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口语传播教学研究

时间:2022-11-15 08:54:59

广播电视学专业口语传播教学研究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开展口语传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广播电视学专业以培养广播电视领域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具备采编播一体化的综合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将产品传播给用户。不论是通过声音进行传播的广播节目或新媒体音频节目,还是通过声画传播的电视节目或新媒体视频节目,口语传播至关重要。比如,新闻主播的播报,新闻出镜记者的现场直播报道,新闻节目主持人对嘉宾的访谈、对新闻事件的评述以及新闻评论员对时事热点的评论等。公众表达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一大难题。在演讲时当众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在直播镜头前沉着冷静地将突发事件准确流利地进行现场报道;在访谈节目中能与嘉宾深入交流,与观众实时互动,游刃有余的掌握话语权,把控节奏,调节气氛,将话题层层推进;在新闻评述时有理有据,有力有节……做到这些实属不易,不仅需要信心和勇气,更加需要技巧和能力。既具有丰富的新闻传播学识,又具有过硬的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记者型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的必要前提。笔者以拥有广播电视一线(播音主持、编辑记者)从业背景为基础,以家喻户晓的央视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为楷模,着力培养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口语传播实用人才,为时声。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所需培养的口语传播能力

(一)演讲与辩论能力。公众表达是知识输出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应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演讲与辩论能力,能在公共平台上发声。演讲,又叫公众演讲,表达观点,引发共鸣。首先,演讲能够锻炼学生上台说话的胆量;其次,能够培养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时的辨别是非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接着,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气质和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讴歌时代先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学习强国、筑梦中华的有为青年能够通过演讲发出时代最强音,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鼓与呼。辩论,是大学里一种常见的语言竞技比赛,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以激发他们的表达热情。在快节奏、强压力的态势下,双方辩手在唇枪舌战中,能够反映出他们独特的思辨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巧妙的说服力。引经据典也好,口吐莲花也罢,无论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还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不管是高雅大气还是幽默风趣,据理力争要以理服人,言简意赅要切中要害,巧舌如簧要天衣无缝,久而久之就能练出一张中国好舌头,说出一口中国好声音,吟出一段中华好诗词,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哲学的大美至简,中国语言的精彩绝伦。2019年5月30日,CGTN主播刘欣与Fox主播翠西•里根就中美贸易摩擦等相关议题展开了一场隔空电视辩论,刘欣用主播外交的方式获得了褒奖,圈粉无数,“刘欣效应”迅速蔓延全国,国人纷纷为刘欣加油点赞,刘欣以她从容优雅的态度通过辩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也发声力挺:“真理越辩越明。”这样的辩论生动有力,震撼人心。(二)采访与报道能力。广播电视台以新闻立台,为适应新闻生产工作的需要,广播电视学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采编播一体化人才的重要抓手。新闻记者在对被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既要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又要提出好问题,而提出好问题难能可贵。首先,新闻记者应具有扎实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应在采访前明确采访目的,搜集采访素材,写好采访提纲,做好案头工作;其次,应具有临场应变的能力,向被采访对象提出问题时学会察言观色,用心聆听,从而达到采访目的,好的提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杨澜之所以能够多次出色完成对国际政要的采访任务,在于她的充分准备和灵活应对。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广播到电视,新闻频道全天候播出,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真实直观,直击人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笔者从次日的四川电视台《早安四川》中看到,赶赴地震灾区的多路记者通过电视直播进行现场报道,通过他们对震区灾情与救援情况的介绍,对救灾人员和对灾民的采访,深刻感受到这是一支新闻素质过硬、报道语言精准、经得起考验、英勇善战的新闻采访报道队伍。广播电视媒体需要拉得出、打得赢的新闻采访与现场报道记者。笔者在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看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招收新闻与传播领域口语传播实务研究方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1名。由此可见,培养高水平、专业型的新闻采访与报道记者势在必行。(三)主持与评述能力。广播电视新闻行业需要具有新闻传播素养、广播电视技能和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新闻记者、主持人、评论员,高等院校应大力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后备人才。当前活跃在央视新闻节目中的白岩松、董倩等被称为“记者型主持人”,他们具有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不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的他们以独特的采访与主持风格赢得了受众的认可与好评。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鲁健和央视新闻频道的王宁等被称为“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们都具有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历背景,既能播报新闻、主持节目,又能访谈嘉宾、评述新闻,知识结构健全,播、说、评、谈能力俱佳。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评述能力的结果,值得广大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口语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

第一,人才培养要与广播电视行业接轨。学界要与业界联动,培养人才不能闭门造车,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培养适用型人才,向业界输出精兵强将。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院校侧重于理论教学,但也要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加大对学生的业务指导力度。第三,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将广播电视一线优秀的的记者、主持人请到学校担任业界导师,将校内的一线教师送到广播电视台进行业务培训,将书本上的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试想:一个从未进行过采访报道的老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新闻记者?一个从未主持过节目的老师如何能够教好学生新闻评述?第四,为学生提供“习武练兵”平台。利用校园电视台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广播电视台联合培养人才;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或汇报演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笔者于2019年6月18日晚组织学生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青春•中国”的口语传播汇报演出,节目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既有中英文演讲、辩论、脱口秀,又有现场报道、新闻访谈、新闻评论等,将新闻与艺术相融合,严肃活泼,张弛有度,展示了卓越的口语传播教学成果,展现了广电学子激昂的青春风采。

笔者由广播电视生产一线到广播电视教育一线,目睹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巨变。广播电视学专业口语传播教学的尝试既艰辛又欣喜,培养广播电视口语传播人才任重而道远。新闻是有温度的,语言是有力度的,而教育更要有热度。

参考文献:

[1]罗幸.微时代的口语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2]秦琍琍,李佩雯,蔡鸿滨.口语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卢景超.电视口语传播理论和实践[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於春.主持人即兴口语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尚亮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