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6:30:18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范文篇1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继续坚持发扬自立自强的抗战精神”。7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虽然们这代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那段中国人民最艰苦的日子,仅从电影电视片中所看到的那血雨腥风、艾红遍野的惨烈悲壮画面,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激动,愤慨,那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在们伟大母亲身上所犯下的暴行;庆幸,感激,那是因为中国有了共产PARTY。让们来回首那段历史。

70年前的盛夏,全面抗战的烈火点燃。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工农红军不计前嫌,进行改编,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迅速开赴抗日前线。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炮740门。而当时的中国,钢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军事工业薄弱,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共产PARTY人不仅要面队中日两国如此大的差距,还要时刻警惕着国民党反动派所搞的阴谋和小动作,甚至不少时候还要面临饿肚子的窘境,在如此艰苦困境下,共产PARTY人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持久抗战,采用运动战、阵地阵、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方法,使数百万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1939-1941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1939年为83%,1940年为78%,1941年为70%。从而粉碎了德、意、日组成的法西斯联盟称霸世界的梦想,无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特别是敌后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伟大的自信和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终于坚持到底,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范文篇2

【摘要题】抗日战争史研究

【关键词】持久战/游击战/太原军分会指示/运动游击战/游击战术/百团大战

【正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十分怀念那些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其中包括无数中华儿女,更有多少湘籍人物。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是我们湘籍人物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笔者曾在纪念彭总诞生100周年的时候编撰过《军事思想研究》一书和相关的几篇学术论文。所以,本文不想全面介绍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和巨大贡献,而只谈谈他抗战的战略战术思想。

一、中国抗日战争要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革命战争年代,、、等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不仅存在许多亡国的议论,速胜论也有一定市场。对于在抗战中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1937年11月,他从敌后回到延安,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发表了《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著名演说。他在演说中抨击了“弱国牺牲论者”、恐日病者的亡国论和急性病者的速胜论;论证了以持久战争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客观必然性,论述了实行持久战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战术。

第一,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这是由敌我双方对比的全部因素决定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我们是异常弱小的。从总体上看,“中国今天的海陆空军的力量与物质力量,都赶不上敌人力量的强盛。敌人利用过去的不平等条约及军事侵略,已在我国境内树立了许多堡垒。而我国内交通不发达,兵力调度自然缓慢;过去长期内战,以致国防不修;海岸线长,海军的力量又极微弱。”从经济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一个多数帝国主义掠夺下的半殖民地。舶来品的大量倾销,遍于全国的走私,使微弱的民族工业日益破产,使今天在抗日中遭遇到不少困难。”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军队“在质量上赶不上敌人,战术素养上弱于敌人”,武器低劣于敌人。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拒止敌于国门外,固不可能,就是要一下子把入侵的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也是一个极艰苦的斗争。因此,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成为唯一正确的公论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二,认为,中国经过持久抗战,最后必然取得胜利。其原因有: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是静止不变的,在斗争中必然会消长。彭说:在中国的持久抗战的过程中,“我们的力量会渐渐变强而敌人的力量则会逐渐变弱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②在抗战中,中国有一系列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有利因素。他对此做了详细分析:“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光辉的历史,有着高度的文化,有着不愿当亡国奴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有着无量的蕴藏着的资源,有着充分的条件,在持久抗战中迅速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为优势地位,必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体说来,在政治上,中国民众在抗战中,将会很快地凝固起来,形成钢铁一般的力量。在经济上我国是一个原料丰富的国家,只要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自能自给而有余”。在军事上,能通过改良军工企业,争取外援,在战斗中缴获敌人武器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在国际关系上,我国是得道多助,“我国在抗战开始时,即已取得国际上爱好和平国家的同情与帮助。这证明我们抗战愈坚决,愈有力量,同情的国家就愈多,就愈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和缺点。在政治上,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工商业必然因战争影响而萧条,人民的负担加重,生活日益恶化,因此,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广大劳动群众、士兵和中产阶级的不满,必将形成伟大的力量,反对战争。因而,日本在持久战中,不但不会团结和增长自己的力量,而只会逐渐削弱自己。在经济上,日本“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国内的天然资源极其缺乏”,因此,“战争愈持久,敌人愈困难”。在国际关系上,日本侵略中国是失道寡助。“敌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反对,而形成外交上的孤立地位”。而且随着战争的延续,其国际地位会每况愈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三,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要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需要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做出极大的努力。“胜利的前途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这种努力是要实行正确的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和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战争。

及其他同志关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的思想,为所重视和吸收。半年后,发表的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书,对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作了系统的论述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此,持久战思想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科学指导思想。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军事战略统一战线。利用同国民党官兵接触的机会,宣传、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和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思想以及其他战略战术。1938年在沁县以南的小东岭召开的有国共两军将领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通过了所作的关于作战纲领的报告。这是彭在山西战场协调与友军作战,力争发挥联盟作战力量的一次高级军事会议。另一方面,在协调与友军对敌作战、用战略力量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的同时,还要用一定的技术力量与友军的反共倾向斗争,以求得与友军的战略联盟。抗日战争中,发动了多次磨擦,根据中央的指示率领八路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磨擦,促使国民党保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维护了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问题上一定程度的战略联盟,这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相当大作用。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根据地建设思想发展与完善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文章和演说,论述根据地建设问题。如《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政策》、《论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等。其二是他直接领导了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也直接领导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认为,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不能持久。(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8页。)这就是说他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是他的持久抗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积极防御战略及游击战争对付强大日军

指出:“防御是目的,进攻是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说的就是采取战斗上的进攻手段以消灭敌人达到战略上的防御目的,以保存自己。消极防御又叫单纯防御、专守防御、片面防御,是只防不攻,为防而防,把攻和防绝对分割开来。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用积极防御对付强大敌人,是战略和战争指导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进攻,等率领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这就把战略上的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他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演说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在抗战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他这一思想形成的标志。

抗战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广大官兵抗战是积极的,但仍然丢掉了大片国土,可谓丧师失地,一溃千里。分析说:“失利的真实的原因,都在于我们在动员工作上与军事作战的方针和指挥上,暴露了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中重要的原因和弱点是国民党军队实行消极防御,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死打硬拼。对此,一针见血地批评:“至若单纯的防御,不了解寻求出击的机会,不了解操纵敌人,调动敌人的巧妙办法,只晓得摆在一个阵地上拼消耗,这无异帮助敌人发挥现代技术的威力。须知一个孤立无援的阵地是没有打不破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领导八路军执行了积极防御战略,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取得了敌后战场的主动权。

游击战争本来是一个战术问题,但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的决定,它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之一。对此作过许多深入分析。抗战时期,他进一步强调:“游击战争的定义应该是群众战争,是群众直接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为欲达到长期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唯一的就是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想抵抗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广泛地发动游击战争,应成为整个抗战中的重要部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抗战后期,即1945年华北工作座谈会,有人批评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抗战初期提出的“运动游击战”是错误的,是与中央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相违背的。等人被迫作了检讨。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仍一直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着重谈了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谈的是“运动游击战”。(注:《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认为“游击战与运动战是密切不可分开的”。(注:《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任弼时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战”。(注:任弼时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22日。)亦谈了“游击与运动要配合”。可见会议关于战略方针的提法不尽一致。由于出兵在即,认识上的分歧并未消除。到10月8日,华北军分会(由来德、、任弼时等人组成)在太原《军分会对目前华北战争形势与我军任务的指示》(亦称训令),其中有以“运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等提法,后来即被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此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注:参看田玄,《与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分析》,李树泉,《及华北军分会抗战初期关于军事战略方针问题同中央的争论》,(1998年学术会议)。)其一,提“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战略方针,也是策略方针,既是面对强大的现代化的日军而言的,也是针对阴谋“借刀杀人”的这个“友军”而提的,并不是针对八路军将领关于“运动游击战”的方针而说的。其二,作为一个战略概念,“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含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等诸多内容,与“运动游击战”并不矛盾,决无把“运动战”排斥在外的意思。本人前前后后也多次同时提到“游击战和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注:,《对留守兵团各首长的演讲》,1938年7月16日。)其三,无论是华北军分会《训令》发出之前还是之后,八路军将领、任弼时、、、等都一直在使用“运动游击战”、“游击运动战”这两个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注:,《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4月),《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1940年7月))。可见,在当时,这类提法是无可厚非的,根本不能认为是有问题的。当时就讲过军分会指示的方针与中央方针并无不一致。后来也无人指责其他人,单单指责是不公道的。其四,曾经有人把的“运动游击战”与王明的错误联系起来,实际也是不确切的。王明1937年12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是批评了的八路军以“山地游击战”为唯一方针的战略。这是错误的。在会议上对王明的错误没有表态,可见认识模糊,他讲了“八路军在战略上是运动游击战但应用上要利用山地打游击战”。而这段话与他在洛川会议上讲的基本相同,与提的方针基本一致,不能说是赞同王明的观点。在193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提出“普遍实行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似乎王明的主张与等人的“运动游击战”是相近,有人以此作为与王明错误有联系的依据。其实王明是针对全国抗战包括正面战场在内而谈的,并没有错。这正是在1月13日发表的《时局中的几个问题》讲话中的观点,在5月的《论持久战》中也是这样说的。王明在此处(不是指其整个讲话)的缺点是没有讲清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其五,等的“运动游击战”观点,在抗战初期与的“山地游击战”观点,主要是表现为对游击战战略地位认识上的一些差异。站在高山之巅,一开始就看得很远,把游击战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着重地提出来,解决了弱小的我军既要消灭敌人,又要防备那个阴险的友军,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重大命运问题。而作为前线将领的等人,想利用运动战的方式,在出师之际就消灭一些敌人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我军威信,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也有平型关战斗这样的机会可以利用,在具体的战斗中不能排除运动战这一方式。所以,当初他们对游击战的战略地位没有那样认识深刻,可以说是站在山坡上看问题,但他们绝无不同意或反对游击战的意思。也吸收了军事将领们的意见,在《论持久战》中把我军作战方针改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500页。)

“华北军分会指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1937年1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了这一点:“公开批评中央是失败主义是不对的,因怕中央不同意而不报告中央是不好的。”毛这里不是指战略方针,而是另有所指的,读者可看一书。(注:《功盖千秋的彭大将军》,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庐山会议后也说过:“军分会指示”是别人起草的,发表时他不在总部;回来后看了,没有反对,自己也有责任。(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3页。)这是一种自我批评,不能证明当时毛批评的就是他。湖南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的《与》仍沿袭他人(如《传》)旧说,说彭“赞同”王明观点,又没有提及太原军分会的指示引起的争论,(注:《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4年重印,第224页。)说明对这一学术动态掌握不够及时。其实,的看法早在四个月前就提出来了,而且不同于王明的直接批评毛的那些观点;后来又把军分会指示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来批判彭,多有不确之处。

三、在正确抗日战略指导下的战术原则

组织和发展游击战争是要有一些必要条件的,对此,早在1936年就向斯诺谈过,游击队绝对必须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游击战争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51页。)。在抗战初期,谈到抗日游击战争时,他认为“只要有群众,就可以发展游击战争”。组织游击战争“并没有丝毫神秘的地方”,“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有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而且任何军队都有这个平凡的本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这显然是在鼓励大家都去开展游击战争,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因为紧接着他就强调游击队必须有很好的政治纪律,相信和依靠群众。事实上,战争实践证明,国民党的军队就是打不了敌后游击战争。原因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抗战的主力,也是游击战争存在的基础。抗日游击战争必须争取农民群众的援助和参加。而别的党派和军队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共产党才愿意并能够去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进行深刻的、广泛的、经常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之必需,而且,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履行在宣传时所给予农民的诺言”(注:《军事论文选》(内部版),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第34、35页。)。所以认为,要成功地运用游击战术这一法宝战胜敌人,第一,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游击队的实际战地领导必须坚决果断、勇敢无畏”;第三,必须遵守正确的游击战术原则。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游击战的实践经验,把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归纳为十点(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这十个主要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战斗之前的决策原则。正确的战斗决策是游击队进行成功的游击战的前提。指出:“游击队不能打打不赢的仗。除非有很大的胜利把握,否则不同敌人交战。”游击队要打胜利之仗,在决策之际选择目标方面要“避免同敌军主力交战,要集中在最薄弱的或致命的环节”。而且,“在交战之前,不论主动或是被动,必须制订出缜密的详细的进攻计划和撤退计划。任何进攻,事先如不充分准备好预防措施,游击队就有遭到敌人出奇制胜的危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总之,选择弱敌,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是游击战斗展开行动之前重要的策略原则,是能否胜利的关键。

第二,作战之中的流动性原则。游击队在实际的作战中必须具有最大的游击性,即弹性、流动性,坚持在无固定的流动战线上的速战速决的灵活的进攻的奇袭战术。游击队没有辅助部队,没有后方,没有供应线和交通线,而敌人却有;敌人有进行长期阵地战的一切条件,而游击队没有。因此,游击队所采取的主要进攻战术就是奇袭,必须避免打阵地战和持久战斗。对此,指出:“如果遇到敌人正规军在移动、休整,或防范不严的时候,可以用一支小得多的部队,对敌人战线上的要害进行侧翼奇袭,行动要迅速坚决。”在作战战线上,“游击战线必须具有最大的弹性。一旦看出他们对敌人兵力或准备或火力的估计如有错误,游击队员应该能够象发动进攻那样迅速地脱离接触而后撤。”在具有极大流动性的游击战中,游击队“必须掌握牵制佯攻、骚扰伏击等分散注意的战术”,即声东击西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游击的特长,消耗和歼灭敌人。同时,必须是防敌人找到游击队主力。为此,游击队的行动要神出鬼没,在进攻之前经常变换位置,“进攻后迅速分散的周密计划同实际集中力量应付敌人进攻的计划一样重要”。(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

第三,瓦解民团和利用群众条件的原则。认为,我军必须开展瓦解民团的政治工作。他说:“在发展游击战中必须注意民团,这是地主豪绅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最坚决的防线。从军事上来说,民团必须予以消灭。但从政治上来说,如有可能,就必须把它争取到群众一边来。”(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游击队由于同群众关系融洽,军民一家,在情报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使每一个农民都成为游击队的情报员,这样敌人的每一个行动,游击队都无不知晓。这是指导游击战胜利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些根据红军游击战所总结出来的主要战术原则,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挥。认为,当革命军队处于弱小的发展时期,不具备同强大敌军打大仗、硬仗的条件和力量,因此,力避与敌主力交战,以“专击小敌为上策”。(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常常采用“长驱直入、多路围攻”或“四面包围、分进合击”等战术进行残酷的“扫荡”。八路军始终坚持避敌主力、只打弱敌的原则,在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中,、根据敌人使用兵力较大,可能长期占领根据地内的部分城镇和交通线,进而摧毁根据地的情况,采取持久的小股游击战和以主力相机歼敌的战法。八路军避敌锋芒,退出一些城镇,以小部分部队阻击、伏击日军,结集主力对日军占领的据点和交通线展开破击战,袭击和围困一股一股弱小的敌人。此次反“扫荡”由于执行了游击战的正确战术,八路军共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以重兵聚歼太行山区八路军主力的企图。

强调:在技术弱于敌的军队方面,“要以袭击为主要战斗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游击战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袭击,其特点是出敌不意、勇猛迅速,可以分为袭击、伏击、破击、袭扰等战法。

袭击的目标主要是敌人的交通线、后方兵站、机场之敌等。1937年10月,在忻口战役中,命令八路军679团夜袭日军代县阳明堡机场,使敌人机毁人亡。伏击是指挥八路军歼灭运动之敌的重要作战手段。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斗就是典型的伏击战。八路军初战告捷,政治意义很大;从军事上看,歼敌1000多,战绩很大,但由阵地伏击战转为运动战,与敌拼刺刀,我军伤亡600余人,是此战难以避免的缺点(因敌军非常骄顽)。1938年9月,日寇沿汾离公路西进,占领沿途县城、要地,威胁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命令115师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分别在沿汾离公路的吴城之薛公岭附近、油房坪附近和王家池附近三次伏击敌人,歼敌1000多人,粉碎了敌人企图。

抗日战争范文篇3

关键词:持久战/游击战/太原军分会指示/运动游击战/游击战术/百团大战

正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十分怀念那些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其中包括无数中华儿女,更有多少湘籍人物。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是我们湘籍人物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笔者曾在纪念彭总诞生100周年的时候编撰过《军事思想研究》一书和相关的几篇学术论文。所以,本文不想全面介绍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和巨大贡献,而只谈谈他抗战的战略战术思想。

一、中国抗日战争要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革命战争年代,、、等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不仅存在许多亡国的议论,速胜论也有一定市场。对于在抗战中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1937年11月,他从敌后回到延安,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发表了《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著名演说。他在演说中抨击了“弱国牺牲论者”、恐日病者的亡国论和急性病者的速胜论;论证了以持久战争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客观必然性,论述了实行持久战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战术。

第一,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这是由敌我双方对比的全部因素决定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我们是异常弱小的。从总体上看,“中国今天的海陆空军的力量与物质力量,都赶不上敌人力量的强盛。敌人利用过去的不平等条约及军事侵略,已在我国境内树立了许多堡垒。而我国内交通不发达,兵力调度自然缓慢;过去长期内战,以致国防不修;海岸线长,海军的力量又极微弱。”从经济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一个多数帝国主义掠夺下的半殖民地。舶来品的大量倾销,遍于全国的走私,使微弱的民族工业日益破产,使今天在抗日中遭遇到不少困难。”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军队“在质量上赶不上敌人,战术素养上弱于敌人”,武器低劣于敌人。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拒止敌于国门外,固不可能,就是要一下子把入侵的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也是一个极艰苦的斗争。因此,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成为唯一正确的公论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二,认为,中国经过持久抗战,最后必然取得胜利。其原因有: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是静止不变的,在斗争中必然会消长。彭说:在中国的持久抗战的过程中,“我们的力量会渐渐变强而敌人的力量则会逐渐变弱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②在抗战中,中国有一系列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有利因素。他对此做了详细分析:“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光辉的历史,有着高度的文化,有着不愿当亡国奴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有着无量的蕴藏着的资源,有着充分的条件,在持久抗战中迅速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为优势地位,必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体说来,在政治上,中国民众在抗战中,将会很快地凝固起来,形成钢铁一般的力量。在经济上我国是一个原料丰富的国家,只要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自能自给而有余”。在军事上,能通过改良军工企业,争取外援,在战斗中缴获敌人武器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在国际关系上,我国是得道多助,“我国在抗战开始时,即已取得国际上爱好和平国家的同情与帮助。这证明我们抗战愈坚决,愈有力量,同情的国家就愈多,就愈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和缺点。在政治上,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工商业必然因战争影响而萧条,人民的负担加重,生活日益恶化,因此,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广大劳动群众、士兵和中产阶级的不满,必将形成伟大的力量,反对战争。因而,日本在持久战中,不但不会团结和增长自己的力量,而只会逐渐削弱自己。在经济上,日本“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国内的天然资源极其缺乏”,因此,“战争愈持久,敌人愈困难”。在国际关系上,日本侵略中国是失道寡助。“敌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反对,而形成外交上的孤立地位”。而且随着战争的延续,其国际地位会每况愈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三,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要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需要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做出极大的努力。“胜利的前途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这种努力是要实行正确的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和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战争。

及其他同志关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的思想,为所重视和吸收。半年后,发表的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书,对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作了系统的论述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此,持久战思想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科学指导思想。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军事战略统一战线。利用同国民党官兵接触的机会,宣传、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和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思想以及其他战略战术。1938年在沁县以南的小东岭召开的有国共两军将领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通过了所作的关于作战纲领的报告。这是彭在山西战场协调与友军作战,力争发挥联盟作战力量的一次高级军事会议。另一方面,在协调与友军对敌作战、用战略力量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的同时,还要用一定的技术力量与友军的反共倾向斗争,以求得与友军的战略联盟。抗日战争中,发动了多次磨擦,根据中央的指示率领八路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磨擦,促使国民党保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维护了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问题上一定程度的战略联盟,这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相当大作用。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根据地建设思想发展与完善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文章和演说,论述根据地建设问题。如《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政策》、《论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等。其二是他直接领导了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也直接领导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认为,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不能持久。(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8页。)这就是说他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是他的持久抗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积极防御战略及游击战争对付强大日军

指出:“防御是目的,进攻是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说的就是采取战斗上的进攻手段以消灭敌人达到战略上的防御目的,以保存自己。消极防御又叫单纯防御、专守防御、片面防御,是只防不攻,为防而防,把攻和防绝对分割开来。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用积极防御对付强大敌人,是战略和战争指导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进攻,等率领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这就把战略上的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他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演说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在抗战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他这一思想形成的标志。

抗战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广大官兵抗战是积极的,但仍然丢掉了大片国土,可谓丧师失地,一溃千里。分析说:“失利的真实的原因,都在于我们在动员工作上与军事作战的方针和指挥上,暴露了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中重要的原因和弱点是国民党军队实行消极防御,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死打硬拼。对此,一针见血地批评:“至若单纯的防御,不了解寻求出击的机会,不了解操纵敌人,调动敌人的巧妙办法,只晓得摆在一个阵地上拼消耗,这无异帮助敌人发挥现代技术的威力。须知一个孤立无援的阵地是没有打不破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领导八路军执行了积极防御战略,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取得了敌后战场的主动权。

游击战争本来是一个战术问题,但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的决定,它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之一。对此作过许多深入分析。抗战时期,他进一步强调:“游击战争的定义应该是群众战争,是群众直接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为欲达到长期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唯一的就是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想抵抗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广泛地发动游击战争,应成为整个抗战中的重要部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抗战后期,即1945年华北工作座谈会,有人批评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抗战初期提出的“运动游击战”是错误的,是与中央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相违背的。等人被迫作了检讨。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仍一直受到不公正的批判。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着重谈了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谈的是“运动游击战”。(注:《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认为“游击战与运动战是密切不可分开的”。(注:《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任弼时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战”。(注:任弼时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22日。)亦谈了“游击与运动要配合”。可见会议关于战略方针的提法不尽一致。由于出兵在即,认识上的分歧并未消除。到10月8日,华北军分会(由来德、、任弼时等人组成)在太原《军分会对目前华北战争形势与我军任务的指示》(亦称训令),其中有以“运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等提法,后来即被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此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注:参看田玄,《与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分析》,李树泉,《及华北军分会抗战初期关于军事战略方针问题同中央的争论》,(1998年学术会议)。)其一,提“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战略方针,也是策略方针,既是面对强大的现代化的日军而言的,也是针对阴谋“借刀杀人”的这个“友军”而提的,并不是针对八路军将领关于“运动游击战”的方针而说的。其二,作为一个战略概念,“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含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等诸多内容,与“运动游击战”并不矛盾,决无把“运动战”排斥在外的意思。本人前前后后也多次同时提到“游击战和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注:,《对留守兵团各首长的演讲》,1938年7月16日。)其三,无论是华北军分会《训令》发出之前还是之后,八路军将领、任弼时、、、等都一直在使用“运动游击战”、“游击运动战”这两个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注:,《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4月),《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1940年7月))。可见,在当时,这类提法是无可厚非的,根本不能认为是有问题的。当时就讲过军分会指示的方针与中央方针并无不一致。后来也无人指责其他人,单单指责是不公道的。其四,曾经有人把的“运动游击战”与王明的错误联系起来,实际也是不确切的。王明1937年12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是批评了的八路军以“山地游击战”为唯一方针的战略。这是错误的。在会议上对王明的错误没有表态,可见认识模糊,他讲了“八路军在战略上是运动游击战但应用上要利用山地打游击战”。而这段话与他在洛川会议上讲的基本相同,与提的方针基本一致,不能说是赞同王明的观点。在193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提出“普遍实行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似乎王明的主张与等人的“运动游击战”是相近,有人以此作为与王明错误有联系的依据。其实王明是针对全国抗战包括正面战场在内而谈的,并没有错。这正是在1月13日发表的《时局中的几个问题》讲话中的观点,在5月的《论持久战》中也是这样说的。王明在此处(不是指其整个讲话)的缺点是没有讲清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其五,等的“运动游击战”观点,在抗战初期与的“山地游击战”观点,主要是表现为对游击战战略地位认识上的一些差异。站在高山之巅,一开始就看得很远,把游击战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着重地提出来,解决了弱小的我军既要消灭敌人,又要防备那个阴险的友军,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重大命运问题。而作为前线将领的等人,想利用运动战的方式,在出师之际就消灭一些敌人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我军威信,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也有平型关战斗这样的机会可以利用,在具体的战斗中不能排除运动战这一方式。所以,当初他们对游击战的战略地位没有那样认识深刻,可以说是站在山坡上看问题,但他们绝无不同意或反对游击战的意思。也吸收了军事将领们的意见,在《论持久战》中把我军作战方针改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500页。)

“华北军分会指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1937年1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了这一点:“公开批评中央是失败主义是不对的,因怕中央不同意而不报告中央是不好的。”毛这里不是指战略方针,而是另有所指的,读者可看一书。(注:《功盖千秋的彭大将军》,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庐山会议后也说过:“军分会指示”是别人起草的,发表时他不在总部;回来后看了,没有反对,自己也有责任。(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3页。)这是一种自我批评,不能证明当时毛批评的就是他。湖南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的《与》仍沿袭他人(如《传》)旧说,说彭“赞同”王明观点,又没有提及太原军分会的指示引起的争论,(注:《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4年重印,第224页。)说明对这一学术动态掌握不够及时。其实,的看法早在四个月前就提出来了,而且不同于王明的直接批评毛的那些观点;后来又把军分会指示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来批判彭,多有不确之处。

三、在正确抗日战略指导下的战术原则

组织和发展游击战争是要有一些必要条件的,对此,早在1936年就向斯诺谈过,游击队绝对必须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游击战争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51页。)。在抗战初期,谈到抗日游击战争时,他认为“只要有群众,就可以发展游击战争”。组织游击战争“并没有丝毫神秘的地方”,“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有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而且任何军队都有这个平凡的本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这显然是在鼓励大家都去开展游击战争,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因为紧接着他就强调游击队必须有很好的政治纪律,相信和依靠群众。事实上,战争实践证明,国民党的军队就是打不了敌后游击战争。原因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抗战的主力,也是游击战争存在的基础。抗日游击战争必须争取农民群众的援助和参加。而别的党派和军队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共产党才愿意并能够去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进行深刻的、广泛的、经常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之必需,而且,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履行在宣传时所给予农民的诺言”(注:《军事论文选》(内部版),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第34、35页。)。所以认为,要成功地运用游击战术这一法宝战胜敌人,第一,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游击队的实际战地领导必须坚决果断、勇敢无畏”;第三,必须遵守正确的游击战术原则。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游击战的实践经验,把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归纳为十点(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这十个主要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战斗之前的决策原则。正确的战斗决策是游击队进行成功的游击战的前提。指出:“游击队不能打打不赢的仗。除非有很大的胜利把握,否则不同敌人交战。”游击队要打胜利之仗,在决策之际选择目标方面要“避免同敌军主力交战,要集中在最薄弱的或致命的环节”。而且,“在交战之前,不论主动或是被动,必须制订出缜密的详细的进攻计划和撤退计划。任何进攻,事先如不充分准备好预防措施,游击队就有遭到敌人出奇制胜的危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总之,选择弱敌,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是游击战斗展开行动之前重要的策略原则,是能否胜利的关键。

第二,作战之中的流动性原则。游击队在实际的作战中必须具有最大的游击性,即弹性、流动性,坚持在无固定的流动战线上的速战速决的灵活的进攻的奇袭战术。游击队没有辅助部队,没有后方,没有供应线和交通线,而敌人却有;敌人有进行长期阵地战的一切条件,而游击队没有。因此,游击队所采取的主要进攻战术就是奇袭,必须避免打阵地战和持久战斗。对此,指出:“如果遇到敌人正规军在移动、休整,或防范不严的时候,可以用一支小得多的部队,对敌人战线上的要害进行侧翼奇袭,行动要迅速坚决。”在作战战线上,“游击战线必须具有最大的弹性。一旦看出他们对敌人兵力或准备或火力的估计如有错误,游击队员应该能够象发动进攻那样迅速地脱离接触而后撤。”在具有极大流动性的游击战中,游击队“必须掌握牵制佯攻、骚扰伏击等分散注意的战术”,即声东击西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游击的特长,消耗和歼灭敌人。同时,必须是防敌人找到游击队主力。为此,游击队的行动要神出鬼没,在进攻之前经常变换位置,“进攻后迅速分散的周密计划同实际集中力量应付敌人进攻的计划一样重要”。(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

第三,瓦解民团和利用群众条件的原则。认为,我军必须开展瓦解民团的政治工作。他说:“在发展游击战中必须注意民团,这是地主豪绅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最坚决的防线。从军事上来说,民团必须予以消灭。但从政治上来说,如有可能,就必须把它争取到群众一边来。”(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游击队由于同群众关系融洽,军民一家,在情报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使每一个农民都成为游击队的情报员,这样敌人的每一个行动,游击队都无不知晓。这是指导游击战胜利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些根据红军游击战所总结出来的主要战术原则,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挥。认为,当革命军队处于弱小的发展时期,不具备同强大敌军打大仗、硬仗的条件和力量,因此,力避与敌主力交战,以“专击小敌为上策”。(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常常采用“长驱直入、多路围攻”或“四面包围、分进合击”等战术进行残酷的“扫荡”。八路军始终坚持避敌主力、只打弱敌的原则,在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中,、根据敌人使用兵力较大,可能长期占领根据地内的部分城镇和交通线,进而摧毁根据地的情况,采取持久的小股游击战和以主力相机歼敌的战法。八路军避敌锋芒,退出一些城镇,以小部分部队阻击、伏击日军,结集主力对日军占领的据点和交通线展开破击战,袭击和围困一股一股弱小的敌人。此次反“扫荡”由于执行了游击战的正确战术,八路军共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以重兵聚歼太行山区八路军主力的企图。

强调:在技术弱于敌的军队方面,“要以袭击为主要战斗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游击战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袭击,其特点是出敌不意、勇猛迅速,可以分为袭击、伏击、破击、袭扰等战法。

袭击的目标主要是敌人的交通线、后方兵站、机场之敌等。1937年10月,在忻口战役中,命令八路军679团夜袭日军代县阳明堡机场,使敌人机毁人亡。伏击是指挥八路军歼灭运动之敌的重要作战手段。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斗就是典型的伏击战。八路军初战告捷,政治意义很大;从军事上看,歼敌1000多,战绩很大,但由阵地伏击战转为运动战,与敌拼刺刀,我军伤亡600余人,是此战难以避免的缺点(因敌军非常骄顽)。1938年9月,日寇沿汾离公路西进,占领沿途县城、要地,威胁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命令115师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分别在沿汾离公路的吴城之薛公岭附近、油房坪附近和王家池附近三次伏击敌人,歼敌1000多人,粉碎了敌人企图。

抗日战争范文篇4

【关键词】抗日战争;心里学;教育

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之际,我国于今年9月3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并规定当天为全国公休日,以此来纪念抗战胜利。举行这样的活动无疑能使人民重温抗战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但却比较难得到持续的强化效果。要想得到持续的强化效果,促使我们真正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我们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宣扬和教育。继承与发扬抗战精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包含个体的动机、认知和行为三个要素。动机是促使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前提,指去认识抗日战争和继承抗战精神的动力,而认知与行为指个体要清楚抗战和抗战精神是什么以及其用什么行动来践行抗战精神。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视角论述抗日战争教育。

一、诱导最佳动机水平

个体在认知和行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动机来进行引导、激发和维持。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有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就是心理学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在进行抗日战争教育时,必须要激发人们的最佳的动机水平。Williams,M.和R.L.Burden(1997)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的和情感的唤醒状态,它导致有意识的决定来采取行动,并导致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要激发人们的最佳水平动机,唤醒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汪玲等人(2005)通过对47名初中生的元认知训练提高了这些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这就说明激发继承抗战精神的最佳动机,不是夸大或瞒报当前的形势,而是要正确理性地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

1.国内形势

自抗战胜利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但是也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一些人的精神品格,一部分人似乎正在逐渐遗忘历经战火洗礼的爱国、团结、拼搏、自强等宝贵的抗战精神。在进行抗战教育时,就不应该只单纯介绍抗战历史,而是要强调利用当前形势来激发了解抗战历史动机的重要性。关于抗战精神的当前形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思想观念改变,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结构转型、机制转型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型。社会价值体系转型最主要就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多元价值取向下,必然会导致不同层面的矛盾和冲突,如“香港占中事件”。(2)虚无主义盛行在当代中国社会,虚无主义非常盛行,如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地球村理念下,在社会中开始有人怀疑民族的意义,怀疑英雄的功绩,于是开始诋毁英雄,诋毁民族和民族精神。典型的就是“毕福剑事件”。在视频中毕福剑很明显有诋毁的嫌疑,也就是说他在怀疑的贡献,认为他是无益于中华民族的。(3)抗战精神被弱化因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虚无主义的盛行,必然导致社会群众产生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都与“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抗战精神相违背。广州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人谋利益并且供养了十几个情妇。从其十几个情妇的角度看,这些情妇已经丧失了道德的底线,只要李能为其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就置道德于不顾。过分追求物质,难以抵挡物质的诱惑,其实等于近代国人对鸦片的依赖,同样会摧残国人的精神,导致民族精神的衰弱。

2.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是纷繁复杂,暗流涌动。在这里,仅以“南海局势”为例,证明中国当前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太平。8月14日澳大利亚的《时代报》称,越来越多的美国官员和分析人士正在敦促奥巴马政府推行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和支持东南亚国家组成联盟,使美国战舰以及飞机部署在中国人工岛的12英里以内,而东南亚联盟可以在没有中国参与的情况下制定海上行为准则。根据参考消息网8月24日的报道,日本针对日益紧张的南海局势,基于对有关国家提供警备支援等应对方针,正在竭力阻止中国的海洋行动。美国和日本的行径不仅仅在干涉中国的领海主权,而且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同时也让中国人民认清当前的形势——中国正处在危险当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目前是处在内忧外患的境地的结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肯定会选择了解近代的抗日战争。即对当前形势的正确认知促使人们产生去认知抗日战争的最佳动机。

二、对抗日战争的理性认知

仅仅有适当的动机是不能必然导致正确的行为。在动机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个体的认知活动。动机仅仅是促进个体的认知活动,不会必然导致正确的行为。要让个体作出正确和理性的行为,就要让个体有理性的认知。只有具备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理性认知才能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因此必须引导人们理性认识这段特殊的历史。

1.日本侵华的原因

通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期,被入侵的还有日本。1853年美国通过“黑船事件”,逼迫日本政府签订《和好条约》,开放港口。面对相似的命运,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得到的结果也是截然相反的。中国继续抱残守缺,不肯从制度上革旧布新,最终使得“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最终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则是对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始探讨如何改革。因此有了“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后,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日本在获得长足的发展以后,就开始寻求对外扩张,对中国进行试探性的挑衅。如19世纪70年代出兵台湾和吞并琉球。这一事件使日本看到清朝的软弱,于是开始酝酿大陆政策并付诸实施。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需要对外扩张时,中国却慢慢走向没落,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这段特殊历史。

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致使东北沦陷后,国民政府对日采取的仍然是不抵抗政策,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仍然将其主要兵力用于围剿共产党和对付反蒋派系身上,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武力统一中国,巩固蒋氏的独裁政权。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通过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其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派出包括等代表进行积极斡旋,最终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并促使下定决心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通过庐山谈判,形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于此同时,国共两党确定了两条战线的作战方针——国民党负责正面防御作战,而共产党军队负责侧后支援。由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悬殊,才作出这样的分工。正面战场最初的作战,粉碎了日军要在3个月中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共产党的军队开始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和根据地,并发展迅速,给日军造成很大的威胁。到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已发展到50万人,抗日根据地的总人口约1亿人。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开始以确保占领区为基本战略。于是开始聚集主要比例对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进行疯狂的“扫荡”、“清乡”和“封锁。”因此,抗战后期,如所论述的一样,抗战主要靠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来持久消耗敌人的兵力。3.抗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引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中国已经坚持全面抗战4年半之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采取的是“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中国战场仍然要由中国军队独立担当作战。同时中国战场的持久战致使日本无法“北进”入侵苏联,无法与德国联手,破坏了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进化。因此,中国战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2)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完全打败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由此摆脱了旧国际体系中的屈辱地位,完成了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在抗日战争中,美国和英国首先放弃了之前在中国由不平等条约取得的一切权益,并与中国重新谈判,签订新的平等的外交条约。继美英后,其他国家也纷纷与中国解除不平等条约,并签订新的平等的条约。只有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才能在战后谋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只有具备了适当的动机,才会产生高效、持续的行为。利用国家当前的形势激发大学生产生适当的动机,引导他们理性认识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必然会让他们产生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行为,并且有持续的效果。

作者:王燕菲 罗军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训练的动机增强效应心理科学[J].2005,28(4):881-884.

[2]Williams,M.&R.L.Burden.PsychologyforLanguage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抗日战争范文篇5

翻开一页页的历史篇章,回味点点滴滴的血痕之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闪耀着金辉的名字背后,有着多少心酸血泪历啊!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吞我国东北,陆续运兵入关,挑起全面侵华战争!1936年,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1937年6月起,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1937年8月-1937年11月,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对日军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忽视侧翼安全,由于日军装备优良,采取正面强攻战术,中国军队屡遭挫败,后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遂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中国军队伤亡16万余人!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太原会战,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战役,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致会战失败。中国军队伤亡10万人以上!平型关大捷,由于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最终以八路军取得胜利告终。此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性打击,从而高长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中国军队伤亡10万人以上!

1937年11月,南京保卫战,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一次保卫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南京的作战。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月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1938年2月至5月,徐州会战,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胜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消灭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时,也有数万华

夏英雄儿女为国捐躯。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仵德厚、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名将火线指挥。

1938年8月-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称为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10月25日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9年10月10日,长沙会战大捷。12月31日,昆仑关被夺回。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节1944年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向缅北发起全面反攻。

1945年北、西远征军会师,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持续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特别是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以伤亡3500万军民的巨大代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胸襟宽阔,情怀人民,救国于危难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意志坚定,无私无畏,带领全中国人民,逼蒋抗日,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指导战争的伟大气魄和高超谋略,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昂的民族斗志和富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证明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创造了以弱可以胜强的奇迹,为华夏儿女创造了一片生活和发展的净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历史远逝,人民不会忘记这些优秀儿女,烈士事迹,英雄精魂,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一代伟人,,开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唤醒中国经济的腾飞;,“三个代表”贯彻落实党员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宣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中国梦”,带领全国人民从新的起点启航;焦裕录、孔凡森、杨振宁,华罗庚、杨利伟……一个个名字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中华儿女,风雨同舟七十载,转眼到了2015年!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畏难险!你看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纵横驰骋的高铁,高流飞瀑的三峡,潜艇从水下发射导弹,嫦娥一号”绕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升空;“神舟六号”飞天,“神舟七号”飞天,你看那潇洒夺目的空中课堂……一个个万人瞩目,世界惊奇,虽然没有惊涛骇浪,但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在起伏,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在激荡!

于是呼,“中国威胁论”群起!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无论怎么呼喊出全世界人民平等友好相处的呐喊,无论怎样谦逊地表达“诺大的太平洋足可以容下中美两个大国!”,无论怎么伸出和平友好的双手,也难以引起有妄图的不可思义的民族的共鸣!一次次妄图侵食我国领土和资源的狼性民族的军事演习在我们家门口开演!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能战才能止战!”,“只有强大才能太平!”。中国人民日渐明白了一个个道理,仅凭善良和友好并不能保护国人的平安,狼性的民族并不听取人性的规劝!只有团结起来,拿起枪来才能阻止狼的进攻!

我们要想拥有和谐平安的发展环境,若想实现富强民主团结友爱的“中国梦”,诺大的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并非一帆风顺,必须切实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险阻,必须切实地加以尽快解决,我们的祖国才会到处处是笑脸!君不见,国民中的一部分败类,制造了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为了一己之私,可以添加残害人民的“三聚氢氨”、“瘦肉精”、“苏旦红”,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你不看,国民中的一部分败类,制造了一剧剧盗卖人口,残害儿童的惨案;君不见,国民中的一部分败类,随时传播着崇洋媚外的信息,攻击着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痛快地挖掘着我们共和国大厦的墙角;君不见,国民中的一部分败类,凭手中的一点点权力,让家“富可敌国”;你不看,国民中的一部分败类,酿造了一次次质量、生产、安全事故;……

我们应该团结一致,鼓起勇气与社会的败类做斗争,净化内部环境,全心全意一致对外,更好的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呢!

我们的国家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大刀阔斧地前行,“铁碗反腐”,“整风运动”,“深化改革”,如一声声惊雷,振醒了麻木沉醉的国民,贪官们一个个倒下,为民买命的清官缕缕升起,歪风斜气不再趾高气扬,人们大众渐渐露出了笑容,充满了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抗日战争范文篇6

关键词:持久战/游击战/太原军分会指示/运动游击战/游击战术/百团大战

正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十分怀念那些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其中包括无数中华儿女,更有多少湘籍人物。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是我们湘籍人物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笔者曾在纪念彭总诞生100周年的时候编撰过《军事思想研究》一书和相关的几篇学术论文。所以,本文不想全面介绍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和巨大贡献,而只谈谈他抗战的战略战术思想。

一、中国抗日战争要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革命战争年代,、、等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不仅存在许多亡国的议论,速胜论也有一定市场。对于在抗战中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1937年11月,他从敌后回到延安,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发表了《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著名演说。他在演说中抨击了“弱国牺牲论者”、恐日病者的亡国论和急性病者的速胜论;论证了以持久战争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客观必然性,论述了实行持久战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战术。

第一,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这是由敌我双方对比的全部因素决定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我们是异常弱小的。从总体上看,“中国今天的海陆空军的力量与物质力量,都赶不上敌人力量的强盛。敌人利用过去的不平等条约及军事侵略,已在我国境内树立了许多堡垒。而我国内交通不发达,兵力调度自然缓慢;过去长期内战,以致国防不修;海岸线长,海军的力量又极微弱。”从经济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一个多数帝国主义掠夺下的半殖民地。舶来品的大量倾销,遍于全国的走私,使微弱的民族工业日益破产,使今天在抗日中遭遇到不少困难。”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军队“在质量上赶不上敌人,战术素养上弱于敌人”,武器低劣于敌人。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拒止敌于国门外,固不可能,就是要一下子把入侵的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也是一个极艰苦的斗争。因此,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成为唯一正确的公论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二,认为,中国经过持久抗战,最后必然取得胜利。其原因有: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是静止不变的,在斗争中必然会消长。彭说:在中国的持久抗战的过程中,“我们的力量会渐渐变强而敌人的力量则会逐渐变弱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②在抗战中,中国有一系列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有利因素。他对此做了详细分析:“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光辉的历史,有着高度的文化,有着不愿当亡国奴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有着无量的蕴藏着的资源,有着充分的条件,在持久抗战中迅速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为优势地位,必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体说来,在政治上,中国民众在抗战中,将会很快地凝固起来,形成钢铁一般的力量。在经济上我国是一个原料丰富的国家,只要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自能自给而有余”。在军事上,能通过改良军工企业,争取外援,在战斗中缴获敌人武器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在国际关系上,我国是得道多助,“我国在抗战开始时,即已取得国际上爱好和平国家的同情与帮助。这证明我们抗战愈坚决,愈有力量,同情的国家就愈多,就愈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和缺点。在政治上,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工商业必然因战争影响而萧条,人民的负担加重,生活日益恶化,因此,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广大劳动群众、士兵和中产阶级的不满,必将形成伟大的力量,反对战争。因而,日本在持久战中,不但不会团结和增长自己的力量,而只会逐渐削弱自己。在经济上,日本“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国内的天然资源极其缺乏”,因此,“战争愈持久,敌人愈困难”。在国际关系上,日本侵略中国是失道寡助。“敌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反对,而形成外交上的孤立地位”。而且随着战争的延续,其国际地位会每况愈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三,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要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需要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做出极大的努力。“胜利的前途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这种努力是要实行正确的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和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战争。

及其他同志关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的思想,为所重视和吸收。半年后,发表的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书,对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作了系统的论述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此,持久战思想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科学指导思想。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军事战略统一战线。利用同国民党官兵接触的机会,宣传、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和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思想以及其他战略战术。1938年在沁县以南的小东岭召开的有国共两军将领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通过了所作的关于作战纲领的报告。这是彭在山西战场协调与友军作战,力争发挥联盟作战力量的一次高级军事会议。另一方面,在协调与友军对敌作战、用战略力量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的同时,还要用一定的技术力量与友军的反共倾向斗争,以求得与友军的战略联盟。抗日战争中,发动了多次磨擦,根据中央的指示率领八路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磨擦,促使国民党保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维护了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问题上一定程度的战略联盟,这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相当大作用。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根据地建设思想发展与完善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文章和演说,论述根据地建设问题。如《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政策》、《论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等。其二是他直接领导了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也直接领导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认为,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不能持久。(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8页。)这就是说他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是他的持久抗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积极防御战略及游击战争对付强大日军

指出:“防御是目

的,进攻是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说的就是采取战斗上的进攻手段以消灭敌人达到战略上的防御目的,以保存自己。消极防御又叫单纯防御、专守防御、片面防御,是只防不攻,为防而防,把攻和防绝对分割开来。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用积极防御对付强大敌人,是战略和战争指导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进攻,等率领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这就把战略上的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他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演说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在抗战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他这一思想形成的标志。

抗战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广大官兵抗战是积极的,但仍然丢掉了大片国土,可谓丧师失地,一溃千里。分析说:“失利的真实的原因,都在于我们在动员工作上与军事作战的方针和指挥上,暴露了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中重要的原因和弱点是国民党军队实行消极防御,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死打硬拼。对此,一针见血地批评:“至若单纯的防御,不了解寻求出击的机会,不了解操纵敌人,调动敌人的巧妙办法,只晓得摆在一个阵地上拼消耗,这无异帮助敌人发挥现代技术的威力。须知一个孤立无援的阵地是没有打不破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领导八路军执行了积极防御战略,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取得了敌后战场的主动权。

游击战争本来是一个战术问题,但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的决定,它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之一。对此作过许多深入分析。抗战时期,他进一步强调:“游击战争的定义应该是群众战争,是群众直接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为欲达到长期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唯一的就是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想抵抗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广泛地发动游击战争,应成为整个抗战中的重要部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抗战后期,即1945年华北工作座谈会,有人批评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抗战初期提出的“运动游击战”是错误的,是与中央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相违背的。等人被迫作了检讨。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仍一直受到不公正的批判。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着重谈了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谈的是“运动游击战”。(注:《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认为“游击战与运动战是密切不可分开的”。(注:《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任弼时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战”。(注:任弼时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22日。)亦谈了“游击与运动要配合”。可见会议关于战略方针的提法不尽一致。由于出兵在即,认识上的分歧并未消除。到10月8日,华北军分会(由来德、、任弼时等人组成)在太原《军分会对目前华北战争形势与我军任务的指示》(亦称训令),其中有以“运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等提法,后来即被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此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注:参看田玄,《与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分析》,李树泉,《及华北军分会抗战初期关于军事战略方针问题同中央的争论》,(1998年学术会议)。)其一,提“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战略方针,也是策略方针,既是面对强大的现代化的日军而言的,也是针对阴谋“借刀杀人”的这个“友军”而提的,并不是针对八路军将领关于“运动游击战”的方针而说的。其二,作为一个战略概念,“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含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等诸多内容,与“运动游击战”并不矛盾,决无把“运动战”排斥在外的意思。本人前前后后也多次同时提到“游击战和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注:,《对留守兵团各首长的演讲》,1938年7月16日。)其三,无论是华北军分会《训令》发出之前还是之后,八路军将领、任弼时、、、等都一直在使用“运动游击战”、“游击运动战”这两个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注:,《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4月),《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1940年7月))。可见,在当时,这类提法是无可厚非的,根本不能认为是有问题的。当时就讲过军分会指示的方针与中央方针并无不一致。后来也无人指责其他人,单单指责是不公道的。其四,曾经有人把的“运动游击战”与王明的错误联系起来,实际也是不确切的。王明1937年12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是批评了的八路军以“山地游击战”为唯一方针的战略。这是错误的。在会议上对王明的错误没有表态,可见认识模糊,他讲了“八路军在战略上是运动游击战但应用上要利用山地打游击战”。而这段话与他在洛川会议上讲的基本相同,与提的方针基本一致,不能说是赞同王明的观点。在193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提出“普遍实行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似乎王明的主张与等人的“运动游击战”是相近,有人以此作为与王明错误有联系的依据。其实王明是针对全国抗战包括正面战场在内而谈的,并没有错。这正是在1月13

日发表的《时局中的几个问题》讲话中的观点,在5月的《论持久战》中也是这样说的。王明在此处(不是指其整个讲话)的缺点是没有讲清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其五,等的“运动游击战”观点,在抗战初期与的“山地游击战”观点,主要是表现为对游击战战略地位认识上的一些差异。站在高山之巅,一开始就看得很远,把游击战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着重地提出来,解决了弱小的我军既要消灭敌人,又要防备那个阴险的友军,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重大命运问题。而作为前线将领的等人,想利用运动战的方式,在出师之际就消灭一些敌人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我军威信,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也有平型关战斗这样的机会可以利用,在具体的战斗中不能排除运动战这一方式。所以,当初他们对游击战的战略地位没有那样认识深刻,可以说是站在山坡上看问题,但他们绝无不同意或反对游击战的意思。也吸收了军事将领们的意见,在《论持久战》中把我军作战方针改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500页。)

“华北军分会指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1937年1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了这一点:“公开批评中央是失败主义是不对的,因怕中央不同意而不报告中央是不好的。”毛这里不是指战略方针,而是另有所指的,读者可看一书。(注:《功盖千秋的彭大将军》,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庐山会议后也说过:“军分会指示”是别人起草的,发表时他不在总部;回来

后看了,没有反对,自己也有责任。(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3页。)这是一种自我批评,不能证明当时毛批评的就是他。湖南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的《与》仍沿袭他人(如《传》)旧说,说彭“赞同”王明观点,又没有提及太原军分会的指示引起的争论,(注:《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4年重印,第224页。)说明对这一学术动态掌握不够及时。其实,的看法早在四个月前就提出来了,而且不同于王明的直接批评毛的那些观点;后来又把军分会指示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来批判彭,多有不确之处。

三、在正确抗日战略指导下的战术原则

组织和发展游击战争是要有一些必要条件的,对此,早在1936年就向斯诺谈过,游击队绝对必须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游击战争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51页。)。在抗战初期,谈到抗日游击战争时,他认为“只要有群众,就可以发展游击战争”。组织游击战争“并没有丝毫神秘的地方”,“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有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而且任何军队都有这个平凡的本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这显然是在鼓励大家都去开展游击战争,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因为紧接着他就强调游击队必须有很好的政治纪律,相信和依靠群众。事实上,战争实践证明,国民党的军队就是打不了敌后游击战争。原因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抗战的主力,也是游击战争存在的基础。抗日游击战争必须争取农民群众的援助和参加。而别的党派和军队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共产党才愿意并能够去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进行深刻的、广泛的、经常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之必需,而且,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履行在宣传时所给予农民的诺言”(注:《军事论文选》(内部版),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第34、35页。)。所以认为,要成功地运用游击战术这一法宝战胜敌人,第一,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游击队的实际战地领导必须坚决果断、勇敢无畏”;第三,必须遵守正确的游击战术原则。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游击战的实践经验,把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归纳为十点(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这十个主要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战斗之前的决策原则。正确的战斗决策是游击队进行成功的游击战的前提。指出:“游击队不能打打不赢的仗。除非有很大的胜利把握,否则不同敌人交战。”游击队要打胜利之仗,在决策之际选择目标方面要“避免同敌军主力交战,要集中在最薄弱的或致命的环节”。而且,“在交战之前,不论主动或是被动,必须制订出缜密的详细的进攻计划和撤退计划。任何进攻,事先如不充分准备好预防措施,游击队就有遭到敌人出奇制胜的危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总之,选择弱敌,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是游击战斗展开行动之前重要的策略原则,是能否胜利的关键。

第二,作战之中的流动性原则。游击队在实际的作战中必须具有最大的游击性,即弹性、流动性,坚持在无固定的流动战线上的速战速决的灵活的进攻的奇袭战术。游击队没有辅助部队,没有后方,没有供应线和交通线,而敌人却有;敌人有进行长期阵地战的一切条件,而游击队没有。因此,游击队所采取的主要进攻战术就是奇袭,必须避免打阵地战和持久战斗。对此,指出:“如果遇到敌人正规军在移动、休整,或防范不严的时候,可以用一支小得多的部队,对敌人战线上的要害进行侧翼奇袭,行动要迅速坚决。”在作战战线上,“游击战线必须具有最大的弹性。一旦看出他们对敌人兵力或准备或火力的估计如有错误,游击队员应该能够象发动进攻那样迅速地脱离接触而后撤。”在具有极大流动性的游击战中,游击队“必须掌握牵制佯攻、骚扰伏击等分散注意的战术”,即声东击西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游击的特长,消耗和歼灭敌人。同时,必须是防敌人找到游击队主力。为此,游击队的行动要神出鬼没,在进攻之前经常变换位置,“进攻后迅速分散的周密计划同实际集中力量应付敌人进攻的计划一样重要”。(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

第三,瓦解民团和利用群众条件的原则。认为,我军必须开展瓦解民团的政治工作。他说:“在发展游击战中必须注意民团,这是地主豪绅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最坚决的防线。从军事上来说,民团必须予以消灭。但从政治上来说,如有可能,就必须把它争取到群众一边来。”(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游击队由于同群众关系融洽,军民一家,在情报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使每一个农民都成为游击队的情报员,这样敌人的每一个行动,游击队都无不知晓。这是指导游击战胜利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些根据红军游击战所总结出来的主要战术原则,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挥。认为,当

革命军队处于弱小的发展时期,不具备同强大敌军打大仗、硬仗的条件和力量,因此,力避与敌主力交战,以“专击小敌为上策”。(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常常采用“长驱直入、多路围攻”或“四面包围、分进合击”等战术进行残酷的“扫荡”。八路军始终坚持避敌主力、只打弱敌的原则,在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中,、根据敌人使用兵力较大,可能长期占领根据地内的部分城镇和交通线,进而摧毁根据地的情况,采取持久的小股游击战和以主力相机歼敌的战法。八路军避敌锋芒,退出一些城镇,以小部分部队阻击、伏击日军,结集主力对日军占领的据点和交通线展开破击战,袭击和围困一股一股弱小的敌人。此次反“扫荡”由于执行了游击战的正确战术,八路军共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以重兵聚歼太行山区八路军主力的企图。

强调:在技术弱于敌的军队方面,“要以袭击为主要战斗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游击战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袭击,其特点是出敌不意、勇猛迅速,可以分为袭击、伏击、破击、袭扰等战法。

袭击的目标主要是敌人的交通线、后方兵站、机场之敌等。1937年10月,在忻口战役中,命令八路军679团夜袭日军代县阳明堡机场,使敌人机毁人亡。伏击是指挥八路军歼灭运动之敌的重要作战手段。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斗就是典型的伏击战。八路军初战告捷,政治意义很大;从军事上看,歼敌1000多,战绩很大,但由阵地伏击战转为运动战,与敌拼刺刀,我军伤亡600余人,是此战难以避免的缺点(因敌军非常骄顽)。1938年9月,日寇沿汾离公路西进,占领沿途县城、要地,威胁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命令115师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分别在沿汾离公路的吴城之薛公岭附近、油房坪附近和王家池附近三次伏击敌人,歼敌1000多人,粉碎了敌人企图。

1940年8月至12月,组织了八路军105个团,20多万大军在华北五千里战线上对日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即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交通总破击,重点是扒毁正太路;第二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扩大战果,继续破击交通线

抗日战争范文篇7

关键词:持久战/游击战/太原军分会指示/运动游击战/游击战术/百团大战

正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十分怀念那些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其中包括无数中华儿女,更有多少湘籍人物。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是我们湘籍人物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笔者曾在纪念彭总诞生100周年的时候编撰过《军事思想研究》一书和相关的几篇学术论文。所以,本文不想全面介绍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和巨大贡献,而只谈谈他抗战的战略战术思想。

一、中国抗日战争要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革命战争年代,、、等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不仅存在许多亡国的议论,速胜论也有一定市场。对于在抗战中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1937年11月,他从敌后回到延安,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发表了《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著名演说。他在演说中抨击了“弱国牺牲论者”、恐日病者的亡国论和急性病者的速胜论;论证了以持久战争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客观必然性,论述了实行持久战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战术。

第一,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这是由敌我双方对比的全部因素决定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我们是异常弱小的。从总体上看,“中国今天的海陆空军的力量与物质力量,都赶不上敌人力量的强盛。敌人利用过去的不平等条约及军事侵略,已在我国境内树立了许多堡垒。而我国内交通不发达,兵力调度自然缓慢;过去长期内战,以致国防不修;海岸线长,海军的力量又极微弱。”从经济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一个多数帝国主义掠夺下的半殖民地。舶来品的大量倾销,遍于全国的走私,使微弱的民族工业日益破产,使今天在抗日中遭遇到不少困难。”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看,中国军队“在质量上赶不上敌人,战术素养上弱于敌人”,武器低劣于敌人。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拒止敌于国门外,固不可能,就是要一下子把入侵的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也是一个极艰苦的斗争。因此,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成为唯一正确的公论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二,认为,中国经过持久抗战,最后必然取得胜利。其原因有: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是静止不变的,在斗争中必然会消长。彭说:在中国的持久抗战的过程中,“我们的力量会渐渐变强而敌人的力量则会逐渐变弱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②在抗战中,中国有一系列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有利因素。他对此做了详细分析:“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光辉的历史,有着高度的文化,有着不愿当亡国奴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有着无量的蕴藏着的资源,有着充分的条件,在持久抗战中迅速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为优势地位,必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体说来,在政治上,中国民众在抗战中,将会很快地凝固起来,形成钢铁一般的力量。在经济上我国是一个原料丰富的国家,只要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自能自给而有余”。在军事上,能通过改良军工企业,争取外援,在战斗中缴获敌人武器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在国际关系上,我国是得道多助,“我国在抗战开始时,即已取得国际上爱好和平国家的同情与帮助。这证明我们抗战愈坚决,愈有力量,同情的国家就愈多,就愈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和缺点。在政治上,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工商业必然因战争影响而萧条,人民的负担加重,生活日益恶化,因此,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广大劳动群众、士兵和中产阶级的不满,必将形成伟大的力量,反对战争。因而,日本在持久战中,不但不会团结和增长自己的力量,而只会逐渐削弱自己。在经济上,日本“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国内的天然资源极其缺乏”,因此,“战争愈持久,敌人愈困难”。在国际关系上,日本侵略中国是失道寡助。“敌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反对,而形成外交上的孤立地位”。而且随着战争的延续,其国际地位会每况愈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第三,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要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需要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做出极大的努力。“胜利的前途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这种努力是要实行正确的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和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战争。

及其他同志关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的思想,为所重视和吸收。半年后,发表的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书,对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作了系统的论述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此,持久战思想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科学指导思想。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军事战略统一战线。利用同国民党官兵接触的机会,宣传、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和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思想以及其他战略战术。1938年在沁县以南的小东岭召开的有国共两军将领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通过了所作的关于作战纲领的报告。这是彭在山西战场协调与友军作战,力争发挥联盟作战力量的一次高级军事会议。另一方面,在协调与友军对敌作战、用战略力量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的同时,还要用一定的技术力量与友军的反共倾向斗争,以求得与友军的战略联盟。抗日战争中,发动了多次磨擦,根据中央的指示率领八路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磨擦,促使国民党保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维护了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问题上一定程度的战略联盟,这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相当大作用。

为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需要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根据地建设思想发展与完善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文章和演说,论述根据地建设问题。如《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政策》、《论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等。其二是他直接领导了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也直接领导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认为,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不能持久。(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8页。)这就是说他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是他的持久抗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积极防御战略及游击战争对付强大日军

指出:“防御是目的,进攻是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说的就是采取战斗上的进攻手段以消灭敌人达到战略上的防御目的,以保存自己。消极防御又叫单纯防御、专守防御、片面防御,是只防不攻,为防而防,把攻和防绝对分割开来。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用积极防御对付强大敌人,是战略和战争指导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进攻,等率领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这就把战略上的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他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的演说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在抗战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他这一思想形成的标志。

抗战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广大官兵抗战是积极的,但仍然丢掉了大片国土,可谓丧师失地,一溃千里。分析说:“失利的真实的原因,都在于我们在动员工作上与军事作战的方针和指挥上,暴露了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中重要的原因和弱点是国民党军队实行消极防御,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死打硬拼。对此,一针见血地批评:“至若单纯的防御,不了解寻求出击的机会,不了解操纵敌人,调动敌人的巧妙办法,只晓得摆在一个阵地上拼消耗,这无异帮助敌人发挥现代技术的威力。须知一个孤立无援的阵地是没有打不破的。”(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领导八路军执行了积极防御战略,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取得了敌后战场的主动权。

游击战争本来是一个战术问题,但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的决定,它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之一。对此作过许多深入分析。抗战时期,他进一步强调:“游击战争的定义应该是群众战争,是群众直接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为欲达到长期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唯一的就是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想抵抗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广泛地发动游击战争,应成为整个抗战中的重要部分。”(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4,36,37,35,35,37,38,37-38,51,38-43,46,49-50,632,38,34,39,40,44。)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抗战后期,即1945年华北工作座谈会,有人批评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抗战初期提出的“运动游击战”是错误的,是与中央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相违背的。等人被迫作了检讨。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仍一直受到不公正的批判。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着重谈了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谈的是“运动游击战”。(注:《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认为“游击战与运动战是密切不可分开的”。(注:《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任弼时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战”。(注:任弼时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22日。)亦谈了“游击与运动要配合”。可见会议关于战略方针的提法不尽一致。由于出兵在即,认识上的分歧并未消除。到10月8日,华北军分会(由来德、、任弼时等人组成)在太原《军分会对目前华北战争形势与我军任务的指示》(亦称训令),其中有以“运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等提法,后来即被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此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注:参看田玄,《与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分析》,李树泉,《及华北军分会抗战初期关于军事战略方针问题同中央的争论》,(1998年学术会议)。)其一,提“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战略方针,也是策略方针,既是面对强大的现代化的日军而言的,也是针对阴谋“借刀杀人”的这个“友军”而提的,并不是针对八路军将领关于“运动游击战”的方针而说的。其二,作为一个战略概念,“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含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等诸多内容,与“运动游击战”并不矛盾,决无把“运动战”排斥在外的意思。本人前前后后也多次同时提到“游击战和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注:,《对留守兵团各首长的演讲》,1938年7月16日。)其三,无论是华北军分会《训令》发出之前还是之后,八路军将领、任弼时、、、等都一直在使用“运动游击战”、“游击运动战”这两个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注:,《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4月),《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1940年7月))。可见,在当时,这类提法是无可厚非的,根本不能认为是有问题的。当时就讲过军分会指示的方针与中央方针并无不一致。后来也无人指责其他人,单单指责是不公道的。其四,曾经有人把的“运动游击战”与王明的错误联系起来,实际也是不确切的。王明1937年12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是批评了的八路军以“山地游击战”为唯一方针的战略。这是错误的。在会议上对王明的错误没有表态,可见认识模糊,他讲了“八路军在战略上是运动游击战但应用上要利用山地打游击战”。而这段话与他在洛川会议上讲的基本相同,与提的方针基本一致,不能说是赞同王明的观点。在193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提出“普遍实行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似乎王明的主张与等人的“运动游击战”是相近,有人以此作为与王明错误有联系的依据。其实王明是针对全国抗战包括正面战场在内而谈的,并没有错。这正是在1月13日发表的《时局中的几个问题》讲话中的观点,在5月的《论持久战》中也是这样说的。王明在此处(不是指其整个讲话)的缺点是没有讲清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其五,等的“运动游击战”观点,在抗战初期与的“山地游击战”观点,主要是表现为对游击战战略地位认识上的一些差异。站在高山之巅,一开始就看得很远,把游击战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着重地提出来,解决了弱小的我军既要消灭敌人,又要防备那个阴险的友军,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重大命运问题。而作为前线将领的等人,想利用运动战的方式,在出师之际就消灭一些敌人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我军威信,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也有平型关战斗这样的机会可以利用,在具体的战斗中不能排除运动战这一方式。所以,当初他们对游击战的战略地位没有那样认识深刻,可以说是站在山坡上看问题,但他们绝无不同意或反对游击战的意思。也吸收了军事将领们的意见,在《论持久战》中把我军作战方针改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500页。)

“华北军分会指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1937年1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了这一点:“公开批评中央是失败主义是不对的,因怕中央不同意而不报告中央是不好的。”毛这里不是指战略方针,而是另有所指的,读者可看一书。(注:《功盖千秋的彭大将军》,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庐山会议后也说过:“军分会指示”是别人起草的,发表时他不在总部;回来后看了,没有反对,自己也有责任。(注:《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3页。)这是一种自我批评,不能证明当时毛批评的就是他。湖南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的《与》仍沿袭他人(如《传》)旧说,说彭“赞同”王明观点,又没有提及太原军分会的指示引起的争论,(注:《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4年重印,第224页。)说明对这一学术动态掌握不够及时。其实,的看法早在四个月前就提出来了,而且不同于王明的直接批评毛的那些观点;后来又把军分会指示看作是与中央游击战方针对立的依据来批判彭,多有不确之处。

三、在正确抗日战略指导下的战术原则

组织和发展游击战争是要有一些必要条件的,对此,早在1936年就向斯诺谈过,游击队绝对必须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游击战争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51页。)。在抗战初期,谈到抗日游击战争时,他认为“只要有群众,就可以发展游击战争”。组织游击战争“并没有丝毫神秘的地方”,“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有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而且任何军队都有这个平凡的本事”(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这显然是在鼓励大家都去开展游击战争,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因为紧接着他就强调游击队必须有很好的政治纪律,相信和依靠群众。事实上,战争实践证明,国民党的军队就是打不了敌后游击战争。原因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抗战的主力,也是游击战争存在的基础。抗日游击战争必须争取农民群众的援助和参加。而别的党派和军队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共产党才愿意并能够去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进行深刻的、广泛的、经常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之必需,而且,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履行在宣传时所给予农民的诺言”(注:《军事论文选》(内部版),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第34、35页。)。所以认为,要成功地运用游击战术这一法宝战胜敌人,第一,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游击队的实际战地领导必须坚决果断、勇敢无畏”;第三,必须遵守正确的游击战术原则。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游击战的实践经验,把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归纳为十点(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这十个主要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战斗之前的决策原则。正确的战斗决策是游击队进行成功的游击战的前提。指出:“游击队不能打打不赢的仗。除非有很大的胜利把握,否则不同敌人交战。”游击队要打胜利之仗,在决策之际选择目标方面要“避免同敌军主力交战,要集中在最薄弱的或致命的环节”。而且,“在交战之前,不论主动或是被动,必须制订出缜密的详细的进攻计划和撤退计划。任何进攻,事先如不充分准备好预防措施,游击队就有遭到敌人出奇制胜的危险。”(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总之,选择弱敌,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是游击战斗展开行动之前重要的策略原则,是能否胜利的关键。

第二,作战之中的流动性原则。游击队在实际的作战中必须具有最大的游击性,即弹性、流动性,坚持在无固定的流动战线上的速战速决的灵活的进攻的奇袭战术。游击队没有辅助部队,没有后方,没有供应线和交通线,而敌人却有;敌人有进行长期阵地战的一切条件,而游击队没有。因此,游击队所采取的主要进攻战术就是奇袭,必须避免打阵地战和持久战斗。对此,指出:“如果遇到敌人正规军在移动、休整,或防范不严的时候,可以用一支小得多的部队,对敌人战线上的要害进行侧翼奇袭,行动要迅速坚决。”在作战战线上,“游击战线必须具有最大的弹性。一旦看出他们对敌人兵力或准备或火力的估计如有错误,游击队员应该能够象发动进攻那样迅速地脱离接触而后撤。”在具有极大流动性的游击战中,游击队“必须掌握牵制佯攻、骚扰伏击等分散注意的战术”,即声东击西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游击的特长,消耗和歼灭敌人。同时,必须是防敌人找到游击队主力。为此,游击队的行动要神出鬼没,在进攻之前经常变换位置,“进攻后迅速分散的周密计划同实际集中力量应付敌人进攻的计划一样重要”。(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

第三,瓦解民团和利用群众条件的原则。认为,我军必须开展瓦解民团的政治工作。他说:“在发展游击战中必须注意民团,这是地主豪绅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最坚决的防线。从军事上来说,民团必须予以消灭。但从政治上来说,如有可能,就必须把它争取到群众一边来。”(注:《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8,249-251,249,250,249-250,250,251,250页。)游击队由于同群众关系融洽,军民一家,在情报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使每一个农民都成为游击队的情报员,这样敌人的每一个行动,游击队都无不知晓。这是指导游击战胜利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些根据红军游击战所总结出来的主要战术原则,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挥。认为,当革命军队处于弱小的发展时期,不具备同强大敌军打大仗、硬仗的条件和力量,因此,力避与敌主力交战,以“专击小敌为上策”。(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常常采用“长驱直入、多路围攻”或“四面包围、分进合击”等战术进行残酷的“扫荡”。八路军始终坚持避敌主力、只打弱敌的原则,在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中,、根据敌人使用兵力较大,可能长期占领根据地内的部分城镇和交通线,进而摧毁根据地的情况,采取持久的小股游击战和以主力相机歼敌的战法。八路军避敌锋芒,退出一些城镇,以小部分部队阻击、伏击日军,结集主力对日军占领的据点和交通线展开破击战,袭击和围困一股一股弱小的敌人。此次反“扫荡”由于执行了游击战的正确战术,八路军共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以重兵聚歼太行山区八路军主力的企图。

强调:在技术弱于敌的军队方面,“要以袭击为主要战斗手段”。(注:《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45,14,73页。)游击战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袭击,其特点是出敌不意、勇猛迅速,可以分为袭击、伏击、破击、袭扰等战法。

袭击的目标主要是敌人的交通线、后方兵站、机场之敌等。1937年10月,在忻口战役中,命令八路军679团夜袭日军代县阳明堡机场,使敌人机毁人亡。伏击是指挥八路军歼灭运动之敌的重要作战手段。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斗就是典型的伏击战。八路军初战告捷,政治意义很大;从军事上看,歼敌1000多,战绩很大,但由阵地伏击战转为运动战,与敌拼刺刀,我军伤亡600余人,是此战难以避免的缺点(因敌军非常骄顽)。1938年9月,日寇沿汾离公路西进,占领沿途县城、要地,威胁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命令115师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分别在沿汾离公路的吴城之薛公岭附近、油房坪附近和王家池附近三次伏击敌人,歼敌1000多人,粉碎了敌人企图。

抗日战争范文篇8

二00五年我去县参加表妹的婚礼,在姑姑贾玉娥家又认识了另一位本家亲戚,这位老人叫,生于1920年,时年85岁,满头银发,身体微胖,个子不高,慈眉善目,衣着俭朴,虽年事已高,但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也十分精神,按辈份我也叫她姑姑。老人十分健谈,她给我讲述了浑源村贾氏家族及其他村民在抗战期间残遭日寇侵略军杀害的详细过程。她说:1937年9月日寇侵略军攻占了浑源,沦陷后的浑源城,战火连绵,市场萧条,盗匪猖獗,货物短缺,物价猛涨,全县商贸益形凋敝,多数店铺关门歇业。当年咱们贾家在浑源城经营货栈,字号名为“广兴义”。广兴义是浑源城有名的大字号,最初是经营绸缎、布匹,店址就是现在的牌楼巷子木业社所占的地方。到我爷爷贾三品手时,发展为综合货栈和粮行,当时是浑源最大的粮行,年存粮约在5000大石左右,(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10升),从粮行又发展到碾米、磨面、榨油、烧酒。广兴义坊的酒特别好喝,南下行唐,北到包头,骡马驮子一出浑源地界,一路上都是香气四溢,有时候没送到地点,半路上就被人买光了,只好返回来再装。缸坊地用工到我爹贾功手里还有40多名工人。粮行在巷子里面,绸布店在临街的铺面。

广兴义字号,我爷爷贾三品是掌柜的老板,我爹贾功,叔叔贾勋协助,贾锦秀是大总管。贾锦秀和我爷爷是叔伯弟兄,贾锦秀很能干事,也很会干事,他打里照外,替我爷爷经营着整个广兴义的买卖。1937年前整个生意非常红火,虽然说不上是日进斗金,但也交易频繁,顾客盈门。每天运货的骡子邦,有往南的,有向北的,嘈嘈杂杂,女人们也不敢睡懒觉,早早起来就得吩咐厨房,安排好一天的吃喝。那时伙房里大约有四五个大厨,还有十几个帮锅的学徒。

除了城里边的字号,在村还有几顷土地,那是由我家大爷贾恩(贾玉娥的父亲)经营着,西南山的道土沟、山羊沟是我们家的两个庄子,庄子的山坡上种满了柴树、松树,还有些黄芪坡。据爷爷说,当时还在去河北的路上,开过一些店铺,原来是为骡马邦提供食宿,每三五十里就派本家亲戚去置地盖房,以后就各自独立,由派出机构,转变成了松散的联营方式,各自独立经营,谁挣上谁花,谁赔了谁就自己掏腰包,广光义概不过问,也不收取任何红利,到我爷爷手里,就都独立出去了。

因广兴义字号较大,在浑源县有一定影响,而且贾锦秀又精明强干,就被推选为浑源县商会会长。日本人侵占浑源城后,虽然还任商会会长,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应酬日伪政权,按惯例征集税费,私下里在商会与同行们商讨对策,抗丁抗税,极尽所能不交或少交苛捐杂税。但日本侵略者贪得无厌,公税加码,私下还要小费。日伪汉奸仗势欺人,三天两头到字号寻方眼,明要暗偷,牵顺手羊。层层的盘剥使各个买卖摊点、商铺字号举步维艰,难以经营。

到1937年腊月,日寇加紧了盘剥,汉奸们又催逼年货年礼。有一天一个汉奸又去敲诈,要200个现大洋,贾锦秀不给,那个汉奸就报告日本人说"广兴义的贾锦秀通红"(即通八路军),日本人就去找茬,到了广兴义砸门打窗,胡乱折腾。贾锦秀左右作难,他既不想投靠日本人当汉奸,又没办法化解激烈的矛盾,加上字号生意一天天滑坡,日日亏损。看着广兴义日渐衰落而自己又无力挽回颓势,一时想不开的贾锦秀,便吃上大烟土自尽了。

1938年正月初十王震领导的359旅,围攻浑源县城未打开,往南撒兵走了,日本鬼子在城里吓了一夜。第二天日军从县城出动了大批兵马,向南浴口追击,八路军在恒山金龙口、悬空寺架了两挺机枪,日本人不敢硬追,退回时,正赶上贾锦秀灵柩出丧,日本人说这是八路军的计谋,出丧人群中有八路军游击队的人,日本兵立即将村包围,先把贾锦秀的棺材打开,倒了斗子,又杀了贾锦秀的大儿、三儿、外甥……,去吊孝的好些个亲戚都被日本鬼子杀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村惨案。那天共杀死无辜的老百姓127人,顷刻间血流成河,受伤的人不计其数。全村家家受害,人人遭殃,有15户人家共36人被杀绝了。全村被烧毁房屋无数,烧死牛、骡、马、驴大牲畜几十头,烧死羊几百只,粮食、衣物、农具毁坏不计其数……。

老人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她接着说,贾锦秀腊月底死,停到过了年,正月十一发丧。这中间忙里忙外都是我,我亲自找裁缝,做孝衣,雇吹打鼓匠班子,安排一切发丧事宜,这里哪有八路军游击队?日本鬼子罪恶滔天,杀人过瘾,不问青红皂白,见一个杀一个。那个场面惨不忍睹,我们躲在小柴房里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但内心中充满着惨烈的屈辱和愤怒的反抗情仇。我当时想,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一定要参加八路军,一定要去杀鬼子!

后来我们家真就住上了八路军,成了八路军的指挥部,我妹妹贾玉莲,嫁给了八路军的一个营长,我弟弟贾西山也参加了八路军。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胜利了,现在人们生活在太平盛世,可千万不要忘记过去的那段耻辱啊,国仇家恨要永远记在心中,勿忘国耻,不要让历史重演!

老人的话语重心长,深深震撼着我,她不仅给我讲述了一段悲恨的家史,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力增强国民爱国之情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必须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我们追思日寇在中华大地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时,仍不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在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制造了无数的惨案,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无辜地倒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中华大地成了尸横遍野、瓦砾成堆的人间地狱。

二00五年我去县参加表妹的婚礼,在姑姑贾玉娥家又认识了另一位本家亲戚,这位老人叫,生于1920年,时年85岁,满头银发,身体微胖,个子不高,慈眉善目,衣着俭朴,虽年事已高,但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也十分精神,按辈份我也叫她姑姑。老人十分健谈,她给我讲述了浑源村贾氏家族及其他村民在抗战期间残遭日寇侵略军杀害的详细过程。她说:1937年9月日寇侵略军攻占了浑源,沦陷后的浑源城,战火连绵,市场萧条,盗匪猖獗,货物短缺,物价猛涨,全县商贸益形凋敝,多数店铺关门歇业。当年咱们贾家在浑源城经营货栈,字号名为“广兴义”。广兴义是浑源城有名的大字号,最初是经营绸缎、布匹,店址就是现在的牌楼巷子木业社所占的地方。到我爷爷贾三品手时,发展为综合货栈和粮行,当时是浑源最大的粮行,年存粮约在5000大石左右,(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10升),从粮行又发展到碾米、磨面、榨油、烧酒。广兴义坊的酒特别好喝,南下行唐,北到包头,骡马驮子一出浑源地界,一路上都是香气四溢,有时候没送到地点,半路上就被人买光了,只好返回来再装。缸坊地用工到我爹贾功手里还有40多名工人。粮行在巷子里面,绸布店在临街的铺面。

广兴义字号,我爷爷贾三品是掌柜的老板,我爹贾功,叔叔贾勋协助,贾锦秀是大总管。贾锦秀和我爷爷是叔伯弟兄,贾锦秀很能干事,也很会干事,他打里照外,替我爷爷经营着整个广兴义的买卖。1937年前整个生意非常红火,虽然说不上是日进斗金,但也交易频繁,顾客盈门。每天运货的骡子邦,有往南的,有向北的,嘈嘈杂杂,女人们也不敢睡懒觉,早早起来就得吩咐厨房,安排好一天的吃喝。那时伙房里大约有四五个大厨,还有十几个帮锅的学徒。

除了城里边的字号,在村还有几顷土地,那是由我家大爷贾恩(贾玉娥的父亲)经营着,西南山的道土沟、山羊沟是我们家的两个庄子,庄子的山坡上种满了柴树、松树,还有些黄芪坡。据爷爷说,当时还在去河北的路上,开过一些店铺,原来是为骡马邦提供食宿,每三五十里就派本家亲戚去置地盖房,以后就各自独立,由派出机构,转变成了松散的联营方式,各自独立经营,谁挣上谁花,谁赔了谁就自己掏腰包,广光义概不过问,也不收取任何红利,到我爷爷手里,就都独立出去了。

因广兴义字号较大,在浑源县有一定影响,而且贾锦秀又精明强干,就被推选为浑源县商会会长。日本人侵占浑源城后,虽然还任商会会长,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应酬日伪政权,按惯例征集税费,私下里在商会与同行们商讨对策,抗丁抗税,极尽所能不交或少交苛捐杂税。但日本侵略者贪得无厌,公税加码,私下还要小费。日伪汉奸仗势欺人,三天两头到字号寻方眼,明要暗偷,牵顺手羊。层层的盘剥使各个买卖摊点、商铺字号举步维艰,难以经营。

到1937年腊月,日寇加紧了盘剥,汉奸们又催逼年货年礼。有一天一个汉奸又去敲诈,要200个现大洋,贾锦秀不给,那个汉奸就报告日本人说"广兴义的贾锦秀通红"(即通八路军),日本人就去找茬,到了广兴义砸门打窗,胡乱折腾。贾锦秀左右作难,他既不想投靠日本人当汉奸,又没办法化解激烈的矛盾,加上字号生意一天天滑坡,日日亏损。看着广兴义日渐衰落而自己又无力挽回颓势,一时想不开的贾锦秀,便吃上大烟土自尽了。

1938年正月初十王震领导的359旅,围攻浑源县城未打开,往南撒兵走了,日本鬼子在城里吓了一夜。第二天日军从县城出动了大批兵马,向南浴口追击,八路军在恒山金龙口、悬空寺架了两挺机枪,日本人不敢硬追,退回时,正赶上贾锦秀灵柩出丧,日本人说这是八路军的计谋,出丧人群中有八路军游击队的人,日本兵立即将村包围,先把贾锦秀的棺材打开,倒了斗子,又杀了贾锦秀的大儿、三儿、外甥……,去吊孝的好些个亲戚都被日本鬼子杀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村惨案。那天共杀死无辜的老百姓127人,顷刻间血流成河,受伤的人不计其数。全村家家受害,人人遭殃,有15户人家共36人被杀绝了。全村被烧毁房屋无数,烧死牛、骡、马、驴大牲畜几十头,烧死羊几百只,粮食、衣物、农具毁坏不计其数……。

老人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她接着说,贾锦秀腊月底死,停到过了年,正月十一发丧。这中间忙里忙外都是我,我亲自找裁缝,做孝衣,雇吹打鼓匠班子,安排一切发丧事宜,这里哪有八路军游击队?日本鬼子罪恶滔天,杀人过瘾,不问青红皂白,见一个杀一个。那个场面惨不忍睹,我们躲在小柴房里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但内心中充满着惨烈的屈辱和愤怒的反抗情仇。我当时想,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一定要参加八路军,一定要去杀鬼子!

抗日战争范文篇9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继续坚持发扬自立自强的抗战精神”。

6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虽然我及我们这代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那段中国人民最艰苦的日子,仅从电影电视片中所看到的那血雨腥风、艾红遍野的惨烈悲壮画面,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我激动,我愤慨,那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在我们伟大母亲身上所犯下的暴行;我庆幸,我感激,那是因为中国有了共产党。让我们来回首那段历史。

68年前的盛夏,全面抗战的烈火点燃。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工农红军不计前嫌,进行改编,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迅速开赴抗日前线。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炮740门。而当时的中国,钢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军事工业薄弱,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共产党人不仅要面队中日两国如此大的差距,还要时刻警惕着国民党反动派所搞的阴谋和小动作,甚至不少时候还要面临饿肚子的窘境,在如此艰苦困境下,共产党人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持久抗战,采用运动战、阵地阵、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方法,使数百万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1939-1941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1939年为83%,1940年为78%,1941年为70%。从而粉碎了德、意、日组成的法西斯联盟称霸世界的梦想,无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特别是敌后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伟大的自信和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终于坚持到底,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范文篇1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诗歌--日本侵占中国时期的爱国诗歌二首

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5月,台湾被日本强占一年后,诗人代表当时台湾岛上四百万同胞,写的这首以《春愁》为题的小诗,仅仅四句计二十八字,字字是血和泪写成的。

丘逢甲(公元1864年—1912年),台湾彰化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进士,曾任清政府工部主事。

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的陆海军进行挑衅,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及缺乏坚决反对侵略的准备,以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失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丘逢甲闻讯在台湾积极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出任台湾抗日保台义军的大将军,指挥抗日。但终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不得已离开台湾内渡到大陆。此后在广东创办学校,推行新学,并与同盟会有来往。他的诗,大多是为收复台湾、洗雪国耻而作,慷慨悲壮,雄健奋发,忧国忧民怀念台湾的心情始终未变,直到1912年临终前仍遗言:“吾不忘台湾也”,要求在他死后安葬时须面向台湾。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