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电影风格与符号隐喻

时间:2022-08-17 10:01:07

少数民族电影风格与符号隐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出现了相当丰富的符号隐喻,这些符号系统构成了少数民族影片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性。少数民族风格从宏观角度构建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象征符号则从微观角度传达出影片的美学意蕴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回族电影《清水里的刀子》为例,分析其中的回族风格特征以及象征符号,旨在更加深入探析少数民族电影叙事结构、身份认同以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清水里的刀子》;少数民族电影;符号隐喻

在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中,宏观象征符号和微观象征符号都兼具“表达面”和“内容面”,在拥有其本质内涵的同时,又外延出更加深层的精神含义,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少数民族影片更具鲜明特色,更加立体、多元。

一、空间——异域化、原生态的边地风光

在少数民族电影里,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少数民族风俗,这其中包含了自然景观和建筑、少数民族婚嫁、丧葬、祭祀等仪式、民族语言以及民族文化符号象征。这些风俗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在银幕中,使观者全方面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电影,并且增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在少数民族影片中的拍摄地点大都选取在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地区,这些未被修饰和破坏的风景使得少数民族影片在画面上就拥有其强烈的民族特色,比如影片《清水里的刀子》就是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偏远的农村为背景。少数民族影片将镜头设定在自然风土环境之下,不仅仅是表现其风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民族的象征。在少数民族影片中出现的景观和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表现影片特色。“当标志性景观在影片中出现时,观众能清楚知悉影片描述的异域空间,如极具代表性的内蒙古大草原、新疆的沙漠;苗族的吊脚楼、哈萨克族的毡房等。”[1]这些标志性的景观首先充当的是道具功能,让少数民族影片无论在视觉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不同于其他影片。少数民族影片一般都是基于人民日常生活,扎根现实来表现民族特色。景观和建筑都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真实表现出人民的生产生活,再运用丰富的民族特色元素,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建筑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符号隐喻,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风格也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载体。影片通过这种方式来再现民族文化、唤醒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当这些景观和建筑出现在观众视野前时,观众可以轻易辨认出影片的民族特性,并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异同。2.推动情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风景和建筑在展现民族特性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将情节与人物置身于特定景观之下,一切情节和发展都在一个被限定的区域之内,有些情节和行为在非少数民族地区是不合理的,而在少数民族影片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景观还是建筑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予情节和人物合理性和可说服性,使故事情节朝着自然的方向发展。《清水里的刀子》同样展现出来的是宁夏西海固地区,漫天的黄土风沙,贫瘠的土地,缺水的环境和贫穷的生活始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穆斯林老人最后不得不面对现实,杀掉陪伴多年的老牛来搭救亡人。在少数民族影片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增加了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在少数民族影片中,用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建筑来表现少数民族影片特色、推动情节发展,这些符号贯穿了整部影片,成为构建影片最重要的元素,是将少数民族影片区别于其他影片最本质的内容。

二、仪式——构建民族身份认同

张良丛在《从行为到意义——仪式的审美人类学阐释》一书中提出:“仪式与宗教紧密相关,所以,关于仪式的很多论述都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2]仪式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具有巩固政治权利、维系社会的作用。少数民族的节日、丧葬、嫁娶、祭祀等仪式都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展现出仪式,对于表现少数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清水里的刀子》中搭救亡人需要宰牛,这是属于回族人的仪式,回族人拥有相同的文化根源,搭救亡人也可以理解成为亡人超度,引领亡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整部影片都在描述老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在宰牛的时候需要为牛做祷告,用红布蒙上牛的眼睛,牛在这部影片中被看作是生与死的象征,它承担着“洗净内里”、“搭救亡人”的功能,这就是影片赋予牛特有的地位和权力。“仪式具有能够让个人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寻找到自己身份的重要功能。”[3]仪式在少数民族影片中也相当于是一条纽带、一种标志,多民族身份的认同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因此,仪式对于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最重要的就是承担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作用。

三、动物——符号和文化隐喻的构成元素

麦茨认为电影和文学一样皆有“内涵”和“外延”,只是“外延”永远先行存在。[4]动物在少数民族电影中会被赋予特殊的内涵,使它具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动物只是载体,真正传达出的则是动物背后所象征的精神内涵。在影片《清水里的刀子》中老牛的“内涵”是跟随主人多年的劳作牲畜,而“外延”则是“通灵人”,是有灵性的“大牲”,它象征着生死。影片通过牛的生死来反映对人对生命的思索。在影片中有几次老人和牛的精神交流,在儿子第一次向老人提出要宰牛搭救亡人后,老人沉默地望向了窗外的老牛,他已经看到了老牛生命的终点。第二次是他放牛时,触目所及只有风沙中的山峦以及贫瘠的土地,还有一头即将赴死的老牛,老人在老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的影子。第三次是在下雨天里,老人坐在炕上透过窗户看着雨中的牛,牛和老人对视一眼,人与牛的生命融合在了一起。第四次是老人在幽暗的灯光下注视着老牛,那是牛被宰杀前的最后一晚,也是老人对自己生命的拷问与思索,这头耕牛使老人领悟到生命的静穆。牛在生命最后一刻瞪着的眼睛,向我们传达着对生命的阐释。电影看似在描述一头赴死的耕牛通过“清洁内里”通向洁净的天地,实则借此讲述西海固地区回族人高洁的精神文化追求以及获得内心的洁净。“洗净”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干净与纯粹,无论是牛还是老人,都在“清洁内里”,牛是大牲,不吃不喝清洁内里归真。“牛”是影片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意象。电影中的牛知道自己要被宰杀,在清水里看到了刀子,刀子象征着杀戮、血腥,而牛也象征着在这个环境下所处的人们,面对着生活只能像牛一样被任意宰杀,用老牛这一意象来搭救亡人,也是由于老牛勤劳忠厚的特征,让回族人民可以寄托哀思,这些叠加在一起的厚重愿望,除了选取老黄牛这一特殊意象,再没有其他符号可以承载。在少数民族影片中,动物往往被赋予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它们超脱本性之外,延伸成传达人物精神世界的载体和桥梁,成为影片中特殊的符号,阐明其隐喻的文化内涵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风格特征和符号隐喻,构成了少数民族影片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性。无论是以宏观角度出发来观照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建筑、仪式、语言文化等象征符号,还是从微观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影片中出现的符号隐喻,都构建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体系,表现出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充满隐喻象征的符号在少数民族影片中推动情节发展,增强影片的立体感和纵深感,使少数民族影片朝着更加丰富、多元、饱满的方向发展,赋予少数民族影片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张媛.景观、符号与仪式: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原型隐喻与认同建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28.

[2]张良丛.从行为到意义——仪式的审美人类学阐释[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11.[3]同上.

[4]ChristianMetz,Essaissurlasignificationaucinema,TomeI,Paris:EditionsKlincksieck[J].1968:72-78.

作者:刘骁彤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