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分析

时间:2022-12-09 04:28:14

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分析

摘要:互联网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人肉搜索和网络隐私权相生相克,前者代表的是隐私权的侵犯,而后者代表的是隐私权的保护,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经初步研究发现,国内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应该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做到取其精华。文章以网络隐私权作为切入点,总结了网络隐私权的相关内容,并以网络隐私权的国外保护和国内保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化的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建议,希望对国内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立法

一、网络隐私权的介绍

(一)传统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的联系。早在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我国对于隐私权的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够丰富。归纳我国的隐私权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是张能宝提出的个人事物观点,其认为隐私权是一项属于个人的权利,未经允许不得被除自己以外的人所知悉,常见的为夫妻性生活、个人的财产信息以及内心活动等;第二是王利明提出的独立人格权观点,他认为隐私权是所有人享有的人格权利,分为有形隐私与无形隐私两种形态,包括公民个人和死者,要保证两者的私人信息不受别人干扰、不被别人侵犯。从以上隐私权的相关观点中我们发现,隐私权的核心是人格自由,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其代表着所有不想被外人所知的一切信息。对于网络隐私权来说,不同于传统的隐私权,它是时展的产物,更全面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利。虽然学术界并未明确指出网络隐私权的相关定义,但我们已经从狭义角度和广义角度上了解到了网络隐私权的大致内容。学者普遍认为,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是网络角度上那些所有不想被外人所知的一切信息,也包含了人格权。(二)网络隐私权的内容构建。当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提升了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效率,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泄露也随之越来越严重。鉴于此,网络隐私权的范围不再是简单的线下个人信息,而渐渐扩展到了整个网络领域,可谓是包含了网络背景下的一切个人信息,即使是网络浏览记录也不可忽视。人身权和财产权也成为了网络隐私权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何种主体,在进行他人信息的采集时必须得到当事人的同意,不可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网络,给当事人带来不便。

二、网络隐私权的国外保护

(一)美国。在20世纪初期,美国就开始了隐私权保护的研究,并为隐私权保护实施了混合立法,尤其是将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则相组合,其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1967年美国国会经研究后通过了《信息自由法》,该法完善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1974年美国政府再次强调隐私权的重要性,并通过国会制定了《隐私权法》,要求一切个人信息的搜集和传播都必须获得当事人的认可,否则将受到惩罚。在刑事立法方面,美国国会制定了《模范刑法典》,在第250/12条指出了侵犯隐私权的后果。《美国联邦法典》第十八篇中指出,任何单位或部门都不得将个人的信息公布于网络,公民享有网络隐私权。(二)日本。日本通过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其特有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2000年,日本实施《反黑客法》,其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传送。2003年3月,日本议会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律的宗旨在于保护个人信息、促进个人信息的有效利用,明确了日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方针。同时,日本《刑法典》对特殊的行业提出了新的规定,例如医师、助产师等自主能力强的行业、律师等专业法律的相关人员,要求他们不得利用工作便利,获取他人私人信息牟取利益。另外,法律中增设了自诉模式,该模式提高了公民的安全意识,对于解决网络信息犯罪有着重要的价值。1999年日本针对于儿童犯罪制定了《买春儿童、儿童色情处罚法》,并在2014年提出了预防儿童色情犯罪制度,同年通过了《禁止针对儿童的买春和色情法》,该制度有效降低了儿童色情案件的犯罪率,保护了儿童的网络隐私权。当前来看,日本的儿童网络安全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也成为了日本刑法的一部分。

三、网络隐私权的国内保护现状

对于国内的网络隐私权来说,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和保护举措,相关的法律也不完善,即使涉及到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仅仅是间接性质的保护,保护效率不高。总体来说,国内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并不健全,未实现与刑事制度的紧密结合,执行力不足。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于1997年12月30日实施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该行政法规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首次提出规定,对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12月28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2012年12月28日通过施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系在互联网信息保护领域较为权威的两部规范性法律文件,其内容在较高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刑事犯罪角度对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作出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则站在网络管理视角,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提出要求,加强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保护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责任感。2003年12月5日,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修订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于2004年1月1日施行,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做了重点规定,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在互联网上收集、使用和公开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该条例的实施保障了未成年人的网络隐私权。在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进行了法律规制。然而,由于以上立法文件的法律位阶不高或规定不够全面的原因,不能满足越来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隐私保护需求。直至2017年6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其明确规定私自窃取、出售、提供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罚办法,此时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得到了高效切实的法律保护。从刑事立法层面来看网络隐私权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在《刑法》第253条、第285条至第288条,这些法条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规定。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253条第一款进行了修正,扩大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整治范围,尤其是对网络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加强保护。当前网络隐私权的刑法处罚一般是通过侮辱罪、诽谤罪、诈骗罪等进行刑法规制,从整体来看,侵犯网络隐私权的刑事处罚定罪门槛过低。我国的未成年人隐私权是一种特殊的问题,必须预防儿童的色情犯罪。近年来色情犯罪的形势不断加重,需格外重视。从当前儿童色情犯罪的状况来看,我国网络角度色情刑事保护的不足,需为其颁布针对性的法律政策,保障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首先,法律政策应考虑色情犯罪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为未成年儿童成立专门的约束和保护条款。其次,借助网络渠道向儿童普及正确的性知识,让儿童不受网络色情内容的影响,并让儿童远离色情网络。整体上我国关于儿童网络色情犯罪的刑事规制还停留在司法解释层面,并没有单独入刑,还没有将儿童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高到刑法保护层面,亟需进一步斟酌立法。

四、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建议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隐私权的保护成为了难题,网络世界改变了我们对隐私权的看法,现实中的个人隐私也会因为互联网在一夜之间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可见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力度,法律显得力不从心。经初步研究发现,我国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案件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状况使得公民的隐私权受到破坏,个人空间频遭侵犯。另外,一部分不法分子以个人隐私威胁公民实施敲诈,获得不法的利益,给公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安,扰乱了社会秩序。如因席卷全球的WannaCry病毒传播而造成的勒索案件,导致至少150个国家受到网络攻击,受入侵电脑超过20万,可见侵犯网络隐私权,除了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更严重的是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研究力度不足,在相关的法律中也仅仅是保护了公民的身份信息,无法实现公民基本隐私信息的保护,另外,公民身份信息的保护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仍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并不完善。鉴于此,未来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实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第一,强调隐私权独立的刑法地位。网络隐私权是公民隐私权的一种,需将其列入《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用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去维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在《刑法》中,应该对网络隐私权的概念进行明确规定,指出网络隐私权的范围,对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尤其是重点处罚侵犯儿童网络隐私权的犯罪,为儿童的成长创建和谐的环境。第二,实现网络隐私权保护范围的扩大。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一直难以确定,这也是不法分子犯罪的主要依据,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与网络隐私权相关的行为全部列入隐私权保护范围,把不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借助法律和网络技术对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实时监控,打击网络隐私犯罪产业链,净化网络环境。第三,重视网络隐私权的自诉。网络隐私权的侵犯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灵伤害,而国家公诉的方式存在结案时间长且占用大量的司法资源的弊端,此时可以考虑以自诉的形式与公诉方式相结合进行,共同打击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也有利于安抚当事人的心灵。当然,对于那些难以取证的案件来说,仍以公诉形式为主,根据不同的状况采用差异化的形式。

五、结语

总之,网络隐私权需要刑法的专门保护,要在刑法之“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与民主权利”一章中增设侵犯公民网络隐私罪,将其从个人信息当中单独剥离出来,予以重视。同时鉴于刑罚的严厉特性,还必须建立健全与刑法相匹配的,关于网络隐私权的单行法以及行政法规等配套法律法规,更为多元化、多层次地保障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参考文献]

[1]陈冉.论大数据背景下隐私权的刑法保护[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3).

[2]刘东旗.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4(28).

作者:陈娜娜 李倩华 单位:山东诚公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