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题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8:47

经济专题论文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

高等教育处于国家教育金字塔的顶点,统领国家整体教育体系的灯塔作用是其他层次的教育不可替代的。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基石。因此,必须从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模式出发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提出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指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下面将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思考如何创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发展背景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率先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的是美国的银行家,依据财务比率对贷款者的偿债能力以及信用情况做出衡量与评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表分析技术又逐渐被一般工商企业所借鉴,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目前,财务报表分析已成为西方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

在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设置,相关的财务比率分析内容散见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之中。这种状况的结果是,学生片面的认为会计就是被动的记帐和编制报表,财务管理就是投资、筹资和进行股利分配,严重缺乏运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整合分析的能力。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商学院、管理学院才陆续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并将其作为财会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具备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和利用的能力。为此,从2005年起,我校开始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并随后将其纳入MBA、EMBA教育体系。

然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年轻的一门课程,教学方法普遍沿袭会计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讲授式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挤压性教学方式,存在着重知识轻思维、重记忆轻运用的缺陷,迫使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研究性教学思想也应运而生,以应用特点见长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面临改革。

二、研究性教学思想的提出及特征

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几份重要报告掀起了高等教育理念的一场革命,研究性大学及延伸的研究性教学的教育价值导向成为共识。《面临危机的国家》(1983),《构建理工科本科教育的未来》(1986),《构建理工科本科教育的未来的新期望》(1995),《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蓝图》(1998),以及《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2001)等报告构成发展研究性大学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献。这些报告是在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反思和回顾后写成的。报告指出:(1)教育如同一个“过滤器(filter)”,筛选出极少数极高质量的毕业生,而其余大多数学生成为“宇宙中无归宿者”(homelessintheuniverse);(2)许多新教师没有充分准备就开始教学,他们缺乏科学发现的激情和信心以及帮助学生进入科学领域的能力;(3)太多的学生在学完理工科课程后感到这些课程枯燥无味,失去兴趣;(4)学生一般是修满学位要求的学分,但缺乏对知识的系统认识,不知如何思考,不了解知识间的联系;(5)太多的毕业生工作时没有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缺乏继续学习的技能和动机[]。

研究性教学是伴随研究性大学的建设而提出来的,高等教育教学的重心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其目标与“储蓄式教学”、“继承性教学”、“复制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曾指出: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探究式的学习要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标准,激励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是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特征[]。

三、研究性教学价值取向及应用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基于问题的学习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演绎中,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实现研究性教学精髓的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不是始于教师讲解基本原理,然后学生运用原理应试,而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疑问和兴趣点,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形成探究性的良性认知循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为学生准备好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挑战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表外资源对目标企业财务评价的影响时,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作为学习起点:小金库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小金库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一个有“噱头”色彩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建议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对此问题展开调研,对初步调研结果进行讨论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小金库的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业绩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必然会对表外其他资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冲动,最终水到渠成的深刻理解了表外资源对目标评价企业的各方面影响,同时,针对具体问题主动求解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应体现在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模式的改革流程参见图1。

(二)师生角色定位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例,学生应是教室中的主角,教师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式学习,并对学生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在研究性课程教学中,学生要实现以下的角色转变:从接受式和拷贝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式的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考试到团队共同研究、沟通和讨论;从单纯储备知识到锻炼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教师则要实现以下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讲台上倾倒知识的翻斗车,而是把学生看做足球场上的队员,自己是经验丰富的场外教练,以学生为中心,提供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和监控,并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在“干中学”(“learningbydoing”)。

应用性和综合性是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突出特点,由于分析目的和目标企业的不同,决定了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维。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将学生领上舞台,抛砖引玉,指出问题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披荆斩棘,选择学习道路。即使走了错路、绕了弯路,这种体验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积累。

另外,课堂师生互动次数可以作为评价师生角色定位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指标,启发式的提问是实现互动目标的有效途径[]。师生互动可以体现在课程设计的许多方面,例如课堂上的案例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在国内外著名上市公司中,根据行业或其他特点选择案例,然后参加学生小组案例研讨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师生互动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美国空军学院的诺瓦科教授等人建立的及时教学法(JustInTimeTeaching,JITT)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内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借助于网络的即时性特点,师生互动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三)实现研究性教学的几种方式

研究性导向的课程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定位,其实现更依赖于课程的具体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项富于激情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和弹性都较大,需要持续的思考和点点滴滴的经验总结。根据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下列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思想有较好的契合度:

案例研究教学法(Casestudy)。学习过程从一个具体公司的财务问题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到可能的解决方案,案例成为架接教科书和现实世界间的桥梁。案例法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学生对财务报表系统分析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案例研究的设计包括财务分析技术方法的应用,财务报表分析范例的提供,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采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方面。案例的选择注重经典性、财报时效性、以及行业选择的多元性。

专题论文研究(PaperResearch)。学生进行专题论文研究,从设计和安排研究过程到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从数据或资料采集到整理成文,经历的是一个主动研究过程。作为课程设计中的专题论文工作量不宜过大,选题应较为具体,例如,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ST公司摘帽方式的剖析等均是较为合适的研究专题。

体验式教学(Experiencing-teaching)。体验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自我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式教学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体验式学习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读、听、看等传统方式的学习效果。传统学习强调过去的知识和记忆,很少学生参与,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标准化学习。而体验学习则强调做中学,即重视的是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观察”、“实验”、“探究”、“调查”、“实践”、“模拟制作”及“设计”等教学方式,均表现了体验式教学的思想。从广义上来看,我们前面所讨论的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师生角色定位、案例研究、专题论文研究均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体验式教学的手法非常丰富,很难通过列举的方式一一表达。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我们的教育如同这天边远山、水里浮月,追求永无止境。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体验式教学展开了一片新天地。影音手段极易充分展现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调动激情,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并实现认知目标[]。例如,在理解“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财务执行官)如何看报表”这个主题时,首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播放几个跨国公司CFO关于报表阅读观点的录像,生动的再现了实际商业社会中的相似情景,学生的情感体验将非常深刻。

四、结论及展望

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们持续的热情、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富于灵感的思考。研究性教学思想的前瞻性已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认可,但要有效地实施到教学实践中去并非易事。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以特定课程为研究目标的研究性教学也将体现差异性。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

高等教育处于国家教育金字塔的顶点,统领国家整体教育体系的灯塔作用是其他层次的教育不可替代的。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基石。因此,必须从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模式出发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提出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指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下面将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思考如何创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发展背景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率先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的是美国的银行家,依据财务比率对贷款者的偿债能力以及信用情况做出衡量与评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表分析技术又逐渐被一般工商企业所借鉴,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目前,财务报表分析已成为西方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

在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设置,相关的财务比率分析内容散见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之中。这种状况的结果是,学生片面的认为会计就是被动的记帐和编制报表,财务管理就是投资、筹资和进行股利分配,严重缺乏运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整合分析的能力。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商学院、管理学院才陆续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并将其作为财会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具备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和利用的能力。为此,从2005年起,我校开始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并随后将其纳入MBA、EMBA教育体系。

然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年轻的一门课程,教学方法普遍沿袭会计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讲授式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挤压性教学方式,存在着重知识轻思维、重记忆轻运用的缺陷,迫使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研究性教学思想也应运而生,以应用特点见长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面临改革。

二、研究性教学思想的提出及特征

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几份重要报告掀起了高等教育理念的一场革命,研究性大学及延伸的研究性教学的教育价值导向成为共识。《面临危机的国家》(1983),《构建理工科本科教育的未来》(1986),《构建理工科本科教育的未来的新期望》(1995),《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蓝图》(1998),以及《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2001)等报告构成发展研究性大学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献。这些报告是在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反思和回顾后写成的。报告指出:(1)教育如同一个“过滤器(filter)”,筛选出极少数极高质量的毕业生,而其余大多数学生成为“宇宙中无归宿者”(homelessintheuniverse);(2)许多新教师没有充分准备就开始教学,他们缺乏科学发现的激情和信心以及帮助学生进入科学领域的能力;(3)太多的学生在学完理工科课程后感到这些课程枯燥无味,失去兴趣;(4)学生一般是修满学位要求的学分,但缺乏对知识的系统认识,不知如何思考,不了解知识间的联系;(5)太多的毕业生工作时没有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缺乏继续学习的技能和动机[]。

研究性教学是伴随研究性大学的建设而提出来的,高等教育教学的重心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其目标与“储蓄式教学”、“继承性教学”、“复制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曾指出: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探究式的学习要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标准,激励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是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特征[]。

三、研究性教学价值取向及应用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基于问题的学习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演绎中,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实现研究性教学精髓的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不是始于教师讲解基本原理,然后学生运用原理应试,而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疑问和兴趣点,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形成探究性的良性认知循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为学生准备好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挑战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表外资源对目标企业财务评价的影响时,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作为学习起点:小金库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小金库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一个有“噱头”色彩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建议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对此问题展开调研,对初步调研结果进行讨论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小金库的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业绩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必然会对表外其他资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冲动,最终水到渠成的深刻理解了表外资源对目标评价企业的各方面影响,同时,针对具体问题主动求解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应体现在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模式的改革流程参见图1。

(二)师生角色定位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例,学生应是教室中的主角,教师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式学习,并对学生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在研究性课程教学中,学生要实现以下的角色转变:从接受式和拷贝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式的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考试到团队共同研究、沟通和讨论;从单纯储备知识到锻炼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教师则要实现以下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讲台上倾倒知识的翻斗车,而是把学生看做足球场上的队员,自己是经验丰富的场外教练,以学生为中心,提供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和监控,并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在“干中学”(“learningbydoing”)。

应用性和综合性是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突出特点,由于分析目的和目标企业的不同,决定了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维。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将学生领上舞台,抛砖引玉,指出问题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披荆斩棘,选择学习道路。即使走了错路、绕了弯路,这种体验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积累。

另外,课堂师生互动次数可以作为评价师生角色定位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指标,启发式的提问是实现互动目标的有效途径[]。师生互动可以体现在课程设计的许多方面,例如课堂上的案例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在国内外著名上市公司中,根据行业或其他特点选择案例,然后参加学生小组案例研讨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师生互动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美国空军学院的诺瓦科教授等人建立的及时教学法(JustInTimeTeaching,JITT)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内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借助于网络的即时性特点,师生互动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三)实现研究性教学的几种方式

研究性导向的课程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定位,其实现更依赖于课程的具体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项富于激情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和弹性都较大,需要持续的思考和点点滴滴的经验总结。根据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下列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思想有较好的契合度:

案例研究教学法(Casestudy)。学习过程从一个具体公司的财务问题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到可能的解决方案,案例成为架接教科书和现实世界间的桥梁。案例法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学生对财务报表系统分析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案例研究的设计包括财务分析技术方法的应用,财务报表分析范例的提供,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采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方面。案例的选择注重经典性、财报时效性、以及行业选择的多元性。

专题论文研究(PaperResearch)。学生进行专题论文研究,从设计和安排研究过程到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从数据或资料采集到整理成文,经历的是一个主动研究过程。作为课程设计中的专题论文工作量不宜过大,选题应较为具体,例如,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ST公司摘帽方式的剖析等均是较为合适的研究专题。

体验式教学(Experiencing-teaching)。体验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自我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式教学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体验式学习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读、听、看等传统方式的学习效果。传统学习强调过去的知识和记忆,很少学生参与,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标准化学习。而体验学习则强调做中学,即重视的是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观察”、“实验”、“探究”、“调查”、“实践”、“模拟制作”及“设计”等教学方式,均表现了体验式教学的思想。从广义上来看,我们前面所讨论的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师生角色定位、案例研究、专题论文研究均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体验式教学的手法非常丰富,很难通过列举的方式一一表达。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我们的教育如同这天边远山、水里浮月,追求永无止境。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体验式教学展开了一片新天地。影音手段极易充分展现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调动激情,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并实现认知目标[]。例如,在理解“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财务执行官)如何看报表”这个主题时,首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播放几个跨国公司CFO关于报表阅读观点的录像,生动的再现了实际商业社会中的相似情景,学生的情感体验将非常深刻。

四、结论及展望

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们持续的热情、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富于灵感的思考。研究性教学思想的前瞻性已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认可,但要有效地实施到教学实践中去并非易事。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以特定课程为研究目标的研究性教学也将体现差异性。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3

审计局顺应情势的开展转变,在创先争优运动中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的开展,加强任务的自动性和发明性。

构成以打造精品项目为中心的质量治理机制。依照出精品的要求统揽各项任务。这个局制订了精品工程计谋,把精品工程的理念贯串到审计任务各环节、掩盖到审计任务各层面。还明白精品工程的要件组成,连系实践出台了《优异审计项目评选方法》,进一步完美审计治理和质量节制系统;具体履行审计项目质量电子化节制准则工,并运用《AO现场审计施行系统》进行现场功课,构成了科学化、标准化和严厉化的治理顺序。注重用立异的精力承载精品、用齐备的准则催生精品、用科学的考评保证精品。上一年这个局共有12个审计项目被评为国度、省、市优异审计项目上,个中:市绕城公路工程审计项目被国度审计署表扬为全国当地优异审计项目上,填补了这个局从未有获国度审计署表扬优异审计项目标空白。

构成以立异任务思想为中心的理论探究机制。这个局在任务理论中构成了以理论为根底、以理论为先导的运转机制。二年来这个局严密环绕任务实践,出力构成五大理论系统建立。构成指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深化研讨了完美指导干部经责审计的评价办法、评价规范和评价系统。然后进一步掌握了指导干部经济审计的操作规则,加强了指导干部经责审计的评价结果。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提出了重点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预警功用、评价功用、排险功用,这个局撰写的《积极探究新期间风险导向审计》的看法效果,参与了上一年11月份中国内审协会在郑州组织召开的专题钻研会,并荣获优异论文提名奖。这个局撰写的《关于国度审计在应对、抵挡金融危机中发扬功用性效果》的研讨申报,参与了上一年4月份中国审计学会在厦门组织召开的专题钻研会,这篇论文被编入了中国审计学会专题论文集中。

构成以塑造步队形象为中心的文明建立机制。这个局积极探究新期间文明创立的有用路子,用文明创立提拔步队开展程度。构成强化创立任务的保证机制,局党组合时提出顺应新情势、迎接新应战、完成新跨越的文明创立总体思绪,三年来共投入财力100万元,搞好创立文明的软硬件建立,然后为创立任务供应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财力保证;构成细化创立任务的治理机制,搞好技艺治理,构成一人多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本质构造。强化人力资本治理,创建全局一盘棋、运转一体化、任务一条龙的要素装备构造;构成创立任务效劳机制,这个局三年来先后包保一镇二村、二个社区,协助兴建水利工程,开展畜牧业出产和建立村级水泥路,促进新乡村建立。还为城市2个社区置办活动用服装,进修用桌椅、添置音响彩电、电脑、打印等设备,促进社区文明建立。这个局延续六年被省精力文明建立指点委员会授予全省文明单元声誉称号。

构成以创先争优为中心的开辟进步机制。这个局注重以创先争优为统揽,创始任务新场面。在党组织发扬碉堡效果上创先争优,积极打造进修型党组织,进一步装备进修的时空要素、配优进修的方法要素和配勤学习的考评要素。本年以来,这个局集中组织培训2个月工夫,完成了掌握大局、坦荡视野、丰厚认知和进步才能的培训结果。积极打造现代型党组织,积极培养党员计谋思想、微观思想、前瞻思想,擅长从计谋视角监视国有资产的平安运转,促进优化国有资产构造,掌握经济运转的总体走势。上一年这个局党组织被市直机关党工委授予全市进步前辈党组织标兵称号。在绩效治理上创先争优,上一年这个局荣获全省审计系统信息任务进步前辈集体,并在县域经济开展、工业提速增效、招商引资等项任务被市委市当局表扬为优异效劳单元。使全局任务出现运转流利、治理标准、结果分明的开展场面。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4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5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6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我国科技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居位置的统计

根据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从1993年的9617篇增至2000年的30499篇,7年中增长3倍,年增长率为18.1%,1999年、2000年增长率分别为23.4%、24.6%。论文数世界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15位跃居2000年的第8位,位居美、英、日、德、法、加、意之后[3]。

2.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工程索引》光盘检索数据库(EI)收录的统计

我国科技期刊1988~2000年13年间,被EI数据库收录的计185种,其中,2000年收录的达8503篇,比1988年增加了78%。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美国EI光盘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前12种我国科技期刊中,全部是由我国重点大学、著名高校主办的学报[4]。我国科技期刊2001年被EI数据库的收录计113种,收录论文数达9346篇。

3.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金属文摘》(MA)光盘数据库收录的统计[5]

1990—1999年间,被美国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64种,收录期刊论文15481篇,被收录论文涉及三个学科,即:TG(金属学、金属工艺),TF(冶金),TB(一般工业技术)。我国科技期刊每年约40种被MA收录。

1990—2001年被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103种(2000年69种,2001年73种,收录期刊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58.7%)。

1999年收录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数1386篇,2000年收录1736篇,2001年收录1963篇,收录论文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41.6%。

4.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化学文摘》(CA)被收录的统计

1999—2001年,我国(含台湾)科技期刊进入美国CA千种表计177种(台湾计17种),近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5,千种表的最好名次一直保持在200名以内。

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入选美国CA最高名次的我国科技期刊是《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其次是《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和《科学通报》。

(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入选CA的期刊之比是177∶4420,入选率占1/25,比率太小。

二、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性期刊的主要差距

1.我国科技期刊何以不被美国科学信息所(414)等著名检索系统所看重[6]

“国际性期刊”是指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收录、刊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并通常是由跨国编辑人员编辑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领域发行或传播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国际性期刊主要集中在美、英、德、日、荷兰、前苏联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有期刊7301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82.7%,其中美国占有3124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35.4%。

1996年,我国科技期刊论证小组的有关专家在考察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时,其所长SCI的创始人E.Garfield曾就有关各国科技期刊入选SCI的有关标准和依据做了如下描述:

(1)科技期刊的被引用总次数是取舍该期刊的重要依据。

(2)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总数的差别使用“影响因子”作为其评价指标。

(3)遵循国际通行编辑惯例的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入选依据。

(4)根据国际知名专家的评判以及订户、出版单位等对该期刊的反映。

(5)“国际性期刊”是首要的选取依据。

(6)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被SCI选取期刊的多少无关。

2.我国科技期刊入选SCI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6]

(1)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观轻视思维定势

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约有80%的科技期刊尚不被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所认识和重视,被其收录的更是微乎其微。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专家及学者约占世界研究学者总数的24%,而科研经费只占全球科研经费的5.3%。美、英等国科技界片面认为:第三世界科技界的首要研究领域应去关注本国人类营养和机体免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是去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课题。美国SCI的这种思维定势以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有限和薄弱的科研能力,应该说也是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偏少的原因之一。

(2)发行工作的不灵活

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行市场,无论在体制上、管理上、操作上都极为僵化、生硬。长期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上级主管部门除了每年向期刊出版单位发放市场营销调查表之外,几乎看不到有所作为的政策和行动。虽然实际上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但是在编辑部之上,又有所长、科研处、院长、校长的层层管理限制,编辑部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在这种控制下消耗掉,最终的结局是:老老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方为上策,有时还被理解为不务正业的瞎折腾。目前在国内的科技期刊发行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千刊一面、万刊同价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变。在广告经营上,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无所作为,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对期刊广告缺乏理解和支持,尤其高校学报因其发行量少,广告商不愿进入,因此互为因果,更使高校学报的发行雪上加霜。

(3)缺乏对国际性期刊成功办刊经验的学习

成功的国际性期刊,都有着一整套的办刊经验,比如:期刊定位、语言的选择应用、国际化编委、发行的国际化、稿源的国际化、审稿程序的国际化与严肃性、专业的高水平英文编辑、市场化的运作体系等等,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很难有机会去学习;同时又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灵活,造成在消化吸收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思考

1.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国际化[7]

本着创办国际性期刊的目的,研究参照国际上学术期刊的基本模式。如国际上很多期刊的编委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一些期刊的编辑部虽然在本国,但在他国聘请编辑或编委会主席等做法,对期刊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显然得非常必须的。CellResearch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做了初步的尝试。在1990年前,CellResearch创刊之初就组织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国际化编委。1996年以来至今,又陆续聘请了一批海外科学家作为本刊国外地区编辑,至今已先后有7位国外地区编辑,协助本刊开展了英、美、加、澳国等地区的工作。实践证明,国外编委和国外地区编辑们非常热情地亲自撰稿、荐稿、审稿,并积极开展国外地区的宣传,组织专刊论文等,对本刊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做了大量工作,帮助本刊完成很多国内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编辑部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关于国际期刊的办刊方法、理念的影响,帮助开拓了国内编辑的国际化办刊思路和实践。

2.稿源和论文质量的国际化

(1)稿源的国际化

作为以全英文报道原创性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国际期刊,CellResearch首先以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金和项目资助的国内优秀原创性成果论文为主,同时还非常注重组织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来稿。本刊从创刊号起就开始接受刊登国外科学家来稿,1997年以来,国外来稿刊登率保持在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2)审稿的国际化

在国内,除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外,近年来一大批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年轻科学家,由于他们很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背景,对来稿论文敏锐的评判和鉴赏力,成为同行审稿专家新生力量的资源。在国外,我们一方面依靠和发挥国外编委和地区编辑的作用,同时更多地依赖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利用国际检索系统及时、丰富的网上资源信息,使国际范围的同行专家审稿逐步开展,感到国际同行间的审稿和交流不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由于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审稿,对于客观、准确地评判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减少误审、加快周期均很有帮助。

(3)研究国际学术热点、组织专题论文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实质取决于其论文学术价值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观察科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发现和选择热点课题、组织出版专题论文,以提供读者更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如CellResearch国际编委会和编辑部于1999年讨论确定了细胞凋亡专题,通过国内外编委和地区编辑们在国内、外约稿、征集了以细胞凋亡为主题的包括研究论文和综述共10多篇论文的专刊,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刊登。根据ISIWebofScience引文检索报告,这些论文在发表后的几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国际引用。

(4)科技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科学家充分交流最新研究结果和讨论疑难问题的最佳场所,也是获取最新研究动态的极好机会。因此,也是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可以共同享用的一个平台。而国际会议则是更大的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开展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也有利于本刊的国际宣传和组稿。

3.建立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优秀期刊的重要保证

(1)编辑人才的高素质

编辑应具有对稿件的“鉴别能力”,他应当是科技论文的伯乐。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编辑人员的知识不仅要博,还要专。编辑应具有对审稿者的“鉴审能力”。审稿专家的审视意见是否正确或恰当,编辑的“鉴审能力”至关重要。编辑应具备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与作者广泛的联系和深入的接触,随时掌握作者群的科研动向以及他们近期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期刊在他们中间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哪些,问题的及时反馈,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2)编辑部人才配置要高效协调

编辑部应为编辑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一种氛围,工作上既要委以重任,又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大家齐心合力为争创一流期刊而努力奋斗。

(3)抓好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

在高速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层次的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定期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才能使期刊高水平地发展。

4.语言及出版标准规范的国际化

国际化期刊在语言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而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因此科技期刊在向国际化进军的征程中,应首先考虑英语的使用。

目前,国际上筛选期刊的重要指标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即被引用论文的总次数与的总数的比值。通过引文统计得到的影响因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期刊的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我们在论文的写作、文中插图、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都应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英文期刊更应符合国外的语言习惯,标准规范的国际化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大挺.中国科技期刊明天会更好—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司长邹大挺谈科技期刊建设问题.中华读书报人民书城网,2004—03—08..

[2]陈宏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4.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9—24.

[4]鲍国海.1999—2000年EI光盘收据库收条中国科技期刊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344—345.

[5]鲍国海.1990—1999年美国《全属文摘》光盘收据库收录中国源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25—26.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7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8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我国科技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居位置的统计

根据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从1993年的9617篇增至2000年的30499篇,7年中增长3倍,年增长率为18.1%,1999年、2000年增长率分别为23.4%、24.6%。论文数世界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15位跃居2000年的第8位,位居美、英、日、德、法、加、意之后[3]。

2.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工程索引》光盘检索数据库(EI)收录的统计

我国科技期刊1988~2000年13年间,被EI数据库收录的计185种,其中,2000年收录的达8503篇,比1988年增加了78%。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美国EI光盘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前12种我国科技期刊中,全部是由我国重点大学、著名高校主办的学报[4]。我国科技期刊2001年被EI数据库的收录计113种,收录论文数达9346篇。

3.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金属文摘》(MA)光盘数据库收录的统计[5]

1990—1999年间,被美国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64种,收录期刊论文15481篇,被收录论文涉及三个学科,即:TG(金属学、金属工艺),TF(冶金),TB(一般工业技术)。我国科技期刊每年约40种被MA收录。

1990—2001年被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103种(2000年69种,2001年73种,收录期刊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58.7%)。

1999年收录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数1386篇,2000年收录1736篇,2001年收录1963篇,收录论文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41.6%。

4.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化学文摘》(CA)被收录的统计

1999—2001年,我国(含台湾)科技期刊进入美国CA千种表计177种(台湾计17种),近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5,千种表的最好名次一直保持在200名以内。

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入选美国CA最高名次的我国科技期刊是《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其次是《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和《科学通报》。

(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入选CA的期刊之比是177∶4420,入选率占1/25,比率太小。

二、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性期刊的主要差距

1.我国科技期刊何以不被美国科学信息所(414)等著名检索系统所看重[6]

“国际性期刊”是指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收录、刊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并通常是由跨国编辑人员编辑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领域发行或传播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国际性期刊主要集中在美、英、德、日、荷兰、前苏联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有期刊7301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82.7%,其中美国占有3124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35.4%。

1996年,我国科技期刊论证小组的有关专家在考察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时,其所长SCI的创始人E.Garfield曾就有关各国科技期刊入选SCI的有关标准和依据做了如下描述:

(1)科技期刊的被引用总次数是取舍该期刊的重要依据。

(2)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总数的差别使用“影响因子”作为其评价指标。

(3)遵循国际通行编辑惯例的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入选依据。

(4)根据国际知名专家的评判以及订户、出版单位等对该期刊的反映。

(5)“国际性期刊”是首要的选取依据。

(6)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被SCI选取期刊的多少无关。

2.我国科技期刊入选SCI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6]

(1)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观轻视思维定势

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约有80%的科技期刊尚不被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所认识和重视,被其收录的更是微乎其微。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专家及学者约占世界研究学者总数的24%,而科研经费只占全球科研经费的5.3%。美、英等国科技界片面认为:第三世界科技界的首要研究领域应去关注本国人类营养和机体免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是去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课题。美国SCI的这种思维定势以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有限和薄弱的科研能力,应该说也是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偏少的原因之一。

(2)发行工作的不灵活

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行市场,无论在体制上、管理上、操作上都极为僵化、生硬。长期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上级主管部门除了每年向期刊出版单位发放市场营销调查表之外,几乎看不到有所作为的政策和行动。虽然实际上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但是在编辑部之上,又有所长、科研处、院长、校长的层层管理限制,编辑部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在这种控制下消耗掉,最终的结局是:老老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方为上策,有时还被理解为不务正业的瞎折腾。目前在国内的科技期刊发行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千刊一面、万刊同价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变。在广告经营上,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无所作为,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对期刊广告缺乏理解和支持,尤其高校学报因其发行量少,广告商不愿进入,因此互为因果,更使高校学报的发行雪上加霜。

(3)缺乏对国际性期刊成功办刊经验的学习

成功的国际性期刊,都有着一整套的办刊经验,比如:期刊定位、语言的选择应用、国际化编委、发行的国际化、稿源的国际化、审稿程序的国际化与严肃性、专业的高水平英文编辑、市场化的运作体系等等,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很难有机会去学习;同时又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灵活,造成在消化吸收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page_break]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思考

1.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国际化[7]

本着创办国际性期刊的目的,研究参照国际上学术期刊的基本模式。如国际上很多期刊的编委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一些期刊的编辑部虽然在本国,但在他国聘请编辑或编委会主席等做法,对期刊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显然得非常必须的。CellResearch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做了初步的尝试。在1990年前,CellResearch创刊之初就组织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国际化编委。1996年以来至今,又陆续聘请了一批海外科学家作为本刊国外地区编辑,至今已先后有7位国外地区编辑,协助本刊开展了英、美、加、澳国等地区的工作。实践证明,国外编委和国外地区编辑们非常热情地亲自撰稿、荐稿、审稿,并积极开展国外地区的宣传,组织专刊论文等,对本刊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做了大量工作,帮助本刊完成很多国内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编辑部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关于国际期刊的办刊方法、理念的影响,帮助开拓了国内编辑的国际化办刊思路和实践。

2.稿源和论文质量的国际化

(1)稿源的国际化

作为以全英文报道原创性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国际期刊,CellResearch首先以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金和项目资助的国内优秀原创性成果论文为主,同时还非常注重组织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来稿。本刊从创刊号起就开始接受刊登国外科学家来稿,1997年以来,国外来稿刊登率保持在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2)审稿的国际化

在国内,除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外,近年来一大批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年轻科学家,由于他们很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背景,对来稿论文敏锐的评判和鉴赏力,成为同行审稿专家新生力量的资源。在国外,我们一方面依靠和发挥国外编委和地区编辑的作用,同时更多地依赖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利用国际检索系统及时、丰富的网上资源信息,使国际范围的同行专家审稿逐步开展,感到国际同行间的审稿和交流不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由于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审稿,对于客观、准确地评判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减少误审、加快周期均很有帮助。

(3)研究国际学术热点、组织专题论文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实质取决于其论文学术价值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观察科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发现和选择热点课题、组织出版专题论文,以提供读者更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如CellResearch国际编委会和编辑部于1999年讨论确定了细胞凋亡专题,通过国内外编委和地区编辑们在国内、外约稿、征集了以细胞凋亡为主题的包括研究论文和综述共10多篇论文的专刊,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刊登。根据ISIWebofScience引文检索报告,这些论文在发表后的几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国际引用。

(4)科技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科学家充分交流最新研究结果和讨论疑难问题的最佳场所,也是获取最新研究动态的极好机会。因此,也是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可以共同享用的一个平台。而国际会议则是更大的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开展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也有利于本刊的国际宣传和组稿。

3.建立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优秀期刊的重要保证

(1)编辑人才的高素质

编辑应具有对稿件的“鉴别能力”,他应当是科技论文的伯乐。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编辑人员的知识不仅要博,还要专。编辑应具有对审稿者的“鉴审能力”。审稿专家的审视意见是否正确或恰当,编辑的“鉴审能力”至关重要。编辑应具备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与作者广泛的联系和深入的接触,随时掌握作者群的科研动向以及他们近期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期刊在他们中间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哪些,问题的及时反馈,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2)编辑部人才配置要高效协调

编辑部应为编辑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一种氛围,工作上既要委以重任,又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大家齐心合力为争创一流期刊而努力奋斗。

(3)抓好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

在高速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层次的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定期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才能使期刊高水平地发展。

4.语言及出版标准规范的国际化

国际化期刊在语言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而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因此科技期刊在向国际化进军的征程中,应首先考虑英语的使用。

目前,国际上筛选期刊的重要指标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即被引用论文的总次数与的总数的比值。通过引文统计得到的影响因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期刊的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我们在论文的写作、文中插图、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都应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英文期刊更应符合国外的语言习惯,标准规范的国际化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大挺.中国科技期刊明天会更好—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司长邹大挺谈科技期刊建设问题.中华读书报人民书城网,2004—03—08.

[2]陈宏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4.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9—24.

[4]鲍国海.1999—2000年EI光盘收据库收条中国科技期刊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344—345.

[5]鲍国海.1990—1999年美国《全属文摘》光盘收据库收录中国源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25—26.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9

一、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僵化,不利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通篇讲授,辅之以习题,呈现出一种“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枯燥教学模式,令学生和老师感到倦怠,学习效果不佳。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相对难理解,学生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只能勉强跟上教师进度,基本没有时间思考,几乎很少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内容。

(二)考核方式一刀切,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考量。现有的高财课程的考核模式只注重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受限于及格率的限制,不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大部分学校的高财课程的考核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卷面成绩考核范围有限,学生通常在考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复习,平时成绩基本上是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一种体现。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备考状态,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优劣,因此需要在考核方式上寻求更大突破。

(三)学习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讲授为主,学生一旦在课堂上有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很难百分百还原老师讲课的过程。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课余利用计算机和手机辅助学习,在其他学科以及会计学的部分课程中已经出现相关的学习软件和模拟考试软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这种方式也可以为本课程借鉴。但是目前学校几乎没有完全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开发的教学软件,市场应用软件也几乎空白。

二、完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思路

(一)立体化的教学过程。一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要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有具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向往。对案例的设计要注意发散性和开放性,充分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对问题进行对错的判断。例如,高财课程中外币折算这一章通常是开篇章节,这一章内容讲授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热情,而传统的讲授+练习十分枯燥,效果不好。可以引入相关案例,比如出国旅游或留学,汇率变动导致成本变动等等,简单而生活化的案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过程可以进行情境模拟。高级财务会计虽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相关理论可以在设计好的情境中模拟进行,更能充分吸收理论知识。例如,破产清算这部分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扮演企业清算中的股东、债务人、债权人、职工等相关角色,在模拟情境中掌握本章内容。三是多媒体的运用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这里的多媒体教学指的不仅仅是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变成PPT的文字,而是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变成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丰富内容的课件形式,甚至是能够开发出师生、形成互动的专门服务于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软件,增强学生学习的渠道和兴趣。四是再好的学习方式离不开认真与勤勉,充分的备课,严格的督促,是任何教学方法中基础和保障。

(二)立体化的考核过程。多年笔者一直在力求颠覆现有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考试形式,力求一种全新的、能真正反映学生掌握层次的考核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实践+论文+平时+卷面”的综合考查方式,各部分分别占学生期末总成绩的25%。一是调查问卷+专题论文的考核方式。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大三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会计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也即将面临着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基于高财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调查问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课程论文,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前期工作,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平时成绩的考核。具体方法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约5人,每组设置一名负责人。每个专题讲完之后,布置相关任务,并在规定时间进行上交。教师对每组上交成果进行评定给出小组的平时分,然后由小组负责人根据小组成员在小组任务中的贡献度给出高低不等的成绩,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在不了解每个学生平时表现的基础上给平时分的盲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三是任何实践能力的获得与提高都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也必不可少,为避免出现“老师考什么,学生背什么”和考前学生突击复习的现象,建议减少题量,试卷多样性,考查内容具有代表性。

(三)立体化的学习渠道。建议专业间协同合作,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帮助,建立起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高校长期从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优秀教师们可以在该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将教学大纲、教案、习题集、试题集、实验指导、课件、授课录像上传供学生学习下载各类资源。进而开发出更简便的手机APP,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考试。当然,一门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靠某一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靠的是坚持和合作,探索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化、实践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新思路。

作者:王娜 刘红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5,12:72~73

经济专题论文范文篇10

而今,探究性学习已叫喊多年,可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究竟怎么样呢?我可以大胆地说:百分之九十的教师仍在“填鸭子”,顶多向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示课堂活跃。比赛课件课更是作秀。问之则曰:“高考模式不改,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怎么搞?”更为可悲的是,有些青年教师,人未老,教法老掉了牙——只知成天的讲。

我有意识的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说:“不讲任务完不成。”

“那作业何时做?”

“课外作呗。”

“你对三年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安排没有?对三年的教学过程有什么样的思考?”

“哪想那么远。”

他们把学生“听学”的传统越来越发展到极至。这是吃现成饭懒惰的表现,是教师主体创造性的缺失,也是与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变成以能力立意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的。可谓懒了自己,误了学生。

二十来,我一直摸索着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性自学的方法和程序,有许多已被同仁认同的、对学生有用的东西,权当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高中三年探究性自学内容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⒈个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讲阅读个性,就是从学生主体发展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阅读时所选择的范围、角度、思路等方面少加干涉,甚至不加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没上龙套的牛犊,在牛妈妈的周围噬啮百草,自由自在,兴味盎然。牛犊噬啮百草,谁能否认它不是在锻炼吃草的本领,不是在选择可口的草?高一的学生犹如这牛犊。高中的学习生活对高一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所以,教者一走上讲台就应当利用学生这股新鲜劲头,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抢时间不定范围地让他自主探究性阅读,并要求学生在三至四个月内完成2500字的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多年实践证明,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十足。仅以2003级为例,七十人的班级,阅读范围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有学生涉猎,甚至有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的,论文或总结专题多达六十个。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得要帮助学生精心策划。否则,阅读也就成了放荡式的阅读了,高兴而起,无果而终。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们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他们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⒉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学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阅读有很强的功利性。帮助学生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必须帮助他们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第二学年教师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第二学年是巩固和过度。这一阶段要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这一阶段还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好比上了龙套的牛犊,草由户主找,吃完一块再换一个地方,既保持了新鲜口味又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以之促成牛性早日形成。⒊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大体的限制,因此,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必须要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使他们答阅读题逐步趋于规范化。当然,后两学年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那是最好不过的事儿。这三步,像是上梯子,越往上越要更多的技巧和能力。我把它称之为:梯级探究性阅读训练。

二、教会学生写探究性论文,是落实探究性阅读的关键环节。不少人反对教师评职要论文的要求,这是极端错误的。一个教师一生一篇论文都不能发表,至少说明了他有以下的缺陷:或知识功底浅薄,或没有见人家之未见的创新能力,或不懂得写论文的步骤和要求。懒惰的固然有,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教师能写论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人就初步具备了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学生每读完一部作品,他多多少少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学生一时无法定夺,教师此时就要现身说法,用自己获取探究成果的经验去牵引他们。学生一旦获得表达的经验,他就会把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探究性阅读之中。他们定课题,找资料,实在是“勤快得可以”。我所存往届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论文,有许多优秀之作,简直让人拍案叫绝。现在我所任课班级,只半年时间,有不少的学生就写了两篇论文,字数均在3000以上。班上学生的写作能力日见其长,实在令人欣慰。

三、阅读要敢于冲出教本,但不放弃教本。高中语文教本《说明》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的确的。从课本中要得什么法?就是得分析要点之法,得统摄全篇之法,得咬文嚼字之法,得写作技巧之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把语文学好吗?不可能。要学好语文,还得利用这些方法去广泛地探究性阅读,使之内化为自己能表现的能力,方可以说好了。所以,有人说语文在于积累,在于长久地感悟,大约没错。

课本(包括读本)虽然字数不少,但文章种类太杂。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杂而多的“法”,像幻灯片一样在学生眼里晃动,学生如何有深刻的印象?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法”恐怕也不现实。怎么办?我要求学生每一学期用一到两类“法”去阅读,不顾其它。如第一学期可用整体感知统摄“法”,第二学期可用咬文嚼字透视语言“法”,各有重点,尽量做到让学生掌握其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