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补偿法律体系的探析

时间:2022-10-08 04:38:04

石漠化补偿法律体系的探析

本文作者:赵墅艳工作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一、贵州地区防治石漠化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贵州地区治理石漠化的需要

贵州地处岩溶生态脆弱区,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绝大部分区域属于易淋溶区域。而贵州省石漠化的面积和程度居全国之首,其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最广。石漠化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种群单一,地区贫困,严重阻滞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石漠化已经刻不容缓。治理石漠化、环境修复、重塑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具有非排他性、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属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性也使得搭便车的心理广泛存在。只有构建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才能使得封山育林、坡地综合治理石漠化真正落到实处,保护石漠化防治者的合法权益,平衡贵州地区和两江流域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贵州地区位于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上游,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的作用。为了防治石漠化,贵州地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贵州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地区贫困问题仍然是主要问题。防治石漠化、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需要封山育林,植被修复,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综合治理石漠化。贵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求生存,求经济发展,这使得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只有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才能解决地区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平衡利益分配,解决上游区投入而下游区受益的问题,实现公平,保护石漠化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贵州岩溶区域石漠化的扩展恶化了生态环境,石漠化区域的土壤稀薄且土壤贫瘠,水分下渗严重,不能涵养植被,土壤流失、土地退化日益严重。缺土少水的恶劣生态环境造成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只有耐旱性的植物才能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存活,直接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结构趋向单一。植被结构单一化直接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展,在恶性循环中有些石漠化严重区域甚至寸草不生。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就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防治石漠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变陡坡开垦为林草植被保护,综合治理坡地水土流失问题,植草种树,涵养水源,封山育林,才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减低石漠化的危害程度。

二、贵州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在《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中已经有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战略格局。为了防治石漠化,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贵州省在生态保护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逐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国务院也已经批准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可以说,防治石漠化,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仅有对生态补偿的原则性规定,在实际运用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并不能满足防治石漠化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针对石漠化区域生态补偿问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的数额,补偿的方式,这就会造成补偿标准随意性大,补偿不到位,使得治理石漠化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即时、全面的补偿。利益分配不公会导致治理石漠化者的积极性遭受挫败,防治石漠化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监管

贵州省在《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补偿纳入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目前,虽已经确立生态补偿的机制,但是生态补偿只限于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对生态补偿具体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生态补偿的程序规则缺失致使生态补偿中资金运作缺乏规范化,且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证生态补偿费用在防治石漠化中的使用。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资金运用的监督机制的缺位,使得生态补偿费用在防治石漠化中极可能并未用于石漠化的防治,而是被挤占、挪用、截留。这会使得真正治理石漠化者得不到全面、有效的补偿。补偿机制的等值性缺乏将严重影响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严重影响防治石漠化的成效。此外,在石漠化防治中生态补偿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生态补偿资金筹措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政府财力有限,资金来源单一。

(三)缺乏有效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

目前,贵州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各相关部门对于生态补偿设立自身的补偿标准,遵循自身设立的生态补偿程序,部门分割现象严重,各行其是的补偿方式降低了防治石漠化的生态补偿费用的利用效率,不利于生态补偿费用的集中管理。地区分割、部门分割更是在解决跨省区的生态环境资源补偿问题时面临瓶颈,这造成跨区域省际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断裂。此外,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机制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与技术支撑,尚未形成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体系,这使得上级部门在对跨地区跨部门的生态补偿调节与协调中,缺乏依据与标准,使得纵向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无法有效的发挥。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将严重阻碍生态补偿机制长期性、稳定性的发挥,完善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三、完善贵州地区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一)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于阻滞石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保护防治石漠化者的合法权益,重塑激励机制,确保环境保护中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公平,实现贵州本地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虽在《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中确立了生态补偿的机制,但只是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层面,并未针对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的标准、对象、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因此,贵州要完善防治石漠化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必须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出台符合贵州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笔者建议针对日益严重的石漠化现象,贵州省应出台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对象、补偿资金的来源、补偿方式、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法律责任,明确规定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的程序,使得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机制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强有力的法规的保障,增加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法规的适用性,增加其执行力,使得生态环境修复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提升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也使得防治石漠化的成效落到实处,保护植被、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贵州省对于两江流域的生态屏障的作用,实现石漠化防治的长期性、稳定性,平衡贵州省和两江流域的经济利益,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发挥。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监督机制

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期性、稳定性的开展关键在于资金的积累。只有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保障防治石漠化中生态补偿资金的运用,才能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到位,发挥生态补偿的真正价值。从纵向资金来源的角度分析,争取中央对贵州省的更多的财政支持,用于生态补偿防治石漠化,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成效,实现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其次,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打破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由上级部门进行协调,实现两江流域生态获益区对贵州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开发区对生态保护区的财政转移,积累资金,实现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达成防治石漠化的既定目标,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贵州地区甚至是两江流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设立贵州省生态补偿领导小组对生态补偿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吸收个人、社会组织的捐赠,积累资金,使得广大公众广泛参与到防治石漠化中,确立生态补偿资金审计制度,完善生态补偿程序,明确违反生态补偿资金管理的法律责任。只有构建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资金监督管理机制,才能避免挪用、截留生态补偿资金的情况,使得生态补偿资金补偿到位,保障生态补偿资金补偿的等值性,保障防治石漠化中生态保护者的合法权益。

(三)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管理体制

针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补偿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此调节生态环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做到“谁受益谁补偿”,在人类谋求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贵州地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治理石漠化,但是石漠化的面积仍然在蔓延,治理石漠化仍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贵州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相当迫切,只有完善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区分割、部门分割,以石漠化防治成效为总体视角,破除部门利益观,设立生态补偿管理小组,才能协调各部门之间利益,建立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的有效机制。生态补偿领导小组应该对防治石漠化生态补偿资金运用进行监督,对石漠化生态补偿工作进行协调与奖惩。构建石漠化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体系,发挥上级部门对跨地区跨部门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协调作用。只有完善石漠化防治生态补偿管理体制才能解决贵州地区日益激烈的地区贫困与脆弱的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贵州地区发展与两江流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得生态补偿机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挥效用,遏制石漠化蔓延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