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合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5-14 10:46:56

民主合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师生“民主合作”教育环境的德育功能

1.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提倡民主、发扬民主始终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和长期政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得到逐步建立,公民的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结晶,民主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真正完善的民主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占有的民主,是人的一种自由状态的现实,是人的自主性的真正体现,它一方面从外在的制度层面充分保障了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从内在的意识层面驱使人不懈追求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平等、自由、自主、自决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德育需要民主,这是时展对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从学校教育开始,去说服人们以民主的方式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德育要真正实现民主、真正走向民主化,就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权,保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民主的地位。德育要走向民主就必须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体,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需要和学生发展这一核心来展开,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也注重实践养成的必要性的德育模式。它倡导通过学生的平等地位、自由空间、民主权利的充分尊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自主管理,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能力,真正实现德育发展人、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偏重于师道尊严,过分强调教师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和主导作用。这种教育观下我们无法看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民主,而是教师对学生严厉的态度。教师的“严厉”被看成是对学生的爱。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只有接受的份,没有权利替自己辩护。在这样一种气氛下,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对抗心理也是在所难免的。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生已经不再认同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了。因此,面对学生,我们决不能再板着面孔去训斥学生。当然,要想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还要尝试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和创造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而且将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传统教学中,教师总处于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没有自由的言论,没有主动的参与,有的只是对教师现成说教的盲从,对教材现成结论的盲信。这样,学生怎谈得上自主发现、独立创新呢?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友,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人人能成才,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必须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导师,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通过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来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创新氛围来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更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从而有利于树立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学生创造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激发出来,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也非常容易释放出来。

3.有利于实现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德育主体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在一个全面发展、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的完善等。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理想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真正具有德性的人。为此,学校就要构建师生“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在教育中成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还要让学生在教育中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有利于实现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德育主体思想。

4.有利于发挥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而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人的主体性的核心素质就是自主性素质,它是人的主体性在素质层面上的体现,它是由对内的自我教育意识与相应的能力和对外的自主意识与相应的能力和两部分结合而成。我们构建师生“民主合作”教育环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素质。具体途径就是通过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民主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我价值,即通过自我认识逐步达到自信,通过自我要求逐步达到自强,通过自我践行逐步达到自立,通过自我评价逐步达到自尊。学习活动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基础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具备主体意识的人才能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交往中才能把探究学习推向深入。在课堂上,只有构建“民主合作”教育环境,才能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体现出师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呈现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师生在不断的和谐“碰撞”、“互动”交往中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二、构建师生“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

以前的老师们不敢“爱”,怕宠坏孩子;不能“爱”,因为有屡犯“错误”的孩子;不愿“爱”,和孩子打成一片,师道尊严何在。但症结还是长期以来禁锢老师的精神枷锁在作祟。现在我们必须彻底解放老师的手脚和灵性。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校园氛围中,老师用开放的心态欣赏孩子,用真诚的师爱感染孩子,用不倦的耐心引导孩子,师生共建“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增强德育教育的功能。

1.坚持“德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差异。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德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师生之间朋友式地讨论争辩,探求真理。一旦形成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呼吸、自由发展的适宜环境,为他们展现出成长的广阔天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立思考,学生免去害怕失败或丢面子的顾虑,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猜想或假设,思维才敏锐流畅,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只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传统的德育教育观着眼点在于“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愉悦。总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死。现代德育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及情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信息传输、存储、运用的任务,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上态度积极、思维活跃。

2.实行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助推器。美国心理学家利比特与怀特研究发现,对学生采取民主领导的方式,师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关系是轻松、愉快、和谐的。我们选择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重视班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只有主动参与,才会产生认识与行为的内趋力,正确的认识自我,实现思想品德转化和行为控制,教育过程完成从他育到自育的转变,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德育目标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实现的,还应看到,学生并不是自觉地处于主体地位,只有通过教师的培养,具有主动意识、主动能力后,才能成为活动的主体。高二甲(7)班是一个文科班,男生19人,女生44人,班主任非常重视优化班级管理程序,注重学生民主参与,加强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班干部主要职责是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为同学服务。其次,适当放权给班干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的地盘我作主”,给学生更广阔的工作施展空间。第三,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①一级管理:每天三名值日班委(由一位普通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再加两名班干部),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安排与监督。②二级管理:课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③三级管理: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规范。三级管理制度使学生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为建设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提供了合力。高二甲(7)班在学校活动中已形成良好平等合作、竞争氛围。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快乐,在班集体的学习与工作中充满热情,学生各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我班在纪律、卫生、歌咏、体育甚至班级成绩都名列年段前列。高二甲(7)班先后取得众多奖项。资国寺劳动基地劳动被评为“优”。参加学校2天的文明督导活动也被评为“优”。班容班貌评比第二名、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校科学节先进班级、科技节主题班刊一等奖、科技节班级网页一等奖、科学节综合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科学节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校二星级文明班级等。

3.促进师生交往对话。在德育教育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交往既可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独立的活动,又可以是其他活动的构成要素,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的活动中。具体地说,在德育教育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生生之间的交往都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背景和条件,我们要看到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别。在德育教育中的交往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温情与信任,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交往的强调,意味着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经验的珍视和对学生生活世界的积极关照。这正是人文化课堂教学应给予充分关注的。人文化课堂教学之所以特别青睐于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交往,是要用交往的内在精神来改造、重建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生成与确立。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并教给学生互动交往的方法与艺术,使学生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4.建构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构建“民主合作”教育环境,需要建构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这样才能“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解放儿童,培养学会学习的学生。社会心理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当人们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合作性的工作时,会增强人们的团队精神,促使人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喜爱、相互尊敬,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工作做好。这一原理如果应用到在德育教育中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自主的交往与合作等现代人应当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德育教育“一言堂”的机械灌输模式,重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德育实践活动。这种德育教育活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其在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螺旋动态变化中逐步增强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和学习所分配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和鼓励,“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培养学生完成群体任务所需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增强自我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为民主合作的德育教育彰显更好效果。总之,坚持“德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实行班级民主管理,促进师生交往对话,建构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师生“民主合作”教育环境,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有利于实现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德育主体思想,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曾呈进工作单位:福建省福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