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0:41:32

解析

解析范文篇1

一、认为名牌与自己无关。我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困难企业,还让我搞名牌?名牌战略是大企业的专利。

二、认为名牌可以一蹴而就。于是急于求成,寻找捷径,以致误入歧途。

三、认为名牌就是名声,无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名声搞大就可以创成名牌了。

海尔是我国公认的实施名牌战略成功的企业。我们应该用海尔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海尔是奇迹。从1984年亏损147万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而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是一个奇迹。

海尔是大海。海尔人的胸怀是海,他们面向世界。海尔的经营是海,它成功地进行着多元化经营。海尔的经验也是海,已经出版了许多研究书籍。

本文不是全面阐述海尔,只是侧重从名牌战略的角度对它做一些解析。

解析之一:海尔对名牌战略认识得最早,实施得最认真最持续

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早在1985年,也就是海尔还刚刚起步,还处在困难阶段,就明确地提出了创造名牌的目标。

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发生在1985年,也是发生在海尔的起步阶段。谈论这个事件,许多人佩服张瑞敏抓质量的决心,但没有充分意识到他抓牌子的聪明。单纯地从物质效应来看,也许是可以不砸的,因为那些冰箱还可以修理。但张瑞敏要的是向全国消费者表态:我海尔就是对质量一丝不苟!76台冰箱的经济损失和造就了一丝不苟的名声,两者之间的得失是不成比例的。

想想看,那个时候,许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还没有树立起来,更何谈名牌意识?而海尔就明确了这个目标,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很小,企业还没有更多的富裕资金,所以没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他们不明白,企业不是等大了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利用名牌战略搞大,海尔就树立了最现实的榜样。

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战略是企业从小变大的催化剂,是从小成长到大的重要桥梁,而不是等到大了之后才能收获的成果。

是否把名牌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现在仍然是我国企业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但是成为怎样的制造基地,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粹的加工基地;一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基地,这两种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解析之二:海尔的名牌培育遵循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海尔品牌发展到今天,大约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

1984年到1991年为确立名牌阶段。

发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1991年获得驰名商标是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1992年到1998年为迅速扩张阶段。

这个期间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1999年到现在为国际化提升阶段。

在国内坐稳了位子之后,海尔不失时机地进入新的国际化经营的新阶段。用张瑞敏的说法是“国内无名牌”。对自己品牌的要求,也由“品牌国际化”到“国际化品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仅把自己的产品打到世界市场上去,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经销和生产机构,海尔提出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海尔初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通过这样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品牌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适合当时情况的恰当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目前有些企业在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之后,又犯了急性病,企图在一个早晨就把自己打造成名牌。他们或者迷信广告,认为只要把广告做得震天响,甚至发明了“地毯轰炸式”的广告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成为名牌;或者过分迷信策划和点子,认为只要有哪个指点,来一个什么绝招,就可以在几天之内成为名牌;或者花钱买荣誉,对这个奖牌、那个奖杯过分感兴趣,过分迷信,认为这些东西一到手、名牌也就到手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出现一些流星式的所谓“名牌企业”,更多的则是花钱打了水飘。

即使有了名气,成了名牌。它的成长也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见你的牌子,确信你的产品好。

第二阶段:企业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了你的牌子不仅确信产品好,而且确信企业好。(于是他们确信,在这个牌子下面的所有产品都是好的。)

第三阶段:社会名牌阶段。

名牌已经不仅仅是和某一个具体企业相联系、相对应,它可以和许多企业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麦当劳之所以能够进行连锁经营就是如此。中国的“全聚德”,创造它的原始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在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仍然活着。它们成了社会的财富。

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像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是逐步生长起来的。而不是按照主观意愿随便捏造出来的。所有真心搞名牌战略的人,必须踏下心来,准备并实际做持续的努力。

解析之三:海尔在实际操作中深刻地把握了名牌的实质

名牌的实质是什么?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看看海尔的三名话:

第一句话,“真诚到永远”。

对谁真诚到永远?对消费者。对消费者真诚到永远换取的是什么?换取的是消费者对海尔的信任和喜爱。不是一时的喜爱和信任,而是永远的喜爱和信任。这就抓住了名牌是最基本的实质,那就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以心换心的关系,是由于企业对消费者永远不变的真诚,换来消费者对企业真诚的、持久的、广泛的信任和喜爱的关系。

——许多人不明白,以为名牌就是知名度,以为不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提高了知名度,就可以成为名牌。不错,确实有相当一些企业用一些绝招在很短的时间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后来又怎样呢?不是很快又下去了吗。

企业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是靠三个度来建立和维系的。第一个度是信任度,消费者认为你真诚,你可靠。第二个度是美誉度,不仅认为你可靠,而且认为你干得好。第三个度才是知名度,这是在前两个深度基础上的广度的概念。

就是说,不是少数人知道你可靠、干得好,而是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你可靠、干得好。不首先建立信誉,而单一地抓知名度,即使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也会是像空中楼阁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化为乌有。

第二句话,“追求卓越”。

对“追求卓越”海尔有一个简明的解释:要干就要争第一。后面这句话可能是借鉴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的观点。他认为GE在选择产业的时候,必须选择可以做到第一第二的产业,否则就不要做。这话是不错的。但我考虑到中国的特色和目前市场竞争的特点,曾经建议海尔把这句话改为“要干就是一流”。因为根据市场竞争的原理,最好是多赢或双赢。“第一”有排他性,而“一流”则没有排他性。现在把“要干就是第一”改为“要干就要争第一”,加了个“争”字,也很好。

这句话包含了名牌包含的第二个关系,那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同行企业之间的关系。名牌企业在各个企业之中不是普通的一员,而必须是佼佼者、领先者、出类拔萃者。

当然,所谓的领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什么范围领先,在什么方面领先,在什么时间领先,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过去曾经有过的自行车的八大名牌,碳酸饮料的八大名牌,那是在对外封闭的条件下认定的,但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品牌进入了,我国原来的这些名牌就在技术和经营等方面失去了领先性,也就很快衰落了。所以,在竞争对手中间领先是很重要的,即使不是各方面都领先,但至少有一个或几个重要方面领先。不然,你最多叫一个运行着的企业,但不能叫名牌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还没有做到领先的企业,就企图成为最有名的企业。他们不是靠把企业做成佼佼者,而是靠炒作,甚至靠不正当竞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另一种误区是把“第一”变成了“唯一”,“老子天下第一”还不行,还要“老子天下唯一”,不分青红皂白,妄想消灭一切竞争者。结果闹得众败俱伤,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第三句话,“先造势,后谋利”。

这是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什么是“势”?很难解释得很清楚。自身的状态,自身的位置,会形成一种势;外界的名声,外界的评价,会形成一种势。势,在张瑞敏的眼中是那个可以生成“有”的“无”。所谓“无”在这里不是不存在,而是看不见——它是存在的,只是看不见。

我们综合海尔的做法和经验,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名牌必须具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既善于用有形造无形,又善于用无形造有形。这个关系是实施名牌战略在操作层面上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这个关系的正确处理,前两个关系都很难处理好。名实关系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核心所在。

海尔非常注意用有形造无形,又非常注意用无形造有形。1985年砸冰箱,最奥妙之处并不在于一般理解的严格要求。这当然是严格要求。它的奥妙在于用有形造无形。造两个方面的无形:一个方面是职工的质量意识,这是无形的。另一个方面在消费者中间造自己的信誉——海尔是一丝不苟、毫不凑合的!

这种用实造就的名,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言辞和形象俱佳的广告,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造就的名,一旦形成,就是结实的,不容易被破坏的。到了90年代中期,海尔的大发展阶段,用“吃休克鱼”的办法搞低成本扩张,就是另一个侧面,那就是把无形变有形。休克鱼虽然好吃,但是没有名牌还是吃不到的。而海尔正是抓住时机把品牌的扩张力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对照海尔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两种偏颇:一种是孤立地造名,用空洞的言辞造名;一种是造了名,有了名不会用,不会转化为有形。

综上所述,海尔实际上抓住了名牌的实质,抓住了名牌包含的三大关系,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并相应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对策理念。所以,它总是敲到了点子上。

解析之四:海尔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打造名牌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反过来套用——“失败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道路”。

那么海尔的成功之路是什么呢?纵观海尔打造名牌的做法、策略和进程,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实至名归”的第一层含义是“实”字领先。

首先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并且做出成绩来,用做出来的成绩去获得名声。而且必须是名实相符,不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海尔不是不要名,而是不图虚名,更避免图虚名得实祸。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们花多大的力气抓企业内部管理就可以明白了。

“实至名归”的第二层含义是“实”要转化为名。

“实”可以转化为“名”,“实”必须转化为“名”。但“实”转化为“名”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两者结果大不相同。这里的关系是要有正确而全面的品牌意识。有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埋头苦干、不事张扬这样一种个人的作风直接搬到企业的经营中来,这是混淆了概念。海尔从一开始就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并把它集中到自己的品牌中来。

“实至名归”的第三层含义是“名”应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甚至是最终的归宿。

这一点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他们之所以重视品牌,是因为品牌可以帮助他们卖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从名牌战略的角度看,就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如果一些举措对品牌的成长和塑造有利而对于眼前的利润并无多大意义,究竟要不要做呢?企业的经营最终是要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还是最终把自己的业绩存入品牌呢?

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海尔的思维。

一个是研制能够洗红薯的洗衣机。仅从销售的角度看,这种研制是不必要的。因为不会有多少人买洗衣机去洗红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为了表示海尔对消费者意见的重视——哪怕是看来不合理的意见也会得到重视,他们还是研制了这样的洗衣机。其实更主要的目的倒不是为了从这种洗衣机上赚多少钱回来,而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海尔可以造出你需要的一切产品,包括“无理要求”产品。

再一个事例就是进入国际市场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方针。其目的也是为了造名(海尔说“造势”)。德国市场即使准入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卖很多冰箱。但海尔的冰箱能够进入德国,而且有那样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这就增添了海尔品牌的名,进入其他国家也就是不在话下的事情。

在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今天,在文化力已经深深介入经济活动的今天,企业的最终业绩的表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明确企业必须获取利润。

第二阶段,与获取眼前利润相比,更重要的是占领市场。因为谁占有了市场,谁就能够永久地获得利润。

第三阶段,企业的根本发展表现在资本增殖上。

第四阶段,资本中的无形资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低成本扩张。于是人们懂得了,利润是财产,资本是财产,品牌是更重要的财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最终体现在品牌的成长上。他赚多少钱都可能很快流失,但如果真正地树立了品牌,那它将会长期起作用,甚至永不消亡。

“实至名归”的方针与海尔的媒介宣传策略

回顾海尔的成长历程,海尔名气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广告,它从没有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靠类似价格大战之类的大策划和大动作;更多地是靠新闻宣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海尔重视公关活动,和新闻单位的关系搞得比较好。

确实,海尔是重视和各种媒体搞好关系的——这是现代大企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但为什么能够搞好关系呢?搞好关系为什么就能够发挥作用呢?其中有一个关键所在是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那就是海尔出新闻。如果海尔没有新闻事实发生,想宣传报道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海尔,“实至名归”的这个“实”,除了上述的各层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新闻媒体所需要的,当然媒体就会对海尔感兴趣了。

海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比较多,主要是因为:

一、海尔这个大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引起人们对它的特别关注。

二、海尔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事情往往首先从这里做起来。张瑞敏到哈佛讲课,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一般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但对中国来讲,这是“第一个到哈佛讲学的中国企业家”,代表着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面貌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家争光,这就是新闻了。

三、海尔的一些具体操作往往具有新闻色彩。有人说,海尔善于“编故事”(这话带有一些贬义)。我想,它的故事并不是编的,而首先是做出来的。进入德国市场的故事,难道是编出来的吗?但海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总能找到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这不是缺点,这是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是优点。

四、张瑞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企业家,所以在海尔发生的故事中往往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

五、海尔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善于捕捉这样的故事,并把它们及时总结出来提供给新闻界。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我认为,企业和新闻界的这种关系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把企业的内涵及时地宣传出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本身的思考,借鉴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

说穿了,能够做到海尔这样,无非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身有新闻;二是本身善于发现新闻;三是和新闻界的良好关系可以及时传播这些新闻。

——就中国而言,一些大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舆论联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题材,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遇到了风险,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及时把自己的意见传播出去。信息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过去一般所认为的吹牛和张扬并不是一回事。

解析之五:海尔非常重视品牌管理,并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体系

品牌既覆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又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因此必须掌握品牌管理的本领。海尔在以下几点上有很成功的经验。

1、借用世界名牌起步,但到一定的时期摆脱“拐棍”,自己独立行走,独立发展。

海尔最初的品牌叫做“琴岛——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是它老师的名字。这是借名起步的策略。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中国的企业可以自己造出好冰箱,利用外国品牌是为了有利于开拓市场。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品牌逐渐缩短:“琴岛海尔”,最后是“海尔”,就成为完全独立的品牌了。

这个品牌的特点是简单,而且具有广泛的涵盖力。

我们提出,要有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是就最终的追求目标说的,并不是排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

2、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品牌的内涵。

海尔不断向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他们实际上是按照前面说的品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工作的。

首先把自己的品牌铸造成“产品品牌”。这是从冰箱开始的。“海尔冰箱”——“名牌产品”,做冰箱的海尔——产品品牌。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的冰箱好”。

第二步把它铸造成“企业名牌”。产品的多元化,海尔不只是冰箱,而是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这个企业好,因为这个企业好,所以它生产的东西都好。

第三步把它铸造成国际品牌。他们先提的是“品牌国际化”,后来又提出“国际化品牌”,这就是在向着社会名牌——世界名牌进军。

3、与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套,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是许多企业忽略的问题。而海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为数极少的企业之一。

海尔的品牌体系可以称为“家族式的品牌体系”。海尔这个总商标是家长,下面有各个分商标,如同各个子子孙孙。冰箱是王子系列,洗衣机是神童和丽我系列,空调器是英才系列等等。这样的品牌体系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比较好地衔接起来了。总品牌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分品牌起到了体现新扩展的作用。

一个好的品牌体系,其主要作用仍然在于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呢?老朋友的关系是最好的。总是在各种产品上出现的“海尔”就是消费者的老朋友。但老朋友如果没有新的话题,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分品牌就是新话题。所以,海尔的品牌体系既有老朋友的意思,又有新话题的意思。不断加强着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通过海尔的品牌体系,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海尔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和发达,因为它不断添人进口,不断有新的家族成员显示风采。

解析之六:海尔用名牌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那么中国怎样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呢?同志去年10月22日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非常清楚地阐述了我们的基本战略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三:把外国企业的三个优势和中国的三个优势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三个要求的世界制造基地。

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三个优势是: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中国的三个优势是: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三个要求是: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当然要考虑某一个方面的要素的情况,例如劳动力成本低的要素,但更重要的是靠“结合”,靠“综合”形成。

结合和综合的途径是多样的。有各种依托而形成的综合。依托本土市场,依托劳动力成本,依托资源的垄断,等等。

例如我调查过的中集集团,集装箱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7%,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到第六名的总和。它主要靠了两个优势的综合,本土市场优势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又靠着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国际化经营综合形成的优势。

例如我们的中药,本来具有资源、人才等优势,但是没有综合进现代手段,因此没有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把现代化手段综合进来,就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海尔创造了一种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结合和综合进而造就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海尔的战略其实可以称为“名牌综合优势战略”。

开始的阶段,海尔并不具备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但它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于是它引进技术,把德国利勃海尔的冰箱技术引进来,并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这就造成了技术、成本、本土以及管理的四个优势的综合,并首先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竞争。事实证明获得了成功。整个中国家电业其实也是用以上办法获得成功的。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利用这种综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利用品牌扩展提升了这种综合,品牌、信誉和企业的实力同步增长。

尤其可贵的是,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它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并尽情地发挥了这个强项——那就是以“星级服务”为口号建立起来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个网络更提高了海尔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现在,在国际竞争中,海尔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品牌形成的综合优势,进行新的综合,并造就新的优势。

张瑞敏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记者的回答是一个典型的说明。他说,同跨国公司比,我们没有资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国际市场优势,我们惟一高于他们的是我们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我不是用这个网络去封杀外国企业,而是利用这个优势与他们合作,我允许他们利用我们的网络卖他们的东西,以此来换取在国外我们利用他们的网络来卖我们的东西。很快海尔就和日本的三洋签定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在美国等地方设厂,这是另一种品牌优势下的综合。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我想,需要把名牌综合优势战略的内涵再稍微详细地说一下。

第一点,现实的市场竞争力都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要素可以形成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虽然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如果管理不好,效率很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很高。所以,不仅要注意形成竞争力的某些“必要条件”,还必须注意形成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这就是要对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平常我们说“整合”。

第二点,要进行整合、综合,必须首先发现和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以此为立足点和人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第三点,这种综合和整合是有方向的,关键是谁主导综合和整合?综合和整合之后谁成为主导?

第四点,能够成为主导的依托是多种要素,资本、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等,但最重要的、最有发展潜力的、最有主动性的依托是品牌——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汽车工业,其实就是由于失去了品牌成为外国的附庸。我认为,最有前途的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是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当然还需要恰当的策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五点,自己的品牌只能靠自己创造,一定情况下,品牌是可以引进的,但最终品牌是“引而不进”——用别人的品牌,用一百年,品牌还是人家的。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企业家,应该着力于创造自己的名牌。

解析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63353

材料解析题自1989年问世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事实证明,这种题型是能够大面积地测试学科能力的。从1989年到1994年的材料解析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所选材料都很精到,都可以从中引出一些观点进行评价,同时题目中注意引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用材料中的信息支持特定论点。

几年来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方式在不断变化,难度也在逐年提高。引用的材料也由1989年的一段增加到四段,问题也由一问增加到多问。如1992年高考的第46题、1993年旧高考的第40、41题,1993年新高考的第49题和1994年新高考的第40题等都是四则材料组成。分数也由1989年的4分,增加到1990年、1991年、1992年的10分,1993年提高到15分,会考后的新高考增加到30分。

从1989年以来,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选材方法不断变化。1992年以前材料解析题选材内容是与课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而所要求的答案,也是考生在历史课中学过的。从1992年老科目组材料解析题开始,有的史料所述内容则是课本中没有出现的,所要求的答案也是考生在历史课本中没有学过的。如1992年历史高考试卷中的材料解析题第46题的材料2:“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摘自《胶滨语录》)材料2较之另外三则材料,较之1989~1992年的其它材料解析题所引的材料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选材方法方面,材料2提及的“均田之制”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的北魏和唐朝部分,而在明朝部分没出现过。在考查目的方面,材料2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能运用在其他历史时期中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所引另一历史时期的材料并回答问题的能力。材料2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的出现,发出了选材方法改革的一个信号,那就是选材不受历史时期的约束,这一历史时期涉及的知识,可以推及到另一历史时期的材料中去。

1993年新科目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在选材上又向前跨了一步,如1993年新科目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第48题:阅读下列材料:

据雍正二十三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各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职,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府决定)嗣后如有无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索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敬。”

上述材料中关于“叫歇”和“永禁叫歇”的有关内容,历史课本中完全没有涉及到,考生在课本中完全没有学过。从1989年以来,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选材方法和能力趋势看,从1992年和1993年材料解析题选材方法要求的比较来看,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推出了一种新的更高要求的选材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选材不局限于教材,大胆选取教材中没有涉及过的知识,选材更灵活、更富有弹性,这就是材料解析题选材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但是,命题人员在材料中还是提供了一些与课本有关,供考生开拓思路的知识条件。如1993年新科目组高考试题第48题中“机匠”“机户”等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考生在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学过的,这就为阅读和分析以上材料提供了知识条件。

材料解析题的考测性能侧重于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初步的史学研究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鉴别、批判和利用与历史有关材料的能力。它的出现是历史学科考试的重大改革,它必将促进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最终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材料解析题考查的能力具体分为:

1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能力。如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第38题中的问题①,要求考生从两则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得出唐太宗与张玄素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取得的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的结论。

2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如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第38题第②问:“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解答时不能从材料本身获取有效信息,需要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将思维集中指向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即是以材料为思维起点引发的知识迁移成果。

3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如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第39题,考查考生从所给出的1938年近卫内阁发表的《声明》摘录近140字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是“不承认国民政府,谋图另立亲日伪政权”。

4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能力。如1994年高考第38题要求考生对有关唐太宗在位时的两则材料的区别,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得出唐太宗的统治“由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的结论。

材料的难度除与材料本身有关外,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按照历史学科能力的具体要求和1989年到1994年以来材料解析题设问的实际,其设问方式大致有:

1根据材料从教材中提问。1990年高考第46题第一问“魏主是指谁?

”第47题第三问“该条约主要调整的是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为什么这一矛盾需要调整?”1991年第47题第四问“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第五问“中国共产党采取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以及1992年第46题第一问“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中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第47题第一问“材料2体现的观点源于什么著作”等。

2直接从材料中提问,答案是对材料的分析和摘取。这种情况多,难度也大一些。如1990年第46题“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等三个问题。1991年第46题第四问“马士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第47题“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犬逼蒋抗日’的方针”等三个问题。所有这类问题都有一个提示语,如“读后请回答”、“本诏令提出”、“马士认为”、“材料中引用的”等,掌握了这一特点,就不会到别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了。

3从材料和教材的结合方面提出问题,答案是材料和已有知识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材料或仅仅是已有知识。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把教材中获得的能力和知识,根据设问的要求,把教材和材料提供的信息加以归纳和提炼。这种问题的难度最大,要求的能力层次最高。如1991年第47题“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1992年高考历史试题第46题“材料4中的‘贼’指什么?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1992年第47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宪法的这些条文规定应如何评价”等。

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1掌握扎实的书本知识,做到双基过关。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都没有脱离课本的重点内容。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都是考查测试的典型点,只要掌握了扎实的书本知识,历史双基过关,回答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如1992年高考历史第46题共四段材料,前三段材料可适用于多个朝代,叫人如坠雾中。第四段材料出现“福王常洵”,而在试题开头已告诉考生,四段材料是“反映同一朝代”的。熟悉书本知识的考生都会记起《明末农民战争》一章中讲道:“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明神宗一次就赐给他儿子福王200万亩。”教材中又讲道:“1641年,李自成率军攻占洛阳,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有了这些书本知识就能读懂“福王常洵遇害”,第1问(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材料1反映了哪个朝代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的答案也就很容易作出了。可见解析材料题最终离不开课本。

2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观点。

读懂试题提供的史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在这里,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和读懂欧化语言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在阅读材料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1)先粗读一遍后,紧接着读材料引出的问题,然后,联系问题,细读第二遍,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如时间、地名、人物、事件和观点等汇总起来。(2)要从表象深入到本质去理解材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地理解材料作者的观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正确地领会命题者的意图。特别是遇到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人物、事件或观点作出分析、评价或判断时,就更要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力求全面准确。(3)不能忽视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包括材料前后的说明文字,原材料的出处和原材料中的文字注解等。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或引导。如1990年高考历史第47题“阅读《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条件及政策之条约》(1929年2月6日)的部分引文”,“九国公约”和“1929年2月6日”出自教材原文。1992年法国《1791年宪法》那道材料题,与教材内容就更有直接联系了。又如1991年高考历史第47题的三段材料后加注的内容(材料1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材料2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材料3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就和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相联系,这种联系也是解答问题的关键。(4)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它,或只顾与教材相关内容,而超出教材本身的内容则不闻不问。如1989年高考题第60题关于魏源《海国图志》的一段材料,提问“魏源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解答这一问题,就不能只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还要答出材料本身所反映的魏源的“批判以往只接受西方有害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一思想。

解析范文篇3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答案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答案对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作了些分析,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有一些差距。

差的答案分析不到位,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差距很大。

2.你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你觉得在我部门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回答要表达清楚、有条怼6宰约喝松勘甑亩ㄎ豢凸邸⒖尚校淠勘暧肽馊沃拔黄ヅ洹?

中等回答表达比较清楚。其人生目标的定位与所拟任职位基本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拟任职位的要求有差距。

差的回答表达不清,人生目标与其条件与拟任职位不匹配。

3.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的问题:您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您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

【解析】情境性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做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

好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基本上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影响。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重大影响。

4.请你就“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解释、把握这句话的涵义,条理清晰,表述细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就某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这句话的涵义的理解,条理较清晰,分析较全面。但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独到见解。

差的答案是考生认识模糊,表述含混,只能就某一两个方面作较为具体的阐释。

5.有人认为“善意的说谎不是谎言”,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对这句话持何种观点并不重要,只要考生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做出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6.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资金;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观念的更新。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资金、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比较缺乏的因素,无论考生选择何种因素,只要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选择,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作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7.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需要为此做出努力,他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好的答案是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大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能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

中等答案是原因分析不够全面,过多讲述同事的嫉妒心理,改革措施不太实际。

差的答案是考生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8.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四个层次表述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看法,思路有新意。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但是表述中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谈。有些认识比较模糊。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无知者无畏”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全面地、有条理地展开来谈。

9.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的工作能力绰绰有余,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但却无法赢得领导信任,而某些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因能说会道,博得了领导的欢心,对此你有何想法?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一般人都认为,善谈者,左右逢源,言克天下;而不善辞令者,处处被动,举步维艰。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达到默契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此的认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

好的答案不否认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懂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不一定(不是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同。能坦诚地剖析原因,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愿意为改变自身的弱点而做出努力。

中等答案心里有些消极想法,但也承认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并愿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差的答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领导和同事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认为领导不具“慧眼”,自认为只要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最终会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10.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解析】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做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做的安排等做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1.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解析】行为性问题。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考查个性特点、人际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控制点。考查自我认识和评价,人际协调能力,归因倾向,社会经验等。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析。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常理。12.假设你是某局长的秘书,近期将从外地来30名基层干部参加一个干部培训短期班,为期三周。局长决定让你来安排此次培训活动,你打算如何做?

【解析】情境性题目。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本题结合考生年轻、希望全力负责或承担某项工作的心态,为他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从他在短期班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规划中,考查出他计划的预见性、组织的缜密性和协调的艺术性等各方面的水平。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并能从课程、师资、场所、活动、食宿、接送班车、签证、机票等的组织协调方面,作较为深入的表述。思路清晰,计划周密。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3.有人认为,想进机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学生中的精英,而是一些只求生活安逸稳定、进取心不强的“二流”学生,你怎么看?

【解析】考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好的答案情绪稳定,反应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等答案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的答案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附和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14.如果你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路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

好的答案是目标设置得当,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合理、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中等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基本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基本可行。

差的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不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不现实。

15.假如你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联系好一个你非常想去的工作单位甲,并从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毕业时却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你又通过艰辛的努力去联系了一个相对清贫和内心并不情愿从事的工作单位乙,并为此做出了郑重承诺。就在即将签署协议之前,一年前联系的单位甲又同意接收你,假定你决定仍到单位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官给考生制造突发性意外情景,考查其面对压力的应变能力。

好的答案要客观、诚实,很快找到应变措施予以弥补,并采取有效办法沟通协调、取得谅解。比如:推荐与自己条件相仿的同学以弥补单位乙的损失。

解析范文篇4

A.局长、厅长、委员会主任

B.副局长、副厅长、委员会副主任

C.人民法院副院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D.副省长、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8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所以,正确答案是D。

【例2】在行政诉讼中,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不受理的案件是()。

A.某国家机关干部对降级处分不服

B.某企业对行政机关的收费不服

C.某公民对民政机关不发放抚恤金不服

D.某人对行政机关拒绝颁发营业执照不服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当事人对下列事项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点评】考查对法条的了解程度。考生在做完这道题时应当掌握哪些事项是人民法院予以受理的,哪些事项是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

【例3】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主要有()。

A.申请回避权

B.参加法庭调查、辩论权

C.上诉权(被害人除外)

D.抗诉权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BC。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2条的规定,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当事人享有申请回避、参加法庭调查、辩论权、上诉权(被害人除外)。对于抗诉权、当事人需要通过检察院来行使。所以选ABC。

政治常识

【例1】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是()。

A.英国古典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及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点评】考查识记能力,对于政治常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靠理解,不能死记硬背,不然费力还不见效果。

【例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

改造自然是实践,人的智力的发展即人的认识的发展,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恰恰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点评】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题目,要靠理性思维去分析理解,平时做题时要多加思考,多理解,要把题干的内容读懂、读透。

管理常识

【例1】国家机关录用特殊职位的公务员,需要()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简化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方法。

A.县级以上

B.市级以上

C.省级以上

D.区级以上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根据《公务员法》第31条规定,录用特殊职位的公务员,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简化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办法。

【例2】任何国家行政职能中,最为核心的基本职能是()。

A.政治职能

B.文化职能

C.社会职能

D.经济职能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其中最为核心的基本职能是政治职能,故选A。

【例3】以下情况中哪一个没有违反《公务员法》中的需要任职回避的规定情形?()

A.夫妻双方在同一个厅机关工作,分别在不同的处里任科员

B.在同一个处里的处长与处里的科员为直系血亲关系

C.夫妻二人在同一个厅机关里任处长职务

D.在同一机关里有亲属关系的一方担任领导职务,另一方在该机关的监察部门工作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任职回避包括三种情形:其一,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C项不对;其二,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B项不对;其三,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D项不对。故选A。

【例4】发展之所以成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到底是因为()。

A.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C.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表现

D.党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发展最终要看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党的十六大所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

【例5】属于廉政保障制度的是()。

A.交流制度

B.工资制度

C.控告制度

解析范文篇5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答案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答案对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作了些分析,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有一些差距。

差的答案分析不到位,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差距很大。

2.你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你觉得在我部门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回答要表达清楚、有条怼6宰约喝松勘甑亩ㄎ豢凸邸⒖尚校淠勘暧肽馊沃拔黄ヅ洹?

中等回答表达比较清楚。其人生目标的定位与所拟任职位基本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拟任职位的要求有差距。

差的回答表达不清,人生目标与其条件与拟任职位不匹配。

3.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的问题:您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您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

【解析】情境性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做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

好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基本上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影响。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重大影响。

4.请你就“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解释、把握这句话的涵义,条理清晰,表述细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就某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这句话的涵义的理解,条理较清晰,分析较全面。但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独到见解。

差的答案是考生认识模糊,表述含混,只能就某一两个方面作较为具体的阐释。

5.有人认为“善意的说谎不是谎言”,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对这句话持何种观点并不重要,只要考生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做出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6.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资金;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观念的更新。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资金、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比较缺乏的因素,无论考生选择何种因素,只要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选择,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作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7.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需要为此做出努力,他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好的答案是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大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能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

中等答案是原因分析不够全面,过多讲述同事的嫉妒心理,改革措施不太实际。

差的答案是考生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8.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四个层次表述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看法,思路有新意。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但是表述中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谈。有些认识比较模糊。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无知者无畏”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全面地、有条理地展开来谈。

9.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的工作能力绰绰有余,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但却无法赢得领导信任,而某些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因能说会道,博得了领导的欢心,对此你有何想法?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一般人都认为,善谈者,左右逢源,言克天下;而不善辞令者,处处被动,举步维艰。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达到默契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此的认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

好的答案不否认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懂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不一定(不是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同。能坦诚地剖析原因,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愿意为改变自身的弱点而做出努力。

中等答案心里有些消极想法,但也承认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并愿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差的答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领导和同事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认为领导不具“慧眼”,自认为只要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最终会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10.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解析】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做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做的安排等做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1.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解析】行为性问题。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考查个性特点、人际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控制点。考查自我认识和评价,人际协调能力,归因倾向,社会经验等。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析。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常理12.假设你是某局长的秘书,近期将从外地来30名基层干部参加一个干部培训短期班,为期三周。局长决定让你来安排此次培训活动,你打算如何做?

【解析】情境性题目。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本题结合考生年轻、希望全力负责或承担某项工作的心态,为他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从他在短期班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规划中,考查出他计划的预见性、组织的缜密性和协调的艺术性等各方面的水平。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并能从课程、师资、场所、活动、食宿、接送班车、签证、机票等的组织协调方面,作较为深入的表述。思路清晰,计划周密。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3.有人认为,想进机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学生中的精英,而是一些只求生活安逸稳定、进取心不强的“二流”学生,你怎么看?

【解析】考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好的答案情绪稳定,反应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等答案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的答案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附和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14.如果你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路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

好的答案是目标设置得当,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合理、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中等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基本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基本可行。

差的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不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不现实。

15.假如你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联系好一个你非常想去的工作单位甲,并从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毕业时却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你又通过艰辛的努力去联系了一个相对清贫和内心并不情愿从事的工作单位乙,并为此做出了郑重承诺。就在即将签署协议之前,一年前联系的单位甲又同意接收你,假定你决定仍到单位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官给考生制造突发性意外情景,考查其面对压力的应变能力。

好的答案要客观、诚实,很快找到应变措施予以弥补,并采取有效办法沟通协调、取得谅解。比如:推荐与自己条件相仿的同学以弥补单位乙的损失。

解析范文篇6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答案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答案对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作了些分析,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有一些差距。

差的答案分析不到位,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差距很大。

2.你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你觉得在我部门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回答要表达清楚、有条怼6宰约喝松勘甑亩ㄎ豢凸邸⒖尚校淠勘暧肽馊沃拔黄ヅ洹?

中等回答表达比较清楚。其人生目标的定位与所拟任职位基本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拟任职位的要求有差距。

差的回答表达不清,人生目标与其条件与拟任职位不匹配。

3.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的问题:您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您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

【解析】情境性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做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

好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基本上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影响。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重大影响。

4.请你就“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解释、把握这句话的涵义,条理清晰,表述细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就某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这句话的涵义的理解,条理较清晰,分析较全面。但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独到见解。

差的答案是考生认识模糊,表述含混,只能就某一两个方面作较为具体的阐释。

5.有人认为“善意的说谎不是谎言”,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对这句话持何种观点并不重要,只要考生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做出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6.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资金;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观念的更新。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资金、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比较缺乏的因素,无论考生选择何种因素,只要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选择,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作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7.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需要为此做出努力,他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好的答案是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大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能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

中等答案是原因分析不够全面,过多讲述同事的嫉妒心理,改革措施不太实际。

差的答案是考生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8.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四个层次表述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看法,思路有新意。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但是表述中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谈。有些认识比较模糊。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无知者无畏”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全面地、有条理地展开来谈。

9.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的工作能力绰绰有余,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但却无法赢得领导信任,而某些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因能说会道,博得了领导的欢心,对此你有何想法?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一般人都认为,善谈者,左右逢源,言克天下;而不善辞令者,处处被动,举步维艰。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达到默契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此的认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

好的答案不否认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懂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不一定(不是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同。能坦诚地剖析原因,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愿意为改变自身的弱点而做出努力。

中等答案心里有些消极想法,但也承认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并愿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差的答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领导和同事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认为领导不具“慧眼”,自认为只要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最终会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10.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解析】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做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做的安排等做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1.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解析】行为性问题。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考查个性特点、人际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控制点。考查自我认识和评价,人际协调能力,归因倾向,社会经验等。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析。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常理。12.假设你是某局长的秘书,近期将从外地来30名基层干部参加一个干部培训短期班,为期三周。局长决定让你来安排此次培训活动,你打算如何做?

【解析】情境性题目。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本题结合考生年轻、希望全力负责或承担某项工作的心态,为他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从他在短期班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规划中,考查出他计划的预见性、组织的缜密性和协调的艺术性等各方面的水平。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并能从课程、师资、场所、活动、食宿、接送班车、签证、机票等的组织协调方面,作较为深入的表述。思路清晰,计划周密。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3.有人认为,想进机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学生中的精英,而是一些只求生活安逸稳定、进取心不强的“二流”学生,你怎么看?

【解析】考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好的答案情绪稳定,反应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等答案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的答案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附和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14.如果你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路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

好的答案是目标设置得当,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合理、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中等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基本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基本可行。

解析范文篇7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启发追求

B.启示追逐

C.启迪追求

D.启迪探求

2.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他们最为关心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亲身______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冲突时,就可能______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受导致

B.经历诱发

C.体验触发

D.经历引发

3.“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由是之故,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始于‘五四’运动”。这种观点也值得______。现代化是指社会发展程度的价值范畴,现代则是用来说明历史状态的描述性概念;而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史的进程也绝不是同一概念。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商榷

B.商定

C.商量

D.商洽

4.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逐渐增强,繁华的都市里各种鸟雀逐年增多,小小的麻雀也敢在马路边上蹦蹦达达,不那么______地怕人了。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胆战心惊

B.一惊一乍

C.胆小如鼠

D.提心吊胆

5.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_______不得不离乡背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依然

B.仍然

C.依旧

D.仍旧

6.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其实这些父母们在心里仍将自己当成_______的孩子,不仅对自己的小孩不满意,也对教育孩子的老师发脾气。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法无天

B.天真无邪

C.众星捧月

D.独一无二

7.成功不仅有长度,也有宽度,我们_______在已经成功的领域里继续发展,_______拓展思路,涉足在其他陌生行业,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原地踏步的人只会被淘汰。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可以也可以

B.不应该而应该

C.不仅要更要

D.与其不如

8.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今社会仅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什么也干不成的,我们应当明白集中众人智慧的重要性,知道齐心协力的重要性,______将一事无成。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孤芳自赏

B.胆大妄为

C.恃才傲物

D.孤军奋战

9.当他______时,你却成立一个人道主义俱乐部来讨论饥饿问题;当他______时,你却大谈特谈他是否违反了道德规范;你看来如此神圣、如此善良,可人家从你那里得到了什么?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饱食终日绫罗绸缎

B.无家可归饥寒交迫

C.杀人越货伤风败俗

D.饥肠辘辘衣不蔽体

10.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但是不去争取做一个______的人,也得不到人生的幸福,人生是无法回避问题的,只有积极地解决问题,你的人生才能更有意义。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益求精

B.美轮美奂

C.尽善尽美

D.淋漓尽致

11.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坷起伏,我们的党已经从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______起来了。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长

B.发展

C.强大

D.壮大

12.五十年代的第一个国庆节,人们在红旗的海洋里,在笑脸迎人的“喜”字的河流里,_______,共同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只见那市政修明的街道上,摩肩接踵;那霓虹电管的光芒像燃烧着的火焰,照着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更觉得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熙来攘往纷至沓来

B.欣欣向荣纷至沓来

C.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D.欣欣向荣络绎不绝

13.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______危机方面的苍白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缺少一种强有力_______的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因此,地区合作______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防御整合沟通

B.防御整治勾通

C.抵御整治沟通

D.抵御融合勾通

14.可是不大功夫,红光就______了,涂上的色料渐渐______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显

B.退露

C.掉变

D.退显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这次招聘,凡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______者都可以报考。

(2)在那段极“左”年代里不知有多少人______无闻。

A.学历淹没

B.学历湮没

C.学力湮没

D.学力淹没

16.我自己觉得,我并不是那样_______的人。我是把我自己的生命看得和自己身上的任何_______一样,只要用在得当的地方,我随时都可以送人。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斤斤计较品质

B.贪生怕死物品

C.小心翼翼器官

D.损人利己本领

17.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的一种______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______过这种生活。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悠然喜欢

B.悠闲情愿

C.闲散喜欢

D.闲散情愿

18.澳门与祖国内地山水相连,民间关系密切,风情习俗、语言文字等文化传统更是一脉相承,这是谁也______不了的。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割断

B.隔断

C.阻挡

D.妨碍

19.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音乐研究会主办了一次百家城市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_______,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展播

B.展览

C.展出

D.播放

20.市人大常委会将依法______职责,加强监督,严格谨慎地______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开封作贡献。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履行行使

B.执行履行

C.担负执行

D.履行执行

答案与解析:

1.D【解析】前一个空是搭配问题,一般情况下与智慧搭配应该用启迪。后面追求、追逐和探求的区别主要是探求体现了探索的意思,表示所寻找的事物并不容易,真理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用探求更好些。

2.B【解析】经历是指亲身见过、做过、遭受过,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只能是短暂的行为,对于文中对生活的理解用经历更好。导致后面往往跟一个结果,诱发和引发却是一件事情的开始,这里显然是说读者开始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所以不能用导致,诱发相比引发更形象一些。

3.A【解析】对于历史定性问题,很多是暂时没有结果的,而商定体现的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所以不合适。商量则显得不够正式,而且体现了可以量化和互相退让的意思,也不合适。商洽则一般用于商务上的洽谈,也不能选。因此,正确答案为A。

4.B【解析】胆战心惊:形容害怕之极。胆小如鼠:胆子小得像老鼠那样,形容人胆小怕事。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一惊一乍:形容很害怕,对外在变化很敏感很小心。故正确答案为B。

5.A【解析】这里表示的是个转折,前半句是对安土重迁的描写,后半句说的是人们于此相反的行为,依旧、仍旧都不合适;仍然也有延续的意思,所以也不能选,只有依然放入句中才能表达准确。

6.A【解析】空格处填入的成语应该与“对……不满意,也对……发脾气”相呼应,由此可推断该成语应当是形容性格脾气不好这类的贬义词。天真无邪是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众星捧月是指天上众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或许多人簇拥一个他们推崇的人;独一无二指唯一的,找不出第二个来,形容唯一的,难得的,没有相同或可比的。B、C、D项都不是贬义词,无法无天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因此本题应当选择A。

14.D【解析】两个空白处要求的是两个延续性动词,A、C的“没”和“掉”都是瞬间动词。B、D中的后两个词“露”和“显”,前者也是瞬间动词,而后者是延续性动词,语义表达上指的是逐渐显现的意思。因此选D项。

15.C【解析】首先分辨“学历”和“学力”的区别,前者的强调点在“历”上,指的是学习的经历,在哪所学校毕业。而后者的强调点在“力”上,指的是能力,即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根据题意可知已经提到了“高中毕业”,然后又说“或具有同等()”,应该是学力,所以排除A、B。“湮没”和“淹没”,前者的强调点在于“湮”,指的是埋没之意。而后者的强调点在于“淹”,指的是被大水覆盖之意。根据文意可知应该是湮没无闻,而并非被水覆盖。所以选C

16.B【解析】从后面一句话可以看出,随时可以送人的应该是物品,再看第一句话,把生命看成物品一样,这样的人应该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故选B。

17.D【解析】“闲散”指无事可做而又无拘无束,“悠然”指悠闲的样子;“悠闲”指闲适自得;“情愿”指宁愿、宁可。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这些文人宁可归隐,而不是喜欢这种生活,本题正确答案为D。

18.A【解析】“割断”是指截断、切断;“隔断”是指阻隔,使断绝。由“山水相连”“一脉相承”可知用“割断”比较合适。C、D项明显不合适。因此本题选A项。

解析范文篇8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社会现象题目,要求考生对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有理有据地阐释。在整个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好一个主脉:即我们的考试性质是特定的招警考试,在这样一种职业的主导下去认知此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求我们的考生在答题中同时注意到职位匹配,这样才可能在此题上体现出答题深度及获得高分突破。

此题的答题思路为:

首先是入题,对题设中所提到的特有现象即“跳槽”做一个概念性的分析,即以个人的理解与认知做一个对“跳槽”这个专有名词的解释;

第二,对“跳槽”这个社会现象做一个整体上的客观分析,建议从此类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时间背景、社会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社会认知维度,如提畅个性而主张跳槽、未避免用人单位对个体不稳定的不良判断而不提畅跳槽等诸多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结合自己立志要做一名好的人民警察来扣题,一般应表现出自己是经过慎重选择而从事的人民警察行业,因而不主张跳槽更不会跳槽这样一个主旨,全面做答。

2、如果让你去做一名社区民警,你怎么办啊?

解析:

这是一道需要经过考生的仔细思考判断才能准确定位的题目,也是一道偏向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的题目,但绝不是一道简单的职位匹配型考题,知道了这个主旨,考生在做答中把握好分寸就可以在一般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此题的答题思路:

首先是入境,即入你真实地是一名社区民警的职位之境,由此展开下面的具体操作层面的各项工作,要有步骤有条理,让考官感受到你有职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其次,在做好职位的入境后就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具体操作了,这个时候一般的考生都会思如泉涌,因为对做一项具体的工作,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思路,比如可以答:从开展工作的通用操作层面入手,先是了解基本工作环境的人、事、物的情况,对所管社区的不同的人员结构、警察所敏感的某些特定事宜的历史或现状、社区公共物品等做全面的了解,这样做到更好地入职之境。

最后,可以结合自己的主观表达一下希望,比如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我将更加注重将工作做精做细,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好一名让群众注意、领导放心、人民贴心的社区民警。

3、有人说公务员是服务者,有人说公务员是执法者,你怎么看?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考生如何理解公务员的岗位并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考题,不是只要答出对题设所说的两个分句的判断即可,更出彩的点在于由此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执业启示,只有做好了这些要素的结合与分析才能将这道题答到锦上添花的水准,所以要求考生平时对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要重视。

此题的答题思路:

首先:对于题目中提及到的两种说法表达的是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知,我们做为一个即将成为国家公务员的考生要有全面判断和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做个定位,比如:公务员既是执法者更是服务者。

第二,全面分析公务员既是执法者更是服务者。从两个方面先分点阐释,即分析公务员为什么是执法者,是因为国家依法赋予了国家公务人员管理国家各级公共事务的权力所以公务员是一个执法者,可举如税收、司法等行业来例证,同时国家公务员的职责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公务员更要做好一个服务者。分析的高度最后定在更是服务者上,为什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述,比如可以说公务员是执法者,执法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考生还可以取自己认为可以分析透彻的其他总结点来提升总结。

第三,做为一名即将成为国家警务人员的考生,结合自己的职位来点睛一下自己的观点,比如点睛“公务员既是执法者更是服务者”,那就是用好人民给予我们每个人民警察的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的权力,以实现我们的职业所以要求的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4、如果群众打架斗殴,你去制止,有人围观,说你打人,你怎么看?

解析:

这是一道较典型的情景模拟应急应变类的题目,考生一般拿到题目后做到些定性上的判断应该不难,所以此题在题目本身的设置上没有设太大的难度判断,而每个考生要在此题上答得精彩主要就是看答题内容了。

此题的答题思路:

首先,要有身在此境的感性认知,然后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最理性最适合国家公务员素质的合理判断,碰到这种情况我的首要做法肯定是先判断所面临的状况是否是我个人所能控制的,然后再做下一步的工作。

解析范文篇9

1、称呼:

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怎样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样称呼,信上就怎样称呼。有时可以在称呼前面加“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词语。

2、正文:

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

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结尾的写法,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给平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如果给晚辈写信,可以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

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可以带姓,也可以不带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写姓)。有时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如“弟、儿、侄、妹”。如果加称谓,一般不带姓。如果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公务员之家:

5、日期:

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解析范文篇10

我们商洛地处黄河之南长江以北,横跨于江河中段,位居诅国中央地带,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龙文化渗透广泛。人民群众对龙圾为崇尚。商洛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面积,绝大部分为深山区。常言道大山藏龙大渊潜龙。这里可谓藏龙之地。诗说龙西秦饮谓水,东洛荐河图。我们商洛是洛水之源,在渭水之阳,与龙根切近。古老的地理学说认为前开阔后绵延的山势为龙。深山大滓实生龙蛇。商洛这样的山势随处可见。因此由龙而起的文字记载典故传说丰富多采。以龙得名的山水峡洞泉湖石潭寨寺观不计其数,如二龙山东龙山黑龙洞九龙顶龙凤山龙头山蟠龙寺龙泉寺龙台道观佛龙寨生龙寨等,以龙取名的乡村即有几十处之多,较有名者如黑龙口镇迥龙镇龙王庙乡灵龙乡龙胜乡黄龙乡黑龙村兴龙村盟龙村龙河村龙泉村龙嘴村龙骨岩村龙潭村龙富村八龙村龙洞川村背龙铺黄龙铺。十里八乡到处有龙的痕迹。不少地方历史久远,声名远播。

《内典》说二龙神是兴龙致雨益人间的龙,商州二龙山在历史上名扬周围县区,每年正月庙会很大,活动繁多,往往几万人光顾。传说龙是四不象的综合体,四龙是半潜入水的龙,现今仙峨湖优美鲜活的四条龙正应了半潜欲飞的生动形象,四龙中间悬有宝珠,可称万金之珠存于骊龙颔下,处于九重之渊,是一枝独秀的景观。商州城东龙山颌须入江,背负双塔,身卧古道,别生异彩,列沩商州八景之首。

自古龙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而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帝王都自称为龙的化身,君权神授,他们为了从精神上统治万民,都以真龙天子自居,万般尊贵,至高无上,生杀予夺,滥施淫威,以龙的名义愚昧百姓,实行家天下,这些龙文化的变态及其糟粕现早己烟消灰灭。但封建社会必竞是人类历史的过程,成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组成部分。发生着地域性的影响。商洛在历史上曾与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李自成等都有具体的渊缘,对於和人民大众有益的文化,需要我们批判的对待继承。东汉中兴的刘秀当上皇帝之前,被王莽追杀,从长安逃往南阳,经过商洛,多次在命悬一线时脱逃而去,对救过他命的人鸟树木等,以真龙天子的金口玉言逃一路封一路,在商洛流传的故事不少。有一出《麦仁罐》的戏,就是表现刘秀在讥饿难耐时巧用了一个少女大麦做的麦仁汤,后来这个少女做了朝阳正宫的故事。

龙的传说也和宗教的诞生有一定关系,传说道教三代天师张鲁的女儿怀有两条小龙放进汉水,此后有了四海龙王的说法,人们从迷信的角度崇拜起了龙王爷,后来凡有水的地方均有龙王。商洛过去龙王庙不少,商州城西陈塬的龙王庙规模较大,那时西河南弯一带有上好的稻田几千亩,人们盼望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很敬重龙王爷。这里龙王爷传说很多,而且在农民的心目中龙王爷的形象很亲切,很大众化人性化。这个龙王庙五十年代搬迁商州城内十字口,做了县文化馆。

自汉代以来崇尚谶纬符瑞之说,预言学风水学兴起,龙脉吉穴流行。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刘基(伯温)就是靠预言学起家的,他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为了朱家王朝万代承传,信奉凿山龙去的迷信,组织星象地舆者探查天下龙穴,据老辈人说商州的马莲峪寨子沟等地就留有其挖脉斩龙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