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探索

时间:2022-01-07 03:18:21

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基于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险因制度转变而导致的教材难以及时更新和社会保险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设计了一个包括理论篇、制度篇与应用篇三部分授课内容和一个包括课堂板书讲授、教学软件模拟与教学基地实训三种授课方式的社会保险教学方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保险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保险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方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探索与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涵盖项目的拓展和社会保险覆盖人群的急剧增加,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来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各种工作,这给我国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各个单位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保险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地掌握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才能够与时俱进地从事好相关的社会保险工作。[1]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不论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一部好的教材并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社会保险的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2]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在逐步地健全和完善之中,很难有教材及时地将近几年我国颁布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列入其中。社会保险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目的旨在应用,把我国近几年颁布并大规模实施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排斥在授课内容之外,将导致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理论与实践脱节。[3-8]因而笔者依托当前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学者编著的教材,结合国家最近几年出台的各项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险制度,构建了社会保险学课程讲授内容和授课方式框架体系。试图弥补新形势下由于教材原因而导致的社会保险人才培养问题,使所培养的社会保险人才能够尽快地适应当前我国各种社会保险工作的需要。

一、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框架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虽然社会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如果不能对社会保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和领悟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并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由于不同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劳动者的不同收入风险损失制定的,只有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合起来才能有效规避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损失风险。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外,作为企业补充保险的商业保险对劳动者收入风险也有一定程度的防范作用。因而笔者遵循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重点突出与统筹兼顾相结合、课堂教授与教学基地实训相结合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原则就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进行设计,旨在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社会保险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二)课程教学框架设计。教材编订中没有涉及且在近几年由国家颁布并运行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嵌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期让学生深刻领会并掌握相关的社会保险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见图1)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涵盖课程内容和授课手段两个方面。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分为理论篇、制度篇和应用篇三部分。授课方式设计主要采用板书讲授、保险软件模拟和教学基地强化训练等几种手段。针对一些学生需要扎实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保险制度采用板书教学,以便学生能够记录相关内容并在课后进行复习。对于需要学生了解的社会保险知识及社会上一些与讲授内容紧密相关的保险案例,采用保险软件模拟讲授,采用保险软件模拟既能够让学生更深一个层次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又有效地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在此基础上,采用学校或学院建立的相关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这些实际应用部门具体操作。通过实践基地指导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领悟,强化学生在具体实践应用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及对课堂教授内容的更进一步理解。

二、课程讲授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一)理论篇。当前使用教材中几乎所有教材都是从社会保险的起源、内涵、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及联系、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社会保险的待遇确定及社会保险待遇标准调整等方面来进行编著的,对社会保险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设计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在理解上难以准确地界定社会保险的风险范畴,也不明白这种风险具有什么特性。另外,在针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中没有从理论根源上对社会保险的产品属性和商业保险的产品属性进行讲解,致使学生对社会保险的产品属性定位不够明确。为此,笔者在社会保险学的理论教学部分添加了收入风险理论、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在收入风险理论中界定了社会保险所要保障的风险范畴,社会保险并不是对劳动者的所有收入风险进行保障,它只针对劳动者都有可能遇到的收入中断风险,也就是说这种风险对所有劳动者来说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收入风险理论而外,对社会保险的产品属性定位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社会保险的内涵。通过对社会产品种类的分类介绍和不同社会产品属性的定位讲授,再结合社会保险的特性,从概念上和理论上向学生讲明社会保险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和政府对准公共产品为何进行补贴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后面的社会保险筹资模式、筹资渠道、筹资比例等内容进行理解。只有对学生充分地讲明了社会保险的相关学科理论,并让学生理解这些相关学科理论后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社会保险基础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项目的内容。(二)制度篇。在对社会保险相关学科理论及基础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社会保险的保险范畴和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在制度篇上让学生领会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种社会保险项目。鉴于具体社会保险项目的内容差异较大,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且养老保险从社会保险的筹资渠道、筹资模式、待遇确定和保险模式上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要更为复杂,内容更多。因而,以养老保险为例,就社会保险的主要保险模式、筹资渠道、筹资模式和待遇确定等进行讲授,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中外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来源和主要内容。在解释每一类社会保险模式前介绍这一保险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这一模式在这个国家首先出现,这一模式在其他国家有没有复制型,这一模式为什么在这些国家能够成功。在对国外主要的社会保险模式讲授后,就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进行讲解,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讲授为什么我们国家社会保险经历了一个制度转型,社会保险模式与经济体制有什么样的关系,我国当前实行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模式主要来源于国外哪一种社会保险模式。在对“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模式的主要内容讲授完毕后,就当前我国主要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详细讲解,并对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为什么不同,在哪些方面不同进行透彻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当前为什么我国会存在三种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三种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社会和经济根源是什么,这一制度在设计上如何在将来实现一体化,当前制度在将来实现一体化有哪些有利或难以衔接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在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例对社会保险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就其他社会保险项目进行介绍。针对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与养老保险项目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进行分析,或者针对一种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不同之处进行充分地讲解。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社会保险各个项目主要内容的相同之处,也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便于将来在社会实践和工作中进行运用。(三)应用篇。在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之后,还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保险问题,这不仅需要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熟练掌握,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从事相关工作。因此,笔者在制度篇和理论篇之外又添加了一个应用篇,就是在讲授完我国当前实施的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后,根据现实生活中这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在课堂讨论分析,让学生在今后再遇到同类问题时知道如何判断和解决。[9]在此基础上,利用暑假和寒假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各个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社会保险教学实践基地,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学实践基地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在教学实践基地让具体从事相关社会保险的老师指导学生,与此同时还让担任社会保险学教学课程的教师也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基地导师和教学导师的沟通及协力合作,让学生提前参与到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具体运行工作中去,让学生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具体运行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与实践指导老师或教学指导老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自行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在社会保险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作为今后课堂案例分析的授课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授课老师将来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将来从事社会保险工作时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就业岗位。[10]

三、课程授课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采用适宜的授课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授课方式必须紧紧围绕授课内容展开。根据笔者设计的社会保险学授课内容,可将授课内容根据需要学生掌握的程度和需要学生理解的程度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授课。社会保险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各项社会保险项目,还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项社会保险内容灵活熟练地应用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并解决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为此,笔者将社会保险学授课内容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需要学生牢牢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笔者对社会保险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国内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均采用板书讲授方式,并要求学生将比较重要的内容全部记笔记,特别针对当前在我国大规模实施但在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将比较重要的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并详细讲解便于学生记笔记并牢牢掌握,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授课内容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内容并将其记录在笔记本上。第二类是针对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用课堂案例教学方式,并应用多媒体课件,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保险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学生识记,只需要学生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目的在于通过保险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处理各种社会保险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方式上,授课老师预先将保险案例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社会保险知识对每个保险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该保险案例的理解、判断及如何处理,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该保险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并领会该保险案例代表的意义,使其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既有效地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通过保险案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强化了对社会保险内容的掌握,也增强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社会保险问题的能力。第三类是采用教学实践基地,对学生所学的社会保险知识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实践训练。经过课堂板书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社会保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一些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能力,但这还远远达不到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因而,学院或学校在一些社会保险的实际工作部门建立社会保险基地,并采用假期集中统一实训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保险制度在实际中是怎么样运行的,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授课老师或实习指导老师请教,学生在通过一段系统集中的教学基地实训后,基本上就可以从事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险工作了。鉴于过去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社会保险中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健全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针对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居民也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制度,这些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从业人员。文章在制度篇中增加了这一部分内容,并在应用篇中采取课堂案例分析、教学基地实训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运行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强化了学生对这些保险制度的识记、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我国因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而造成的教材难以及时更新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问题。实施五年以来,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毕业学生在相关就业岗位上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公衍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205-207.

[2]陆昉.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8-12.

[3]史潮.社会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

[4]孙树菡,朱丽敏.社会保险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邓大松.社会保险(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林义.社会保险(第四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7]丁雪娜.社会保险实务实训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8]邵文娟,奚伟东.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9]张蕙多.维度立体化课后作业模式构建研究———基于“统计学”课程的探究[J].高教探索,2015,(02):80-82.

[10]王怀勇.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5,(02):75-80.

作者:王振军 单位:兰州财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