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建议

时间:2022-04-12 10:01:3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建议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研究,其着眼点在于构建师生之间有效交流的内容体系,在完整而系统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和充实教学内容,以不断地提升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关键词:西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着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课程,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生活科技化、社会世俗化、交往虚拟化以及家庭环境多样化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加之西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同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如何结合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丰富教材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是切实提高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思政课最终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的关键。

一、将透视着时代特征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多,他们普遍关心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热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但是,由于其思想不成熟,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加上某些媒体的误导致使不少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达赖集团借由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国家的一些事端,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并借由分析社会热点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科学的阐释,还原客观事实的真相,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理性判断,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这一热点问题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来认识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引导学生树立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此外,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新闻评述、信息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把课本所学理论用于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适应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多元化思潮和多样化的热点问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导向。

二、将经典案例、经典影视融入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即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应将经典案例、经典影视融入课堂教学,选择“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或者是“能够反映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并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带有西藏特色的能够引起藏族大学生共鸣的案例或影视经典。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内容时,可以穿插播放一些历史上西藏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影视资料。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保证所选择案例的时代性和典型性,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的主导性。教师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讲解,传授案例分析、讨论技能,其间可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期培养学生案例学习技能,通过案例深化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待学生逐渐适应后,教师可将教学模式调整为:教师提出课前自学要求,提供案例材料,提出较复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为了防止冷场,教师也可请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情况,并归纳总结,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

三、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入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内容丰富、自成体系而又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内容,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正如指出,“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例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崇尚“仁爱”的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认为:“家相爱,交相利”。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处理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修身养性、交友处事、仁爱孝悌等许多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人的传统人格养成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尤其要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为了避免将道德教育沦为空洞说教的德育,必须将蕴含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经典名篇融入课堂,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充德,“知”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知识把握与个体道德品行发展之间有非常密切关系。针对教学内容主可以选择《论语》、《颜氏家训》、《萨迦格言》、《史记》等这些经典著作的部分篇章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四、将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教学,例如有组织的社会学习考察活动、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社会会兼职等。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的,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实际上就是强调学校理论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不同程度地与现实相脱节的情况,教师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历,难以获取开阔的视野以及广博的社会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无法用事实说话,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使得理论空洞缺乏说服力,无法给予学生满意的答案。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就是教师主动融入社会环境,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践把社会环境与思政教育衔接起来,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马克思指出了环境对人行为、思想的制约性,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句话指出了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有怎样的社会环境,就有怎样的思想道德意识。因此,思政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直面社会现实,考察调研导致学生思想困惑的社会原因,进而在教学中针对性地化解大学生思想的谜团,引导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和社会意识形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教育目标,从而为社会实践服务于思想理论课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后,应及时将最初感性的认识,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加以汇总整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之后建立社会实践成果资料库并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补充,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更好地服务于思政教育教学的需要。

作者:杨文仙 郝甜 陈影 单位: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