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广播电视节目的“方言现象”

时间:2022-11-15 08:52:43

解析广播电视节目的“方言现象”

摘要:近年来,方言节目出现在各大广播电视中,因为其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为主流普通话电视节目做了一定的补充和调剂,也取得了一些社会反响,但部分方言节目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质疑。基于此,本文对当下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现象进行了理性化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广播电视;方言现象;优势;缺陷

方言是地域差异的载体,是一种地方文化,蕴含的意义比较丰富和深刻,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方言节目被应用到了广播电视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具有两面性,方言节目同样如此,在其盛行的背后也带来了部分不利影响。

一、方言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贴近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民俗习惯。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收视率比较高且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方言节目运用的是家乡语言,人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熟悉感和亲切感,使节目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更为贴近。方言作为地方语言,其中包含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地方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化特性和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体现着当地最为原始和朴素的思想,因此,方言节目在当地人们眼中比普通话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更为亲切。通过相关调查得知,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懂得合理使用方言的主持人都比较受大众群体的欢迎和喜爱,比如,在一些当地人说当地事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把当地的历史故事、风俗人情、以及传统文化用方言表述出来,必要情况下使用只有本地区群众才能听懂的词汇和语言,既可以让受众群体获得本地信息,了解本地文化,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幽默性,也可以活跃受众群体的情绪和心态[1]。(二)顺应受众群体对多元化文化的需求。现阶段,人们处在信息化的时代,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都比较繁重,在开放性、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影响下,人们希望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来进行情感交流、消遣娱乐、释放压力等多元化的活动,对严肃、古板、高雅等的广播电视节目逐渐产生了视觉和听觉疲劳,需要愉悦、流行、刺激等的广播电视来起到调剂的作用。例如,以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这档节目为例,这是一档融合了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以及访谈等多方元素的娱乐节目,它将当下比较流行的元素和民间话题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把欢乐和轻松带给了受众群体。(三)提升了主持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在广播电视中,主持人使用方言主持节目,以平民化和口语化的方式将自己置于和受众群体平等的位置上,受众群体可以充分感受到主持人对其的尊重和重视,受众群体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主持人看成是一位易于沟通,彼此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因此,主持人通过使用方言很好地将自己和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拉近,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轻松和自然,与受众群体的沟通也会更加的方便和容易。例如,以广东卫视《谁语争锋》这档节目为例,这是一档以广东地区方言为竞技的节目,融合了广东的地区文化,主持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主持节目,趣味性比较强。其次,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还可以很好的美化语言表达方式和能力,更加准确、形象、有趣地将自己无法用普通话表达的语言用方言表达出来,将一些比较深刻的为人处世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给受众群体,对受众群体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另外,使用方言主持节目,主持人的语感也会更加灵活和丰富,主持人主持节目时最重要就是对语言的组织,要求主持人要有非常丰富的词汇量,而在实际的节目主持的过程中,面对独特情境时运用方言就可以很好地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同样可以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二、方言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弱化了语言示范功能。我国的语言文化和方言比较繁杂,为了实现统一交流,就比较重视普通话的教育和推广,为了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国家在语言文化方面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办法,极大地推动了普通话的普及,提高了普通话的质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方言节目的出现,以及逐渐的增长趋势,弱化了部分语言工作者的意识。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语言不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沟通和交往,在一定程度是上还会制约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是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和导向,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力比较大,如果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大量使用方言,受众群体在收听和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普通话的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会逐渐减弱。例如,以方言综艺节目《方言达人》为例,这档节目通过答题赢奖金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降低了学生对普通话的认同。另外,学生群体,模仿能力比较强,容易去模仿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表达,很多方言节目中主持人为了体现与观众的无感距离,在语言的使用上非常粗俗甚至口不择言。媒体的形象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另外学习普通话还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无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良好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方言节目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弱化了广播电视原本的语言示范功能和作用,对学习和掌握普通话造成了不利影响。(二)容易造成地域歧视。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比较广,但受众群体的需求又是各不相同的,而方言节目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的需求,方言节目用本地语言,可以使本地受众群体产生亲切感和贴近性,节目效果比较良好,但广播电视节目面对的是大众群体,而不仅仅是本地群体,尤其是现阶段城市人口流动性比较大,而且城市内外来人员也比较多,收听和观看广播电视节目也是这部分外来人员了解当地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的重要方式,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就会对这部分受众群体造成影响。例如,以现阶段城市《都市调频》广播节目为例,其中很多内容主持人都使用方言进行广播,比如,城市交通路况、天气情况、以及城市风俗,本地城市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人在此学习和工作,这部分外地人就无法听懂和明白方言节目的内容。广播电视节目是反映社会信息资源的公共平台,应该要为社会所有群体服务和共享,如果过度使用方言和方言节目,就会对地区内的外来人员起到一种排斥或者屏蔽的作用。(三)制约了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话的重要性更加的突显了出来,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普通话不仅可以帮助不同民族人们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还对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体现的是地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整合和运用方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过度使用地方方言,随着各类方言节目的出现,就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让人误以为学习和推广普通话不再是现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影响,所以,广播电视节目可以适当使用地方方言,但需要把握好度和量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提升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与讨论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我国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自195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经过几十年努力,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已经占到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颁布)也明确了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范使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要求,是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同样,方言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显现,是非常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多学科的学术价值、独特的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因此对于方言也要加以重视和珍惜,但是方言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途径是多样的,不仅仅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这一个途径予以传承,通过多种形式对方言这种非物质资源加以活态保护,要认真开展方言的调查、记录、保存和多样化的科学研究,以便妥善保护、科学利用和创新发展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指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通知》对有关方言的限令,针对的不是节目和方言本身,而是节目主持人及其方言的滥用,尤其是个别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俗语、地方腔调、英文、成语误用和变体等等不规范语言,造成了及其不好地影响。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分众化和本土化的模式制作电视节目,但应该从本地文化中挖掘具有深度和精华的内容适当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中,为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规范和引导方言节目,让其可以更加健康的发展。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节目使用方言的现象主要集中在选秀等综艺娱乐节目中,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湖南、广东等地的卫视综艺节目中,在某一阶段都存在过不同程度有使用方言的倾向,这些品牌节目,更要带头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积极承担应尽的普及普通话加强社会凝聚力的社会责任。当前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日益复杂,广播电视系统作为大众媒体有义务引导观众准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要认真把握好普通话在播报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好方言在播报中的积极作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话,起到其示范和推广普通话的积极作用,使广播电视节目成为最具特色和文化的精神产品,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军.对电视节目“方言热”的冷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8,(02):26-27.

〔2〕闫顺平.方言广播节目媒介转型中的趣味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03):31-32.

〔3〕相天春.试论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现象”[J].中国地市报人,2014,(03):98-99.

〔4〕李度.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心理动因[J].新闻世界,2011,(05):50-51.

〔5〕刘婷.陕西方言电视节目传播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11-18.

〔6〕尹如歌.方言广播电视节目的思考与对策[J].新闻前哨,2018,(02):31-33.

〔7〕刘艳洁.我国方言类电视节目传播生命力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06):107-108.

〔8〕易铭.浅析广播电视节目中普通话和方言的应用[J].新闻传播,2017,(01):104.

〔9〕厉忠杰.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与文化传播[J].现代视听,2017,(04):72-73.

〔10〕朱腾.语言生态视野下的方言电视节目传播价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2-12.

作者:韩学卿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