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制度供给过剩及解决路径

时间:2022-04-28 02:40:09

道德教育制度供给过剩及解决路径

摘要:制度供给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会僭越道德教育的本真,侵蚀道德教育的活力。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着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等制度供给过剩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增加制度供给的道德属性,取缔不合道德的制度供给,增加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给,以消解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制度供给;过剩;消解制度

供给是指为了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所创设的行动范型与规则体系,也是人们为社会提供的交往关系范型和行为规范体系。制度供给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度创新和制度演变的内在动力。制度供给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其中社会道德是制度建设的价值内核,能够为制度建设提供价值指引;而制度供给能够为道德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推进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的表现形式

制度供给是与制度需要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也是在制度成本与效益中做出的制度选择。制度供给过剩泛指社会制度生产供过于求,许多失效的、过时的制度并未被清除和取缔,仍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会活动,它包括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三种表现形式。1.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制度供给总量超过了制度供给需求,反而会影响和制约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深入推进。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过剩主要表现为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即制度供给总量过剩,管理者将道德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转化为道德制度,将道德要求细化为名目繁多的管理制度。这种正式制度供给过剩问题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内在本质,影响了社会道德的个体内化,不仅不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而且使制度成为道德教育的桎梏和束缚。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泛化问题也比较明显,许多教育者都以封闭式、军事化等为基本管理方式,想方设法把学生“管住”,生怕学生遭受各种不良诱惑的“侵蚀”。比如,许多中小学规定不穿校服不能进入校门,不准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不经班主任同意不能出校门等。这种强制式的道德教育很容易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道德疲劳、厌烦心理等。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就与这种制度供给泛化有着密切联系。[1]对于这种制度供给泛化的负面影响,哈耶克提出独特的见解:缺乏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的制度供给是无法获得自愿遵奉的,只有当个体愿意遵循某些原则时,那些制度供给才是有效的。2.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不仅表现为制度供给泛化,还表现为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问题,即对某些社会成员的制度供给过剩,并成为束缚个体道德发展与个性成长的重要障碍。这种结构性制度供给过剩主要表现为过时的不合道德的阻碍改革发展的社会制度普遍存在,成为既得利益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重要途径,成为开展道德教育、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在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制度受益者总是想方设法维持这种过剩的制度供给,以游说、行贿、部门利益国家化等方式增加过剩制度供给,以谋取各种非正义的、不合道德的社会利益。比如,许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部599期2019•04门利用手中权力制定“霸王条款”,增加行政审批环节,导致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这种异化的制度供给吞噬了官员的道德良心,导致官员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直接影响了社会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2]3.有效制度供给缺乏。在道德教育中,理想制度供给应当是制度供给总量、结构与制度需求的总量、结构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就可能产生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过剩还表现为有效制度供给缺乏,不能约束和规范各种道德失范行为,无法满足道德教育的制度需要。比如,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管理者常将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国家利益等作为制度供给出发点,将制度供给定格于开展道德教化、规制个体行为等,忽视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个人道德等方面的制度供给,这种制度供给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长与个性发展。

二、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的解决路径

在道德教育中,制度泛化、制度异化、有效制度缺失等制度供给过剩问题不仅违背了制度建设的初衷,也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应从道德教育视角考察制度供给过剩问题,探究制度供给过剩的内在原因,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铲除不良制度、消极制度等,以更好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1.增加制度供给的道德属性。社会道德是制度建设的价值指引和内在本质。因而,应以社会道德、公平正义为出发点推进制度建设,从公正、诚信、自由、人权、平等等道德原则转化为法律法规、管理制度、道德规范等,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恶扬善功能,以公正的社会制度惩治各种失德行为与失范现象。比如,应将考试舞弊、论文造假、制假贩假、网络诈骗、包养情人、暗箱操作等道德失范行为纳入法律制度之中,严惩这些道德失范行为,为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再如,应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应严厉打击行业垄断、乱收费等行为,建立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制度,不断维护和推进社会正义。道德不仅有着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利益关系等功能,还蕴含着深沉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关怀。所以,还应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切入点加强制度建设,增加合乎人性、尊重人权、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制度供给,凸显制度供给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增加正义的、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给,最大限度地体现制度的伦理色彩与人文精神,以合乎人性的制度供给引领个体的道德自觉。[3]比如,应加强弱势群体保护制度、失业救济制度、养老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制度建设,通过制度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道德教育营造温馨、和谐、人性化的制度环境。2.取缔不合道德的制度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利益原则等成了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社会成员变成了趋利避害的“经济人”,总是围绕个人利益最大化开展社会实践、展开社会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道德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都与利益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脱离利益空谈道德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在道德教育中应将利益原则作为制度供给的基本原则,取缔损害公共利益、不合乎利益原则的社会制度。比如,应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将社会利益置于制度建设首位,通过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和机制等将不同利益追求者纳入社会发展的“轨道”,将利益追求者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4]同时,应按照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原则推进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不符合人性、违背社会道德的规章制度,剔除过时的、非正义的制度供给,铲除制度性腐败的文化土壤,推进社会制度的发展创新。此外,在道德教育中过剩的制度供给往往会持续存在,这些不合理的制度供给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制约了道德教育的深入推进。因而,在制度建设中应健全道德约束机制和制度监督机制,防止各种制度过剩现象的产生;应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制度执行力弱化问题,铲除各种制度性腐败的生存土壤,让制度成为道德成长的动力和源泉。3.增加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给。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往往与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应从道德需要视角审视制度建设问题,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加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制度供给,增强社会制度的生命活力。比如,应当根据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不断完善网络言论管理制度、上网实名认证制度等,通过有效制度供给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再如,应针对出国旅游中损害国家形象的不文明现象,制定出国旅游管理制度,规范中国公民的出国旅游行为,推进社会公德建设。[5]此外,针对贫富差距大、腐败问题多等社会问题,应以公平、秩序等道德原则为出发点推进制度建设,解决有效制度供给不足问题。比如,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化解利益冲突带来的道德秩序紊乱;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化解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为道德教育创造公正的社会环境。[6]还应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化解种种官员腐败问题,为官德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应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推进道德制度化建设,推进道德规范的制度化、科学性、法律化建设,为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道德教育是提高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制度供给质量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方向,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为此,应从制度建设视角出发分析道德教育问题,探究化解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的方法,以更好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永刚.制度安排之于道德教育的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门里牟.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的道德教育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曹珺玮.提升道德教育实效的制度安排[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

[4]冯永刚.制度环境:道德教育的一个必要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3).

[5]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陈纯仁.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蒋瑞雪 单位:福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