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5 16:59:18

科研课题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1

1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

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

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

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部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

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

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

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

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

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

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

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

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

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

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

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

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

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

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

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

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结题管理

5.1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

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

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

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

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

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

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

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

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

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

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

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科技档案管理

7.1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

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

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档案利用

①明确利用目的,为课题研究、管理决策或成果推广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如课题研究多利用原始技术资料,而管理决策需要提纲挈领的摘要内容。

②对束之高阁的成果加以发掘,探讨其深化研究、推广的价值。

③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2

研究院的科研课题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其他课题三类。每一类按课题分别在不同的收入与支出科目核算,收入类总账科目为:拨入科研费、预收账款、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类总账科目为: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每个课题的收入按科目、部门核算(三栏式账簿),支出按科目、部门、项目核算(多栏式账簿)。

由上面会计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课题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在用友系统下,财会人员要查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应的辅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如果需查询纵向课题的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需到管理会计的项目管理中才可查询,而且每年的数据在当年的账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实时查询各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必须将涉及科研课题核算的科目、辅助核算项目、代码通过接口系统导出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分类汇总、多重关联等功能,实现科研课题的集中核算与管理。

二、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从各系统接口导出、导入的数据正确可靠

系统基础数据来自用友系统,收入科目是按部门核算的,支出科目是按项目、部门核算的,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收入科目与支出项目中的课题号相同。由于用友系统对会计数据的采集、编辑、加工都是通过编码进行的,只要编码不同就可视为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项目,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同一课题号重复出现的情况。为此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

(二)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的数据通过导出、导入、建立关联、进行分析计算等过程,最后导入凭证库,每个细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若有一步出错,可能导致整个过程失败,出现数据错误,需要重新开始。这就要求系统设计尽可能稳定可靠,保证多次的数据导入、导出不发生错误。

(三)操作简单、减少人工干预

在用友系统众多复杂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基础数据构建满足我院要求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操作简单、方便、直观,避免操作人员对数据的修改,减少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多向交流功能

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模式,系统的报表数据应能够生成不同类型的数据格式,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分别生成SQL、VFP、ACCESS、EXCEL等数据格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五)系统的可扩充性良好

系统的设计应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以适应业务迅速发展、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要求。

三、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

作为研究院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核算系统,实行主辅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和构架,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科研课题管理信息的需求,全面反映科研课题的收入、支出基本情况。系统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一)数据导出

从用友系统将数据导出为所需的格式文件,有三个收入科目、三个支出科目、三个项目目录,由于各科目的设置格式、核算方式不同,分别导出到不同的表中。数据导出流程图见图3。各种报表格式见表1、表2、表3(以横向课题为例)。

(二)数据导入

将各个表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导入该系统。

首次数据导入:由于从用友系统中导出的数据,各字段长度过于长且复杂,数值型字段长度20位,小数位数5位,字符型字段都比需要的长度要长,有的字段是不需要的。因此要将数据通过接口系统转换为已制定好的标准格式,减少数据冗余度。

二次数据导入:将各部门填制的结算表,输入或自动导入各对应字段,与前面数据表合并,产生新的数据表。

(三)统计计算

分科目、项目、部门按课题号进行关联计算,统计出每个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正确性,克服用友系统中课题号重复不提示,部门不对应不提示等弊端,分别采用计数法、正负数相抵法、以收入部门为主与支出部门相比较法,及时提示会计人员查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四)输出报表

随时可按部门、科目性质输出各课题收支余情况表,并转换为EXCEL表格形式,提供给各部门。报表的形式有:打印纸质、E-mail、导出至载体见表4。

(五)按比例计算

年底除正常运算外,按一定比例再计算出各课题成本、留存、结余等,数据全部正确后,按部门、科目性质生成各标准数据模板,以备生成凭证需用。

(六)导入凭证

导入成本:将生成的标准数据模板,通过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由数据接口系统分科目、项目、部门等导入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见表5。

结转成本:各课题成本全部进入用友总账系统后,系统登账生成全年数据,将数据导出为标准模板格式,通过接口软件冲销成本、抵销收入、自动得出结余,生成所有科目的记账凭证数据见表6。

(七)输出凭证

全部数据导入完毕,凭证已自动生成。进入用友系统,按凭证号输出各个凭证。

(八)历史数据

将各课题收入、支出科目的所有发生数据及各课题二十七个专属要素按部门、科目性质等规律追加到历史数据库,形成历史数据。

(九)数据综合利用

对历史数据、当年数据通过整合,实现对数据不同方式的利用,满足各个时期、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四、应用效果

(一)数据清晰、直观,所见即所得

凭证数据经过组合、分解、再组合等过程将数据融合在一张表格中,随时查询、输出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特别是年终结算所需大量数据按部门、课题名称、课题编号、管理费等多项数据排列,满足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集核算、管理、凭证生成多种功能于一体,各系统间的数据传递实现无缝连接。

(二)年底结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应用本系统使科研课题年底结算、成本结转、制作凭证,由8~10天缩短为2~3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07年三大类课题共计779个课题,每个课题有8个成本项,结算后有数据5530个,结转成本数据2230个,冲减收入数据779个,再加上辅助数据,总共数据9500多个。在年底结算、决算,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若一笔一笔录入数据,其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每笔凭证都要输入部门、项目辅助核算)。

(三)主辅系统结合,搭建科研课题管理平台

用友系统搭建了一个科目、项目、多功能辅助核算齐全的核算、管理平台,其基础数据丰富、多样,科目编码多级设置,是一个多层面的核算体系,但是只靠商业软件提供的核算,即使再精细也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只有靠主辅核算互补、编码内外结合,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该系统的建立为科研课题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粗放型到精细型,全面覆盖各个课题。

(四)动态设置,系统操作灵活方便

通过配置参数、修改公式,即可计算出各课题对应的成本项及其他各项数据。数据达到最大限度共享,做到一次输入多次应用,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为各部门及时提供每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加强资金核算工作。

五、结语

本系统以基础数据为起点,经过数据的多次应用、组合等流程,得到必需的数据,可以随时获取大量动态信息,满足了科研课题管理的需求,解决和弥补了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它集管理、结算、凭证生成于一体,将众多课题的收入、成本直接写入用友系统凭证表及其他相关表中,极大地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每一个课题的相关数据不受年度限制及时、准确地转存到“历史数据库”,便于数据的查询、分析、利用。本系统的开发和成功应用对提高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把科研课题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薇.我国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浅析[J].会计之友,2007,(6):60.

[2]侯志军.浅析银行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6):200-201.

[3]胡义芳,欧阳腊梅.我院财务状况分析及领导查询系统的开发与链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财务软件开发成果论文集,1997.39-55.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3

一、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现状与分析

通过巡视检查发现,部分企事业单位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科研项目立项、研制、成果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资料归档不全,个别单位的档案甚至散存在研发部门,档案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只将科研成果证书归进了企业信用档案中。此情况在企业中尤为突出。国家和企业花费了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究,有的项目最后发展到产品定型,还有大量的研究只停留在研制阶段,这些前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大量资料没有归档,对于已经定型的产品档案来说仅仅是不完整,而对于那些停留在研制阶段的项目来说,随着研究人员工作调整,时间一长,资料的齐全完整难以保障,给国家、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档案工作位置的后端性造成了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科研课题档案是科研工作真实的历史记录,它的作用主要在于研究中积累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教训的传承与借鉴。在研究阶段其作用的发挥不如情报、标准等效果明显,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对科研课题档案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立项申请轻结题验收,重经费管理轻成果归档的情况。同时,工业企业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因此档案人员从主观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成熟产品图纸与技术文件的归档上,忽视了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措施不到位,给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带来困难

科技成果就是生产力,关系着企业的与生存与发展。很多研究人员对于自己的研究数据、技术成果存放于档案部门有疑虑,认为不如自己保管安全、使用便利。更有甚者,为了保密,有些单位的产品配方只掌握在项目负责人手中。如何才能使研究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提高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意识,笔者认为应当从管理方式上进行探讨。

二、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新方法——档案管理人员纳入科研项目研发团队,“一岗双责”同时负责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与研究

科研课题档案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在于其内容中所蕴含的知识,它不但是科研工作真实的历史记录,而且记载了其形成和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是重要的知识资源。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这一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对档案这种显性知识的获取、积累、储存、保护、控制和开发。档案管理工作包括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和开发利用等环节。而如何将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收集、管理、利用起来,并通过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这些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科研项目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个人与组织的知识累积、循环,在科学研究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力于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档案管理研究的范畴。研究目标:通过对科研课题档案管理体系的研究,建立该项目档案科学的管理模式,规范档案材料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各环节管理流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来监督、规范科研人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归档行为,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实现对科研课题档案的科学管理;建立项目档案资料全图文、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参研单位范围内实现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及时、准确、系统地归档及档案信息的动态、实时共享与利用开发;通过数模影像整合技术的研究,解决档案异质长期安全保存问题,节省存贮空间,提高管理效能。研究内容:1.开展科研课题档案管理体系的研究;2.研究建立科研课题档案资料全图文、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库架构;3.开发科研课题档案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4.科研课题档案信息动态编研与开发研究;5.开展科研课题档案数模影像整合技术研究。实施途径:

(一)科研课题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1.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通过对项目所含课题、子课题之间的联系,按研究阶段应产生的文件材料种类、数量及参加研究单位、承担研究内容情况的分析,确定该项目档案的管理模式。可视档案类别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2.档案管理流程的研究。按照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及开发利用等工作环节,设计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流程。3.档案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与法规,包括管理标准、业务标准等,是科研课题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合科研课题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内容及形成的档案类别,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和通用规范,选用或编制相关的标准规范。

(二)科研课题档案硬件基础

设施及档案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平台建设1.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立档案资料全图文、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物质基础。其中网络与硬件平台建设包括配置交换机、存储设备(虚拟磁带库)、具有并行处理和容错性能的服务器(包括WEB、FTP、数据库、文件等服务器)、档案数字化处理计算机或工作站以及其他数字加工设备等。2.档案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应用软件系统应是一个可扩展的网络应用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存储、归档、利用等多种功能。

(三)科研课题档案资源库建设

包括文档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各数据库由目录数据和全文数据组成。在数据库建设中可通过档案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接口,形成文档一体化系统,以电子文件元数据的形式实现在线自动形成和捕获,也可进行离线采集。

(四)科研课题档案信息动态编研与开发

根据科研进展情况,进行科研课题档案信息动态编研与开发,根据科研课题需求制作大事记、专题汇编、专题报告、研制工作简报等编研成果,实现跨行业在全体参研单位范围内的案信息资源共享,为项目管理和研究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及数据参考。

(五)运用数模影像整合技术

(现代缩微技术),实现科研课题档案异质灾害备份在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数模影像整合技术,充分地发挥缩微技术长于“存”、数字技术长于“用”的特点,通过利用数字存档系列设备和相应软件系统,将数字技术的特点——数字传输的快捷性、逻辑性和便利性,同缩微技术的稳定性、安全可靠性、永久性、真实性、经济性以及法律效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便于永久保管、安全稳定、具有凭证作用、体积小、易于异地保存、方便还原的缩微品,实现科研课题档案异质灾害备份,避免突发事件给档案安全带来的威胁。

三、“一岗双责”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新方法的优越性

(一)确保了科研课题档案的完整、真实及有效

“一岗双责”的管理方式,从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到归档进行了全流程控制。专门制定的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将科研课题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之中,同计划、同实施、同验收,明确归档时间,落实归档责任;通过调研、沟通、探讨、融合,解决了研究人员不确定研究阶段产生的文件材料哪些需要归档保存与档案管理人员不完全了解科研项目会产生哪些文件材料的沟通盲点,按科研项目研究里程碑节点制定归档范围,为研究人员归档提供可操作性依据;协助项目管理人员参与项目的节点验收工作,在明确提出纸质与电子文件审查意见的同时,对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进行现场收集,确保了科研课题档案的完整、真实及有效。

(二)提升了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水平

“一岗双责”使档案人员参与研发工作有了档案专项研究经费来源,给建立科研课题档案全图文数据库提供了物质保障。通过人工输入、数据接口、数据转换、扫描、缩微(数模影像整合)等方式,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建成具有分类排序、价值鉴定、数据校验、目录生成、数据统计、自动标引、打印输出、多途径检索的档案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科研课题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使科研课题档案管理切实做到随时收集、准确鉴定、系统整理、科学编目、安全保管、便捷利用,提升了档案管理水平。

(三)促进了科研项目管理

随着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紧密联系,将档案工作深入到科研项目归档文件材料的形成阶段。从文件形成源头抓起,编制项目管理文件资料格式汇编,使参研单位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项目管理文件,从内容到形式上做到了整齐划一;负责项目组上报纸质、电子文件种类、数量、格式、字体、内容完整性等方面的审核,提高了科研项目整体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随着科研项目的进展进行大事记的编写,全面梳理了从立项至验收的工作历程,为项目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加强管理、总结经验提供参考,从而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提升了档案人员的地位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科研课题;教学和科研

工科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一次系统化锻炼。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主动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或者查阅学习相关前沿科技进展,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结果分析总结与科技论文撰写。因此,毕业设计在本科生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直接从事科研的研究生而言。机械类专业是实验性较强的专业,在毕业设计前期是否能够有相当机会参与到具体实验设计与优化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本科生最终对于毕业设计的理解与收获。同时,智能制造等前沿机械制造理念的普及应用,需要当前的科研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引领,以及教师了解工业界对于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对于整个专业培养目标提升将至关重要。目前效果较差的毕业设计论文问题主要表现在本科生在较短时间内无法理解相关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从而无法按照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独立完成最终论文,或者在最后阶段简单堆砌文献及粗糙实验结果。如果缺乏毕业设计前期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并在讨论过程中撰写论文,则双方满意度都未达到期望值。因此如何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即实施引导本科生介入到科研课题的一些环节中,在科研进行过程中衍生出毕业设计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前提,促进本科生的自我学习强化和能动性,是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苏州大学建立了本科生参与校级课外科研课题的制度,并鼓励学院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申报选题与实施过程,对科研课题给予多渠道的经费支持和指导教师工作量奖励。该制度促进了一部分本科生提前介入每位对本科生科研培养感兴趣的指导教师实践工作,也帮助了教师将平时的科研融入到本科生教学环节,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此项制度,基于两项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并借此指导八位本科生毕业设计,总结本科生课外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经验,讨论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对于教师科研与教学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培养环节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业兴趣,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提供参考。

一鼓励师生双方参与本科生科研课题培养各个环节

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作为一种实验性探索性强的专业培养环节,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基本知识学习、问题调研和归纳整理及实验验证。以近期的热点领域增材制造技术方向为例,介入该研究方向需要基本的机械原理、激光制造、物理化学、成形原理等知识储备、熟悉制造设备及原料、目标零件成形难点分析,进而开展工艺改进、测试性能评价及反馈,最终回到原始设计环节的优化,整个周期甚至需要多次循环或补充试验,甚至短期内无法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导致相关设计或试验失效。机电工程学院在2018-2019年学年初即开展新生及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全体学生的科研宣讲,各位年轻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宣讲,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正在进行或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背景及进展,明确对参与研究的本科生的知识储备、个人技能、团队协作、时间投入方面的基本要求,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自行选择指导教师及参与课题。以金属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成型拓扑优化为例,需要一定的有限元法、材料科学等相关知识,学习有限元、绘图等软件。在作出双向选择前,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研究热点及难点,对合理安排个人业余时间做出调整,并树立强烈意愿接受系统的项目训练。教师在双向选择过程中也了解到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状态,发掘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本科生,引发其接受研发思维方式,共同为科研项目进展做出贡献。前期的相互沟通讨论为开展毕业设计营造了良好氛围,参与度高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毕业设计双向选择,为后续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同时,双方的积极参与也使指导老师教学实践得以发挥。在前期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课题教学过程中,利用科研课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讨论,将新的技术、新的进展或引发的问题点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发动本科生讨论、思考本学科涉及的某些关键问题,穿插各类相关的实践任务,如小论文、专题演讲、调研报告等,通过课堂实现了引导研究问题的培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得到充实,而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扩充了专业知识的前沿[1]。最终,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实践都获得促进,毕业设计选题和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科研课题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增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一部分开展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认为前期学位学分已经修满,毕业设计只是最后的一个程式化环节,因而抱有消极应付心理。同时,不可避免一部分毕业生需要安排求职或各类职业考试、工作实习,存在时间冲突。当这种冲突出现时,往往毕业设计放到了次要地位[2]。事实上,从学校角度,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甚至作为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评价标准之一;从学生角度,这是专业学习及专业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然而,即使学校层面的过程管理实现了流程化和信息化,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指导教师的短暂交流仍难以改变看待毕业设计的责任感,并感觉到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方案制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环节的管理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包办,毕业设计最终变成了指导教师单方面的重点工作。少数学生仅仅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里的每项节点是否提交完成,而无视提交的任务是否达到要求。此外,在兼顾毕业学位要求的大背景下,指导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协助或督促毕业生完成每个环节的前期准备。最后,甚至落入反复督促学生改正格式不规范、引用注明不明确、字体不统一的困境,更谈不上参照毕业论文审阅和毕业答辩标准条款进行详细评价。通过提前介入本科生科研课题,课题主持人带领成员在申报课题、立项申请、项目任务制定、进展报告、项目结题和课题竞赛环节都经历过一次实践演练。这个过程中,借助各种渠道的公开学术报告或专业展会、会议交流,鼓励学生去了解学术或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建立起对相关研究热点或难点的基本认识。同时,每项科研课题为四人小组,组长及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协调沟通任务,分工完成调研、实施、撰写、口头报告等环节,也培养了本科生对自行掌控项目进度的能力。此外,在科研课题和毕业设计进展过程中,举行研究组的学术报告讨论,学生参与促进了学术氛围和毕业设计的正式感,也获得了口头专业报告和表达的练习机会。经历了这样的标准化系统化训练后,相当于前置了毕业设计环节。再看待毕业设计的整个环节,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将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结果。在前期的科研课题中获得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将自然而然运用到毕业设计中,节省了教师对于提高本科生思想重视程度所需精力和时间,避免了毕业设计格式要求和规范性方面的督促检查,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结果论证的难点上来。最终,毕业设计成为了一项延续性活动,贯穿本科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为了获得学士学位的单一环节。借助科研课题衍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也避免了毕业设计中的老题重做、旧题新论等缺乏探索性与创造性的问题,更加贴近科学前沿热点或工业界发展需求。这些与学术前沿相关的课题围绕工业界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升专业兴趣的同时自然有助于增加重视程度。最新的科研动态与工业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总是能够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后续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拼搏精神。而专业上的拼搏精神将是从事学术或工业生涯成为专业人才的支撑力量,这股力量将汇聚成突破一个个科学或技术难题的专门型人才。

三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结合促进本科生职业发展

本科生科研课题实施过程中,除了最初指导教师设定的问题点研究方向,学生可能会随着参与度和个人理解的加深,延伸出相关的其它问题点。主动探索问题点的解决思路并积极尝试,将提升学生个人的科研能力。对于继续从事科研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而言,从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上均为其后续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从毕业设计之前的课堂教材学习逐渐过渡到科研文献学习,迈出独立从事科研课题的第一步。文献查阅、综述撰写是完成开题报告的基础,科研进展过程中问题点的方案调研、可行性论证和结果可靠性分析,甚至最终的学位论文撰写,都能在本科生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环节得到锻炼。有了最基本的学术训练后,将有助于迅速跨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树立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即使后续直接走向职业岗位,前期的学多是基于课堂教学或基本的实验课程,而通过科研课题掌握的项目实施经历,将成为工程化问题解决的经验参考,离开校园将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在本身工程问题解决经验不足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演练,积累了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基础,独立面对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任务,快速适应独立工作的需要,进而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获得更多锻炼成长机会。认识到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的长远意义后,当本科生教学培养到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时,自行将此视为类似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对待时,其重视程度自然远远高于完成一个普通的学分任务。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从注重方案论证、问题分析角度看待毕业设计环节,给予最贴近实际的职业培训和能力培养,这是最后一项师生共同开展的在校期间的工作和实践经验考验。当然,如果将毕业设计看作一场本科期间最后的科研项目,这将是高校及指导教师给予的最宽松的实践舞台,其个人发挥的自由度将是职业生涯中难以比拟的。当毕业设计设定的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从中得到的自信力将成为后续实际工程项目艰难探索的鼓舞;即使结果不及设定目标,经历的挫折也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演练。这个过程中不少细节可能影响最终结果,而严谨的科研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借助科研课题和毕业设计结果分析,提示每位参与者关注细节,严谨分析,将是后续工作生涯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败的必经之路[4]。

四本科生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的深度及广度

校级普通科研课题跨度一般一至两年时间,对于同时完成多门专业学位学分的本科生而言,课余时间坚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到资料阅读和实验验证等相关工作,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坚持。初期阶段的浓厚科研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持续到科研这项严谨的实践活动中[3]。此外,当研究结果没有预期设想的具有吸引力时,枯燥的重复分析原因可能将打击本科生的好奇心。如果最终变成了本科生仅仅为个人贴上参加过课外科研课题的标签,则出现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结果。因此,指导教师对于课题涉及的深度及广度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一般而言,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在问题的深度上更具有选择性。当具备一定专业认识和掌握专业方法后,个人的兴趣点也将有一定的选择性。比如,部分本科生对于图像处理或结构仿真分析有较强探索欲望,因此对于指导老师指定的课题中,可以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并将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点交由其进行各种可能性的尝试,为其提供方便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同时,选题之后的执行过程中,对于研究深度的把握也必不可少。如果获得了大量数据结果,缺少较为全面的分析方法论证,无法提炼出有代表性的结论,则本科课外科研课题沦为泛泛而谈。当然,科研及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除了深度外,还必须兼顾广度。尤其,需要避免一些无解或难以得出确切结论的题目,毕竟在一个本科生科研课题进展周期和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时间段内,探索性太强或毫无把握的设计课题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甚至影响正常毕业流程。当然,只要经历一些独立思考的研究工作后,有助于将被动毕业设计转变为主动探索。尽管短时间内的研究工作无法尽善尽美,但能够留下一些需要后续改进或分析的问题点,成为后来学生的工作切入点。有利于科研课题和毕业设计工作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五结语

总之,通过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对于提升毕业设计水平、培养本科生专业思维,促进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十分有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关于本科生科研课题的进展安排和研究深度等问题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交流,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主动性,衍生出有学术性与工程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选题,并按照更高要求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环节,使毕业设计质量实现质的提升,实现指导教师与毕业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陈德宇.“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6-79.

[2]刘慧.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6(6):44-47.

[3]李行诺.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8):13-16.

[4]张鹏,何宏,邱会东,等.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1-113.

[5]刘臻,陈雷,赵新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32):123-125.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5

一、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存在短板通过梳理现有相关规章制度发现,物装公司在科研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津贴管理等方面,均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或规定,但基本照搬照抄上级职能管理办法,而且没有针对物装公司特别制定的专门条款,适用性较差。比如,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偏高,立项程序较为繁琐,课题负责人的自主权较小等;经费管理缺少激励措施,津贴管理存在诸多限制,对于一人承担多个课题的情况缺乏足够的激励,只能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发放一份津贴,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公司级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奖励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也存在涵盖面不全、细则“不细”、考核漏项等问题,对科技研发的奖惩措施和力度均有明显不足。在目前的考核实施过程中,对科技管理工作只有引导和奖励,缺乏惩罚措施。对科技成果推广又只有扣分的惩罚措施,缺乏足够的奖励手段,未能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2.管理手段和发展需求不匹配物装公司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有科研计划申报、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中阶段检查、最终验收等管理手段,推动了若干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推广和应用,开展了部分科技管理培训工作,制定了较为简单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但是,随着物装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碎片化的管理手段已明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在科技管理方面公司也一直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手段,绝大多数管理工作都是线下完成,形成的过程资料也以纸质为主,形成的过程审批文件传承性较差,也加大了保管难度,更与科技管理这项工作本身相去甚远。3.科技创新氛围不足科技创新氛围不足是物装公司面临的又一大困境。在历年的科研课题立项征集工作中,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主动申报立项的意识,即使在管理部门主动沟通甚至要求的情况下,多数基层单位依然无法提出符合编制标准的课题立项申请。不仅如此,在物装公司组织的科技管理培训中,也存在报名积极性不高,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的情况。这些充分说明科技氛围明显不足,员工甚至基层领导干部都明显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用科技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更缺少为物装公司发展创造科技储备的意识。4.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也是物装公司无法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审阅各业务单位提交的科研课题立项建议书发现,很少有员工能够独立编制符合模板要求、逻辑清晰、表述合理的立项建议书,而这项技能只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除了极个别科研骨干员工熟悉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之外,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甚至课题负责人对科研课题研究基本流程缺乏认知和了解,流程性工作必须依赖职能管理部门科技管理人员提醒或督促才能完成,这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同时,基于物装公司采购物流企业的业务特性,员工日常工作管理性较强,技术性偏弱,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技术瓶颈的突破大多依赖外协,也是物装公司员工科研素养有待提高的另一佐证。5.绩效考核覆盖面不全物装公司专门科技管理部门成立时间较晚,科技管理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基本出自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办法,并没有充分考虑物装公司作为采办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存在考核覆盖面不够全面、考核细则分解不到位、细则规定与物装公司实际工作不相符等问题。绩效考核对物装公司科技工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督促,并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是未来绩效考核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物装公司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绩效考核为主要目的,多措并举,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1.制度建设打好基础制度建设是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并使之良好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起点。针对规章制度存在的短板,物装公司修订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上级部门规定的级别划分里新增“微课题”级别,通过简化课题立项审批流程提高立项的审批效率,同时降低了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和难度,为更多员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修订《科研津贴管理办法》,增加了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科研骨干人员津贴,同一科研骨干人员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可以同时领取至少两份科研津贴,充分尊重大家的劳动付出,提高了科研骨干人员参与科研课题的积极性,也在全公司范围内带来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责任人、职责和分工、具体措施和奖惩方式,提高各单位和广大员工参与成果推广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有型化、产品化。通过修订《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科技成果推广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更多科技创新工作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奖励和惩罚手段并用,对成功推广科技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各单位参加科技创新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2.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为了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物装公司持续推进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自主开发了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物装公司科研课题全部管理流程纳入在线管理,可实现年度计划申报、立项申请、计划任务书审批、津贴发放审批、课题阶段性检查、课题验收申请、课题延期或终止申请、报表汇总、知识产权申报等多种功能。除必要的存档文件之外,物装公司科技管理的所有流程实现在线办公。科技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大幅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依托物装公司知识管理系统,完善了科技创新知识库和试题库,鼓励员工分享前沿技术和信息,系统自带的在线培训和考试功能可以在线生成试题,实现在线考试和评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突出的作用。3.多措并举培养人才科技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关键。为了广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物装公司从制度、培训、考试、实践、考核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行多项举措,培养了一批具备基本科研素养的科技人才。为了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物装公司坚持开展创新工作小组建设,并且建立了科技创新沟通机制,从各部门遴选1~2名兼职人员负责科技管理的沟通工作,并重点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物装公司积极组织技术前沿、行业动态、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员工开展科研课题的流程和方法,依托知识管理平台组织相关知识技能的考试,借此提高员工开展课题研究的技能水平。2021年,物装公司开设覆盖“线路、工艺、电力、通信、仪表自控、综合、固定资产采购、招标、物流、信息化建设、LNG、储罐、危化品、新能源前沿研究”等10余个专业的专题培训课堂60余期,组织专业技术在线考试和管道物资知识月考25次,参培人数800余人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策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邀请外聘专家开展12项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物装公司将培训和考试的成效写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并取得良好成效的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反之,对那些培训和考试成效较差的单位则给予扣分惩罚,以此来提高单位领导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创造条件。4.绩效考核催生动力绩效考核一向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修订后,物装公司各单位所有有关科技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的行为将被最大限度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如科研立项的申报、检查、验收,成果推广的准备工作、推广计划的申报和实施、推广成效,各单位领导和员工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科技相关知识的考试参与度和考试结果等,全部纳入考核,奖励和处罚措施并用,奖勤罚懒,可以有效地监督和促进各单位参与科技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筑牢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5.科技成果推广反哺科技创新物装公司坚持技术成果运用,推广技术创效。在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的同时,积极成立了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明确了推广应用负责人,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他各部门或人员根据参与课题情况,负责承担课题的研究和所形成成果的推广工作。仅2021年物装公司就成功推广应用了智能仓储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监造可视化系统、价格分析系统等多个科技创新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通过制度建设、管理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考核合理化以及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应用等一系列举措,物装公司初步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且成熟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精准培训,多层级覆盖”的培训体系为物装公司培养了骨干采购工程师180人,有力充实了技术序列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学习研讨氛围,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初具规模。目前,物装公司已建立技术专家库,累计入库专家125人,为深入推进“技术提升”和“科技创新”战略打下了坚实人才基础和强劲内生动力。同时,物装公司积极谋篇布局行业发展新领域,前瞻性开展撬装设备采购技术提升和集成业务可行性研究,紧盯管道局新能源工作安排,自主研究碳排放和碳中和核算技术标准4份,编制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提前储备相关材料设备技术和人才,为管道局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物装公司组织撰写的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化相关的两篇论文在首届全国石油石化采购与供应链技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监造可视化构建成果介绍的微视频,入围首届中国能源科技影视大会“低碳能源影视银河杯”科普类优秀作品,有力提高了物装公司科研成果的行业知名度,为公司开拓新市场提供坚强战斗力。2021年物装公司两大主推系统之一,管道运营物资仓储系统弥补了ERP系统无法个性化的缺陷,实现采购到仓储的全流程线上流转,将采购计划、采购方案、采购结果、合同、订单和中转站出入库等操作扩展延伸,提高了采办和中转站物资管理效率,创效200余万元。监造可视化系统则实现了钢管、三通监造综合工作量减少51%,预计总体提高监造业务总体效率11.8%,按全项目应用折算每年度可节省监造服务费12万元。该两项新技术也荣获管道局2019—2021年度技术革新奖二等奖。同时,自动化立体仓库一期建设圆满完成,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建成,将全面提升公司仓储物流能力再上新台阶。2019—2021年物装公司先后承担管道局级科研课题2项,成功开展公司级课题10余项,单位时间内科研课题及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四、结语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6

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根本在于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就是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简言之即“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近年来,辽宁省*市委党校在实践中认真探索基层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途径,提高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一、教学出题目

注重从实践中了解学员需求是基层党校“教学出题目”的重心所在。*市委党校非常重视围绕教学需求设计专题或研究课题,首先把《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关于党校教学布局规定的五方面要求和*市的中心工作以及*市干部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进行选题设计。其次,党校的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及时抓住学员所关注和急需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过梳理后形成科研课题,进而深入研究。

“出什么题目”是教学出题目的重点。“题目”必须要围绕“需求”来出,即围绕干部对基本理论需求,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了解把握的市场经济知识、领导科学知识、文化素养知识和法律政策知识出题目。

二、科研做文章

围绕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活动是确定教学专题的两个重要方面。开展好科研活动,基层党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科研课题的确定。课题形成以后有四种运行模式:一是省、市、校立项的课题,由学校统一组织科研课题攻关小组来完成。二是自行选择和论证的课题,可以会同相关学科的其他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来完成。三是个人自选课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科研任务。四是会同相关调研单位的同志共同完成。

全面的调研准备。调研前的准备包括:调研方案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符合实际、全面具体、便于操作;调研问题的拟订,其基本要求是围绕课题设计的问题要全面、准确、科学;调研对象的选择,包括被调研单位、被调研人员的选择。

科学的调研方法。实践中,通常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不同的调研方法。基层党校要坚持三个结合:点面结合。充分发挥党校理论性强的优势,合理组织和优化调研力量。上下结合。专题调研既要听取相关主管部门介绍的情况,把握全局和大方向,也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应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确保调研工作听实话、察实情、求真知、见实效。课前、课中和课后调研相结合。课前调研是深入实际了解需求,包括干部的理论需求、素质需求、岗位需求、工作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求;了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实践需求等基本情况。课中调研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在答疑解惑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在深入学员小组讨论和大会研讨中发现新的需求,在全面分析学员的工作建议中发现可借鉴的新思路。课后调研是重新回到实践中对新的问题、新的需求、新思路再深入调查研究。

三、成果进课堂

教学专题设置与科研立项相结合。目前*市委党校结合*市干部需求实际,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开设了六个教学板块,要求一方面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课题要紧紧围绕这六个教学板块来设计,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已经完成的符合六个教学板块要求的科研课题,教学管理部门要优先考虑将其设计成为教学专题;另一方面教师在专题课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以经过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研究优先立项为校级研究课题。

成果进课堂中的“成果”的基本标准。进课堂的科研成果一是指我们自身主持、参与研究得到一定形式认可的科研成果,一般分为省级课题、市级课题、校级课题。二是教师自己开发的科研课题形成课题报告后,相关的重要内容和数据经过课题的调研单位认可,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确定,并经集体备课和新课试讲后,可以转化为教学专题内容。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7

一、课题申报

课题负责人必须是我科在职的医师。鼓励全科与医院各科、室、部门横向联合申报,以利资源共享。参加评审的项目负责人须填写并提供有关表格。

二、课题类型

科研课题要围绕我科专业设置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推广,旨在解决本科室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问题。所有的课题都要注重创新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课题遴选

本科要对申报人提供的申报材料,对申报的科研、教研等课题进行审议,以确定所申报课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先进性以及所给扶持资金的款项。

四、课题的审批

科内课题要经本科室全体人员评审通过后,上报院领导批准。

五、课题经费

设立科内科研、教研课题专项研究经费万元,以后根据科室发展和课题申报情况增加,以扶持科内立项的课题。对技术难度较高,有创新的科研课题和较重大的教研课题方可拨给一万元以上的专项研究经费,一般的科研、教研等项目的专项研究经费原则上在一万元以内,专款专用。

六、课题专项研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科内科研、教研专项研究经费是项目入选者进行科研和教研的经费,由入选者在全科监督下自主使用。经立项的科研、教研项目,课题负责需持有关的报销凭证经院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由院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在专项经费中开支。课题经费一次核定,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项目主持人应在所填写课题申请书的有关栏目中写明“项目研究计划进行”);项目阶段性工作结束后,项目主持人应提交“阶段性工作报告”,在项目研究期间,本科室负责人要定期对项目执行进展和经费开支情况进行考核,如项目入选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情况给予减少拨款、中止拨款或取消资格等处理。

1、逾期不上报“阶段性工作报告”者

2、提交报告内容严重实者;

3、无正当理由,未按原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者;

4、违反项目专项经费使用有关规定者。

对弄虚作假或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者、无正当理由随意中断项目研究者,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七、成果鉴定

已完成的课题经医院学术委员会鉴定验收通过后,本科可根据实际情况,向等高一级的机构推荐,组织鉴定和申报成果奖。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8

二、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一)近年来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1.科研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在全院的科研会议上反复强调搞好科研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意义,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1994年,每年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自1999年开始,每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5万元;2002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0万元;2003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5万元;科研经费的增加,使学院不仅可以对教职工每年申报的科研课题给以较大的支持力度,而且提高了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水平,在申报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活动上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而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2004年的院级课题申报达到33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的科研热情。诚然,我院今后的科研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质量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没有数量难以出质量,就如同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产生于乒乓大国一样,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广泛的科研热情,是产生精品科研成果的基础。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2.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趋于平稳,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1985年前是学院的初创阶段,科研管理没有排上议事日程。1985年至1991年是科研管理的萌芽阶段。1985年学院成立了研究室,兼有科研管理和科学研究两种职能,安排了5名专职研究人员。这一时期,学院对其他教师的科学研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就整个学院来讲,科研意识并不强,参与科研的人不普遍,每年的科研成果少则20—30项,多则40—50项。1992年至1999年是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引进了一批人才。学院从普通高校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如韩庆祥、夏伯忠、赵率真、刘杰、颜华诚、李启明、荆学民、韩玉珍等,同时还引进一批高学历的博士生,如李凯林、张晓峰、马宗奎、章凯、王建民等。这些人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与研究能力,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体会较深,不仅自己勤于耕耘,学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培养、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二是加强了科研的组织与管理。1993年学院正式成立了科研处,原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调整到系部,科研处强化了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1994年出台了教师科研津贴制度,规定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两项科研成果并与工资挂钩,从而从制度上敦促教师必须关注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完善了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建立了学院

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以及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激励制度等,运用管理手段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这一阶段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从1992年的115项到1999年的210项,平均每年达到141项,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势头。但如果进行分类分析,则会发现,这一阶段的科研成果中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科研含量不太高的工具书、读物、内部使用的教材等占相当比例。200O年至2003年是科研工作平稳发展,科研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在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学院科研工作重点实行了战略转移,从强调搞好科研的意义到强调争取市以上的科研课题;从强调全员参与到强调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单兵个练到团队合作;从小论文、工具书到大课题、精品教材;科研工作逐步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虽然这一阶

段陆续流动走了一些科研骨干,但由于领导思路明确,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学院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科研成果的质量有了突破j生进展,4年共完成了市级、部级科研课题21项;公开出版专著21部;教材80部(其中培训系列教材25部;市教委、国家教委统编教材16部,精品教材4部),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完成企业咨询报告、调查报告44篇。这些成果坚持了为教学、教改服务,为企业、社会服务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3.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科研水平没有人才是万万不行的,但只依靠引进人才也是万万不够的,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个好的内在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我们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级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及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津贴发放办法”等;1998年对原有制度作了统一修订、调整,形成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工作试行办法》以及《科研处内部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包括:“科研处各岗位职责及任用资格”、“内部工作制度”、“科研管理工作内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科研工作管理机制”等;2OOO年以后,我们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又相继作出了一些补充规定:如《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细则》、《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以及今年拟订的《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正是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我院科研管理的基本框架,使之有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近年来科研管理的另一特点是,力求跟上时展,努力寻求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1999年我们与信息系合作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运用该软件可以实现科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科研数据的计算机统计、汇总、调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G3年,我们又与信息系合作,利用校园网开发研制了“科研信息网上管理系统”,该软件实现了科研处与全院教职工的网上互动,不仅为每个职工建立了个人网上信息,使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到自己的科研档案资料,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学院的科研规章制度、科研信息,通过上网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而且科研处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迅速调用各种科研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沟通了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使科研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

。(二)科研队伍的构成及其特点1.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院科研队伍以教师为主,行管人员为辅,现有专职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的占55%,其士研究生6人。在职称上,副教授以上占60%,其中正教授10名。近10年来,共完成科研成果1499项,在科研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完成了国家和市以上重大课题41项,在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一类出版社共出版工商管理系列培训教材、高等院校精品教材100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2篇。可以说,这样一支科研队伍与同类院校相比,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比较强的,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实力。2.科研骨干队伍的特点近10年来,我院的科研骨干队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重组,5年前的部分科研骨干,如章凯、薛军福、成基华、马宗奎、张晓峰、田明等已流动出了学校,新的科研骨干补充了进来,目前,许多人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同时又是系里的各级领导,他们重视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学术上有建树,教学上有特色,但毕竟同时担负着领导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确实有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提示着他们研究深度上尚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3.科研队伍的结构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每年科研成果150多项,教师科研参与率达到75%以上,但教职工中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并不平衡。教师因为考核中有科研任务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普遍对科研比较重视,主要科研骨干(约占教师总数的30%)每年都能独立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的科研成果,这部分人一般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左右,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是科研领域里的宝贵财富;还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不一定每年都有独立的成果,但能经常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或积极参与一些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部分人在科研骨干的帮助下,会很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约15%的新进教师,到我院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科研情况不熟悉,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大约5%的教师不太重视科研活动,或者有一种畏难的思想,视科研为充满荆棘的高山,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工作,走一步,看一步。持这种态度在高校教学,时间长了难免落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行管人员中,科研活动也不太平衡,一部分人注意学习,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一部分行管人员只在评职称前写一些文章,搞点研究;另有一些人只埋头日常工作,很少搞研究。这种状态与建设学习型高校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三、我院科研工作发展趋势研究(一)关于科研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科研对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1.科研是搞好教学的基础首先,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主要传授的不是基础知识,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的专业知识。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教师不学习、不研究新问题,何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呢?其次,通过进行调查、研究等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对本专业的前沿问题给予关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说教育是土壤,那么,科研就是肥料,只有“土肥水美”才会“花果壮”。因此,科研对学院发展后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科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只素质优良,过得硬的教职工队伍。教师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外在的进修、培训学习,另一方面要靠自身的钻研,科研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术上的总结和反思,是对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再认识,再发展,再提高。此外,好的教职工队伍光靠引进也是不够的,这就如同从花市上买来盆花,如果不继续培育,只能开一季,只有不断地追肥、松土、灌溉,才能繁华似锦,科研正是教师学术之树的生命源泉,只有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勤奋耕耘,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学院发展才会拥有一支得力的中坚力量。3.科研水平是学院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评价一所高校的素质如何,除了考察学校的办学条件、开设专业、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外。科研水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学院要发展,要打品牌,要升级,不能不重视科研的发展,要以科研发展带动师资队伍的成长,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学院整体素质的提升。(二)关于科研队伍的培养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是搞好科研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科研骨干的培养必须考虑到学院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这首先要分析一下学院的现有学科科研骨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培养计划,还要考虑学院发展,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哪些新专业、新学科,开发哪些新的培训项目,有的放矢地培养科研带头人,这样才能未雨绸缪,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好基础。2.科研骨干的培养应形成梯队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科研骨干的形成不能满足于顺其自然,要鼓励各级管理部门努力培养新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重大的课题研究要注意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甚至还要在激励政策上作出一些倾斜。3.科研骨干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个单位里,骨干队伍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可能一成不变,科研骨干也具有这样一个特点。能不能成为一个科研骨干,与教职工本人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勤奋程度、价值观念、开拓创新意识有很大关系。老骨干任何一方面的放松,都会使自己逐渐落伍,而青年教师随着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积累,会逐

渐成熟起来。我们要看到这一动态的过程,积极发现新人,鼓励新人,培养新人,使我院的科研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三)关于科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1.努力争取市以上科研课题争取高层次的、市以上科研课题有两个意义,一是体现学院的学术水平、人才优势;二是给教师提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承担高层次科研课题,由于要求高,组织严密、规范,研究规模、涉及范围都比较大,对教职工是一个极大的锻炼,一个人参与过2—3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后,摸到了门路,学会了方法,学术水平、研究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要鼓励教职工努力争取这类课题。2.妨碍科研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问题初步分析,妨碍科研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教师教学课时普遍偏高,用于搞科研的时间、精力有限。据统计,2002学年度人均课时:信息系522课时,经贸系535课时,工商系448课时,财会系433课时,外语系456课时,很多教师还有一些外边的课,能够用于科研的时间实在有限。二是有畏难情绪,总感到市以上课题难申请,申请书写了好几页,费了很多心血,却难以申请成功。三是也有人认为:申请这类课题“投入产出”不合算,很费力,报酬不高。3.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的措施与建议上述三个问题虽然有认识问题,却也有现实情况的制约,为此,我们建议:(1)鼓励多渠道争取课题,既可由我院独立争取,又可联合其他单位争取,还可以与企业或政府机关合作申请课题;(2)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向重大课题申报者倾斜。(3)建立教师科研休假制度,每工作4年轮空半年,专门从事科研,以解决科研时间不足的问题。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公务员之家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鹰。从管理的五要素浅析我国临床护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29—31.

科研课题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背景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各项科研指标均位于同类院校的前列,显示了我院的整体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回顾25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总结近1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在经历了科研的初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我院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点?科研骨干的基本状况如何?优势学科有哪些?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什么?我们在科研管理和服务上还应做一些什么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研究的课题,只有认真研究并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实现与时俱进,使我院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2.课题研究方法本着“结论产生于调查之后”的原理,本课题的前期工作重点放在实际调查上。自2oo2年秋起,我们先后实地走访了7所各类高校的科研部门,查询了10余家各类高校的科研网站,了解了他们的科研工作情况和科研管理办法,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形成了本课题的第一份阶段性成果,现在我院实行的“院级科研课题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学术论坛制度”均是向其他单位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结果。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步骤是详细回顾、整理、分析我院建院以来的科研资料,从中发现规律,寻找问题,明确思路。在这一阶段我们回顾了建院以来的主要阶段性工作,绘制了历年科研成果数量统计表,科研成果分类结构表、专职教师历年科研参与率表,科研经费投入表,科研队伍职称、学历、专业情况结构表,教师课时工作量分析表,历年科研成果院外主要获奖情况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找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潜在的科研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形成了第二个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对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为了使我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经费使用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2003年我们进一步修改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今年,为了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激励教职工深人探讨本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沟通,我们又拟订了《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结合课题研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旨在增加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更好地为学院建设服务。最终,课题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形成总课题报告,力所能及地为未来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描绘出一条较为明确的思路。

二、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一)近年来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1.科研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在全院的科研会议上反复强调搞好科研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意义,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1994年,每年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自1999年开始,每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5万元;2002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0万元;2003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5万元;科研经费的增加,使学院不仅可以对教职工每年申报的科研课题给以较大的支持力度,而且提高了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水平,在申报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活动上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而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2004年的院级课题申报达到33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的科研热情。诚然,我院今后的科研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质量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没有数量难以出质量,就如同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产生于乒乓大国一样,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广泛的科研热情,是产生精品科研成果的基础。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2.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趋于平稳,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1985年前是学院的初创阶段,科研管理没有排上议事日程。1985年至1991年是科研管理的萌芽阶段。1985年学院成立了研究室,兼有科研管理和科学研究两种职能,安排了5名专职研究人员。这一时期,学院对其他教师的科学研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就整个学院来讲,科研意识并不强,参与科研的人不普遍,每年的科研成果少则20—30项,多则40—50项。1992年至1999年是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引进了一批人才。学院从普通高校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如韩庆祥、夏伯忠、赵率真、刘杰、颜华诚、李启明、荆学民、韩玉珍等,同时还引进一批高学历的博士生,如李凯林、张晓峰、马宗奎、章凯、王建民等。这些人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与研究能力,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体会较深,不仅自己勤于耕耘,学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培养、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二是加强了科研的组织与管理。1993年学院正式成立了科研处,原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调整到系部,科研处强化了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1994年出台了教师科研津贴制度,规定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两项科研成果并与工资挂钩,从而从制度上敦促教师必须关注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完善了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建立了学院

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以及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激励制度等,运用管理手段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这一阶段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从1992年的115项到1999年的210项,平均每年达到141项,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势头。但如果进行分类分析,则会发现,这一阶段的科研成果中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科研含量不太高的工具书、读物、内部使用的教材等占相当比例。200O年至2003年是科研工作平稳发展,科研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在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学院科研工作重点实行了战略转移,从强调搞好科研的意义到强调争取市以上的科研课题;从强调全员参与到强调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单兵个练到团队合作;从小论文、工具书到大课题、精品教材;科研工作逐步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虽然这一阶

段陆续流动走了一些科研骨干,但由于领导思路明确,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学院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科研成果的质量有了突破j生进展,4年共完成了市级、部级科研课题21项;公开出版专著21部;教材80部(其中培训系列教材25部;市教委、国家教委统编教材16部,精品教材4部),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完成企业咨询报告、调查报告44篇。这些成果坚持了为教学、教改服务,为企业、社会服务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3.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科研水平没有人才是万万不行的,但只依靠引进人才也是万万不够的,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个好的内在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我们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级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及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津贴发放办法”等;1998年对原有制度作了统一修订、调整,形成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工作试行办法》以及《科研处内部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包括:“科研处各岗位职责及任用资格”、“内部工作制度”、“科研管理工作内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科研工作管理机制”等;2OOO年以后,我们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又相继作出了一些补充规定:如《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细则》、《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以及今年拟订的《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正是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我院科研管理的基本框架,使之有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近年来科研管理的另一特点是,力求跟上时展,努力寻求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1999年我们与信息系合作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运用该软件可以实现科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科研数据的计算机统计、汇总、调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G3年,我们又与信息系合作,利用校园网开发研制了“科研信息网上管理系统”,该软件实现了科研处与全院教职工的网上互动,不仅为每个职工建立了个人网上信息,使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到自己的科研档案资料,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学院的科研规章制度、科研信息,通过上网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而且科研处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迅速调用各种科研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沟通了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使科研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二)科研队伍的构成及其特点1.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院科研队伍以教师为主,行管人员为辅,现有专职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的占55%,其士研究生6人。在职称上,副教授以上占60%,其中正教授10名。近10年来,共完成科研成果1499项,在科研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完成了国家和市以上重大课题41项,在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一类出版社共出版工商管理系列培训教材、高等院校精品教材100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2篇。可以说,这样一支科研队伍与同类院校相比,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比较强的,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实力。2.科研骨干队伍的特点近10年来,我院的科研骨干队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重组,5年前的部分科研骨干,如章凯、薛军福、成基华、马宗奎、张晓峰、田明等已流动出了学校,新的科研骨干补充了进来,目前,许多人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同时又是系里的各级领导,他们重视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学术上有建树,教学上有特色,但毕竟同时担负着领导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确实有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提示着他们研究深度上尚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3.科研队伍的结构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每年科研成果150多项,教师科研参与率达到75%以上,但教职工中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并不平衡。教师因为考核中有科研任务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普遍对科研比较重视,主要科研骨干(约占教师总数的30%)每年都能独立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的科研成果,这部分人一般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左右,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是科研领域里的宝贵财富;还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不一定每年都有独立的成果,但能经常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或积极参与一些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部分人在科研骨干的帮助下,会很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约15%的新进教师,到我院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科研情况不熟悉,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大约5%的教师不太重视科研活动,或者有一种畏难的思想,视科研为充满荆棘的高山,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工作,走一步,看一步。持这种态度在高校教学,时间长了难免落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行管人员中,科研活动也不太平衡,一部分人注意学习,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一部分行管人员只在评职称前写一些文章,搞点研究;另有一些人只埋头日常工作,很少搞研究。这种状态与建设学习型高校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