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5:56:35

综合教育

综合教育范文篇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人口老龄化、人口城镇化和相对的健康知识缺乏,使得开展基层糖尿病教育和干预显得非常重要,探索与当地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糖尿病教育方式和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开展糖尿病患者教育和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接受嵊州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患者课程教育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是当地长住居民,符合1999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参加两次调查的糖尿病人群为同一人群,被调查者占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的人数分别为86.36%、85.10%。教育前后文化程度:文盲6.58%和6.25%,小学48.68%和47.50%,中学36.84%和36.25%,大专以上7.89%和10.00%。所纳入的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生活自理,并能到约定的地点参加教育活动。

1.2方法

1.2.1教育方法①开展糖尿病教育课程,包括糖尿病概论、运动、饮食、口服药治疗、胰岛素治疗、自我管理、并发症治疗、护理等,结合每一次讲课内容分发相关资料。②集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由糖尿病专科医生、专业护士和营养师进行,每月一次集中讲课,采用多媒体演讲,讲课前就某一个问题与患者相互交流,课后进行讨论、提问,邀请血糖控制好的患者讲述心得。讲课深入浅出,增加医患接触和沟通,着重强调治不达标的危害[1]。③为提高患者的主动性,练习自己测末梢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末梢血糖测定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稳步倍加型血糖仪,提供多种胰岛素注射装置,通过实地操作消除对注射胰岛素的恐惧情绪。④充分利用院内各宣传阵地,为参加糖尿病课程教育的患者提供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有宣传橱窗、板报、宣传画等,图文并茂,分布在示教室、门诊楼和病房走廊等[2]。

1.2.2调查方法采用书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参考糖尿病教育评价标准[3],相同问卷分别在2007年11月和2008年11月调查,包括糖尿病的一般知识、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低血糖等内容,问卷采用数字填写和对错选择,对部分书写有困难的患者由在场的医生和护士帮助完成。所有参加调查的患者测定空腹血糖,在调查前后一周内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以糖化血红蛋白<7%为达标标准。依从性调查是询问是否能按照医嘱服药和按医嘱进行血糖等方面的监测,而漏服药指每周至少一次以上忘记按时服降血糖和相关药物。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前后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人分布及血糖变化全部参加糖尿病患者教育课程的患者均知晓自己有糖尿病,治疗率为100%。病人分布及血糖变化见表1。

由表1所见,空腹血糖在教育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达标控制率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P>0.05)。

2.2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2。

由表2所见,教育后低血糖反应例数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05)。懂得什么是低血糖和如何处理低血糖的人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5),使用胰岛素和知晓胰岛素使用方法的比例也明显增加(χ2分别=3.57、5.06,P<0.05),而服药的依从性虽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P>0.05),同样漏服降糖药比例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和自我护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4],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该病的防治。

本次研究发现,受教育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而病程无明显差异,女性可能更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尽管有年轻患者参加,仍以中老年为主,在职人员可能因工作等种种因素无法参与,提醒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在职人员身上,以积极的态度控制血糖等高危因子。城镇人群以中小学文化水平占多数,文盲和大专以上文化的人数较少,应针对这一特征进行个别咨询和交流,进行有针对意义的个别教育可望提高效果。

参加糖尿病教育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较低,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的人数增加,相对控制率较高,提示教育是治疗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受教育后血糖控制好转,但漏服药率和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还应寻找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糖尿病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使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机率相对减少,治疗费用相对减少。有研究发现经过糖尿病患者教育餐后血糖下降更为明显,糖化血红蛋白也明显下降,而治疗费用未见增加[5]。

通过参加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增加,多数人懂得低血糖症状和处理。早期的自我诊断和自我处理可显著减少严重的、致死性低血糖的发生。虽然低血糖的发生次数有所上升,可能是通过教育更期望血糖达标和使用胰岛素比例增加相关,但由于掌握了对低血糖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均未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近年医院收住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和严重低血糖昏迷患者中,无一例接受过糖尿病教育,也说明了糖尿病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前在糖尿病患者间存在两种误解:应用胰岛素后就会终身依赖和胰岛素仅是终末期使用,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通过教育,基本消除了这些误解,更多的患者愿意使用胰岛素。

本次研究课程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形式多样,但并不能针对每一个体,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糖尿病的病程、类型、用药适应性不同,导致糖尿病教育必须找到适合本地的方式方法,涉及内容应更加广泛,包括语言、保健、心理、生活方式等。今后如能结合个体和强化教育,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85.

2董志春,孙春萍,应秋霞,等.县(市)级医院开展糖尿病患者知识教育的体会[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574-575.

3李冬梅,李春霞,杨捷,等.糖尿病教育评价标准初探[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4):289-290.

综合教育范文篇2

20*年度(以下统计数据为到20*年12月20日为止),全镇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204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起。发生各类治安案件247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0起。打击、处理各种违法、犯罪人员5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人。

全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17起。受理和调处各类民事纠纷617起,调解617起,调解成功592起。其中,基层调解委员会调处纠纷44起,由镇司法所、调解委员会、综治工作中心调处31起,由派出所调处431起,工办调处55起,城建土管调处56起。另外,引导当事人进行诉讼矛盾纠纷13起。

本镇受理各类群众来信来访76件,其中,县及县以上机关转办18件,本镇受理58件,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办理完毕。

全镇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起,无死亡事故发生,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人,直接经济损失15.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4.46万元。

我镇发生在本镇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7起,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置和解决,防止了事件的激化和转化,未造成更大范围、更大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从目前情况分析,影响我镇社会稳定、易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企业和单位安全生产事故、企业违法支付职工工资、征地补偿政策处理的善后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因变更经营引发的纠纷、环境污染、食品和饮食卫生安全、突发性重大交通事故和其他重大事件,等等。

二、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镇党委、镇政府领导对平安建设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定期和不定期地研究分析平安建设各项工作(1)针对以往几年来的平安建设工作情况,为使我镇的平安建设工作在面和深度上都较往年有所突破,在镇党代会和镇人代会上,将深化“平安*”、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列入了今年镇党委、镇政府的工作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2)在每月一次的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上,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是一项必研究分析的议程,听取分管领导对当前治安情况的汇报,分析研究,作出安排。(3)在出现突发性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时,镇党委、镇政府每次都召开会议,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求处置和应对措施、协调有关职能组织落实责任,及时有效控制事件的激化和转化,妥善处理,使事态得以有效控制和平息。(4)镇建设“平安*”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了镇建设“平安*”领导小组成员、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和镇建设“平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认真总结回顾2006年平安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在去年平安建设过程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分别以党委文件转发了上述两个工作要点和工作意见。(3)镇党委、镇政府在办公用房和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落实了镇综治工作中心的独立办公场所,使办公场所的面积从原来的不到7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近150平方米,并对镇综治工作中心进行了必要的人员调整、办公场所的整修,为镇综治工作中心协调全镇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办公条件。

(二)强化责任,完善制度,全面落实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活动和工作,并不是综治一家的工作,涉及全镇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全镇的各个基层组织和单位,因而,实施平安建设的责任制度尤为重要。(1)从平安建设活动和工作的开展需要,对以往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以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2)结合平安建设活动的推进,由镇党委、镇政府与本镇的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62个单位及组织签订了新一轮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禁毒工作责任书和创建“无邪教村”工作责任书,以落实责任,推进全镇的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3)镇平安办、镇综治办、镇综治工作中心、派出所、镇司法所、镇安委会等职能组织全面制定和完善对上述各项责任制实施、考核、奖惩的细则和办法,量化工作指标,真正落实镇党委、镇政府关于平安建设的工作要求。

(三)加大督查力度,创新工作措施和工作机制。为全面、有效地指导和督促各职能组织和基层组织围绕镇党委、镇政府关于开展“平安*”的要求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全镇平安建设工作平衡、协调、有序、有效地进行,镇平安办在去年各项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完善了指导和监督措施,及时有效地指导和督促基层组织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效地增强了职能组织和基层组织、单位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有效地加大了工作指导、指示力度,也有效地加大了平安办对基层组织、单位落实工作要求的情况掌握程度。

在组织开展的“天网”行动中,重点是查处和打击破坏“三电”设施的各类犯罪违法行为,同时,为预防此类现象的重复性发生,镇派出所会同所涉及的单位开展了防范性措施的落实,如,给马达(电动机)穿“外衣”、邻里守望活动等。为进一步强化长效机制的建立,镇综治委、派出所已经与有关的村落实凭借移动和电信的平台,建立信息预警预报和与全镇网络的联接问题,及时监控一定范围内的各类盗窃“三电”设施案件的发生。

加强社会巡防队伍和组织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的社会监控面,防范各类可控性案件的发生,及时化解处理一些突发性矛盾纠纷。现在,根据县统一要求的镇治安巡防中队的人员招聘工作已经全部落实,各村也落实了10人以上的巡防队伍,定期开展夜巡活动,同时于今年5月份成立了*工业园区巡逻队,由园区内企业出资,落实专职人员,定期开展巡逻活动,使园区内刑事案件数发案数同比下降50%,治安案件数下降31%,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加强对农村道路安全的管理,根据县有关部门的统一要求,镇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组建了镇农村道路安全管理工作站,抽调人员,落实经费,开展工作和活动。

(四)健全各类预警机制,强化预防性措施,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事故隐患。从往年的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的工作经验教训出发,我们觉得:在整个平安建设过程中,各类矛盾纠纷和事故实际发生后的控制、化解工作也十分重要,但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事故的预警机制的完备、各种预防性措施的落实,要比等到矛盾纠纷实际发生后的“救火”行动重要得多。因此,今年以来,我们注重了“事前”预警机制的建设,控制矛盾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率,强化预防性措施的落实到位。如在各级“两会”期间,我们加大了对各种矛盾纠纷、集体性事件(特别是集体性上访事件等)事前预警、事前控制、事前化解的力度,有效地预防了各类事件的发生。又如,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镇安委会加大了对辖区内各责任单位的安全检查力度,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比如,充分地发挥平安建设各涉及领导和条线及基层各调解、治保、信息员队伍的作用,定期排查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掌握辖区内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地段规律和重点,强化“属地”责任,有效组织化解。再如在今年8月份发生楼福制衣有限公司法人逃逸案后,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抽调成员,成立了三个工作组,利用半个多月时间,对全镇所属企业的劳资情况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10月12日,全镇召开了企业职工欠薪预警处置工作大会,制订了工作预案,以使在发生类似情况后,能迅速及时地解决问题。镇司法所组织业务培训,落实责任,有效地提高了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干部处理民间纠纷和重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综合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德育;智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教学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等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体育教学还有助于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方法。

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决定着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身心健康则是人们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是学生及一部分成人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身心健康既是个人的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条件,又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所必须的。身体好并有相应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做一名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同志历来重视学校体育,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精辟地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科学的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辨证关系。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养成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1.1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不仅仅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将来更好的完成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积极锻炼身体就是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练好身体在于建设国家、保卫祖国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2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教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树立群体意识,进行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二、体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体育为智力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以保证大脑的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灵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等,能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1提高大脑的功能。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思维器官,即脑或脑中枢。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强弱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通过经常的身体锻炼能使大脑发育健全,增强和提高脑的功能。

2.2提高人的反应速度。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这些器官都要通过脑中枢,然后又通过脑中枢指挥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动作的效应。体育的这些活动既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反应速度。

2.3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体育活动中,需要观察和高度的注意,并且要记住动作的顺序,连接和组合,观察和掌握器械,特别是集体项目比赛中要在瞬间变化的动态里采取应变措施,并注意观察人与物体的移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对抗与适应等活动,这就能够使学生认识事物,培养时空观念,许多自然要领都是通过体育活动认识或加深的。

2.4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体育既是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又是进行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其中包括生理、心理、运动力学、生物力学、解剖学、比赛技术和战术等等。这些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基础常识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这些知识就是智育的组成部分。大家必须改变一种观点,不仅仅把体育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肢体活动。体育属文化范畴。同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是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公务员之家

综合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综合化设计教育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急剧发展变迁,工业设计的内涵、对象及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对设计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局面,世界各国设计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设计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设计仍是一门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尽管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但工业设计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备。如何使我们的人材培养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以应付进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我国设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世纪之交,国内不少设计院系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改革中,都体现出了一种共识,即必须将工业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走向综合既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

一、综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设计历史发展的进程经历了从综合——分化——再综合的三个阶段。在手工艺设计阶段,设计者常常是设计、生产乃至销售三位一体,并且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因而产生了许多设计巨匠,工业革命后的劳动分工使设计师成了相对独立的职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又再度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正如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所指出的,20世纪50年代是生产的年代,60年代是研发的年代,7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年代,80年代是金融的年代,而90年代则是综合的年代。

工业设计的综合性趋势是全方位的。首先,工业设计的内涵决定了自身的综合性。工业设计涉及到相当广泛的学科领域,有社会的、也有文化的和技术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设计的文化背景有相当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还必须把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AID-CAE-CAM的技术平台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了设计技术走向综合,并使工业设计本身日益高科技化。

第二,工业设计学科有了更加广泛的外延,随着人类由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范畴大大扩展了,由先前主要服务于工业企业扩大到社会各界,由产品设计等硬件设计扩展到了企业策划等软件设计。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新媒体设计、界面设计成为工业设计的新领域。

第三,设计管理的兴起要求设计师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必须有与各方面专家进行交流、协作的技巧和知识背景,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设计能在企业中发挥更重要、更全面的作用。

第四,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对工业设计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

正是意识到了在今天多样化的环境之中,不可能仅凭某一个专业领域来满足社会需求,不少设计公司采取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策略,将所有设计领域融会贯通以应付当代面临的各种问题,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设计服务。无论是日本的GK设计公司还是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都十分强调传统上各自独立的学科相互渗透,以创造最具综合性的成果。今天,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个的产品,正成为工业设计的主要目标。这种动向显然对设计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正如设计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设计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现代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及建筑教育。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是包豪斯,但其工艺美术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很明显,推崇师傅带徒弟,从干中学。学生(徒弟?)在车间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体系化,出现了将原本有机联系的整体割裂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和课程的趋势,并越来越细化。20世纪50年代全盘学习苏联,建立了以专业为基础的教学体制,专业划分过细,专业之间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一点在工科院校表现尤盛。不少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沿袭了工科专业教学的所谓体系教育,为了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略了设计学科综合性的特色。典型的设计教育模式是所谓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在这三大块中又划分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设置会有所改变,但每门课之间仍是相互独立的。从每门课自身的角度来看,自成体系当然便于课程的完整性。但这种完整性又是以割裂设计学科的有机综合性为代价的。如果工业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我们教学体制不仅将它切成了片,还切成了丝,然后靠学生再将其还原成有机整体,而这是极为困难的。在工业设计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某些学生几乎每门课都是优秀的,但却做不出好的设计来。这就是缺乏综合性设计训练带来的后果。今天的设计创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的。

一些工科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师分别来自艺术类和工程类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设置了若干艺术类与工程类的课程。由于课程间缺乏衔接,教师缺乏交流,导致了一种机械性的课程相加,结果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而设计学科却无法形成。实际上,没有综合性的设计实践,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设计师的。在强调文理渗透,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依然希望仅仅增加相应的交叉性课程来达到目的是很难的,必须从教学的体制、结构改革着手,探索更加综合的教育之路,这正是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走向综合性的设计教育

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系列化设计课题并不是面向设计对象的课题,而是面向设计的程序及方法论的课题,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着重设计过程的连续与完整,尤其是中国学生所缺乏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术设计、市场推广等。这样的探索在国内已经开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新教学计划提出了“课程环”的构想,即在二年级以后的每个学期形成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应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初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这样的体系试图把先前自成一体的课程有机地融合在数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之中,进而建立起以设计为中心的大系统。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着眼于未来的设计师设计一种教育,为学生开设了“综合学习”课,把多个设计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2001年教学计划突出了贯穿大学四年的设计主线,设计课题由浅入深,每个学期分别以设计初步、基础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开发与设计、系统设计、专题竞赛设计为核心,配合相应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并在每个学期末安排一个综合设计周,使学生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及能力有机地综合为一体。

上述设计教学的改革表明了设计教育从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的趋势。

综合化的设计教育除了教学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课题为中心的设计教育意味着教师由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指导设计课题,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设计教育的要求。工业设计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也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的综合与理解能力,并能了解和把握国际上学术发展的前沿与动向。

正如工业设计本身是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一样,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国外设计院校的一些做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1、导师制或工作室制。这种源于西方美术教学的体制在我国艺术专业由来已久,但在设计专业,特别是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中却非常罕见。这种教学体制的优势在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的方式是以课题为中心,辅以相关的讲座。笔者学习过的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大都采用种方式。

2、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即采用此种方式。

综合教育范文篇5

九五期间,我校在“教必务实,学必求是,言必达理,行必规范”的校训和“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教科研”的办学策略导行下,启动实施了以“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为目标的“金钥匙工程”,拉开了以校本科研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的序幕,开展了以科研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学校品牌的实践创新,使学校纳入“科研兴校,科研强教”的发展之路。

学校依托著名教育家吕型伟领衔的教育部重点项目《二十一世纪中小幼教育现代化研究》,确立了学校《综合性专题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于1998年开始,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发展形势背景下,以学生熟悉的、与社会生活贴近的题材入手,开展了以“衣、食、住、行和环境”为载体,融各育各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专题活动,为师生创设了“社会调查、教学渗透和活动展示”三板块实践平台,开始了初中学校“综合教育范式”的构建和探索。这一项以“发展学生综合性学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为主旨的综合性专题活动历经五年,阶段性成果硕果累累,学校的教改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投入的热情空前高涨,主体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激发,使东方校园呈现了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初显端倪,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跨入新世纪大门的东方中学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在综合性专题活动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积极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为契机,将综合性专题活动与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实施融合贯通,着力进行学校综合课程的建设,使综合性专题活动纳入课程化轨道,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了学校综合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实践层面,着力于学校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由各备课组、学科组及教师个人自行开发学科类、艺体类、社会生活类拓展型校本课程35门,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小课题130余个,每学期常规安排兴趣小组20余个,开设兴趣讲座12课时,学生文艺文学社团4个,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方中学特点的综合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丰盛的课程“大餐”,构筑师生生命表达、才华展示的大舞台。在理论层面,学校实现了教育科研主课题的延拓和转换,积极参与了由顾泠源、吕达领衔的教育部“十五”重点项目《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的研究》,确定了我校子课题《素质教育视野中课程校本统整的研究》,在学校主课题统领下,全校各教研组开展了课程校本统整的实践探索。80%的教师投入到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开设了数以百计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精品示范课,多次在区层面进行了展示辐射。综合教育特色活动的版面展示千姿百态、绚丽夺目,成为东方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校本课程与基础型课程实现镶嵌和统整,构建各育各科相容并蓄的综合教育课程框架,逐步将实践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校本性课程资源,创设知识转型中课程校本统整的范型,使学校综合教育办学特色,在统整中不断创新、优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确立特色学校创建目标

以综合教育特色建设为主题,先后制定多项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如97年制定《东方中学改革发展补充意见(1997—2001)》,98年制定的《课题性综合活动对促进初中学生主动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实践和研究》实施计划,2001年制定《东方中学三年办学规划(2001—2004)》,2002年制定《夯实基础求发展,创建特色求品牌——东方中学“十五”发展计划(2001—2006)》,2004年制定《东方中学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2005年制定《优化内涵要素,构建绿色教育——东方中学“十一五”发展计划(2006—2010)。这些发展计划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鲜明地提出了创建学校特色的目标和措施。在每个学年度工作计划中都明确提出实施方案的阶段性任务和具体要求。

2、理念导行,专家引领

学校从98年至今先后聘请教育专家吕型伟、顾泠源、郭景阳、徐方瞿、顾传忠、梅仲生、金钟鸣、吴圣苓等来校讲学指导,外请名师黄静华、刘京海及本区施家琦、郑少鸣、吴甫光、查舜明等来校传经送宝,聘请郭德峰为学校教育科研顾问。专家名师的指点引领,为我校创建特色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

3、开展综合教育办学特色专题的校本培训

从98年起,每学期全校集中培训一次(约2课时),带教后备干部、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和实践操作(约20课时),由学校主要领导鲍凯歌校长、周静漪书记、贾放副校长主讲,开设了《中学生综合性学力的培养途径》、《开展综合性活动,培养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专题活动课程的构建与思考》、《综合性专题活动的教育功能》、《综合性专题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办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等专题科目,使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形成了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十五期间,由鲍凯歌校长和程玲玲书记亲自主持的“探究型、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为专题的培训每学期1—2次,使学校特色创建保持强劲势头,在传承中不断优化发展。

4、综合教育特色的展示和辐射

1998年—2001年学校的综合性专题活动实践成果展示,在区层面每学年举办一次,共接待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约500多人;2002年—2005年学校以拓展型、探究型综合课程为主题,成果展示或经验交流,在区层面举办三次;由教育局主办,我校承办的推进二期课改现场会三次。这些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为我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改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在我区教育界及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初步达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争创效果显著,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社区、师生、家长认可”的目标。

5、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

学校在办学特色创建过程中,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在相关报刊或专著中发表文章十几篇,在学校建校十周年之际,由学校自己出资出版《探索新世纪的综合教育》等汇编集四本,提升了学校综合教育范式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品质。

6、师生主体在综合教育特色创建过程中得到发展

学校综合教育特色创建,全体师生既是生力军又是发展主体。在八年综合教育的创建历程中,学生品行和学业有了长足进步,大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多元智能得到开发,综合性学力得到发展,一大批个性特长鲜明,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后续发展势头良好。广大教师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教育智慧被激活,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在开展综合性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中闪烁出可圈可点的亮色: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动人场景,颇具特色的育人文化,别开生面的班级管理,标新立异的活动形式,精彩纷呈的课程载体……充斥着东方校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可谓:特色教育培育了特色学生,特色建设造就了特色教师。

7、特色建设的校本管理

我们将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管理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开创初就成立了由鲍凯歌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和综合教育特色建设的核心小组。十五期间领导小组又增添了若干名青年干部和骨干教师,建立并不断完善领导管理机制。负责规划目标的确定和每一阶段行动计划的拟定,承担并履行宣传发动、计划实施、检查反馈、校本培训和总结评价等职责,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使经费、人员、外交联络、设施场所得到保证。

8、将特色建设融入“三个争创”活动之中

学校十五期间提出了争创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的“三个争创”目标。特色学校建设是三个争创目标的重要方面,我们将办学特色的创建活动融合到三争创活动之中,丰富了三个争创的内涵,同时也为特色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内驱力,使两者相辅而成、相得益彰。

9、与创造教育基地建设相整合

我校于2001学年被批准为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下属的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校。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开展创造教育的宣传和实践研讨,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逐步形成实施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形成创造型人格奠定基础。其宗旨与我校综合教育特色建设目标不谋而合。于是我校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活动设计、新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凸现综合性、创新性两方面因素,在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进行两种思维方式训练,注重学生综合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使综合教育和创造教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的两翼,并发挥各自的功能。2004年学校被评为“创造教育先进实验基地”,丰富和提升了我校素质教育办学特色的内涵,使综合教育特色增添了“创造”光环。

综合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策略

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对专业教育内涵的丰富,同时也是体现现代社会教育工作综合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从钢琴音乐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作为艺术类的教育教学内容,其所需要的素材和资源在丰富性上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另外,从思想和文化的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抓好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两方面工作,才能确保茶文化在钢琴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1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融合价值

1.1丰富钢琴音乐教育的素材

钢琴音乐教学的开展所需要涵盖的内容有非常高的丰富性要求,对于教师来说,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通过搜寻多样化的素材为钢琴音乐教学的开展提供服务。只有在丰富的素材支撑下,钢琴音乐教学的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主观需求,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茶文化作为文化维度的素材和内容,其与钢琴音乐的教学融合也具有一定的适宜性。作为一门具有艺术特征的专业教育内容,钢琴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的严谨性,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做好思想上的引导和渗透。教师在开展钢琴音乐教育时,应当积极从实际出发,可通过引入较为经典的传统文化,为钢琴音乐教学素材的丰富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钢琴音乐中融合茶文化后,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名言或诗词就可以成为钢琴音乐教育中的一种具有灵活性和文化内涵的素材。教师可结合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和思想引导需求,融入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内容,将其直接作为引导素材进行应用,通过讲解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对相关的钢琴音乐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起到辅助素材进而促进钢琴音乐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1.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要求下提出了更高水平层次的要求。钢琴教学在具体的落实开展中所包含的内容也具有典型的丰富性,通过钢琴音乐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路径。而茶文化的融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领域的融合,本身对于学生的文化储备丰富和文化素养提升就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学生,其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的培养与提升是学习中应当重视的一项重点内容。当钢琴音乐教育中融合了茶文化的部分内容,意味着传统的钢琴音乐教育中融入了一部分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同时,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其与钢琴音乐教育实现融合也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文化内涵和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艺术气质,提升学生对钢琴音乐学习价值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1.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和发扬是促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普及和传播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将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融合,从学生的维度出发也是激发其带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重视文化维度的传播和渗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目标,通过融合教学的开展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目标。从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落实角度上来讲,传统文化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系统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强调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品质。钢琴音乐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促使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有了更加丰富的空间和平台,为学生接触和学习茶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接触并学习到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利于其通过学习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认识到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价值,从而逐步承担起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2钢琴音乐教育与和传统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分析不足,融合切入点缺乏适宜性

教师本身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对于相关的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只有教师首先对融合教学的开展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思路,进一步的教学工作的落实开展才能切实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于茶文化本身的认知和了解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融合属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开展融合教学的实际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茶文化的研究分析积极性以及所应用的研究分析方法也存在缺乏适宜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茶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茶道方面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的。这会使教师感受到茶文化本身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联系紧密性不足。另外,由于教师对茶文化的了解停留在了文字和概念的层面,其在寻找融合切入点时也就存在切入点寻找缺乏适宜性的问题。这都会影响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的有效性。即使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理论知识或文字内容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部分茶文化的内涵和相关内容,但从学生的主观学习感受上来讲,学生并不能直接从教学过程中明确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受到直接的影响。

2.2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和丰富性

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应用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样是非常突出的。不同类型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本身也符合钢琴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只有结合不同的内容学习其重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应用,才能最终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基于融合教学形式的新颖性,在具体将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实现融合时,也存在融合的方式方法上缺乏适宜性和丰富性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直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将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的内容实现融合,或者选取一些具有一定联系的茶道文化内涵与钢琴音乐艺术作品,将其通过对比或联系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并不注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与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这会影响融合教学的实际开展效果,也无法促使学生体会到融合教学的优势和作用,两者融合教学的价值体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3基于融合教学的实践力度存在不足

融合教学背景下的实践不仅包括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过程,更包括了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或演奏会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学校方面客观条件和课时安排等因素的限制,钢琴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组织力度存在不足,且实践教学中对于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主题的强调力度也存在不足,这不仅会影响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观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状态,也不利于在实践活动的熏陶和影响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钢琴演奏能力水平。

3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的科学路径

3.1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为融合教学打好基础

作为从事钢琴音乐教育的教师,其自身首先就应当确保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从事艺术类的专业教育,不仅要重视面向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自身出发提升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为钢琴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另外,为了给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教师还应当针对茶文化本身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结合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寻找能够与钢琴音乐教育实现融合的教育教学素材和内容,确保融合教学在实际开展中能够顺利进行。例如,茶道中,煎茶、泡茶的工序都需要人们用平静的气韵和气息完成整个工艺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从钢琴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在基础的钢琴音乐教学阶段,整个过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且练习的过程中也容易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重视依托茶文化的思想和状态,引导学生在遇到学习苦难时保持平静的心态,发扬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为取得更好的基础阶段钢琴教学效果提供帮助。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学习一些茶道工艺流程的操作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匹配演示的方式促使学生感受到茶道中倡导的淡定从容的心态,使其在钢琴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3.2应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确定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

融合教学的开展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进具有先进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匹配性的教学工具,也需要同步进行应用。作为教师,应当结合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融合的切入点找到科学的教育教学引导方式,并且积极引入一些多媒体工具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平台与系统,为提升融合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供帮助。例如,在一部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鉴赏课上,教师就可以融入微课视频或音乐作品背景纪录片等方式,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引入这些素材和资源帮助学生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创作背景。例如,《彩云追月》就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著名钢琴曲。教师在将这部分课程教学与茶文化进行融合时,可通过茶道背景音乐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茶室中,这类钢琴音乐作品可作为背景音乐融入,从而提高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西洋乐器的演奏进行体现,这也是体现茶文化与钢琴音乐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的创新教学模式包括微课视频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另外,纪录片以及相关素材的引入也是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3.3提高教学实践力度,为融合教学深度的提升提供支持

融合教学的深度提升主要是指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观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或茶道模拟演示馆,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茶文化本身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传播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钢琴比赛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的钢琴学习搭建实践平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以传统文化宣传和发扬为主题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在选择钢琴曲进行演奏时,应当选取一些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的钢琴曲目,依托西洋乐器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维度的宣传和教育。例如,茶文化中强调的沉静自然的心态和精神,就可以成为学生表演钢琴音乐作品时所依托的切入点,以一种镇定自若的态度完成钢琴演奏,也是学生钢琴音乐素养的一种体现。

4结语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钢琴音乐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宣传和发扬的核心要求,也是对钢琴音乐教育内涵的有效丰富。教师应当结合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要点,找到其与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的科学切入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具有创新性的思路为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科灵.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研究——评《钢琴音乐教育新评说》[J].高教探索,2020(02):136.

[2]章荔怩.音乐教育中钢琴课程理念的建构与创新——评《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150.

[3]王芳.钢琴教学理念与技术训练方法——评《现代钢琴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113.

[4]白云.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视角的钢琴教学实践与运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61-62.

[5]丁菲菲.新时代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的思考——基于三百年钢琴教育发展演变的启示[J].中国音乐,2019(02):154-160.

[6]杨煦熔.高校现代钢琴教学方法发展探析——评《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03):86-86.

[7]孟爽,万书亮.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教学实效的达成——评《中国艺术歌曲选(1996-2003)(上下册)》[J].中国教育学刊,2019(04):147.

综合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财会类专业;线上线下教学;教学模式

一、概述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高职院校的财会知识以及实践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教学。一方面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中教师把以前录制好的视频进行播放,这种情况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通过线上教学来更好的让学生夯实基础理论以及其他方面的技能。另外,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设置线下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来解决线上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线上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线下教学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之间交流以及师生之间交流的需求,能够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升,避免线上教学的不足。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够充分地打破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限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线上教学来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了解一些理论情况,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可以多听两遍,这样来实现理论基础的夯实,同时通过线下教学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交流需求,让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相对比较被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差,高职学校在财会类专业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在网上进行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地提升教学的综合效果,这对更好地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高职院校在财会类专业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不合理

高职院校针对财会类专业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应院校改革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例如在理论的学习阶段,部分高职院校针对财会类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网络化教学,但是最终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于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听取相关的课程。部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的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线下进行互动和考核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越来越大。另外,由于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相对比较难,因此很多专业性的财务理论学生并不感兴趣。线上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因此导致学生最终学习效果差。在进行线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反映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及时地进行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在财会类专业中应用线上线下综混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对专业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技术有充分的了解。教师需要自己制作PPT以及动画影像来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线上教学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线上线下综合应用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是对如何制作PPT以及相关的影像动画等内容不是很了解,教师更加倾向于线下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很多高职院校聘请了技术方面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对于教学工作不是很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缺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的经验,导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是很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针对财会类的课程进行了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但是没有建立与之相关的教学评价机制,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逃课现象,老师对网上教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随意性比较强,网上教学依然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进行传授。这种情况下导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下,很多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更好的讲授,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在高职院校中没有针对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不注重线上课程,学生也不积极地进行学习,导致整体的教学工作无法进行全面的开展。

四、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在财会类专业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应用效果

(一)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职院校在针对财会类专业开展线上线下统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其应用效果。首先在网络平台中应该更加丰富教学形式,不能单纯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自主性好的学生进行强化的理论教学,针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需要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教师可通过动画以及影像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操作方面的内容积极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视频影像的方式,针对财务类工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教学。针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以及真实的发票和应收票据的具体形式进行更好地展示,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工作中的相关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线上线下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在对财会类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线上教学的方式。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线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进行更好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保障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线上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激励教师开拓更多新颖的网上课堂,这样才能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环境下,保证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被接受和应用。

(二)全面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地提升教师的水平和素养。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针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更规范的培训,针对如何制作PPT以及小视频等相关内容进行持续化的培训,要求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必须积极地学习相关内容,与时俱进,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需要聘请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进行讲解,实现技术与专业的全面融合。其次,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员工学习新技能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为线上线下综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吸收社会中的优秀人才,通过优秀的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在财会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中的进度,通过优秀人才更好地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对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明确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定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这样才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规划,全面地提升教学质量。另外,通过绩效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及时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升教育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教师高职院校也需要构建相关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和可接受性都要进行绩效考核,通过绩效考核来监管教师的日常工作。

五、结语

总之我们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基本情况的了解,发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重视,对目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为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内部基础,同时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财会类专业人才。教育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对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必须要积极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提升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综合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红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6(7):17-18.

[2]熊素娟.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6(6):20-21.

综合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整合教育思想;美术教学;运用策略;概念;价值

整合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应用整合教育思想,能够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幼儿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本文着重研究整合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整合教育的概念

整合教育就是把幼儿园中的不同课程和要素进行有效融合,把这些课程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课程。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的全面发展能力和水平。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并且能够依据计划积极地学习。因此,整合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价值已经被家长和教师逐渐认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整合课程教学,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幼儿园中进行整合教育,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依据,并且幼儿教育要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应该更加关注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并反映幼儿发展的整体情况。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整合教学的价值

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用整合教学,能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幼儿教学的效率,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没有关注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和水平,没有关注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教育,抑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关注美术的技能传授,忽视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导致幼儿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整合教学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使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运用整合教学,也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培养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运用整合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整合教育思想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从家庭出发培养兴趣。很多幼儿家长往往过分关注幼儿的英语和识字学习能力,忽视了幼儿美术学习。幼儿和家长之间存在情感上的沟通缺陷,进而忽略了幼儿美术情感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可以关注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并且要求幼儿把作品带回家给家长看。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些家庭手工作业,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还能够加强幼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感情。另外,幼儿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作品展览,邀请家长参观,并且让幼儿向家长讲述作品制作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的想法。(2)从大自然出发培养兴趣。大自然往往能够给美术创作带来独特的素材,并能够激发人们创造的灵感。因此,想要把整合教育思想体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就要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体会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不仅能够让幼儿亲身体会美术作品的魅力,还能够让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创作对象,使创作内容更具生命力和活力。比如,春天时教师就可以带幼儿到花园中让学生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夏天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河边写生,感受清风的吹拂,体会自然的和谐;秋天时教师可以去硕果累累的果园,让幼儿体会劳动的魅力,体会收获的欣喜;冬天时教师可以带幼儿观察雪景,为美术创作提供灵感。因此,从大自然出发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体现了整合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美术作品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独特的创造力源于幼儿的想象力,想要提升作品的魅力就应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发幼儿想象力:第一,把开发幼儿创作的想象力作为教师的主要目标。第二,科学合理选择开发幼儿想象力的教学活动。第三,运用合理的手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第四,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创作作品进行合理评价。比如,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卡通形象。而幼儿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看的动画进行创作,创作出的作品不仅和电视上的动画存在相似之处,还会带着幼儿自身的绘画特色。这样不仅提升了幼儿创作的水平,还能加强幼儿的创作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合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还能够提升幼儿美术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家庭和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发挥整合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灵敏.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谈创新教育思想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

[2]陆卫萍.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6).

综合教育范文篇9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通化,艺术设计教育快速增长。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改革。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亲自动手操作,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工作阶段,学生与企业进行交流,完成方案的拟定、修改、设计、采纳的整个过程,并且可以在设计失败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新鲜的创意,还可以为企业招聘到适合的人才。

二、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

1.开放的课堂

工学结合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不同,其主张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到实际社会中去实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开放的课堂是前提。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必然要接受改革。开放的课堂一方面要具备开放的教学环境,科学安排学生课程的教学场所,另一方面还要有开放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开放、创新。

2.网络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与时俱进的信息。信息化能够提供信息的高效流通,能够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有更多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艺术设计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策略

1.工作室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而学校与企业的联合中,企业通常会处于被动的状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的与企业取得联系,可以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以工作室为主线,引进企业,构建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工作室期间,要与企业紧密合作,聘请有经济的设计师进行指导。建立由企业、院校、设计师、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积极听取企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建议。在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可以让学生在工作室中得到实质的工作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完善和优化校内实习基础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或者让学生工学交替,按学期进行轮换实训。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无政府主义,明确双方的职责。高职院校要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积极的管理。

2.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可以聘请相关专业领域中杰出的专家来担任艺术设计专业领导者,引进双师结构的骨干教师。培养专业的骨干教师,要求这些教师要承担一定的技术工作,同时规定出企业现场教学的期限,确保骨干教师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考察的机会,丰富和更新教师的知识,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在工作室制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可以很大程度的弥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不足,不过由于兼职教师自身工作、教学水平等诸多因素,兼职教师并无法代替高职艺术设计的全职专任教师。不过全任教师又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对工作室制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有,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双师型”的教师培养制度,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教师相互交流机制等等,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三、结语

综合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联合教学;创业教育;能力提升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创业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缩短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够以创业促进就业,提升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工作成效。但是,创业过程艰难,正值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过渡期,具有持续活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少之又少。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0%,我国大学生创业表现最佳的省份为浙江省,成功率不足5%,创业能力较国际水准有一定差距,很多创业项目随着毕业相继失败。

1影响大学生创业表现的团队因素

(1)人际交往壁垒现象明显,独木难成林。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试错的过程,需要不同类型的团队成员互相鼓励共同配合。很多大学生选择的创业伙伴也多来自于自己平时的交际圈,团队成员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相同背景成员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容易出现项目雷同、思路单一等问题,容易犯相似的错误而不自知,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经不起市场和竞争的考验。(2)创业周期现象明显,团队平均寿命有限。多数大学生创业项目存在不良的发展周期,即大一的萌芽期、大二的观望期、大三的尝试期和大四的衰退期。创业项目刚刚成型便面临毕业期间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意志力薄弱。加之大学生创业者缺乏社会经验,在决策时常会犯“想得多、做得少”的毛病。大学生创业团队平均存续寿命不足2年,极大程度上影响创业团队成长和创业成果养成。(3)看重短期的回报,忽略长远的规划。大学生创业者现有意识到创业应当作为职业选择之一,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难以将打磨相对科学合理的项目团队和运营模式作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重点。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各类优惠政策扶持,局限于学习之余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回报,满足于现状,不再进步和革新。

2联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和特征

2.1联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研究深入,跨学科、跨年级、跨地域教学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联合教学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为适应时展和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的变革,通过学科之间、年级之间以及地域之间的互助学习、共同培养,以产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实践模式。联合教学模式在艺术教学、戏剧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教育当下的改革要点。大学教育为便于知识体系的讲授和评估,通过划分不同课程,由具有专业性的任课老师教授完成。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效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便于考核教学成果。但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体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任何一个创业项目的构思和实现都需要基于专业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能力。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属于融合了多学科背景和多层次实践能力的通识教育。有研究表明,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是环环相扣,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按照其周期性,整个创业过程分为孕育期、尝试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完整经历每一个环节会大大降低创业项目的执行效率。必须打破课程间、学科间、年级间甚至是地域间的界限,通过联合教学加强融合,实现校内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缩短创业项目的成长周期,才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成果和更好的项目表现。2.2联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推广意义。(1)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注重综合能力提升。注重学习效果,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能力,让各学科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和时空限制,在基本知识和能力方面互通有无,不断循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较为丰富的常识体系和一技之长。(2)以能力整合为核心,注重学生自主管理和同伴教育。注重综合能力的整合,一方面是接触到多学科多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加强跨学科跨年级学生间的交流和融合。联合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知识和能力输出作为最终目的,从整合多方资源的角度实施创业教育。联合教学的这一特点,补充了目前学科教育相对割裂独立的不足,合理互通不同专业背景和性格特质的学生间的能力结构,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团队雏形,为创业实践奠定坚实基础。(3)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教学便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建立不同学科和年级学生间的沟通途径,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应对市场竞争。但仍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高效结识创业搭档。(4)以科学评价为标尺,建立反馈机制。评价标准要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理念,注重联合教学带来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学习实践成果。因材施教,加强分类发展,以各类人才都在创业教育中实现卓越为标尺。建立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实践教师的综合评价小组,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推向市场,解决存在的市场需求点。找到虚拟项目的实际价值是优化联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

3基于联合教学实践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1)跨年级融合,打造年龄梯队,提升团队专业素养和心智成熟度。跨年级开展创业教育,为不同年级间同学的结识和了解提供渠道,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交流,将创业课程在学生间进行“整合”,即安排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同一创业实践项目推动下,形成年龄梯队。一是跨年级开展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课堂互动互相学习;二是鼓励不同年级间班级间形成兄弟班级,共同组织班风建设和集体活动,增强平时互动;三是畅通专业互助渠道,鼓励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互相指导、请教答疑。(2)跨专业融合,鼓励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大学生创业团队常常会遇到成员专业背景单一、知识结构类似、思维局限性大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特征,围绕当前投资和创业热点,以项目实践为载体,建立自主学习小组,推动学生运用专业知识链接社会需求,把知识转变为价值。(3)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掌握交叉知识技能,打造自身优势。

结合“互联网+”思想,将传统学科与时展有机结合。如传统美术类艺术生特长为手绘。“互联网+”思维下的平面和三维动画软件技能的交叉技能背景更加迎合市场需求。除了常规的创业理论课之外,将各专业间的优劣势互补,形成专业能力互补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2]王晓芬,田菁.联合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6,37(5):130-132.

[3]丁如如.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表演混合本科班”联合教学研究报告(2002-2010)[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2):73-83.

[4]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