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视野下计算机网络犯罪思考

时间:2022-03-05 11:37:01

刑法视野下计算机网络犯罪思考

【摘要】计算机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新型犯罪,由于计算机空间的无限性,在刑法规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缺陷,为充分完善计算机犯罪刑法规制,应该结合现阶段刑法规制中的不足,落实科学的完善策略,以此来整体提升计算机网络范围的识别、防范以及打击力度,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刑法视野;计算机;网络犯罪

近年来的网络犯罪的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计算机内数据信息的犯罪,另一类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工具以获利为目的的犯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类型也日益多元化。当前的网络犯罪概念可以概述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的严重危害计算机网络和存储数据安全的犯罪行为,包含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犯罪手段的犯罪行为。在计算机网络犯罪日益猖獗且危害越来越大的今天,我国刑法对计算机网络犯罪进行了充分的规制。但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发展与演变也是比较快速的,刑法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滞后性。为充分抑制高发的计算机网络犯罪,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应该不断完善刑法规制。

一、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

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元化,计算机犯罪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为全面抑制计算机犯罪,不断形成长效打击力度,应该结合计算机犯罪的类型以及内容等,不断完善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我国对于计算机犯罪的关注相对比较早,公安部授权起草涉及计算机、网络相关犯罪问题的专门性法条,并于1997年3月14日经全国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同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7《刑法》)中。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增加了两条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内容,对计算机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等进行了充分且明确的说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规制了计算机犯罪。伴随着计算机犯罪危害的日益扩大,我国在刑法规制方面不断完善,但与计算机犯罪类型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态相比,刑法规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亟待完善和优化。

二、计算机犯罪刑法规制的现状

计算机犯罪的社会危害是比较大的,为不断打击计算机犯罪行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应该不断完善刑法规制。但现阶段,计算机犯罪刑法规制中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和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犯罪主体规定片面,刑责不清晰。根据刑法条文,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他组织或企业不能作为犯罪主体。但在计算机犯罪形态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实体单位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计算机犯罪。但刑法规制中,明确指出自然人才是犯罪主体,企业或者实体单位不能作为犯罪主体。比如在涉及到商业间谍行为案件中,窃取计算机数据的犯罪主体往往是实体单位。在刑法规制过程中,应该按照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犯罪,明确不同主体的刑责。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使用者年龄逐步低龄化。一些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空间中,同时他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技术也相对比较高,受不法人员的蛊惑和利用,极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但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是比较全面的,这就使得计算机犯罪的主体可能并不涉及未成年人。部分未成年人的计算机犯罪行为相对轻微,可能并不追究刑法责任,这极容易助长网络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更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对于未成年人参与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案件的刑事责任追究也应当考虑加入刑法条文中,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的刑法规制。(二)计算机犯罪刑罚类型单一,打击力度不强。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计算机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计算机犯罪的类型以及内容也不断扩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犯罪的频率,也增加计算机犯罪的危害。虽然我国在刑法方面对计算机犯罪进行了较为及时的规制,但无论是刑法修订的时间,还是刑法规制的内容,都与当前爆发的计算机犯罪不相符合。现阶段,在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过程中,刑罚类型较为单一,打击力度也整体不强。我国刑法在针对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上,往往以限制人身自由等为主。但计算机犯罪主体不同于其他犯罪主体,这类主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素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是高级工程师、高级人才等。一旦他们服刑完毕,重新进入社会或者重新进入行业领域,依托于自身扎实的计算机知识,极有可能会重新走向犯罪深渊。在计算机犯罪日益增加的今天,仅仅依靠限制自由的方式来刑罚,显然难以抑制高发的计算机犯罪,也难以全面增加计算机犯罪的成本。此外,在计算机犯罪的打击过程中,整体的打击力度也不大。计算机犯罪具有隐蔽性、流动性等特点,在追踪问责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成本,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正因如此,使得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不高。(三)罪名设置较为狭隘,缺乏对普通人的保护。在计算机犯罪高发的状态下,我国刑法较早进行了刑法规制,但在刑法罪名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狭隘性,同时也缺乏对普通人的保护。现阶段的刑法对于计算机犯罪的打击以及规制等,可能更加注重于政府机关或者相关核心行业领域,缺乏对普通公民的保护。这就使得普通公民在遭受计算机犯罪的侵害时,无法充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罪名设置的狭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现有《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罪名设置基础往往只围绕政府机关受到利益侵害时的所需。另一方面,过于强调犯罪的主观性而忽视客观性。前者相对狭隘的保护视角,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不法分子对普通公民的计算机犯罪以及侵害,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犯罪的客观性,给计算机违法犯罪分子以狡辩的机会。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在实施计算机违法犯罪时,往往以非主观等作为狡辩借口,极容易逃离刑法的制裁。

三、计算机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策略

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日益增大,计算机犯罪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全面打击计算机犯罪,科学营造健康有序的计算机空间和氛围,应该不断完善计算机刑法规制。(一)理清犯罪主体,保障刑责清晰。在计算机犯罪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行为,科学营造健康有序的计算机网络空间和氛围,应该充分理清犯罪主体,同时保障刑责的清晰。一方面,应该结合犯罪行为以及犯罪危害等来重新定义犯罪主体,将犯罪主体从狭隘的自然人扩展到企业单位等,以此来扩大计算机犯罪的打击范围,让计算机犯罪行为以及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过程中,应该结合计算机犯罪的危害以及主客观等来适当降低犯罪主体的年龄,有效增加未成年人从事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成本,督促和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形成正确的信息素养观念。(二)增加刑罚内容,加大打击力度。在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过程中,应该结合新形势下不断爆发的计算机犯罪行径等,全面增加刑罚内容,全面提升刑罚打击力度。一方面,在刑罚内容的变更以及增加上,除限制违法犯罪人员的人身自由外,还应该增加罚金等其他内容,有效增加计算机犯罪的违法成本。比如不法人员在实施计算机犯罪的过程中,要视他们造成的社会危害等来增加不同层次的刑罚内容。另一方面,在完善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有效加大刑罚打击力度。比如从事计算机犯罪的人员往往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素养,在重新恢复人身自由后,受高利润等刺激,可能会重新投身于违法犯罪活动中。为增加违法成本,对于从事计算机犯罪的人员可以限制进入该行业领域。(三)完善罪名设置,保护人们权益。在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过程中,应该努力完善罪名设置,充分保障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在罪名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违法犯罪人员对政府机关等核心部门造成的恶劣影响,同时也要考虑违法犯罪人员给普通公民带来的直接影响和危害,以此来不断提升刑罚的打击力度,充分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在罪名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理清客观性的标准,明确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的条件,避免法律空白或者漏洞的存在,以免让违法犯罪人员钻了空子。

四、结论

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犯罪呈现出比较高的爆发率以及危害性,为科学全面规制计算机犯罪,加大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应该充分结合计算机犯罪刑法规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明确犯罪主体着手,切实有效增加刑罚内容,充分完善罪名设置,充分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断发挥刑法的规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均.论刑法视角下的网络犯罪[J].经济研究导刊,2018(18).

[2]刘良强,刘梅.论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网络犯罪立法[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02).

[3]巴卓,郑蕊.论信息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刑法规制[J].净月学刊,2017(01).

作者:马书雷 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