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

时间:2022-07-17 04:21:53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球步入了大数据时代,从而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巨大。这个时代不需要出门,只需要拥有一部手机或者是一台电脑就能获取信息,同时还能接受相应的商品及服务,极大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个人相应的基本信息在人们接受大数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受到一定的侵害,如传播、滥用以及非法搜集等,导致个人信息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作为对个体身份识别以及个体特征的反映的符号系统,个人信息是否安全直接关系着公民的基本权利,对社会的稳定及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个人信息;民法保护

一、引言

个人信息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利用个人信息可以促进政府发挥最大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发挥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社会物质文明越发达,人们越会觉得自己的个人生活可能被他人迅速、深入、严重和广泛地侵犯。个人信息使用不当、恶意传播、非法收集等现象越来越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同时导致不和谐的个人生活。因此,网络个人信息如何通过民法保护机制,加强对网络个人信息侵权的法律规制,实现对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急切的解决。

二、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现状

个人信息保护法早在2003年,就已经在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研究成果截止目前包括:一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与立法研究报告》(专家推荐稿)由周汉华教授起草;二是《个人信息保护示范法》学者推荐稿由齐爱民教授起草[1]。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信息主体、基本原则的一些基本权利和法律责任上这两项专家建议分别进行了规定,可供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以后网络环境下的参考。然而,由于种种,并没有落实和颁布专家的建议,使其成为一部真正的法律。

三、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个人信息权的规定。可以说,为了最全面的对个人信息实现保护,我们应该确立个人信息权,并确认其既具有个人利益又具有财产利益。也就是说,一旦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被侵权人就可以在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等具体人格权中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其权益的权利内容。等等。如果确立了个人信息权,并确认了人身、财产利益,则被侵权人可以。同时要求侵权人赔偿个人利益和财产利益的双重侵害。(二)现行法律对个人信息以间接保护为主。目前,我国大多数国家以“姓名权”、“个人隐私权”、“人格尊严”等相关个人权利和权利的名义保护公民的信息,然后通过延伸间接地加以保护,这体现在个人隐私的保护上[3]。隐私权保护相对有限,是事后间接救济机制。法律的许多规定都是在短时间内通过的,缺乏关于如何救济、如何定义个人信息和什么是个人信息的精确规定。可以说,我国目前采取的是间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寄生诉讼方式,没有制定独立的权利规定。(三)相关制度不成体系。我国现行的信息保护规定在各部门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较为零散,大多是零散的反思或延伸,一般表现为保护条款内容不一致、阐述不清、部分内容规定重复、法律空白较多、适用不清、处罚不严。零散的条文等问题,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统一成一个完整的制度。

四、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在民法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权基础是一项综合性权利,既有人格权,又有财产权。这些权利合并我们可以称其为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的权利可以通过这个来当作基础进行保护。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存在于外国立法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国《个人信息法》中在符合国际趋势下对个人信息权进行了确立。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的个人信息权只有在立法保护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权利,规范社会中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和流通,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得到平衡。(二)完善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制度。依法对他人侵犯个人信息行为,进行控制和排除的信息权就是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权的具体内容在立法设计中应明确。权利边界应该通过规定信息主体在信息收集、使用、处理的过程中享有的权利来界定。为兼顾信息自由与信息冲突,同时能对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依据,就必须要对信息主体的权利进行界定。(三)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机制与自律机制。与传统的网络侵权方式相比,网络侵权的后果更为严重,受害人没有保护自身权益的渠道。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政府官网和相应的举报电话,由政府管理,以接收举报并保护举报者的权利。也可以鼓励市民积极举报,并对举报者给予一定奖励,以改善市民的生活。此外,可以在更大的网站上开设官方论坛,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五、总结

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尽快确立个人信息权的法律概念,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这一点,必须在个人信息权上明确。因为想要全面保护个人信息,只能采取这一方法。同时,要制定高水平、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是灾区企业应注重的。行业自律,加强和监督。不仅如此,我们还应重视日益严重的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新问题,采取实名制网络方式,通过微博等形式限制侵犯个人信息权。

[参考文献]

[1]杨异,王续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肖学华.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9).

[3]解希雯.网络环境下完善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建议[J].法制博览,2015(17).

[4]刘宾.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青春岁月,2013(23).

作者:杨顺清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