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4-04 07:58:38

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文章以扬州市Z小学为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首先调查了Z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情况,然后分析了学校德育教学的问题与原因,最后提出了德育工作开展的新思路,包括创新教学理念;丰富实践形式;完善德育层次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实践形式

现代教育已经不再用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更多的依据素质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衡量学生。学校根据教育方针中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德育工作,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重智育而轻德育、忽视德育教学的实践性等。以扬州市部分小学为例,虽然很多小学为了迎合教育目标会开设思想品德、社会品德课程,但实际的教学内容往往更偏向于思想、社会方面,并没有专门的进行道德教育。除此之外,因为扬州地区升学压力大、考试竞争激烈等原因,很多家长只盼着孩子出人头地考高分,根本不管学校是否进行道德教育,这也间接导致学校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

一、Z小学德育课程开展情况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扬州市Z小学(以下简称“Z小学”)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共300名学生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8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实得有效问卷294份。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针对思想品德课程课时安排情况、上课内容和考试安排情况等方面;第二部分为简答题,具体表现为设置学生平时可能遇到的与道德有关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作答。通过分析问卷,得到以下结果。(一)思想品德课或其他德育课程课时安排情况。调查显示,94%的学生面对思想品德课程课时安排这个问题时,选择了“一周一节,且与其他课程合并”这个选项。可以看出Z小学没有足够重视德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使德育课程的课时被其他课程挤占,这也反映了当代小学面对德育教学和主科教学的态度。(二)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在针对德育教学评价的问卷中,23%的学生选择“有课堂练一练”,16%的学生选择“有考试”,并且选择“有课后作业”和“有考试”这两个选项的学生中,81%的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这些数据表明,Z小学在德育课程结束之后,并没有安排相应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三)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程度和兴趣。有71%的学生反映思想品德课中的“学生参与度低”,有78%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非常无趣”。由此可见,Z小学在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四)学生道德知识的运用情况。在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有89%的学生反映思想品德课“几乎没有”道德行为的实践;并且在对调查问卷第二部分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相对客观的道德知识方面的回答令人满意,而对问卷中设置的具体情境的回答则显得不甚乐观。具体表现为小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具体情境的真正含义,超半数学生不能将思想品德课中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

二、学校德育教学的问题与原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应试科目的讲授,重视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即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当代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非常深,尚未摆脱应试教育思想,对不在考试科目之内的道德教育并不重视。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的思想也变得社会化、功利化,认为道德这种抽象的、没有具体评价体系的观念对自己的就业和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于是逐渐丧失了道德需求。(二)德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很多人会说道德知识是可以通过考试来表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就像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但是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能简单地用考试来评价。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很难对德育进行量化评估,这也是导致学校德育边缘化的原因[1]。(三)忽视德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依照教师的讲授内容来学习。杜威曾说“地图不能代替实际的旅行”,德育也是一样。学生仅仅掌握德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重,而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学生的道德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无法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学校德育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新思路

(一)创新理念,强化德育课程的代入感。首先,学校管理层面应加大德育课程开展的力度,增加德育课程的排课时间。其次,学习教研组层面可以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以主题周的形式将德育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课程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而信息化的到来也为学校的德育教学带来全新的方法。再次,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室多媒体等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利用VR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模拟场景考查学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2]。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育空间,将德育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公园、图书馆等地,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习爱护图书、尊重自然、不要喧哗和自觉排队等德育知识,警醒自己身体力行地实践德育。真正做到将德育教学融入生活,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和实践道德知识。(二)丰富形式,增加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德育的目的是希望以积极的方式使学生对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实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正面强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鼓励在班级中积极帮助他人及其他有较高德育实践志向的学生。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德育。例如,每年植树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植树小卫士”活动或清明节开展“缅怀英烈”的活动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也使学校的德育建设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三)提升层次,完善德育的层次性。德育实践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做到易操作、易参与,才能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正如科尔伯格在“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故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海因兹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也因此得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4]。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如果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灌输不要偷东西、诈骗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德育知识,就会令学生感到无趣、挫败感,继而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当设立不同的德育目标。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通过讲道德故事、看道德性主题动画等较为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故事或动画主人公产生共情,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而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拔高德育教学目标,也可以结合社会时事进行教学。

总之,作为学校德育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创新转变德育教学理念,注重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多层次德育教学,真正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让德育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而是切实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妮艳.科尔柏格的德育实践策略对高校德育实践工作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8(3):57-61.

[2]魏云生.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德育教学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8(15):84-85.

[3]葸芳玲.少先队德育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8(14):42-43.

[4]姚菲.创新设计德育实践活动[N].江苏教育报,2018-04-20(3).

作者:黄琪 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