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常态化叙事与烟火气风格

时间:2022-04-23 02:56:14

电视剧常态化叙事与烟火气风格

摘要: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影视策划及文本创作中,怎样处理好其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向来莫衷一是。观众和影评人在鉴赏历史题材电视剧时,对于剧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孰轻孰重,也是各执己见,难有定论。本文从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败得失中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辩证统一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历史剧;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辩证

一般而言,以历史事件(人物)为题材,或借用一定的历史背景进行故事创作的电视剧称之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简称“历史剧”,它具有“史”与“剧”的特点,即“史实”与“剧说”。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叙述史实处必定举证铿锵,令人折服;虚构戏说处亦不忘丝丝入扣,动人心魄。可以说,能否为观者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驾驭剧中史实与戏说之间的合理融和。

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内涵

“历史真实”具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历史真实演绎的事件,能够在呈现时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几乎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真相。不过,“历史真实”并不纯粹等同于“历史事实”,如司马迁的《史记》、后晋刘昫等的《旧唐书》等,让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真实”都是通过人为主观记录的,不可避免地与历史真相存在一定偏差。历史题材作品中的“艺术真实”是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加工、归纳和创造出来的,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人们生活轨迹本质的感悟,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揣测,故而“艺术真实”的存在是合理且科学的。可以说,能够紧握历史发展脉络,认清生活本质规律的“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这也就不难理解,即使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关羽并不是史书《三国志》中的陈寿所理解的关羽,却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因此,在不背离历史时代真实性的基础上,剧作家为使创作的故事达到艺术上的完整要求,可以适当采用夸张、突出、集中等手段加以渲染和虚构。

2实现历史题材电视剧价值追求中的思想误区

2.1背离历史真实

刻意追求“艺术真实”,为实现娱乐价值而盲目地迎合部分观众,不惜歪曲历史。例如:饱受观众诟病的一些“抗日神剧”中的“手撕鬼子”“投掷手榴弹击落战斗机”等桥段,就是背离“历史真实”的“典型事件”。因为这些桥段和内容已经严重违背抗日战争历史背景的本质脉络,既不是对“历史真实”的提炼加工,也没能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出当时抗日历史时期的真正面貌,与“艺术真实”大相径庭。可见,以实现“艺术真实”为借口抛弃“历史真实”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思路,难免会事与愿违。能按照创作者的臆想,实现些许的“艺术真实”犹可,但事实上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严重来说,背离“历史真实”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但会影响观众的历史观,而且恐怕连“历史剧”都称不上。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所言:“历史剧应该在时代背景、人物、事件等主要方面基本上符合于历史真实。”[1]

2.2舍弃艺术真实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重心在于“剧”,如果片面强调“历史真实”,只求还原,不求修饰,舍弃了“剧”的特性,历史题材电视剧将不可避免地衍变成实际上的“历史纪录片”,缺乏趣味性,令观众观看兴趣不高。近年来,历史正剧如《赵氏孤儿案》《隋唐演义》《楚汉传奇》等,以史为骨,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但收视率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相反,最近热播且戏说改编成分较多的历史剧《楚乔传》《庆余年》《绝境铸剑》等却是收视率爆表、成绩斐然。可以看出,脱离艺术加工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难有成就。这从观众对当今历史正剧作品的态度就能看出,剧情戏份过于平铺直叙,生硬地照搬史书文献所载,难以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可见,受众对纯粹的“历史真实”是有所抵触的。而且,历史题材电视剧对于历史进行百分百还原是不合时宜的。客观演绎固然重要,但历史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剧作,其创作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精神层面需求,使剧作广受欢迎。因此,通过虚构美化刻画出传神的人物角色,塑造出精彩的故事情节,这对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艺术升华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为追求娱乐价值和艺术价值,除了注重“历史真实”外,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内蕴的“艺术真实”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为实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娱乐价值和艺术价值,创作出优秀的历史剧作,创作者必须规避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任何一个缺失。茅盾先生在他的《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书中也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艺术虚构的实质是在充分掌握史料基础上,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虚构,而不是简单地向壁虚构;坚持不能随便修改历史与肯定艺术虚构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艺术虚构是建立在对史料中历史事实和人物的本质进行辩证分析并有了清楚的认识后才能进行的,从而实现客观存在之历史(历史真实)与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艺术真实)相统一。”[2]

3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如何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3.1正说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事实之”

“大事实之”,即在对史书有记载的重大历史事实与其所处的历史大环境进行还原的方面,不容有失。这对于以刻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核心的正说剧而言,遵照“大事实之”的准则理所当然。此外,“大事实之”对于那些仅借历史背景,人物情节极尽虚构的戏说剧而言同样适用。例如:全景式地描绘了汉代人民生活面貌的历史剧《汉武大帝》,就是以《汉书》《史记》为蓝本,一一重现汉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民俗,此乃通过大环境以及大时代体现出其“大事实之”。另外,此剧以恢弘的气势毫不含糊地讲述了汉武帝时期七国之乱、儒道之争、张骞出使、汉匈和亲等历史大事纪,展现了汉武帝刘彻一生跌宕的纵横驰骋,而对卫青、霍去病远征漠北,大破匈奴得以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更不惜以浓墨重彩绘之,此间通过从“大处”展现的“历史真实”,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深深感染了诸多受众,成功引发受众的观看热潮,豆瓣评分高达9.1分。历史剧《汉武大帝》片段如图1所示。

3.2戏说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事实之”

以艺术虚构为主的戏说剧,虽其并未背负传递历史真相的伟大使命,仅仅是借着历史的外衣让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得以直抒胸臆,却也同样谨遵“大事实之”的原则。例如: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辰》在2019年一经播出就火遍了朋友圈、公众号和微博。该剧之精彩绝伦,俨然成为经典,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长安十二辰》在展示故事架构的跌宕紧凑、浮想联翩的细节设计、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的同时,也不忘将盛世长安的欢快繁华之景呈现在世人眼前,无论人物的服饰、道具,还是风景等都尽最大限度还原繁盛之唐的场景,体现了紧扣历史之“大处”的发展,虚中见实,方证其经典。历史剧《长安十二辰》片段如图2所示。

3.3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小事虚之”

桥段的构造、艺术的雕琢、丰腴的细节正是历史题材电视剧魅力之所在,为实现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小事虚之”同样关键。唯有这样,历史题材电视剧才能摆脱教科书式的生硬说教,塑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从而赢得受众认可。历史题材电视剧作为精神消费品,在表现深邃之余还需追求引人入胜,才能应对“收视率”这一现实问题。上文中所提到的历史剧《汉武大帝》,创作者在抓住主要脉络这些“大事”之余,下足了功夫雕琢细微处的“小事”。就拿“废长立幼一事”来说,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书《史记•外戚世家》中原本是这样表述的:“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景帝怒,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3]从《史记•外戚世家》能够看出,“废长立幼一事”的导火线是王夫人暗地里“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一事激怒了汉景帝所致。但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为深刻展现长公主刘嫖睚眦必报、飞扬跋扈的性格,巧妙将“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一事从王夫人转移到了长公主刘嫖身上,通过这一改动有一箭双雕之奇效:一方面体现了长公主刘嫖为打击栗姬母子是如何煞费苦心;另一方面更是为塑造隐忍而富有城府的王娡(王夫人)那种前恭后倨、野心勃勃的形象起到了迁延暗伏的作用,推迟了其真实秉性的暴露,为受众带来更为震惊的思想反差,令《汉武大帝》更具其戏剧性,成为“小事虚之”叙事技术的典范,因而广受好评。

4正确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辩证统一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的一种,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会对社会价值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要探究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成功与否,需要从其创造出的两方面价值来看,一为娱乐价值,一为艺术价值。所以,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娱乐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将是剖析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能否起到关键作用的标准。因此,要想实现历史题材电视剧娱乐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赢,就必须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饱受争议却又极负盛名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走向共和》可以说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典范。《走向共和》紧扣清廷倾覆、外寇侵华、民主衍生、走向共和的历史大潮,相对真实地再现了因为甲午战争的刺激国人逐渐走向觉醒的艰辛历程,同时历史大事纪基本上真实可信,与历史上国人对民主共和艰苦卓绝的追求相符。而在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细节上,却是颠覆传统,大胆地进行了艺术虚构,通过悲剧式的历史人物塑造表现出中国的耻辱史,不禁令受众感同身受。该剧中主要人物之一李鸿章苦撑国事,同时精于世故,巧施手段,实干兴邦,表现其无私救国的渴求,却又时刻面临着国家贫弱、饱受欺凌的现状,无可奈何而又鞠躬尽瘁,从而展现其人性、光辉、悲剧的一面,虽与其史载“委曲求全、卖国贼等”形象存在出入,但受众仍然不禁为之动容。《走向共和》另一典型形象的塑造当属国父孙中山。在剧中虚构了孙中山在广州巡抚衙门前当众积极剪辫的一幕,对其剪辫后被衙门杖打的场景还进行反复表现。事实上,孙中山是在其国外漂泊时就断发改装了。此处的编造无疑是艺术的表现,借此“小事虚之”,完美展现出孙中山穷其一生精力追寻共和的决心,令观众折服其信仰之坚定以及其天下为公的抱负,即可见创作者用心之巧妙。《走向共和》一剧的成功在于将小处的“艺术真实”与大处的“历史真实”完美结合,全景式地为受众展现了中华民族推倒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气势磅礴的艰辛历程,谱写出史诗般的国民觉醒篇章。

5结语

总之,纵观优秀历史题材电视剧之成功,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辩证统一而已。对二者关系的割裂不切实际,由此衍生的电视剧亦难成大器。认清“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真正内涵,从而避免形成“艺术的虚构品”以及“历史教科书”,实现创作者与受众共同追求的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对于影视从业者进行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尤为重要。一言蔽之曰:以历史真实为骨,借历史之镜,能明今人之理;以艺术真实为髓,作艺术之剧,能显古人之风。

参考文献:

[1]吴晗.论历史剧[J].文学评论,1961(6):22.

[2]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98-99.

[3]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13.

作者:曹陆军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