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德育制度和机制重塑研究

时间:2022-05-13 04:37:28

微德育制度和机制重塑研究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于细微处关注德育的考虑,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中学以“润美育人”为理念,倡导“以泽润心,以美育行”,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以微问题的高效解决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初步形成了“精实励教”的教学观、“精致励学”的学习观、“精细入微”的文化观、“精研虑极”的教研观、“精到细致”的服务观、“精准考评”的管理观、“精益求精”的教师观、“精致优雅”的学生观。在德育实践中,从细微入手,精字当头,积极探索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效路径和模式,是微德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润美育人”;微德育;德育体系

关于“微”的思想见解源远流长,如“睹微知著”“识微见远”“即小见大”“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等。微思想蕴含着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与质量互变规律有一定的关联,富有智慧。[1]微德育是于细微处关注德育的说法,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行要防微杜渐,善行要聚沙成塔,这充分反映了古人对微德育价值的认识。鉴于微的思想见解,于细微处关注德育问题,是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补充。微德育是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高度融合的德育观念。[2]在信息时代“无微不至”,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已经深度融入生活,催生出一个微的时代。[1]微信因交流的即时性和自由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微视频则可以用来介绍一些生活小常识。微时代的微技术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易学易用,效果极佳。因而,微时代高效解决微问题的方法为改变传统德育大、空、低效的现状带来了较大的启发。[1]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临平二中)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主体的农村初级中学,生源质量偏弱。近年来,临平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实现了“低进高出”的办学效果,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攀升。临平二中以立德树人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以德育为学校工作的灵魂,提出校本德育建设的理念“润美育人”,聚焦微问题的高效解决,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创新性,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一、微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德育被简化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被简化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弱化了对人格完善的塑造。例如,部分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化为知识的传递,未能将其内涵和精髓讲透、讲深,使其真正入脑、入心。[3]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看问题解决中的行为选择。如何解决知行矛盾以实现知行合一,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4]

(二)德育被弱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服务于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以师生交往为基础、以知情意行互动为特征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5-6]部分学校过于强调教学,强化知的因素而弱化情的因素,导致德育工作处于从属位置,割裂了知与情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何强化德育工作,实现知情合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7]

(三)微德育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微德育的德育模式聚焦于问题的高效解决,即小见大,聚沙成塔。基于德育被简化、被弱化的现状,微德育从学生日常和居家的学习与生活的细节出发,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建与完善,促进学生知情和谐发展,涵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6]因此,微德育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二、微德育实践的价值

(一)微德育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整体成效

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德育居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德育工作出现两个不同的发展趋向:一是大德育观,即积极构建以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为特征的德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旨在发挥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二是微德育观,即探索微德育问题的高效解决,提高德育工作目标达成的实效性。[8]两个趋势看似迥然而异,实则相辅相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从德育实践来看,大德育细化为微德育,大德育是微德育的总体目标,微德育是大德育的基础和实施路径。大德育因充分汇聚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合力而增强了学校德育的统合性,微德育因聚焦于微问题的高效解决而具有小、实、活的优点。从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德育工作之所以出现因大失小和因小失大的问题,是因为过于强调标新立异,从而割裂了大德育与微德育的内在联系。[9]鉴于此,临平二中提出“润美育人”的理念,强调“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两个思路的整合,既要整合社会和教育资源发挥大德育的积极引领作用,又要从微问题入手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德育工作入脑入心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微德育有利于“润美育人”理念深入实践

“润美育人”是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以微问题高效解决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三全育人为机制,体现“以泽润心,以美育行”教育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润美理念”与德育相通。“泽”原意为水汇聚的地方。《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古人赋予水独特的道德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至善的化身,利他而不居功自傲;水是智慧的象征,虽小且弱,但是可以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水是勇敢的象征,即便是深涧巨石,粉身碎骨,也会义无反顾;水是坚韧的象征,水滴石穿是微力量的升华;水是执着的象征,虽经山峦阻隔,但也会迂回曲折,奔向大海;水是博大的象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是生命之源,滋养生命,成长生命,世间万物因水而生,因水而荣,因水而美。德是生命之本,成就生命,提升生命,芸芸众生因德而立,因德而厚,因德而显。水聚于泽,犹如德润于心。“润”与德的统合作用相通,与大德育观相合,水到之处,万物皆得以浸润。临平二中以润美立德,发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使德育基于教学又高于教学、蕴于活动又成于活动、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泽育万物,所到之处,绝无厚此薄彼之说。恩泽小微,生长万物,生机盎然,与微德育观相合。泽育万物,潜润无痕,是一种无声的化育,既与浸润式无痕德育相通,又符合微德育的客观需要,对纠正当前德育工作出现求大、求快、低效的问题解决大有裨益。

三、微德育体系的重塑

(一)建构“润美育人”视域下微德育的工作体系

微德育内容的建构思路是对核心素养目标的分解,是结合学校德育实践,凝练出“润美育人”理念的路径。临平二中从润美课程德育、润美校本德育、润美活动德育、润美实践德育、润美文化德育、润美管理德育六个方面建构课程内容,“润美育人”工作体系如图1所示。图1

(二)建构“润美育人”视域下微德育制度和机制

从理念走向实践,制度与机制是中间环节。制度是理念的定型化,机制是制度在具体德育情境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理念与制度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关键环节。“润美育人”通过课程育德、管理育德、文化育德、活动育德、实践育德、协同育德等途径,全课程、全时段、全岗位、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和处处育人,为打造有内涵、有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奠定基础。第一,“润美育人”管理体系。临平二中建立并完善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德育管理小组,整合学校所有教育资源,突出德育的核心作用。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德。临平二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在学生会下设卫生管理委员会、学习管理委员会、纪律管理委员会、就餐管理委员会等,分别对全校各班卫生、学习、纪律和就餐秩序进行督查,督查记录是班级文明径赛的重要依据。在团委下设社团部,积极组织和开展演讲、朗诵、书法、写作、棋类、趣味运动、剪纸、制作、插花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管理中提升自我修养,促进自我发展。第二,“润美育人”管理制度。临平二中建立并健全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全面德育制度。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导师,遵守首遇负责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学生德育问题采取班组负责制,两个班级为一个班组,一般由一个教师团队负责教学与德育工作,形成以班组为载体的德育合力。临平二中积极建构以班组为核心的大德育基层管理体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育德的方式和方法,形成教学与德育和谐互动、相互成就的良好格局。学校德育制度的建设覆盖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到校、课间、就餐、午休、体锻、晚托班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制度管理体系。第三,“润美育人”管理机制。机制是制度走向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制度变成现实力量的关键。每一项制度都有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过程、管理结果和考核评价。只有权责分明才能增强德育管理的主动性,只有考核公平才能激发德育管理的创造性。在杜绝作业抄袭的专项德育活动中,临平二中专门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学校领导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开展“杜绝作业抄袭活动”启动会》专题报告,对作业抄袭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认为学生抄作业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难”,作业太难;二是“多”,作业太多;三是“占”,学生自修课被任课教师占用;四是“懒”,部分学生该做作业时不做,要交了才拿来抄抄,应付了事;五是“转”,很多教师没有转变观念,依然一讲到底,生本课堂体现不够,学生参与度低,兴趣不够;六是“管”,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手段,而学生对杜绝作业抄袭意义的认识不够,没有敏锐性。从学校到年级,从年级到班级,从班级到个人,“润美育人”管理机制逐级落实,并进行精细化管理,取得了突出的德育效果。

四、结论

生活是学校德育开始的地方,也是德育回归的地方。德育成果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道德情境,日益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成为超越知性德育的重要途径。传统模式下的德育多“高而全、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也没有和学校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在内容和形式上,传统德育多忽视了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特点,缺乏春风化雨般“细雨化育、润物无声”的过程。此外,传统德育教学还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等问题。针对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临平二中基于微德育聚焦微问题、具有范围广泛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建构“润美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建构全方位、多渠道、系列化、生活化的微德育体系,让学生更容易亲近与接受德育内容。微德育既是提升德育实效的必需,也是创新学校德育模式的关键。通过提供多样化、菜单式的微型德育课程资源,德育将更接近生活实际,更富有时代特色。总而言之,关于“微”的思想见解源远流长,于细微处关注德育的微德育高度融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特色,在高效解决微问题方面发挥积极意义。在探索微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并借助微课程网络技术平台时,学校应引导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体验、感悟、引导、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强化“三维”聚合构建“五位一体”微德育模式[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9-125,155.

[2]秦晓慧.“微德育”的内涵及其属性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8(6):106-108.

[3]胡玉婷,唐丽芳.学校办学理念凝练的问题审视[J].教育科学论坛,2019(4):38-42.

[4]胡松林.校长办学思想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6(10):38-40.

[5]曹美琦.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反思[J].教育与管理,2018(10):9-12.

[6]余奇,蔺海沣.学校德育生态化转向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构筑路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81-188.

[7]靖国平,涂雨轩.从“知晓的德育”转向“智行的德育”———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目标导向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7(2):83-88.

[8]刘鹏.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及成效分析[J].创新人才教育,2020(1):10-12.

[9]张春凤.中小学学校德育共同体构建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140-141,148.

作者:王忠华 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