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筒体切向接管强度计算研究

时间:2022-12-14 08:48:43

压力容器筒体切向接管强度计算研究

摘要:压力容器筒体设置切向接管,会破坏原有的应力分布,在结构不连续区域产生高应力,对设备运行造成危险。本文先对切向接管强度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再利用ANSYSWORKBENCH软件对筒体切向接管进行强度计算和应力线性化处理,为今后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切向接管;强度计算;应力线性化;应力集中

压力容器设备在石油化工、核工业和军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满足工艺流程和检维修的需要,需在设备上开一定数量的孔。在开孔接管处,设备连续性和整体性遭到破坏,由于应力集中,形成了复杂的应力状态,严重削弱了设备的承载能力,若不进行安全可靠的设计,会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国内外对接管的强度计算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但切向接管因为其结构的不规则性和不对称性,较小的接管都有可能形成大开孔结构。目前国内的设计规范对切向接管强度计算规定都不够详细和具体,压力面积法、等面积法、极限压力法等方法对切向接管的计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曲文海、郝兰忠等人[1-2]依据现有常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法,但计算模型假设太多,结果不够精确,国外只有原西德的锅炉规范(TRD)中有切向接管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过于保守。随着有限元技术的发展,切向接管的强度计算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本文将简单对比以上几种计算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对切向接管区域进行应力分析,并按JB/T4732-1995的规定进行应力分析和强度评定,为切向开孔接管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切向接管开孔补强计算方法的对比

1.1等面积法

等面积法是以补偿开孔局部截面强度拉伸作为补强准则的,只涉及静力强度问题,其对开孔边缘二次应力的安定性问题是通过限制开孔长短径之比(不大于2.0)和开孔率决定的[3]。通常,切向接管在圆筒体处的开孔长短径之比远超过2.0,因此不能应用于切向接管的强度计算。并且对于需要疲劳分析的设备,等面积法也不适用。

1.2压力面积法

压力面积法与等面积法都是基于静力平衡,即以开孔有效强度范围内的金属截面积(包括壳体、补强材料、接管等)的承载能力与内压力载荷相平衡为准则的计算方法,不考虑弯曲应力的影响,但适用范围和壳体的有效补强宽度和等面积法存在差别,也不能适用于疲劳分析设备。另外特别需要说明,在我国,压力面积法尚不能作为合法的设计依据。

1.3极限载荷分析法

极限载荷法采用的是塑性失效模式,假定材料为理想弹塑性,随着载荷的的线性增加,最初材料呈线弹性变形,直到载荷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呈现屈服流动状态并不断扩展。此时的载荷即为极限载荷。极限载荷法考虑了应力集中和结构不连续,分析结果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4],但国内相关标准尚未给出该方法合法的设计流程,更多的是把该方法用来校核应力线性化的一次应力强度评定[5]。

1.4有限元分析设计法

利用三维软件对设备切向接管建模,分析求解模型的精确应力分布,考虑弯曲应力和峰值应力的影响,基于JB/T4732-1995第三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评定,按照应力的性质、影响范围及分布状况就行应力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应力给予不同的限制条件,并在制造检验中规定特定要求。该方法适用范围广,局限性小,适用于疲劳分析设备,结果准确可靠,目前已被国内外工程界广泛认可。对于常规设计方法不能适用的切向接管强度计算,有限元分析设计法可以很好的解决。

2切向接管的开孔有限元分析设计

2.1接管结构与设计参数

高压排放罐筒体DN2200×18mm,两个切向接管尺寸分别为DN150锻管(外径194mm,内径146mm)和DN100锻管(外径145mm,内径97mm),设备设计压力为2MPa,设计温度为200~-45℃,筒体材料为09MnNiDR,锻管材料为09MnNiDIII,根据标准,在设计温度下,材料的弹性模量E=1.96×106MPa,泊松比μ=0.3,密度7850kg/m3,设计应力强度Sm=150MPa。本设备在同一高度上设置两个切向接管,很多文献研究中[6]将每个接管各自建模,虽然两接管距离超过了应力衰减范围,单独建模分析对结果影响不大,但考虑到模型的完整性和避免多次建模,本文将两接管联合建模,保证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2.2计算模型

经过绘图软件放样,设备两接管开孔处的长短径比均超过2.0,因此不能用常规的等面积法进行强度计算。现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计算,保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模型中接管和壳体的均应大于应力衰减长度,根据结构的对称性特征,建立1/2三维模型,在本例中筒体长度长度选取1000mm,切向接管按实际长度建模,建模厚度扣去了材料负偏差和腐蚀裕量。如图1所示。

2.3网格划分

由于结构高度不连续,合理切割计算模型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网格,利用ANSYSWORKBENCH提供的20节点二次单元Solid186单元[7-8],将接管与筒体连接处易产生集中应力处的网格加密,主体筒体沿壁厚方向划分4等分。局部网格模型图如图2所示。a.DN100接管局部网格图;b.DN150接管局部网格。

2.4边界条件

在模型的对称面施加对称约束,筒体端部施加位移约束,保证模型不会发生刚性移动。模型所有内表面施加设计压力2MPa,接管端部和筒体端部分别施加相应的等效轴向拉应力。

2.5计算结果分析

应力分布云图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切向接管与筒体连接处的内外壁面处都存在较大的应力,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DN150接管最大应力强度为219.05MPa,DN100接管最大应力强度为229.18MPa。两接管的最大应力点均位于接管与筒体连接处的锐角面外边缘,即接管至筒体厚度最大衰减区。远离结构开孔处,其应力值变化不大,为总体薄膜应力。图3结构应力强度分布云应根据JB/T4732-1995设置多条应力线性化路径,为了节约篇幅本文只介绍最危险的应力路径。该路径通过最大应力值点并沿着壁厚方向进行应力线性化,具体路径如图4所示。

2.6强度评定

按JB/T4732-1995相关要求进行应力强度评定。对于DN100锻管,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L=94.014MPa,按照标准一次局部薄膜应力许用极限为1.5Sm=225MPa,满足要求;薄膜加弯曲应力应力强度为163.27MPa,由于此处的弯曲应力包含了一次应力和二次应力的成分,较难区分,为了保守设计,均作为一次弯曲应力,因此PL+Pb=163.27<1.5Sm=225MPa,满足要求。对于DN150锻管,PL=86.809MPa<1.5Sm,PL+Pb=175.08<1.5Sm=225MPa,也满足要求。其他危险应力路径核算后也符合强度要求,因篇幅有限不做累述。由上述分析可知,计算条件下的开孔结构能满足JB/T4732-1995应力线性化要求,开孔结构强度安全。

3结论及展望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很多工艺工程中,必须设置切向接管,公称直径很小的接管都有可能造成长短径比大于2.0,现有的常规方法无法适用,可通过ANSYSWORKBENCH软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模型接近实际情况,计算结果精确可靠。(2)本模型的两个切向接管最大应力均出现在接管与筒体结构突变处,特别是接管与设备相交锐角处(具体参照图4路径处),此处结构不连续且模型厚度突变梯度较大,此外,接管与筒体相交处的内壁面圆角处应力值也比较大,这些区域均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远离结构不连续出的区域应力变化平缓,计算结果符合相关理论。(3)采用应力分析设计的设备在设计需满足相应的焊接结构,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要求也比常规设计的设备要求严苛[9]。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相关方应该严格执行相应要求。(4)现在工程设计中,很多设备都需要疲劳分析,常规设计同样不适用。若有需要,可在本文所述的强度设计的基础上,依据JB/T4732-1995附录C中[10]的疲劳分析步骤依次进行,从而保证设备及装置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曲文海.圆筒形压力容器上切向接管开孔补强计算[J].化工设备设计,1993,5(1):16-19.

[2]仲跻华,郝兰忠.浅谈筒体切向接管开孔补强常规设计[J].化工设备设计,1993,6(2):16-19.

[3]李世玉.压力容器设计工程师培训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潘武.关于容器大开孔斜接管计算方法的讨论[J].山东化工,2019,48(11):59-61.

[5]万里平,黄勇力.弹性极限载荷分析法在圆筒接管开孔强度分析上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14,35(2):11-13.

[6]左安达,张文杰,郭晓岚.基于子模型技术的压力容器切向接管应力分析[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7,54(2):1-7.

[7]杨星辰,张雅琴,段成红.压力容器应力分析单元选择的探讨[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6,53(1):1-6.

[8]常平江,李霁,秦书经.单元选择对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影响[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5,52(3):7-13.

[9]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压力容器:GB150-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0]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JB/T4732-1995[S].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作者:应超 单位: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