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程的运用

时间:2022-03-04 03:24: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程的运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有着高度的适切性,但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主体接受限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认知水平低、价值认同率低、价值践行度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选择德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形式、完善德育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德育课程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路径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并在集体学习中多次进行了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教育部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必要性上,人们已经达成共识,其可能性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适切性。充分认识这一点,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探讨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的内在同构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德育具有本源的同一性,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价值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是我们党做出的科学定位。中小学德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范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途径,其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良好公民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者。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中小学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提出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德育的本源的同一性,即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着的“现实中的个人”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从现实中的人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了人的真实境遇:异化。他认为资本主义并没有带来人的解放,工具理性的泛滥导致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收获了物质,但却失去了灵魂,迷失了自我。针对这一异化现象,他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就要复归人的本真,重塑人的道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着眼于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教育,重视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将主流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的头脑当中,内化为人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促使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其实质的要求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提升,价值观的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从德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近代,德育在西方的地位是很高的,但到了17、18世纪,人们对科学的崇拜,陷入了“唯科学主义”,特别是到了20世纪,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人文、道德教育日渐衰微。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具理性对于技术的过分强调,各种全球问题的出现,“单向度的人”的诞生,使得人们重新思考道德问题、价值问题。因而,到了80年代,道德教育才进入一个“全面复兴的时代”,各国都开始重视起来。因而,从它复兴的原因来看,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恢复人的本能和价值理性,从而避免或减少“单向度的人”的在场。所以,从这一目标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功能的耦合,即都具有人文观照功能价值观教育就是以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为指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正确地看待社会,正确地认识人生,正确地理解生命,学会关注自己的灵魂,从而形成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关爱情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形式,具有价值观教育的共性,因而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功能就是为他们提供一套价值标准,并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以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来观照自己的生活。而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使人成为“人”。教育一旦遗忘人的存在,它就会失去一切。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应与教育保持一致,以“育人”为根本。德育功能就是育德,培育学生的道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2]。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要发挥它的人文观照功能,实现人文关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在功能上是耦合的,即人文观照功能。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提供了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是衡量我们一切实践活动合理与否的最高价值准则。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依据,中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子系统,更是义不容辞,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确立起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目标。二是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保持一致,中小学德育教材要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一点与知识的意识形态性是相吻合的,学校对社会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3]119。三是德育课程评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一方面,将其作为课程实施好坏的标准,另一方面,将其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

3.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包含了价值理性认知、价值情感认同、价值信仰形成和价值行为实践的系统教育工程[4]。具体而言,学生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价值态度,进而形成价值认同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最终外化为价值行为实践。首先,从逻辑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过程与德育过程的规律具有相似性。德育过程要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但是这一过程并不像价值观教育那样严格遵守知、情、意、行一般的教育顺序,它具有多种开端,所以二者的相似性使得德育课程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成为可能。其次,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广大中小学生,德育主导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受众范围广,以德育课程作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最后,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非常重视人生观教育,人生观也是一种价值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样,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和树立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这一点,使它具有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然优势。

作者:董芸 左志德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