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7:22:27

综合建设

综合建设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围绕“美好环境、美好生活”战略构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机遇,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切实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协调性,进一步聚焦重点、突破难点、营造亮点、把握节点,改善市容环境,提升服务能力,保障城市运行,使的城市面貌发生焕然一新的大变化。加强城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在理念上要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市容市貌的改善和管理顽症的化解,使城市面貌有一个市民感觉得到的变样;更加注重民生的改善,解决一批市民反复诉求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更加注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确保城市安全有序的运行;更加注重常态长效管理,努力形成一套符合世界惯例、特色、实际和行业特性的长效管理制度。

二、总体目标

实现“五个明显”大变样:即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力争以一流的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会成功举办,朝着“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城市管理战略目标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管理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弘扬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突破,强化“屡整屡现”、“屡治屡犯”管理顽症的化解。整合行政资源,推进依法管理,积极探索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多种手段方式,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社会市民的满意度。

(二)坚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街道、镇积极性。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明确加强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各街道、镇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专业管理部门在基层的力量配置,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管理的投入。

(三)坚持有机整合管理资源。把治理城市管理顽症与改善民生、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城市文明等有机融合,并与各个专项治理有机结合,充分放大整治效应、提升管理效能。

(四)坚持放大数字化管理优势。运用专业队伍、962151热线、网上举报、视频监控等多种渠道加大发现力度,推进专业网格化建设,做实做强街道、镇管理,完善综合评价监督,努力健全“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数字化管理机制。

(五)坚持社会公众参与。坚持“管理出实效、市民得实惠”的价值取向,努力加强民生改善工作,切实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强化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对城市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丰富和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共创共建的良好局面。

四、工作范围

在全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组织开展加强市容环境建设工作,消除街面、立面、小区脏乱差现象,规范各类公共设施设置和管理服务运行秩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强化文明服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展示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形象。

按照市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城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的重点范围和重点区域为:

(一)一桥。主要是大桥(具体包含大桥引桥道路、上下匝道及两侧500米内区域)。

(二)二环二线。主要是内环、中环和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具体包括高架桥荫、高架两侧500米内区域和轨道交通所有地面站点及沿线两侧100米内区域)。

(三)三隧三点。主要是大连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隧道(具体包括隧道出入口、进出道路及沿线两侧100米内区域)和参观接待点、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点、旅游景点。

(四)四个区域。主要是五角场环岛地区、新江湾城地区、滨江开发建设地区、大连路总部研发地区。

五、市容市貌标准

(一)城市容貌的通用标准。整洁、有序、美观、安全。

(二)城市环境的基本风格。简约、实用、自然、协调。

(三)市容环境的整治标准。

1、五个“干净”。违法搭建拆干净,卫生死角扫干净,乱堆乱放清干净,乱贴乱画除干净,跨门设摊理干净。

2、五个“一新”。道路设施维护一新,车容车貌保洁一新,建筑立面洗刷一新,绿地花卉配置一新,景观灯光焕然一新。

3、五个“规范”。广告招牌规范,公共设施规范,车辆停放规范,标志标牌规范,运行服务规范。

(四)坚持统一规范和分类指导。对影响全市容貌的建筑立面色谱、户外广告和市政设施等,以及重点路段、重点地区、主要场所等范围,按照全市统一明确相应规范,其他的分类指导。

六、重点任务

重点实施市容市貌改观、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等“三大工程”,完成3个方面30项工作任务。

(一)市容市貌改观工程(15项)

针对市民群众反映强烈、与国际大都市不相称的市容市貌“脏乱差”问题,坚持顽症整治与景观美化、政府推动与公众参与、监管处罚与宣传教育相结合,通过制定市容环境建设系列规划,扎实推进市容环境专项整治,确保收到明显改观的成效。

1、清理户外广告和规范店招店牌

年底前,整治屋顶墙面广告182块,整治地面广告(包括依附公共设施广告)1742块,高炮10个,消除绿化带广告66块,清理调整户外广告1609块。2008年底前完成30%,年1月至6月再完成40%,年7月至12月再完成30%。基本达到市政设施内(除主要商业街外)无商业广告。按照市相关部门编制的全市广告阵地规划,建立公共阵地拍卖和公益广告管理制度。按照市相关部门制定的招牌设施管理办法和设置标准规范,完成城区主要道路、重点区域和会涉及道路周边2500块店招店牌整治任务。2008年底前完成30%,年1月至6月再完成40%,年7月至12月再完成30%。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区工商分局、区规划局、区建交委、区城管执法局、区经委等部门配合,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2、清洁建筑立面

对城区重要路段和重点地区周边高层旧住房及1996年前建造的高层旧住房共180万平方米进行综合整治,排除外立面安全隐患,增设空调外机承台板,调整材料和色彩构成,制订建筑立面管理标准规范。对城区重要路段和重要地区周边980万平方米建筑立面进行清洁。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负责,区市容局配合,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3、保洁中小道路和重点水域

消除城区范围内189条中小道路和高架道路上下匝道周边“脏乱差”现象,整治目标道路上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悬乱挂、乱堆乱摆等问题。加大道路清扫冲洗力度,规范设置废物箱3100只,控制道路二次扬尘。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创建示范道路12条。以截污纳管为重点,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区水环境基本达到景观水标准。完成大武川地区截污纳管工程。杨树浦港、吉浦河等4条河道33个排污口完成截流。二军大虬江开盖工程竣工。加大调水力度,前平均每年调水1亿立方米。河道保洁做到水清岸洁,实现全覆盖。区截污纳管率达到85%。保洁中小道路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水环境综合整治由区建交委牵头负责,区城管执法局配合,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4、综合整治架空线

以五角场副中心地区为重点,采取同步建设入地与专项整治入地相结合。完成31.2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整治,其中电力架空线入地20.1公里;信息架空线入地31.2公里。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负责。

5、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

通过市容环境责任区管理创建达标活动,2008年底完成四平、五角场等6个街道、镇的创建达标,前城区12个街道、镇和五角场环岛地区全部达标。巩固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沿街道路市容环境责任区达到道路整洁、门前有序、立面规范、垃圾分类的目标。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区城管执法局、区五管委办等部门配合,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6、规范车辆停放

编制车辆停放规划,整治现有各类脏乱差停放设施,利用临时工地开辟新的停车场所,增加道路停车点450处,路外公共停车场、库增加泊位900个,增加自行车泊位3000个。此项工作由区公安分局牵头负责,区市容局、区建交委等部门配合。

7、整治轨道交通沿线环境

对轨道交通8号线和10号线(段)沿线进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区建交委、区城管执法局配合。

8、整治市政道路和人行道

完成军工路越江隧道、闸殷路改建,两座下立交新建。完成区内城市道路车行道整治面积1492068平方米,区内城市道路人行道整治面积295007平方米。完成73条(段)非主干道“脏乱差”速改整治,2008年底完成24条,年底再完成49条。对人行道上各类设施和存留障碍物进行整治及平整补缺。加强掘路修复质量管理和日常养护维修。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牵头负责,区市容局、区绿化局等部门配合。

9、整治建筑渣土乱倒

建设工地规范装载率达到90%以上,保洁设备落实率达到100%。运输车辆达标率达到95%,车容车貌达标率达到90%。加强工地装运车辆的保洁和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建筑渣土管理,对军工路等4处建筑渣土偷乱倒易发路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和整治,推进建筑垃圾全程管理。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区公安分局、区建交委、区城管执法局等部门配合。

10、清洁车容车貌

各类车辆车容车貌保持优良,推进节能减排,杜绝车辆冒黑烟。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环卫作业车辆、货运车辆、长途客运车辆、公交车辆、出租车辆、政府机关车辆的整洁率分别达到70%、90%、80%、85%、90%、95%、95%。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牵头负责,区公安分局、区市容局等部门配合。

11、整治拆迁基地和停顿基地

对房屋拆迁基地特别是停顿基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脏、乱、差”现象,空置地256.07公顷开辟为临时绿化、停车场以及市民公共活动场所。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负责,区市容局、区绿化局、区规划局等部门配合,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12、整治公共交通枢纽区域市容环境

对1个长途客运汽车站、5个轮渡码头、1个公交枢纽站等区域进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区建交委、区城管执法局等部门配合。

13、规范标志标线标牌管理

年底前,更新城市道路路名牌1871块,更新单位指路牌344块,完成停车诱导屏27块。突出整治公交站牌标杆、指路牌、指示牌等,保持标线清晰。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牵头负责,区公安分局配合。

14、修整历史风貌建筑

推进城区范围内同济大学、理工大学、同济中学国立图书馆等3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和整修。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负责。

15、优化绿化景观

强化绿地养护管理,消除绿地失管失养现象。整治绿化161.47公顷,调整改造绿地14.34公顷,新增花坛花境0.64公顷,新增立体绿化2.2公顷,增设行道树设施6254套,布置主题绿化景点1处,组合容器花卉680组。此项工作由区绿化局负责。

(二)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8项)

对事关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切实解决。大力推进一批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重点实事项目,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方便。

1、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围绕轨道交通、五角场副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实施公交配套建设,优化区域公交布局,公共交通有明显改善。完成区综合交通规划。建成五角场停车智能诱导系统,逐步实现交通信息化管理。建成公交枢纽站3座,增设新江湾城公交线路,建设政悦路公交首末站;结合安波路辟通开通公交559路。根据城区实际需求,发展公交专线和专用车道。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负责。

2、改造二次供水设施

对城区6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建筑面积进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对该部分住宅小区的屋顶水箱、地下水池和水泵进行整治,更换住宅室内立管,小水表从户内移到户外。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负责,相关街道、镇等部门配合。

3、治理道路交通噪声

对城区高架道路、中环线和越江桥隧沿线噪声污染较为严重的噪声敏感点,采取安装声屏障等措施进行治理。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负责。

4、综合改造旧居住区

对未进行过综合改造的多层旧住房385万平方米进行平改坡综合改造,增设空调外机承台板,进行立面整治,完善小区综合管理,解决人民群众居住的“急、难、愁”问题。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负责,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5、改善道路积水状况

完成齐齐哈尔路等13项18条路段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建成民星北排水系统,大定海排水系统部分工程竣工,完成五角场地区8条道路排水管网达标改造。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负责。

6、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对象,开展无障碍设施普查和整修,进一步提高无障碍硬件设施质量和软件管理水平。实现公共服务领域和社区无障碍设施服务全覆盖,重点整治各街道、镇“三个中心”周边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和老弱病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工作,前完成1000户。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牵头负责,区文明办、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残联等部门配合。

7、改造提升公园及道路绿化品质

完成平凉、松鹤等8座老公园的改造,完善公园设施,强化公益性经营,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至2010年,“文明公园”创建达标率达80%,“星级公园”达到50%。期间,选择有特点、有影响的综合公园开展主题游园活动。进一步改善道路绿化,优化、美化中小道路绿化。此项工作由区绿化局牵头负责,相关街道、镇等部门配合。

8、加强环卫设备建设,完善公共厕所配置

至2010年,新增、新建、更新各类生活垃圾车、扫路车、冲洗车等111辆,新增中小道路人行道冲洗车18辆。新建公厕3座,改建公厕17座,新增应急保障拉臂式移动公厕2组。协调社会单位对外开放公厕100座,更新公厕导向牌350块。整修改造垃圾箱房和倒粪站90座。按照市制定的行业管理规范和设置标准,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负责。

(三)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工程(7项)

针对城市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法制,切实化解一批疑难顽症,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和特点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环保化、人性化。

1、加强建筑施工管理

倡导文明施工,整治建筑工地和拆房工地(包括待拆基地)市容环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控制噪声,规范建筑渣土转运、裸土覆盖,减少工地扬尘,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此项工作由区城管执法局牵头负责,区建交委、区房地局、区环保局等部门配合。

2、综合治理乱设摊

建立健全禁止与疏导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设置临时性集中疏导点,推动分类指导,引摊入室。2008年底,设摊数控制在1250个以内,集聚点控制在7处以内,年底,设摊数控制在980个以内,集聚点控制在6处以内,2010年4月底,设摊数控制在870个以内,集聚点控制在5处以内。城区乱设摊集聚点基本消除,便民服务性行业设摊全部达到有序设摊、卫生设摊。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区城管执法局、区工商分局等部门配合,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3、有效治理违法建筑

完善发现、阻止、处置机制,遏制新违法建筑产生。拆除城区主要道路、高架道路沿线两侧以企事业单位为主的违法建筑12.13万平方米,2008年底完成50%,年1月至6月再完成25%,年7月至12月再完成25%。对整治后的场所和闲置土地进行绿化美化或营造市民公共空间。此项工作由区城管执法局牵头负责,区规划局、区房地局等部门配合,相关街道、镇组织实施。

4、加强公共场所市容环境综合管理和整治

对学校、医院、购物商场、旅游宾馆、集市菜场、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加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和整治,提升周边市容环境。各类场所门前,车辆停放规范有序,公共设施完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美观,营造迎良好氛围。此项工作由区市容局牵头负责,区城管执法局、区经委、区旅游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相关街道、镇等部门配合。

5、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

以信息化为支撑,不断深化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增设视频监控探头100个,完成12个街道、镇网格化管理分中心建设,实现网格化管理在全区的全覆盖。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实施道路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快速路道路交通诱导信息系统。此项工作由区网格办牵头负责,区信息委、区建交委等部门配合。

6、加强城市运行服务保障

健全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体系,编制会期间184天城市运行保障预案,确保城市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重点公共服务产品的正常有序供应。此项工作由区建交委牵头负责,各相关委办局配合。

7、加快建立城市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

制定各级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专业化应急队伍,加快完善城市应急处置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稳定、有序。此项工作由区应急办牵头负责,各相关委办局配合。

七、时间安排

从2008年到2010年,分为三个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2008年4月至8月底,为准备动员阶段。主要做好迎奥运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同时要结合区委、区政府明确的年度各项工作目标,完成迎600天行动计划、环境规划和计划任务书的制定工作,并报区政府审定。同时启动实施有关专项整治。

第二阶段:2008年9月至年12月,为开展专项整治和环境建设阶段。要按照行动计划明确的总体目标,集中解决市容环境、管理秩序和民生热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抓推进,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为巩固提高、深化完善阶段,主要是在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对照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开展检查整改,巩固整治成果,检测安全运行,做好迎环境布置及城市绿化、美化。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工作指挥部。建立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庄少勤挂帅的城市管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成员由区各相关委办局和各街道、镇分管领导组成。指挥部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督查和考评。600天期间主要负责市容环境建设,184天期间主要负责运行服务保障。

2、设立区指挥部办公室,为指挥部常设工作机构,设在区市容局,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督查和考评。下设若干工作组,人员由各部门抽调。

3、区政府明确指挥部办公室机构的“三定”职能。

(二)落实推进责任

1、明确条块职责。确立“条块联手、以块为主,社会重视、行业参与”的工作机制。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方案、完善规划、制订标准和监督协调,各街道、镇负责组织实施、筹措资金、整体推进、逐项落实。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考评,对照计划任务书逐一验收销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编制计划任务书。根据市行动纲要和区行动计划明确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确定各阶段重点项目及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并以计划任务书的形式,将组织实施的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区政府相关部门及各街道、镇,并上报区政府及市相关部门。

3、重点区域由区政府审核。城区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效果及环境建设规划,由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规划设计审核,并实行专业设计、群众参与、专家评审和政府决策。

(三)落实长效管理

1、强化依法管理。按照城市管理相关法规、规章,强化依法管理,使迎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提高执法水平。强调依法行政,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依法管理力度、效率和规范程度。

3、创新管理机制。从破解难题、治理顽症入手,突出重点,着力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一批管理标准规范,做到切合实际、务实管用,使常态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四)落实公众参与

区各部门和各街道、镇要做好社会市民的宣传动员工作,要设计有效载体,创新公众评价体系,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市民积极参与市容环境建设,并通过广泛参与,使广大市民加深对举办会重要意义的认识,提升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进而更加激发维护市容环境自觉性。同时,倡导市民群众维护市容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到“五个规范”(即衣物晒晾规范,宠物饲养规范,垃圾投放规范,设施安装规范,车辆停放规范)。城市管理绩效评估实行市民评判、社会评价和科学评定。在全区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迎市容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综合建设范文篇2

召开“千名干部下基层排扰解难促发展”活动动员大会后,县认真贯彻中省市“创先争优”安排部署。上千名机关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开始进村入户,以“工作到一线,解难求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切实解决基层出现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为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组长王峰的带领下以及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进入了县镇村,为村的群众排忧解难促发展。

一、基本情况

地形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占地面积为5.23平方公里,村位于镇偏东北2公里处。其中耕地面积为2860亩,农业以种植豆类、米谷、土豆、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家庭式饲养猪羊为主,地下富含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

分别是村。共有145户,村由四个小组构成。村民645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48人。2011年期初总人口592人,期末总人口598人,已婚育龄妇女人数125人,领取独生子女证共三人,一孩出生男:3人,女:1人。村的人均收入是3000元每年,收入来源是靠务农和务工。村共有16名党员,其中有女党员4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的生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落后的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许多人为要一个男孩不惜花高额费用偷偷去做性别鉴定,发现女孩就去“打胎”超生”现象也屡见不鲜。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每逢过年过节或遇到什么棘手的事人们都要到庙里“求神拜佛”上布施。

(二)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人均纯收入不高

并未形成规模,目前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到煤矿务工。种养殖业则以家庭经营为主。产业链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更是十分滞后。近两年受“镇多处煤矿停产整顿”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处于殿市镇中等水平。

(三)农业生产条件差。

村现在还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生产条件艰苦,生产力水平低。生产道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很多田地拖拉机,手推车都没办法直通车间地头,春种秋收时人们只能靠“人扛马驮”方式搬运种子和作物

(四)矿群矛盾时时存在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煤矿和盛煤矿的采区已延伸到村。此次调研中,村虽没有煤矿。村民多次提到煤矿在村开采影响到村的吃水和人居住宅安全,盛煤矿也影响到村的吃水。煤矿四年的耕地承包费没有兑现;煤矿污染100亩水地没给农民赔偿;煤矿污染了河流,导致庄稼无法灌溉。

三、入户走访情况

(一)无水户有五户。自家院子附近打了五六丈深的深井,虽有了吃水,但是水质很差,又苦又咸;

(二)间接性断水户有11户。村民生活用水无保障。

四、征集到意见建议汇总如下:

(一)拖欠的耕地承包费要尽快给予兑现。

(二)有关工作人员要实事求是对水质要进行化验。

(三)要建立健全一套煤矿管理赔偿体制。

所涉及的还有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这次为期两个月的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中。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

按制度办事,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综合建设范文篇3

一、什么是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

所谓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是指综合档案馆通过向社会收集和挖掘馆藏中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并通过一系列服务形式进行开发利用的工作总和。

一、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馆藏档案的地方特色,二是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特色,三是综合档案馆的工作特色。

1、馆藏档案的地方特色:即指综合档案馆要典藏具有突出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民族宗教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和利用价值并经过科学整理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将来发展都应有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2、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特色:即指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不仅具有地方独特色彩和风格,就馆藏而言,馆藏中某些门类或某种载体的档案较多,从而形成本馆特色,如照片档案、名人档案等。

3、综合档案馆的工作特色:即指综合档案馆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丰富特色馆藏和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意义在于:

第一、可以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弥补馆藏档案内容中的空白和不足,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本地区历史的真实面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资源的不同需要。

第二、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其自己的客观规律,建立并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档案,便于人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一个地区的过去,以利于科学地规划、指导现在和将来。

第三、能够为建设有本地区特色的档案事业奠定必要的基础。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档案事业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特色建设是社会发展对综合档案馆提出的客观要求,搞好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因此,特色档案的收集要符合本地区的特殊需要,特色建设要符合档案馆及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特色建设的基础,综合档案馆的特色档案要具有系统、完整性,各全宗、各门类之间要有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总而言之,系统性就是要求排除杂乱,进行系统地选择、补充,组织与调整。

三、价值原则,即特色档案的内容应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研究需要相一致,应具有长远的参考作用和潜在的使用价值,在思想观点和学术观点上应明确清楚,论证应充分等等。

三、如何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

一、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要加大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力度

加强对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不仅是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丰富特色馆藏的重要手段。为了使馆藏档案资料的内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特色,综合档案馆应把接收和征集特色档案作为特色建设的工作重点。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综合档案馆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在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方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计划

一般来讲,征集来的档案资料要比正常接收的档案资料更具特色,而且有许多特色性的东西是正常接收渠道得不到的。因此,综合档案馆的领导和收集部门应通过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相应的征集方案计划。调查研究既要包括对现有馆藏特色档案的摸底调查,做到知己,又要对社会散存特色档案情况进行调查,做到知彼。通过研究分析,搞清楚馆藏中反映当地特色的档案资料哪些较全,哪些急需征集进馆。同时,还要掌握了解社会上收藏单位的线索,明确征集工作的重要时期、重点单位。

2、综合档案馆要掌握和捕捉社会信息,主动出击,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抢救特色资源

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宝库,对反映本地区历史面貌资料的主动收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北京地区为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改造、市政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街道、胡同早已旧貌换新颜了。那么,与其将来我们再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去向社会征集反映旧貌的资料、照片,何不现在就主动出击,将这些行将失踪的城区旧貌抢拍下来呢某综合档案馆所在街道及附近地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狭窄、灰色、危旧住房聚集的地区发展变化成一个最具现代大都市特色的京城亮丽一景,然而,这十年里,我们就生活工作在这种沧桑巨变之中,谁也没有意识到应当把这沧桑巨变的历史拍摄、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去对比品味,这不能不引为遗憾。1997年,平安大街改造工程拉开序幕,沿线旧貌将荡然无存,值得欣慰的是,西城区档案馆怀着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的责任感,将相关地段的旧貌在拆除之前抢拍了下来,给子孙留下了珍贵的具有特色的档案资料。

3、要重视对现行立档机构特色档案的线索调查

作为正常接收范围的各现行立档机构,其形成的档案资料也有其自身特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各单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其所形成的档案资料自然会客观地反映出这些特色。如各地区、各单位在开发区建设、高科技园区建设、股份制建设、经营体制转轨、房地产开发等项工作中,都体现出其自己发展的特色,这种特色客观地反映在其形成的档案资料中。因此,对现行立档机构的档案工作进行调查跟踪,并能够收集、整理这些档案资料,是馆藏特色档案保持完整性、系统性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要对馆藏现有特色档案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

1、挖掘馆藏特色档案,逐步建立特色档案库

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馆藏档案中藏有较丰富的历史照片。然而,这些照片绝大部分夹杂在文书档案中。这种状况给照片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极大不便。馆领导研究决定,将照片档案彻底播拍,建立照片档案库。

又如,北京地区名人辈出,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档案资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综合档案馆加强特色建设的重要收集范围。通州区档案馆建立了刘绍棠、高占祥、刘白羽三个文库;东城区档案馆接收了孙茂芳个人档案;朝阳区档案馆建立了吴英凯、罗有明和马芯兰名人库等。最近,北京市档案馆征集到北京儿童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儿科医学创始人诸福棠先生从医活动及其一生形成的档案资料,为建立名人档案库,丰富特色馆藏创造了条件。

2、挖掘馆藏特色档案,编制具有特色的检索工具。

综合档案馆加强特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因此,编制各种检索工具是提高特色档案开发利用水平的重要条件。在馆藏档案中,特色档案往往是不系统、不集中、不完整的,许多全宗档案可能涉及同一问题,如北京市档案馆馆藏中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档案史料,包括孙中山与上海松江清华女校师生的合影、《北上宣言》以及孙中山灵榇奉移送殡行列图等档案史料,就分散在不同全宗当中。因此,不仅要尽量维护全宗理论,不能随意拆散档案资料,而且应该在维护其历史联系基础上,通过编制专题性检索工具的方式来保持特色档案内容的集中。

3、开发馆藏特色档案,积极发挥特色档案的作用。

在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中,对馆藏特色档案的开发往往是开发工作的重点,因为馆藏特色档案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关系密切,对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服务更具现实意义。

如北京市档案馆近年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借阅、编研和举办展览为主的开发利用格局,开发成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开发成果紧贴中心工作,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开发成果具有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在史料编研方面,积极配合文化建设,保护首都的历史文化精萃,先后编辑出版了《北京会馆史料汇编》和《北京寺庙调查资料汇编》,对研究近代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最近,又挖掘馆藏,出版了《北平历届市政府市政会议决议录》,对于北京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城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在举办展览方面,市档案馆每年都推出与中心工作和重大纪念活动有关的展览,1998年底,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举办了《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以特定的视角再现了首都近半个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坎坷与辉煌历程。1999年1月,为纪念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又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展览”,并出版了《北平的新生》画册,再现了北平这座文明古城迎接解放的历史画面。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综合档案馆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与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和现实意义。

三、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要发挥档案馆的多种功能。

综合档案馆作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特色建设不仅包括馆藏特色以及信息开发特色上,还包括档案馆多种功能的发挥方面。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各级综合档案馆普遍开展基地建设,发挥社教功能,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基地建设各具特色。

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近两年来,该馆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把档案馆的社教功能向社会延伸,取得良好成果,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档案展览在面向社会的基础上,办出馆外,在社会上巡回展览,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每年面向社会举办夏令营,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社教功能。

综合建设范文篇4

提高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水平,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档案局《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加强对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的指导。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执行档案馆建筑设计相关标准、规范

编制、评估、审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标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划》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决策和控制项目建设水平的统一标准。也是工程设计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各区县(自治县)档案局应认真学习、掌握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谋划好档案馆建筑设计,提高档案馆建筑的适用性和文化性,突出地方特色,既实事求是又适度超前,确保档案馆建成后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和“五位一体”功能需要,满足当前和今后年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纳入《规划》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管理

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纳入《规划》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单位应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中央补助投资仅限于档案馆馆舍建安工程,不得用于征地、管理费等其他支出。严禁压缩建设规模。凡属中央补助项目必须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面积进行建设,如有减少应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档案局报告并退回中央补助资金。严禁减少功能用房。各区县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中所规定的档案馆房屋建筑面积和各类用房指标规定执行,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少档案馆功能用房。

地方政府投资的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在资金管理、建设规模、功能用房建设上参照上述意见执行。

三、建立档案馆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制度

负责对区县综合档案馆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和指导,市档案局成立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指导组。对档案馆选址与规划布局、建设规模、建筑设计、工程质量等工作进行督查,对中央投资项目进行检查。各区县综合档案馆建筑初步设计完成后,应将全套设计图纸报送市档案局,市档案局区县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指导组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审查,提出指导意见并书面反馈各区县(自治县)档案局。各区县(自治县)档案局应根据市档案局指导意见,积极协调档案馆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单位修改设计,确保档案馆建筑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综合建设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区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乘势而上,和谐发展,建设生态、生活、生产协调的现代化**滨江新城”的目标。以城市管理见成效、市民群众得实惠为基本取向,以整治市容环境管理中的难点问题为突破口,聚焦顽症,形成态势,条块结合,大力推进市容环境综合建设与管理示范区域、规范区域、达标区域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市容环境综合管理水平。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城市功能相统一、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城乡市容环境。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三类区域”创建工作,从**年开始,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区市容环境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形成“平面整洁、立面规范、空间和谐、动态有序”的市容环境新面貌。具体目标是:三年内,滚动创建完成市、区两级40个三类区域。即:2个市级示范区、4个市级规范区、11个市级达标区;14个区级示范区,7个区级规范区、2个区级达标区的创建工作。

三、工作内容

基本任务:

“三类区域”的创建是根据目前我区市容环境现状,围绕社会关注、市民诉求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内容上突出以市容景观、环境卫生、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建(构)筑立面、居住小区、河道等为重点,在方法上突出“拆、整、改、遮、刷、清、植、建”等做法,通过专项治理,改善市容市貌。同时,按照不同的区域特点、功能定位和基础状况制定不同的创建标准进行区域环境分类管理,提高市容综合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示范区域是市容环境精雕细刻和谐优美要求,达标区域是市容环境整洁舒适基本达标要求,规范区域介于两者之间。

重点任务:

1、开展乱设摊专项整治。根据堵疏结合,分步治理的原则,分三年时间解决乱设摊问题。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南地区严格控制设摊行为,其余地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从方便市民生活、解决就业等实际需求出发,在一些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居民生活、不影响市容景观的道路,设置1—2个“定时、定点、定范围、定要求”的临时性钟点集市,以推进标准化菜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引导入场、入室经营,逐步关闭临时性钟点集市。

2、开展暴露垃圾治理。加快区、街道、村三级治理网络建设和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行对暴露垃圾实施监管与实时清除并联运行治理机制,提高实时清除暴露垃圾的能力。

3、开展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专项整治。以主要街道、标志性建筑物为重点,临街房屋、部分旧居住区为突破口,分层面进行亮化、美化工程,有步骤地实施房屋外立面修补、清洗、粉刷工作。加强对空调机架、遮阳雨棚、晾晒衣架、店招店牌、户外广告、路灯灯饰等附属设施的整治。

4、开展人行道专项整治。以保交通畅通,还行人安全通行为目标,实施人行道净化、绿化工程,调整人行道上各种亭棚和其他公共设施的设置,开展人行道综合治理工作。

5、加强机动车辆车容车貌管理。从制定标准、人员培训和车辆清洗场站规划建设入手,三年内逐步使车容车貌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6、加强小区环境管理。从完善小区基础公共设施入手,以整治小区公共环境和秩序为重点,不断提高小区保洁、保绿水平。

7、加强交通集散地管理。以完善设施、整顿秩序、清洁环境为重点,加强交通集散地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内外环境的保洁管理,规范停车,保持集散地车容车貌整洁。

8、加强建设工地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加大对市政工地、拆房工地、建筑工地内外环境卫生的全过程监控管理力度,促使施工单位做到规范操作、工完场清。

9、推进各类市容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市容管理基础设施,加快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压缩站、汽车清洗点等布点规划和建设,改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状况。

10、推进标准化菜场建设。按照“准入规范、功能齐全、卫生达标、管理有序”的原则,建设标准化菜场,加快菜场(集市)内外环境的整治,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

以上重点任务由牵头单位负责制订工作方案,具体组织落实、协调推进和监督实施,同时涉及相关条块配合,共同推进完成,并充分发挥街道、镇的长效管理作用。

四、职责分工

(一)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联席会议

1、负责研究和审议市容环境综合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2、明确区相关部门和各街镇在市容环境综合管理中的职责。

3、制定全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工作方案。

4、明确相关部门工作标准。

5、协调跨部门、跨街镇的市容环境综合管理事项,协调市容市貌管理中的难点、顽症治理工作。

(二)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区联席会议下设区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推进和实施,检查、督促和落实联席会议的各项决定。

(三)街道、镇

1、根据《**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负责本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的牵头、组织、协调以及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

2、负责本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市民的社区认同感。

3、组织落实本辖区内市容环境管理达标工作,不断提升市民市容环境卫生满意度。

4、积极创建市容环境“三类区域”。

5、做好市容环境专项治理和综合管理工作。

6、负责协调辖区内绿化的规范养护。

7、负责牵头协调辖区内河道环境整治。

(四)职能部门

1、区市容管理局

(1)区市容管理局是我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的牵头、协调单位,督促、指导各单位按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开展工作。

(2)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市民评议结果与各单位整改情况。

(3)指导镇、街道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

(4)指导镇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系统。

(5)加强道路清扫保洁、环卫车辆运输、环卫基础设施管理等行业指导和监管。

(6)组织实施城区市政道路两侧无主垃圾的清除。

(7)积极开展店招店牌、户外广告整治和灯光景观建设。

2、区城管大队

(1)负责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执法工作,加大“六乱”(乱设摊、乱堆物、乱搭建、乱招贴、乱刻画、乱涂写)整治的工作力度。

(2)加大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境保护、公安交通、工商行政、建设、房地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力度。

(3)加大对乱倒垃圾、渣土等现象的查处力度。

(4)负责对污染道路环境和影响市容观瞻的运输车辆的及时纠违。

(5)强化与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联络机制和双向告知制度。

3、区建设交通委

(1)牵头组织落实市政、绿化、公路、交通等部门的市容环境管理达标工作,并实施行业监管。

(2)负责市政、公路、建筑工地等围栏规范,控制各类施工工地的扬尘污染,工地内外无渣土垃圾堆积。

(3)负责市政、公路的养护,做到设施完备;规范公路保洁和垃圾收运,按规范要求配置环卫设施。

(4)规范绿化养护,绿地内无暴露垃圾,绿化无缺枝、枯枝、死树,修枝、捡枝规范及时。

(5)负责交通集散地内外环境整洁,合理配置并维护公共环卫设施,规范车容车貌。

(6)负责组织协调道路两侧沿街商业用房管理工作。

4、区公安分局

(1)负责对各类指示牌、标志标线等设施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的管理工作。

(2)负责对污染道路环境的运输车辆及时纠违。

(3)支持配合和参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5、区房地局

(1)负责督促物业公司保持小区内环境整洁,无暴露垃圾,无粪便冒溢。

(2)负责督促物业公司保持小区垃圾箱房完好、整洁。

(3)负责督促物业公司保持小区建筑装潢垃圾的规范管理。

(4)负责督促物业公司加强对建构筑物外立面进行修补、清洗和粉刷。

(5)负责督促物业公司进行阳台、晾衣架、雨蓬、空调外机、屋顶等整治和“平改坡”工程。

(6)负责拆房工地围栏规范,加强工地内外环境管理,工地内外无渣土垃圾堆积。

6、区水务局

(1)负责清除区级河道及两岸各种暴露垃圾。

(2)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

(3)指导各镇开展河道环境整治,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7、区经委

(1)指导、支持、配合街镇做好商业网点的布点及沿街商业用房的业态调整。

(2)指导、督促、协助市场主办方按“标准化菜市场”要求建立、健全集市菜场市容环境管理机制。

8、工商**分局

支持、配合各镇、街道做好沿街商业用房的业态调整。

9、区规划局

(1)负责对沿街门面装修与户外广告的审批。

(2)负责落实对城市雕塑的规划、设置及管理。

(3)负责将市容环境标准纳入新建住宅规划管理工作中,如楼宇景观灯光的建设等。

10、区环保局

(1)负责加强“三废”排放、噪声扰民的管理工作。

(2)负责加强空调规范设置等管理工作。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各方协同的建设与管理体制。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以创建工作为载体,建立起相对统一、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多头治理的局面。充分发挥“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整合市容环境建设与管理资源,强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上下配合、左右联动的工作合力。各街道(镇)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构,条块结合,网格化推进本地区的创建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格局。

2、加强综合治理,完善依法行政和督促检查机制。要重视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市容环境的全面管理,要严格按照相关专业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责任、权利和义务;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落实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巡查和通报制度,对达不到市容环境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要限期整改,依法惩处;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搭建市民参与市容环境管理的互动平台,将市容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向社会公开,接受市民的监督检查;完善投诉监督和热线服务,建立健全市容环境执法热线服务体系。

3、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考核和评估机制。进一步做实区域市容环境建设与管理规划,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按照创建要求,因地制宜,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创建工作;细化各有关部门、街道(镇)的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坚持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抓紧研究科学的市容建设和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市容环境质量评估机制;抓紧研究制定适合区情、与创建工作配套的分工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和奖励办法;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委干部和市有关部门领导、社会中介组织以及部分新闻媒体共同参与对区域市容环境质量进行跟踪评估。

综合建设范文篇6

1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概念及建设的发展目标

1.1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概念

体育城市目前在媒体、论文和书籍中常见的称呼,但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国内外文献中还不多见。鲍明晓的研究认为,英国是最早提出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国家之一,将体育融入城市建设作为其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从体育功能角度对体育城市进行研究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创新概念,是当今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一种发展模式。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不同于一般体育城市,它是在全球体育化的背景下,体育在国际中心城市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其基本内涵就是世界城市体系或网路中对全球体育事物具有一定影响的城市。宋忠良的研究则认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也是指各项体育事业比较发达、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广泛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体育事务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且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的大体育中心城市或特大体育中心城市。两位学者关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概念的界定从内涵和外延上打开了我们研究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视野。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功能特质来看,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都具有比较健全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资源、浓郁的城市体育文化和氛围、举办过大型综合性(包括冬夏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及洲际性运动会)国际体育赛事经验、扎根城市的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品牌赛事,以及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上市公司,同时还是重要国际或国内体育组织的所在地。从目前国际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来看,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首尔等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国际体育资本对城市进行控制和发挥影响的空间节点,是整个城市体系中具有特定分量的场所,在全球体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城市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2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北京市2003年提出的一个创新概念。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城市发展的产物之一,其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和体育等发展的内外驱动力。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以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为目标,建设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旅游、体育、医疗、商业等”功能的国际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战略,并要求逐步建设成多元化的体育、健身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和引领体育的产业经营与发展。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和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标志着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市政府和市民的面前,也标志着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通过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城市、打造体育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形成国家体育人才教育和培养基地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城市等发展战略,形成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的活力之城”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四大创新工程、三大人才创新和三大环境创新的发展,实施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重要举措(见图1)。由图1可见,北京提出的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不仅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目标内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遗产的系统循环利用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的筹办,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步入了新的起点。根据2016年人民网体育频道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2015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北京名列榜首,在上海和南京之前。本次评比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及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单位选取的竞赛、场馆、大众体育及体育旅游等4项相关指标进行数据统计排名。其中,北京除了在“场馆”一项上列第二外,在其他3项上均列第一名,最终综合排名高居首位,获评“2015最具体育活力城市”。

1.3世界城市的概念

1915年,英国人盖德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世界城市”这一概念,他将世界城市又称作世界级城市。盖德斯将世界城市定义为“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又指对全球经济政治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到20世纪末这一理论经英国的罗斯、特拉科特等西方学者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西方关于“世界城市”的主流理论。从世界城市建设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和体育文化的需求的趋势来看,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中心,是全球跨国公司的集聚中心,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全球重要的政治中心,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结合的市场中心,全球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和物流的集散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融合建设形成的世界中心城市。世界城市具有特殊的功能特质、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和对世界经济、文化、产业、科技和体育发展的贡献率等。北京建设的是新一代世界城市,应该是一个低碳的、绿色的、人文的、信息化的世界中心城市,它反映的应该是时展的潮流和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它和工业革命时代的遗产,和以往的这些世界城市,有延续但是一定也会有更多新的中国特征的民族元素。

1.4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

明确了世界城市的概念,有必要研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200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要“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奋斗目标。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出北京的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这4个定位的发展目标是并列的,没有区分层次。总体规划虽然给出了北京政治、资源环境、文化、产业和体育等方面的定位,但是没有明确最核心的总体定位,世界城市实际上成为北京城市功能的总体定位。2008年北京奥运后,为了加快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北京又重新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新定位意味着逐步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产业总部之都和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其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是:1)逐步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密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后工业化经济结构和国际总部数量聚集明显,国内外入京人数明显提升;3)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和现代化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4)以构建京畿区社会经济、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为引领,疏通城市空间中各个层次的城市经济命脉和打造世界城市经济竞争平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提升;5)建设国际金融之都,具有重大的国际金融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6)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化和综合化的创新体系,聚集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和具有全球化影响的NGO组织。目前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中,通过世界城市空间多中心化发展战略的落实,在继续完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世界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城城镇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出世界城市建设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为北京世界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极大提升了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数,促进了城市和谐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推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的提速已经成为现实,如何加快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新世纪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也是首都乃至全国人民新的期盼。实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的目标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等多个领域,牵涉关联主体众多,对北京社会生活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潜在效应作用巨大。

2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互动关系

结合国内外体育城市促进世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北京的实际情况,北京要想实现现代化的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应当把世界城市建设的各项资源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体育资源整合,建设成为全民健身氛围浓郁、体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及体育产业相对发达且具有国际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城市。国内外世界城市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至少给予我们几点经验启示:首先,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始终是提高世界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动力;其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影响是加快实现体育事业与城市更新的良性互动发展;再次,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是北京迈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载体;最后,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是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定位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举措。同时,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动力,为世界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体育基础。1)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落实首都城市发展战略的定位相结合。坚持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尺,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使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2)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要通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融合。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比较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方向的深度融合。3)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建设绿色之城相耦合。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限,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使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目标相一致。4)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之城并举。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实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发展动力的转换,提升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功能的回馈。5)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宜居之城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宜居之城建设的发展目标。6)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之城的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实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最终发展目标。

3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

3.1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成就显著提升

努力创造良好的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发展软环境,深化城市建设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城市建设的体育文化法制建设,加大全社会的支持力度,是稳定城市建设社会环境和实现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重要基础。北京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中,通过5届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全民健身夏日广场活动的举办,在充分展现全民健身大集、街舞活动、建筑艺术双年展、公园排球、三人篮球、欢乐足球、笼式足球、单车文化节、户外嘉年华、中网展示、举重互动、鸟巢吸引展示、自行车骑游等项目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不仅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提升北京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国际竞争力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扩散,奥运场馆多业态、多功能和长期开放效应的释放,体育文化已渗透到了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各个板块,成为北京城市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著提升。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外语频道和上海现代城市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联合的2014-2015年度“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中,北京排在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之后,排名世界前3。

3.2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和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建设世界城市同样都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场馆、环境、交通、商业、医院、公园等社区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近年来,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包括便捷抵达旅游目的地、到达比赛现场和找到旅店),游客住宿条件的提升(包括住宿的环境、服务质量及性价比),体育场馆设施的完善(包括场馆的环境、服务质量和性价比)和体育赛事的增多等方面。同样,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也给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借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机遇,通过两个城市融合建设的区位优势,开展了以“一核(即东城、西城两区体育旅游),一轴(古都体育文化旅游中轴),两带(永定河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带和长城世界遗产地体育文化旅游带)十二板块”为布局的体育旅游产业综合项目和以“水立方”引领北京奥运场馆转型的体育旅游核心项目,使北京体育旅游客源逐年增加,显著提升了北京体育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北京市旅游局的北京市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旅游“十三五”规划文件中的数据显示,从2008-2015年北京市国内旅游体育旅游客源逐年增加的数量明显提升。

3.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成绩显著提升

如今,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的和谐发展相互交融,在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功能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重要源泉,也是一种生产力,对增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近年来,北京通过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实践,城市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元素厚重充盈。特别是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现在已具备了以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奥运场馆群。它们与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也成为北京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开展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场馆文化创意产业传承精神,以体为本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公共艺术雕塑、场馆文化建设、园区公共广播等方面营造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氛围,以服务民生健身工程为载体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区,为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目前,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会展产业发展较快,凸显了首都优势。如中国北京国际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体育文化创意企业及机构展示和推出特色体育文化创意产品,每一届博览会都有国内外有影响的体育文化创新产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高层权威人士在文博会论坛发表演讲。安景文和刘颖两位学者的研究显示,随着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体育服务业收入已达299.4亿,占体育产业总值收入的比重为34.7%;从业人数7.4万人,占体育产业总从业人数比重的46.1%。目前,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全面展开,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冰雪旅游产业、大众健身产业、互联网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丰富,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经济增长值、消费成熟度、发展的全球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3.4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体育生活化社区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指把体育渗透到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基本生活要素。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和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自北京市2004年开始提出“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来,追求健身与健康的科学化和生活化,期待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已成为北京城市社区居民的新要求、新期盼和新的发展目标。为了更好地在北京城市社区中开展体育生活化进社区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北京市政府不断探索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模式、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社会化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另外,北京市政府还将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标准纳并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中,并规定了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内容、标准和到2015年2717个社区全部实现体育生活化全覆盖的发展目标[12]。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对促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中最敏感、变化最大和环境改善的重点区域,对提高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扩散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为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在促进北京系列性、常规性国际体育赛事,提高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国际声誉的同时,也加强了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速度,彰显了北京社区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的特质。市民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需求是实现两个城市融合建设重要基础动力,同样,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为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发展空间。近年来,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推动下,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12月底,北京市共建设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7989个、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2321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9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36个,加之城市社区健身步道、骑行绿道工程建设的实施,形成了多元化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健身的新格局。目前北京通过营造良好的城乡社区全民健身生态化环境,提升了市民的健身健康热情。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86.63%的社区居民已把健身健康放在首位。随着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北京融合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对两者融合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将成为两个城市融合建设的核心理念。实现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促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的提升,是在明确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逻辑关系功能定位基础上,用一种独特的视野考量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中,只有提升全体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意识,才能促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是北京实现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的重要理念就是通过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的融合建设,在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就、北京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建设成就、体育旅游的影响力和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释放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和谐价值的功能,全面提升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整体实力,课题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发展的需求,围绕目前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深入展开对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提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建设效应的扩散,促进两个城市融合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北京两个奥运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作者:和立新 姚路嘉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淑玲.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体育城市建设之融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11-16.

[2]鲍明晓.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4-10.

[3]宋忠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4]宋忠良.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9):11-16.

[5]王昕昕.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北京体育赛事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6]刘敬民.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1(4):1-3.

[7]王晓微,于静,邱招义.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43-48.

[8]和立新,姚路嘉.基于潜变量发展模型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构建研究———以北京、上海体育旅游与体育赛事互动为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45-48.

[9]李建臣.冬奥会推动北京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研究[R].北京组织部高创计划教学名师项目,2016.

[10]安景文,刘颖.文化创意产业细分行业发展效率异质性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5,37(5):17-25.

[11]耿剑锋,张凤仙,何立新,等.中国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2):27-34.

[12]刘丽.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综合建设范文篇7

为进一步改善本镇市容环境面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塑造整洁靓丽、规范有序的城市新形象,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工作部署和《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年本区开展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年我镇将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达标区域创建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组织机构

成立浦年度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市级达标区域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督促。镇长马顺华任组长,相关党委委员、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与职能部门行政负责人任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本次创建工作的方案制定、组织牵头、工作联络、资料汇总及向镇领导、区有关部门报告工作状况等日常工作。

二、创建范围

浦年度市容环境市级达标区域的创建总面积为17.2平方公里,主要范围为:

1、三鲁河以西、姚家浜以北、浦星公路以东、立跃路以南区域,共计11.2平方公里;

2、浦星公路以西、沈庄塘以北、飞燕路以东、周浦塘以南区域,共计6平方公里。

三、创建目标

进一步巩固市容环境区级达标区域的创建成果,全面完成市级达标区域的创建任务,不断完善和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构筑物立面靓丽、基础设施完好、整体环境优美、城市管理有序、破解顽症见成效的城市管理新局面,塑造浦现代化新镇区形象。

四、创建任务

1、严格执行市、区达标区域创建标准,年内完成市容环境市级达标区域的创建任务。

2、按照达标区创建标准和要求,完成创建区域内店招店牌综合治理、乱停车管理、乱设摊整治、黑色广告整治、摊亭棚整治、跨门营业、沿街商业业态调整、外立面清洗粉刷、环卫设施建设、河道整治、道路及设施建设、绿化建设等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

3、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创新和落实长效机制,促进创建区域环境优美、管理有序。

五、工作步骤

市容环境市级达标区域创建工作拟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底前验收。各阶段工作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4月—5月中旬前)。完成实施方案评审,确定整治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实施计划;召开全镇动员会,布置任务,落实责任。

2、实施阶段(5月中旬—10月底)。各相关单位按整治内容和要求,开展整治并逐项落实。期间,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将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了解整治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并定期组织检查,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3、自查整改阶段(10月—11月)。在完成整治的基础上,各单位对照创建目标和任务开展自查,并对不达标项目进行整改,确保创建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4、迎接验收考核阶段(11月—12月)。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整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初验,并落实长效管理责任。初验合格后,以书面形式报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验收。

七、职责分工

为确保创建工作按时、有序进行,做到分工清晰、责任明确,按照各职能部门职责,主要分工如下:

镇党政办负责完成创建工作多媒体资料的制作。

镇经发办负责对违反环保规定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置,配合各地区进行集中整治。

镇建设办是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根据全镇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镇特点,制定实施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负责抓好建筑工地的施工、安全等管理。

镇综治办负责协调各派出所做好各阶段的联合整治工作,协助管理好外来人员聚居地的环境卫生。

镇社事办负责环境卫生的宣传、落实与管理工作,对沿街房屋外立面的清洗、粉刷、整治进行指导和协调。并会同食监所、卫监所做好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

镇社区中心、居委、物业公司做好集中居住区和园区的创建宣传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镇城管所做好牵头工作,负责组织联络全镇工作任务的汇总统计,并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创建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等工作。同时,负责抓好市容市貌、“六乱”现象、户外设施和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

城管监察浦江分队负责做好违章建筑的处置工作。

镇财政所负责创建经费的筹集、审核及拨付工作。

镇农技中心负责做好道路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

镇土管所负责违章建筑专项整治中违章建筑的认定工作。

镇文明办负责市容环境综合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

镇工业园负责做好园区内绿化、道路、环卫、市政设施及施工围墙的管理工作。

镇三产办负责做好集市和菜场的管理、广告的规划布局、店招店牌的设置工作,并会同城管所加强对市场乱设摊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镇市政经营公司负责做好道路、居住区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及保洁工作。

镇水务站负责做好河道、水面的保洁工作及河岸的绿化管理工作。

区交巡警六中队帮助做好各类交通指示牌、标志标线等设施的设置,会同城管所开展对乱停车及社会黑车的整治工作。

派出所负责各专项整治中的安全维稳工作。

食监、卫监所负责做好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及乱设摊、跨门营业、沿街商业业态调整专项整治的牵头工作。

其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

八、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全镇市容环境面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事关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可持续发展大计,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实抓好。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范围广,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根据镇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创建任务顺利完成。

3、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要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坚决防止只求进度,不讲质量;要严格整治标准,确保整治质量,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整治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努力消除创建质量不平衡的现象,切实提升市容环境整体水平。

综合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基建;合作;风险;控制

高校基本建设是促进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直接体现。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的基本建设滞后于办学需求,主要体现在校舍面积不足和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但是,由于高校受限于基建专项资金不足等原因,致使许多高校的基建项目难以顺利立项实施,久而久之,基建规模不足问题就逐渐成为制约高校长足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为破解这项阻碍发展的短板难题,许多高校在现行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和寻求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来源,并通过与校外合作建设的模式启动了一批高校基建项目,在弥补高校自身建设资金不足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许多高校的基建项目也隐含了诸多风险,需要高校具备前瞻思维、树立底线思维,预设控制风险防线。

1合作建设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1.1合作建设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加之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日趋成熟,在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先后沉淀出一些成熟的合作建设模式,如广为行业熟知的BOT、BT、TOT等PPP合作模式。这些合作模式因其具有应用广和效果好等特点,长期以来备受融资合作市场的欢迎。但是,由于高校基建类项目尚未在政府部门PPP库中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因此,高校为了提高基建项目的建设效益和效率,时常会选择上述合作模式以外的另一种合作模式,即“意思自治式”的合作模式。因此,本文所叙述的“合作建设模式”可以解释为:“高校经与有合作建设意愿的校外单位,在双方自愿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上,双方通过直接约定和实施有关合作建设内容,最终实现双方利益共赢的一种合作建设模式”。

1.2合作建设模式的特征

意思自治式的合建模式与常规的PPP模式具有相似性,但它还具有以下突出特征:一是项目管理效率更高。合作建设模式下的建设项目主要由是高校和投资方两家单位参与管理。其中,投资方主要负责牵头实施,高校做好相关配合,筹建过程能够保持项目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运行的效率。二是合作双方自主合作的空间比较大。合作双方基于在依法依规的框架内,能就各自利益主张进行充分的事先协商,双方的平等性得以全面体现。三是有利于双方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总体上看,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合建项目,在解决高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上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多数合建项目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合作模式下高校基建项目的风险及成因

由于合作项目具有建设成本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因此,任何因素都有可能给项目带来风险问题[1]。如何识别高校合建项目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减少合作期间的矛盾纠纷,把运行风险降到最低,应是高校在筹划合作建设类项目时需要研判的重点。

2.1基建项目的资金风险

项目融资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融资手段[2]。合作企业方的资金实力决定着高校合建项目是否能够顺利竣工的关键性因素。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类企业鱼龙混杂,企业信誉与综合实力参差不齐,作为以教书树人为主业的高校方,在校企合作的前期筹划过程中,很难准确识别出符合自身合作条件的合作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建设资金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资金短缺是导致项目工期拖延、停滞甚至工程烂尾的主要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投资企业方对项目所需资金投入预估不足。高校建筑往往自身体量偏大、建设资金相对投入较高,以普通十万平米的大型项目为例,按照近年来每平方米建筑成本均价计算,每个项目的建筑施工成本费就达数亿元人民币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项目所需的电力增容、暖气并网、给排水管网、环保技术和手续办理等其他配套费用。而投资方则多数是建筑行业领域以外的其他业态企业,其本身对建筑项目不甚了解,因此在项目资金投入上,容易把握不准或超出投资金额预期。二是企业自身综合实力不强。近年来,高校合作类项目备受社会资本的青睐,不少嗅觉灵敏的企业,经不住高校基建项目收益稳定性的诱惑,在没有正确评估自身实力的前提下,便积极主动与当地高校进行意向洽谈。三是缺少政府部门的把关过程,也是出现资金投资风险的一大诱因。

2.2基建项目的管理风险

科学严谨的基建管理是确保基建项目顺利竣工的重要保障,关乎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安全文明、资料整编等全流程事项的成效。在以投资方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工程建设管理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工程项目手续失范。项目投资方常以追求时间效益为第一,在办理规划、环评、核准、审图、设计等程序手续时,手法比较粗放,项目资料的关联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有时还存在先施工后补手续等现象,为后期办理竣工验收、项目备案和不动产登记手续预埋了障碍。二是合同管理风险。合作模式下的合同包括高校与投资方的合作合同、高校与施工方等业务单位的合同、投资方与有关业务单位的合同等三大类合同。三类合同相互关联,互相制约。在双方履约过程中,如果投资方的资金链出现断裂,不能如约向高校专用账户提供项目资金,则会直接影响高校方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合同履约问题,导致高校方不能及时向施工单位支付施工进度款,从而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合同工纠纷情况。三是招标采购风险。通常情况下,基建项目的采购招标事项必须按照国家行业法规和地方单位的规章制度执行,但在限额标准条件以外,投资方会采取更为灵活的采购形式,如询价、邀请招标、单一来源等,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综合效益水平。分析上述原因主要有:一是项目管理团队不稳定。项目工程部的经理、技术员、资料员等一般是由投资方临时组成的管理队伍,工作具有临时性和阶段性,人员流动性高,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表现不高。有的技术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难以负担起建设工程质量、工期、投资计划和投资效益的责任,造成管理效益低下。二是合作双方在主体与权责事项上含糊不清、权责不明。全责不清容易拉高在后期审计、资产评估、债务清算、司法裁决等事项上的认定成本。

2.3基建项目的施工风险

合建项目进入施工环节后,主要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施工进度难以控制。合建项目类工期安排通常较为紧张,易出现盲目赶工和无序施工状况。此外,如出现工程项目变更、工程技术人员变动或资金短缺等情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工期进度。二是施工质量难以全面控制。合建项目的产权属性属于高校,高校方理应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全程控制,但在实际工作当中,高校方往往主要依赖于工程监理单位。三是安全文明施工风险。合作模式下的基建项目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因此合建项目多存在于现有的、成熟的大学校园里进行,其形式主要有改扩建或局部新建两种。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决定了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流动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等都会容易造成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3]。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程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投资方占据业务上的话语权高于高校方。从管理体制的形式看,项目部由高校和投资方两方人员共同组成,所有业务单位都应向项目部负责。但是,除了工程监理单位是由高校方直接选定外,其余设计、施工等单位均会向投资方倾斜意见。其次,由于高校方的技术业力量和人员班底相对薄弱,投资方在施工工艺、变更预算、建材选取、工程量计算等方面的话语权会也重于高校方。双方在施工层面的权重不均衡,则容易出现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等系列隐患问题。

3合建基建项目的风险控制对策

3.1选定综合实力强的合作方

资金短缺风险是影响合建项目顺利竣工的重要因素,遴选一家综合实力强、企业信誉好的企业是规避资金短缺风险的关键举措。高校一般要注意做好以下环节:一是做好合作信息的推广,构建项目竞争机制。高校要通过专业的融资或投资项目平台将拟建项目的信息进行公布,并提出拟招募合作方应具备的基本门槛条件。合理做好合建项目信息的推广,能够扩大项目的知晓度,有利于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慕名参与,有利于构建项目的竞争机制,避免最终形成人情式合作方、关系式合作方和招呼式合作方。二是通过公平竞争的谈判形式,遴选排序出相关入围企业。高校方要在符合报名条件的企业中,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使用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以“一把尺子”的谈判内容标准,通过充分交流合作意愿,初选出入围意向合作单位。三是做好实地调研考察,最终确定合作方。要善于使用专业第三方企业评估机构,对合作方进行全面的合作风险评估,以预防因合作方实力不足而潜在的合作隐患。

3.2严谨制定双方合作建设协议

科学严谨的合作协议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合作协议即是合作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也是约束合作双方行为的重要法律文书,当项目建设发生风险时,合作建设协议便是双方维护各自利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高校方应约定清楚以下问题:一是项目投资规模。主要包括高校基建项目投资建设规模、交房标准、施工时间。二是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三是约定双方的收益方式。四是约定项目运行划分方式。约定清楚双方水电暖气的功能划分等,避免在运行期间出现因分界不清而引发的相关纠纷问题。

3.3做好合建项目的施工管理

做好合建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是合作双方的共同责任,是确保投资效益收益的重要基础。一是做好合建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高校方要选派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到合建项目管理团队;要构建职责清晰的项目管理机制,科学分配双方的职权比重,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同的合作局面。二是严格把握项目实施单位的入选关。高校要发挥业主的优势地位,通过招标或其他竞争方式选择设计、咨询、施工承包和供货单位。另外,施工质量与施工承包企业的实力息息相关,以笔者所在单位的项目为例,由于施工企业实力雄厚,其施工的项目先后获得石家庄市兴石杯(市优)工程和河北省安济杯(省优)工程荣誉称号。三是严格控制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有关各方要树立和坚持基本的工程管理原则,并注意分析影响施工方工程进度的组织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等。高校方同时应注重对工程质量的全面控制,并充分利用好工程监理企业对校方直接负责的机制,系统有效地应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严格落实项目各参与方的质量职责,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实现合建项目的质量目标。

3.4提高高校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

高校基建项目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除了易发生上述风险以外,还有可能受政策法规、经济形势、企业自身等变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或衍生出其他风险因素。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科学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的基建规划,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其次要提高学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随时做好应对项目风险的准备。第三,通过建立健全基建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确保项目运行能够实现有序化、规范化,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最后,高校管理干部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提高领导艺术和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在合作建设过程中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

4结语

高校利用合建方式开展基建项目,在提升学校办学硬件水平、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些优质企业和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企业家也纷纷投身教育产业,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内外部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提升防范合作风险意识和处理解决风险的能力,从而为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谢伟.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3,70(9):38-41

[2]叶通贤.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综合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策略;优化

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攸关单位的历史真实面貌、业绩成果与经验总结,是单位运营发展最为关键的第一手信息来源,是单位科学运营、长足发展的基本依据与强有力支撑,对于单位的工作质量与效率非常重要,同时,更关乎单位的信息效能,并由此决定着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命运。信息时代的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必须因应“互联网+”的时代变革,针对新时代、新技术、新环境的改变,针对后勤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策略调整与信息优化升变,已经成为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问题

(一)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弱化问题。后勤档案管理工作记载着详尽的单位发展信息,涉及广泛的企事业发展印迹与历程,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既是后勤工作本身的重要信息资源,又是整个单位基础建设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不仅能够为单位的决策者起到助手作用,而且能够为单位的管理者起到参谋,甚至是参与决策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显著地促进整个单位的运营质量与效能。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由于其基础性、服务性、辅助性的特质,因此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被轻视、少投入、弱建设的现状,这种现状对于单位的发展极为不利,更将对后勤工作的管理、运营、服务等产生较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二)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滞后问题。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运营辅助、管理参考、多部门服务性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几乎所有部门,都有着业务与管理方面的交叉往来,所涉及到的部门,所涉及到的业务,所涉及到的人、事、物均较为复杂。因此,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如果杂乱无章,则会使得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为单位发挥辅助、参考、服务作用,更无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与单位发展的最佳匹配,致使整个单位的信息出现紊乱与滞后。鉴于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类别繁杂、事无巨细、形式各异等独特的档案管理特质,因此,针对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的策略与优化,已成为提升与强化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策略调整

(一)后勤档案管理工作利用与服务策略。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信息结构与信息构成复杂的先天性特质,信息结构方面涵盖了多种类型的跨部门档案,信息构成方面以基建项目档案为例,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具体而微的子档案类型,可以将其归于档案中的档案。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利用策略,应以妥善保管、分类编目、集成著录为先,同时,应将后勤档案与单位所涉及的各个行业,进行服务方向上的大力拓展,强化后勤档案的可利用性,针对不同的信息结构与信息构成,进行分门别类,实现后勤档案信息的综合编目、综合著录、综合标引,综合查询。(二)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策略。从后勤档案的信息价值层面而言,后勤档案中涵盖了单位的管理工作、服务内容、项目建设等全方位的档案内容与相关信息,信息化架构的创设与完善,能够在信息化条件下,以更为严格的程序,有效规范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都能够在集约化的管理下,即时实现档案内容与相关信息的主动快速纳入,从而确保芜杂的档案内容信息不会出现任何纰漏与疏失。具体的信息化发展策略,应根据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特质,针对不同的档案进行不同的信息化开发,使得文书类、财务类、设备类、建设项目类档案类型,既能够各得其所,又能够集中管理、集约归档、集成查询。(三)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综合建设策略。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唯有在综合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整合、资源综合与资源融合,才能够更好实现后勤档案的综合化利用,搜全、分好、编妥,是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先期综合建设基本策略;用活、用好、用精是后勤档案管理工作后期综合建设的基本策略,而二者的深度融合,则恰恰是整个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综合建设策略。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综合建设策略的关键,还在于应全面提高本身的管理水平与跨部门、跨行业、跨层面的服务水平,同时,更应以业务端的档案结构与档案构成的规范化整理与归类,以及进一步的综合编目与综合著录,为进一步的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打下规范化的数字优化、效能优化、体系优化的升变基础。

三、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优化

(一)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介质优化。传统介质时代,由于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繁杂的特点,传统介质的后勤档案编目、著录、整理、查询工作量巨大,往往无法跟上人、事、物流动速度的节奏,致使后勤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因此,进一步提高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优化,首先应由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介质入手,实现信息介质的全面更新换代,由传统的纸质记录模式,向可视记录模式升变;再由可视记录模式向数字记录模式升变;最终由数字记录模式向机器识别代码的人工智能模式升变,针对种类相对其他类档案而言,更加庞杂的后勤档案,在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模式下,由机器识别形成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后勤管理工作档案。[1](二)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效能优化。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效能优化的关键性基础,在于先期的信息介质优化。没有先期介质优化的支撑,就没有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效能优化。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介质优化,使得后勤档案管理手段,在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模式下,变得快捷高效起来,较高的时效性,为进一步管理优化与管理创新,提供了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牢固基础,全数字化的多模态后勤档案,也为信息效能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全数字化多模态下,可以进行全信息化的全文检索,彻底取代了传统的仅限于分类、部门、人员、标题的有限式检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这种信息效能优化,为信息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2](三)后勤档案管理工作信息体系优化。后勤档案管理工作应针对服务、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单位发展支持,进行成体系化的大幅优化,应及时更新管理理念、途径、手段,及时因应单位发展,进行可持续的后勤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提供不可或缺的依托。具体的体系优化路径,首先,应在后台创建后勤档案管理的大数据与云计算中心,其次,在前台创建后勤档案综合查询与利用服务系统,最后,以移动查询的支持,为5G时代的到来,做好因应5G时代的充分准备,同时,更应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时代的先进武器,充分利用高科技工具进行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前瞻建构与优化利用,并且,在信息优化的同时,展开不懈的积极研究,以进一步探索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更有效的信息策略与信息优化手段。[3]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档案管理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后勤档案管理全文检索查询的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位整个管理体系运作效能的高低。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策略主要包括利用与服务、信息化发展、综合建设等相应的务实策略,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特质,进行基于介质、效能、体系的全方位信息优化,才能最终达致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升变。

参考文献

[1]杨红.大数据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策略探讨[J].临床研究,2019,27(11):197-198.

[2]李婷,张杨.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9(22):98+110.

综合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结构设计。想要提高建筑工程在不同时间段内具有针对性作用及功能,最大程度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提高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结构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为上部结构及下部结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相互联系,同时二者之间又相互制约。因此,建筑工程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全局层面作为切入点,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综合性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1大跨空间结构类型

在对大跨空间结构类型划分上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要是从结构材料层面对大跨空间结构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将大跨空间结构类型划分为四种类别结构,分别为钢结构、木结构、复合材料结构及铝合金结构;要是从结构布置类型层面对大跨空间结构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将大跨空间结构类型划分为两种类别结构,分别为平面结构及空间结构。其中平面结构主要在外荷作用力及反力在构件内部都能够彰显出来,并且结构会将全部构件进行紧密连接。空间结构是以三维空间作为基础,进而对外部载荷进行进行接受及释放;要是从结构形态层面对大跨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将大跨空间结构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别,分别为面系结构、实体结构及骨架结构,可以从不同类别形态对大跨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划分。与此之外,现阶段刚柔混合结构及刚性混合结构也属于常见性类别,采取抗拉伸能力及抗弯曲能力协调的方式,结合二者优势,进而提高结构性能。大跨空间结构不断是划分为什么类型,设计人员在对大跨空间结构进行设计过程中,都需要应用到不同受力构件,借助形态不同及作用不同的构件,形成一个整体空间结构。正常情况下,大跨空间混合结构由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结构体系构成,任何一个结构体系在传力及受力都应该相互平衡,并且不同子系统之间还应该相互协调,保证不同结构体系处于平衡状态之下,进而才能够有效保证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稳定性能及安全性能[1]。

2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设计优点

2.1力学优势。设计人员在对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力学逻辑性,同时也是体现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价值的主要因素。力学逻辑性在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分析结构构件和材料之间的关联。多层大跨超长混合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材料的性能进行结合,借鉴不同材料之间优势,进而有效提高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稳定性能,提高结构构件刚度[2]。2.2良好刚度和稳定性。在建筑结构众多内容中,刚度是建筑结构力学主要体现形式。刚度主要表示结构在受到变形作用力影响之下,所呈现出来的抵抗力。结构刚度不仅仅需要具有一定承载力,并且还能够有效对建筑结构形态稳定性进行提升。从刚性技术层面来说,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一共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别,分别为柔性结构类型及刚性结构类型,其中柔性结构类型在正常状态下是没有任何刚度的,形态稳定性也十分低下,进而在柔性结构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外力对透性结构形态进行固定;刚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受到材料特点影响,同时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刚度应用范围十分广泛。2.3回路平衡优点。想要保证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整体结构处于平衡状态,在结构单元和构件之间就必须具有应力回路,进而才能够有效保证多层大跨超长混合结构处于状相互平衡状态。正常情况下,混合张拉系统在应力回路上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结构预应力,最大程度提升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刚度[3]。

3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3.1连接式结构设计。连接式结构主要表示多亲子结构与双亲子结构在形态结构及受力结构固定条件下,根据结构受力特征及力学规定,选择针对性连接方式。多层大跨超长混合结构所应用的连接方法较多,现阶段研究人员所应用的连接手段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单侧悬臂式连接与双侧支点式连接,这两种连接方法最为显著的差别体现在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上面。多层大跨超长混合混凝土功能及形态在越加复杂情况下,双侧支点式逐渐在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设计内应用,属于最常见的一种设计方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想要最大程度保证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设计与满足实际要求,在整体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能够满足结构要求的子结构类别。3.2并列式结构设计手法。并列式结构设计手法主要表示多亲子结构与双亲子结构在相同受力情况下,不同结构之间的摆列方法。在相同受力作用之下,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不同子系统之间力传递都是按照自身特征进行接受释放,能够借助不同子系统结构优势,做到取长补短。根据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所具有的支点不同,可以将并列式结构设计手法划分为两种类别,分别为支撑式手法及吊挂式手法。支撑式并列主要表示弹性支点为子结构,进而对结构下部进行支撑。双亲子结构及多亲子结构全部为刚性构件,按照子结构之间功能需求,对不同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满足形态及力流方面需求。

4结束语

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为系统优化、概念设计、设计评估,在每一个设计环节上,都需要采取针对性设计方法,保证设计方法与多层大跨超长混合建筑结构设计及要求相结合。与此之外,多层大跨超长混合结构充分在现代建筑物体现出来,具有十分显著优势。

作者:陈建

参考文献:

[1]何亮.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控制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7,(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