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电视剧历史价值观分析

时间:2022-05-09 10:35:11

抗日题材电视剧历史价值观分析

1历史价值观概述

历史价值观属于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概念的结合,即在关注历史的时候所采用的价值观念。抗战剧的历史价值观即使用正确的观念、态度来看待与评价与抗战历史相关的人物与事件的一种行为。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体系的历史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几年中,电视上陆续出现了抗日神剧,这些“神剧”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与评价存在巨大的偏差,原因就在于历史价值观混乱。因此,影视剧对于抗战史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否则,大众对于抗战史的认识就会出现一系列错误认知。

2荧幕“拟态环境”下的历史价值观表达

近年来,抗日剧在数量上增长迅速,据CSM媒介研究,2012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为30部,所占电视剧总发行的5.9%。在抗日剧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展现出来,如人物形象脸谱化、故事情节戏谑化、伦理道德扭曲化。由于影视制作方对抗战历史缺乏基本认知与尊重,一味迎合受众,将武侠、暴力、时尚、情色等具有话题性的元素植入剧中,从而逐渐演变成一部部抗日神剧,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裸女敬礼”等,其雷人情节令观众咋舌。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由大众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因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和认知身边的世界。这造成受众了解到的现实,往往是经过大众媒介所构建的现实。在一些抗战剧中,电视荧幕通过塑造一系列“象征性现实”,如英勇的八路军游击队员毫不费力的干掉几十个鬼子,轻易地躲避日军子弹和炮弹的袭击,把日本军人当猴耍,在普通大众面前潜移默化地营造出抗战是很轻松的一件事,甚至一些娱乐化的情节让公众觉得抗战是一件好玩的事,从而扭曲了公众对抗战的认知。抗战剧将残酷的战争叙事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实则是对历史的亵渎和不负责任,因为真实的抗战比荧幕上残酷得多。淞沪会战唯一健在的川军老兵、96岁的张文治回忆:“与鬼子对战,一旦有丝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鬼子的战斗力实在比国军强太多”[2]。

3影响受众的认知

大众媒介每时每刻都在建构着拟态环境,使受众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混淆,并对受众的认知、心理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格伯纳认为,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象征性现实”,对受众认知和理解现实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对人们的现实观和社会观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1]。影视剧作为营造荧幕“拟态环境”重要的媒介手段,既发挥了教育传承的功能,也在进行“一场持续的文化重构”,它通过影像符号引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并塑造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行为认知、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公众沉浸在粗制滥造的抗日剧中,难免会受到抗日剧所构筑的拟态环境的影响。抗日神剧中大量出现的虚假情节,如手撕鬼子、石头炸飞机、蔬菜手雷等,掺杂了编剧个人的想象力,歪曲了真实的抗日历史。现实生活中,受众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与了解抗战史。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本身对历史了解就有限,又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和理性判断,打开电视,接触到各种奇葩抗日剧,就会认为电视中呈现的是真实的历史。大量的抗日神剧呈现在荧幕中,使得长期观看此类神剧的受众群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荧幕拟态环境下的历史价值观就被扭曲化了,使观众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

4历史价值观表达失范的对策

作为影视节目创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创作水平。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不能为了市场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不顾道德底线,以娱乐化、庸俗化的手段对历史进行建构和编码,要以公共利益、社会效益为导向,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和对抗战史的真实表现。对于受众而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意识。美国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公众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3]。因此,观众要积极吸取抗战剧所传播的正确价值观念,过滤不利因素,实行理性审美与消费,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电视消费群体,进而促进抗日剧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广电总局为代表的管理部门作为电视剧进入荧幕市场的“把关人”,应充分发挥“把关人”的角色,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一个科学健康的电视剧评价体系。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优秀抗日剧影视基金,鼓励优秀抗日剧的制作,改进抗日剧的传播质量,坚持大众娱乐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统一,保证其社会效益,为社会传递文化正能量。

5结语

美国学者斯坦利•J•巴伦曾言:“文化限制并约束我们,也给予我们自由。文化使我们分离,也使我们团结。它界定我们的现实,从而塑造出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动的方式。”[4]抗日剧作为民族抗战记忆的重要承载方式,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社会价值与文明进步、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态度,生产出高品质的影视剧,以此提升国产电视剧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力.99岁川军老兵:抗战剧都是瞎编日军冲锋不怕死[N].华西都市报,2015-08-15.

[3]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罗明皓 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