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1:22:08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范文篇1

1.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人的主体性本质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活动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时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正是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决定了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有性质----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指的是个体的人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其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作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或能力。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就是依据社会需要确立目标,以人的主体性本质特征为基础,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掘并发展人的主体潜能,使之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

2.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主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主体不论是哪种所有制的经营单位,都有独立的产权、经济利益和经营意志,同时要对其经营结果承担风险和责任,即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的实体。市场经济也要求人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成员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革和竞争的现实。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也必然要求人们能自主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同时,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从而使人们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培养的主体性,既可以使一些道德主体提高道德境界,也可使一些道德主体为所欲为。例如:当带有禁欲色彩的东西受到冲击时,可能产生重视金钱并用诚实劳动去获取它的效应,也可能产生金钱至上和拜物教意识;当唯上唯书、消极保守、盲目服从的观念受到冲击时,可能产生离经叛道,我行我素,绝对自由等观念。在这里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独立地面对社会上各种实际道德问题,一个缺乏自主性道德素质的人很难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把握住自己,因此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时展的需要。

3.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适应青少年发展特点。

人的主体性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个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独立,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随着身心发展,他们思维品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和建议,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已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青少年主体性的发展为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又将使青少年主体性潜能得到发展。

二、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主体参与模式

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应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样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围绕发展学生主体性潜能组织德育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依据这个思路形成的德育模式可以称为“主体参与模式”。

1.主体参与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扬弃。

国际教育理论界曾经提出了一些道德教育的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①“美德装”模式。一般是由成人先从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中途出重要的道德规范,由成人教给学生,通过一次次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模式重视道德内容的传授与灌输,但把学生置于被动性地接受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②“道德价值澄清”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现代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其价值观念陷入了混乱境地,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帮助他们澄清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其获得明晰的价值观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强调道德价值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能力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否认有普遍的道德内容的传授。

③“认知发展”模式。柯尔伯格指出:“这种方法之所以是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尤如理智教育一样,是以刺激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从事积极的思维为基础的。它之所以是发展的,是因为它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各个阶段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把重点放在促进道德思维能力上,忽视道德内容的传授。

主体参与模式不仅注重德育形式,而且也注重德育内容,认为内容依附于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社会里,强调一元化的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准则。借鉴“美德装”模式,“道德价值澄清”和“认知发展”模式的优点,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传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又可以把其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通过主体内化达到自主道德认识素质的提高。

2.重视道德实践是主体参与模式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道德素质不仅包括自主道德的认识素质,还包括自觉道德践行素质与自我道德调控素质。主体性道德素质是“知”与“行”的统一,它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内化,还要求把内化的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这种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靠的是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的外化,是个人施之于他人和社会、社会施之于个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且具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总和。早在古希腊时期,伦理学就被公认为实践的科学;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不仅强调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前提,而且强调道德必须化为人的行为和践履义务的活动;近代的康德、黑格尔等也认为道德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称为道德观念的。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也有相当多的思想家把道德的本质看作道德实践,如宋明时期的陆象山、王阳明等都认为“行”是道德的最基本的内容和最本质的特征。道德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个体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因此主体参与模式把道德实践作为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课堂学习主要完成自主道德认识素质的培养,而自觉道德践行素质与自我道德调控素质的培养主要靠课堂学习之外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军训、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更主要的、大量的、经常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自觉地将正确的道德认识实实在在在地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个体还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矫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主体参与模式从内容上强调统一的道德标准和一元化的价值观,从形式上强调发掘发展人的主体潜能,并认为主体参与的主要形式是课堂学习和道德实践,课堂学习和道德实践在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个体实现“内化”与“外化”这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完整过程。

三、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教师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只要我们抓住这一关键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德育将会出现新的突破。但在具体实施中有很多阻碍,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师德育素质不尽如人意,表现在:①缺乏责任感,认为把学生看住了不出事就行,现在这一套满可以应付又轻车熟路,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怎样,管不了许多。②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教育内容方法陈旧。把学生看成容器,认为我灌什么里面就会有什么,看不到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学生同处在社会转型期,在价值多元化和各种新问题面前,双方处于同步信息、同步困惑、同步思索的同一起点,一味用教师当学生时的规范、标准要求今天的孩子,仍旧用大一统的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常用的单向灌输方法。③没有把握德育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道德素质范文篇2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是领导干部道德原则和规范在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领导干部的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在一定社会生活基础上,通过社会的教育与管理,通过领导干部积极能动地从事领导活动而逐步形成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其构成要素,一般地包括领导干部道德认知、领导干部道德情感、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和领导干部道德行为,即由知、情、意、行的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

1.领导干部道德认知

领导干部对其全部活动中存在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与理解,就是领导干部道德认知。领导干部道德认知是领导干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基础,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领导干部道德认知是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道德认知,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一事当前,要从道德价值上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判断力,有了判断力才能帮助自己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并将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可见领导干部的道德认知水平越高他的道德判断能力就越强,就越有可能择善拒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其次,领导干部道德认知是发展领导干部道德情感和领导干部道德意志的前提。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这句话就说明了认知是情感的前提条件,认知愈深刻,情感就愈能得到升华。一个领导干部有了对伟大祖国的深刻认识,才能产生浓厚的爱国之情;有了对“科教兴国”战赂的深刻理解,才能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具有坚强的意志。所以,领导干部道德认知的过程,既是对道德知识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的过程,又是其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形成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道德认知作基础,道德素质中的其他构成要素就无从谈起;因此,在领导干部道德教育中必须把提高领导干部道德认知水平放在首要位置。

2.领导干部道德情感

领导干部道德情感是领导干部依据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标准对其全部活动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当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与领导干部道德标准相一致时,便产生积极的体验;如果两者发生矛盾,便产生消极的体验。领导干部道德情感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重要构件之一,领导干部道德情感在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评价、调节、信号作用。领导干部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积极地影响和调节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同时,领导干部道德情感可以同领导干部道德认知结合,增强或减弱领导干部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道德意志。

领导干部道德情感是领导干部道德认知的催化剂,是领导干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因素,对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具有强化作用,对领导于部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因此,在领导干部道德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对领导干部道德情感的教育和培养。

领导干部道德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结构上看,主要有是非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羞耻感、事业心、同情心、自尊心;等等。一般说来,随着领导干部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深刻体验,领导干部道德情感的内容也会逐步扩大和丰富。这种道德情感的复杂、丰富和深刻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由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递进过程,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操是情感的升华。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帮助领导干部把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情操,从而形成稳定的、高尚的道德素质。

3.领导干部道德意志

领导干部道德意志是指领导干部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努力和坚持精神。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构成具有积极的功能。它能根据领导干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果断地确立道德行为方向和方式,并且自觉地排除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障碍,使领导干部为实现其道德目的而长时间地进行不懈努力。领导干部如果没有道德意志或道德意志薄弱,其道德认知就不能转化或很难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不能或很难形成和保持其高尚的道德素质。领导干部敢不敢于排除干扰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敢不敢于不伯打击报复与歪风邪气作斗争,都表现出领导干部的道德意志水平。因此,锻炼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对领导干部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领导干部道德行为

领导干部道德行为是领导干部在其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行为,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领导干部道德言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领导干部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属于领导干部道德意识范畴,它们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选择,但是,如果只停留在道德认知阶段,而不去履行道德义务,那么他只是具有某种道德素质的愿望和动机,而不具有某种实际的道德素质。因此,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构成的四个要素是有机的组合、缺一不可。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这四个要素能否调协、和谐地发展。当然,四个要素发展水平总是有差距的、不平衡的,但是如果差距太大,比例失调,就会造成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结构的缺陷,阻碍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甚至形成不良道德素质。

二、当前我国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现状

与一般的人才相比较,领导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功能与作用。而领导干部的这种地位、责任、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程度与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水平密切相关。

从整体上考察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现状,其主流是好的,是一支不断进步的好队伍。但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确有一部分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总的表现是:

1.领导干部道德认知:正确与错误并存

领导干部道德认知是一种对是非、好坏、善恶、真假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在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领导干部道德认知直接决定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选择,并且,不同的领导干部道德认知将产生不同的领导干部道德情感、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和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目前,领导干部道德认知(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的集合)的整体状况是:正确与错误并存。

领导干部正确的道德认知主要表现在:首先,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道德概念是比较明确的。他们主要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和个人体验掌握领导干部道德概念,反映领导干部道德的本质特征。他们不仅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公与私、诚实与虚伪等界限,而且根据学习的概念去评价自己与别人,分析周围人们的行为,揭示其本质,鉴别其优劣。其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自主性和一定的深刻性。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内容的丰富和范围的拓展,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较高。再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道德信念是稳定的、成熟的、正确的,一方面初步树立了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坚持传统的道德观念。

少数领导干部错误的道德认知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领导干部道德概念模糊,如在对待“官与民、权与责、义与利、权利与义务、德与法、善与恶、丑与美、荣与辱、自由与纪律”等概念上认识不清,导致盲目行动;二是少数领导干部道德信念不够稳定,对优秀传统道德不愿接受;三是少数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不清,不是以“三个代表”标准来评判领导干部行为的是与非、得与失,而是以官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利益的多少来评价,由此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对实际生活中的新旧道德冲突辨别不清。有的领导干部在“更新观念”的口号下,把资产阶级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性自由”、“性解放”等当作新观念、新道德奉为至宝。

2.领导干部道德情感:积极与消极交错

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是一系列待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具有生动的感情形态,最容易为周围的广大群众所感受到;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大公无私,是否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是否勤政廉洁、办事公道,等等,广大群众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正是通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高低,来决定自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因此,领导干部积极的道德情感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是感染和吸引人民群众、使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领导干部道德情感的总体特征是:积极与消极交错。

领导干部积极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热爱科学,他们能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解决好个人与群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善于把消极情感引导到积极方面来,如自卑感、恐惧感、挫折感、过失感等,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少数领导干部消极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在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冲突面前,错误地引用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原则,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逐渐淡漠或者根本忘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领导干部应有的道德情感。

3.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坚强与薄弱同在

领导干部道德意志是指领导干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不正确的道德动机,排除内外困难的行动决定。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在领导干部道德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道德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虽然有了道德认识,也有道德行为的愿望,但由于意志薄弱,而不能作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来。有的领导干部即使有了道德行为,但由于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而不能持之以恒。目前,领导干部道德意志总的情况是,其道德意志发展是不均衡的,其道德自制能力也各有差异。可以说是坚强的道德意志与薄弱的道德意志同在。

领导干部坚强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自制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强,对自己的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具有明确的认识;在行动中抱积极、主动的态度。对消极错误的东西有较强的抵制力;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轻易冲动。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不为诱惑所干扰。当目标选定的,他们就能坚持如一,不动摇。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他们能够自觉地同自己的消极情绪作斗争,如克服惰性、胆怯。在困难的环境中,他们不仅表现出最大的忍耐性,而且能够积极创造条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所以,在这种坚强道德意志的支撑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持马列主义信仰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不动摇,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奋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会生活,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迎接人生历程中的各种严峻的考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远大的人生目标,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以积极进取为根本的人生态度。

少数领导干部薄弱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在选择目标时犹豫不决,不明确要选择什公样的目标:在道德行为和自我发展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和国外的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道德流派的观点时分辨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这就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环境道德意识,忽视人类生存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客观要求,“竭泽而渔”。

4.领导干部道德行为:规范与失范并行

领导干部道德行为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它包括道德行为的方式和道德行为的习惯两个方面。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方式是实行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习惯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使道德行为成为定势。目前,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基本状况是:领导干部道德行为规范与领导干部道德行为失范并行。

领导干部规范的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能注重把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统一起来,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如责任感强的领导干部对党交给他们的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完成;他们关心集体、他人;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能自觉地认识到个人的历史责任,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实际中去,把认识和行动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再如,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和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他们能够较快地发现自己的道德缺陷,意识到其危害性,并在行动中坚决加以改正,逐步形成了优良的行为习惯。

少数领导干部失范的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权力生活腐败化。第二,物质生活享乐化。第三,文化生活消极化。第四,社会生活庸俗化。第五,家庭生活逐利化。

三、影响少数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低下的社会原因

少数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党、国家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影响少数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低下的社会原因主要有:

1.多元价值目标的冲突和碰撞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腐朽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家长制作风等,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又由于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和外来文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每个人似乎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谁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甚至封建主义价值观并存,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甚至迷失,因而更容易使人产生迷惘和困惑。

这种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到领导干部道德领域,导致少数领导干部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领导干部道德失范。比如,对领导干部究竟是“父母官”还是公仆、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的问题的认识,就存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领导干部不是民之父母而应该是人民的儿子,不是“一家之长”而应是人民的公仆。他们应该在人民群众之中,而不是在人民群众之上,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宰。这才是社会主义领导干部正确的价值观。但受消极落后的价值观的影响,少数领导干部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紊乱并进而影响其道德素质。

2.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本质和主流。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某些消极东西,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是商品经济原则同党性原则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如竞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动力。它最主要的是具有排他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也不例外。而党的宗旨则要求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这就使少数领导干部产生了困惑,认为市场原则与党性原则是矛盾的,以至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不知如何去坚持党的宗旨。

二是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冲突,容易导致少数领导干部作出错误的道德价值选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是,怎样更新道德观念又不能不加以引导。在清除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斗争中,又往往会出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思想阵地的情形。因此,在少数领导干部头脑里容易发生道德冲突,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的碰撞和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含混不清的现象。新旧道德观念交织在一起,使少数领导干部产生了道德迷惘,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认为党内同志关系、党与群众的关系、上下级关系,统统是等价交换的关系、金钱关系,从而造成价值观上的错乱而无所适从,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把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权力,变成等价交换的商品筹码,出现权力和金钱之间的肮脏交易,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取代了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丧失了领导干部应有的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

3.“权力本位”文化传统的渗透

“权力本位”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其存在前提是政治的泛化,亦即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一体化。在这种环境中,国家政治功能无限膨胀,无限覆盖,而社会自主空间则极度狭窄,社会经济功能极度弱小。在政治覆盖一切的社会中,权力就成为最活跃最有价值的生存工具和生活杠杆,由此便产生了权力本位的政治文化现象,在政治道德上也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一现象的产生,从表层看,主要是由于专制体制下权力能够直接操纵社会分配和兑换社会利益;从深层看,主要缘于小农自然经济这一依附型生产方式。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权力本位的思想意识逐步得到克服。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又由于民主集中制没有有效地贯彻实行,使权力过分集中到个别领导者手中。权力过分集中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特权现象以及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这不仅阻碍着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发展。

4.社会调控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社会调控机制不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思想教育、社会赏罚等精神力量进行调控。这种精神力量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强有力的社会控制监督和领导干部的“良知自律”的自我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政治和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某种强制性,应领先国家强制力发挥调控的作用。

目前,对我国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调控机制在以下几个方面均存在不健全的问题:首先,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社会调控机制作用发挥有限。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价值观的新旧交替正在进行,统一而又有权威的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标准难以很快建立。多种道德思想和多元价值评价标准扰乱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调控机制难以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其次,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制度保障有待建立。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就是一种偶然的力量,是一种只在领导干部的某些个体中发挥作用的善,而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品质。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只有获得制度保障,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5.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均在发生急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诸多变化中,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第一,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内容不清。一方面,对什么是领导干部道德,它包括哪些内容,事实上处于某种似是而非的认识与理解之中。这里的“似是”,是由于领导干部道德实际上被夹杂于一般道德、职业道德的规范当中被人们加以把握的,这就忽视了领导干部与一般社会成员不同的道德要求以及领导职务并非某种职业的特点;这里的“而非”,则表明隶属领导干部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认定,社会在推出一系列“医德”、“商德”、“家庭道德”、“公德”等规范要求人们遵循时,表现为道德导向的“吏德”却缺乏界说。另一方面,一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吏德”规范、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是非、对错的难以确定性,以致使诸多领导干部在可以清醒地明了怎样做一个“经济人”的同时,却无法清醒地明确怎么做一个“道德人”,由此,也使他们难于以确定的、具体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第二,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要求不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领导干部却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人为地混淆了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超前性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现实性的界限,把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同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相提并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等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作为不切实际的东西加以否定和批判,这就导致了某些“吏无吏德”、“官无官责”的消极现象,并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第三,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措施不力。主要表现为试图通过纯道德手段达到道德约束的目的。这种想通过非强制的手段达到强制性要求的结果,一是促使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走向了道德说教;二是使领导干部的道德约束走向了虚无化;三是导致领导干部道德越轨的无惩治化状况。

总之,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作为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要求,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关系到领导干部是否与时俱进、执政为民。很显然,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好,那么人民群众自然就会真心诚意地拥戴和支持他们,达到上下同心,官民同德,那里改革的顺利推进,发展的欣欣向荣,稳定的持续实现,就有了可靠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柱和群众基础。相反,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不好,人民群众就会失去信心和积极性,那里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会成问题。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①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李君如:《中青年领导干部紊质教育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张孟义、喻承久:《官德论》,武汉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④吴祖明、王凤鹤:《中国行政道德论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道德素质范文篇3

[关键词]国学视域;企业员工;思想素质;道德素质

近些年来国学掀起了一股潮流,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时期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从中汲取营养,利用国学中优秀文化内容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企业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实现企业文化实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一、新时期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现状分析

新时期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受到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在整个实践分析之后笔者对其发展现状做如下介绍。

(一)新时期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前景光明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时期企业竞争日趋激励,文化软实力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提升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同时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企业员工对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有着强烈的需求,参与相关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升。此外,企业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相关基础设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精神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总之,从整体上看新时期在国学视域下企业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前景光明。

(二)新时期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受到制约

虽然说从整体上看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朝着健康发展发展,但是就具体实践而言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质量需要提升新时期企业开展了一些具体的活动以此来提升员工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但是我们发现部分员工思想得到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员工思想道德素质仍然在原地踏步,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而且有一部分员工虽然在理论方面得到充实,但是没有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利于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切实提高。2.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效率需要提高新时期企业在提高员工道德素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但是我们发现其取得的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在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活动预期效果与实践情况有着较大的差距,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影响了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长此以往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新时期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新时期国学视域下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存在问题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到其原因,具体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新时期国学视域下提升员工道德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时期传统观念仍然发挥着影响,过分的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内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利用国学提升员工道德素质流于形式,导致不少政策方针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不利于员工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员工素质的影响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员工个人素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符合,对国学的理解程度比较低,不能准确的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导致员工个人在理解方面存在偏差,不利于国学作用的全面发挥。同时不少员工在学习的态度方面也存在问题,不能正确地看待国学的积极影响,不利于国学作用的发挥。

(三)规章制度的影响

国学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在整个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内部缺乏相关的制度作为后盾,使得不少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制度的支撑,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使得其出现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缺乏制度的引导,不少员工缺乏参与国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也不利于国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基础设施的影响

新时期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相关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也对相关设备进行了全面的引进,但是我们发现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些新设备的使用存在问题,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导致相关基础设备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长此以往不利国学教育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员工道德素质的提升。(五)教育形式的影响新时期国学视域下提升企业员工道德素质需要借助不同的教育形式,但是我们发现目前企业开展国学教育培训活动时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教育形式缺乏新意,导致不少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低,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导致国学教育培训活动氛围比较差,不利于国学教育作用的发挥。

三、新时期国学视域下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策略分析

在对国学相关内容以及新时期企业员工道德素质提升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认为提升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

国学视域下企业提升员工道德素质需要从思想入手,对国学的积极影响以及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宣传和介绍,使得企业员工对国学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正确地看待国学的积极影响,从而在工作实践之中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组织的国学培训教育活动,以此来扫清思想障碍,为充分发挥国学的积极影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通过不断的宣传和介绍使得企业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地看待企业文化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从经营战略上重视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建设。

(二)提升员工素质,选择专业人才

企业员工个人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国学的理解水平不同,因此利用国学提升员工个人道德素质,必须要提升员工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此来提升员工对国学的理解程度,充分发挥国学的积极影响。同时企业要选择专业人才作为国学培训教师,在国学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给予员工专业指导,帮助员工更加高效的学习国学知识,更加高质的发挥国学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制约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国学视域下提升企业员工道德素质也是如此,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保证国学作用的有效发挥,比如说引进新时期受到人们喜爱的激励制度,利用奖惩机制对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激励和规范,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国学教育活动,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同时要建立制约机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加以监督,保证各项策略落到实处,防止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保质高效的发挥国学作用,提升员工个人道德素质。

(四)引进信息技术,完善基础设备

新时期国学视域下提升员工道德素质要充分利用新的基础设备,要从新的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比如说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将国学知识生动的展示出来,帮助企业员工更加直观的学习国学知识。同时国学教育培训活动要对基础设备进行不断的完善,比如说计算机等设备,为相关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创新教育形式,转变培训模式

国学教育形式要积极进行全面的创新,不能生搬硬套,也不可以一成不变,要积极创新,对以往的培训模式加以利用,并且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创新,使其更加符号实践发展的需要。利用新的培训模式提升国学的影响,比如说开展主题活动周,将每一周设定一个活动主题,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其中,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深远持久的影响。此外,企业也可以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员工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逐渐提升员工道德素质。

(六)加强交流借鉴,实现资源共享

企业利用国学提升员工道德素质是一种创新,为此企业不能一味地自主发挥,要和相关企业单位积极交流,对其优秀经验加以借鉴,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防止重蹈覆辙,提高国学培训的效率。同时企业在相互交流和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以我为主,一切从实践入手,结合自身实践特点,对相关经验和教训进行辩证看待,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容加以吸收,高效发挥国学积极作用。国学热的背景下为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企业发展而言,需要借助国学热潮流,构建正确的企业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新趋势,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在整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对其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思想入手,解决思想问题,从方法着眼,找到正确的渗透策略,从员工立足,结合企业员工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和效率,以此来提升员工思想道德素质,为企业发展腾飞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妙志.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张晓慧.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0.

道德素质范文篇4

【关键词】美军/思想道德素质/法律保障/教育

美军军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是通过对军人的理想信念、政治观点、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规范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出符合美军思想道德素质标准的官兵。出于历史承袭的“依法治军”传统,美军军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中处处可以看到法治的踪迹,通过军队的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来保障军人思想道德素质达标是美军军人素质培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一、立法明确价值观、道德观,确立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道德观问题。在倡导“多元化”和个性自由的美国,为实现美军新世纪的目标,军队丝毫没有放松对官兵世界观的统一再造,并以立法形式确立起一整套价值观、道德观,以打牢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

陆军野战条令中确立价值观与道德观。陆军野战条令FM22-100明确提出陆军的价值观为:责任感、勇气、忠诚、尊重、无私奉献、荣誉感,指出陆军职业伦理由忠诚、责任感、无私奉献、正直四个部分组成。陆军野战条令FM100-1对军人品德和陆军职业道德用了以下几个词作高度概括:勇敢、称职、献身、坦诚和同情心,以引导军人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西点军校学员旅规章》中体现道德观与价值观。规章总则第106条通过责任和性格的界定对学员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了概括性的要求。责任就是尽责任和需要的时候,以奉献精神主动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是义务感驱使你尽力而为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忠于国家、正直与尊重,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和美军陆军一切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军官的就职誓言是国家赋予它的军官特别的信任,因此,国家和此种信任要求她的军官们具有最高标准的人格和性格。

军校《荣誉准则》细化价值观、道德观。荣誉观是价值观的体现。几乎每个军校都有自己的《荣誉准则》。美空军军官学校的《荣誉准则》除了把美空军的“核心价值观”:“正直第一,服务至上,事事争优”写入准则外,还把生活细节中涉及的荣誉问题都作了规定。例如:公正公平,不允许欺骗,对其他同学宽容但不能容忍其他学员违反准则的行为。荣誉准则也是切实予以实施的。根据《荣誉准则》的规定,每一位被告学员在有充分的合理证据证明他违反了准则之前都是高尚的。对每一个违反准则的行为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查,主要惩罚就是从军校开除或留校察看。该校的学员联队队长马修·琼斯这样写道:“如果要问我美国空军军官学校和其他优秀大学的区别,我认为区别就在于荣誉准则、核心课程和我结交的终生朋友。荣誉准则对于外界简直难以想象,但对于这里的学员来说它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①

实质上,美军的军人素质培育工作中存在着一大冲突:一方面是美国法律体系对思想多元化的包容,对公民人权全面、细致的保护;而另一方面是军队里严厉的军事纪律和规则对军人事无巨细的限制,对军人牺牲的要求。因此,美军认为,只有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树立起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帮助官兵正确认识、处理这一冲突,做好美军军人素质培育工作。美军通过军事立法宣扬其特有的价值观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独立于地方的法律制度,从法律上避免了冲突的发生。另外,以法律形式明确价值观、道德观达标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官兵有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行为规范去遵循。这样,利用法律语言的精确、完整、简洁和可行的表述,美军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有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法律教材。/毕业论文

二、日常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范化、法律化

美军的日常训练、人事工作、行政管理中,处处渗透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这当然与思想道德素质本身同文化、专业、身心素质的密切联系有关。但美军日常训练、人事工作和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律化,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被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1.军事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美陆军《士兵操典》这样概括士兵、军队和国家的关系:a.我是一名美国士兵,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的保卫者——发誓要维护美国宪法的尊严。我将永远忠于职守,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并要努力展示每一个士兵应当具有的精神和体力上的勇敢。在当兵和以后的年代里,我视责任高于一切。我说话算话。b.我将不失尊严和尊重地对待他人,同时期望他人也这样做。我不能容忍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或民族等原因而使士兵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发现影响本单位良好秩序和纪律的情况,我要向指挥系统报告。c.我要通过执行陆军价值标准,做到忠于我的国家、陆军、我的部队和我的士兵伙伴。我要服从上级合法的命令,维护领导制定的标准。d.不管处于怎样的形势,我决不会为了享乐、赢利或个人安危而做对不起我的制服、部队或祖国的事。e.我希望领导在我做错事的时候惩罚我,而在我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时表扬我。我要依靠领导在本单位创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我作为一个个人能够学习和成长。最后,我为我的祖国和国旗而骄傲,我希望在回顾在陆军的那段日子,并且说,我为曾作为一名士兵为自己的祖国服务而骄傲。

陆军第12017号行政命令规定了美国武装部队成员在战斗中被俘后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体现了美军对武装部队成员战时和被俘后思想道德素质上的要求,并把这种素质要求转化为行动上的具体对策:“我是美国人,为保卫我的国家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在部队里作战。我准备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我绝不放弃我自己的自由意志。如果担任指挥职务,只要我所指挥的部队还有办法进行抵抗,我就绝不让他们投降。如果我被俘,我将千方百计继续反抗。我将竭尽全力逃脱,并帮助他人逃脱。我绝不接受敌人所要求的宣誓后释放,也不接受敌人给予的特殊恩惠。如果我当了战俘,我将恪守对兄弟战俘的信用。我绝不提供任何可能伤害战友的情况,或参加任何这样的活动。如果我的职务高,我将担负指挥责任。否则,我将服从比我职务高的人的合法命令,并想方设法支持他们。如果我成为战俘后受到审问,我只能说出我的姓名、军衔、服役编号和出生日期。我将尽力回避回答更多的问题。我绝不发表任何背叛我的祖国及其盟国或损害其事业的口头或书面声明。我绝不忘记我是美国人,为自由而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献身于使我的国家获得自由的原则。我将信仰上帝和美利坚合众国。”②

美军还通过军规军纪主张公平和反歧视、反性骚扰。美陆军条例规定,对所有军人都要给予相同的机会和待遇,不论其性别、种族、肤色或原国籍。这对工作中与工作外的情况同样适用,包括营区住房、运输、设施、上学等事项。为了克服、减少不公正和歧视的行为,美国陆军条例AR600-20第4-4《士兵操行》规定,确保士兵的行为正当是指挥官的一项指挥职能。陆军部第350-20号手册《部队同等机会训练指南》中表4-7和表6-1列举了性骚扰行为以及根据《军事司法统一法典》的规定属于违反“同等机会”的行为。同样,在《美国西点军校学员旅规章》第一编第二章“学员行为准则”204条“肤色、性别、民族、宗教歧视、性骚扰”中,规定了公平的定义,即“上级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有责任做到最高标准的公平合理。学员要主动养成良好的服从领导和处理同事关系的意识,包括有关不同文化、性别、种族和宗教信仰问题。学员不得以肤色、性别、民族或宗教为理由歧视别人。”规定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性骚扰,都是

不可接受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还指出了对付歧视的办法。如果违反本条,将受到学校的违纪处分,甚至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2.军事训练法律制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军校规章对学员日常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评估。《西点军校学员旅规章》第三编“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第一章第105条提出,领导能力诸素质是通过强调与其有关的态度、价值观、信仰、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员。这种能力中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内容和评估标准分为职业动机、军人举止、团队精神、影响他人、关心他人、职业道德六条,每条在陈述总体要求外,设达标和优秀两个等级,以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美陆军野战条令FM22-102对军人团体精神的培养作了详细的规定。该野战条令规定了有助于形成凝聚力的训练原则:作为一个单位进行训练;以战时任务为目标进行训练;对成绩加以赞扬;对训练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评估。其附录一提供评定士兵之间当前凝聚力程度的工具,以帮助领导确定其部队是否朝着价值观、标准、任务目标、训练的正确方向发展。附录二列出优秀部队士兵和优秀部队的品质,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条令将军事单位和家庭单位等同起来,陈述为“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士兵彼此之间非常熟悉——熟悉他们喜爱和厌恶的东西,缺点和优点,信仰和思想……营和营以上军事单位的战斗力依靠最小集体中的这些‘家庭’形成。”

3.军事人事法规以思想品德素质作为考核官兵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根据陆军条例AR623-105制定的军官考核报告表中,有多项有关思想道德素质的鉴定:首先是陆军价值观鉴定,对下列7项内容做出是或否的评价:荣誉,是否坚持陆军公开宣称的价值标准;正直,是否道德高尚、言行一致;勇气,表现出勇敢的精神和行为;忠诚,真正忠诚于美国宪法、陆军、所属部队和士兵;尊重,提倡尊严、关心、公正与公平;无私奉献,陆军的利益高于一切;职责,履行专业的、法律的和道德义务。其次是领导者品质/技能/行为鉴定,有关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包括:精神,是否积极进取、意志坚定、有主动精神和严格的纪律性;感情,表现出自控力,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创造,花费时间和资源提高团队、集体和单位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根据陆军条例AR623-205,士官晋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价值观的考核,由考核员对任职人员就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将陆军和国家的目标与任务置于个人福利之上;在部队中具有并表现出自豪感,以团体中的一员工作;接受执行具有法律效果的命令的精神;言行老实可靠;在岗和不在岗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标准;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克服恐惧的能力,能坚持并履行正确的东西;支持机会均等。根据陆军条例AR600-200,美国军士有可能会因为“不胜任”而被降衔,不胜任的定义是:“军人的素质表明他不能履行其军衔和军职专业规定的义务与职责。”例如,士兵可因长期不偿还其未做正当努力以偿还的个人债务而受到降衔。很显然,这种赖账表现不符合美军对军人素质的要求。

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一旦写入法律,就变成了权利与义务,权利——法律给予救济和保障,义务——军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使培育内容更加具有强制力,其实施结果是:符合培育要求的,军队必须给予鼓励和褒奖,不符合培育要求的,上级乃至同级都有权、也有义务必须给予纠正和处罚。这实际上也给予了奖励者和施罚者理直气壮的精神支持,形成一种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境。另外,把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融入行政、训练、人事管理法律制度,等于通过法律责任给它注入了有力的意志支持和物质支援,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变得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三、利用刑事法规对思想品德素质的最低限度进行保障

法律是道德的底限,美《军事司法统一法典》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极差,严重侵犯部队利益的行为规定了刑事处罚措施,以固守美军思想品德素质的最后防线。该法典规定由军事法庭对其77条-134条涉及的犯罪和违法行为施行惩罚,这些条款包括了三大类犯罪和违法行为:a.军事法和民间法中相同的罪行,如谋杀罪、强奸罪、鸡奸罪、纵火罪、入室盗窃罪和欺诈合众国罪;b.仅与军队有关的罪行和违法行为,如开小差、不服从命令、临敌行为不端和值勤时睡觉;在这一部分里第133条对“与军官身份不相称的行为”做了禁止和处罚规定,这几类行为显然违背了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故意伪造官方声明;无故不还债款;未经同意拆看他人信件;明知在银行没有存入可以兑付的存款,而且没有去银行存款的意向,却开出该银行的支票;当面或在其他军人面前恶语中伤另一军官;在公共场所酗酒并严重滋事;公开与声名狼藉的妓女发生关系;无故不赡养家庭。c.根据第134条一般性条款起诉的一般违法行为,涉及“所有损害武装部队的良好秩序的违纪和疏忽行为,所有破坏武装部队信誉的行为以及死罪以外的犯罪和违法行为”。在平时,军事法庭可以判处的刑罚包括从扣发薪金、监禁,以及扣发全部薪金和津贴,甚至死刑。在战时,最高军事法庭可执行法律授权的任何刑罚,包括死刑。行为是思想的表现,上述几类行为是思想道德素质严重不达标的暴露,美军事刑事法规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处罚强行扭转当事人的思想,并告诫其他军人。

注释:

道德素质范文篇5

[关键词]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执政能力

一、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与党的执政能力相互影响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特别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既是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因为,从党的组织构成来看,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实际权力的掌握者,是广大党员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他们就毫无疑问地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骨干力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主体。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也多次强调: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主要的是紧紧抓住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培养造就一支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系到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盛不衰、长治久安,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也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

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道德素质居于关键的、枢纽的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正确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道义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以及执政能力都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不能不把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问题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呼唤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提升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用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以及这种本领所能达到的程度、效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指执政党为履行执政职能、解决问题、确立和实现执政目标而提高全党及其成员能力的系统行为过程。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能力是动员和组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由于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从事着公共事务管理,这就决定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然要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各级领导干部个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构成了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基础。而在领导干部素质结构体系中,道德素质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呼唤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提升。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总体上是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问题比较突出,如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正因为这样,《决定》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必须明确领导干部执政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必须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必须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必须勤奋敬业,开拓进取,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

——必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道德形象。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领导干部执政的素质要求和道德规范。做到这一点,就要牢记“两个务必”,率先垂范,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要力戒奢侈,清贫清白,克勤克俭,两袖清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官,踏踏实实执政。用好的思想、好的道德、好的能力、好的作风、好的形象,带动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情感。领导于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的内涵,就是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构成了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情为民所系”的重要性,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必须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做到“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像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道德境界。求真务实,关键是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这是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性要求,是对党的建设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队伍的根本性要求。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品格,是全党、全民族应有的思想方法,也是领导干部执政所必备的道德境界。

三、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保障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保证,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一个领导干部没有好的道德素质,缺少好的德行,拥有再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才能保证党的执政能力正当运用和领导干部执政权力正确运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抵御各种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才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气,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人民才会继续赋予我们权力,允许我们继续执政。

道德素质范文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对策;培养

1引言

学生作为我国新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求他们一定要具备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培养出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操,才能够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更是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当中,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研究的重要性。

2我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生源类型与层次复杂。由于高职院校的扩大,生源类型与层次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等等。他们和其它学生一样,但从分数上看却是普通高校招生中很差的一批。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行为上,他们的自我约束力不强,虽然思维活跃,但比较松散。在思想认识上很差,这样就导致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2.2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适应性。高职院校是以社会中工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为基础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充分利用”原则是高职教育加强学生应用技术应用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但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将“够用”理论应用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上,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深度,这样不仅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而且还使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弱化。2.3学生的心理分析。从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面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高职院校教育。但是从人们在高职院校的认知上来看,大多是人觉得只有考不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才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对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歧视,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学习基础比较差,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偏激,或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形成了一些极端的行为,导致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弱化。

3加强改进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3.1强化学生心理疏导,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我们在教育中,须以学生为本,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心理不适、孤独感、抑郁、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焦虑、抑郁、学生自卑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误解了自己的道德观念,甚至在犯罪前对社会怀有敌意。因此,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心理障碍,确保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热爱。3.2加强我国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学习和专业的热爱。在良好的的环境中,高校更应注重校园美化,提高我国普通校园文化素质。在软环境中,高校应注重文化理念,组织实践的第二课堂活动,积累非物质文化氛围。从而建设完善各项的规章制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展开各种文化的活动,树立典型,提高我国普通院校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加强修养,规范文明环境,言传身教,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班级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权威性强。辅导员可以管理自己,在课堂上发挥领导作用。良好的课堂形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3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加强管理,确保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普遍较短,各项制度处于摸索阶段。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限制,不仅要严格规范,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基础,良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4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该本着国家教育机构的相关文件,强化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接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使国家更加昌荣与繁盛。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思路,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一支完整、正直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英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科技资讯,2015,(23).

道德素质范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新媒体时代在发展中,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对青少年成长、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还会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其存在的负面信息和内容,导致青少年教育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一、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为了有效发挥新媒体时代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需要充分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影响。当前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是其主要的特点,还能为学生的相关培养工作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尽可能地发挥网络化教育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新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在培养中可以结合新媒体中的信息、人类生活所涉及到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理念,优化其学习的内容,而且新媒体中所包含的术语、知识、空间等,这些都有助于优化教育过程的结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课堂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报告会、演讲赛的形式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种方式过于单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对其进行创新,让其更好符合现代化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和特征需要。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形象化特点,可以为教育寻找可行性的途径,提升教育效果。并且新媒体形式丰富以及内容多样,还能运用音频、视频一体化传播的形式,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引人入胜,还很容易改变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和学习的现状,调动学习者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穿插着生动健康的娱乐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清晰的视觉氛围和感受,让学生能够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有效了解新媒体所传递的视觉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传统思政教育载体不能比拟的新媒体育人特点。新媒体时代下,学校不再是青少年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场所,青少年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进行思想道德的学习。这样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快地收集和处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提升其现代化的学习水平。(二)消极影响。新媒体中包含各种价值观,由于青少年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进而在新媒体信息的分析中,不能更好地使用相关信息和内容,甚至还会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新媒体的共享性、匿名信、开放性是其另一个重要特点,从而造成新媒体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不同文化和观念可以在平台上共享,增加不良信息传播的风险。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网络还包含黄色、迷信等文化与不良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影响学生的发展,还会破坏社会稳定,甚至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许多青少年没有构建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容易出现受到外界冲击和影响的现状,最终导致其自身素质和行为出现问题。虚拟性是新媒体的另一个特点,这种虚拟性不断弱化了青少年现实交往的能力。青少年为了躲避现实交往问题,喜欢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交流和互动,忽略一些重要的现实要素,还会掩盖很多事实的真相。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虽然可以轻松地畅谈,但是这种交流模式不断缩小人与周围人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导致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降低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甚至有的学生过于追求虚拟成就感,对于现实问题缺乏正确认知。这也给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相关工作带来制约,降低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中,还会阻碍青少年的发展,导致其与外部社会缺乏情感交往,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不利,甚至有的青少年还会沉浸在新媒体中,产生出一些人格障碍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求

当前,基于新媒体的现代化学生培养要求增加,不仅需要做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相关工作,还要增强各种学科的知识点的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让学生在懂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德才兼备的良好发展意识,引导青少年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求之一,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政教育工作。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重点也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被重视起来。认为青少年学生只需要学会知识就可以了,忽略对学生正确三观、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优势,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全的理想和人格。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另一个培养要求是做好学生科学文化的教育工作,科学文化主要包含知识、才能、技能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这种综合教育模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科学文化素养和内涵。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中包括心理与健康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都具有重要影响,引导青少年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这样也能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被困难打倒。心理健康素质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的结合,还能使学生形成一种上进、自信的精神状态,这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发挥新媒体课堂教学优势。时空无限制性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营造出来,这样还能优化道德教育方法,打破传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形式。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的这一特性,开发思想道德素质网络教育信息,不断充实和丰富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新媒体网络平台上收集和挖掘先进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内容,然后将其运用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播放网络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有关的教学视频和案例,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优化传统理论学习的僵化状态。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主动学习的新媒体课堂教学氛围,要求学生运用新媒体平台、课件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二)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占领新媒体时代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和教师需要明确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思想的主阵地,还要通过新媒体平台、网络内容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有效捍卫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力度,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学校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领域和形式,丰富其多样化的文化道德资源,提升教学的注意力和吸引力。比如,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将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政理论结合起来,结合社会和中国发展的特征,将其形成可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互动。教师还可以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和国情结合起来,立足于国情,全面分析社会以及世界发展情况,结合时展潮流,突出其教学改革工作的民族性特征,将教学优势呈现出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价值的直观认知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三)改善新媒体素质培养方式。通过新媒体交流、互动平台组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可以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能够满足学生自己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学习资源或者素材,并且不再是教育者指定和强迫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内容,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在改善新媒体素质培养方式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交流平台中特有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讨论,还要摆脱随大流进行授课的教学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撇开思想、讲真话。新媒体平台虚拟性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问题。还能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QQ、微信等平台,提升学生思想工作针对性。而且这种方式也能避免出现面对面交流的尴尬问题,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通过交流和谈心里话的形式,增加交流效果。学生的一些敏感话题可以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交流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当前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特征,教师在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中,可以通过解答的方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建议,以及内心真实的情感。

四、结语

道德素质范文篇8

一、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需要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形势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丰富和完善。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支持,道德渗入法律,法律体现道德精神。虽然法律和道德形成的历史阶段不同、内容和手段不同,但法治离不开德治,德治离不开法治,要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既离不开法律规范,也离不开道德规范。只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系统、科学的治国方略。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按照“*”的要求,严格自律,率先垂范,做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表率,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模范,才能体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核心依然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认识,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则是指人们对一切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看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价值观包含着人生观)。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能不断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生观、价值观综合体现了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好恶和追求,形成了衡量真善美、假恶丑的基本价值尺度,并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动机和行为规范。

在当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然是党员干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首要问题。这不仅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讲,“三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且如同志所警示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年龄长短,如果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就会身败名裂。因此他反复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三观”不是空洞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反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解决好“三观”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回答和实践“为什么”、“做什么”和“留点什么”的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改进党的作风》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三个什么”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讲,都是非常现实的考验,也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觉悟高低、党性强弱、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参加革命为什么”,实质是人生的价值和追求问题。在战争年代,回答这个问题是要接受生与死的考验。然而,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远离灯红酒绿,自觉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实质是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问题,这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其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用来为个人和小团体捞取任何好处。如果对个人的名利看得过重,整天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势必从非分之想发展到捞取不义之财,成为“权、钱、色”的俘虏,直至坠入腐败的深渊。“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实质是讲人的精神财富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身后的回答,而且是一生回答的体现。保持革命晚节就要始终保持革命气节,一生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为党和人民利益连生命都可以置之度外,还有什么别的不能抛弃的呢?

三、积极探索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新途径

(一)“*”思想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需要牢牢把握的时代走向,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坚持以“*”为指导。只有坚持“*”才能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贯彻落实好“*”,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需要与“*”要求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道德。这种先进的思想道德不仅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德尺度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核心内容,而且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精神动力。只有坚持“*”,才会使党员干部对自身思想道德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标准。一切符合“*”要求的思想道德,都是党员干部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与“*”的要求相吻合,才是符合时代与实践要求的;同样,党员干部只有身体力行“*”,在“*”的现实实践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会具体体现出来,才会有实际的意义。只有坚持“*”,才能使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党员干部只有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智慧,才能磨练意志,陶冶道德情操,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净化,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三讲”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同志指出:我在提出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时,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来强调的,学习是前提,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讲政治是“三讲”的核心。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遵守党的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就是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时洞见和鉴别多种社会现象,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界限。讲正气是“三讲”的目的和归宿。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全党、全社会倡导正气,树立正气,在实践中体现和弘扬正气,同任何歪风邪气作坚决的斗争。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树立和发扬的最大的正气。讲正气,就要弘扬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共产党人浩然正气的具体体现。有了一腔浩然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才能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

(三)制度建设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保证。

道德素质范文篇9

校长的政治和道德素质是灵魂。政冶和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信仰理念等方面。

校长的政治素质首先表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执教为民,敢于并善于抵制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校长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崇高的道德品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履行校长职责,努力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校长是整个学校的灵魂,他必须通过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去影响、带动和领导教育集体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校长的道德素质对师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校长的道德素质具体表现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他必须辩证地看待学校的人和事,勤奋工作,坦率正直,广开思路。校长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热爱,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想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就要个身心用在工作上。献身意识是校长工作的原动力,是激发校长工作潜能的塌大催化剂。校长要有忠于职守、艰苦杏斗的敬业精神,秉公执法、敢于碰硬无畏精神,大公无私、廉洁勤政的奉精神,克服惰性、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校长道德素质的提高,自然使其人格感召力相应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群体,而这种群体的存在,将成为一所学校威功的最为重要的保障。

领导能力和刨新素质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具有全面的领导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是一个校长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的准则是合法、合理、合情。管理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顺应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合乎民意,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校长要有高超的组织能力,准确把握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学校当前的现状,善于合理配置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决策水平是衡量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当面对的是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校长的决策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校长,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具备审时度势、科学预测的能力。而且,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既要有胆有识、当机立断,更要避免“一言堂”和独断专行,要积极吸收师生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实现民主、科学决策,从而对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校长要善于协调组合各种管理资源调动一切力量使其和谐统一,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协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又是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学校内部,校长要协调领导班子成员关系、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外部,校长应灵活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恰当处理学校与上级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校长也要有紧急应变能力,在处理紧急事务时,既能当机立断,又能照顾全局,使学校处于理想的发展状态。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所学校活力的体现。校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创造新事物以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自我批评能力、想象力、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和筹划设计能力。校长不仅要自己具备创新能力,还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激发创新,动员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新,只有在学校全体成员都具有创新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教育教学的良好态势。

教育和科研素质

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者,具有科学教育观念的教育专家。校长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了解学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自己能够上好课,有教学专长,才能真正深入教学领域有效地指导教学,以身作则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技巧。而校长这种教学行家里手的专家形象必然会带动和影响教师,起到榜样和表率的作用,给教师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建立管理者威信、搞好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校长不仅要博学而且要有精深的知识素养,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要力争成为某个学科的专家。具体来说,校长要熟悉每门课的详细教学计划,熟练掌握所任学科的教学内容,精通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校长要能高效地担任1-2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校长如果自己就是一名优秀的任课教师,那么他就能成为教学活动的内行,他在听课时就能抓住重点,评课时就能对教师的教学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而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局面。校长要有独具特色的学术专长,对自己承担的学科教学的问题都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力求使自己有预测本学科发展趋势的敏锐能力,能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指导和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的评价。

身体和心理素质

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使校长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付出沉重的体力,更要耗费大量的心力,久而久之容易陷入紧张、焦虑之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要有健康的身体,首先要强化健康意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重视,定期到医疗部门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劳逸结合,注重日常保养,同时,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性格,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同样重要,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使自己在工作中保有旺盛的精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校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性格可以成为消除人际障碍、化解人际矛盾的必要手段。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师生员工要有爱心,面对持不同意见者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棒子打死,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人意见,合理的要接受,能包容他人的个性,对人之长无嫉妒心,宽容犯过错误的人,积极主动地帮助对方改正错误,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要宽宏大量,切忌利用自己的权力公报私仇。只有具有宽容的心态,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校长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敢于面对一切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保持积极的心态、开阔的胸襟,乐观向上,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善于克制沉着镇静。顽强的毅力和自信心也是校长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方法,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学校管理事务中,要有自己坚定明确的目标,而且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轻言放弃,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战胜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此外,校长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能撰写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只有校长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了,他才能有效地组织、领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仓撕。

道德素质范文篇10

初中阶段的德育,应该通过加强“学会做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我们为什么提出重新构建“学会做人”教育模式呢?这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还没得到解决,存在着“五重五轻”

1.《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上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文件中对层次性的阐述是很明确的,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却往往只重少数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的教育,而轻做人的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脱离多数学生实际,造成名高实低。

2.从德育的两大功能来看,德育应该既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又满足人对它的精神需要,但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重社会需要,而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在如今,国内现实生活丰富多采,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大最信息涌入校园,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此外,学生在自身成长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未能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和帮助,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精神需求的问题就更显得突出。

3.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以往的德育工作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轻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把学生当成“口袋”,认为我们往里装什么他就会有什么。这种教育造成学生“只会讲不会做”,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言行不一的毛玻

4.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看,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存在重教师的教育作用,轻学生自我教育的倾向。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没有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内部动力机制,那么,外部教育作用将是大打折扣的。

5.从管理和教育的角度来看,?重外在管理,轻内心塑造。如果学生在服从外部管理的同时没有培养出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么,他们在管理放松的情况下或走入社会后,可能就会随波逐流。

(二)社会需要向我们提出的任务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这一宏观的角度看,我们的德育确是任重而道远的。目前的社会风气也向我们敲响了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警钟。德育的明显特点是效果的滞后性。今天的德育效果,也许在若干年后才显现出来;同时当今社会道德风气也可以折射出我们几年或几十年前的道德教育的情况。

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看到:珍贵的文物古迹上被刻划得乱七八糟,供游人用的桌凳被掀得东倒西歪,激烈球赛的看台上会传来不文明的叫骂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人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习惯?我们也不只一次听到过:当歹徒逞凶之时,在英雄流血之时,在同胞遇险之时,周围的一些人竟然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我们感到悲哀:为什么这些人没有最基本的道德良心?当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骗顾客钱财,甚而害人致死时,我们感到愤怒:干这些发昧心财勾当的也能称之为“人”?

当然,这些丑恶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不能全归咎干学校教育,但肇事者大多受过基础教育,从这个角度讲,丑恶现象的出现是向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他们才能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如果做人这个基础没打好,其它都是空谈。

(三)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造成他们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他们缺乏责任感,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热爱集体却正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此,学生现状也需要我们强化做人教育。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构建“学会做人”教育模式是时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基本思路要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目标,从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德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从而实现目标。

重新构建“学会做人”教育模式,并不是对传统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其合理部分,努力克服其弊端,借鉴当今中外各种先进的德育理论和经验,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1)目标的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人的道德表现可分为三个层次,低一级的是社会所允许的,较高一级的是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最高一级的是社会提倡的。我们把初中阶段的“学会做人”教育定位于“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这一档次,即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这是因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它的特点之一是全民性(所有儿童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即非终结性,初中阶段并不承担人才培养的终结任务,但它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这并不是降低德育要求,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一味坚持高干初中学生接受能力或连教育者本人都达不到的道德要求,这样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很差。做文明人是社会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而如何做“现代人、爱国的人”的教育任务就更为艰巨。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够完成这项教育任务,就为一切更高要求的道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就是教育的成功。

(2)在教育内容安排上要从学生观状出发,螺旋式上升。人的道德是在为人处世中体现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做人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应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教育。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增长,由家庭扩展到学校,继而扩展到社会的。他们常常会产生一系列道德上的困惑,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性交往?

”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正确解决,其道德索质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做人教育以学生现状为出发点,以社会需要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内容的安排必须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例如,在对待他人方面,要求初一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要求初二学生多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乐于助人;要求初三学生以助人为乐。

(3)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劝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观点出发,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几乎无人不承认,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违反。社会发展到今天,强调方法应是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措施。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俏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以及它们对青少年的影响足客观存在的,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地位就行不通了。事实表明:只有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寻求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德育专家提出的“参与和引导选择”模式、新加坡的“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发展法”都值得借鉴。

“学会做人”教育的实践

(一)确定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做人教育的内容要求必须简明、可操作性强,?并能涵盖做人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人即要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做文明人”内容要素--守法遵纪讲道德;“做现代人”内容要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竞争、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爱国的人”内容要素----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抓关键点。德育专家告诫我们:大工作量、巨细不分和席卷式的德育方式方法,固然可以保证最后德育要求的内化,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德育工作,可以达到同样的德育效果,而后者的德育效率却能大大高于前者。据此,我们确定了做人教育的关键点。关键点的确立既要考虑它在德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要考虑到它也是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我们抓了以下四项关键性工作:

1.抓养成教育。初中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行为外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良机,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与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重点抓了两项:一是狠抓训练。每年重点在初一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教师或学生做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的或模仿性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二是加强程序管理,按时间先后依次安排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管理程序。坚持善始善终,一环扣一环,并在倚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的状态。

2.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领域。?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等问题,均不过问,使其成为教育目标不能涵盖的空肉地带。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

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坚持边摸索边实践。主要惜施有: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②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设计教案,利用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③建立心理咨询室。

3.改进班会。班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我们围绕做人教育对班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内容安排上创设一些道德情境,组织学生讨论。

例如,我们发现初一学生中有劫钱的现象,虽属个别,但性质严重,影响极坏。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教育情境:放学后,两个男同学想去玩电子游戏机,可又没钱,于是对走过来的一个小孩说:“把你兜里的钱掏出来,不然我们就打你。”

小孩只得把身边仅有的2元钱交给他们,他们枪过钱就跑了。我们让学生讨论两个同学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找出各种可能的后果)之所以设置这个讨论题目,是由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做事只凭一时冲动,根本不考虑后果,直至受到处分才后悔。如果教育他们干某件事之前冷静地考虑一下后果,那么很多愚蠢的事是可以避免的。接下去,老师把教育这两个同学改正错误的任务交给全班同学,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个讨论题目的设置,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我们以道德短剧的形式设计了一些道德问题让学生回答。初步实践证明,道德教育越具体,越切合实际,就越有效。

我们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例如,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法是用于道德认识和道德发展的研究的,我们移植运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的厂段。例如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女同学到滑冰场去学滑冰,刚滑几步就摔了跟头。一男青年扶起了她,并教她怎样滑冰,在男青年帮助下,这个女同学很快就学会了。滑完冰,男青年邀请她到公园去坐会儿,她去不去呢?

去吧,不知道男青年是怎样一个人;下去吧,男青年这么热心帮助自己,拒绝人家多不礼貌----这个女同学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和争论,最后基本上得出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婉言谢绝。(如果男青年是正派的,相信他是能够谅解的。)还有借鉴价值澄清法,讨论“劫钱”问题基本上受这种方法的启发。经常采用的还有角色扮演法。例如,针对学生和家长之间代沟矛盾和不尊重家长的问题,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去体验家长的辛苦、爱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孝心。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4.利用《自我修养手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德罗夫斯基说:“任何方法如果是以儿童需要为基础的,那么便会成功。”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明确形成期,了解自己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表现在学生到处寻找了解自己的知识,对一些关于“星座”、血型、气质、性格、青春期方面的书很感兴趣。社会上的一些出版商很敏感,出了一些这方面的书,但有些内容并不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抓住学生的精神需求,制定了《中学生自我修养手册》,里面包括如何了解自己气质和性格的方法、心理健康的标准、美的标准以及怎样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等内容。操作过程是:通过自我测定,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鼓励学生对照手册写周记,逐步把周记作为自我分析与自我监督的有效形式。班主任定时抽查学生周记,结合学生实际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学会做人”课题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课题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只有方法恰当,才能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学会做人”课题研究选择了行动研究法,现就为什么采用此方法和怎样运用此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为什么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采用此方法是由课题性质所决定的。本课题研究是要克服长期以来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从而改进德育工作,因此,本课题属于“实证性研究”,即不是从某种现成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实际的教育理论状态和教育实践活动出发,弄清情况,找出问题,改进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其规律,而行动研究是着眼于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本课题件质适合运闲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特点说明运用行动研究法比较适合。本课题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教育实验,牵涉的因素很多。由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行动研究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要求并不太严格,研究是动态研究,不用封闭环境,不用控制清多因素,因此,运用行动研究法是较为简便易行的,同时也能保证其信度、效度。

(二)如何运用行动研究法。1.详细分析德育现状,通过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分析出以往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原因是“五重五轻”。2.成立由研究者、?一线教师、行政干部组成的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3.不断对课题进行修正完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措施,并将措施运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