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对策10篇

时间:2022-09-14 11:12:34

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对策10篇

第一篇: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摘要:小学教育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绝大比例的现状,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更加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小学的教育中理应处于重要地位的德育教育偏偏无法受到重视,这与我们社会的不平衡发展、不完善的教育机制以及社会和家庭的忽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目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并针对如何改善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成效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环境;实践

1引言

农村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德育理应是学校各育之首,但在目前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的是数学、语文和英语这样的“主科”,相反德育教育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依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同题,因此做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2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2.1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忽视:农村小学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忽视主要原因在于师资力量不足和德育教师知识欠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将“主科”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课程,这就使得德育课、体育等“副科”成为只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会开设的形式课,自然使得这些科目的老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需要。即便是一些学校配备德育教师,但多是因为年龄大、知识体系老旧、“主科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从“主科”岗位退下来的非专业教师,由于其缺乏德育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然成为阻碍德育教育开展的另一个障碍。而正是这些被认为“副科”的形式课才是真正可以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重点科目,这将使很多学生失去在最佳时间接受良好德育教育的机会,又会使学生产生不公平态度,只学一些看重的科目[1]。

2.2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媒体走进人们的生活,而社会上崇拜金钱和权力的声音被小学生所吸收。这些声音逐渐削弱他们对德育学习的动力,他们会认为只有学好“主科”才会获得金钱和权力从而忽略德育素质学习,可见网络和社会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另外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牢固的、正确的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所以随着小学生对互联网的接触,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暴力和黄色信息让小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逐渐模糊,因此更会导致少年犯罪率的升高。不仅仅是社会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人过度的宠爱使孩子形成强烈的自私心理。生活中遇到事情都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貌和自律意识。而父母又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只看重“主科”的学习成绩,忽略道德教育。所以不论是大的社会还是小的家庭都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直接关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成效。

2.3学生自身对德育教育的厌倦:目前德育教学方式单一,很多小学以品德课的方式独立于其他课程学习开展德育教学,不能完全的渗入到整个小学学习阶段的各个环节。而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模范教学法、说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这些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单调抽象,即便是榜样示范法中教师现有教材案例距离学生较远,实际示范作用有限。抽象的课堂教育方法加剧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厌倦情绪,这也给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新方法的推广和使用增加了难度。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一些农村小学聘用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就形成一个独生子女教独生子女的循环,这种现象使得无论是在教学或者学生管理方面都暴露出许多弊端。其中最凸显的就是:一部分老师没有把教书和育人更好的联系起来,他们很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道德的榜样。这更加剧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疏远心理,使得德育教育始终站在高处去教而不是作为导师去育。所以要解决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厌倦情绪才能更好的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3增强德育教育措施

3.1改善德育教学环境:第一,营造文明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里所提到的环境包含学校文化环境和学校自然环境两部分。学校文化环境是实现德育教育的软基础,体现在校风校训、学习风气、班级风气等方面。校风校训一直为德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氛围;班级风气相比校风校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因此学校应深入发现、发扬学校的优良学风、以及优良的班风。另外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硬件,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优美整洁的学习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2]。第二,有机结合社会、学校、家庭,创建和谐的德育社会环境。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因此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一种良性的循环,为学校开展德育的创造良好局面[4]。

3.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育教育: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试探多样的教育方式,要着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态。领会学生的品德基础是在哪种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除此之外小学德育教师还要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等情绪发生的诱因,并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品德教育的最佳开展时间。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开展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3.3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相比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将施教的场所局限于教室内,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教育全部的行为。所以要想改善德育教育现状就要将以管制型和灌输型为主的德育模式改变为以“重在实践、结合课堂”为宗旨的教育方式。做到“三融合”,即“以学生为中心”与“依校规治校”相融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学校培养”与“社会、家庭熏陶”相融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竞赛活动等让学生接受锻炼,在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在开展实践锻炼时,教师还要注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利用实践锻炼的机会提升其德育素质[3-4]。

4结语

农村由于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小学德育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其中师资力量的匮乏、社会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浅薄以及学生对德育教育课堂的厌倦使农村小学德育素质教育进展缓慢,但是尽管面临很多困难还是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将课堂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德育素质教育的热情。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小学生将成为国家的发展动力来源,所以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他们成为国家发展动力的基础。

作者:高生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何立信.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中国校外教育[J].2015(11)

[2]缪瑞丽.浅谈小学德育管理.科学导报[J].2015(6)

[3]秦文娟.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J].2014(29)

[4]韩伟东.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小学德育教育[J].2013(36)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具备基本的是非分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除了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习,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随时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下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综合素质。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高道德认知,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用饱满的精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用实际行动让学生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他们中间,和他们共同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一起为教室和校园打扫卫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指导学生养成热心、认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快乐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小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到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素养外,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驱用热血和生活换来的,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庄严的国歌和徐徐升起的国旗中缅怀革命先烈,感受他们壮烈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具备时代感和使命感,为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学习;邀请老红军为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使他们跨越时代,了解英雄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把革命英雄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立志长大之后要报效祖国;鼓励学生阅读名人故事,使他们从诸如、、鲁迅、华罗庚、爱迪生等名人的生平事迹中学习他们的毅力和品质,通过心灵的感受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从书籍中吸取力量,让他们树立努力奋斗的信心和目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为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不断努力;给学生播放爱国主题的电影,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入情入境的感受电影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道德意识和行为受到冲击,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始不断努力,让他们的道德情操获得提高。

三、在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学校教育中,要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实效,教师需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提高道德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有意识的用道德认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他们道德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提高道德认识,并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例如,在学生中间,一些比较强势的学生喜欢欺负别人,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耐心的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善于帮助同学的好习惯。随着学生行为的不断改正,教师要及时的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注重自己的行为,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取得进步。还有一些学生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很注重环境卫生的打扫和维护,教师一不在场,看见地上有垃圾也不主动捡起来。针对这种做法,教师要从道德认识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维护好班级的卫生环境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真正的提高了自己的认知,养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创设良好的班风,发挥班级的教育功效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引导,及时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班风班纪的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班风作用下,用饱满的精神态度进行学习,在提高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良好的班风中,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榜样作用,在好学生的耳濡目染下使每个学生的道德认识都获得提高。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使他们为了取得班级的荣誉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制能力,遵守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创设优良班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班级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下获得发展,实现班级的德育功能。总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表率作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使他们从行为和思想方面都能获得提高,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引导,在良好的班风中培养他们的优良习惯,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综合全面的发展。

作者:顾鑫洁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育思考

一、前言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学校德育已显得不可替代。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认的事实。因此,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对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精神面貌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化和理想化

小学教育中现存的德育教育主要问题在于内容太过抽象化和理想化,且德育目标要求过高。因德育教育内容大都是一些大道理,远离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操作性不强。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则是终身德育。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导致德育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必须考虑到怎么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中、活动中和课堂中,以弥补德育教育与小学生实践生活的断裂。

(二)德育方式以说教和灌输为主

小学教师因缺乏对教育形式的充分认识,进行德育教育时,灌输给学生大量理论性知识,榜样师范法、自我教育法较多使用,而品德实践课及情感陶冶则采取。随着人们思想进步,道德形式亦进步了,因世界不断前进,如果家长和教师还落在后面,便无法教育孩子,那么这种目的就毫无意义。

(三)德育教育开展缺少专业师资

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小学生的智育,把德育与智育分开进行教学,甚至把这两者教育看做是不同教师的职责。所开展的德育教育仅以品德课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有效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导致小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脱离。研究还发现小学的德育课缺少专门教授德育的教师,究其原因在于丰富的德育教育研究成果,仅在教育研究者圈子里面循环,而较少与一线教师和其他实际教育工作者联系,教学与学生品格教育撕裂为两个部分、两张皮。

三、创建多元小学德育教育形态

(一)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1.始终遵循“以课堂为主阵地”的目标

伴随着年级升高,小学生在不同年级对相同德育内容反应不同,所以要特别注意不同年级德育教材内容的选编,将《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中德育要求通过分年级的系列德育活动加以落实。对于低年级学生,德育目的在于养成好的习惯;而对于高阶段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德育工作重点是树立其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进行理想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等道德品质教育,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巩固。

2.始终遵循“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校德育教育对小学生起到了导向作用,教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深入小学生日常生活,根据其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德育教育活动。课堂上开展的德育教育时,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的原则,以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主线。

(二)开展多样的德育教育形式

1.树立榜样,开展德育教育

榜样示范是有效发挥德育功能的方法,教师、家长,同伴是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榜样,对小学生的说服力是极大的,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教育要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为人师表作示范。教师所树立的道德形象即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学生道德成长的关键需要教师的旁证。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修订“师德规范”建立“文明教师评比制度”,制订教师“待客礼仪”、“对待学生礼仪”,注重身教胜于言教,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作学生的表率。

2.创设情境,激发德育情感

模拟情境中的角色包括:理想角色、童话角色和现实角色。角色扮演可以使小学生得到切实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主动地去反思自己、检讨自己,从而感悟德育内容。由于角色扮演使小学生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言行举止,感受深刻,能够较容易地产生较大心理变化。教师不要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要学会聆听,让学生主动的袒露心声,内化其德育品质。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恰当使用这种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参与活动,体验德育内涵

学校德育工作要始终遵循让德育融入到社会活动的理念,让小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亲历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小学生生命的全部热情。

(三)促使“教师德育专业化”

教师踏入工作岗位以后,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学生这一过程转变中,所接受的师德培训课几乎没有,很难进行德育教学。教师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重大的,德育教育的开展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道德水平。正确认识到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教育要培养通往哪个方向的道德,即什么是道德?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德育专业化,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寻求自身德育发展的途径。

四、结语

重新审视德育,笔者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德育教育效果的好坏与否不全是在于教师德育教学情况,学校德育教育并非无所不能,不能仅靠学校单方面教育,还应看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德育教育。目前,小学德育的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小学生德育培养目标相差很远,所以要从小学生“培养目标”的角度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给予德育工作一个全新定位,把教书和育人两大教育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内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小学生课外活动,进而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作者:李楠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8.113

[2]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10):39-46

[3]王凯.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4(20):46-49

[4]任顺元.师德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8-29

[5]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0

第四篇: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国家政府和领导部门都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这一文件的印发,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忧虑与思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整个国家,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承担着坚决的任务,因为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们国家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这也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使命。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它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树立对于未来、对于人生的远大志向。二是思想观点的教育,这一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对于事物的思想与观点,包括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三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道德意识,使他们的行为得到规范的约束。思想品德教育的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形成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初步认识的基础阶段,他们的品德与行为都在处于一种“量”的变化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在经历一种由低向高的发展,只要教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正确的指导,就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某一天迎来“质变”,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与此相反,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出现了某些偏差,学生就有可能朝着不良的方向产生“质变”。从长远来说,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了现代的精神文明,会对我国的社会面貌与民族精神产生重要影响。当今世界面临激烈竞争,追其根本,无外乎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与民族素质的竞争,由此可见,小学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呈现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对思想品德教育投入足够精力。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上,很多教师都认为这门课不用考试,就不用花费太多精力,有的教师只是在课上给学生念一遍课文就算学习结束,即使对学生进行讲解,也由于德育的内容较为抽象和空洞,与学生身处的时代不符,导致很难激发学生的认同感。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走入了学生视野,很多教师的观念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有了很大变化,他们都能充分认识到德育在新时期所占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在德育教学中投入较多精力,这不仅使德育应有的魅力没能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使课堂教学缺少实效性。

(二)没有完善的思想品德评价制度。德育教育的评价没有固定标准,新课标提倡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更是一种充满了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但是,受个人能力与学习水平的限制,很多教师没能深层次领悟发展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不限量地给予学生表扬,当学生出现某些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而是简单提醒学生就算完事。这就使的学生对教师的表扬有了“抗药性”,表扬就难以发挥自身应有作用。

(三)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我们现在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很多教师、家长及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成绩为主,这就给教师造成很大压力,最终这些压力都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缺乏必要能力和手段,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社会对学校的不理解,等等,都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很大阻碍。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偏差行为时,教师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受到挑战,这就使他们对德育教育缺乏足够信心。除此之外,学校很难将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无法形成有效的三方合理,即使教师在学校里管得再严格,到家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放松,而社区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存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教师要端正观念,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下的德育教育实施虽然遭受到了很大阻碍,但是只要教师主动改变当前教育状况,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对课程教学进行潜心研究,就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他们能积极投身德育活动中。德育活动的目标与计划要由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并实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还要通过各种机会让家长和社会上的人士了解到德育教育的意义,让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德育工作,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种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共同协作,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只有走入生活之中,德育才能更具力量和活力。

(二)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德育评价的方式要灵活,要根据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评价。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有争议的评价就进行全班大讨论,收到了较好效果。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发挥,进而使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在低年级段学生中不太适用,学生尚未形成足够的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要想加强德育工作的成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期末考评时,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增长他们的见闻,而且能使他们的才干得到锻炼,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会随之得到很大提高。总之,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它是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为使德育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无论是德育教育工作者还是学校管理者,都要将德育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整合相关配套设施,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使德育教育逐步实现系统化,实现公民道德的整体提升,为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赵琰 单位:会宁县土高乡教育管理中心

第五篇: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重视的热门话题。为了大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必须妥善处理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良好的素养和人格。本文对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合理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2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

2.1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

2.3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

2.4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作者:张秀荣 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温泉二号桥小学

参考文献:

[1]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第六篇:小学德育教学中“道德两难情境”的运用

一新课改下小学德育的新要求

(一)小学德育概念解析

小学,指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在我国一般指义务教育的一年级到六年级阶段,适龄儿童主要为6-12岁的儿童。该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将逐步形成基本的认知方式,逐渐从笼统的感知事物发展到较为具象的感知事物整体,是其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主要阶段,也是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所形成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和道德判断能力,将直接影响其整个人生的发展状况。德育,指的是“大德育”概念,中国目前的德育都是“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德育就不仅仅是小学思想品德课,而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是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小学德育,从“大德育”的概念来说,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所有影响其道德发展的教育。从较为狭义的概念来理解的话,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在学校所接受的由专门的教育者所实施的影响其品德发展的教育,即包括小学思品课堂上的教育,也包括其它学科的、校园生活中与思品学科相关的教育。从更为狭义的概念来说,就只单指小学思想品德课上的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改理念

正是因为小学阶段对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性,再加上课堂教学这一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中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占着极大的比重,所以国家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该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作了极大的调整,其目标和内容都更加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整体强调小学德育要从学生的基本生活出发,将《品德与生活》界定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将《品德与社会》界定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但两者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都要突出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三)当下小学德育现状

虽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要使教育,尤其是德育回归生活,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回归孩子真实的生活。但目前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还很难做到这一点。中国教育界目前所使用仍然是“大德育”的概念,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所以小学德育就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而应该是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的内容,扩展到所有儿童的生活空间去。但由于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河南省大班额的普遍存在,导致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无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仍然是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为主,教授内容仍然是以教材为主,无法真正使道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去。

二“道德两难情境”对小学德育的适切性

(一)“道德两难情境”的概念解析

“道德两难”起源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他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儿童分成了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个阶段。后来科尔伯格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故事法。“道德两难”主要指的就是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道德两难情境”教学法,就是以道德两难故事为研究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关于故事内容的道德判断的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道德两难情境”在小学德育中的独特价值

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需要童话精神,更需要一种悲剧意识。“道德两难情境”让孩子从白雪公主般的童话故事中走出来,在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的同时,能够回归真实,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帮助学生在青春期前形成较为理性的和健全的道德体系、人生观和社会观。第一,“道德两难情境”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两难情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载体,将学生置身于道德两难的选择中,通过思想上的矛盾和言语上的辩论,让学生逐步学会理性的看待周围真实的生活情境,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第二,“道德两难情境”的运用改善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小学德育的时效性。“道德两难情境”在小学德育中的运用将以故事讨论的形式进行,提倡以典型、形象、直观的道德两难问题的感性材料,通过自由讨论,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得到发展,习得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把小学道德教育由一个单方面的灌输过程发展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增强了德育感染力和时效性。第三,“道德两难情境”的运用有利于营造民族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故事情境的提供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将极大地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生生之间将产生多方面的互动。大家是民主、平等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判断力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道德的自主发展和领悟能力。

三适合小学德育教学的“道德两难情境”特征

如何更好地发挥“道德两难情境”对于小学德育的重大作用,这就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设置“道德两难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切性

“道德两难情境”的设置要与以下几方面相关联和适合。首先是与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合,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出发,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陷入两难的选择情境中。其次是与课标中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要充分结合课标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小学思品教学,体现学校道德教育的统整性和一致性。最后,是要与教学方法相适合。不同的故事情境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并非所有的“道德两难情境”都可以运用故事讨论法进行的,总之要根据不同故事情境的需要选择更为适切的教与学的方式。

(二)生活性

“道德两难情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小学的德育从“真空”回到真实,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真实、复杂的一面。所以,教师在设置“道德两难情境”前,要对班级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开放性

“道德两难情境”的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整个问题情境要体现对道德冲突的多方面的考虑,并且这些问题能够容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导向。如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该扶吗?如果不扶的话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扶后被敲诈了怎么办?周围的所有人都不扶时你扶不扶?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人该不该扶?等等,总之就是要使得所设置的故事情境和问题具有开放性的讨论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价值观上的引导。四结语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情境”强调为学生设置两难的故事情境,通过自由讨论、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两难的情境中进行抉择,让学生从白雪公主般的德育模式中走出来,为其呈现最为真实的社会生活,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最大限度的通过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引导其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作者:刘宾花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教学研究室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130-1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4]郑复兴.道德教育:从童话精神到悲剧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13-18.

第七篇: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

摘要:由于德育教育是小学生成长教育当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德育教育的质量和小学生的成长紧密相关。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德育教育的内涵、小学德育教学中德育游戏的研发、小学德育教学中德育游戏的应用,希望能提高帮助各位家长、师生了解德育游戏的研发过程与应用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德育教育;游戏研发;游戏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机构与家庭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小学德育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利用德育教学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了德育教育的内涵,而且详细分析了小学德育教学中德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以期能够增加各位家长、师生对德育游戏的了解。

1.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极具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非常多的学习工具,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这些学习工具当中可以下载很多教育类的游戏,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智力开发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此很多老师都推荐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辅助学习。在小学德育教学当中采用德育游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思维能力,的确是不二之选,因为它既具备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又具备德育学习的理论研究。其中,实践研究部分,德育游戏中主要是根据教育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模式对德育游戏的游戏内容与游戏脚本进行设计的,理论研究部分,德育游戏当中的游戏特点与学习方法相呼应,使得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玩。

2.小学德育教学中德育游戏的研发

2.1游戏研发的基本条件。德育游戏的研发要具有多项重要的基本条件。首先,德育游戏的兼容性必须比较强,保证能够在安卓手机、平板电脑上稳定运行;其次,德育游戏要具有跨平台性,游戏引擎可选取libGDX。由于libGDX是java语言所编写的、蕴含多个jar包的游戏开发框架[1],因此在安卓手机上开发德育游戏的时候,只需要将jar包引入Eclipse当中的文件库里即可。此外,libGDX不仅能够绘制游戏地图、游戏动画和游戏图像,还能够开发游戏用户界面帮助用户进行操作。

2.2游戏地图的研发。游戏地图的研发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分别是绘制游戏地图、建立地图坐标系统、建立碰撞层。其中,绘制游戏地图一般会采用地图编辑器,libGDX游戏框架当中提供地图编辑器所支持的文件类型,以45°的视角将代表房子、树和地面的图块进行组合,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游戏地图;建立地图坐标系统主要是依据游戏地图上的游戏图块而构建的,一般一个图块就代表一个坐标,x轴代表地图宽所包含的图块系数,y轴代表地图高所包含的图块系数;建立碰撞层的目的就是对地图上的阻碍物进行描述,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清晰地解读地图信息[2]。

2.3游戏人物的研发。游戏人物的研发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分别是玩家角色、游戏角色、玩家角色与游戏角色的交互。其中,由于这个德育游戏采用45°的视角,因此玩家角色具有8个行走方向,无论玩家角色向哪个方向行走,游戏程序都会为其提供相应的移动图片显示在游戏场景当中;因为游戏角色以站立的方式出现在游戏场景之中,所以游戏玩家不需要走动,倘若游戏角色也需要通过移动与玩家角色进行交互,就依照玩家角色的设计方法设计游戏角色的移动方式。玩家角色与游戏角色的交互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计算玩家角色的坐标是以计算其相邻的8个图块的方式得到的,二是容器中人物与8个图块的坐标相等,那么该图块上有游戏角色,三是容器中人物与8个图块的坐标不相等,并且存在游戏角色,那就表示玩家角色在与游戏角色进行交互[3]。

3.小学德育教学中德育游戏的应用

德育游戏中主要游戏内容都是以教学内容为蓝本。例如在《诺尔王国》这款德育游戏当中,认为游戏对话呈现的教学内容对用户帮助很大的占33.3%,认为游戏道具呈现的教学内容对用户帮助很大的占22.2%,认为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对用户帮助很大的占44.4%,大多数用户认为游戏人物与德育内容的联系很大;认为任务目标不明确的占25.6%,认为任务相关人物急需改进的占20.5%,认为任务完成奖励急需改进的占23.1%,认为任务难度需加大的占23.1%,认为其他地方急需改进的占7.7%。《诺尔王国》这款德育游戏仍需进一步改进,使其能够更加符合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关于《诺尔王国》这款德育游戏的游戏体验,也有调查数据说明。其中,有87.5%的用户认为德育游戏的玩家属性对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帮助,0%认为没有帮助;有96.7%的用户认为德育游戏的任务情境对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帮助,0%认为没有帮助;有56.3%的用户认为德育游戏的道具能增加游戏体验当中的愉悦感,21.4%认为不能增加游戏体验当中的愉悦感;有66.7%的用户认为德育游戏中的任务消息、地图导航对完成游戏任务很有帮助,12.4%认为没有帮助。德育游戏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品德素养,还能够开发小学生的智力,简直一举两得。在游戏地图、游戏人物的研发上,都高度结合了德育教学的内容,使得教材内容出现在游戏场景之中,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德育知识,在学习德育知识的时候能感受游戏娱乐的放松感,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作者:高文汉 单位:成都市太平寺西区小学

参考文献:

[1]谢浩泉.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范良辰.RPG电子教育游戏设计模式的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08,(6):71-75.

[3]杨文阳,王燕.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数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71-75.

第八篇: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小学德育教育对儿童成长及人才培养概论

德育是教育在社会性和阶级性阶段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阶级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影响,将社会公认的思想和道德意识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传达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我国的德育形式主要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其中,对道德品质的教育占据着德育事业的核心位置。小学德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它需要给予小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和学习能力。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情况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能否国泰民安。小学德育不仅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更是现代精神文明的直接体现。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在精神和身体上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直接取决于小学教育是否顺利施行。如果德育在某一方面出现了纰漏,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儿童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成为大家眼中的“坏孩子”。现如今,全世界的跨国商企和国家政府都渴求着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而小学则是奠定儿童发展方向和培养素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基础的小学德育建设和小学生素质的加强教育建设刻不容缓。

2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课堂

课堂资源是教育内容的核心资源。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也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形式和主要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中,社会人文学科较理科类学科是有优势的。如语文课,品德和社会课程,实践课程等学科,在不改变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计划。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的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考,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不同学科的德育教育渗透中,不仅要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对教育进行形象化,更要有效地利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资料快速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基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教师应该灵活而多样化进行教学,如使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简单易懂的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灌输。如今各类教育网站充斥着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教师都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为德育课堂增添更多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资料,教师可以快速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多感官认知能力,使用多样的德育资源来避免死板的教条主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课堂导入和学生习惯培养,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和优秀事迹的表彰,增强学生的成就参与感,使优秀的学生继续发扬优秀品质,并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榜样们努力学习,从而落实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对好的教育方式进行考究和探讨,努力寻找德育教育事业的新的出路,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对其思想带来的有益影响,还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参与一些美好而温暖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动,可以事先通知学生做一些小礼品带给他们。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去温暖,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学校也可以在体育课或春游的时机带领学生参与自然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让同学们切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持续性发展观念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田劳动,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粮食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节约的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身临其中的切身体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4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向来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展报橱窗、班级黑板报以及学习园地等宣传系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展示国徽国旗、名人名言、科学楷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建设校史博物馆、心理咨询室,重视德育室、美育室的开办,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课堂互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关的德育资源,结合传统节日,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充分发挥节日本身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活动、班级黑板报评比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和内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参观相关电影资料和书籍文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等相关方面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诗词朗诵竞赛,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文艺演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以及遵纪守法相关的教育内容。

5总结

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掘新的教育方式,从而满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避免传统死板的强制性说教,以德育人,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联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监督保证学生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家庭要配合教师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努力为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品德素养而努力。

作者:马丽丽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石河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潘来宽,刘虹谷.微博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新思路[J].新课程?小学,2014,(2):2-2,3.

[2]姚小平.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若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z1):537.

[3]方芳.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华章,2014,(28):308-308.

第九篇:小学德育回归生活研究

1引言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各类竞争纷至沓来,形式相当严峻,教育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国家要增强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很重要。这对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则强调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承担这一职责。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课程的设置也大多偏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所教的内容难易和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所以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对德育生活化这一理念进行探索分析,希望能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德育生活化提供帮助。

2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是指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过程;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理想的高层次的生命体验状态和过程,它是与活着、生存相适应而构成的一个从低到高的递进逻辑,三者间是人的主体性不断释放,人不断由必然走向自由的一个生命旅程。德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是基于生活理念而衍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依承自然的教育思想,注重生活体验,注重教育中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儿童感受和生长教育思想的总和。生活教育是一个成长历程,使每个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建立自己的看法、价值观,获得技能和知识。所以教育要回归生活。“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德育产生发展的源泉,德育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1德育生活化要把生活作为根基:道德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道德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而应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道德教育内容不要高于生活,而应贴近生活实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要急着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经历或看到很多德育内容,也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某些道德观念,有些可能和书上的德育内容相似,有些则可能相反,所以这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了解他们已有的道德观念,在基础上对其观念进行引导和梳理。这样学生能更好的结合实际生活对道德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在课堂上展开的,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开的。但人人都不能脱离生活单独存在,人们在生活中受到熏陶感染。所以道德教育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让德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2.2德育生活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依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作为接受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失去了主体地位。德育生活化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不应盲目的满足于老师灌输给他们的道德知识,而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去能动的把握客观事情,进而对客观世界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推理,从中发现新规律,得出新的知识和方法。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自主选择和判断的能力。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要求个体服从集体,抹杀了个体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见,缺乏创造力,教条死板等。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个体具有自立、自信、创造力的个性型人才。所以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发展。

3德育生活化的意义

德育生活化提倡德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打破当前德育僵化的局面,提高德育的实用价值,真正实现德育的价值。

3.1德育生活化有利于更好的践行德育: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其情感体验,德育背离了生活实际,造成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有效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无法适应变幻无常的社会,遇事常措手不及,无力解决。德育的生活化能改变这一状况,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种主体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更容易地从情感上接受德育内容,学生能很自然地对待生活中的道德事件,更愿意融入到社会中去,主动践行德育的行为。

3.2德育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德育:以前的德育课程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空而大,在生活中无法践行。改革德育使其回归生活,使得德育的教学围绕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取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增进了学生对现行德育内容的理解。

4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4.1完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制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品德实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认知、生理、心理等特点,制定出有利于他们理解并实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不要泛泛而谈,要求要具体明确。如果不这样做,德育目标会显得“空而大”,使得德育工作无法正常运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德育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社会为主导,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制定,从社会的利益出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德育目标的制定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个人发展服务。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对另一方都有弊处。因此,德育目标制定要基于各个层次的需求,不能有所偏颇。

4.2德育生活化渗透进各个学科:传统道德教育一般是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的,不同学段的德育要求,学习内容不一样,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内容。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大多和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现在的德育教授不能只限于思想品德课程,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而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像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涉及和生活相关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把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各门学科中都能获得德育知识。

作者:芮叶晨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晴.德育生活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张海荣.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困境与出路[D]:海南师范大学,2013.

第十篇: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初探分析

一、研究概况

把培养学生素质发展的三个目标(思想品德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校本研究课题(德心整合求发展、环保习惯靠养成、网络学习显跨越)以及教育的主体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索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根据知、情、意、行的心理历程,把整合模式分三阶段进行论证和研究。第一:依据少先队活动特殊的组织形式,把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化。第二:根据年龄特点,设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实施策略。第三:打造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遵循主体性、针对性、渗透性、活动性与实践性的研究原则,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情境测试法等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表现跟踪、观察、调查、测试及分析、研究,实验班先行,再以点带面铺开,落实“德心”整合模式。1.创设环境和氛围;2.建立各种评比制度;3.根据习惯形成的规律,将各年段环保、品德、科技、心理等要求,按目标,分细节,逐一教育、训练,限时间养成;4.成立多种社团;5.在体育课中,将智慧、本质、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育体育心;6.研究家、校、社会结合,形成德育及心理建康教育的合力。

二、教育效果

我们指导家长掌握情境测试法,让家长创设家庭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行品德测试;学校进行心理情境测试;学生在家庭、自然中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效果,取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三者结合,取其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为所测的学生人与自然、品德、心理效果。

1.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者结合的测试与家长做的情境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我校学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已养成,且较稳定,我们的测试是准确、有效的。

2.“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品德和心理素质表现是最好的,这种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学校是专门育人机构,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措施落实较到位,教师较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实验效果理应较显著;“人与自然”品德和心理表现次之,说明虽然我们注重家庭环境保护指导,但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引导、示范性也有差异。对孩子保护环境习惯要求不够严格。

3.“人与社会”品德和心理表现稍逊,说明学校对学生大力宣传、教育,使之认知自己责任,做好公民去影响社会,但因为社会上品流复杂,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已养成的习惯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综上分析可见,经过三年多来的实践,我们的研究效果非常显著,我校学生已养成了保护环境习惯,整体素质也大大提高。

三、研究结论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有互相衔接的职能;有密不可分的工作方式;有类似的教育途径;有一些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有融为一体的实际操作过程,因此,我们探索出以下“德心”整合模式。

1.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测试依据

我们以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确定整合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思路、目标、内容、方法。用目标管理法将总目标化为子目标,把子目标又分化为若干更具体、可操作的细则,构成“品德和心理”的指标,这种指标非常具体,路径清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可控制、可测量,对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测试依据。

2.以实践为载体,将对目标的认知内化,外显为目标行为

习惯是后天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必须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行,是习惯形成的出发点、归宿和标志。习惯养成的重心就是在具体活动中,在“情”、“意”推动、调控下,反复尝试、练习、实践,将对目标的认知内化,再外显为目标行为。建立科普基地,以春秋游的形式,到中科院的能源、土壤、海洋、昆虫、植物等研究所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利用大课间、体育花会等形式,开展篮球比赛和其他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竞争精神和意志;组建各种社团,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坚持,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其“行”的兴趣,激活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活动实践,持之以恒,形成“以行悟知,以知促行”的良性循环,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养成。

3.重视快乐主体体验,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进习惯培养

把快乐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进习惯培养,结合重大节日,让学生通过朗诵、讲故事、文艺表演的形式,把爱学习、爱环境、爱科学、勤锻炼的细节编写进去,充分发挥团体传感效应,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变个体体验为群体体验,形成了联系实践的内驱力。

4.多管齐下矫正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和心理的矫正比好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难度更大、时间更长。为了使好习惯和健康心理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在大面积普及训练的同时,特别关注不良习惯较多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调查其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我们根据不良习惯和欠佳心理素质的形成原因设计了“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对策表”,以更多的爱心、耐心、恒心,以个别辅导为主,与团体辅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强烈触动其心灵,产生深深的体验感悟,引导学生以减法逐步矫正不良习惯和欠佳心理。

作者:刘肖容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14-16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

[3]建构主义论

[4]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新世纪出版社

[5]刘茂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道德个性心理学与德育》

[6]刘德义.教育教学论坛,《小学德育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