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热播成功因素

时间:2022-09-11 09:50:09

电视文化类节目热播成功因素

2018年4月,《朗读者》斩获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大奖,网友称:实至名归!其实,从2016年开始,《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热播,就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文化类节目兼具文化属性和人文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融合多元化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从时代背景来看

关键词“文化思潮”董卿曾在第一季《朗读者》结束后感慨道:“几乎所有来和我探讨的同行,大家都会提到一个词‘时机’,《朗读者》真是抓住了一个特别好的时机,现在无论大屏小屏,长期被一些同质化的节目霸屏。他们会说你们这个节目很清新,却又以文化人这种面貌让大家耳目一新。”诚然,时代的发展开拓了大众的视野,更新了国民的观念。在《朗读者》等一系列品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作用下,全社会迎来了文化思潮。文化类节目在中国新形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拥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

二、对节目受众来说

关键词“价值取向”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很少有人能静心阅读。再加上生存的强压使得我们不得不向工作倾斜,大家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物质进步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在内核上促进了电视节目的更新。同时,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渴求愈发旺盛,对知识的需求空前急切。但他们遇上的却是一些“娱乐至死”,产出内容低俗、同质化严重,很少出现能直击观众内心,产生共鸣的低俗节目。当观众的遥控器长期被娱乐霸占,他们的内心会更渴望看到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优质的文化节目的应运而生满足了大节目受众的需求。其实,大部分文化类节目的本质还是综艺,但其能够使受众“共情”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对监管机构来讲

关键词“价值导向”总局历年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评选,均是从坚持正确导向、传递核心价值观、内容积极健康的基本立场出发,追求节目内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当前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多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出发点,恰恰符合了广电总局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导向。为兼具主流意识形态和收视聚焦点的节目大力点赞、加大优质节目的扶持力度成为了各类监管机构鼓励原创类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监管机构也鼓励更多电视台、社会制作公司对优秀的文化节目选题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让“老树”开“新花”,制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

四、从电视从业者角度来讲

关键词“节目创新”制作文化类节目,极其考验电视从业者的文化积淀。一味地套用节目程式,毫无创新并且以盈利性质为目的是无法制作出优秀的文化节目的。诚然,相较于其他节目,制作文化类节目的确存在准入门槛,那便是创新。文化类节目应该是接地气,有温度,而不是曲高和寡的。《朗读者》的制片人董卿认为,文化类节目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文化类节目应该是立意高,但又不失温度的节目类型。我们不难发现,从传播知识到倡导国民重拾传统文化的转型,文化类节目几度检验电视从业者创新的能力和勇气,让他们能做出更有温度的电视文化大餐。

五、从文化推广角度来看

关键词“人文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起到育心化人的巨大作用。无论是通过诗词、书信还是歌舞戏曲,文化类节目都应该承担起普及传统文化的责任。宣扬先进的文化理念,更新陈旧的思想观念,文化类节目必须责无旁贷。文化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潜移默化的“春风细雨”更易润化人心。文化类节目凭借其强大的人文内涵,把离现代人很远的名著典籍、诗词歌赋拉回到我们身边,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传承其精神内涵。

六、文化类节目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紧追潮流、模式创新”当前的电视文化,单一结构的传统节目模式逐渐被淘汰,多元媒介融合的节目形态则更受观众的青睐。如今的文化类节目早已不是“百家讲坛”式的文化灌输,它大多与益智、情感、真人秀等综艺形式结合。它们紧跟节目潮流,尽可能将更多元的呈现手段融合到新文化节目中。其实,文化类节目的形态还是比较宽泛的,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参差不齐的文化节目市场,如何将创新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文化类节目的烂俗化、表演化是接下来这个时代所需要认真思考的。

七、小结

电视文化类节目是现阶段深受观众喜欢的节目类型之一,它和一些博关注、博出位的节目有着明显的价值差异。时代的进步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观众也愈发认同文化类节目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启迪。在广电总局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下,电视从业者高举文化自信的大旗,开拓创新。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革新呈现方式,深挖内容,对电视节目的价值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文化类电视节目“高”在题材不“冷”在情怀,一味的说教是无法深入普通大众的,只有结合优质的内容以及创意的输出方式,文化类节目才能更多元地扩散和传播。其实,无论是站在时代潮流、受众还是电视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希望整个社会能够给予文化类节目更多的支持和宽容,能够让它们生根发芽,结出中国文明最美的花。

参考文献:

[1]李季.文化类节目的定位及发展反思[J].新媒体研究,2016(17):146-147.

[2]刘笑霓.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探析[D].湖南大学,2015.

作者:郑晓伟 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