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探究

时间:2022-06-03 03:51:03

工学结合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面临实践教育不足、专业化团队缺乏、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等困境。寻求以市场为导向的育人新路径,就要不断提升法治水平、增强育人实效、丰富教育内涵、充实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机制、校园职业文化、道德评价机制加强构建,促进工学结合。

关键词:职业道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各行业各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职业道德

品质的活动。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各行各业应结合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和从业人员的特点,以及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从业人员进行贯穿职业活动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倡导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即“工学结合”模式,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教学为主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职业道德教育共建有待加强。一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二是缺少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学校过分重视“课堂教育”,很少聘请一线企业工作人员来校开展讲座、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做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这样就使得中等职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冲突。可能在学校教师看来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真正进入企业工作后,却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或工作规范。三是校企合作尚未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致使企业办学和参与职教的动力不足。

2.教学目标脱离实际,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入脑入心。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普遍存在过分注重课堂教育、缺乏生活化的表征。在教学内容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安全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以及时事政策教育等致力于把高职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容易脱离了高职生的生活实际,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没有真正地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使真实的道德问题缺乏明确的道德行为解读,特别是出于个人切身利益的挑战,没有直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利于后期步入社会的行为判断和选择。

3.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不够系统。高职学校的职业道德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完成的,且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良性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度普遍不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将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而忽视了要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的职业道德理念和操守,并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职业道德问题时能有分析判断能力,作出正确的职业道德选择。这样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陷入“你说我睡,你写我抄,你问我忘”和“知行分离”的教育困境,真正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很难达到。

4.师资队伍普遍缺乏,职业道德教育主体地位不清。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教育本质的主体性。当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在校期间”的教育,大多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灌输式,老师教授的内容也主要是一些职业道德的原则、特点等抽象的理论知识,深入到职业岗位中去的认知和体悟比较缺乏,总体实践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上拘泥于课堂教学,课堂学习成为高职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没有真正“走出去”,没有深入企业和社会的实际。作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主导力量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和班主任队伍往往由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外聘临聘教师担任。还有部分学校,为了解决德育团队薄弱问题,聘请第三方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德育团队整体综合素质水平成为制约高职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品行的评价,绝大多数来源于每个月的德育分数的统计,评价系统过简,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能及时地对学生违纪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以解决之法。

二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并明确提出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该办法为校企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提升法治水平,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更好地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应该从法律法规方面来保障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利益,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切实履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入企业“工”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职责。“在德国,政府为保障双元制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基金,对于为校企合作有着一定贡献的企业给予资金的支持和相应的补贴。”[1]一是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编写当中。从教材编者来看,多是从事职业教育或者普通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很少有企业工作人员的参与;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内容偏重于道德理论体系,而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需求却被忽视。这样一来,职业学校与企业的需求就严重脱节。因此,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广泛地征求企业工作人员的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人员参与到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教材的编写当中,真正打造融入现代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道德教材。二是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在实践中切实开展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职业道德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实践性的道德标准,只有在职业活动中,个人行为参与到职业生涯,才能更加真切地把握职业道德蕴含的内容和要求,并更好地执行。三是校企共建职校学生道德教育培养模式。“随着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的产生,学生由原本单一的身份变为‘在校学生’‘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2]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能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地改进自身教学模式,与社会、企业的要求相呼应,最终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学生就业创业的核心技能。对于企业来说,参与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素质过硬也是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实现从以前单一的“职校学生进企业”到“企业进职校”的双向互动交流模式的转变。

2.增强育人实效,推进校园职业文化建设。高等职业学校日常的德育管理应该由校内向企业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校企合作活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应要求实习生真正地将自己融入企业中,以一名正式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企业也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开展规范、系统的企业化管理。通过加强企业文化进校园,让高职生提前了解和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增强自身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够正确处理毕业就职面临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并且迅速适应和融入企业文化中去,遵守现代企业的系列规范。促进高职生德育发展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必修课程中,适当地融入企业的文化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岗位职责意识。其次,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也可以渗透在职业道德培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按时作息。最后,改变传统的建立校园社团,举办各类文艺晚会、文化艺术节、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形式,这些传统形式相对于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确实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对于面临就业竞争压力的高职生来说,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迅速适应企业人才培养要求才是硬道理。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职业面试、团队素质拓展建设、创新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真正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下接近并达到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丰富教育内涵,改善教育教学方式。职业道德教育多数采取专业的理论授课形式,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道德的详细内容,或是职业道德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分离,脱离了工作实际。无论任何职业,其职业道德的内容与实际的职业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因此可在一并编写各专业教材的同时与职业道德规范相结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普遍的观点是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德育老师的任务。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从来都不是截然分开的,因此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要求表现在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融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拓展和延伸专业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创新性地发现新解法、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愈挫愈勇的精神。教育部规定统一使用的德育教材急需完善,可以适当加入行业道德规范。因此,可以放宽地方或者高等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学生培养专业方向制定相关地方校本课程的自主权,把行业道德规范引入到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中去。通过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只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高职生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才能自觉地认可自己的专业并着力学习,并努力培养自己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并应用自己的技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充实师资队伍,建立职业道德评价机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是影响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直接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职业道德作出判断,从而作出道德选择。然而,不少高等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其本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训练,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学方式单一,仅仅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进行专业理念知识的传递,也能准确掌握岗位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指导学生实践。”[3]为此,提高高职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成为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因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高职学校引进更多专职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待遇,把专职教师留下来;二是对高等职校的教师进行周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人士参与到高职生职业道德课程的传授过程当中;四是打造校内外专业化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团队,重点要加强班主任、德育管理人员建设。

此外,高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仍是以试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高职院校职业要转变静态评价方式,将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能力和行为,重视笔试、轻视面试,重视教育者、轻视受教育者等调整为动态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质量和效益作为重要指标,在学校、社会、企业之间构建协同育人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通过设定实际需求和工作要求的评价内容,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下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长江.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基于“道德人”与“经济人”融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

[2]陈湧.高职院校学生实训期间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3]郑春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培养[J].职教论坛,2013,(10).

作者:梁静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