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力的构成要件探析论文

时间:2022-01-10 11:58:00

学校文化力的构成要件探析论文

[摘要]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主体,然而教师育德力不足仍然是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育德不是课外的事,教师应该明确:人际道德关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价值观问题,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关系是育德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课堂育德力;学校文化力;育人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课堂不仅要在学业上育人,更要在人格上育人。课堂靠什么育人?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教材文本,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教师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靠以育德能力与业务能力相统一、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相统一为标志的学校文化力的教化与影响。

教师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又是主体者,其文化的品格与影响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品位,但这种构成与品位最终是要由教师对学生群体的作用去显现的。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以德为重的,这决定了教师育德力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想象,一个育德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会对学生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然而现状却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教师育德力不足仍然是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缺乏影响力的师生关系是无法造就出好的学校文化的。本文仅就教师的课堂育德和育德力问题做出相关阐述。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育德问题重视不够,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育德应是课外的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案例:

案例1:作文课上的风波

学生在互阅互评作文时,几个同学之间起了争执,原来,小王在作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让他郁闷的事:

在小队自主活动进行爬坡比赛时,阿青与小祥他们提出了首先登上坡顶的人有权对最后爬上去的同学发出一个必须服从的指令,大家都赞同了。结果,阿青赢,小王输。阿青给出两个选项,让小王任选其一,一是代阿青做一周卫生值日;二是代阿青做两天作业。小王不愿意,大家都帮阿青批评小王,说是人要讲诚信,答应的事要做到,小王说这样做是岂非把他当成了打工的。这时小祥出来打圆场,说让小王掏钱请阿青吃一次麦当劳就算扯平了。

因为小王心里有气,这事不仅没有兑现,反而写在了作文里,被阿青、小祥他们知道后,随即骂开了,说小王是言而无信的小人。教师喝止了学生们的争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时无措,为了维持局面就喝住了双方,并在课后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虽然总能找出双方的某些不是,但这种处理方式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育德力的缺失。这是个十分普通的故事,事件虽平常,但它内在的育德要素却又十分丰富,其道德背景的构成也不简单,遇上这种课堂随机事件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应对好的。现在,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该案例所反映的教师课堂育德中有哪些突出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一、人际道德关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价值观问题

校园内人际冲突的发生大多是由道德关系引起的。那么,道德关系中到底又是什么在起着核心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是价值观问题。案例1说明正是因为价值观上的不认同,才引发了这场冲突。

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的价值观上去剖析这场冲突,见图1。

这些问题都牵涉到社会主义荣辱道德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反映出了当今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一些价值观上的较为突出的负面问题,比如说赢为“王”败则“奴”等,这正是作为教师应该去引导的方面。

二、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关系是育德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课堂事件中竟然呈现出了那么多的价值取向与冲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育德问题的总的思路——即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道德关系,课堂育德也概莫能外,这实在应该成为育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我们可以顺着这种思路,对这个案例提出我们的育德建议,见图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例具较大的两难性,一个说他对我不诚信,一个反说他强迫我劳动,各说各的理。但当我们用核心价值观去应对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本案的约定貌似公正,但它却是用所谓的“公正”冲撞了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所以其后衍生出的所谓诚信等说辞便都已无法成立了。

三、研究教师课堂育德力问题需要关注“三态”

这虽然只是一个随机事件,但通过这个随机案例,我们想提出的是:该如何去观察、研究学校的课堂育德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提出,应该去观察课堂育德中的“三态”:

1.课堂德育情境形态

它可以分为两类五种:一类为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包括显性学科德育、隐性学科德育渗透、专题课程德育活动;另一类为未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一种是虽有预设但有新的生成性内容,另一种是未被预设,又随机事件出现。

事实上,课堂中的德育情境目前大多是一种无“育德准备”的“客观存在”,自生自灭的多,不经意的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种状态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相距甚远。

2.课堂师德表现状态

正是由于有“育德准备”的意识还薄弱,也使得目前课堂育德的“第二态”也并非很理想。

目前,课堂上师德表现较好的方面包括:比较重视自身为人师表的教育形象;能正确应对大部分德育事件;关爱学生等。而需要纠偏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触碰师德底线的行为,如挖苦、嘲讽甚至辱骂学生等;另一类不被提倡的行为包括恶性补课、有偿家教等。

当我们感触于课堂师德尚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尚未很好发挥其育德功能时,我们就要想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育德者的作用?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师德作用形态做系统的研究,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课堂育德“第三态”。

3.课堂师德作用情态

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课堂三维观察系统,见图3。

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第三维观察系中的问题,即道德智慧引领要素中的两个观察点,长期以来它们未被充分注意,事实上,它在当今过于多元的社会价值形态中已日益显得重要,已日益成为提升育德力的重要一环,是形成学校文化力的一大要项。

以上是对课堂育德“三态”的一个研究,它实际上解决了研究上的方法问题,我们借助这“三态”研究,比较完整的分析、解构了一些典型课案例,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4.教师课堂育德力培养的路径

教师课堂育德力的培养是必然要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育德力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这是当前的一个新课题,也许并没有很成熟的实践经验或行动方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提供出一些有效的方法路径。

我们认为,教师育德力有3个基本构成,这就是:在道德关系上的敏锐性与判断力;在核心价值观上的把握力;在呵护学生道德成长上的引导力。

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这三方面的育德能力,就要提出一种能力培养路径,我们目前提出并且已经展开了部分实践的有3个方面的工作,即3个“结合”。

第一,把教师育德力培养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结合起来。

这第一条路径的理由非常充分。理由之一:教师育德作用离不开课堂,教师主要职场、育德主要活动场、育德力主要落脚点都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理由之二:教学三维目标与课堂育德是相融合的,这是因为:三维目标在要求上具有明确的德育性,其目标宗旨是立德树人;其目标价值是学生为本;其目标对象是学生主体;其目标方法是以德为先的。而且三维目标在内容上体现的育德功能科学且完备,三维是个育德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功能,“三维”育德中的功能元素对应全面完备,其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完整地对应着教师育德中的两个“魅力”、师生关系与核心价值观。

我们只有把育德力融进教学设计中去,把育德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好学校文化力的作用。我们还认为,三维目标与育德的结合不仅是必然的、必须的,而且是一件专业性很强、专业程度要求很高的职业行为,学校的文化力水平会很有效地在这里表现出来。在这方面,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案例可资借鉴和利用。

第二,把教师课堂育德力的提高与“两难”课案例的研用结合起来。

这里要提出的是:“两难”从何而来?为什么“两难”用好了会有促进育德力的功能?我们认为“两难”都是在一线教师实践中发生的,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深刻反映现实的困难与现实的需求,解决得好就必然会促进教师能力的增长;而且,“两难”不是简答题,也不是易答题,它集中体现在解读难、认同难、破题难,这种“两难”往往是事件结构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在一起。正因为它的难,所以我们认为它本身就是培训的好教材,是能力培养的好抓手。就如案例1中所展示的,涉及到了那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有心到教学实践中去采撷,必然会有许多来自一线的好教材。公务员之家

第三,把育德力培养与制度的革新和创设结合起来。

这里涉及许多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其基本做法可以是:改变目前的评价制度,让评价走入课堂育德过程。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都集中在业务评价这一块,其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评价项目上都无法直接体现出育德要求和评价要点,即使其含有某种导向,实际却无法在操作中显现,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可能真正引导教师去切实关注好育德问题的。因为在课堂育德上理念的自觉往往带不来自觉的行动,而评价的改变却总会引起改变了的行动。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增加这样两项一级指标:师德操守与育德作用。在师德操守中可以设计师表仪态、师生互动、师生民主、面向全体学生等二级指标内容,并可视情况设计出所需要的三级指标;在育德作用的二级指标中可以放入德育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育德情境的创设及作用、德育随机事件的正确介入与引导等,让课堂教学评价表真正体现出课堂育德的要素,让育德与育智的评价和谐统一起来,体现出课堂育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这样的评价改革才会真正具有制度创新意义上的价值,也必然会带来教师课堂育德力的发展,带来学校文化力及文化品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