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弘扬传统文化思考

时间:2022-07-30 04:20:03

电视媒体弘扬传统文化思考

摘要: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电视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展开分析。从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寻求历史及现实的契合、故事化载体,通俗化展现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且借助现有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案例,目的在于研究更为广泛的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关键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文化类综艺

对于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传统文化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国文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也对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要求。但是受国外文化冲击的影响,一些外来文化不断入侵,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受到影响。电视媒体作为关注度较高的渠道,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各大电视台开始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综艺节目,使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电视本身具有媒体的优势,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正确认知我国传统文化[1]。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身后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所有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一些“糟粕”,针对这一现象务必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正确认知我国传统文化。当前社会环境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其核心在于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以及自强不息,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电视媒体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制作电视节目,以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一经播出,在视频网站的播放量高达29580.19万,占据文化类综艺节目头条平台热度第4。该节目是以中国历史文物为主题,在节目中利用情景剧+现场讲解这种形式,让观众更加详细且立体的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通过情景剧,可以加深对文物历史的了解。此外,节目本身还邀请了梁家辉、撒贝宁、段奕宏以及王刚等影视明星作为嘉宾,借助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达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这一节目,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传统文物,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2寻求历史及现实的契合

电视媒体是党与人民群众连接的媒介,其本身也发挥着教化以及宣传的功能。但是作为电视媒体,必须要全面结合实际情况,将人民群众提倡的内容和需求紧密连接,如此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播出效果。利用电视媒体弘扬传统文化,期间必须要找到历史发展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深入剖析电视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总结收视心理以及基本习惯,将其作为电视节目创新的切入点,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例如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这一节目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感应到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娱乐审美疲劳的现在,推出精神文化类节目非常重要。当有了“天时”之后,就需要朝着“地利”方面努力。《朗读者》开播最初,邀请不同领域影响力高的嘉宾,在节目现场分享人生故事,且对文学家以及学者等的著作加以朗读。《朗读者第一季》播出之后,播放量高达55485.02万,位居文化类综艺节目头条平台热度第一,邀请李亚鹏、蒋雯丽、郑渊洁等名人担当嘉宾,通过访谈和朗读的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我国的文学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正确的导向,解读文学作品,这准确的抓住了人们想接近民族文化的这种亲和心理,也就是所谓的“地利”;节目邀请的嘉宾都将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精神,结合个人感情,创造一副活灵活现的现实景象,将文化和现实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同时也凸显了传统文化和大众精神需求二者间的贴合性,此为“人和”。正因为如此,尽管《朗读者》这一节目在表现手法等专业性上并没有体现出极强的优势,但是却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鉴于此,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要选择合适且符合观众需求的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自从《朗读者》得到观众关注后,开始出现一些与其相似的节目,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选题是否符合大众需求,同时专业性也是一个关键点。立足于另一个角度分析,电视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找准历史、现实之间的契合点。

3故事化载体,通俗化展现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关键媒介,务必要对观众收视要求进行考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成为有关部门工作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电视媒体弘扬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精英转变为通俗,通过故事这一载体进行呈现,使观众能够更加通俗的理解传统文化。所谓通俗,即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始终与故事化相连接。立足于历史角度考虑,我国古典小说是以故事性这一特点传承,但是其发展源头却是宋代的勾栏说书唱本,直到明末清初时期才真正达到顶峰[3]。对于宋、明两个朝代来说,均是我国大众文化需求最为鼎盛的时期。例如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非常高,直接提高了大众文化需求,一些有较强故事性的唱本开始充当“文以载道”这种教化功能。但是发展到明代的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也使市民阶层极具扩增,大众文化需求对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刺激,尤其是那些简单易懂的白话小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通俗小说代替了诗词,作为明代文学领域的代表作品。对于社会基层群众而言,故事所带有的说服力远比抒情更大,跟理性相比,感性的感染力更为强烈。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命运直接刺激着人们的思考,小说中的主题、情节也会对大众的感悟带来影响,其中便隐藏着教化这一功能。立足于这一点,也可以确定现如今电视节目中那些故事、草根文化盛行的原因。将传统文化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其中依然具备传承文化中的精华,并且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众造成影响,将其作为电视节目的主题,可以掀起收视热潮。例如比较经典的电视剧———《贞观之治》,从这一部剧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这部电视剧采用了非常平实的叙述手法,主要描述了“李世民”这个人物奋斗的一生,直接描写了其治国的才能。通过观看电视剧,可以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励志性,其中还夹杂着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非常强的教育性。除此之外,《贞观之治》这个故事不仅具备曲折离奇的故事,还有剧中涉及到的传统历史文化,例如唐朝的饮食、服饰等,这些文化因素都得到了非常详细的体现。由此可见,电视作为传统文化最为有利的传播渠道,将其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现,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当然这也可以作为我国电视宣传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例如《国家宝藏》这一节目。节目本身是以情景剧的方式展示文物,借用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节目特征是将古代的文博知识与现代语境相结合,例如节目中展示的秦代杜虎符所涉及到的信息安全技术,该技术在诸多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中央电视台将节目上传到以80、90后群体为主的视频网站中,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并获得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其中需要注意,虽然情景剧是该节目的主要环节,但是却没有喧宾夺主,依然以故事为辅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体的结合,使广大观众有更多了解文化的渠道,通过观看节目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种也可以体会到文化传播的力量,以故事作为载体评弘扬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为通俗的解读,是电视媒体独有的影响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电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现如今立足于人民大众需求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的成果,标志着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这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罗琦,唐苗.浅析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知识,2016,(10):27-29.

[2]许晓辉,李蕊.从《中国诗词大会》谈电视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当代电视,2016,(07):78-79.

作者:陈丽红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