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中“营改增”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6-19 03:36:17

企业财务中“营改增”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务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营改增”的实施给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要想提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成效,一定要抓紧“营增改”的契机,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使我国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营改增;影响;对策

1.什么是“营改增”

“营改增”也就是“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的新时期经济转型的重要改革策略。实施“营改增”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税收的改革以及产业融合。自从“营改增”制度颁布以来,就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与“营改增”有关的各项制度以及相关规定得到了完善,因此使用“营改增”制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的我国企业越来越多。从本质上讲,“营改增”是一种税收的变化形式,主要是将原来的应税项目变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环节,降低了企业的负担。一般来说“营改增”对小型企业的影响更大,减免税收的效果更明显。“营改增”对于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重要的改革意义,对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扶持作用,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让我国的税收制度与国际接轨,使企业成果在国际市场中占优势地位。

2.我国企业财务中“营改增”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怎样扩大我国企业的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怎样优化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怎样使改革平稳地发展下去是我国的当务之急。面对这样的情况,“营改增”制度的提出给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1税负影响。“营改增”的政策在仅仅考察税收负担的时候对一些小型的企业的纳税更加优惠。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举例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较为庞大,税负增加时,税率的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常常会出现税负下降,而且各个企业间的税负下降差距也相对明显,但是对于一些以不能抵扣资产或者以其他的劳务为主要成本的企业,税负往往会存在着差异性,某些企业的税负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在计算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时候,有一个计税公式用来方便计算。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增值税的税额主要与营业收入和税率水平有关,而“营改增”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影响取决于一些因素在可抵扣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营改增”的实行,下次情况下增加了企业的利益,但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税率调整,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一些措施对“营改增”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并给予企业适当的财政补助。2.2会计核算影响。现阶段的“营改增”政策的推行,对原来的企业政务管理的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给现代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适应“营改增”之后,企业最大的变化就是入账方法以及原则的改变。现阶段,“营改增”政策并没有全面的在我国的企业中推广开来,这就造成“营改增”的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它们在税种衔接以及税种调整的方面没办法同意,从而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也就是说,“营改增”政策,给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更强的技术要求。2.3发票管理的影响。“营改增”政策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票管理,使发票的种类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推行“营改增”政策,为企业的发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在企业增值税的发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小规模纳税人以及一般规模纳税人的区别,企业的税务部门对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税务人使用的发票要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混为一谈。由于企业增值税直接影响到税收的抵扣,因此要求企业一定要要正确地使用发票,以避免由于错误使用发票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使企业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在过去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并没有明确的发票管理制度要求,“营改增”政策的推行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完善了发票管理的制度。2.4影响固定资产。“营改增”制度的实施会影响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营改增”实施之前,企业的增值税是不能够抵扣的,因此,要把它规划到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当中。但是在“营改增”制度实施以后,企业的增值税就可以抵扣了,并且它的进项税要单独计量,不再规划到固定资产的原值中,以此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使固定资产的原值有所降低。此外,实施“营改增”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费用减少。2.5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如何得知一个企业经营的好或者坏,衡量它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净利润,一般情况下,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的净利润是稳定的,但是当企业发生某些变革时,净利润也会发生改变。“营改增”制度的实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它对企业成果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企业的收入,在“营改增”制度实施之前,企业在进行一系列财务管理时要考虑营业税,还要用企业收到的实际的价款直接入到公司的账目,但是在“营改增”制度实施之后,企业的营业税被取消,而是增加了属于价外税项目的增值税,在这种情况下,在其他的相关情况不变时,营业收入总额减少;第二,影响企业的营业成本,企业的营业成本主要由主营业成本以及其他的业务成本组成,主要受到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影响,“营改增”制度实施后,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的部分进项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折扣,从而使价值下降,营业成本降低;第三,影响企业的营业税金,“营改增”项目实施后,企业已经不用再缴纳营业税等一些税种,从而减少了企业的营业税金。2.6影响企业现金流动。“营改增”制度的实施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经过一些经济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以及一些其他情况的变化。“营改增”制度实施后,企业现金流报表中的增值税项目不变,但是要补充现金流资料中作出的某些调整,使流转税的税负发生变化。“营改增”制度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进项税的税额减少,减少了增值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流入的额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企业的现金零流量,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有所下降,导致折旧的费用减少,从而使企业的流出量增加。

3.加强“营增改”形式下的我国企业财务的方式

就现阶段的我国企业而言,“营改增”制度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发展契机,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企业不能在“营改增”制度下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如果想让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得到“营改增”制度带来的好处,我国企业应该牢牢抓住机遇,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的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实现企业较大的经济效益。3.1抓住机遇。要想在“营改增”制度下加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抓住机遇,加强企业的纳税筹划,从而在“营改增”制度实施后最大限度地减轻税率。企业的纳税人应该做到积极地利用“营改增”制度带来的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来有效地实现企业税负的转嫁,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企业新增税收的税率,与此同时,还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还应该督促相关部门结合“营改增”政策的政策,研究税收政策,拓展客户的资源,从而减少税负金额。3.2改进财务处理的流程。在面对“营改增”制度时,我国企业应该仔细研究其下发的相关文件,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以此改进财务处理的流程,达到维护企业的利益,正确计算并正确申报纳税情况的目的。在“营改增”制度实施的初期,不同地区的企业的税收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是在“营改增”制度实施的中后期,税收制度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税收不公平的现象的发生。因此,企业应该做到加强对增值税的管理,明确一些发票的取用时间以及汇算清缴的方式等。3.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营改增”的制度得到较为全面的实施后,我国企业更应该注重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要对过去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一系列的反思和总结,进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保持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在对企业的内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加强的是对企业的票据的管理,确保财务管理中的账目处理程序的准确性,将税收策划作为企业重点的管理项目,在工作中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3.4实行绩效责任制。在“营改增”制度实施后,在企业中实行绩效责任制度,确保了企业的经济效率,以达到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同时这样做会使企业拥有过硬的质量,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和口碑,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优秀的工作成果取决于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取决去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制度,所以,要实施绩效责任制,用一些明确的标准来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并将企业的绩效与工作人员的利益向联系,从而发挥企业工作人员最大的能力,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4.结束语

在我国企业中实施“营改增”的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仅是良好的机遇,还是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营改增”制度的实施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营改增”制度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要想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一定要积极的抓住“营改增”制度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面对挑战,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维护好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邵敏 单位:江西江铃汽车集团实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冯宇波.“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办法[J].中国商论,2016,(15):30-31.

[2]易娜,覃新蓉.营改增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J].财经界,2015,(5):272-272.

[3]张其秀.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4,(34):39-40.

[4]张之慧.“营改增”对我国IT企业财务的影响——以万达信息为例[J].创新科技,2015,(10):66-68.

[5]赵妍蕾.“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浅析[J].中国商论,2016,(34):90-91.

[6]郭焕英.“营改增”会计处理及其对企业财务影响解析[J].商场现代化,2016,(2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