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7 20:25:37

抗日调查报告

抗日调查报告篇1

——邵阳抗日武装斗争

摘要: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抗日战争。湘中各地沦陷后,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党员积极领导或参与抗日游击战,在乡军人和工农群众纷纷组织大批抗日自卫团或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汉奸、土匪,保家卫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实践人员:朱亚城

探寻身边的抗战历史

1939年平江惨案后,中国各地遇到重重困难,但在邵阳沦陷前后对抗日游击有所准备;有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支部或党员仍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一)3支突出的游击队

1、是“湘桂边抗日游击纵队”。1944年夏,邵阳沦陷前夕,原在东安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布谷,奉命到湘桂边区和雪峰山一带建立抗日武装据点,开展游击战。刘布谷介绍在武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任政治教官兼副大队长的谢锦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商请他筹建抗日武装。谢受命在武冈分校筹集了一批枪支,组织了一批抗日爱国青年,组建了湘桂边抗日游击纵队,以谢锦涛为司令,负责军事工作,刘布谷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党的工作,下辖3个支队,有1000余人,500多支枪,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游击队。该队在新宁、武冈、东安等敌占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先后对日军作战10余次,击毙日军100余人。后因顽军和地方武装“围剿”而被打散,谢锦涛被反动派杀害。

2、是尹如圭抗日游击队。1944年8月邵阳沦陷后,邵阳县太一乡(今届邵东县)共产党员尹如圭,目睹日军横行,即组织抗日游击大队,在衡阳、湘乡、邵阳边境一带袭击日军。一次获悉日军数人去鸭塘冲打掳,尹如圭便串队将打掳日军擒获击毙,并把尸体搬到山坡上,再放数枪,以防日军报复群众。一天日军从水东江去衡阳,尹率队在猴子山设伏,击毙日军1人,缴获**2支,子弹数发。另在黄龙大山袭击日军,毙敌30余人。游击队最后发展到300多人。

3、是江口抗日游击队。发起人萧健阶是马日事变后加入共产党的,在武冈县平镇乡江口中心小学任教员,他看到日军步步进逼,即与热血青年萧国英等秘密约会,决定把家属迁往都溪开荒,一旦家乡沦陷,便组织游击武装,坚持抗日除奸。1944年10月宝庆沦陷,萧健阶即从平镇乡的公枪中分出l0多支**,加上一些鸟枪,组成了一支4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队员都是萧姓子孙及姻亲,公推萧健阶五弟萧仁阶为队长,以公会积谷为给养来源。1945年5月,该队为配合雪峰山战役,在欧溪山沟将1个引路的汉奸杀了,使日军1个尖兵队迷路而返,防止了“打掳”。接着又为军队“拔山”部队1个团运粮引路,与日军激战3昼夜,并配合军队王耀武部,夹击三角坳日军主阵地,击毙日军1000余人。该队后来成为与共产党有联系的地方进步武装——江南别动纵队的一部分。此外,中共新宁县党支部书记郑圭图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于1944年8月带领党员打听罗仲尧的县保安大队,争取这支部队成为真正的抗日游击队,后因罗顽固不化,未能成功。1945年郑圭图又深入军队龙江部队做工作,把主张抗日的龙江部队带到地势险要的鹞子岭抗击日寇,与敌激战1整天,迫敌败退广西。

(二)邵阳民间还组织了大批抗敌御侮的抗日游击队:

1、盘石游击队。这支由邵阳盘石村退伍少将陈陶村组织的游击队,又名“扭脑壳队”。1944年的一天,1名日军窜到五里牌打掳,青年陈尚德、陈芝林等冲入屋里,抓住日军头部一扭,倾即致敌于死地,并将其尸抛入塘里,获枪1支,子弹50发。不久,队伍发展到30余人,对保境安民起了一定作用。

2、是保厘乡游击队。地处衡宝、潭宝公路交汇点的邵阳保厘乡,经常有日军出没,乡长兼队长姚赘我,57岁,曾任湖北嘉鱼县长,组织了一支自卫队,经常在公路两侧伏击过往日军。该队编写了《训练问答》,作有《游击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出日军的弱点和我方的优势,概括处理内部关系的准则和游击战术的要点,制定了游击队员的纪律,要求全体队员“诵习”、“记全”、“遵守”,因而这支武装出击,连连得手,共毙敌20余名,伤10余名,生俘5名,夺枪33支。1945年8月2日,日军40余人由黑田铺向宋家塘方向前进,该队即派去35名队员分别埋伏留田村公路左右侧树林,另派30入埋伏金玉亭,形成伏击圈,突袭进入圈内的日军,毙日军10名,俘4名,夺枪2支;8月19日该队分4组设伏柳公桥附近,将邵阳开来的200名日军击溃,缴获**11支,子弹l000余发。

抗日调查报告篇2

郑州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2年7月23日0:00~24:00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病历调查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应查1874例,实查1874例,实查率为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74%;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为27.50%;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5.70%;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60%,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62.39%;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结论 应加强高感染科室、高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病原学标本送检质量,有效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关键词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001-02

为了全面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状况,掌握医院感染实际情况,为有效进行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医院于2012年7月23日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7月23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于调查前一周向各临床科室下发通知,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各科室对住院患者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科于7月20日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调查人员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及各科室兼职感染监控医师、监控护士;采用病历调查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逐一如实填写床旁调查表和个案调查登记表。

1.3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现患率

应查住院患者1874例,实查1874例,实查率为100%。医院感染70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74%。本次调查中,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为27.50%;内科系统医院感染现患率居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康复医学科、中医科、肾内科、血液肿瘤科、肿瘤内科;外科系统居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心外科、胸外科、移植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占55.70%,其次为表浅切口感染,占12.86%;泌尿道感染居第三位,占8.57%,见表2。

2.3 抗菌药物使用

1874例住院患者中,593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60%,一联用药482例,占81.28%,二联用药107例,占18.04%;三联及以上用药4例,占0.67%。593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中,有370例为治疗性用药(含治疗+预防用药),占62.39%;其中 200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54.05%,见表3。

2.4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在70例医院感染病例中,38例标本送检,病原菌检出26株,阳性检出率68.42%。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居前三位的为鲍曼不动杆菌6株,占23.08%,大肠埃希菌5株,占19.23%,铜绿假单胞菌3株,占11.53%,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日常监测主要病原菌情况一致,见表4。

3 讨论

3.1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1874例,实际调查1874例,实查率为100%,能够真实反映医院感染实际状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检出等情况,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74%,低于我院2011年的现患率4.81%,稍高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2012年医院感染患病率(3.22%)。本次调查中,除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外,内科系统中康复医学科、中医科由于收治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重,机体抵抗力差,卧床时间长,属医院感染易感人群,现患率也相对较高;外科系统中心外科、胸外科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多数患者接受手术,侵入性操作较多,咳嗽排痰困难,极易发生感染,与相关报道相似[1]。应将此类科室列入医院感染高危科室,作为目标性监测重点科室。

3.2医院感染部位

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55.70%,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2];其次是表浅切口感染,占12.86%,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3],提示我们应加强无菌操作技术执行情况、换药流程管理及手术切口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3.3抗菌药物使用

本次调查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60%,符合卫生部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要求,低于国内综合医院相关调查报告[4],说明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取得较好成效。一联用药为主,占81.28%,二联用药占18.04%;三联及以上用药占0.67%,与相关调查报告相似[5]; 其中以治疗性用药(含治疗+预防用药)为主,占62.39%;病原学送检率为54.05%,提示临床医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送检意识有所提高,但阳性检出率较低,临床医师应注意标本采集质量。

3.4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本次调查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且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1]。6株鲍曼不动杆菌均由痰液标本中检出,其中有5株来自重症监护室患者,与李绍红的研究报道一致[6],提示我们鲍曼不动杆菌目前已成为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尤其是在ICU,因此,要求我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同时有必要对医院感染进行连续性监测,加强关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及抗菌药物使用提供依据。

[

参考文献]

[1] 赵富美, 刘苏, 沈毅, 等.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4): 653-654.

[2] 张常然, 刘霞, 谭妙莲, 等. 3年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5): 626-628.

[3] 王江桥, 巫雪平, 李玉娟,等. 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报告[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 5(1):19-22.

[4] 孙丽萍, 杨云海, 徐昕, 等. 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 15-17.

[5] 任南, 文细毛, 吴安华. 2009年湖南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J]. 医院感染监控信息, 2009, 23(4):27-38.

抗日调查报告篇3

1.1编制目的

旱灾,是我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做好干旱灾害防抗工作,促进抗旱减灾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轻旱灾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省抗旱预案》、《省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市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所发生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本预案所称干旱灾害,是指由于天然降水减少,河流及其它水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对水的正常需要而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的灾害。防抗干旱灾害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手段,预防和减少干旱灾害损失的活动。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工作现代化水平。

1.4.2防抗干旱灾害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协作责任制。

1.4.3防抗干旱灾害以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1.4.4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4.5坚持依法抗旱,实行公众参与,专群结合。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区人民政府设立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区防指),负责指挥领导全区抗旱工作。

2.1.1区防指组织机构

总指挥:区人民政府区长

副总指挥:区人民政府主管副区长

区人武部部长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区水利局局长

区建设局局长

成员:区发展计划局、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公安分局、区建设局、区民政局、区交通局、区农林局、区卫生局、国土分局、区气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

2.1.2区防指抗旱职责

区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区抗旱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市防指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抗旱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等,组织制订抗旱预案及跨地区抗旱应急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区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旱减灾措施,做好灾后救助有关协调工作。

2.1.3区防指成员单位抗旱职责

区发展计划局:指导抗旱规划和建设工作,负责抗旱工程建设计划的协调安排和监督管理。

区财政局:负责抗旱经费筹措下拨并监督使用。

区水利局:负责抗旱工作的管理和水利工程抗旱运行与水源调度,组织、指导抗旱工程和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公安分局:负责受旱区社会治安,打击窃抢抗旱物料、破坏抗旱设施、干扰抗旱工作的违法行为。

区建设局:及时收集和反映城区缺水信息,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应急抗旱措施。

区民政局:组织协调干旱灾害的核查和救灾工作,指导受旱灾区实施灾民生活救助与救灾捐赠工作,负责对救灾款物进行管理监督。

区农林局:及时收集和反映农业干旱灾情信息,组织指导农业抗旱措施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受旱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工作。

区气象局:负责对影响旱情的天气形势进行监测和预报,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雨情、墒情实况信息,组织实施人工增雨抗旱措施。

区交通局:负责协调组织本系统运力资源,及时运送抗旱救灾人员、物资及设备。

国土分局:负责做好行业自身的抗旱工作,承担区政府和区防指布置的临时紧急抗旱任务。

区人武部:负责组织当地驻军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重大抗旱救灾行动,协调组织驻咸武警部队实施重大抗旱救灾任务及协助当地公安部门维护抗旱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

2.1.4区防指办公室抗旱职责

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区防指的日常抗旱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区政府十楼防汛抗旱办公室。

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组织全区抗旱减灾工作;贯彻执行省防总、市防指、区委、区政府有关抗旱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指令;组织拟订有关抗旱工作的法规、制度,规划并贯彻实施;指导、推动、督促、制订和实施抗旱预案;负责收集、分析和报告干旱灾情信息;协调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工作,组织干旱会商,对各镇办报告的干旱灾害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负责特大抗旱经费、物资的计划、储备、调配和管理;组织、指导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全区旱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等。

2.2镇办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各镇办设立防抗干旱灾害指挥机构,在区防指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指挥本辖区的抗旱工作。

3干旱灾害等级划分及预防预警机制

3.1干旱灾害等级划分

3.1.1农业干旱灾害:

3.1.1.1判定指标:连续无雨日数、降雨量距平值、受旱面积及土壤相对湿度、农田水分盈缺、人饮困难、河道经流量距平、成灾面积、减产成数。

3.1.1.2等级划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四个等级

3.1.2城区干旱灾害:

3.1.2.1判定指标:缺水率及水源工程需水量距平值、地下水埋深下降值。

3.1.2.2等级划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四个等级。

3.2预防预警信息

3.2.1气象水文农业等信息

区气象、水利、农林、建设等部门应加强天气形势的监测和预报,做好河道流量、降水、气温、土壤墒情、农作物受旱程度、城区缺水等信息的监测,及时会商预报,并将结果及时报区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3.2.2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3.2.3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本辖区旱灾信息监测,设立旱情监测网点,加强旱情监测,及时监测掌握报告雨水情变化、蓄水情况、土壤墒情、受旱面积和城乡缺水情况等信息。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向区防指报告旱灾信息,时限为:轻度干旱每10日一次,中度干旱每5日一次,严重干旱每3日一次,特大干旱1日一次。

3.2.4区防汛抗旱办公室对各类旱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干旱灾害等级。当出现三个镇办范围以上轻度、中度等级干旱时,由区防指书面向市防指报告。达到严重、特大等级干旱时,由区防指书面向市防指报告的同时,由区政府专题向市政府报告。

3.3预防预警行动

3.3.1抗旱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抗旱宣传工作,增强全民防抗干旱灾害的意识,做好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各镇办要及时召开抗旱工作会议,明确抗旱责任,落实抗旱措施,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完善抗旱保障机制。

(3)预案准备:各镇办要编制本辖区抗旱预案,并做好预案的启动准备,要编制抗旱应急水量调度方案。切实抓好预案各环节应对措施落实。

(4)队伍及物资准备:抗旱管理单位要做好用水计划和抗旱水量调配。抗旱服务组织要做好设备检修和人员安排。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镇办要储备必需的抗旱物资和器材,合理进行调配使用。

(5)预警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抗旱信息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各级旱情测报站网,确保旱情、灾情信息和抗旱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6)资金筹措:财政局要根据旱情发展情况,适时安排抗旱资金,支持抗旱工作。

(7)抗旱检查:实行以查旱情、查组织、查预案、查物资、查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提早发现薄弱环节,明确整改责任,限期进行整改补救。

3.3.2干旱灾害预警

(1)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受旱对象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预警防范。

(2)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建立健全旱情监测和干旱灾害统计网络,随时掌握实时旱情灾情,及早预测干旱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干旱等级,提出科学的抗旱减灾对策。

(3)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当加强抗旱服务队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各种形式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广泛提高防抗干旱灾害的机动能力。

3.3.3供水危机预警

当因供水水源短缺或被破坏、供水线路中断、供水水质被侵害污染等原因而出现供水危机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会同供水部门向社会公布预警,居民、企事业单位做好应急用水的储备,有关部门做好启动应急供水预案的准备。

3.4预警支持系统

抗旱预案

(1)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编制镇办抗旱预案或应急调水方案,积极主动防抗不同等级的干旱灾害。

(2)各类抗旱预案或应急调水方案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凡经审批的各类抗旱预案和应急调水方案,均具有权威性和法规效力,各有关单位应贯彻执行。

3.5预警信息

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统一旱灾预警信息,决定抗旱预案的启动与解除。当发生全区严重等级干旱或出现三个镇办范围以上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旱灾预警信息,决定抗旱预案的启动与解除。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总体要求

4.1.1按照干旱灾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将防抗旱灾应急响应行动分为Ⅳ、Ⅲ、Ⅱ、Ⅰ四个等级。

4.1.2进入干旱期,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和旱情、灾情,负责组织气象、水利、农林、建设等部门及时分析会商旱情,根据实时旱情等级启动相关抗旱应急响应程序。

4.1.3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开展抗旱工作,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4.2Ⅳ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2.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1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轻度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5%~15%,旱情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的情况时,为Ⅳ级抗旱应急响应。

4.2.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发出以启动水利设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

4.2.3受旱地区的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旱情灾情监测预报和对抗旱工作的领导;(2)适时上报和旱情信息;(3)及时按照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4)下达落实城镇供水及农田灌溉计划;(5)组织动员水利设施完成灌溉和供水任务。

4.3Ⅲ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3.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2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中度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15%~20%,旱情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时,为Ⅲ级抗旱应急响应。

4.3.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发出以启动综合调度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派工作组到受旱地区指导抗旱工作,区防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对口支援抗旱工作。

4.3.3受旱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旱情灾情监测和趋势预报;(2)及时通报和公布旱情信息;(3)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4)派出工作组到一线检查督促抗旱工作;(5)加强抗旱水源的管理和统一调度;(6)开动所有水利设施灌溉供水;(7)组织抗旱服务队和社会化抗旱组织开展无水利设施区域流动抗旱服务。

4.4Ⅱ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4.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4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严重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30%~45%,旱情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城镇缺水率达20%~30%、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的情况时,为Ⅱ级应急响应。

4.4.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区政府发出以启动全面防抗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派出由区防指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到重旱区指导抗旱工作,区防指恢复抗旱值班,区防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对口支援抗旱工作。

4.4.3受旱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2)加密旱情灾情监测和趋势预报;(3)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4)实施受旱地区抗旱水源的管理和调度;(5)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和抗旱服务队、社会化抗旱组织投入灌溉供水;(6)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和监督;(7)抢修抗旱应急工程或增建临时抗旱设施;(8)组织社会车辆为城乡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灾区送水;(9)适时安排下拨抗旱应急资金。

4.5Ⅰ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5.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6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特大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45%以上,旱情使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毁种、城镇缺水率在30%以上、农村人畜饮水面临严重困难,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大影响时,为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4.5.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区委、区政府联合发出以启动防救结合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派出区委、区政府工作组到重灾区检查指导和慰问受灾群众,区防指加强抗旱值班和水源、物资调度,区财政局紧急提供抗旱救灾资金帮助,区民政局及时救助受灾群众,区防指其它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加强对口支援抗旱工作力度。

4.5.3受旱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行政首长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2)加密监测旱情灾情和抗旱救灾情况动态反映;(3)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和抗旱服务队、社会化抗旱组织投入灌溉供水;(4)实施受旱地区抗旱水源的科学调度和用水管理;(5)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6)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为城乡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灾区送水;(7)全面做好灾区生产自救和救灾安置工作;(8)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和监督;(9)紧急安排下拨抗旱应急和救灾安置资金。

4.6信息报送

4.6.1各镇办要加强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的收集,实行分级汇总上报,统一归口处理,各级共享使用。

4.6.2抗旱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后及时了解补报。

4.6.3凡经本级或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采用和的旱情、灾情、抗旱动态信息,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应认真进行调查复核,对反映不真实和存在缺失遗漏的信息,要及时完善纠正并补报复核结果。

4.7指挥调度

4.7.1出现干旱灾害后,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立即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应向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情况。

4.7.2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应迅速上岗到位,分析预测旱情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按规定的处置程序,组织指挥有关单位或部门,迅速采取防抗措施,控制旱情发展蔓延。

4.8社会力量参与

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抗旱救灾,可依法征调运输车辆、物资设备、工作人员投入抗旱救灾。

4.9信息

4.9.1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的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4.9.2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核和,涉及民政方面的有关灾情,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会同民政部门审核和。

4.9.3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4.10应急结束

4.10.1当干旱灾害解除或极度缺水得到有效控制时,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可根据旱情变化,宣布结束抗旱应急响应。

4.10.2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归还征调的物资设备、运输车辆等,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4.10.3应急响应结束后,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协助镇办进一步恢复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尽可能减少干旱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5保障措施

5.1信息监测保障

5.1.1干旱灾害发生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立即恢复抗旱值班制度。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实行昼夜值班。

5.1.2开通防汛抗旱通讯和旱情监测网络,实现纵、横向联络畅通,及时、准确监测报告旱情信息。

5.1.3区水利、气象、农林、建设等部门加强对雨、水、墒、苗、供水等旱情信息的监测,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和上报。

5.2应急支援保障

5.2.1应急队伍。各镇办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做好抗旱应急队伍的组织工作,动员社会公众力量投入抗旱工作,统一调配抗旱服务队和民间抗旱组织的人员和设备,本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武警及公民都有义务承担抗旱救灾支援任务。

5.2.2交通运输。区交通局优先保证抗旱物资运输,各有关单位的运输车辆应服从和完成所分配的应急送水任务。

5.2.3医疗卫生。区卫生局做好受旱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医疗服务队到灾区防病治病,开展饮水卫生的检查消毒。

5.2.4治安管理。公安分局做好受旱灾区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破坏抗旱救灾行动和抗旱设施安全的行为,维护受旱灾区治安秩序。

5.2.5物资供应。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抗旱物资、器材,设立固定储备仓库,加强储备管理和更新补充,保证供应足额可靠。各相关部门或单位分别做好抗旱所需化肥、农药、种子、防疫药物等物资、器材的储备与供应。

5.2.6经费筹措。按照国家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原则,区上每年应筹措和安排必要的抗旱资金。遇到严重等级、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区财政局要及时下达和拨付抗旱资金,区发展计划局和水利局及时下达抗旱设施建设计划。各项抗旱经费必须按用途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5.3技术服务保障

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建立抗旱技术专家库,定期研究本辖区的旱情及防抗灾害措施,组织开展抗旱技术讲座和培训,搞好旱灾应急防抗过程中的现场技术指导和参谋服务。要建立旱情监测和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为抗旱决策提供支持。

5.4依法抗旱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省水工程管理条例》、《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区行政执法部门实施对抗旱工作的依法管理,强化执法权威和执法能力,确保抗旱工作依法顺利开展。

6善后工作

6.1灾后评估

旱灾预警解除后,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组成由抗旱工作责任人、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灾害评估组,及时对干旱灾害损失和灾区急需抗旱救援支持事项进行认真核实和评估,同时征求社会各界和群众对抗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综合提出灾害评估报告,在7日内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6.2对口帮救

当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旱灾,区人民政府在接到灾害评估报告后,应尽快研究制定驻地各部门、各单位对口帮扶抗旱救灾方案,认真组织和落实有关抗旱救灾帮扶的措施。

6.3社会募捐

当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旱灾,区人民政府可根据干旱灾害损失程度,在大力抗旱自救的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募捐活动,吸纳社会资金抗旱救灾。

6.4工程修复

对抗旱期间发生的水利设施破坏和设备故障要及时予以修复更换,对临时改建的供水系统予以加固恢复。

抗日调查报告篇4

一、履行职能,服务人民

1、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当场答复来访人的问题,需要研究后答复的,及时给予答复;收到署实名来信的十日内告知处理情况。

2、方便群众,昼夜受理案件举报。当面举报的,市院举报中心接待室专人接待;电话举报的,请拨打举报电话0510—2722000,所有举报线索有专人负责,严格保密。实名举报人可凭证查询举报情况。

3、奖励实名举报有功人员。实名举报经查属实并经法院判决追究刑事责任的,对举报有功人员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奖励。版权所有

4、严格依法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平等保护一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自办案件立案后15日内告知申诉人及其他当事人,在调卷后3个月内办结;基层院提请抗诉案件自收到之日起1个月内办结;疑难案件2月内办结。

5、认真执行律师会见规定。直接立案侦查案件,律师提出会见要求后,48小时内安排会见;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犯罪案件(案件除外)5日内安排会见。审查和审判阶段,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待办案单位提审后,安排会见。

二、坚持制度,明确责任

6、继续坚持“检务十公开”制度。通过谋体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扩大对检察工作职权和职能部门主要职责,直接立案侦查范围,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立案标准,侦查和审查阶段办案期限,检察人员办案纪律,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的权利和义务、举报、申诉须知进行等内容的宣传,真正使“十公开”等内容达到“广而告知”。

7、继续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在实行每日接访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每月二、四周周三的检察长接待日制度。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疑难问题,受理抗诉、控诉和申诉,根据群众来访的不同问题,实行归口处理,定人限时负责接访任务的处理。

8、继续坚持“检察首办责任”制度。接案后,根据检察机关内部法定的职能分工来确定首办部门和首办责任人,形成以检察长为责任领导,职能部门为责任部门,承办人为责任人的三级责任主体。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和谁承办谁负责到底的原则,确定不同主体及相互间的责任,并向当事人公开承诺负责到底。

9、继续坚持“侦查办案联系卡”制度。侦查部门设立工作联系卡、说明联系电话、举报电话、投诉电话和办案纪律,要求侦查人员在被调查人、证人谈话时,必须出示工作联系卡,以便联系和实施监督。

抗日调查报告篇5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AFP病例监测系统。本市人口资料来自免疫规划历年报告的人口资料。OPV常规接种率资料来自上海市常规接种率报表。OPV调查接种率资料来自各区(县)上报接种率调查数据。

1.2病毒分离与鉴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1992年)要求,采用RD、L20B两种细胞对采集的粪便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阳性株全部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采用PCR法和核酸序列分析鉴定。

1.3病例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按卫生部制订的《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实施方案》中的统一标准,由上海市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进行最终诊断。

1.4资料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2.1免疫策略

上海市坚持以常规免疫为主,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查漏补种为辅的免疫策略。自1986年起,本市即采用现行的免疫程序:基础免疫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1次;加强免疫1.5~2岁、4岁各1次。保持高水平常规接种率,人群中建立了有效的屏障,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入和疫苗衍生株的循环,实行规范化门诊,强调免疫接种的质量和及时性。

2.1.1OPV常规免疫2005年OPV基础免疫全程服苗率为99.8%,1.5岁加服疫苗率为99.6%,4岁加服疫苗率为99.2%,同时外来人口的脊灰服苗率均在99.6%以上。

2.1.2OPV强化免疫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强化免疫。于2004年12月5―11日(第1轮)、2005年1月5―11日(第2轮)2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主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以查漏补种为形式的强化免疫活动,并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其实施效果,两轮总的接种率均在93.2%以上(表1)。

2.1.3外来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针对本市外来人口流动频繁、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差等特点,及时发现免疫空白点,采取相应措施。2005年要求本市所有基层270个社区医院,每季度开展查漏补种工作,调查0~6岁外来儿童总数109 537人,流动人口建卡率为95.5%,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0.4%。2005年10月上海市免疫规划综合审评工作显示,本市随机抽查2个区、1个县,每个区抽30个村级单位作接种率调查,共调查到0~3岁儿童151名,建卡率为98.7%,脊灰基础接种率为99.3%,其中,居住在本市外来儿童102名,建卡率为98.0%,脊灰基础接种率为98.9%。

2.2AFP监测系统评价

2.2.1AFP病例监测敏感性2005年本市0~14岁非脊灰AFP病例报告28例,发病率为1.4/10万,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的1/10万的标准。

2.2.2AFP病例监测的均衡性2003、2004、2005年有AFP病例报告的区(县)数分别为13、13、12;连续3年均有AFP病例报告的有7个区(县),连续3年均无AFP病例报告的有1个区,连续2年无AFP病例报告的有2个区;3年平均发病率≥1/10万有12个区(县),还有7个区未达标。

2.2.3AFP病例监测的及时性28例AFP病例麻痹1周内就诊的AFP病例占100.0%;就诊后24 h内报告的AFP病例占57.1%(16/28);报告后24 h内调查的AFP病例占100.00%;麻痹14 d内采集合格双份粪便标本占89.3%(25/28);采集粪便标本后7d内送检占100.00%;粪便标本分离结果28 d内反馈率为100.0%;AFP病例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为100.0%,监测指标均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2.2.4AFP病例监测的完整性2005年全市19个区县疾控中心零病例旬报表完整率为100%,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各种报表填写均完整。

2.2.5外来AFP病例监测报告情况2005年共报告确诊外来AFP病例78例,确诊外来AFP病例67例,67例AFP病例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中60例AFP病例采集了双份粪便标本,5例AFP病例未采集双份粪便,原因是1例为门诊病例当天返乡无采便,3例病例由于病程短住院几天后即自动出院返乡采集1份便,还有1例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监测到的出院病人,另有2例未采便是由于麻痹超过2个月和在原籍已采便,按监测要求对麻痹60 d后67例AFP病例进行随访,其中54例AFP病例就诊后返乡,失访率为80.6%。

2.3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3.1 地区分布全市共有12个区(县)报告了AFP病例,占全市区(县)总数63.16%。市中心区和郊区(县)分别报告7例、21例,分别占AFP病例总数25%、75%。其中报告4例2个区,报告3例3个区,报告2例4个区,报告1例3个区,其余7个区无AFP病例报告。

2.3.2性别、年龄分布2005年报告的28例AFP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10,男女性别之比为1.8∶1;其中年龄最大14岁,最小7月龄,<1岁1例,1~4岁9例,5~9岁13例,10~14岁5例。

2.3.3时间分布全年每个月均有AFP病例报告,其中1月报告最多为5例,占病例总数的17.9%,7月、9月和12月各4例,8月报告3例,3月报告2例,其余月份各报告1例。

2.3.4麻痹部位2005年报告的28例AFP病例中,2例单侧肢体麻痹,3例单侧下肢麻痹,11例四肢麻痹,12例双下肢麻痹。

2.3.5服苗史2005年报告的28例AFP病例中25例累计服苗≥3次,占病例总数的89.3%,2例无服苗史,占病例总数的7.1%,另有1例仅服苗1次。

2.3.6AFP病例的最终诊断依据卫生部病毒学分类标准及上海市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的诊断意见,28例AFP病例中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病毒性肌炎8例,低钾血症、低钾性肌无力、双下肢周围神经炎、腰骶(马尾)脊神经根神经炎、周期性麻痹可能、脊髓圆锥室管膜瘤、下肢关节痛、上呼吸道感染伴下肢乏力、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脊髓运动神经元病变、脊灰疫苗接触感染麻痹型脊灰各1例。

2.4病毒学监测

2.4.1AFP病例病毒分离结果2005年共收到本市28例AFP患者粪便标本,合格粪便标本采集为89.3%(25/28),其中阳性1例,阳性率为3.57%。1株脊灰病毒PVⅡ,PV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用PCR-PRFLP鉴定为疫苗株。

2.4.2健康人群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结果2005年7月对本市嘉定区外来人口流动较频繁的南翔镇7岁以下外来儿童采集粪便,共检测183例,其中阴性132例,阳性51例,总的肠道病毒阳性分离率为27.8%(51/183);51例阳性中,有2例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其余49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其中35例已分型,未定型的14例(表2)。

2.5免疫监测

2.5.1疫苗质量监测分别在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苗存放处采脊灰疫苗样品19件,同时随机抽取离区(县)疾控中心较远、中等距离和较近的街道(乡)医院各1所,在全市实行双月冷链运转的7个区各抽取1个村卫生室作为抽样单位,每个单位采脊灰疫苗样品1件,共采脊灰疫苗样品84件,送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科实验室进行测定。在疫苗采样同时,记录疫苗批号,领苗日期及采样时间。本次84件脊灰样品中,疫苗滴度为6.15以上有54件,占64.3%(54/84),疫苗滴度在5.7~6.1之间有29件,占34.52%(29/84),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三价糖丸疫苗病毒含量(LogTCID50)≥5.71,按此标准,84件中合格83件,合格率为98.81%。说明本市所使用脊灰疫苗是符合国家生物制品规程,本市免疫规划制品整个冷链系统运转良好。

2.5.2免疫成功率监测 2005年4―8月选择了本市金山区、闸北区的2月龄儿童进行免疫前、后脊灰中和抗体检测。112名检测标本中免疫前脊灰中和抗体效价≥1∶4者,Ⅰ型占68.8%(77/112)、Ⅱ型占46.4%(52/112)、Ⅲ型占36.6%(41/112),免疫前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5.9、4.2、3.3,免疫后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35.9、611.4、362。112份检测标本中免疫前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均为阴性(

2.5.3人群免疫水平监测2005年5月选择闵行区、浦东新区部分6月龄至16周岁中的7个年龄段的本市和外来流动儿童、学生427名,采全血作脊灰中和抗体测定。随着全程免疫和加强接种率升高,健康人群脊灰中和抗体3个型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27名检测中脊灰3个型的总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3%、98.4%、96.7%,各年龄组中0岁组GMT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GMT呈下降趋势,说明人群中高阳性率与高接种率相符合(表3)。

2.6应急能力

上海市人口流动频繁,交通便利快捷,存在传入野病毒的可能,要增强发现和迅速处理传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具有神经毒力的VDPV循环的应急能力。2006年3月对全市所有二、三级监测点医院进行了AFP病例主动监测,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1日―

2005年12月31日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共查阅病史1 636 223份,共发现AFP病例95例(本市28例、外来67例),实际报告95例,无漏报病例。

3讨论

由于本市流动人口数量多,人口流动频繁,城乡结合部地区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免疫空白和免疫接种低覆盖的情况,脊灰“零”剂次儿童还占一定比例,部分儿童不能及时得到免疫。200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疫苗重组脊灰病毒(VRPV)引起的麻痹病例,2004年贵州省贞丰县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麻痹病例,这些病例只会在接种率低的人群中循环并导致病例的发生,对维持无脊灰提出了新的挑战。有调查显示,控制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循环的措施与控制野病毒一样,需要真正高水平免疫覆盖率,在国内接种率高的地区,至今未发现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循环的证据[1]。因此,维持高水平OPV接种率,对于防止脊灰野病毒的传入及预防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2,3]。

另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维持无脊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消灭脊灰的各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快速识别、处理传入脊灰野病毒的能力;医疗机构应该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加强报病意识的培训,杜绝迟报、漏报现象的发生,确保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不断提高疫情的快速识别能力与处理能力,尤其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管理。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不断巩固维持无脊灰工作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张发信,姬凤阳,李延琦,等.延安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检测分析[J].中国免疫规划,2007,13(1):69-71.

[2]迮文远.免疫规划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72-275.

抗日调查报告篇6

xx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文章作者:大客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0月26日9:54 xx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为保障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xx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本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指导原则: 1、镇地震应急工作立足于预防破坏性地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实行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2、根据地震震级、地震灾害程度、救灾规模,分为临震应急反应、一般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严重破坏镇党委、政府立即进入抗震救灾现场指挥状态,按县总指挥部的指示,及时组织实施本应急预案,研究制订抗震救灾计划及对策措施。 6、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指挥各工作组、各抢险救援队奔赴灾情现场抢险救灾,组织灾情调查人员立即奔赴灾区开展各项灾情调查,并尽快向县总指挥部报告震情动态、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请示抗震救灾的紧急问题,同时和落实各类稳定社会保障措施。 7、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和资金的筹集储备,指挥急需用品物资调动,根据灾情、镇内抗震救灾力量和救灾物资情况,决定是否请求县或邻近乡镇给予援助。 8、督促检查各村委会、各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9、按照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在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或配合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震情监视、灾害评估,交通运输、通讯和应急恢复,抢险救灾,灾民转移安置、物资供应和后勤生活保障,治安保卫,医疗、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预防、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宣传报道八个现场工作组。 1、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处理相关日常事务,联系电话:xxxxxxx 主任:兼任党政办主任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主任:党政办副主任 成员:办公室全体成员和临时抽调人员 职责和工作内容:(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随时与县总指挥部、县防震减灾局和各现场工作组、其他相关部门保持联系。 (2)协调指导抗震救灾指挥通讯系统的运行。 (3)传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传达镇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指令。 (4)撰写有关报告,经政府审核批准,适时向社会有关通告,编写、印发抗震救灾简报。 (5)组织协调各工作组的工作,沟通上下级各方面的联系和信息反馈。 (6)处理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震情监视、灾害评估组 组 长:分管安全工作的副镇长 副组长:土矿所所长 成 员:土矿所、农业中心水保办、民政办、经济中心、保险公司河西营业点 职责和工作内容:(1)地震发生后,配合各级地震部门迅速核准发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情趋势。 (2)严密监视震情动态,并提出实施应急预案的对策措施,上报总指挥部。 (3)派出地震现场考察组,收集灾情,对震害进行初步快速调查统计,协调和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灾害损失评估。 (4)编写震情速报和震情简报。 (5)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救灾工作。 3、交通运输、通讯和应急恢复组 组 长:农业中心主任 副组长:电管站站长 成 员:党政办、派出所、农业中心(农机办、水保办)、电管站、西区电信营业部、农村交通协管员 职责和工作内容:(1)尽快抢修遭受破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干线道路畅通和辖区内的道路正常交通秩序。 (2)负责调动和征集救灾车辆,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及救灾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3)尽快抢修辖区内遭受破坏的重要水利、供水设施,以及电力、通讯设备和线路。 (4)根据需要布设临时通讯、供水、供电应急网点。 (5)消除基础设施隐患,尽快恢复其功能。 容:(1)负责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及时平息和澄清地震谣传或误传。 (2)负责抗震救灾期间政策、法规宣传。 (3)报道抗震救灾期间的各类典型事迹。 (4)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的有关规定新闻、信息。 (5)负责震情、灾情的录像、摄影等。 四、基本要求 (一)鉴于破坏性地震的特殊性,镇抗震救灾工作实行第一到位指挥负责制。即:首先到达指挥位置的指挥部成员行使总指挥权,负责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待总指挥到达后,负责说明已进行的指挥调度情况,并移交指挥权。指挥部所有成员必须先到镇政府报到,服从总指挥部的统一调动,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离开地震现场。 (二)进入震区的各工作组、指挥部成员单位、外援单位、救灾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以及仪器、装备、物资、车辆等,必须先到现场指挥部报到,服从统一调动,在地震现场工作结束时,应向镇总指挥部办公室提交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经批准后方可离开地震现场。 (三)震情、灾情由上级总指挥部宣传报道组或镇总指挥部宣传报道组统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地震的宣传报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的有关规定:4. 5级以下地震一般不作报道,4. 5一4.9级地震视震情、灾情作简要报道;5. 0一5.9级地震视震情、灾情适时宣传报道;6. 0级以上地震,全力做好宣传报道。 (四)各村设立抗震救灾分指挥部(以下简称分指挥部),在总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本地区抗震救灾工作。 1、各村分指挥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本辖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设立必要的工作机构。 2、各村分指挥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建地方抗震救灾应急救援分队。同时,以村委会为单位组建抗震应急小组,设组长、副组长和宣传员(宣传教育)、治保员(治安防火)、卫生员(医疗救护)、疏导员(避震疏散)、联络员(通信报警)等,协调组织本地区的救援行动。 五、附则 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文章出处: 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抗日调查报告篇7

目的 了解和掌握琼海市于项目实施前有关的疟疾流行水平、防治状况、病例报告等现状,为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依据。 方法 采用“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基线调查方案”调查,调查时段为2007年1~2月。结果 居民带虫率为0.46%。24h内抗疟药规范治疗的比例16.00%,疟疾病例在1周内上报的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23.21%,至少拥有一顶药浸蚊帐的家庭比例为10.7%。结论 琼海市经过2年的努力,有望达到第五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门标,但疟防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  疟疾;调查;琼海市

第五轮琼海市全球基金疟痢目已于2006年12月启动,为了解和掌握琼海市项目实施前疟疾流行水平、防治现况、病例报告等状况,为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依据。根据第五轮海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计划安排,现于2007年1~2月对第五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督导和评估计划中的指标“疟疾流行水平(流行病学调查疟原虫镜检血片阳性率)即居民带虫率”、“调查的前两周内的疟疾病人在发热 24h内得到抗疟药规范治疗的比例”、“项目地区疟疾病例在1wk内从村级报告到乡镇的比例”、“拥有药浸蚊帐(包括长效蚊帐)的家庭比例”进行基线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居民带虫率调查方法 

根据近3年的疟疾发病情况,将全市的项目乡镇分为发病高、中、低三类,在每类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抽到的乡镇再随机抽取1~3个自然村为调查点,对调查点的全部常住居民进行采血镜检,每乡镇调查人数不少于500人。

1.2  疟疾病人诊治情况调查方法 

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医疟疾病人治疗记录为依据,对调查日期前两周内的所有疟疾病人(包括疑似病例)按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要求进行个案调查,超过50例的市县,抽查50例。

1.3  村级疟疾病例报告情况调查方法 

根据近3年疟疾发病情况,将全市的项目乡镇分为发病高、中、低三类,在每类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抽到的乡镇再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对抽到的行政村所有诊所进行调查,调查采取询问村医、查阅村医门诊登记和处方,获得该诊所疟疾病人的有关信息;然后在乡(镇),防保组核查该村诊所上报的疟疾病人(包括疑似病例)的有关信息,从而获得疟疾病例在1wk内从村级报告到乡镇的比例。

1.4  蚊帐拥有情况调查方法 

选择疟疾发病较高、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为调查点,每市调查 3个乡镇,每乡3个行政村,每行政村抽取1~3个自然村,每自然村调查所有的家庭,每行政村不少于100户。调查方法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抽取的自然村中所有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了解每户家庭拥有的药浸蚊帐(2006年浸泡)的数量及相关情况,并详细填写调查表。

2  结果

2.1  居民带虫率 

根据近3年琼海市项目乡镇疟疾发病情况抽样,结果高中低疟区分别在尔太场、东平场、阳江镇调查,调查点常住人员总数为1 625个,采血镜检1 536人,调查率为94.52%,发现带虫阳性7例,均为间日疟,居民带虫率为0.46%,见表1。表1  琼海市居民带虫率调查结果单位镜检(略)

2.2  疟疾病例诊治情况 

全市共调查疟疾病人25例,其中24h内抗用抗疟药规范治疗4例,24h内抗疟药规范治疗的比例16.00%, 见表2。表2  琼海市疟疾病人诊治情况基线调查结果单位调查(略)

2.3  村级疟疾病例报告情况 

琼海市3个项目乡镇共调查12个行政村诊所,发现疟疾病人(包括疑似病人)56例,在乡镇卫生院核实上报的有56例,其中1周内上报的病例13例,1周内上报的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23.21%,见表3。表3  海南省疟疾病例报告情况基线调查结果单位调查(略)

2.4  药浸蚊帐拥有情况 

海南省16个项目市县共调查340个自然村15 221户(入户调查率为93.6%),发现拥有蚊帐33 967顶,药浸蚊帐3 446顶,药浸蚊帐分布于1 631个家庭,至少拥有一顶药浸蚊帐的家庭比例为10.7%,见表4。表4  海南省药浸蚊帐拥有情况基线调查结果单位户数调查(略)

3 讨论

    第五轮琼海市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基线调查工作严格按照海南省项目办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进行,在开展现场调查之前,琼海市项目办制定了基线调查工作计划,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了调查方法和标准,明确各级项目办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在调查过程中,为确保调查的质量和调查数据真实、可靠与完整,市项目办派出专门督导员,对基线调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各项要求均达标,如居民带虫率调查居民血检率94.52%(方案要求85%以上),血片复检显示镜检准确、药浸蚊帐拥有情况调查以自然村为单位入户调查率为93.6%(方案要求90%以上)、各种调查表格登记清楚等。

   

本次调查的第五轮琼海市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前2年督导和评价指标:居民带虫下降20%(即0.37%以下):疟疾病例24h内抗疟药规范治疗的比例为26%(基线16.00%+每年5%);疟疾病例在一周内从付级报告到乡镇的比例为58.21%(基线23.21%+35%);至少拥有—顶药浸蚊帐的家庭比例为80%(基线35.22%),这4项指标经过 2年的努力有望达到。

    琼海市与海南省大多数市县一样,存在基层疟防卫生资源严重不足[1]、疟疾疫情漏报严重[2]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抗日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抗结核药;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21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呈迅速传播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提高发现率和治愈率,WHO制定了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并推荐了DOTS策略,要求结核病人的治疗统一采用WHO推荐的短程化疗方案。我国已将结核病纳入国家重点传染病控制项目之一,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个病人使用WHO推荐的抗结核病方案后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一般为:过敏性反应、药物性皮疹及对肝脏的损害等。大多数经停药或减量治疗后能逐步好转,但因服用1次抗结核病药就出现如此严重而持久的精神病症状的还属罕见的。笔者将收治的1例因服用抗结核药1次而突发精神病的案例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4岁,农民,平时身体健康,但身材瘦小,无其他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其弟及父母也无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因近3月干咳,身体日渐消瘦,于2007年4月23日在当地卫生院就诊。经x线拍片检查怀疑为肺结核,于2007年4月24日到我院就诊,经做CT检查显示为:右肺下叶肺结核。随即转诊到区疾控中心,经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右下肺结核。按照免费治疗程序和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疾控中心按照WHO推荐的抗结核治疗方案给予了一线抗结核药HRZE组合药剂隔日顿服疗法(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组合)。4月26日早晨,患者按要求剂量空腹首次服用此组合药物,当日中午,患者突然出现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奔跑、迫害妄想、傻笑、胡言乱语、打闹、拒食拒喝等。因病人症状逐渐严重,于当晚8:00,家人电话报告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结防科负责人询问情况后建议:立即停药观察,病情加重随时就诊。4月27日,患者症状继续加重,家人即带她到市精神病院就诊,精神病院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正常,但精神异常,即诊断为狂躁型精神病。建议:停用抗结核药进一步观察,并给予奋乃近等抗精神病药物及维生素B6治疗。4月28日,我区疾控中心派人进行了调查,认为确实是服用了1次抗结核药后发生了精神症状,同时向省、市、区疾控中心及区卫生局写出了书面调查报告。此后,病人一直服用抗精神病药,精神症状逐渐好转。

6月20日,家属带病人到我院再次就诊,要求进行抗结核治疗,医师与其家属履行告知及签字手续后,给予了小剂量三联抗结核药物(即利福平0.45g、吡嗪酰胺1.25g、乙胺丁醇0.75g)隔日顿服治疗2月。8月16日,病人经市传染病院拍片检查显示:结核病灶吸收好转。

到8月20日为止已3个多月了,患者的结核病症状明显好转,但精神病症状仍没有完全消除,仍有傻笑、精神异常等,患者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劳动,经常需要家人看护,给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工作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讨论

2.1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无其它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家人也无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但患者年龄较大。身材瘦小,不到45kg,疾控中心虽然严格按结核病免费治疗程序进行了检查、告知和签字手续等,但按照WHO推荐的一线抗结核病组合药物治疗时,未考虑到个体差异,存在剂量过大的可能。

2.2患者后来小剂量隔日顿服三联抗结核药(不含异烟肼)后未出现精神症状加重的现象,说明发病可能与药物剂量的大小及与异烟肼的使用有关。

抗日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防汛抗洪;责任制;落实措施

1.责任体系的任务

1.1防汛领导责任

一是负责组织制定本地区防汛工作 政策,做出工作部署,做好防汛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二是根据防汛预案,落实辖区内防洪规划和实施计划。组织实施辖区内防洪工程和非工程设施建设,建立防洪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防洪工程质量。三是负责组建辖区内防汛工作机构,协调解决防汛经费和物资。四是负责建立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巡堤查险责任制、抗洪抢险责任制等制度,并逐级分解落实到人。五是严格按照防汛抢险预案要求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六是负责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遇有重大情况及时向上级防汛部门报告,坚决执行上级防汛调度命令,千方百计确保人员安全,尽力减少损失。七是灾后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搞好生产自救,修复水毁工程,安排好群众生活,确保社会稳定。

1.2工程建设责任

负责对有防汛任务单位的预案编制的审批,各级防汛工作直接责任人对本辖区江河防洪工程建设负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负责技术业务指导和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单位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计划、设计规模、施工规程、技术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1.3河道清障责任

负责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清理河道阻水障碍物,组织有关部门查处在河道行洪范围内的乱建、乱占、乱弃等各类设障行为,并责令行为人完成清障任务。

1.4巡堤查险责任

负责对本辖区所有江河堤防建立健全巡堤查险制度,落实巡堤查险队伍,组织开展巡堤查险工作。防汛行政责任人是巡堤查险工作的具体组织者,要按照划定的防汛责任区段,以村、组为单位分段包干,分组编排巡堤查险,每个巡堤查险小组都要有一名村组干部担任组长,负责召集人员、跟班巡查、填写记录和联络报告工作。防汛行政责任人接到重要降雨预报或洪水预报,应立即组织带领巡堤查险人员到达巡堤查险堤段开展工作。

1.5险情报告责任

遇到险情,要按照“及时、准确、负责”的要求逐级上报。一般险情要在30分钟内报至所在市、县(区)防汛指挥部;较大险情要立即向上级防汛指挥部报告。险情报告要说明险情类别,出险时间、地点、位置及特征、尺寸、出险原因、险情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威胁对象及拟采取的抢护措施,由各级政府防汛指挥部负责人签发。各级政府防汛指挥部在接到险情报告后,要认真核实并及时向同级政府防汛行政责任人报告,防汛行政责任人接到报告后,按照相应措施快速开展工作。

1.6抢险技术责任

负责督促各级各部门防汛技术责任人严格按照上级防汛指挥部指令做好防汛调度,发生汛情提出抢险技术方案。同时,将区域内的汛情、险情、灾情及时上报,做好水利工程设备的检测和维修,保证运行正常,及时发现和 制止侵占、破坏、损坏水利工程和污染水质的行为。指令和督促主管机关查出违法违规行为。

1.7物资储备责任

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厂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根据防汛需要,筹集和储备必要的抢险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救生器材、发电照明设备、燃料和抢险物料等,并逐项、逐单位登记造册,以备防汛抢险急需。号召群众积极储备防汛物资,分散存储自用的抢险工具、救生器材和简易抢险物料。防汛行政责任人要检查防汛储备物资的代储、定点供应单位积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确保汛期能够随时发放各种抢险物资。

2.实行责任制的作用和存在问题

各级防汛部门建立健全防汛抗洪责任制是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的可靠保障。落实好各项责任制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的原则,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防洪、防涝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1实行责任制的作用

⑴明确了各级各类防汛抗洪责任。

⑵保证责任人积极发挥作用,并切实履行责任。

⑶保证防汛抗洪工作政令畅通,并迅速传达到位。

⑷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预案及时启动。

⑸保证防汛抗洪工作有组织、有秩序、有原则、有效地推进。

2.2防汛责任制中存在的问题

2.2.1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一部分同志对辖区内的防洪工程了解不够,对防洪任务和防洪形势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2.2.2社会剩余劳动力外出经营、打工,人员流动性大。群防队伍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只能是纸上谈兵,存在防洪需要时找人临时代替的现象。

2.2.3部分干部群众对防汛知识、预案学习不够,不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和防洪措施,不能认识自己在防汛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

2.2.4黄河多年没来过大洪水以及小浪底水库的建成,造成了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麻痹,防汛意识谈薄,对制定的各种防洪预案和抢护方案不了解,备汛工作只是空谈,对于预估的各级流量防守,料物来源、运输机具、劳力组合落实的不够具体,对防汛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认识不够。

2.2.5抗洪抢险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但由于投资体制和防汛责任不衔接,行政首长对黄河工程建设、管理、维护、信息等没有实际的管理和责权,加之黄河防汛部门在某些工作环节上的不到位,责任制的落实存在较多的问题。

3.落实防汛责任制的保障措施

3.1公示防汛责任,实行群众监督

为使各级行政责任人切实履行防汛抗洪职责,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确定防汛责任人名单后,通过在报纸电台公布防汛责任人名单,在防洪工程责任区段设立标志桩和防汛责任牌等形式,明确单位及个人的防汛任务和职责,增加防汛工作透明度,把各项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3.2落实对接,明确任务

为使防汛行政责任人有效组织开展防汛抗洪工作,派专人与防汛责任人采取“面对面”的形式,与责任人实行对接,进一步明确责任区的各项防汛任务、防汛的薄弱环节,明确辖区内防汛重点地段和薄弱地段的防汛抗洪应急措施,落实防汛物资和防汛抢险队伍管理的具体办法。

3.3严明防汛纪律,实行防汛责任追究

各级防汛责任人必须对所承担的防汛任务切实负责,对不负责任、擅离职守、不服从指挥调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3.4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加强防汛知识教育和培训,讲解防汛抢险知识,熟悉防汛抢险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汛演练,进一步提高防汛行政责任人防汛抢险意识和洪灾自救意识。

抗日调查报告篇10

资料与方法

1989~2009年收治酒精中毒致癫痫发作患者85例,男83例(97.6%),女2例(2.4%)。年龄23~64岁,平均40.91±8.26岁;职业:工人52例(61.2%),农民15例(17.6%),无业12例(14.1%),科技人员6例(7.1%);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54例,高中10例,中专6例,大学3例。所有病例均无癫痫家族史及癫痫发作史。饮酒史10~37年,平均16.45±5.74年。饮酒量500~2000g/日,平均800~1200g/日,酒精度42°~55°。本组病例癫痫发作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其中酒精性幻觉症9例(10.6%),酒精性妄想症7例(8.2%),柯萨可夫综合征8例(9.4%),酒精性痴呆6例(7.1%),震颤谵妄55例(64.7%)。本组有合并症65例(76.5%),大多合并2种或2种以上疾病。

方法:肝脏B超85例,异常41例(48.2%),表现为肝大、脂肪肝、肝硬化。脑电图检查异常46例(54.1%),其中轻度异常28例,中度异常18例。心电图检查异常57例(67.1%)。实验室检查:HBsAg(++)11例,低血钾10例。CT检查:行头颅CT检查37例,脑萎缩32例,5例正常。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都有明显的精神症状,都服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其中单独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或氯氮平、或氟哌啶醇、或利培酮58例(68.2%),平均剂量为中等剂量;抗精神病药物与抗痫剂合用27例(31.8%),抗痫剂主要为丙戊酸盐或安定等,剂量为中等偏低剂量。

结 果

治愈41例(48.2%),好转37例(43.5%),死亡7例(8.2%)。

讨 论

而本组资料显示,酒精中毒致癫痫发作占同期住院酒中毒病人(282例)的30.1%。有64.7%的患者癫痫发作后转入戒断性谵妄,较文献报告高。慢性酒精中毒性癫痫发作,基本发生在戒断症状最严重时期或突然戒酒时。国内文献[1]报告认为,癫痫发作只有48%的患者发生在急剧戒酒或酒量减低的情况下,而52%发生在酒量无变化或增量时。本组有38例(44.7%)癫痫发作是在突然戒酒或酒量减低的情况下,另47例(55.3%)发生在酒量无变化或增量时,发作形式均为大发作,脑萎缩可能是导致酗酒者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表明,酒依赖者CT检查发现50%~76.5%的人有皮质萎缩或脑室扩大,甚至二者兼而有之[2]。本组37例行颅脑CT检查,其中有轻、中度萎缩或脑室扩大32例(86.5%),脑萎缩发生率较高,故支持此观点。酒依赖者脑电图异常率35.0%~85.1%[3],本组病例均行脑电图检查,其中异常46例(54.1%),较国内文献[2]文献报告略高。主要表现为波幅变低,波率变慢,波型不整,调节调幅差,与老年性痴呆脑电图相似,与国内、外文献[3]报告酒精中毒者脑电图变化一致。

本组均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故在入院后均应用了抗精神药物,其中单独应用(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58例(68.2%),大多在应用中等剂量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抗精神病药物与抗痫剂合用27例(31.8%),7例死亡,其中5例因合并有肝硬化、胃大部分切除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出血等多种躯体疾病,另1例因服用氯氮平(150mg/日)出现严重粒细胞缺乏。

参考文献

1 梁忠伟.慢性酒精中毒伴发癫痫30例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