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4:20:38

综合控制

综合控制范文篇1

高速公路是地区间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它的建设可使公路沿线及周边有关地区或区域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得以改善,促进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直接关系到整条道路实施的可行性,其中施工阶段的投资经济效益控制又直接影响着整条道路的投资建设费用。如何更有效地控制高速公路在施工阶段的投资经济效益即成为整条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2工程项目成本与进度

成本、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以往的情况是对它们分别管理,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这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当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累计花费成本与累计计划预算成本相当,但实际已完成的实物工程量(进度)并没有达到计划量。到了项目预算已经超出而还有剩余工程量要完成时,要完成项目就必须增加更多的费用,此时要打算在预算内完成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就已经太晚了。这说明累计实际成本与累计预算成本比较只能反映一个侧面,并不能真正反映项目的成本控制状况。项目成本与进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成本支出、资金消耗量的大小与进度的快慢、提前或滞后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累计成本支出是与项目进度成正比的。但是单纯地观察成本消耗的大小并不能对成本趋势、进度状态做出完全准确有效的估计。进度超前、滞后或者成本超出、节余都会影响成本支出的大小。因此要真正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将花在项目上的资金量与工作进度对比联系起来。

3公路施工阶段投资经济效益控制

3.1基本原理

由于公路工程项目上的资金量与其工作进度必须对比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对其成本进行控制,近年来,我国引入了一种成本/进度综合控制的指标和方法,即赢得值法。它是以完成工作预算的赢得值为基础,用三个基本值量测工程进度、费用、质量,全面衡量和反映工程进展状况的项目管理整体技术方法,是指通过引入己完工作的预算值,来对项目费用和进度进行综合评估,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任一时刻己完工作的预算值与该时刻工作任务的计划预算值进行对比以评估和测算其工作进度,并将已完工作的预算值与实际消耗值作对比,以评估和测算其资源的执行效果。赢得值的测量评估是建立在各层次的进度计划基础上,并以各层次的进度计划和预算进行资源负荷分配为依据,通过对项目计划—实际成本模型的对比,它能对项目进行效果分析,对费用和进度进行综合控制。这种方法对项目执行效果进行跟踪检测十分有效,是国际上工程公司普遍采用的项目管理方法。赢得值法基本参数有三个: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BCWS、己完工作的预算费用BCWP、己完工作的实耗费用ACWP。计划工程预算费用,即根据批准认可的进度计划和预算,到某一时点应当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这个值对衡量工程进度和工程费用都是一个标尺或基准。一般来说,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持不变,除非合同有变更。如果合同变更影响到项目进度和费用,它的基线也应做相应的更改。完成工作预算费用,即根据批准认可的预算,到某一时点已经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由于业主根据这个值对承包商完成的工作进行支付(前提条件是承包商完成的工作必须经过验收,符合质量要求),也就是承包商赢得的金额,故称为赢得值。赢得值反映了满足质量标准的工程实际进度,即到某一时点已完成的工作所实际花费的总金额。消耗投资额实际是在实现投资额的基础上增减工程变更、意外事件所引起的索赔或其它费用。从图1中在三个基本参数基础上,还可导出4个重要的指标:

(1)成本偏差CV=BCWP-ACWPCV<0表示费用超支,CV>0表示费用节余;

(2)进度偏差SV=BCWP-BCWSSV<0表示进度滞后,SV>0表示进度超前;

(3)成本偏差率CVP=CV/BCWP×100%CVP反映了实际成本对计划成本的偏离程度,实际上也是一个成本绩效指数,表明基于不同价值的BCWP的成本偏差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引入这个概念解决了偏差指标只有单纯的数值比较而没有表明偏差对成本影响的重要程度的问题,利用它很容易发现危险点;

(4)进度偏差率SVP=SV/BCWS×100%SVP反映了实际进度对计划进度的偏离程度。

3.2赢得值法在高速公路施工阶段投资控制中的应用

在高速公路施工阶段确定各合同段合同金额后,形成项目投资计划总体成本,并确定项目成本控制各个对象及通过对进度计划审核确定相应施工周期,将总体投资计划成本以各个合同段为基础按成本控制对象进行分解,并根据各个成本控制对象施工周期确定单位时间计划成本,最终建立整个项目计划成本模型,作为项目投资控制目标模型。在施工过程中以每个控制期末(一般以月为单位)已完成的各成本控制对象的实际工程成本为基础,在计划成本模型中,绘制工期—实际成本累计曲线,即形成实际成本模型,并与计划成本模型进行对比。图2为某高速公路施工前期在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一致情况下某控制期的实际—计划成本对比模型。由于上述累计投资曲线不能直接用于详细定量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其与表格法结合起来使用,具有形象、直观、具体的特点。运用表格法时,首先将每个控制期所完成的工程成本控制对象的投资情况汇总,确定引起工程单元投资偏差的具体原因,然后通过适当数据处理,依据前述赢得值法理论分析其偏差值,确定其影响程度及后果,表1为某高速公路投资偏差的分析表。

(1)进度分析。由于在项目初期各成本控制对象符合总体进度要求,完成实物工程量与计划工程量相符,进度偏差为零。

(2)投资偏差分析。该高速公路项目土建子项目投资偏差率达到12.75%,CV值为正的2792,说明投资已经超支较多。经过对各成本控制对象投资偏差原因具体分析,发现除了隧道工程是由于地质条件发生变化造成增加了超前支护措施以外,其它偏差基本为设计变更原因引起。这就要求在后续工程中必须加强对设计变更管理,制定严格的变更控制程序,必须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合理的方案以控制增加投资。同时,也为以后对新增变更工程进度及投资控制提供依据并起到预警作用,为加强项目设计水平及设计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综合控制范文篇2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管理控制;对策

气象观测业务所提供的观测结果对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资料质量不达标,那么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1]。因此,必须要明确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重要性,努力加强综合观测业务质量的管理工作,确保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观测结果更好地作用于人民的生产活动中去。

1影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因素

1.1观测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与观测结果的质量息息相关,我国气象站的综合气象观测结果都是通过一系列观测仪器设备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的。进行气象观测的仪器设备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潮流而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如果观测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不能满足观测结果高标准的要求,那将会给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带来阻碍。未能提供准确的气象观测结果,也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1.2气象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气象观测人员是我国气象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气象综合观测的工作对于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存在的部分观测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的现象必须杜绝,要尽快改正和加强对于专业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气象观测人员,让其更好地为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管理控制工作添砖加瓦[2]。1.3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气象部门最核心的气象资料便是气象数据,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得出气象观测结果,就可以向人民提供相关的气象状况,让人民做好应对自然气象灾害的准备或者根据不同的气象状况调整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而避免人民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因此,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管理与分析业务就必须得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气象数据分析和管理岗位的人员素质,确保数据分析的结果的准确性。推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的进行。

2应对影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对策

2.1及时更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是观测数据的来源渠道,为了更好地进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管理控制,做好观测设备的及时更新非常重要。要经常考察观测仪器设备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关意见,还要及时了解世界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研究的最新进展。另外,要形成专业的观测仪器设备保管和更新系统,确保我国气象部门对的观测仪器设备能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能监测出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气象依据,推动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2.2培养专业素质观测人员。气象站的观测人员,是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工作的骨干力量。气象观测工作人员如果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于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气象观测事业,培养一批气象工作的专业人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进行员工专业知识技能知识大赛,培养员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我国的气象观测人员整体素质,推动气象观测事业更好的发展。2.3加强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将气象观测的数据进行认真整理、保存和核对,从而分析出气象状况是气象部门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数据分析与整理工作要在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把关,及时改正不合格不合理的观测数据。同时创立气象数据监测部门,将综合气象观测数据保存完整。监测部门的人员还应注意总结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可以提高的工作方法,将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到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的实际中去,努力建设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事业[3]。2.4加强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的建设。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的创立是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的一个要点。设置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可以更好地对于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进行检测,及时为人们提供突发的天气状况。另外,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可以及时的为人们播报突发的气象灾害情况,让人们及时做好应对自然气象灾害的措施,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能让我国的气象观测综合业务工作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3结束语

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气象观测事业也应该进行较大程度的改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对于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的质量是目前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点的把握,催生当今我国气象部门的水平,将我国建设成一个气象观测的强国。

参考文献:

[1]买合毕巴.当前综合气象观测中的技术要点探析[J].南方农业,2016,10(9):222+224.

[2]刁军,赵凤,佟艳,等.对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256.

综合控制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可持续发展;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市综合体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对于城市综合体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它的开发建设将会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传统的建设项目在为人民提供基本功能作用的同时,占据、毁坏土地,过度地消耗资源,产生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建筑垃圾,而且还不能够自我维持和更新。所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于对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基本功能、促进城市的城市综合项目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商来说,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成本增加了但是短期效益不明显,他们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导致很多项目只侧重技术、环境和经济分析,而不能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够很好的处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果使得许多项目不能长久有效地持续运行从而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众多遗留问题,给社会、政府或者使用者增加负担。传统的成本控制只关注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设阶段的成本,而对其运营阶段的成本控制视而不见,导致其成功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导致许多城市综合体项目由于资金链断裂、成本超支、项目亏损等原因而形成了“烂尾楼”,或者在运营阶段由于能耗太大、成本太高等原因而无法运营下去。而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虽然在初期的设计和建造成本可能小幅增加,但是在后期其运营使用成本可能会呈大幅降低趋势[3]。从长期看,将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高投资回报率。所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市综合体的全寿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通过对城市综合体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并且系统的实施成本控制措施。从全寿命周期来审视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全部成本,将实现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资源消耗最低和经济效益最大。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寿命周期城市综合体

的成本控制具体内容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是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项目的成本问题,覆盖了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考虑的时间更长也更加的合理,考虑的方面也更加周全。其要求人们要全面地考虑项目的建造、运营和维护成本,进行全面地成本控制,保证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现分阶段讨论城市综合体的具体成本控制措施。

2.1城市综合体在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

2.1.1方案选择

在可持续综合体项目设计之前,对综合体项目进行充分的现场调查后,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对拟建综合体项目进行投资估算,为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的选择及衡量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据。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可以进行多目标比选,对整个综合体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规划。运用定性分析法、运筹学优选法、专家系统优选法等方法,秉着整体完备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持续性等原则对方案进行比选。

2.1.2功能定位

对所在地的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周边的交通、生态、文化等环境,从中寻找对综合体开发的有利因素,并且分析其将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各方面专家对城市综合体功能定位的分析,对影响其项目功能定位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具体的分析。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评价来确定最优的功能定位方案。其次,在确定了其功能定位模式以后需要进一步准确的进行内部子功能分析,确定功能的配比,对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定位做更为明确的细化。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明确功能业态的详细配比和开发规模。对各种物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考察,通过科学的计算来确定适宜的开发规模。最后,结合总体功能定位模式和子功能系统规模的分析,对综合体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和优化。

2.1.3选址定位

应尊重原来的生态环境对场地的资源和能源进行充分利用,减少各种对环境产生不合理影响的建筑活动,使综合体与环境和谐相处。此外,土地是稀缺的资源和要素,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基本国策,而城市综合体的一大特点就是集约性,因而在选址定位中特别需要注意土地的集约利用,合理提高容积率、绿化率,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4]。具体可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且对成本和未来运营进行投资效益的财务分析、敏感性分析来进行功能定位优化。然后,从城市综合体全寿命周期来考虑,考虑后期的运营以及维护等成本因素。选择出最利于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并且满足城市总体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定位。

2.2城市综合体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单位应该要建立综合体项目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概念,从全方位、全寿命周期考虑,在考虑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尽可能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强度,保护资源再生所需的环境条件。还应该计算综合体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寻求最佳平衡,达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注重对当地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的利用。并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从项目场地的基本条件、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方面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资源、空间、能源进行高效利用,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设计方案,积极运用新的建造技术、环保材料和环保技术,并且利用价值工程进行各因素的价值分析和论证,提升综合体项目的整体价值,采用经济与技术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每个阶段,形成多层次、全过程的投资控制,并最终实现综合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综合体在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

实施阶段是投入资金的高峰期,此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把综合体项目的一次性建造费用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虽然就综合体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而言,其成本节约的潜力相对较小,但若控制不当,造成的浪费将是最大的[5]。而且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废弃、噪音,对环境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施工单位应该采用绿色的环保的施工建造技术、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法。在此阶段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成本,增加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在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场地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施工灰尘、噪声、大气污染等。减少因为施工而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施工用水、材料选择、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运用节水、节能、节材的思想。

2.4城市综合体在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控制

与传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把运营阶段并入成本控制内容并且结合前面各个阶段,综合考虑运营阶段成本。在运营维护阶段应该重点加强城市综合体的维护成本管理,但是由于城市综合体的特殊性应该对其运营成本也多加控制。运营维护阶段属于最后一个阶段,城市综合体的价值已经固定,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是要使城市综合体保值甚至增值,这个可以通过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节能降碳来实现,并且对连环管理、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室内环境的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节水节能管理等进行有效连续的实行;通过对综合体的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及时合理的更换建筑材料、设备系统从而提高综合体的寿命和耐久性;通过对综合体及时进行节水节能的改造,合理规划更换、拆卸下来的建材,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避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人的发展模式,其提倡集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在城市综合体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加入可持续发展概念,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并且能够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成本,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空间。在日益重视环境问题的今天,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能够降低能源消耗、保护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实现最佳功能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开发商也最大限度地兑现社会责任的承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综合体还在不断增加,能耗也将保持持续增长,城市综合体的节能刻不容缓。对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可以减少建筑能耗、缓解城市能源供给带来的紧张局面,还可以借助城市综合体的广泛影响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推广可持续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刘远.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定位———以云南N城市综合体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赵宗厂.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理论与应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综合控制范文篇4

1项目概况

安庆铜矿的斜坡道口高程为+50m,其井下最深部位的标高为-900m,斜坡道总长度在7.5km左右,斜坡道主要由斜坡道口和中段等18个出入口共同构成,标高分别为-900、-880、-820、-760、-700、-640、-618、-580、-560、-510、-460、-400、-385、-340、-280、-220、-180。主斜坡道中设置了方便会车的调车场,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设置可监控测量的控制系统,具体覆盖范围为斜坡道口处到-900m区域,监控系统设计与后续实施工作分两期开展,本文主要针对其设计要点展开探讨。

2综合控制系统组成分析

设计斜坡道信号灯以及车辆综合监控系统时,主要对巷道中的需要承担运输任务的众多车辆进行有效控制,主体指各型无轨车辆,这些车可帮助运输采矿辅助设备、物料与采矿生产人员。在实施综合控制系统设计工作时,需要合理调用以下几种设备,形成科学的系统结构,通过多级CAN控制网络来满足控制条件,监控装置可直接分布到透明网桥、控制器与读卡器等处。2.1读卡器。读卡器包含一个微功率射频收信机、控制单片机及一个CAN总线接口,2.4GHz收信机负责接收接近它的车辆识别卡发出的识别码。单片机实现与射频接收机及CAN总线的数据通讯,将接收到的车辆位置信息实时传送给主控机。2.2识别卡。识别卡是一个射频数据发射机,安装在被监测的移动目标上,它不断发送一个唯一的识别ID码(车辆识别卡为一字节),这一ID码隐含了该目标的特征:当其经过巷道中某读卡器时,读卡器接收到此ID码,并主动将此ID码连同自己的节点地址一起向监控机发送。监控机在收到上述数据后.,经过分析处理,便可确定该车辆(识别卡)在巷道中的当前位置,并以图像形式在显示器上显示。2.3信号灯控制器。读卡器的情况与信号灯有一定的相似性,同属于总线系统的节点之一,监控装置可将指令发出,控制器在接收指令之后可运行,提供绿灯与红灯两种控制信号,发送出控制信号的同时,监控装置也能够有效接收应答信号,控制器可定时对总线系统实施检测,一旦出现信号中断的情况,信号灯中的红灯将呈现常亮状态,并伴有闪烁,以此提示故障。单台控制器可在同步条件下对4到8个信号灯进行控制,信号灯与控制器均从外部电源处获取运行需要的电源动力。2.4CAN接口卡。CAN接El电路包含CAN控制器及CAN收发器。后者使读卡器成为CAN总线的一个节点,且节点数可达110个以上。CAN总线支持发射失败自动重发及错误计数器超限节点自动离线的技术,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2.5网桥系统。网桥内部电路主要由一片单片机控制两个CAN节点,用于变换通讯速率,延伸通信距离,增加节点数目,起滤波和隔离作用。

3设计要点

3.1远程监控设计。该综合监控系统具有远程监控的优质功能,主要通过远程计算机设备实现,将客户端软件安装到计算机中,可直接运行车辆监视系统,在授权的条件下,该系统还具备控制的功能,以此来远程控制车辆。3.2实时监控设计。设计信号灯与车辆监测系统,监控装置的显示器可通过实时显示的方式展现出运输量比较大的巷道之中监控系统布局情况,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同时处于巷道内部的信号灯的实施分布情况也可被有效显现。大巷道中的不同车辆对应的车号与其具体位置可精准显示,车辆当前的具体行驶方向也能够呈现出来,系统还提供监测区域范围内的车辆数量与运行状态等信息。在该系统下,查阅车辆信息的工作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便捷,可查询的信息包括驾驶员姓名、车辆型号与具体车号等,当出现车辆违章的情况后,除了可直接呈现出报警画面之外,光报警与声报警系统可同时启动,系统可智能化地依照时间顺序,一一保存报警信息,以备后续查看。3.3信号灯控制设计。该系统除了监测车辆运行情况,还必须对信号灯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信号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在掌握巷道中的车辆位置信息之后,系统可借助自动控制信号灯的功能,对车辆实施有序指挥,使车辆能够停在错车场中或者直接进入到某一处指定区域中,在信号灯控制系统的科学指导下,巷道将形成更强的车辆通过能力。除了自动运行信号灯控制系统之外,还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来直接干预信号灯,如果巷道中的车辆出现了非常规运行情况,包括车辆在矿区的巷道内部出现突发性事故,斜坡道因此而出现堵车的问题,调度人员需要切换至人工控制系统,改变信号灯状态,堵车事故处理完毕后,系统可恢复至正常状态。3.4定时自检设计。在设计系统时,还增设了定时自检的功能,也可手动调节该功能,如果系统中的读卡器与信号灯形成故障,系统可借助图标指示的方法来提示故障设备的信息,确保斜坡道监控系统存有的故障问题能够被快速处理,监控系统也能够迅速恢复其正常状态。3.5重演设计。系统兼具重演与存储的功能,主要存储3天内的车辆运行信息,调度员可在有需求时,回放3天时间内,所有时段的车辆运行状况,在出现事故后,持有可靠的依据,形成更加客观可信的事故分析结果。

4技术特性分析

把握该斜坡道监控系统的综合技术特性,改善设计效果,通过系统对目标车辆进行监控时,需要使用非接触型射频技术,连接读卡器与识别器时,主要发挥射数字化通讯技术的作用,精准把控识别卡的发射功率,系统的实际通信距离也在控制范围内,CRC支持校检数据的工作,确保射频传感器免受外部使用环境的影响,减少系统维护次数,延长系统的实际应用时间。识别卡也使用了先进程度比较高的猝发技术,可规避碰撞现象带去的风险问题,使电池也能够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CAN总线技术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可对多主机系统给予可靠支持,同时也给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创造了良好的使用条件,在总线系统中,即使出现多处节点在同一时间输送信息的情况,时间与信息资源都不会形成损失情况。CAN总线系统的实际通信距离也比较长。

5结束语

综合控制范文篇5

设备成本构成:设备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总体规划下,保证设备管理各环节的低费用,力求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设备管理成本主要包括购置费用(直接影响折旧费)、维修与设备管理人工成本、维修材料费(主要是备件)、外修费、停工损失等。设备管理成本的控制不是被动的控制,应将更多的设备成本从不可控制成本变为可控制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

对设备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有效、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设备的综合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在经历了以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为基础的传统设备管理阶段后,对设备寿命周期的所有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综合管理,已经成为现代设备管理的主流观念,成为设备维修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时下,先进的企业都在运用TPM管理模式-全员设备维修制度,其包括预防维修和生产维修两层含义,要求设备的综合效率最好,要求以寿命周期为对象进行全过程管理,要求全员参与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的过程包括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维修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但却是企业设备成本最明显的部分。从整体的观点出发,要降低维修成本,必须同其它环节的工作相配合,抓好全部各环节的管理。进行全过程管理,可以克服和防止两个脱节:一是设备的前半生(生产和安装)和后半生(使用和维修)的管理脱节,加强与设备制造单位和使用部门的横向联系;二是克服后半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脱节,加强内部各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共同管好设备。

同时,可以运用设备综合效率分析法,运用年费法,对设备整个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定量测算,以达到求得设备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不能只求节省设备购置费用,而不管使用费用是否经济和对企业的贡献是否最大;不能只求节省使用费用,而不计购置费用高低。

钢结构企业的设备成本控制应从设备综合管理的角度,探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的综合控制方法,克服单纯地依靠各个管理环节单独控制的观念,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

设备的使用方针是爱护使用,不仅要对设备多加爱护,更重要的是还要防止设备的闲置不用。设备管理本质上是设备运动过程的管理,设备运动形态有两种: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设备的综合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重视对设备可维修性的考察

设备的可维修性是降低维修费用、减少停工损失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瓶颈环节的设备,其可维修性更为重要。因此,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在购置设备时要注重对其可维修性的考察。

1.2做好设备投资预测

设备不仅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而且对产品的品种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当今钢结构企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设备作为科技的直接载体,其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如采用型材(钢板、角钢、等径管、方管等)套料工艺时最好有套料软件相配合;火焰切割机在进行多头切割或异形切割最好有自动调高装置和FASTCAM软件相配合。总之,在对技术和市场把握较为准确的情况下,力争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结构升级化和合理化。

1.3用价值工程指导设备购置

运用价值工程考虑寿命周期成本和使用效益,是现代设备购置的基本要求,也是控制设备综合成本的有效办法。价值工程就是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取得最好的功能效益,寿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购置成本,还包括使用成本。因此,在设备购置时,要对设备的购置费用、品质、性能、可维修性、使用维修费用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其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求得最佳的价值。例如,在选购角钢自动生产线时,在各种品牌的权衡中,是选择“山东法因数控机械”,还是“天水锻压机床”,或是新出来的“阳光科技”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价值工程进行综合的分析,作为领导们决策的依据。

1.4掌握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故障规律

设备的磨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要在初期磨损阶段爱护使用,在正常磨损阶段精心维护使用,在剧烈磨损阶段前及时修理。相应地,设备的故障变化规律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故障期精心安装、认真调试、强化试运转、严格验收;在偶发故障期和加强维护保养;在进入磨损老化故障期前及时进行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重视经济和技术劣化。在钢结构企业的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对经济、技术劣化的应对,其基本做法就是提高设备的生产运转效率,防止设备的闲置不用,在技术劣化之前及时进行更新工作。

1.5维修经济性的考察

维修保障性越高,设备停工损失和劣化损失就越小,但费用也越多,钢结构企业尤其是做输变电线路铁塔(钢管杆)具有特殊性质的电力行业,停工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有间接的由于不能按期交货而产生的对企业信誉的影响。

1.6设备维修方式的选择

预防维修制度是现代企业应该首先考虑的维修制度,在此维修制度下,又可以分为日常维修、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生产维修、改善维修、预知维修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的成本有很大的差别,应根据不同设备和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维修方式,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维修费用。首先,可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选择,如对状态易于监测的故障实施预知维修,对维修方便、故障有规律的实施定期维修等。其次,可根据经济性的不同选择维修方式,将事后维修费、预防维修费、状态监测费、停机损失费等进行比较,选择费用最小的修理方式。再次,按设备不同的劣化形态选择维修方式,预知维修是较好的维修方式。

1.7TPM-设备的全员生产维护

设备分级分口管理是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不能仅靠设备部门单打独斗,而是要将与设备相关的全体人员组织到设备管理中来,通过完善的岗位责任制、使设备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这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最有效办法。具体做法是:从横的序列上,要充分调动各环节职能部门,特别是车间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正确处理由于分工不同所形成的要求和利益矛盾;从纵的序列上,要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他们充分信任,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实践证明,企业形成良好的横向纵向序列相结合,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设备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1.8正确处理维修费用和维修效果的关系

单纯地降低维修费用而不考虑维修效果是不可取的。钢结构企业数控设备多,用的进口备件多,价格高,如PP103板线的一根滚珠丝杠就需要将近1万元,为韩国进口;而国产备件往往是质量较低,如何求得两者的综合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问题。对于关键部件,必要时一定要使用进口件以提高维修效果;对于一些国内可以通过质量控制达到质量要求的部件,可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研发控制质量,也可以配合国内的相关厂商进行操作。

1.9实行设备信息管理

要注重全过程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进行研究和解决。设备采购过程中也要注重从使用、维修部门获取信息支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另外,还应注重厂家信息情报的收集,为设备采购、维修和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10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设备的综合效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重点设备进行重点管理。其主要评定要素:故障的影响,有无替代设备、开动状况、修理难度、对质量的影响、原值等。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综合评分,一般地讲,重点的A类设备占10%(如角钢自动生产线、角钢自动钻孔生产线、平面钻、1200T/8M+500T/4M双机联动折弯机等),一般的B类占75%(如行车、剪板机、车床、冲床等),次要的C类占15%(如磨光机、滚轮架等)左右。

2效果评价和组织措施的落实

(1)设备管理的效果评价,使用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①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的台数与设备总台数的比率。

②设备故障率:故障停机时间与生产运转时间的比率。

③单位产品维修费用:维修费用与产品总产量的比率。

④维修费用率:维修费用与总生产费用的比率。

(2)设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通过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给予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将设备管理放在企业的战略的中心环节,做好设备管理的战略规划。

②要提高设备管理的层次,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和完善的考核体系。

③建立全厂的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完善考核机制。

④将全过程管理理念运用于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从维修、使用引入到设备定购和设备使用的全过程。

⑤建立以全过程管理,寿命周期管理,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使设备管理部门从日常维修转变到状态监测上来。

⑥主动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

经过近几年的设备管理实践,运用上述观念和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以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维修管理方式,我们设备的完好状态基本达到100%,故障率较低,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进行。同时,维修费用逐年下降,我们自主制作的一些备件产品如埋弧自动焊的导电嘴、卷板机的复合套等,节省了大量的维修开支,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维修成本。

综合控制范文篇6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选择紧凑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但“高密度”、“紧凑化”的城市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影响环境舒适度等,制约了密集型城市在效率、多样性、城市活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而城市综合体的特点对于建设“紧凑———和谐”型城市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高质量的城市综合体更是一个社会多生态系统概念,能够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综合体项目具有工程结构复杂、工程体量庞大、开发风险大、一次性投资大等特点,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最终导致项目夭折或成为“烂尾楼”的原因在于项目成本控制失控,使得资金链断裂,成本严重超支,因此该怎么科学、高效的利用项目建设资金,控制好项目成本,达到项目的预期效益,是相关管理者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工程概况

我国某商业地产开发集团,将“体验型消费、激发型消费”作为开发理念,结合地域需求将商业、办公、交通枢纽等配套设施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具备休闲、娱乐、商务、交通、旅游等功能,创造全新的城市魅力中心。具体项目效果图如图1所示。

三、国内综合体项目成本控制通病分析

(一)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成本管理意识还较为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成本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如成本控制只与成本部门、造价工程师有关,和自己无关;成本控制就是省钱,忽略了与工程质量、安全的关系等。

(二)成本控制体系缺陷

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完善使员工在碰到问题时相互推诿,各部门间的沟通不及时,总部与项目之间、职能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导致项目最终出现亏损。

(三)重施工轻设计

只注重施工进度,没有做好设计方案、图纸的研究,盲目听从设计,导致边施工边变更,成本控制工作流于形式。

四、该综合体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结合以上城市综合体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该工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以“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如下:

(一)综合体项目早期工程成本控制

1.项目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在项目投资决策初期,专业策划人员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掌握项目影响因素,对项目土地、成本、费用进行初步测算,利用SWOT分析、风险分析工具等进行研究,以判断项目是否可行[1]。该阶段,项目用地选择、土地总成本预估、设计方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综合体项目的成败,具体细分的话,用地选择的比重约占40%,土地总成本约占30%,规划设计方案质量约占30%。由此可见项目土地成本评价是衡量综合体项目是否可行的主要标准。2.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设计阶段属于投资前时期,不同的构思或设计方案同样对工程项目将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所以设计阶段除了要树立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设计思想,还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商业MD策划设计:设计规划影响着80%的工程造价,可以说是实现目标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其合理性将对一个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如该项目最初建筑形态是小商品市场,在进行综合性商业设施转变时,没有做好MD计划的调研工作,导致大量原建筑物被功能性拆除,土建安装工程成本严重超支。因此项目推进需要遵守合理规范的程序和计划,以确保协调多部门、多工种间的工作。(2)实行设计招投标制:不仅可以优化设计方案,而且有利于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提高设计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如对建筑造型、公共区域布置等优化,可以提高建筑使用率;对电梯空调弱电系统等方案优化设计,可节省大量投资,降低工程造价[2]。(3)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的实质就是建设项目投资目标控制,在每一阶段都要按照目标分解与计划、目标实施、目标实施检查、信息反馈这样个循环过程来进行造价的控制。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是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4)开展价值工程的应用:价值工程既是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又是一项较为完善的管理技术,其目的在于将技术与经济、功能与成本、企业利益与用户要求相结合进行定量分析,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在该项目中,在规划设计阶段选择价值工程优化方案,在维持规划用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楼宇高度、商业内街,扩大住宅标准层面积等方式增加了商业建筑总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前解决好,做好主动控制,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反复变更和洽商。如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只用修改图纸,损失较小;在采购过程中发现问题,既要修改图纸,又要重新采购相关设备、材料;若等到施工阶段才发现问题,不仅损失以上的费用,还要拆除已施工的部分工程,造成严重损失。

(二)项目建设期成本控制

1.建设期成本控制重点。首先是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应立足于主动控制,并尽可能的减少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严格检查承包商的索赔要求,另一方面做好材料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其次是施工阶段动态成本监控。一方面要把控好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对于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应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报审,并建立清单明细;另一方面成本部门要每月定期上报,集团公司给予审核意见,经核准后报与财务部分备案,作为下月拨款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填写成本月报时,需由成本部负责人亲自汇总数据,填报方法采用成本费用支出按目标成本的分类一一对应的方法,以便于及时发现超支项目[3]。最后要严控工程签证。具体要求有:严格现场签证,对于涉及费用支出项目需认真核实后签证,并注明原因、部位等;须有明确的时限限制,一般要求自发生日起30天以内办妥;施工图以外的现场签证,必须要写明原名数据、事由,根据合同条款及相关规定进行签认工程量及工程造价;合同中有明确约定的,不可以签证形式出现;对于已审批通过的施工组织方案,不可随意进行签证处理。2.建设期成本控制的手段。(1)利用招投标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较高的工程类项目,招标应遵守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以得到合理的性价比。具体做法为如下:一是小型单位工程承包制,单位工程采用总价包干方式或综合单价单价包干;二是甲供材料招投标。如该项工程对于涉及工程品质的材料,均由甲方统一供料,项目主要的机电设备,也应由甲方自行采购;三是智能化工程清单招标。利用清单报价方式招标,合同价款应顺从可调价款方式;四是组织清单招标,能够引进充分竞争,降低成本,简化结算审核。该项工程通过组织开展规范的招投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累计节约了总成本3%的费用。(2)建立超成本的预警机制及审批。一方面对于预计将超出目标成本的细项,必须严格遵守提前预警、报审的原则,严禁先斩后奏。出现未做预警先斩后奏的情况,集团应予以书面通报,并纳入KPI考核,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应对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应对所有细项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一个合同金额涉及多个成本类别的,应对其进行分解,拆分出相对应的金额加以控制。(三)项目梭工后期成本控制一是项目结算前,既要重点审查工程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及设计图纸全部完成,对于存在漏项或甩项的不能予以结算,又要对隐蔽工程签证、现场签证进行审核计算。审查结束后依据有责任人签字的竣工验收单进行清算;二是严格执行结算复审和工程尾款会签制度,保证结算质量及投资收益;三是为提高工程计价的准确性,造价人员需要实地了解工程实际进度,及时做好特殊材料及设备的市场价调查,掌握成本价格实时走势;四是结算结束后,应进行相同子项下的多项合同结算的汇总,并和目标成本进行一个对比的评估,评估结束后将科学合理数据输入数据库管理,给其他同类项目的造价控制以借鉴。

五、结语

总的来说,综合体项目开发全过程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较多,各因素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各阶段的核心环节,才能灵活运用成本控制工具,科学的开展工作。项目开发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更是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坚持以成本目标为导向,彻底调动各利益方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合理控制项目成本,确保工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魏荣珠 单位:政和县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参考文献

[1]徐京梅.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提高项目盈利水平[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

综合控制范文篇7

国家审计风险形成因素是多样的,宏观政策法规的多变、法规的前后矛盾,甚至不完善或有法不依,是引起审计风险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1.在整个社会处于改革多变的浪潮中,对于审计工作风险,虽然不可消除,但是可以力求降低。改革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探索各自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最终必将逐步形成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所以,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主张宏观上要迅速、果断地加强各行业、部门的正规化建设。

2.加强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制定的,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各种配套的程序和方法。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时,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也由此确定审计规模,审计费用。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对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是双重的。加强内部控制,就是从管理控制方面,企业领导应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生产计划、预算制度、生产控制制度,产品开发计划,质量控制制度、人事控制、报告制度等等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从会计控制来说,加强各种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方法及其凭证传递程序,以及独立的审查核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的程序和方法。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这主要包括:①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定期轮训职工,提高业务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严以律己、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参加正规学习;鼓励职工报考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基础培训班、专题讲座班、研讨班等。③对于已经通过训练或大学生及研究生,要求更多地参加审计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④对于条件较好的同志,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

(2)审计行业内部开展业务竞赛与理论讨论。我国审计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少、方法有限,许多问题理论上争论不清。因此,我们主张审计行业内部平时应开展业务竞赛,遇到新问题,审计人员之间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妥善处理目的。各审计报刊、杂志也应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审计实际业务的讨论。

(3)审计机关建立完善的专业情报资料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监督学科,这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坚实的业务知识而外,还要具备广泛而丰富的相关知识,这是审计结论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部分知识的获得,除了从实践中逐步积累而外,应依靠完善的情报资料系统,不失为一个捷径。

3.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的周密与否,直接关系风险因素的大小,它包括组建审计小组、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范围的确定、程序的确定、方法的确定。

(1)组建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的组成一定要精明强干,对被审单位的业务要熟悉,并且小组成员无论从公、从私、都要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性”,坚持回避制度。审计主审一定要选派业务强,认真负责,善于把关,遇事谨慎的人担任。

(2)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之前,一定要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审计人员的把握审计方向。在正式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权责划分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及运行后果。

(3)审计范围、程序及方法的确定。关于审计范围,在测试内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希望它能够缩小审计范围,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测试一定要准确无误。如果被审范围以外的事项出现问题,就是由于缩小审计范围而出现风险。关于审计程序,如何能减降审计程序风险呢?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审计署制定的有关审计程序的基本原则,其次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本次审计程序的影响。要减少或消除程序风险,必须对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必须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内控设置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审计程序的安排,也要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否则得不到被审单位的配合;程序的实施,要与审计权力相适应,因此,制定程序要注意避免由于越权而产生的越权风险。关于审计方法,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尽可能削弱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方法选用要具差异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必须依据被审问题的的重要程序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4.审计取证的控制

证据风险来自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方面,如何防止疏漏重要证据和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是证据风险控制的关键。审计证据要具有相关、重要、胜任、充分的特性,不但要求认真、谨慎依法地取证,以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证据、鉴别证据。而且必须取得审计方、被审方、报告使用方(有时是委托方)三方认可。实际工作中,审计的重要取证材料,须由被审单位主管签字、盖章、并留底保存,这种方法十分必要,双方对一些重要证据当场签证,可避免事后的许多纠纷。

5.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笔者主张对于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由中不宜包括审计建议,要另有专门的建议书送达被审单位;审计咨询的内容也决不能写入报告。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综合控制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1.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财务审计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方法体系,每个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解决相应的问题,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确实已经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代表现代高技术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并且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科学性对审计风险起了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方法、手段的综合化,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有效的。

2.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种信息情报资料咨询公司和中介组织,审计人员可利用他们的情报资料,来证实自己取得的证据的可信度,减少证据风险,尤其是对涉外企业的审计,事先通过咨询公司咨询,了解对方的经济情况,并对公司业务的可行性报告做分析和鉴证,这样,就拥有开展业务的原始资料,审计人员在对涉外企业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报资料,减少取证风险。多渠道的审计资料对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控制范文篇8

广东省电力系统包括21个地市电网,现有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500kV,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500kV环网,并以500kV电压与广西联网,以400kV和110kV电压分别与香港和澳门联网。此外,广东电网还向湖南宜章和临武两县以及江西赣南地区供电。

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网是广东电网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该电网与广西、香港等电网互联,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外,还担负着电力交换任务。在粤中地区建设一个强大的500kV电网,对保证广东电网乃至香港电网以及澳门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广东500kV电网东已延伸至汕头西翼,江门——茂名500kV输变电工程正加紧建设,2000年前可望投入使用。

广东省的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时代。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网规划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隐患,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合目前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电网规划是一个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以电网总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我们认为适宜以控制论为基础,结合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来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来看,电网是一个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另外,电力网络地域分布广阔,大部分元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决策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新建高压线路的不满日益增强,线路造价,特别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日益昂贵,以及电力网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对电力网络的决策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电网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些先进的控制论思想和技术被不断地引入到电网中来。下面将阐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网规划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1.1智能控制的概念

迄今为止,智能控制尚无统一的概念,文献[1]有如下归纳:

a)最早提出智能控制概念当推傅京孙教授,他通过对人-机控制器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将智能控制概括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他认为在低层次控制中用常规的基本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智能决策,应具有拟人化功能。

b)Saridis在傅京孙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结构的智能控制理论体系,他认为仅有二元结合无助于智能控制的有效和成功应用,必须引入运筹学,使其成为三元结合,并提出了其递阶智能控制的理论框架。

c)国内蔡自兴教授在研究了上述理论结构以后,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出发,于1986年提出了四元结构价格体系,将智能控制概括为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和系统理论4学科交叉。

总之,智能控制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除了从控制论出发来研究它,还可以从信息论、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角度来讨论和研究。

1.2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综合,如专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等。

2一个国外的电网规划专家系统

目前为止,在电网规划方面较成功的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系统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好的有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Hydro-Quebec)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设计专家系统”。

在80年代末期,随着人员的退休和长期不用,一些60年代和70年代加拿大电网高速发展时期由工程师们获得的大量有关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专门知识逐渐被人遗忘,这引起了加拿大电力部门的关注,魁北克水电公司将专家系统技术看成是表达和保存某些目前在人类专家头脑中的专门经验和知识的潜在方法。他们认为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领域里,专门知识的损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增长缓慢的时期。这些专门知识来自于各门学科,在多层次的电力系统设计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选择决策,如发电类型、发电厂位置、输电类型(交流/直流)、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数量型号和补偿设备的数量型号的选择必须根据一些准则仔细权衡,包括可靠性、稳定性、稳态性能、费用和环境状况的准则等。基于此,魁北克水电公司的专家们开发了一个用于输电网络初步设计的专家系统,该专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2.1目标和预期效益

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专家系统(ES)来模仿人类专家在AC/DC输电网络初步设计中的行为的可能性。系统地确定和表达进行一项合格设计所必须的知识,包括符号和数字数据,以及指导该项设计的原理、规则、准则折衷方法和数学模型。合格的设计基于费用、环境状况、稳定性、可靠性和设计灵敏度或鲁棒性等准则。ES原型还应指导用户通过完成设计所需的各步骤,使用户与知识库交互作用,并提供达到每一中间步骤后相应推理路径的解释。预期的主要效益是:

a)专家知识能够保留和传授给未来的工程师;

b)知识可以用更加具体的形式加以表达,而不是一些不明确的、没有根据的判断;

c)将获得得更一致的结果;

d)与人类专家相比,ES可以检查、比较更多的方案,得到更经济的设计;

e)借助于推理解释功能,ES可以作为未来专家的教学和训练工具;

f)作为一种“咨询”手段或者一个对已有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工具,ES对专家将很有帮助;

g)ES将充当进行各种电力系统设备设计的专家系统家族的先驱,作为一种模型,从中抽取更加一般的设计方法论;

h)ES起到收集常常分散在整个设计机构中的知识的作用。

2.2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的交互作用

知识工程师应当具有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领域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经验,已经证明两种知识的混合对于从领域专家处抽取和浓缩专家知识非常有效。专家知识来自于电力系统规划工程师,他们具有多年的规划、设计和调试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

2.3对设计的评价因素一个候选的设计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a)DC系统最小故障恢复特性;

b)容许的无线电和谐波干扰要求;

c)故障后的最小稳定判据;

d)稳定电压和无功电源的极限;

e)甩负荷后的暂态过电压极限;

f)可靠性所要求的最小设备冗余度;

g)必须对输入数据变化不敏感(鲁棒性);

h)必须满足某一最大费用要求;

i)必须适合现有技术。

魁北克水电公司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网络设计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了近十年,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模糊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的迅速发展,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愈来愈广阔。

3电网规划决策系统的分解及协调

电网的建设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线路和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网络的结构合理与否,对电网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一次规划失误的损失,若干年难以挽回。随着广东省电网的不断发展,如何合理地布局电网已是当前电网乃至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电网规划需要确定的决策是大量的,而这些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影响的。目前,限于各方面条件,无法将其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考虑。只能将其分解成相对简单的子问题,再通过子问题间的迭代进行协调。按照问题划分,电网规划可分为:负荷预测,网架规划,无功规划,稳定性分析,短路电流分析。

4结束语

电网负担着将电源与用户连接起来的任务。此外为了得到最大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它还担负着与邻近地区电力系统联系起来的任务。由于电网设备投资需求大,并且设备寿命长达数十年,从而导致电力系统强烈地受“过去权重”的制约,因此,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优化发展,是电网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合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电网这一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数,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而我们所要达到的控制效果是一种多目标、滚动优化的动态非量化指标(电网的工程效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表示和处理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样就需要利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去有效地组织有关电网规划的大量知识,进行选优运算,得到优化的决策。目前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共同开展了“电网规划专家决策系统”的有关理论研究工作,并有望在2000年开发一个有效的基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的电网规划决策系统,它的使用将对广东省电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苏南,邵惠鹤,张钟俊.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4)

综合控制范文篇9

1.1注意定期保养和维护设备。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综合观测数据的精确度水平直接影响到气象观测结果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现状而言,综合气象观测设备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的发展,观测仪器设备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灵活度和精确度,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对观测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因测量数据的精准度引发的预报结果错误。1.2加强对复杂天气的观测。在夏季的时候强对流天气状况频繁发生,大风、冰雹、雷电、暴雨等现象经常伴随而生,尤其是冰雹天气,极其具有破坏性,出现以上天气现象时,要及时地进行预警工作,并且把大风数据存储到自动气象站的资料文件夹中,在气象灾难天气到来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对地温表等测试仪器做好保护工作,以防止灾难天气弄坏气象探测设备,同时需要对已经发生的灾难天气做好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希望能够对以后的预防工作有借鉴作用。1.3注意周围观测环境的影响。根据中国相关的气象法律法规对气象观测站周围环境明确的规定,观测的场地要设立在比较宽阔的地带,观测站的周围不能有高层建筑物。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的快速扩展,高层建筑一幢又一幢的竖起,甚至对观测站的周围土地进行过度开发,对气象站的观测设施造成破坏的事件时常发生,气象站周围环境受到的影响逐渐加剧,甚至造成了对气象站的破坏,部分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严重的,不得已需要对气象观测站进行迁移地址,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该地区周围环境的监测准确度,因此,在进行气象站建设时,一定要注意选址,切记保持周围环境的空旷性。

2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控制对策

2.1全面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综合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所以,要想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水平,就要提升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技能素质。由于综合气象观测具有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所以说,从事工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气象观测业务的相关内容和规范,此外也需要熟练掌握应对灾难天气条件下的应急处理措施。与此同时,气象部门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这些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综合气象观测信息,不断扩大自己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力求能够与时代接轨。2.2注意落实好观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中,观测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而影响到相关的工作人员的预测判断。所以,要切实落实好观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首先,要注意查看观测仪器设备的表面是否干净,仪器的性能是否处于最优状态,还要观察电线电缆是否有损坏,各个安装部位是否有漏电的现象,如果发现,要及时地进行维修处理。然后还要定期地对气象站的计算机进行查毒处理,以防被病毒入侵,引起数据不见的现象。最后还要定期检查观测站的防雷设施,检查是否能够正常运行,避免雷电对观测站造成危害。2.3做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交接班工作。在其他一些行业中,其他的交接班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在气象观测业务中,交接班工作非常重要。气象部门需要制定好交接班工作的制度:第一,要做好观测仪器的交接。在进行交接时,交接人员一定要认真检查观测仪器是否能够正常的运行,如果有问题,要及时送往维修部门,避免影响下一次的探测工作。第二,上下班人员要做好交接工作。下班前,交接人员要对当日上班工作事项工作进行梳理,严格按照公司交接制度,把下一步需要进行的观测任务,还有对相关的重要记录事项和为完成任务交代给要接班的工作人员,能够为接班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综合控制范文篇10

1零件加工误差的分析

引起加工误差的工艺因素(原始误差)很多,影响因素不同,加工误差的特征也不同,采取的控制措施也不同。1.1误差分析方法和思路。根据零件加工误差的特点,推断出影响误差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单因素分析法。但是在生产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常常是非常复杂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很难判断其因果关系,更不能从单个工件的检查得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判断、总结,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通常采用综合分析法,将单因素和统计分析法结合起来。一般先用统计分析方法,寻找误差出现的规律,初步判断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然后再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试验,找出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加工误差的分析思路如图1所示。第一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误差源,并取得量化数据;第二步,根据量化数据,分析研究原始误差到零件加工误差之间的数量转换关系;第三步,采用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测量出零件的实际误差值;第四步,对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并判断误差性质,找出其中规律;第五步,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消除或减少加工误差;最后,再次检验零件误差[1]。1.2误差分析的具体步骤。误差分析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具体条件下,找出误差的规律,判断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现在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详细阐述综合分析加工误差的具体步骤。1.2.1误差调查。误差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误差产生的前因后果及环境,摸清误差产生的规律。可以召集有关人员,召开各种形式的调查会,大家可以自由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可以了解误差究竟是一贯存在的,还是最近出现的。如果是最近出现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误差大小是否有变化,变化有何规律,等等。误差出现时,切削过程是否有所改变,切削用量是否进行了调整,机床是否进行了调整,刀具是否有所更换,夹具工艺位置是否有所移动,工件材料、毛坯质量有无变化,等等。此外,还必须到现场仔细观察机床、夹具、工件、刀具及实际加工情况。在调查时,尽量多的测量一些零件样本,摸清工件的误差情况,包括其尺寸、形状或位置的误差大小及误差规律,为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1.2.2误差分析。根据调查结果,采用综合分析法进行初步误差分析。首先,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作分布曲线图和点图,从而分析误差的性质、大小及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其次,查找出在具体的工艺条件下可能产生这类误差的所有因素,并对每一项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每项因素所产生的误差的特征、大小和方向,它们与误差调查情况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可以排除;如果吻合,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的大小,找出可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便于分析,可以做出因果分析图,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误差分析时,应用分布图可以判断误差的性质和规律,应用点图X--R,不仅可以判断加工误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而且还可以判断工艺过程的稳定性。1.2.3误差的论证。误差论证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分析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产生的误差进行实际测量,得到量化数据。根据实际测得的误差数据,判断上述因素对加工误差的关联关系,进行进一步判断,排除非主要影响因素,找出其中主要影响因素。误差论证时,关键是要设定合理的测量条件,只有在合理的测量条件下测量的数据才有分析价值。比如论证刀具热伸长对外圆圆柱度的影响,可以测量刀具加工工件的平均升温,计算出刀具的热伸长量,测量零件的圆柱度误差,根据圆柱度误差与刀具伸长量的对比分析,判断关联关系。再如,论证误差复映对加工误差的影响时,可以选择加工余量不同的几个零件,加工后测量误差大小,然后分析误差大小与加工余量的关系,从而判断两者之间的关联性。1.2.4误差的验证。通过误差论证,找出影响误差的主要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加工误差。为了验证判断的正确性和措施的合理性,最后还要进行误差验证,只有在采取措施后误差减小或消除了,才能肯定判断是正确的,采取的工艺措施是合理的。

2减少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减少加工误差,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关键在于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找出误差规律或主要影响因素,第二个环节就是针对第一环节的分析结果采取合理的工艺措施,最后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原始误差)很多,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有效。2.1减少原始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的常用措施。2.1.1调整误差。工艺系统中的调整主要是指工件安装位置和刀具对刀位置的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保证工件和刀具在加工过程中保持正确的相对位置。减少这类误差的主要措施有:(1)采用先进的装置、正确的方法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调整,确保工件和刀具的正确位置;(2)粗、精加工分开,减小由于切削力的变化引起工件和刀具的位置偏移变化;(3)零件的精加工工序采用基准统一,减少工件的装夹次数。2.1.2刀具误差。刀具误差主要是指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引起的加工误差。减少这种误差的常用措施有:(1)选择高硬度的刀具材料,提高刀具刃磨质量,减缓刀具磨损;(2)合理选择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参数,合理安排加工工序,充分使用冷却液等,降低切削温度,减缓刀具磨损;(3)尽量选用多刃刀具,增加切削过程的平稳性,减少冲击磨损。2.1.3度量误差。度量时产生的误差称为度量误差。减少度量误差的常用措施有:(1)根据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2)采用正确的度量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于零件的关键尺寸采取多人测量等措施均可减少度量误差。同时要注意平时对量具进行定期鉴定和保养,以便保证量具的精度和使用寿命。2.1.4机床几何误差。机床几何误差主要是指机床加工时主轴回转误差、导轨导向误差和传动链的传动误差等引起的加工误差。减少这类误差的主要措施有:(1)对于提高主轴的回转精度,可以换用高精度的静压轴承,更换高精度的滚动轴承,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措施;(2)导轨的导向误差一旦出现,一般情况下不方便调整,只能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安装正确,合理使用,注意及时保养和检测等措施来推迟这类误差的出现。(3)机床传动链误差只影响内联传动,对于外联传动加工,可以不考虑传动链的误差。和导轨误差一样,一旦机床传动链出现误差,一般情况下不方便调整,只能采取预防措施推迟这类误差的出现。(4)调整加工方式,将机床几何误差转移到误差非敏感方向或完全不影响加工精度的方向。2.1.5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减少这类误差的常用措施有:(1)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调整机床主轴和导轨,提高机床的刚度;减少刀具的悬伸长度,提高刀具的刚度;合理的装夹和加工方式,提高工件的刚度;(2)采用合理的工艺措施,减小切削力的大小及切削力的变化。如合理选择刀具角度和切削用量,可以减小切削力;毛坯分组,使加工余量均匀,可以减小切削力的变化。2.1.6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产生的误差。工艺系统在各种热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热膨胀变形,导致工件和刀具之间的理想位置发生偏移,引起加工误差。减少这类误差的常用措施有:(1)控制机床的热变形。空运转预热机床,达到热平衡,在热平衡状态下进行加工;(2)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加工方式、切削刀具,减少切削热;(3)在工艺上,粗、精加工分开;(4)控制温度环境,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加工;(5)采取充分冷却和强制冷却措施进行散热。2.1.7内应力变形误差。减少内应力引起的误差,常用措施有:(1)采取时效处理和振动消除应力;(2)粗、精阶段分开加工,并安排在不同的工序中进行;(3)对于精密零件,不允许采用冷校直,只能采用热校直。减少原始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除了采用上述控制误差措施外,通常还可以采用均分原始误差、均化原始误差、转移原始误差等方法来减少原始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2.2误差补偿措施。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常常非常复杂,要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不容易,有时即使找到了主要影响因素,也不便于直接调整,这时可以考虑采用误差补偿措施。从提高加工精度考虑,在现有工艺系统条件下,误差补偿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误差补偿的常用措施有:在线测量与在线补偿、采用校正装置及其他补偿方法等。

3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采取合理工艺措施减少误差,提高精度,还可以通过融入高新技术,创新更多的新工艺新方法,形成先进制造技术,实现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及纳米加工,确保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5(4).

[2]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刘学杰,王进,田玉艳.机械加工原始误差分析与控制措施[J].环球市场,2014(11).

[4]朱冬伟.机械加工误差的综合分析与评判[J].环球市场,2018(8).

[5]李笑梅,万腾,梁佳慧.机械加工误差产生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