歌花鼓等传统非遗可开展网络直播,所属市政府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民节进行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云镇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吸引外来观众的视线,从中形成旅游潜在群体。

5.5实现保护历史与现代城市功能的积层叠加

把云镇村作为历史和当前发展的动态层积,强调时展与遗产保护的动态层面上的融合。在对云镇村历史性景观特色进行保护时,需要挖掘景观各个时期的历史价值,并展现出来,加强云镇古街与云镇现代化集聚地之间的联系,以体现云镇的特殊魅力。例如对云镇村非遗文化中的经典元素进行提炼整合,并将其可视化,将这些元素用于村落的路灯、景观小品、广场设施。可以提升村落文化辨识性,减少千篇一律的村落景观同时增加云镇村的艺术氛围[6]。

6结语

历史文化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大自然环境持续改造利用的结果,在历史景观特征评估视角下,我们不仅认识到遗产对于村落发展的历史价值,还关注到遗产在当今社会中具备的时代价值。因此,我们既要处理好局部节点又要把握好全局的脉络,使文化遗产充分展现文化魅力的同时,又与周边生态环境有机协调。云镇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景观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反映了陕南山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德罡,刘熙,叶靖,等.关中地区乡村收缩趋势与路径思考——基于合阳县调查[J].小城镇建设,2020,38(11):77-84.

[2]李华东,单彦名,冯新刚.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及应用[J].建筑学报,2012,(6):40-3.

[3]李和平,杨宁.城市历史景观的管理工具——城镇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5):54-8.

[4]陶彦利,奚雪松,祝明建.欧洲景观特征评估(LCA)方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8,34(8):107-12.

[5]韩萌,张沛,张中华.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策略——以陕南云镇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1):75-8,82.

[6]杨俊.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7):103-104.

[7]张胜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晋城市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10):60-63.

[8]王秀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34-35.

遗产范文篇7

(一)从税制结构来看,大致有三种类型: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和混合遗产税制。总遗产税制是指只对死者的遗产总额征税,而不管遗产的继承情况和遗产将作何种方式分配,英国、美国遗产税制即属这一类。分遗产税制是根据继承人与死者之间关系的亲疏,以及继承财产的多少,进行分别课征的税制,法国、德国等采用此种税制。混合遗产税制是指先按总遗产税制办法征税,然后再根据继承人分得的遗产情况,如果分得的遗产超过一定限额,则按分遗产税制再征一道遗产税,采取混合遗产税制的国家有加拿大、意大利等。

从税制设计角度考虑,总遗产税制税率设计较为容易,税制简单;从征管角度考虑,总遗产税制税源可靠,管理简便易行,而分遗产税制因需考虑总体财产的具体分配,征管相对较难,且易增加偷逃的可能性;从组织收入角度考虑,如都采用同样的累进税率,总遗产税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因为它适用遗产总额而不是遗产分配额;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分遗产税制在减轻财富分配不公方面比总遗产税制有更多的作用,按继承财产规模累进征收的分遗产税,以“财产越分散,缴纳的税额越小”来鼓励财产在个人之间的分散。

混合遗产税制与前两者比较。相对兼容了两者的优点,但征两道税,不仅在税率设计方面比较复杂,而且也有重复征税的嫌疑。

(二)从征税依据看,大致有三种标准:国籍标准、住所标准和财产所在地标准。国籍标准是以财产所有者的国籍为依据;住所标准是以财产所有人的住所为依据;财产所在地标准是按财产的所在地划分税收征管权。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混合使用的方法,而且主要是采取属人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

从税率设计看,有累进税率和单一比例税率两种:实行累进税率有利于遗产税收入再分配目标的实现,比较公平,而单一比例税率则便于税收征收管理。目前,多数西方国家采用累进税率、如荷兰、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实行单一比例税率,如新西兰、英国;另外尚有极少数国家兼用两种税率,如美国,其总遗产税实行累进税率,而隔代遗产税按比例税率征收。

(三)从遗产税与赠与税配合征收方式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不单独设立赠与税,而是把一部分生前赠与财产纳入遗产税征收范围,如英国、美国等。此方式的优点是征收方法简便,易被纳税人接受,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赠与税的堵漏功能、限制了遗产税的作用。第二,分设两税,并行征收。即对生前赠与财产按年课征赠与税,对财产所有者死后遗留的财产课征遗产税。此方式的优点是防止纳税人生前大量转移财产而逃税,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第三,两税交叉合并课征。分设两税,即生前赠与财产按年课征赠与税,财产所有者死亡后要将生前赠与总额,合并计入遗产总额一并征收遗产税,原已缴纳的赠与税额准予扣除。此方式对防止纳税人偷逃遗产税功效显著,但征管复杂,仅有极少数国家采用。

我国设计遗产税制的思路

(一)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客观条件

1.税源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经营方式多样,个人收入显著增加,个人拥有财产数量大幅增长。表1列示1991-1998年度我国城乡储蓄年底余额(年底余额)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收入)、个人购买商品住宅情况(住宅)。

由表1可以看出存款余额、可支配收入等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个人存款的60%掌握在近20%的人手里,20%的最高收入家庭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50%多,20%的最低收入家庭占社会全部收入的4.27%。近年来我国的股票、债券市场、无形资产市场都快速发展,使得一批人成为富翁,尤其是金融资产的增长极其迅速,户均实际金融资产已从1990年末的7869元增加到1996年6月末的14715元,增长87%,而且分布不平等,1996年6月末的最高20%家庭的人均金融资产为最低的12倍。现实情况说明我们具备开征遗产税的税源基础。

表1

名称年底余人均收人均可支住宅(万

额(亿元)入(元)收入(元)平方米)

19919107708.61700.6926.55

199211545.47842026.61456.01

199314762.39921.62577.42943.39

199421518.812213496.23344.53

199529962.251577.742833344.81

199638520.841926.14838.93666.82

199746279.82090.15160.35233.72

199853407.521625425.17792.6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

2.环境方面。

(1)社会环境方面。首先,由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法律的宣传、普及使税收法律观念深入人心,税收观念初步确立,形成良好的税收环境。其次,我国税制建设和税收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加强,税务机关工作程序和行为更加规范,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征管水平显著提高。再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及领导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2)法律政策方面。遗产税的建立需要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来保障。现行法律体系中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税收征管法》等对有关遗产的确定和遗产税征收提供了法律依据。当然,《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对纳税人应税财产确定及继承人的具体规定还有待完善,但这只是时间问题。中共十五大报告、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等都说明要开征遗产税。

(3)配套设施方面。第一,去年上半年我国果断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使纳税人的收入、储蓄实现规范化,方便税源监控。第二,我国资产评估事业日益发展,评估队伍日益壮大,内部管理日臻完善,行业自律不断加强,完全有能力做好遗产的评估。第三,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公证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以及房产管理制度等。

(二)我国遗产税制的设计思路

1.纳税人确定。我国应坚持属人和属地相结合的税收管辖权,对本国居民(在我国有住所或居住期限满1年)死亡时,应就其境内外全部应税遗产征税,对非本国居民(在我国没有住所或居住期限不满1年)

纳税人的遗产只就其在中国境内遗产征税。遗产税的实际纳税人应是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继承人。

2.税率设计。开征遗产税的国家普遍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我国作为缩小贫富差距,限制不劳而获的税种,遗产税也应采取超额累进税率,其特点是税负公平。考虑到方便操作,以及今后经济发展和分配制度下高收入者的富裕程度,本着征税面不宜过宽原则,最高税率向高水平靠拢,设在50%左右为宜。

3.课征方式。总遗产税制,税源有保证,税率设置相对简单,征管方便,就我国现状来说,应采取总遗产税制。

(1)扣除抵免项目。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包括以下扣除项目:①遗产所有者的丧葬费用;②相关遗产的管理费用;③被继承人生前未偿还的债务;④被继承人生前应缴未缴的税款、滞纳金、罚金;⑤被继承人无偿捐赠给各级政府、社会福利部门及公益事业的遗产;⑥遗留给被继承人配偶的遗产;⑦未成年人继承的遗产;⑧家族企业按比例扣除的遗产。考虑到现实情况,以及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我国遗产税起征点在40至50万元比较合适;同时对纳税人在国外已纳税款可以限额抵免。

(2)并行征收赠与税。为避免一部分纳税人把财产生前赠给子女或他人,按国际惯例,我国应并行征收增与税。考虑到纳税人对税率的相机抉择,赠与税的税率可以适当高于遗产税率,堵住逃避税漏洞。

(3)征收管理。我国遗产税应采用纳税人自觉申报制度,纳税人应于被继承人死亡之日起6个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税遗产额,经审核后按期纳税;针对特列情况(如不动产遗产税),纳税人可以提出延期纳税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批准延期纳税,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半年。遗产税应实行轻税重罚原则,对纳税人未按期申报、漏报以及有骗税行为的,可处应纳税款1-3倍的罚款。对揭发检举纳税人违法行为的,税务机关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保密。

4.税种归属。目前,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将其作为中央税收,少数国家作为地方税收。将遗产税归入中央税收,由中央政府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重新分配调节,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公平社会财富的目的,但税收征管阻力大、成本高;为体现遗产税的公平性,我国还是将其归属为中央税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刘佐.论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上海财税,2000(9).

[2]程林,余虹江.关于建立我国遗产税制的思考[J].财贸研究.2000(1).

遗产范文篇8

1.1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调查

1.1.1地理位置五通庙,位于南宁市新阳雅里村永和大桥东侧江北大道北面。新阳雅里村隶属南宁市西乡塘区新阳街道,成立于1980年,分为上坡、中坡、下坡三部分,村委办公地点位于北际路13—1号。辖区总人口2691人,其中,常住人口1395人,流动人口1296人。

1.1.2文化意义五通庙位于五通庙渡旁,因渡而生。古时,五通庙渡是南宁邕江边上一个水上交通的重要渡口,过往的客商从此渡口经过,通往南北做生意;而生活在邕江边上的水上人家则“靠江吃江”,成为南宁渡江短程货运、客运和横渡的主力,他们在邕江两岸开设了五通庙渡、县门渡、府门渡、老口渡等近百对渡口,日夜摆渡,服务于两岸的物流、人流。因此,彼时五通庙渡的繁盛促成了五通庙的香火鼎盛,而五通庙则保佑了水上往来的船只和生薏人家的平安。一个地方的寺庙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构成部分。时至今日,五通庙仍香火旺盛,许多老南宁人和经商人士十分信奉,是南宁人节日拜神的重要去处之一,每到农历初、十五,五通庙的往来香客众多,场面壮观颇为壮观。

1.2构成要素调查

1.2.1管理维护五通庙管理现状不佳,保存的历史资料很少。一方面,从五通庙的历史由来看,五通庙多为民间所建,一直都没有得到正规庙宇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归属和收益权属的问题,五通庙现由当地的人(水上船民和雅里村的村民)集资重修,政府并没有出资进行修建管理,所以庙宇外观不佳。

1.2.2建筑构成五通庙共有三间平房庙宇和一个后院,坐北朝南临江,前庭有水泥砌成的香槽,黄色墙上绘有八仙过海、唐僧西天取经和一些纯粹抽象的涂鸦,还有一块让求子心切的香客抱得光滑可鉴的观音石,供奉着如来、观音、管水三界的神、龙母和代表官运和财运一身的关公。

1.2.3周边环境五通庙位于邕江河滩地,受河道防洪影响,周围是新阳雅里村村民的菜地,有菜园、鱼塘以及香蕉等果树。

1.2.4文化活动五通庙后院有施粥的粥亭,平时有放生、放河灯等祈福活动。南宁传统的水路法会、师公戏也会在佛祖、观音诞辰时在此上演,可谓是最原始的地方性法会场所。

2评估

2.1建筑历史评估

明朝时候五通庙曾进行扩建,规模达到最大,民国时改作小学,毁于“”期间,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以后重新修建。

2.2文化价值评估五通庙是一个草根宗教地方性朝拜场所,其性质基本不出宗教信仰或者民间信仰的范围。就建筑本身而言,其美学价值、历史考古价值和科学价值乏善可陈。但是作为地方宗教朝拜的遗址,五通庙对本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影响十分重要。从日常活r、广on西st城ru镇c建tio设n动的规律性和规模可见,其获得许多城市居民的认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心理的象征性地标,可视为地方居民保持地域性自然或文化系统的精神层面的延续,在保护地方文化心理作用上意义重大。

2.3保存现状评估

(1)建筑功能需保留,空间形式需作改善。

(2)建筑外部环境较特殊,处于城市防洪线以下,并有菜地、鱼塘等原始农田景观,需在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维护河漫滩的生态状况。

(3)仅有观音石可作古物保存。

2.4居民意愿评估

目前由村民自发经营,并不愿意接受政府统一管理

3保护和利用

3.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具体到在对待宗教建筑遗产问题上,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政策,要把宗教建筑当作城市的珍贵历史财富和重要文脉加以保护,尤其是在确定宗教建筑是否需要保护时,必须慎重。要经过文物部门鉴别,确无保存价值的,才能放弃保护。不能把宗教建筑遗产当作新建筑的障碍来看待,以免具有价值的宗教建筑被毁。

3.2加强对宗教建筑遗产的保护力度为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建筑真实、完整地流传下去,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要及时对有保护价值但尚未公布为保护单位的宗教建筑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评估,在保护方案成熟后,包括在建筑风格保护区的紫线范围内严禁建设任何新的建筑等,报政府审批公布和加以严格控制保护,使历史建筑及其生境能够得到根本的保护和延续。

3.3制定保护性规划首先要编制文化保护规划。一方面,五通庙尽管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可以引导成为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场所。民俗活动的行动主体是村民和市民,需恢复及重新界定五通庙的文化含义,但应与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修建庙宇先要经过宗教局批准,然后经过土地管理局颁发土地使用证,经过建设规划部门批准设计图。这其中面临两大困难:一是由于五通庙的集体土地性质,在行政审批和管理程序上有一定的困难;二是五通庙属于民间信仰,不是合法的宗教需要。因此,在规划定位前必须要做好文化规划,理顺现阶段的矛盾。其次,在文化定位的前提下,编制实体规划设计,重点根据规划定位布局功能空间,并且协调好城市防洪与渡口文化景观、河道景观的关系。

遗产范文篇9

1966年被诬为阎王殿,陆定一被控为“阎王部长”,身陷13年大狱。为捍卫精神生产的铁律,他始终高奏正义的旋律,以高尚的人格书写了光辉的一生。中国知识界被他的理性与正直所撼动,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把他的思想遗产作为精神财富保留在心里。一提到他,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文化人和理论工作者都以崇敬的心情夸赞他的为人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一、坚持真理,不向谬误与邪恶低头

1906年6月9日,陆定一出生在秀水名城无锡,年少宏图报国,立志与黑暗抗争。1925年在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就读时,已是一名共产党人,他为昭示真理写出许多声讨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文章。立身文化、理论、新闻业的人,其职业灵魂就是诚实地说明世界真相,为真理而献身,陆定一这一历史遗产在中共党史中具有警世铭心的意义。

大革命时期,作为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他主编《中国青年》,鼓舞年轻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八七会议和广州暴动。当时许多人左右徬徨,对中国革命疑虑退缩,他在《中国革命的前途》一文中,批判了种种错误思想,指出民权革命是中国今日之必需,民权革命必将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申明他要为之奋斗终生。

1928年末,陆定一作为中国共青团驻少共国际的代表,在莫斯科决不追随王明的左倾主张,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长征后期和东西征中,陆定一担任红一方面军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先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由于他总能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说实话、说真话,被视为党内难得的理论家。1941年,陆定一由太行回到延安,担任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总编辑。在的领导下,《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出色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为党报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党的“七大”以后,陆定一出任部长,在党的“八大”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又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部部长,主管宣传、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工作,几乎涉及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陆定一警惕苏联“左”的流毒对中国宣传工作的影响,在“左”的路线抬头时,他堂堂正正,刚正不阿,成为宣传界正确舆论的代表。

八届十中全会结束不久,利用特殊地位公然约见、文化部的几位正副部长,得意地敲着手里的铅笔对陆定一说:“深刻理解了主席前一阶段的讲话后,我认为目前舞台上,银幕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大量的是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东西……”“你认为《海瑞罢官》怎么样?我认为很有问题,应当好好批判!”陆定一面对的专横,坚定地说:“对海瑞进行研究,是提出来的。吴晗同志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写了几篇评海瑞的文章后,又勇敢地跨行业写京剧剧本,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嘛!现在说批就批,会影响很多人的积极性。此事不要草率地从事!”陆定一说完,几位主事的副部长也都表示不能立刻批《海瑞罢官》。

异常懊恼,秘密到上海找到,在柯庆施的支持下,决定由执笔写作绞杀吴晗的黑文。1965年11月10日,这篇由执笔、亲自审阅过的文章终于在《文汇报》上刊出,在不可抗拒的压力下全国所有的媒体陆续转载了这篇文章。12月,身为干部的戚本禹突击写了一篇“要害是罢官”的政治批判文章,陆定一不同意发表,对他说:“当前这场讨论是学术性的”,“要先搞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以后再说。”陆定一还特别提醒斯大林时代的历史教训,指出,“学术批判不能过火,一过火就有反复。”1966年3月对陆定一领导的作出定性:包庇坏人,压制左派,是个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在这危险的关头,陆定一不向谬误、强权低头,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时,、“”借“钟道打鬼”神化领袖的调门越来越高,陆定一毫不留情地揭穿了他们的画皮。1966年4月,陆定一针对鼓吹学“老三篇”、“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胡言,在安徽对当地干部说:“读了一篇文章就要解决什么问题,那是瞎吹牛!”“学习思想不是当偶像,不要把思想看成包罗万象,把它庸俗化。”风暴接踪而至,陆定一多次被批斗,遭到拳打脚踢的非人待遇,1968年4月被关进秦城监狱。在恶劣的处境下,陆定一保持了高尚的人格,从不说假话,也不向恶势力屈膝求荣。

1975年中共中央25号文件下达全国,宣布陆定一为阶级异已分子、分子及内奸嫌疑。陆定一拒不签字,坚持申辩和上诉。“”倒台之后,党中央对陆定一的错案作了彻底平反。1996年5月9日陆定一不幸与世长辞,以他顽强不屈的一生铸造了韶光闪耀的青史。不向任何倒行逆施低头,坚持真理永不退缩,是他给理论界、新闻界留下的第一笔遗产。

二、宣传工作不要搞形式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卓越的新闻与宣传工作的领导者,陆定一给我们留下的第二笔遗产更为重要:中国的宣传工作要符合自己的国情,决不能照抄照转别人的办法,也不要对下发号施令,而是要研究实际问题,拿出有说服力的思想成果。他的许多文章、报告、讲话,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对今天的理论工作和新闻工作仍有重大的意义。

解放战争后期中央曾转发斯大林、日丹诺夫批判列宁格勒《星》杂志自由化倾向的讲话,一些宣传干部深受影响,喜欢多管一些具体事,往往把下面创作和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视作思想立场问题,而忽视大方向。刚一解放,全国掀起“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高潮,把苏联管理新闻工作的那套“左”的东西全盘搬过来。陆定一没有赶浪头,而是头脑冷静地看待苏联,实事求是地对待苏联。陆定一引用米高扬的话说,苏联的很多理论工作者除了能背诵一些马列主义著作,没有学问和知识,许多文章夸夸其谈,言之无物,对待学术工作态度粗暴。他们似乎有一种看法,凡唯心主义都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都是反革命,反革命就只好送公安部门,这就把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了。苏联党对文艺干涉过多,左琴科写了苏联社会阴暗的一面,比如有小偷等等,就一棍子给打死了,说是侮辱了苏联人民。陆定一认为:“如果有小偷,批评一下有什么不好呢?在新闻工作方面,塔斯社报道的消息不全面,报纸只登结论性的文章,没有生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当时的,要求学习苏联共产党宣传工作的经验,建立“宣传网”和“报告员”的制度。中央一个决定出台,要求的干部都来做“哨兵”,全国千军万马闻风而动,随时报告意识形态领域的“敌情”②。陆定一指出,盲从苏联是多么滑稽可笑。他说:“1928年底到1930年夏天,我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驻在莫斯科,开始感到苏联是相当民主的,许多问题一直传达到党的支部,让党员们讨论。后来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在哲学界进行了一次大斗争,批判德波林。德波林是苏联老一代哲学家,是哲学界在革命胜利后唯一没有逃往外国的一位哲学家。斯大林当时为批判他,派了几个人跟他学习,学了以后就回过头来批判,以苏共中央决议的形式,说他是孟什维克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还是世界观的范畴,戴上‘孟什维克’的帽子,就是政治问题了。在生物学界,树立李森科,打倒摩尔根学派。甚至工厂的设计也只听‘权威’的,设计出来的厂房或机器,都是千篇一律。在文学艺术领域,扶植‘权威’,只有权威才是对的,反对‘权威’就是错误的,都要受到批判。这使我想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我怀疑,这难道是社会主义的办法吗?但我又不懂,讲不出多少道理。不过,我不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对待科学和艺术问题就应当是这个样子。”

陆定一不赞成这种做法,主张中宣布要减少琐碎的事务,反对形式主义,腾出时间研究一些思想、政治方针问题,更好地体现党的思想领导作用。陆定一强调,“宣传部不能只管党校、出版、地方报纸等具体业务,应该管整个思想战线。”他说,如果每个处一年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提出一些好建议,递交的报告被中央采用一点,甚至几个字,就算做好了工作。他强调,“不要取代中央发号施令。如果每个处都想对下发号施令,那么究竟谁是中央呢?”陆定一的实事求是态度,对新闻出版界的唯物主义者是鼓舞,对一切形式主义者却是强有力的告诫。

三、为知识分子、为学术自由仗义执言

1956年1月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他乘势提出重点做好500万知识分子的工作,力主形成尊重知识、自由讨论的学术空气。提倡学术自由,力戒学阀打压知识界的独立探索,是陆定一给中国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

建国初期,一位1925年入党的老同志学了苏联李森科倡导的米丘林遗传学,而压制不同学派引起他的深思。当时北京农业大学主要负责人认为摩尔根学派的基因说是唯心主义,以粗暴的态度批判和压制赞成摩尔根遗传学的教授。党中央知道了这些情况后,调动了他的工作,让他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了解遗传学知识,但他的思想并没有转变。陆定一看出他的“门户之见”,约他谈话说,物理学、化学找到了物质的原子,后来又分裂了原子,寻找出更小的电子、质子、中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粒子,难道这也是唯心主义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摩尔根学派分裂细胞核,找出脱氧核糖核酸,这是极大的进步,是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苏联以米丘林学派为学术权威,不容许摩尔根学派存在和发展,我们不要这样做。应该让摩尔根学派存在和工作,两派平起平坐,各自拿出成绩来,在竞争中证明究竟哪一派是正确的。这个同志经陆定一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尊重遗传学派。由于陆定一部长的努力,生物学界自由探讨的风气开始形成,使我国遗传学的研究成绩远远超过了苏联。

当时有人说,中医是封建主义医学,西医是资本主义医学,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学。在艺术领域,有人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坚决反对其他流派和创作风格。陆定一没有轻率地抹煞某种科学成果,他说,如果在学术问题上拿大帽子扣,说某某学者或某某学派是资产阶级的,可能会把我们中国的大科学家搞掉。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凡是老老实实研究学问的,我们都要给予关心和支持,对他们乱扣帽子是不对的。大科学家没有出名时都标新立异,如果乱扣帽子,就会把他们打死。

郭沫若和范文澜都是当时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但两人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张由出面裁定对错。陆定一微微一笑,说:“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不能拍这个板。”陆定一把这件事向报告,说:“我同意你的意见,如果管这些事,请马克思当部长,请恩格斯当副部长,再请到列宁当副部长,也还是解决不了。”

此时,全国一些高校党委和省市宣传部对学术上的是非加以干预,傲慢地指手画脚,强令服从自己的观点。有些分管宣传、学术界的党员干部以专门家的身份出现,宣称党不能领导他,而在非党知识分子面前却以党的牌子压人,不许别人批评,只让别人颂扬。这类问题长时间萦绕在陆定一的脑海,引起他的高度重视。在1956年1月中央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他提出: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和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是不同的。他们之间的互相批评,决不要戴大帽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与党内、党外各种各样的宗派主义门户之见进行适当的斗争。”陆定一倡导学术自由的主张,坚持科学创新的必由之路,是留给我们的最大历史遗产。

这一年的4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的《论十大关系》,陆定一作了长篇发言,多次插话。陆定一在发言中,公然为我国生物学界的权威、反对苏联的胡先肃先生辩护,胡当时因为反对苏联的科学政策而遭到批判。陆定一再次强调:“我们中国现在发展科学,向科学进军,有人提出一个主张,把大帽子一扣,说他是资产阶级的,那科学的发展就完蛋了。这样对我们的建设是很不利的。”这里,陆定一虽然没有提出“百家争鸣”这个词,但他主张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要让知识分子自由讨论,不赞成支持一个学派,压制另一个学派,第一个提出党的正确的学术政策。

4月28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肯定了陆定一的观点。他在发言的第五点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作了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提出专家学者和作家应当有思考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创作的自由、辩论的自由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陆定一是双百方针的奠基者、开拓者,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睿智,不仅体现了豁达的胸襟,而且表现出爱护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在知识分子受到压制的关头,他敢于仗义执言,他的功德和形象在中国知识界永远闪烁着光辉。四、中国新闻学高耸的一座灯塔陆定一的新闻论著揭露了新闻业唯心史观的虚伪,阐扬了正大光明的报人理念,其新闻思想犹如灯塔高耸在记者心中。当倡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时,陆定一的理念干净利索地扒去了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外衣,成为中共党报学说璀璨的精华,这一历史遗产在世界新闻界都有万古长存的价值。

陆定一创造了唯实的新闻观,论证了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他说,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则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无论在采访还是在编辑中,都力求尊重客观事实。而唯心论者否认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把新闻解释为某种“性质”,武断地强调离开各种性质就不是新闻。这种“性质”说歪曲了客观现实,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会被它迷惑。我们沿着陆定一指正的方向环视,无论在西方或是在中国,总有人鼓吹这个“性”、那个“性”,重大事件、重大的社会现象出现,如果不符合他那个“性”,就不让报道,害怕人民知道重大的社会情况。

陆定一以“政治性”为例说:“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就是把事实与其政治性的关系,头足倒置过来。在阶级社会里,每条新闻归根结底总有其阶级性或政治性,这是对的。但不能因此把政治性作为新闻的性质,“如果仔细一想,就知道这种说法不仅是不正确的,而且异常阴险、异常恶毒,竟是法西斯的‘新闻理论’基础。”事实与新闻政治性的关系,万万颠倒不得。颠倒过来,立即就替造谣、曲解、吹牛等等开了大门。“凡是有政治性的都可以算新闻,那么,政治性的造谣、曲解、吹牛等等不是也就可以取得新闻的资格了么?”他指出,“政治性”与事实比起来都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东西。我们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而尊重事实是与政治上的革命性不可分离的,“凡是不尊重事实的,那怕装得很像‘革命’,实际上一定是反动的家伙”。只有把尊重事实和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做个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

陆定一进一步指出,事实决定新闻的性质,而不是性质对于客观事实或新闻有什么决定作用。唯心论的“性质说”,把片面的东西夸大成为全面的东西,把形式当作本质,把附属的当作主要的,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因而是错误的。唯心论的“性质说”歪曲了客观现实,一方面把人人可以懂得的新闻说得神乎其神,只能吓唬“土包子”,一点积极作用也没有。天天玄而又玄地研究这个‘性’或那个‘性’,必致脱离事实,向壁虚构,无病呻吟,夸夸其谈。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事业是人民的良知益友,为人民而报道、为人民而呐喊作为新闻媒体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陆定一的这一理论遗产透彻地深化了新闻媒体的终身使命,揭示了新闻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早在1946年,陆定一在《人民的报纸》一文中指出:世界上为什么会产生现代报纸?这是因为人民大众要求知道真实的消息。现代报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几乎是同民主主义的思想同时产生的。专制主义者不要人民聪明懂事,只要人民蠢如鹿豕,所以他们是很不喜欢现代报纸的。新专制主义者,即法西斯主义者,他们比其先辈就更高明些了。戈培尔的原则,就是把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完全统制起来,一致造谣,使人民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全是法西斯的谣言。毫不奇怪,到了戈培尔辈手里,报纸发生了变化,谣言代替了真实的消息,人民看了这种报纸,不但不会聪明起来,反而会越来越糊涂。

所以陆定一强调,世界上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前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好处的,没有它,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后者,则与此相反,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所以,也有两种记者,一种记者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把人民大众所必须知道的消息,告诉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的意见,提出来作为舆论;另一种记者,是为专制主义者服务的,其任务就是造谣,造谣,再造谣。

遗产范文篇10

(一)从税制结构来看,大致有三种类型: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和混合遗产税制。总遗产税制是指只对死者的遗产总额征税,而不管遗产的继承情况和遗产将作何种方式分配,英国、美国遗产税制即属这一类。分遗产税制是根据继承人与死者之间关系的亲疏,以及继承财产的多少,进行分别课征的税制,法国、德国等采用此种税制。混合遗产税制是指先按总遗产税制办法征税,然后再根据继承人分得的遗产情况,如果分得的遗产超过一定限额,则按分遗产税制再征一道遗产税,采取混合遗产税制的国家有加拿大、意大利等。

从税制设计角度考虑,总遗产税制税率设计较为容易,税制简单;从征管角度考虑,总遗产税制税源可靠,管理简便易行,而分遗产税制因需考虑总体财产的具体分配,征管相对较难,且易增加偷逃的可能性;从组织收入角度考虑,如都采用同样的累进税率,总遗产税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因为它适用遗产总额而不是遗产分配额;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分遗产税制在减轻财富分配不公方面比总遗产税制有更多的作用,按继承财产规模累进征收的分遗产税,以“财产越分散,缴纳的税额越小”来鼓励财产在个人之间的分散。

混合遗产税制与前两者比较。相对兼容了两者的优点,但征两道税,不仅在税率设计方面比较复杂,而且也有重复征税的嫌疑。

(二)从征税依据看,大致有三种标准:国籍标准、住所标准和财产所在地标准。国籍标准是以财产所有者的国籍为依据;住所标准是以财产所有人的住所为依据;财产所在地标准是按财产的所在地划分税收征管权。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混合使用的方法,而且主要是采取属人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

从税率设计看,有累进税率和单一比例税率两种:实行累进税率有利于遗产税收入再分配目标的实现,比较公平,而单一比例税率则便于税收征收管理。目前,多数西方国家采用累进税率、如荷兰、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实行单一比例税率,如新西兰、英国;另外尚有极少数国家兼用两种税率,如美国,其总遗产税实行累进税率,而隔代遗产税按比例税率征收。

(三)从遗产税与赠与税配合征收方式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不单独设立赠与税,而是把一部分生前赠与财产纳入遗产税征收范围,如英国、美国等。此方式的优点是征收方法简便,易被纳税人接受,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赠与税的堵漏功能、限制了遗产税的作用。第二,分设两税,并行征收。即对生前赠与财产按年课征赠与税,对财产所有者死后遗留的财产课征遗产税。此方式的优点是防止纳税人生前大量转移财产而逃税,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第三,两税交叉合并课征。分设两税,即生前赠与财产按年课征赠与税,财产所有者死亡后要将生前赠与总额,合并计入遗产总额一并征收遗产税,原已缴纳的赠与税额准予扣除。此方式对防止纳税人偷逃遗产税功效显著,但征管复杂,仅有极少数国家采用。

我国设计遗产税制的思路

(一)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