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科技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时间:2022-07-22 10:36:02

中国电视科技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经济增长的需求与资源环境的限制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国家决策者将化解压力的希望寄托于科学和教育,尤其希望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中国传统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优势。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问题,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赖于全体劳动者和管理者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质迫在眉睫。[1]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指出,大众传媒要承担科学技术普及的任务。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电视责无旁贷要承担科技传播的功能。通过电视科技节目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信息,宣传科学观念与科学方法,弘扬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可以让科学技术走下神坛、走进千家万户,进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一、中国电视科技传播现状

(一)中国电视科技传播逐步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传播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电视台的关注,各种科技节目、科普栏目甚至是专业化的科教频道不断涌现,使电视科技传播逐步走上了规模化轨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从部级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到地市级科教频道的格局,甚至有些县级电视台也建立自己的科教频道,科教频道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笔者统计,我国现有部级科教频道1个(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教频道10个,地市级科教频道31个,比2007年增加了8个地市级科教频道。

(二)电视科技传播实现经常化

中国电视科技节目播出频次和时间不断上升,除了科教频道外,各级电视台的其他频道也有一定的科普(技)节目播出。根据2010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9.67万个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24.30万个小时,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7.56%和10.92%。

(三)电视科技传播形态多样化

有关学者将我国电视科技传播的节目形态分为电视科技新闻类、电视科技专题类、电视科技教学类。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类节目越来越受到制作部门的重视,同时依托不断发展的电视制作技术,我国科技类节目形态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笔者在有关学者分类的基础上,将我国电视科技传播的节目形态进行了细化(见表1)。

(四)电视科技传播方式娱乐化

以往的电视科技节目带给受众的是单调、枯燥的印象,无法达到同一般娱乐类节目等同的效果,但将科学和娱乐有效结合,能成为一种更为高雅的娱乐,并通过这种高雅的娱乐进行有效的科技传播,引导人们培养积极健康的电视消费模式和审美情趣。电视科技节目的娱乐化并不是推崇“娱乐至上”,而是逐步改变以往电视科技节目中以刻板体现严谨、以枯燥的形式显示权威的误区,力求集严肃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从而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普及科学观念、宣传科学精神,服务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如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这两档节目,较为成功的借鉴了美国探索频道的表现手法,注重讲故事,将众多科学知识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五)电视科技传播内容生活化

近几年在电视科技节目制作、叙述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少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严肃的话题或内容变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对于一些生活规律、常识的内容,通过科学的提炼和归纳,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有嘛别有病》等健康类栏目都是通过课堂式的讲解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误区和常见疾病通过电视手段加以表达,运用电视语言将复杂的原理通俗化,邀请专家讲解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方式和方法,并且在节目现场,主持人、嘉宾与观众形成有效互动。

(六)电视科技传播宗旨服务化

电视科技节目的传播目的就是让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走进普通公众的生活,增强公众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从而促进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电视科技节目传播宗旨得服务意识越来越浓厚,如北京卫视的《科学实验室》栏目的主打实用性、功能性风格,提出“服务市民、以人为本的宗旨”。内容涵盖大量日常的生活科普知识,揭示与人们生活、健康、安全等现象原理,得出正确结论,既实践已知的生活科学原理,还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和认识。

二、我国电视科技传播发展策略

(一)注重加强电视科技节目的舆论引导

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而且传播速度更是惊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科学技术不仅给人类带来灿烂美好的前景,也会给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此时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有责任告诉公众真实的科学技术,坚持正确的科学技术舆论导向,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然而,在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时,一些电视媒体缺少一种严肃、严谨的报道态度,没有秉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是恶意炒作吸人眼球。在电视科技传播中,缺乏正确的科学技术引导,片面追求科学新闻的轰动效应,对科学进展和科学家负载了过多的形象、声誉甚至行政包袱,或者发生媒体“越位”现象,这都将是科学不能承受之“重”。[4]因此,要注重加强电视科技节目的舆论引导。

(二)努力深化电视科技节目的分众传播

随着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增强,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受众为中心模式最早由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Sven?Windahl)提出。受众为中心是指受众为传播系统的主体,媒介的一切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传者应根据受众需要及受众反馈信息来进行相关传播活动。也就是说,目前大众传播已从“广播”转向“窄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电视受众也由集群化转向分众化,观众主体地位日益加强。电视科技传播也应顺应潮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受众,侧重满足某一层次范围观众的需求。只有节目受众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才能使目标观众群形成稳固的收视习惯。如重庆电视台的《科学十分钟》就主要针对少年儿童观众,把枯燥乏味的科学理论转换为一个个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科学小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增长科学知识。

(三)积极推进电视科技节目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就是指把电视台承担的制作任务分离,由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承制,电视台只管节目的购买和播出。有关学者将我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分为以节目为依托的制播分离、以内部机构为依托的制播分离等不同层级。目前,我国电视科教频道的节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制播分离。可以采购优秀国外电视科教节目版权,然后进行本土化改造;也可以社会影视公司独立投资,确定选题并制作节目,电视台向其选购节目。如北京绿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环保前线》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起开始在一些科教频道播出,目前已在全国百家电视台播出,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人口近9亿,而且美洲、亚洲、欧洲等地均有覆盖;还可以电视科教频道负责投资和选题甄选,委托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节目,电视台独享版权,或与节目制作公司共享版权;当然也可以联合制作,电视科教频道具有节目策划主导权和终审决定权,实施节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结合社会融资,打造品牌电视科教节目和栏目。

(四)大力提倡四级合办电视科技节目

四级合办电视是指中央、省、地、县四级办电视。笔者认为,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提倡四级合办电视科技节目。“纵向四级合办”电视科技节目主要指各级、各地的电视台可以联合办电视科技节目。电视科技节目的制作群体相对较少、力量薄弱,如果能“纵向四级合办”,就可以做到资源集约共享、优势互补、人员统一调配,如中央台和省级台的电视科技节目之间可以合作,集各地资源、各家所长共同策划一些品牌精品化的电视科技节目,或是举办相关的科普活动。“横向四级合办”电视科教频道主要指电视台与相关单位,如科技团体、科普机构、科研单位等,合作制作电视科技节目或是联合办科普活动。一方面,合作制作电视科技节目,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电视科技节目的科学性。尤其是电视科教频道的节目制作单位在发生重大科学事件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快速与有关领域科学家取得联系,及时有效的制作出具有正确科学技术舆论导向的电视科技节目。同时,还可以拓展电视科技节目的选题,丰富电视科技节目的背景资料等,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同央视科教频道合办了科技栏目“科技人生”。另一方面,联合办科普活动,可以扩大电视科教频道的影响力,提高电视科教频道科技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