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合作道德教育路径分析

时间:2022-10-23 10:12:06

校馆合作道德教育路径分析

摘要:为实现博物馆课程资源与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应该主动与博物馆合作,充分开发博物馆的育人价值,以研学旅行、混合式学习、开设学校博物馆等形式,内化德知、养成德性、实践德行,以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馆校合作;德知;德性;德行

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15〕9号)。意见指出博物馆学习应成为中小学校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实现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应该主动与博物馆合作,充分开发博物馆的育人价值,利用博物馆这一德育载体,通过研学旅行、混合式学习、开设学校博物馆等形式,内化德知、养成德性、实践德行,以提升校馆合作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以研学旅行内化德知

德知,是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的认知。博物馆中的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理论的重要源泉。学校通过改变传统的观看展品方式,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研学旅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学习,是形成道德观念、内化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学校乐于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但由于传统的参观学习没有提前规划,学生到现场参观往往只是随随便便看看展品、听听讲解,基本不了解展品后面的文化背景。学生自然也就兴趣不浓,受益不大。博物馆汇聚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如何通过对博物馆展品的深度挖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古老文明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资源的道德教育价值呢?研学旅行是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即由学校组织安排,通过集体参观、旅行等方式开展的旅行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究性与体验性是其两个核心特征。我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研学分为三个阶段: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参观前,我们先行安排老师到博物馆实地考察,与馆方取得联系,充分了解博物馆的馆藏资料,根据学校的教育需求与馆方共同确定研学内容,并根据研学内容确定“研学预习单”。学生根据“研学预习单”,通过数字博物馆提前了解研学内容。例如,我们在参观厦门“闽台民俗”陈列馆前就要求学生登录厦门市数字博物馆收集闽台相关历史资料,再分小组确定研究主题。有的小组想研究闽台婚庆习俗,有的小组想研究闽台商贸习俗,有的小组想研究年节习俗,等等。确定主题后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并列出研究方法等。通过参观前的“研学预习单”,学生已充分了解了博物馆藏品,也明确了参观研学的任务。带着任务进行参观研学,感受必然更加深入。参观中,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及“研学单”参观“闽台民俗”陈列馆。“闽台民俗”陈列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干线,展品有人生礼仪(冠、婚、生、丧、祭)、耕作渔获、衣食住行、商旅经贸、艺阵、信仰等习俗的实物与图片。因在参观前学生已充分了解了展品的历史背景,学生更易听懂馆方讲解员的讲解,还能时不时提出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对闽台同宗同族、血脉相连、独特迷人的风俗文化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参观后,让学生当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与小组成员分享学习经验体会。回到学校后,我们还通过知识竞赛、手抄报、摄影展、参观体会等形式展示提升博物馆学习的成果,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化根源,感受馆藏文化的德育内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研学旅行的关键是实践育人。好的博物馆研学应做到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基于学生认知实施教学,并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做到设计、实施、评价的一致性,让学生在参观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内化道德认知。

二、以混合式学习养成德性

德性,道德品性,是指在道德实践中养成稳定性的品质。在校馆合作中,寓教于馆,以混合式学习养成德性。混合式学习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即将线下的传统学习与线上的网络化学习相结合,现场学习与VR技术的虚拟学习相结合。这种学习更能体现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学生也更容易沉浸在学习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德性。如何实现实体场馆和数字场馆的融通,开展线上、线下,现场学习与VR技术虚拟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是校馆合作的研究课题。传统的博物馆以“实物+说明牌”方式呈现,学生的参观学习还停留在单向欣赏展品阶段,实际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厦门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实现数字化,通过厦门博物馆网站已能查看任何一件展品。且展品以三维效果图呈现,读者利用手中的鼠标移动展品,就好像展品在自己手中,可从任何角度观看。厦门数字博物馆为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的博物馆学习创造了条件。数字博物馆还有一种呈现形式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学习,即VR(VirtualReality)技术。VR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创建虚拟世界。该技术可让学习者沉浸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交流。如果博物馆引进VR技术,参观者不仅能沉浸在历史文化环境中,还能模拟历史人物有限地参与历史事件,在虚拟的实践中养成道德品质。厦门博物馆已开发数字博物馆,馆藏文物已实现数字化。如果将这些数字化信息进行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改造,使得馆藏文物及厦门历史资料能够以三维动态视景呈现,使参观者沉浸其中,可构建虚拟的学习实践环境。学生不仅能够运用自身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感受馆藏文物及厦门历史资料的三维动态图景,还能借助数据头盔、数据手柄、数据穿戴等传感设备,实现与展品的互动,形成虚拟的学习实践环境。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博物馆传统的“实物+说明牌”展品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的三维视觉、嗅觉、听觉、肤觉都沉浸其中,学生的体验不仅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有限地参与历史事件,进行道德价值判断。例如,在参观“商旅经贸”这一主题时,在虚拟的环境中,学生可模拟商人,也可模拟顾客,通过虚拟商贸交易,让学生进行诚信、公平等价值判断。这种交互虚拟实践环境,增强了学生与展品的互动体验,拉近了学生与展品的距离,学生沉浸在博物馆虚拟的学习实践环境这一动态系统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在与展品、历史事件的互动中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在虚拟的学习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

三、建设学校博物馆实践德行

德行,即道德品行。为了让博物馆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在寓教于馆中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德育的无缝对接,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化改造是有效途径。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要求将闽南文化列入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学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幼儿园、小学、中学)乡土教材亦已出版。该课程的学习如果仅仅以传授闽南文化知识为目标,那么开设该课程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为了让闽南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让学生每天都浸润在闽南文化中,我校建起了24小时开放的“闽台民俗馆”———校门旁的一条200米的闽南文化长廊。长廊里,有“咱的园”、“咱的埕”、“咱的厝”。“咱的厝”摆放着闽南人家特有的生产用品:布袋木偶、龟印、红漆篮、渔网等。通过这些物品,让学生了解闽南民俗文化。“咱的埕”摆放着闽南古早童玩:沙包、陀螺、毽子、铁环、跳房子。这些都是学生课余的宠儿。一到课间,学生就到此玩起闽南古早童玩。他们一边玩一边唱着闽南童谣,就在这种边玩边唱中学会了一些闽南方言,也更进一步理解了闽南童玩文化。“咱的园”则是学生体验闽南田园生活的好去处。这里还有专门从漳州搬来的石磨,学生可以预约申请用石磨磨豆浆。四、结束语学生通过参观厦门市博物馆,全面感知了闽台民俗文化,再通过学校这个微缩版的闽台民俗馆,开展闽南文化实践活动,使得闽南文化看得见、闽南声音听得到、闽南记忆玩得欢,让学生天天浸润在闽台文化中,培养了学生爱校、爱乡、爱国情怀,学习敢打敢拼的闽南精神。德知、德性、德行三者相互联系,互不可分。通过博物馆课程的深度学习,德知内化为德性;通过实物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的混合式学习、博物馆课程校本化开发,德性外化为德行。

作者:吴永发 徐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