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2:51:42

抗生素范文篇1

抗生素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微生物的发酵产物,称为微生物合成(Microbialsynthesis);另一种是半合成及合成的衍生物。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为B一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及其他类别。

1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合成及其研究进展

四环素抗生素属于碱性的广谱抗生素,从链霉菌属中提取分离的一种天然产物或由其半合成的衍生物。十二氢化并四苯是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基本化学结构,并随其化学结构被剖析,第二代四环素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等半合成品逐步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但随着四环素类抗生素近年来的临床广泛应用,由其产生的耐药菌株也随之日益增多。对此,合成新型的四环素类化合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如近年来,Dactylosporajium[1]通过发酵获取伴糖残基的四环素衍生物(Dactylocycline),其化学结构与以往的四环素衍生物的C-6位的羟基及甲基构象相反。另外,Dactylocycline除对革兰阴性菌不具活性,对于四环素耐药或敏感的革兰阳性菌皆有良好活性,其脱糖衍生物Aglycone对于革兰阴性菌也有活性。广谱四环素类衍生物C-9-甘氨酞四环素(Glycylcy-clines)也是新研发的高效抗生素药物,其对四环素内含排出因子(TetE,K和L)或核糖体保护因子(TetM和TetO)的敏感或耐药的菌株皆有效,并且对于万古霉素、米诺环素及β-内酞胺类等抗生素均耐药的革兰氏菌株亦有效[2]。除此之外,还有DMG-DMDOF、TBG-MINO等新型四环素衍生物也在研发当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成

β-内酞胺类抗生素属于分子中内含β-内酞胺环的抗生素。以头孢菌素和青霉素为代表。头孢菌素的分子内含氢化噻嗪环及β-内酰胺环共同合成的四元-六元环稠合系统。青霉素具有半合成青霉素的改造的历史,因此临床上许多研究针对头孢菌素C进行的改造,如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三氯乙酯(7-ADAC)、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皆为合成头孢菌素重要的中间体。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3],对C3-位的侧链进行改造,可有效改善药效学性质、药物动力学特性及提高其抗菌活性等,达到β-内酰胺酶的稳定,依据其化学结构的特点及C3-位的功能化,头孢菌素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类:

2.1C3-位是杂原子取代的甲基C3-位的功能化产物主要包括第一代的头孢菌素头孢唑林、第二代的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及第四代的头孢菌素头孢匹罗等,近年来对于此类化合物,注重开发其双重活性,如内含喹诺酮类的头孢菌素[4],其良好的抗菌活性是临床应用的优势。

2.2C3-位是羟基、甲基、卤素或氢通常常见为第二代的头孢菌素头孢克洛、第四代的头孢菌素头孢布烯。主要通过取代C3-位的甲基,生成3-去乙酰氧基头孢菌素,如临床上常用的第一代的头孢拉定、头孢菌素及头孢氨苄。

2.3C3-位是炔基、共轭乙烯基或乙烯基代表性的药物是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头孢克肟。

近年来,对于此类型的C3-位的修饰有众多的研究报道,如Barrett等[5]研究发现,头孢菌素带炔基可增强对革兰阳、阴性菌的抑制活性;Hara等[6]研究发现,YM-32825,其抗菌活性较强等。

2.4C3-位直接与杂原子相连的去甲头孢菌素近年来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Toyama的报告中指出,C3-位杂原子若是硫的化合物,能获得较好的抗菌活性;另外美国专利报道中也发现,C3-位被苯硫醚类化合物所取代,可增强其体外的活性。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合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命名是依据其结构特点而定的广谱抗生素,主要的构成是后修饰基团与多元内酯环相连。大环内酯类以大环内酯作为母体,并依照内酯环的碳原子数目进行分类,一般是12~20元环,通过大环的羟基,以1~3个去氧氨基糖与苷键发生缩合生成碱性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经过糖基化、甲基化及羟基化等修饰,可合成以14元环与16元环为主的抗生素,14元环主要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16元环则主要为柱晶白霉素、泰洛星、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及其半合成的酰化衍生物。首个被成功开发的大环内酯抗生素是红霉素(Erythromycin,EM),广泛在临床应用于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但随着近年来临床使用的经验增多,红霉素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对于酸性环境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对于革兰阴性菌的敏感性低,易产生耐药;对于胃肠道的刺激作用较大等。近年来,冯润良等[7]研究发现,红霉素中的C-9位羰基、C-8位氢及C-6位羟基进行改造,如羟胺结合羰基生成红霉肟,进而缩合侧链,可获得罗红霉素(Azithromycin),经Beckman将羰基重排,可生成阿奇霉素等,均可有效地提高红霉素的生物活性及抗敏感菌的活性。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合成

抗生素范文篇2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研发、市场、预测、竞争

摘要:

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左右,全球抗生素的市场份额约为250~260亿美元,各大制药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使抗生素新品不断出现。在中国医药市场中,抗感染药物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销售额第一位,年销售额为200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30%,全国6700国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1000多家生产各类抗生素,产品竞争异常激烈。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averageannualgrowthoftheantibioticmarketoftheworldisabout8%,themarketshareoftheglobalantibioticisabout25060hundredmilliondollars,everylargepharmacyenterpriseinvest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thatahugesumofmoneycarriedontheantibioticmedicineoneafteranother,maketheantibioticnewproductappearconstantly.InthemedicalmarketofChina,haveresistedandinfectedmedicinesandalreadyoccupiedtheprimaryimportanceofthesalesamountforyears,annualsalesamountfor20billionmorethan,accountfornationalmedicines30%ofsalesamount,thewholecountry6700countryamongthemanufacturingenterprisemedicines,morethan1000produceallkindsofantibiotic,theproductsareunusuallyfierceincompetition.

[Keywords]:Theantibiotic,penicillin,hairsporehaveplainfungus,researchesanddevelops,themarket,predicts,competition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由真菌、细菌或其他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也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用很小的剂量就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自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β-内酰胺类

(二)氨基糖甙类

(三)四环素类

(四)氯霉素类

(五)大环内脂类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

(八)抗真菌抗生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从我国化学制药2004年前三季度以来的表现看,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总体看好,增长幅度仍然较高。2004年化学原料制药行业整体利润大幅度下滑。前10个月,化学原料药实现销售收入576.27亿元,增长率为16.62%,但利润却出现了下滑,下降14.16%。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5.54%左右,约5113.11亿元;化学药品销售额增长16.54%左右,约1748.16亿元。综合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我们预计2004年第四季度和2005年第一季度将是化制药业最佳发展时期。化学制药企业应把握这一良好机遇,促进全行业快速发展。

我国医药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机制僵化、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等主要问题,另外随着WTO条款的实施、国外医药企业国内竞争的加剧,我国化学制药企业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培养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的现实选择。

抗感染类药物

抗感染类药物的销售额占世界药品销售额的15%左右,位居第2位。据调查资料显示,世界各地抗感染药市场所占的比例大体是:美洲为31%,亚洲为31%,欧洲为27%,非洲和大洋洲约占11%。面对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日益激烈的药物市场竞争,世界各国药业都在争相开发和引进新产品,争取以更大的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还积极开展药物市场调查研究,以便获得研制开发的最佳效益。

从美国抗感染药的销售情况看,头孢菌素类独占鳌头,占45%;其次是青霉素类占15%;第三是喹诺酮类占12%;大环内酯类为第四,占6%;四环素类为第五,占5%;其它类占17%。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销售额呈明显上升态势,据分析与新药开发速度加快,新品陆续上市有关。四环素类销售量却在逐渐缩小,主要是该类药老品种占的比例较大以及毒副作用较大,影响市场销售量。

近年来,国际市场抗生素竞争异常激烈,新品种不断上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有关权威机构认为,从目前抗生素发展趋势看,世界抗生素市场虽有进有退,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减缓。

当前,全球的抗生素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加上新产品不断上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各国逐步改善环境卫生的条件下,致病菌也随着受到控制,使抗生素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人类经过长期使用抗生素,也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后果,故对使用抗生素更趋于谨慎。

青霉素类抗生素发展趋势讨论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认为,目前我国医药市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社会需求稳步增长,增幅趋缓。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加健康投资四个不可逆转的因素是国内医药市场稳步增长的基本条件。1998年全国共出生人口1991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这是医药市场活力增强的根据。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速降低,并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和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医疗、教育、住房等个人支付的项目增加,从而使居民即期消费倾向减弱,消费行为更为谨慎,使整个社会消费需求增速减缓,医药消费需求也呈现增幅趋缓的态势。

二是全国医药零售市场持续畅旺。

三是农村市场亟待开发。特别是中央制订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人民的医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广大的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活跃起来。

四是药品市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继续扩大。

五是药品销售结构呈现出进口药销售回落,合资药稳步增长,国产药增幅加大的趋势。同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调查显示,1998年上半年药品消费货源构成比例为:国产药占57.22%,合资企业药占29.33%,进口药占13.45%。从药品类别看,抗生素类抗感染药占总额的35.78%,位居第一位。在抗感染药物中,青霉素类占据首位,比重为42.38%。从具体品种来看,销售额居前十位的药品依次为:青霉素针、吗丁啉片、头孢唑啉钠针、康泰克胶囊、头孢呋辛钠针、芬必得胶囊、人血白蛋白针、达美康片、脂肪乳剂、阿莫西林胶囊。青霉素针的排序重新跃居首位。

根据以上形势,以及青霉素工业、国内临床用药情况,我们认为:

1.国内医药市场可能出现转机

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出台,外资、私营企业职工及个体将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国家基本药物的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将使那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药品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医药分业,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经济联系被切断,统一价格,良性竞争,使药品零售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制药企业以产品为龙头,大公司、大集团的联合与重组,使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市场竞争力加强;国家经贸委关于严格控制进口,严格控制新开办药厂,对低水平、过剩的生产能力坚决予以压缩的紧缩战略,制止重复建设,建立长线产品定期公布制度,将逐步实现医药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医药商品市场的盲目竞争将得到有效遏制,医药市场流通秩序在望好转。

以1999年为例,青霉素针全国正常需求量为60~65亿支,而这年首季就生产了18亿支(正常为16亿支),比社会需求量多出12%。这样,在市场压力下,青霉素针价格再次下滑,第二季度减产20%。一直到四季度产量才转平,全年控制在62亿支,比1998年下降了5%,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价格也趋于稳定。目前,80万单位青霉素钠的价格基本稳定在0.31~0.40元2.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原因,青霉素类药物市场有可能出现回升,那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老药将与疗效好、价格高的半合成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以及复合型β-内酰胺类新药并驾齐驱。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颁布,青霉素类这种大众药物仍会受到广大医患者的青睐。

3.加快半合抗发展速度

国内青霉素生产企业必须增强发展半合抗的紧迫感,加大6-APA、7-ADCA、GCLE系列半合抗的发展步伐,不能只重视青霉素G钾工业盐的生产,而忽略其深加工。对仑氨苄西林、复方阿莫西林、舒他西林、复方替卡西林、氟羟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和复方哌拉西林,以及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等加大开发力度,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对其生产技术进行攻关。同时,扩大国际间的技术合作,集中资金引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半合抗生产技术和工艺,以促进其发展。

4.提高青霉素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

青霉素生产厂家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依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加入WTO之前尽快的占领国内市场。同时,采用最新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青霉素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5.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扩大青霉素工业盐及相关产品的出口

目前,我们应该对国外的药品零售市场加以重视,这是我们加入WTO后所要面对的一个大市场。1999年国外抗感染药物主要零售市场分布情况如下:

北美市场8521(百万美元)增长率:15%

欧洲主要五国市场5123(百万美元)增长率:3%

日本市场5252(百万美元)增长率:10%

合计18896(百万美元)

总之,只要将国内的大环境处理好,企业选好方向,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就一定能迎来青霉素类抗生素美好的明天。

2005年头孢菌素市场热点预测

7-ACA供应仍偏紧;继续承受来自基础能源的压力;新品种值得期待;政策层面的影响还将继续;大品种集中,小品种争鸣。仅这五个方面可能难于精准地描述头孢菌素领域,但把握这几点却是2005年驾御头孢菌素原料药市场的关键。

头孢菌素以其高成长性和良好的临床表现,在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我国的头孢菌素市场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背靠着国内医药经济每年15%的持续增长速度,有专家预测,近几年内我国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增长速度将高达30%。

头孢菌素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不少弄潮儿频频涉足,从而带动了上游原料药、中间体的发展,使得这一产业链条得以有效的延伸而更趋完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链条上每一环节出现的变动,都将或多或少对领域的发展产生影响。2005年度,风云变幻的头孢菌素市场有着更多的看点值得期待和关注。

看点一:7-ACA供应仍偏紧,如果在年内7-ACA的供应瓶颈会被打破的话,希望主要寄托于原有市场“老大”的努力,诸如石药集团等在这一项目上的扩产成功。

回顾2004年的头孢菌素市场,7-ACA算得上是主角,供应紧张的局面持续了整整一年,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这一抗生素市场的正常发展,并让众多下游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商饱受其苦。而7-ACA市场全年整体平稳的价格定位,也让国内仅有的几个生产厂家牢牢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840元/公斤的价位已经是部分7-ACA生产厂家的成本底线,这一鸡肋的感觉让这部分生产商在市场供应全线紧俏的2004年度里,并没有尝到多少快感。而这一价位也很难吊起进口商的胃口,相反,国内部分厂家为了保证自己的生产,只得出欧洲市场的高价从国外进口,以缓解这一供需矛盾。哈药总厂在9月份就曾以101美元/公斤的高价从国际市场购进7-ACA。

比较2003年度7-ACA曾经出现的650元/公斤价格和现在相对高挺的价位,国内快速增长的头孢菌素市场对7-ACA的巨大需求潜力,怎不让领域内的“资本”怦然心动?国内这一大宗中间体原料的市场需求已经迅速突破了2000吨大关,面对着眼前这一市场机遇,山西威奇达、哈药总厂、山东睿鹰等闪亮登场,让买方在心理上很受安慰。这批新入围者尽管曾经让大家望穿秋水,但现在毕竟已经有产品上市,这一利好形势迟早将彻底缓解目前7-ACA市场的紧张局面,接下来还会推动7-ACA市场走向充分竞争,从而给买方带来更多的实惠。

冷静思考2005年度的7-ACA市场形势,从已经过去的这两个月来看,过早的乐观并不明智。7-ACA的生产技术含量高、投资大,原来的市场“老大”们还会运用价格等手段对新入围者进行遏制。新入围者亟需解决工艺、质量、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因此笔者认为,2005年上半年的头孢菌素市场行情将在很大程度上拷贝2004年上半年的市场态势,从而呈现出7-ACA供应依然偏紧、进口没有被有效拉动、原料药和制剂两个市场需求旺盛等特征。如果在年内7-ACA的供应瓶颈会被打破的话,希望主要寄托于原有市场“老大”的努力,诸如石药集团等在这一项目上的扩产成功。

看点二:头孢菌素原料药领域将继续承受来自化工、基础能源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终端需求的增长、部分品种的强势表现也给这个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

回首2004年的整个原料药市场,价格竞争、产能扩张、出口贸易争端,给市场带来了诸多的麻烦。2005年这些因素对头孢菌素原料药领域的影响将继续存在,而化工和基础能源对领域影响的表现将更加明显。基础能源涨价,使原料药行业利润受到压缩,原料药的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我国的头孢菌素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的这5个年头里,领域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领域内的竞争也更加充分。在国际市场抗生素新品种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就给众多的新品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像被国际权威机构看好的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诸多有质量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市场上有更加不俗的表现。

看点三:在经历了2004年大家竞相抢报仿制药品批文的冲动后,2005年头孢菌素领域新品的推出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个中当然不乏GMP认证对仿制药购买的巨大推动作用。

2004年度仿制药的开发可以说是热潮滚滚,批准生产的药品数目也是大得惊人,在抗生素领域拥有强势表现的头孢菌素更是不甘其后,相关生产厂家使出浑身解数来抢报新品,个中不乏被世界权威机构推崇的好品种。而仅仅是抢报并不能达到为企业赢取相应利益的最终目的,只有相当的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企业才能有名利双收的效果。

2005年春节刚过,齐鲁安替比奥就携头孢丙稀和头孢匹胺酸两个优势品种闪亮登场,让沉闷的头孢菌素市场为之振奋。值得一提的是,头孢丙稀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可用于治疗儿童中耳炎和鼻窦炎的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良好的安全性、显著的疗效和较之其他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契合了儿童用药的特征。而头孢匹胺钠注射后的血药浓度也高于其他头孢菌素,该产品至今国内完全依赖进口,原料药价格昂贵,从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此次齐鲁安替比奥的生产成功,无疑会迅速打破这一瓶颈。

看点四:政策层面的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在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的新年寄语中,他明确表示了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中心任务,这就预示了过去一年中药品降价的风潮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延续。2004年6月7日出台的,包括阿莫西林在内的24类约400多个规格的抗生素降价政策,也严重影响了头孢菌素原料药和制剂两个市场,并将2004年的头孢菌素市场提前引入了销售淡季。2004年10月中旬,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更是显示了政府希望通过集中招标采购来纠正药品热销中不正之风的初衷,从而也使药品价格再次处于下降的通道中。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对2005年度医药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2005年还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新老政策互相呼应,对头孢菌素市场乃至整个医药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强。

看点五:头孢菌素产业整体向好,大品种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小品种生产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国头孢菌素的发展速度之快确实令人吃惊,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品种被沦为“大品种”,代表品种有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等。从原料到制剂,利润率都已大幅下降,导致只有少数有生产规模、成本优势、大型销售网络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的局面。像齐鲁制药、哈药总厂、石药集团等大型制造商,在这些品种上的原料消耗都已经到了10吨级,而这些品种“微利”的现状使得众多中小型企业退出生产,从而使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这种生产经营的有效集中局面,较容易让现存的经营商们达成默契,从而有利于大家在维持微利的局面下相安无事。

从大品种竞争中被挤兑出来的生产商更致力于利润率较高的所谓“小品种”的生产经营,扮演着药品使用中的“开路先锋”。但随着这部分市场的逐步扩大,进而在生产经营上就会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目前的头孢他啶就正处在这一市场状态下:头孢他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依赖进口,进入本世纪后得以长足的发展和市场培育,到2003~2004年已经步入它的全盛期,目前发展前景仍将看好,2005年将会有更佳的市场表现。

在小品种市场逐渐被做大的过程中,吸引来了一些有规模效应的大企业加入竞争中,这时候就可以宣布这些品种“诸侯混战”时代的到来了。刚开始,“小品种”的利润尚好,市场还没有饱和,所以大家都在纷纷上量,并逐渐向下游让利。这种让利又进一步推动着这些品种上量、上规模,最后的归宿便是优胜劣汰,生产走向集中,最后重现现在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的命运。

头孢菌素领域这种“大”“小”品种被不断追捧的情况,有力地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也提高了新品的推出速度和水平。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类药物是战胜细菌感染疾病的良方。自从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药物的市场后,大量针对不同致病细菌的抗生素类药物问世。人类对细菌感染疾病的战斗还会继续,所以人类与细菌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

西方经济学界人士认为,今后5年,世界药物市场的年增长率可望保持在7%~8%。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和新药的不断涌现,抗感染药的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而临床治疗急需的新型抗感染药物将成为医药市场上增长的新热点。故研究生产新型抗感染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首都医药》

抗生素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2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收治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药学干预组与常规干预组,各65例。其中,药学干预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18~62岁,平均(38.5±2.7)岁;常规干预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18~62岁,平均(38.5±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一般方法。常规干预组患者不给与药学干预,药学干预组患者给与药学干预,具体方法是:①知识宣教: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培训护理人员关于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有关知识,提升护理人员对抗生素的正确认知与了解,让护理人员知道在抗生素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引导患者准确使用。②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全面评估院内抗生素的使用状况,制定合理的审批制度来对抗生素的应用进行规范,使用抗生素前必须要医师签字确认。③规范细菌监测流程:部分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先实施细菌药敏实验,必须规范细菌监测流程,再依据实验结果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④强化用药管理:安排专门的医师管理抗生素,按照患者病情与细菌药敏实验结果来制定临床药学标准,对患者的用药方案予以合理调整,以此保证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1.3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生素处方比率、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药学干预组65例患者的抗生素处方比率是46.15%,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是3.08%,不良反应发生率是4.62%;常规干预组65例患者的抗生素处方比率是69.23%,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是15.38%,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8.46%。对比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药学干预组的抗生素使用率、不合理应用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要显著比常规干预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抗生素指的是一种有着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药物,对其余生活细胞的发育功能可以造成干扰,现已被大范围应用于临床抗菌治疗中。抗生素虽具备较强的抗菌效果,但一旦出现滥用便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也会受到较大损伤,患者病情康复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2]。药学干预是在保证药学实用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进行优化,可以明显改善药物使用效果,减少或避免因药物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在抗生素临床应用中进行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使用原则进行优化,提高抗生素处方质量,同时提高医护人员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相关知识的准确认知,可以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更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3]。

此次研究发现,药学干预组抗生素处方比率、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46.15%、3.08%、4.62%;常规干预组分别是69.23%、15.38%、18.4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实施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刘丹.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产生的影响分析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07(09):51-52.

[2]仲新岩.药学干预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5):50.

抗生素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住院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19~60岁,平均40.71±5.53岁。其中,内科患者有15例,外科患者有16例,妇科患者有10例,其他科室患者有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0岁,平均40.45±5.52岁。其中,内科患者有15例,外科患者有16例,妇科患者有11例,其他科室患者有3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生素用药指导;观察组则给予临床药学干预:(1)邀请资深药师和专家对临床医生加强抗生素相关专业知识及使用规定的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知度,使其掌握抗生素使用权限管理、应用原则、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并掌握抗生素药理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等。(2)药师参与设计抗生素用药方案。要求临床药师深入至科室,协助医生在正确时机为患者处方提供正确的抗生素和正确的剂量,参加抗生素处方审核,对抗生素处方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干预,说明不合理之处,并指导医生修订处方。(3)奖惩制度的制定。各个应用抗生素的科室需严格制定抗生素使用适应症,每个月检查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对于不合理用药情况给予通报,并及时整改。(4)抗生素管理方面。加强对抗生素的分级管理(非限制级、限制级、特殊级),加强抗生素指标要求专项整治和耐药监测,加强抗生素敏感试验的及时性、准确性,并从药品的性能、厂家、批次、存放、发放等方面入手,层层登记,严格把控抗生素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和有量性。1.3观察指标。比较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1.4统计学方法。SPSS15.0统计,x±s为计量资料并作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作x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相比较观察组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副作用相比较。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引起的问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抗生素使用,减少抗生素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医药费用[2]。而临床医生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难以掌握和运用全面的抗生素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用药,临床药师的出现,无疑给他们充分运用药物,保证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有力的保障,理所当然地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临床药学服务的干预方式是临床用药不可缺少的一种干预措施,通过药学服务,可实现对抗生素用药的有效管理,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减少细菌耐药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速患者疾病康复,减轻其痛苦,减少医疗费用负担[3-4]。

本研究显示,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较大,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抗生素使用的正确认知,并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费用和不良反应,从而体现了药师价值,值得医院药学部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地林.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3):122-123.

[2]陈海林,孙浩,金海英,吴伦.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09):1234-1236.

[3]路俊华.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产生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8):145-146.

抗生素范文篇5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一般以二联为宜,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宜联合应用。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按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四)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及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术。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抗生素范文篇6

1抗生素的选择

1.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

1.2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头孢噻吩与头孢唑啉都有效,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1.3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由于各类药物吸收过程的差异,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唑、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甚至更高,下尿路感染时多种抗菌药均可应用,但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

1.4根据使用人群选择抗生素比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喹诺酮类抗生素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2合理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的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例如中效磺胺,应照其T1/2间隔一日给药2次,过少不能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期内达到较高血浓度,以发挥杀菌作用。青霉素半衰期T1/2为0.65~0.7h,用药后3~4h约90%已排泄,6h血药浓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因此青霉素给药时间应是歇性的,将每日1次注药改为2~3次分输。

3正确选择溶媒、pH值

3.1青霉素钠盐可选择生理盐水,尽量不用5%~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作溶媒,原因是葡萄糖能催化青霉素的水解。在输液中,青霉素钠盐的稳定性主要由pH和温度决定,若温度在0~10℃及pH5~8,分解作用很小,如溶液在pH5~8以外的酸性或碱性中,其分解作用加速,以致不受温度影响。

3.2氨苄青霉素钠盐在中性或酸性环境下易被水解,其葡萄糖注射液不稳定。可选用0.9%盐水作溶媒,尽量在1h内滴完。

抗生素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急诊内科共收治患者146例,其中急性感染类患者93例,男51例,女4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为53.4岁。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3l例,23例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17例、感染性腹泻19例、急性尿路感染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就诊急诊时,医生根据其临床症状先初步判断,并尽量根据初步判断开具抗生素处方。同时,取样进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统计医生初步判断后的经验用药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后用药的符合性。统计联合用药情况。

1.2.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也可为流感/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临床可采用MZem、环丙沙星、阿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2.01.037莫西林、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进行治疗口o。

1.2.2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用药致病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卡他莫拉菌等,可采用四环素类、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罗红霉素、林可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等进行治疗。

1.2.3感染性腹泻用药致病菌主要为轮状病毒、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阿米巴菌等,对于体弱、合并其它疾病、年老、接触较多人群的这类患者应予以积极的抗生素治疗,以免患者腹泻加剧其它疾病的病情或者发生大范围的传染。

1.2.4急性尿路感染用药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G一杆菌、肠杆菌,常用药物为氨基糖甙类、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等药物。

2结果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判断93例患者为11类细菌感染,试验室检查鉴定结果为13类细菌感染,两者的符合率为84.61%;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经验采用37种抗生素对93例患者进行治疗,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为13类细菌的敏感抗生素为30种,二者的符合率为81.08%。从数据看出,我院急诊内科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对急诊感染类患者的致病菌判断准确率及经验用药和药敏试验的结果符合率均赢。,联合用药情况93例患者中,50例患者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

抗生素范文篇8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

近年来,随着呼吸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使用现象[1]。因此,在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中给予有效的药学干预意义重大。本研究观察了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别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前)、2017年2月~2018年2月(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240例患者中男132例,女10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3.4±7.5)岁。干预后24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113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52.8±8.0)岁。干预前后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药学干预方法①抗生素使用知识宣教:积极地向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宣传抗生素使用知识,主要包括抗生素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并将相关知识编辑成册,供医护人员共同学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对抗生素药动学、药理学及药效学等方面的认识;②临床干预:临床药师就患者具体情况与临床医师进行全面沟通,探讨最佳使用方法,同时临床药师需积极询问患者既往抗生素使用与过敏史等情况,从药学角度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抗生素使用目的、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③处方点评:临床药师认真查看包含抗生素的处方,点评处方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抗生素选择、给药频次、联合使用等。

1.3观察指标比较干预前后抗生素使用率与不合理使用情况。其中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选药不合理、剂量过大、联合用药不合理(相同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以及未按PD/PK给药。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抗生素使用率与不合理使用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生素使用率干预前抗生素使用率为96.3%(231/240),干预后,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下降,为71.7%(172/240),差异显著(P<0.05)。

2.2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干预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所致,而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细菌、真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引发。抗生素属于一种呼吸内科常用药物,其对细菌、真菌及支原体等均具有良好的对抗与杀灭效果。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时常发生。因此,如何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使用成为临床探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学服务也从以往的供应保障型逐渐转化成药学服务型,同时药学工作核心也从以往的发药配药逐渐转化成临床药师干预用药。临床药师通常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因其专业知识较强,可通过抗生素的药效学、药理学及药动学等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2]。

本研究在实施药学干预的过程中,通过抗生素使用知识宣教增加了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认知度,从而有助于降低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通过临床干预积极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对于无相关特殊指征的患者,临床药师可提醒医师使用普通抗菌药物,从而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率;通过对处方进行点评可知晓抗生素存在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有助于降低抗生素使用率、联合使用率以及不合理使用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抗生素使用率、二联及以上抗生素使用率以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率均明显下降,单联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上升。提示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可有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同时促进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曾晓芳,叶少云,刘茂柏.某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42(7):600~603

2黄玉萍等.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8):1449~1450

抗生素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2017年5月-2018年1月2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30例。纳入标准:自愿参与并知情同意;无药物过敏史;无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年龄≥18岁。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中途退出者。观察组男80例,女50例,年龄18-60岁,平均(42.12±2.36)岁;对照组男70例,女60例,年龄18-65岁,平均(42.27±2.88)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遵医嘱服药,医护人员行常规宣讲,叮嘱注意事项。观察组:(1)抗生素知识宣讲:护理人员对抗生素使用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促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确保治疗能够顺利开展。定时组织医护人员培训,强化其对抗生素知识认知,提升合理使用的意识。(2)药师干预:药师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判断其认知情况治疗期间,积极主动询问患者治疗感受,及时解答疑惑,提升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告知用药禁忌。药师在日常工作中,对临床用药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制作不良反应观察表,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定期询问,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给予处理,避免延误病情。(3)处方单审核:药师对处方单进行审核,严格遵循用药指导,结合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支持,对不合理处方单与临床医师进行商讨,确保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4)强化管理:成立监督小组,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核,对出现的不合理进行总结、探讨,制定合理改善措施。对出现多次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医师,及时处罚;对未出现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医师给予奖励。促使医护人员能够不断进行学习,提升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从而减少滥用现象。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费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抗生素在药物治疗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对比。1.4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费用比较。观察组抗生素费用为(157.65±2.34)元,对照组抗生素费用为(160.97±2.36)元,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t=11.390,P=0.000)。2.2两组临床用药情况比较。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比例及不合理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3]。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一般情况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报道显示,中国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其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滥用对人们带来严重危害,如DNA污染、细菌抗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等,此外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长期服用对患者机体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由此可见,改善抗生素滥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药学干预是指通过药师对处方单进行把关,确保用药情况的合理性,同时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相关知识讲解,提升认知度,能够了解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为提升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心给予观察组药学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不合理使用现象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费用也显著较低(P<0.05)。由此可见药学干预能够可显著减少抗生素使用,减少不合理使用情况,同时降低患者治疗费用。临床药师通过参与到临床用药管理当中,严格把关,仔细分析处方单,确保用药的合理性。通过对患者进行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讲解,促使其提升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同时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提前告知,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药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严格观察不良反应,做好不良反应记录,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提升用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药学干预对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影响显著,可降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减少治疗费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宁.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5):494-495.

[2]王晓平,李晖,吉晓春,等.药学干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355-357.

抗生素范文篇10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其中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的毒性较显著。新霉素用药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红、白细胞,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变化显示肾小管变性坏死及细胞浸润;杆菌肽的毒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肾功能减退等,受损伤最显著的是肾小管;多粘菌素B大剂量应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较小,个别病人仅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出现蛋白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链霉素也可对肾脏造成轻度的损害;先锋霉素毒性较低,但在过大剂量时也可损害肾脏;此外,某些磺胺药因乙酰化结晶产物沉积而引起血尿、尿闭,还可导致间质性肾炎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胃肠道毒性反应较常见。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