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研究2篇

时间:2022-03-29 10:36:19

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研究2篇

第一篇

一、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理念

培养人才的全面性,追求道德主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之灵魂,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

(一)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高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有用能干活的机器。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有两种:一种是传授技能,让学生成为实用的“工具”;一种是人格提升,把教的过程看成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前者培养的是适合上层建筑权力者需要的社会实用工具,后者培养的是可持续和谐发展、能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的人。我们在经历了世纪交替、几千年嬗变的历史考验之后,中国正处在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无处不在。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关键在于造就一代创新人才。让他们自觉担负起民族大任,除开阔视野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人格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基本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这是能够推动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是我们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二)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价值观

人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决定了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理念。从整个人类发展的状态来说,人的发展是可持续不竭的、不间断的发展、持久发展,这种发展观,其基本理念是尊重人、考虑了人的长久需求。他是人类整体或人的个体既能满足某时代的需要,又能保证个体身心和谐、均衡、持久地健康发展。也就是谋求人类整体与个体精神和肉体、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统一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个体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活动,包含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因素。我们判断人的这一阶段发展的可持性时,只有当这三者都具有可持续性,大学阶段人的发展才可能持续。就大学生自身主体因素来说,作为大学阶段的人,他的发展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生这一阶段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这一阶段具备引导和支持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观念。前者是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后者是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思维观念[1]。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判断

(一)道德教育的效益目标

道德教育的效益目标就是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预期效果。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明确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社会是难以维系和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主流价值观,个人随意选择接受某个规范或价值,随意放弃他不同意的东西,这对于社会的存在是颠覆性的[2]。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效益目标总体来说就是让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成为规范、指导他们的具体行为的指南。第一,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本民族文化根本。首要问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及改造世界的方法,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规律,才能看清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教育的目的与期待就是由此教育活动将产生的预期效果,是把大学生这些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优秀群体,培养成为能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他们懂得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强调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既现实具体,又催人奋进,展示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要集全党、全民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是把个人的理想与幸福同国家、民族的富强与腾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想代表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党的“十八”再次强调了这个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第三,使他们懂得坚持以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不能遗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灵魂,它们是民族文化本质与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高校道德教育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和激发大学生为国而学的热情和时代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要使大学生懂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新一代大学生肩上,这一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熔铸在他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第四,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思想基础。新时期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是现阶段在我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基础条件。只有我们社会的成员能够分清美丑、善恶,明辨是非荣辱,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知荣辱明廉耻,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领引大学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风尚,坚持本民族文化为先导,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过程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不同内容、多个层面与视角的思想、文化比对,领引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解决他们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的价值观体系。

(二)道德教育效果的尺度

责任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责任感无疑是他们的核心素质要求。因此,德教育主体责任感的提高可以检验道德教育的基本成果。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是他们健康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深层的、最核心思想与感悟。正能量产生的源泉来自于强烈的责任感,一种行为正能量的产生基础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是道德教育真正价值所在。高校的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培养完整的人格。物有所值,可有其等价物,并且可以用来买卖与交换,但是做人的尊严却没同等的价值物,不可以用金钱买卖与交换。新世纪的祖国,面对着世界多方位的巨大挑战,高校道德教育就是要唤起大学生主动承担起民族责任的意识,这是保持一个优秀大学生人格尊严的基本条件;强烈责任意识可以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而发奋图强,这是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的社会中,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其中,并在社会创新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此,强烈责任感是大学生创新意识产生的源动力,是衡量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尺度[3]。

(三)道德教育的效率评价

我们借鉴经济学上的原理,结合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效率进行实证评价。第一,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大多疏离生活空洞抽象,部分课本上的教育内容与客观事实存在偏差,使受教育的主体很难把课堂教师传授的思想内容融入自身的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中,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接受并且认同教育内容。第二,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难以打动受教育者。方法永远是为目的服务的,高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为了使接受教育的道德主体能够认同、接受德育的内容。但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方法仍然采用硬性灌输的单向说教式,把已经具备相当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当作承装道德知识、概念的“容器”。当然,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高校道德教育中,我们如果依靠这种原始的生硬的说教或灌输方式来面对已经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评价能力的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非但不能引起他们对讲授内容的共鸣,反而会促使大学生们产生厌烦心理,消极地对抗。第三,情感氛围的过程缺乏是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弊端。施教者为受教者提供良好的情感道德氛围,有助于激发受教者的道德潜能,引领他们的道德思维,帮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道德实践过程,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促进道德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以说教式和灌输式方法,完全处于主体地位,大学生们处于完全的服从地位。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学生参与的民主、尊重、信任的道德情感氛围,大学生很难有表达自己意见及观点的机会,对不同的观点更难提出质疑,使大学生产生道德认识上的模糊,更难对道德教育的内容理解和认同。

三、提高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高校道德教育要取得实际效用,应注重内容与方法的统一,达到道德主体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从事教育内容上追求的各种道德活动并自觉自愿地追求一种道德上的完善。

(一)道德教育应当注重柔性的价值整合

我们追求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应当注重教育中的柔性价值整合。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具有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正处于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之中,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出现了严重混乱的现象。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严重错位、索取与奉献的失衡、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道德的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人格修养、人际关系等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需求与差异。大学生群体中的价值共识危机的消解不能依靠一种法制社会的刚性国家强制力的硬性整合,而应当实施一种柔性的渗透式的价值整合,使大学生这个道德主体能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达成共识。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认同整个社会共同认可,并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它不仅为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提供明辨是非的价值判断,同时,对高校道德教育最大限度地与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达成思想共识。从操作模式上看,既包括教育者的有具体目的和要求的理论灌输,又包括受教育者预先设置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内在感受和体味。前者是受教育主体被动接受的形式,这种形式容易使他们感到知识的枯燥乏味,产生排斥心理;后者是在满足他们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使心灵得到感化、情操得到陶冶和哲理得到启迪。我们应当注重这两种模式的整合,使受教育主体在主流价值观的刚性指导,柔性跟进的价值整合中逐渐形成。

(二)道德教育应当发挥道德的主体作用

追求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注重道德主体作用的有效性发挥,加强责任教育是发挥道德主体作用的关键。现阶段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却趋于淡化,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较为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面对在血泊中的渐渐昏厥的母亲,儿子竟然悄然离去,而他正是刺伤母亲的人;几岁的女孩在雨中被车撞倒,过往的人车无人问津,因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而死亡等等。这些无不说明社会成员责任感的淡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群体责任缺失[4]。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伦理的国度,这一理念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将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责任型的人格,推动了民族的延续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拉大了国人之间的利益差距;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的撞击与融合,导致了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一些人逃避或放弃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困惑。他们在学校及家庭接受正面教育,同时从社会各个角落渗透着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责任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的道德伦理是建立在理性和认知的基础之上,提高大学生对责任的理性自觉就是要发挥他们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作用。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整体的劳动和全社会的普遍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却永远也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这样他们才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

(三)高校道德教育应倡导民族文化为主导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得以延伸的“精神基因”。在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不断涌入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未来的一代继承与弘扬,这一历史使命能够凝聚与振奋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世界上任何民族文化的核心,都是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旗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然会是引导、规范整个当前社会多样化和个体特色化的基本准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们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信念;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形成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振兴的责任意识;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另外,我们应当正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及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大学生文化辨别力有待增强,文化根基有待深化的实际。

作者:刘艳华工作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高职学生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就业,理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然而,许多研究者发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有学者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文明礼貌、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和开拓创新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出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以下特点:对职业道德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比较清晰;不同年级对职业道德认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他人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比较高,而对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相对比较低;职业道德认知水平比较高,而行为实践能力比较低;对职业道德的地位与作用比较认同,对职业道德实效性信心不足;职业道德价值观具有功利主义倾向。[1]另有学者认为,高职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不良表现有: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急功近利,怕苦怕累;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忠诚精神,违约毁约,甚至窃取商业机密;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光明磊落精神,办事不公;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部分高职毕业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只求索取,不讲奉献。[2]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办学者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学者从五个方面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1)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2)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一些基本观点理解不深入、不全面;(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4)教育产业化趋势弱化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5)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一个普遍因素。[3]有学者在对某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学生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专业实际需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职业道德养成机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职业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4]还有学者认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5]

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前提。有学者指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发展历史与前景等有一定的了解,自觉认识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尽职尽责地履行职业义务。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准则教育、以爱岗敬业为内容的职业情感教育、以遵纪守法为重点的职业纪律教育、以客观公正为要求的职业作风教育、以团结协作为基础的职业品德教育。[6]另有学者认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稳定专业思想”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7]还有学者认为,从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对劳动力和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是突出纪律观念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三是突出企业文化的灌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8]

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环节,对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指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都要求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需要。[9]另有学者认为,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二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三是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四是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五是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0]

五、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选择有效的对策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是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吕遂峰认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包括:强化职业道德理论学习;改进职业道德教学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行为训练;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1]郑晓丽指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高职学生要增强对德性修养的自觉追求;学校要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人格培养理念,建立合理的职业道德人格培养模式,完善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体系;整个社会要树立高技能人才职业道德和技能并重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职业道德人格的榜样示范与激励作用。[12]杨金卫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培育先进典型;牢固占领课堂教育主阵地,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全方位育人;要重点抓好日常养成、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环节,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渗透。[13]李建设认为,抓好理论和实践两个教育环节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1)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培养目标开展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并在专业课讲授内容中融进职业道德内容;(2)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力度,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3)抓好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几个基础性环节,要注重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要抓好师德和教风建设,要规范管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14]甘慕仪等人认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包括: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建设德育实践基地,拓宽职业道德教育渠道。[15]

六、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梳理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经验,从中凝炼出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中外比较研究也是部分学者关注的一个视角。有学者认为,国外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采用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发挥企业的优势,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突出适应性和开放性;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全程性和全面性;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有效性和实践性;改革考核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16]另有学者对国外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趋向及其启示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国外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有七大趋向:课程管理备受重视;课程内容注重联系实际;课程结构强调适应性;课程目标关注素质;课程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性;课程改革重视理论研究与德育实验;课程模式倡导综合化。学习国外经验,要求我们认清德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更新德育课程观念,突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要充分认识德育对象,加强课程改革的针对性与可接受性;要调整丰富德育内容,注重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继承性;要探索创新德育方法,提高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要充实德育师资力量,确保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和思想性。[17]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者主要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意义、对策及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取得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这些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理论建构,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成效低下的原因需进一步挖掘;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缺少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国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及启示需要系统梳理;如何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建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最终目的是增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和技术革新提供人才保障,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丁正亚工作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