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植入营销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23 03:23:42

电视广告植入营销模式探索

摘要:将广告植入电视节目或影视作品中,可以为广告产品带来范围更广的宣传,这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该营销模式将产品与电视节目融为一个整体,借助电视节目的名气以及节目参与人员的明星效应,达到广告的宣传目的。利用这种模式,广告商可以获得巨大利润,相关人员应对广告植入的方式进行研究,解决该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如此广告在电视节目中才会更加显得自然。

关键词:电视;广告植入;营销模式

在将广告植入电视节目对产品进行营销宣传之前,相关人员需要了解这种营销模式的背景及特点、基本原则等,还应对植入方式和广告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研究,使其在富有多元化特点的同时更加妙趣横生。本文主要针对电视广告植入的营销模式进行分析。

一、电视广告植入的主要形式

广告植入电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植入电视节目,另一种是植入影视作品。这两种都可借助节目或明星的名气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在明星的带动下,观众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产品、认可产品。广告植入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复合式、简单式以及焦点式。在复合式中,产品会起到过渡或传递的作用,即将前后的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此时产品与电视作品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一个整体,观众也会将其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对产品投入与对待电视作品同样的感情,当这种产品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时,观众还会延续这种感情,那么产品就会逐渐变成一种情怀,最终演化为企业利润;[1]在简单式中,这种方式虽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因不会占用电视作品太多时间,所以观众对其的接受度很高;在焦点式中,产品会成为电视作品中的焦点,使观众对其的关注度提高,但焦点式插入不代表主次不分,哗众取宠,制作人员会将其与作品情节结合在一起,展现产品的特点和功能等,一般会插入在比较重要的故事情节中,最终产品价值会因明星效应而得到提升。

二、电视广告植入营销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广告植入营销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五方面。其一,在电视作品中植入的广告要言简意赅,要隐晦,不适合直接点明,产品的功能特点等方面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视频画面展现,如此广告插入才自然,不会给观众留下僵硬刻板的印象;[2]其二,植入式营销模式是在产品原有知名度基础上加大宣传,使产品知名度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果该产品属于新型产品或在市场上不占据有利地位,相关人员应采用其他营销模式来提升该产品的知名度;其三,最佳植入模式应不会让观众感到植入的刻意,在这种模式中,广告应与节目以及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诉求上还是在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此观众才更易接受产品,如果广告与节目作品毫无关联,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其四,在电视作品中植入广告,虽然在表述形式上不能太过直白,但也不能过于隐晦,否则观众很容易接收错误信息或直接看不出信息,相关人员应使广告植入一目了然又妙趣横生;其五,无论要插入多少广告,节目策划都要合理安排植入点,使其能与整个节目内容合理串联在一起,不会对节目水平和节目内容造成太大影响,如此广告植入才不会喧宾夺主,如果广告数量太多或植入点太混乱,会使整个节目面目全非,降低了节目水平,所以相关策划人员应将节目放在首要考虑位置。

三、电视广告植入营销模式趋势

广告植入营销模式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告表现形式以及营销模式随媒介和信息技术等手段的变化而变化,相关从业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在节目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强广告植入效果。[3]只有营销模式独特、高效、充满趣味,才会有更多广告商将眼光放到电视广告植入营销中,电视广告植入投入费用才会越来越多,营销模式带来的利润也会增多。基于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相关人员应提高营销水平,以加强营销效果,增强广告与节目的联系和互动,保证产品与节目的整体质量优良。在未来,广告植入营销会进入一个潜移默化时代,会完全代替沟通打扰时代,相关人员应对植入流程、广告植入营销模式表现特点以及效果评价等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使营销模式更加自然有效。在改进营销模式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着重考虑观众的心理诉求和实际需求,如此观众才会心甘情愿接受营销模式。

四、结语

电视广告植入宣传手段光明正大,虽然受众不会对产品过度关注,但最终却会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对产品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种宣传属于润物细无声式。营销模式运用得当会拉近产品与受众的距离,相关人员在研究广告植入方式时,还应与电视节目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设置植入点,达到前后连贯的目的,否则广告会破坏电视节目的质量,起到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焱.浅析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的现象[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4(03):109-110.

[2]王荣.电视广告植入营销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09):76.

[3]韦柳妹,陈艳.浅议电视广告营销的新模式:植入式广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232-233.

作者:袁小春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