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5:29:39

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范文篇1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通过正税清费、减免直至彻底取消农业税,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迈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步伐。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造成农民负担重的一些深层次原因还没有根除,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依然存在,必须不失时机地、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十一五”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投入办学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应着重强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的职能,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各地要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按照依法行政和搞好为农服务的要求,积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要坚守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底线,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和事业站所设置,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贯彻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上得起学;要以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教育部门自身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综合改革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密联系瓜州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适应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校教育教学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培训模式相统一的原则;

(二)遵循干部教育规律与服务县委工作相统一的原则;

(三)增强政治素质与提高执政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四)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县委党校的职能定位

县委党校和县行政干部学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行使部门和学校的双重职责。其主要职能是:

(一)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和轮训;

(二)在职干部(国家公务员)的继续教育;

(三)县委决策前的调研、决策后的宣讲、研讨和培训;

(四)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档案管理;

(五)全县党员的理论教育;

(六)村“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

(七)乡镇党校的业务指导;

(八)干部和成人的各类学历教育。

四、党校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县委党校既是在县委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部门,又是一所特殊的干部学校。应该肯定,县委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学历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管理体制的原因,教职员工能进不能出,职称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比较突出,工勤人员富余,教师岗位不足,高素质教师紧缺,人员结构与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党校综合改革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面向全县公开招考聘用有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搞活内部分配,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必须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经济待遇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不断改进和加强自身建设,形成符合党校实际的管理约束机制。

五、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和工作岗位

(一)内部机构设置

按照综合、精干和高效的原则,在领导体制上,坚持县委领导兼任党校、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制度。党校实行校务委员会(简称“校委会”)负责制。校委会由1名校长(兼)、1名常务副校长、1名副校长、2名校务委员组成,校务委员按副科级配备。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按组织要求和程序建立党支部,校内设行政办公室和教研室。

(二)岗位设置

在县编委核定的9个编制数内,合理设置如下岗位:

1、设置行政事业管理岗位两个。

常务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岗位1个;

专职副校长,行政学校副校长(兼)岗位1个。

2、设置专职教师岗位六个。

专职教师岗位设置分高级职称岗位1个(高级讲师),中级职称岗位4个(讲师),初级职称不作限定(助理讲师)。

3、设置工勤岗1个。承担教学设施设备及中央党校C级网络站维护和图书资料管理。该岗位可从现有3名后勤人员中选其一。富余的后勤人员,予以合理分流和妥善安置。机构和岗位的设置,是从党校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不因人设职设岗。

(三)面向全县公开招考选拔党校专职教师

在县编委核定编制数额内,面向全县公开招考专职教师5名,其中,法理学或法律专职教师1名,经济管理专职教师1名,政治理论专职教师1名,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专职教师1名,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管理专职教师1名。公开招考选拔的基本条件为:中共党员,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工作)成绩优良,具有履行党校教师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素质,4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公务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党校负责制定《教师公开招考选拔方案》,并组织实施好公开招考选拔活动,入选者报县委常委会予以审定。党校45岁以下的教职工要参与此次公开招考选拔,落选者由人事部门予以妥善安置。

六、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完善教学科研布局

(一)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立足瓜州实际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校教育教学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的党校教学布局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办学方针,以提高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行政管理能力为重点,形成强化基本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注重现代化建设新知识的学习、加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培训的三大层次系列课程。坚持设置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等核心课程,优化教学专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二)坚持科研为县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方向,努力形成“智囊团”和“人才库”。党校科研工作,一要紧密结合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络社会各界人士,围绕县委和政府工作大局,超前研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和预测性分析报告,着重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二要把教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后劲、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机制来抓。要深化教学重点、热点问题研究,将教学中遇到的、学员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为校内课题立项,并建立教学科研信息沟通、课题转换、成果激励机制,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了解学员学习需求,以增强教学针对性,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研究,组织教学观摩、教学法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坚持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时学分制管理。按照《干部教育培训条例》的规定,科级干部脱产培训每年必须保持12天(96学时),原则上划定为:全县性大规模专题辅导报告会,每年不少于4场次,(16学时),科级干部在党校集中轮训和培训,每年不少于3天(24学时),其余7天(56学时)由单位自行组织理论学习或请党校教师进行相关理论专题辅导。党校负责对全县科级干部在职学习、脱产培训、学历教育和相关课程自修及学习教育培训情况,以学时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管理,在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上及时进行学分登记,并向社会予以公布,督促全体科级干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七、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改革,分类分级按需施教

(一)分级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培训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分类分级培训,根据干部调训的不同对象、目的、要求,把主体班次区分为培训类、轮训类和研究类三种类型,分类别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二)立足发展第一要务实施教学。按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组织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大力推行个性化、差异化培训。采取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调研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实施教育教学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员的理论优势与学员的实践优势互相补充,促进教学相长。

(三)建立干部培训档案。按照组织部门的统一要求,定期将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培训期间的表现和所得学分,进行全面准确的登记,作为干部考核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把干部培训、考核、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一)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到党校作报告的制度。按照“领导走上讲台”的要求,全县范围内的大规模干部集中轮训和培训活动,组织、纪检、宣传、党校、人事等部门,要根据课程设置和学员的需求,协同设计好教学专题,邀请县委常委、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工作业绩突出、理论功底扎实的部门及乡镇领导到党校作报告,并且形成制度。

(二)实行师资力量社会化配置。按照“请进来、走下去、走出去”的原则,县委党校要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省市党校的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为本校兼职教授,坚持每年一季度一次专题理论辅导报告会,以提高党校理论教育的档次与水平。党校要注意在把好政治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他社会资源,从县内外党政管理、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学有所长、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选聘为党校兼职教师。党校专职教师要坚持走下去、走出去,紧密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深入开展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

(三)建立促进党校专职教师成长机制。按照“教师选择专题、学员选择教师”的要求,把对教师的评判权和选择权交给学员,每期干部培训,要组织学员对授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教评课”测评,提出意见建议,并评选出“最受欢迎的教师”和“最成功的课堂教学”,以此收集成功的教学案例,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对教学功底扎实,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学员反映好的专职教师,县委应予以提拔重用,在促进党校教师流动的同时激励教师进一步做好工作。

(四)实行党校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定期选择部分优秀理论教员,每年轮流下乡镇、上企业、进部门,走进实践课堂,任乡长助理,经理助理或局长助理,进行实践锻炼,为干部理论教育培训奠定较好的实践经验。

九、深化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校

(一)专职教师岗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打破职务、职称身份界限,按能力业绩竞争相应岗位,再按岗位实施相应的等级工资制。所聘职务、职称实行岗位动态管理,聘期三年,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岗位竞争和工资分配,严格按照《竞争上岗实施细则》和《结构工资分配实施细则》设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逐步形成选优奖先、多劳多得的激励竞争机制。

(二)用制度理事管人。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建立学员、干部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估体系,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管理围绕确保教学质量,强化“三项措施”:即课前的择优任教、课中的质量评估、课后的教学评优,以保证教学运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三)用制度引导学员。加强对学员的管理,教育学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党内生活,严守校规校纪,勤学多思,尊师重教。坚持和完善学员培训考勤、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估体系,制定规范可行的学习评价办法。坚持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学员管理着重抓好“三率”(即报到率、听课率和学分登记率)“四环节”(即自学、讨论、课题研究、学习考核),以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党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党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形成讲党性、讲大局、讲奉献的良好风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奖惩制度,鼓励争先创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校教职工队伍。

十、干部理论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

全县科级干部的培训、轮训以及全体党员的理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党校一定数额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授聘请、调查研究和各类培训班次的正常开支,确保全县党员干部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党校综合改革要在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县上决定成立党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张常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组员:景占俊县纪检委副书记

魏军贤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潘永军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

王生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国防教育办主任

王正勇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王旭东县发改委主任

综合改革范文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九龙坡区又是市里批准的“先行试验区”,要建设好这个试验区,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义。中央为什么让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小平同志曾强调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战略;一是东部战略,二是中西部战略。当东部战略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中西部发展战略开始启动。第二、“试验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工业革命阶段的产物,它标志着我国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的探索。第三,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又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重庆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如果能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探索和积累经验,对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九龙坡区的统筹城乡改革已经初见端倪。作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就是要“率先”、“带头”、“引领”。先行试验区就是风险区、探索区、创新区、开拓区、引领区。半年多来,我们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首先按照“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的思路,形成“1+12”总体方案及配套制度体系,在各镇成立了规划建设办公室、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其次,在探索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1200元/年。城乡全覆盖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同时,坚持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统筹城乡发展不是把所有农村都变成城镇,城乡一体化绝不是城乡一样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体现,是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共识和奋斗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贵在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惟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但它与任何改革一样,都具有风险。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解决难度大,面临许多需要破题的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需要自身的思考、探索、突破。第二,重庆开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没有享受到特别优惠的政策,这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无法相比。第三,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本身要消化的矛盾太多,而统筹城乡发展更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给统筹城乡增加了新的矛盾和压力。通过十七大精神的学习,我们要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胆识和善于创新的本领,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当好先行者、排头兵。

综合改革范文篇4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市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上级精神与**实际相结合,把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创新破难,开拓进取,全市农村呈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村容村貌加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80亿元,是2000年2.8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8元,“十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11%;2004、2005连续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0.488降为2005年的0.383。可以说,我市的“三农”工作,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百千工程”、康庄工程建设,农村税费、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前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市的“三农”工作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总体上看,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乡镇政府职能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乡镇工作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乡镇进一步面临转变职能的压力。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对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现有的乡镇职能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作方式由过去的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更多地依靠农民的社区自治。可以说,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职能将逐渐淡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职能将不断增强,而且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而我们的乡镇职能恰恰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缺位。因此,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根本上突破制约农业和农村进一步发展的体制障碍,切实转变乡镇职能。这是一场涉及农村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复杂而艰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特别是从“三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来认识这项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农村综合改革涉及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等重大变革。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层面,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综合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统筹城乡发展最大难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正在被逐步地冲破,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也逐渐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关键是从体制机制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如果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乡镇权责不清、职能转变缓慢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不少乡镇存在的财政困难和债务负担问题,已经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也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因此,必须从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推进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推行农村综合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促进乡镇政府服务职能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总之,各级党委、政府既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估计在现有体制下开展这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把握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即将全面推进的乡镇换届工作,市委、市政府要求,从现在起,在全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努力化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重点是要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逐步建立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防止把综合改革理解为减几个机构、裁几个干部的简单化倾向,切实按照“明确乡镇功能定位,理顺乡镇权责关系,合理配置机构人员,激发乡镇干部活力”的要求,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总的来说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从乡镇的实际情况来看,乡镇功能应该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政权,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根据这个定位,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把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到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发展规划、服务市场主体和营造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上来,并根据省里的要求,在行政执法上适当赋予乡镇一定的管理职能和部分必要的行政处罚权,着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乡镇机构设置要按照转变职能的需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贯彻“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真正做到机构精简、编制压缩、人尽其用。乡镇机构改革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达到激发乡镇干部活力的作用。领导班子职数要严格按照乡镇换届的要求配置,并注重逐步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抓好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调整。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尤其要加快建立择优选任、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切实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人员定岗,对分流干部要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转岗培训,多渠道安置,鼓励他们到村(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对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要按照有关政策进行扶持;对提前退休的要妥善安排,确保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稳定。

二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决定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区。经过前一阶段的紧张努力,明天就要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区(建设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争取建成部级示范区),构筑三个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实施八项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公共服务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城乡综合改革工程),百项项目(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百项重点建设项目)。1381行动计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抓手,要确保1381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改革与其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建立并完善新型的农村工作机制、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等。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向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等方面倾斜,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各种要素向农村流动。要按照职权与责任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加快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办事体系和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新型便民服务机制。要加快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做到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民办公助、合同承包等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入主体的作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建立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和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与浙大的合作中,要注重发挥浙大的优势,充分利用浙大的研究力量,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还要重视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的培训,市里准备月底召开读书会,同时还将组织对全市乡镇干部进行培训,各县区也要抓好培训。

三要通过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通过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乡镇财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要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规范村级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运行规则和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努力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当前,还要重视做好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乡村负债现象比较多,少数乡村负债重,债务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一大难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新的乡村债务,逐步化解旧的债务,确保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总之,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基础。

三、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也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工作难度很大。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做到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要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努力在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坚持服务为先,努力在服务三农上有新的进展;坚持统筹兼顾,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只减不增、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局,财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工作在县区,主要责任也在县区,各县区“一把手”要负总责,要亲自抓,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并抽调得力干部,建立专门班子抓好这项工作。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宣传好的做法、好的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关注各地进展情况,切实加强指导。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要严明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对失职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是要精心组织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是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并与乡镇换届工作结合起来,与我市和浙大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加快发展。改革方案确定之后,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稳步实施。特别是要严格按程序办事,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改革政策,确保改革的严肃性;同时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分流人员做到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妥善安置,保持稳定。

综合改革范文篇5

最近三年来,**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64%,机构编制大大压缩。同时,把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公共服务组织,通过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量化考核指标等方式,构建起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制。

--乡镇机构臃肿农民负担沉重

**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县有10个乡镇,43万亩耕地,55万人口。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启合介绍,**年,**县一般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口少则500人,多则上千人。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综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镇仅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就有22人,城关镇仅镇财政所就有70多人,就连**县石花镇城建所的在册工作人员都达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霁说,税费改革后,这些人依然在打擦边球,不收费就没有办法生存。过去上面有一个部门、下面就要对应一个,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不高、乡镇机构职能不清晰,必须把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压缩,合理设置机构布局,才能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从2003年3月开始,经过两轮改革,**县在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乡镇机构设置,统一设立“三大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实际,**县重新界定了乡镇机构职能,划分了职责范围,撤销了乡镇政协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内部拉开了收入档次,以农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每年工作最好的机关干部与一般的机关干部相差1500元。

二是缩减乡镇机关人员编制。现在,**县10个乡镇共核定行政编制395名,实际在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了64%,同时,后勤服务一律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三是精简领导班子。通过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乡镇领导干部得以全面压缩。同时,县里对超配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其中改任乡级助理、干事45人。以紫金镇为例,改革后的领导职数只有书记兼镇长、副书记兼副镇长、副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两位党委委员兼副镇长、宣传委员7人。

四是分流人员待遇落实到位。分流的乡镇机关干部中,很多在40-50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既没有出去闯荡的年龄优势,又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为此,**县决定,对乡镇机关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统一按其档案工资标准的60%发放。同时,对主动分流的干部按70%发放档案工资。整个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给大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实现了既定的“减人、减事”的目标,成效非常明显。

--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

谈起改革前乡镇事业单位的状况,城关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周云说:“基本上是人心散了,党委、政府为农民服务的线断了。”城关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杨国政说:“我们不知道干什么,收入也没有保障。”当时,农民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很不满意,例如,农民购买假种子、假肥料等情况没有人能去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部署,**县将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各乡镇把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民政所撤销,职能转到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撤销乡镇残联、党校、社会保障服务所,其他站所整体转制为中介组织。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有计生、城建、文化、广播、农水、农技、农机、兽医等8类站所71个事业单位顺利实现转制。

为解除乡镇事业单位等被改革对象的后顾之忧,**县在全县乡镇事业单位内,全面推行全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魏开杰告诉记者,到**年底,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的2768名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单位应缴的1250万元和个人应缴的1213万元全部收缴入库,职工参保率、基金收缴入库率、养老保险手册发放率全部达到了100%,确保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方面举措构建公共服务新体制

在构建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县主要有三项举措:

一是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除各乡镇畜牧兽医中心实行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外,其他服务中心一律实行委托服务制。县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乡镇站所转制后承担的43项公益职能。对公益职能,政府购买服务,预拨10%至20%的财政投入,最后考核通过、农民认定后,一起算总账。现在由各乡镇站所转制而成的服务中心充满朝气。这些单位的职工,过去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现在大多数提高到600多元。

二是各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各项服务活动量化成具体考核指标,在与各服务中心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委托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服务要求、经费数额和考核兑现办法等事项。制度的创新使服务中心员工的工作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比如乡镇农机站的工作人员过去只是在办公室里等着农民来,现在必须下到田里去直接服务农民。只有农民接受了服务,满意签字,农机服务单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拨款。

三是重新界定农村公益投入标准,打足经费,实行资金直达。过去全县10个乡镇每年共下拨农技推广费用28万元,而现在按照全县43万亩耕地,每亩1元多的标准,将全县农技推广费用总额提高到40多万元。在结算方式上,县财政对这些转制后的服务单位实行年初预拨款、半年一考核、年终结总账的办法。目前,**县已按照全年预算20%的比例,向各服务中心预拨了启动经费,保证了农村新型服务体系的运转。**年**县乡镇公益事业经费预算为627万元,与**年相比,增长了约30%。

--政府工作效能明显增强新机制活力显现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后,**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层政权结构得到了优化。陈启合告诉记者,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斩断了乱收费的根子,切断了随意进人的源头。改革到位后,机关干部普遍增强了危机感。现在,县里设立了乡村干部寻访问事制度,变农民的上访为干部的下访,主动与群众沟通,解决群众的各种问题。

襄樊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吴长华说,**县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留下来的乡镇干部队伍,素质比较高,用引导、服务、示范的方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在**县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改革之初确定的各项目标。

综合改革范文篇6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把握“两个趋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重大举措;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市自2002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有效降低了农民负担,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为“三农”工作长期走在全省前列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乡镇机构与一些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关系不顺”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乡村负债沉重、潜在风险较大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给进一步深入做好“三农”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因此,各县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提高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省、市关于这次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努力化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下良好基础,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又要注重把上级的改革精神与我市的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改革的承受度和政策的连续性,实行有情操作,确保改革依法有序稳步推进。二是开拓创新的原则。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管理模式,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促进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新突破。三是服务为先的原则。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服务“三农”上,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四是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只减不增、农村经济得到新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使改革取得扎实成效。

这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从近期看,就是要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长期看,就是要建立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

二、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任务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即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控制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

(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这次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实验示范区工作,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

一要明确乡镇职能定位。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省里在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已把乡镇功能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并确定了乡镇政府的八项主要职能: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二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三是负责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搞好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救济救助、民政事务等公共服务工作。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依法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能。五是完善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居)民委员会自治。六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做好经济社会统计和农村集体资产与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七是保护各类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强化信访、调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八是完成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根据上述职能定位,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等具体事务,转移到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此外,各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乡镇行政区划作适当调整的建议,使乡镇布局更为合理。

二要理顺乡镇权责关系。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对一些农村层面发生频繁、直接面对基层百姓、县区部门看不见、管不了的事项,要通过一定的授权和委托的方式,依法把县区部门一部分能够下放乡镇的管理职能交由乡镇;对县区行政执法部门需要乡镇配合的工作,也要明确相互间的权责关系,使县区行政执法职能得到延伸;要发挥垂直部门下设机构在乡镇管理中的作用,做到条块结合,促进其职能延伸到村。要针对《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涉及乡镇近70项行政权限的实际情况,赋予农村基层干部相应的权责,解决乡镇“官小责任大”和“看得见管不了”的问题,把责任与权力理顺,推动乡镇职能和体制的转变。

三要合理配置机构和人员。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合理配置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乡镇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综合设置若干个内设机构,分清职能,落实责任。二是合理配置乡镇领导职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工作需要,一般控制在7—9人,少数人口特别多、经济总量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1—2人,人口相对较少的应减少1—2人。提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效能。乡镇领导干部要推行年轻化,但不搞一刀切。我们许多基层干部四十多岁,虽然学历不高,但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学了很多真本事,正是年富力强干工作的好时候,要采取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抓好人员结构调整,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对现行乡镇行政总编制要进行适度精简,比例由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对精简富余人员,要采取转岗分流、提前退休、自谋职业多种途径,予以妥善安置,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转岗培训,让他们去当生产、消防、交通、食品、环保安全员和消费维权员,管那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切实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乡镇干部活力。四是深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的改革方向,将乡镇事业单位原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行政机关,社会公益职能进行整合归并后统一设置若干个事业单位,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要同乡镇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避免交叉重复。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前阶段的改革,我市“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经费投入得到保障并实现稳步增长,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要按照义务教育抓均衡、均衡重点抓农村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力度,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县、区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更多地承担起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要向农村倾斜。乡镇政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市级财政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

二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加大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力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和普及十五年教育。今年秋季入学起,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学校的公用经费各级财政必须足额到位。

三要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扎实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工作。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新课程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

(三)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政府层级之间的财力分配问题,但从更深层面来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配置问题,事关构建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大事。因此,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从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出发,立足新的乡镇职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一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要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合理划分乡镇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由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原则上作为派出机构,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对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大、具有集聚和辐射作用的中心镇,要进一步完善县、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对经济薄弱乡镇或财政收支规模较小的乡镇,可推行“乡财乡用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保证必需的公共支出和必要的正常运转经费,不断增强乡镇为民办事的实力。

二要完善政策,规范管理。要积极鼓励乡镇培植财源,增加分成,完善对乡镇实行的“划分收入、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赔补”政策,充分调动乡镇生财有道的积极性。要坚持实行“一公开、二完善、三建立”的管理制度,在确保乡镇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支出管理,规范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

(四)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乡村债务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是影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再也不能干越俎代庖的事,坚决防止旧债未了添新债;二是新官必须理旧债,这是政府信用问题、形象问题。在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三件事,加强乡村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债,逐步化解旧债。

一要认真核查,摸清底数。要对乡村债权债务情况开展全面细致的核查摸底工作,在分清性质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按照区别对待、分类化解的原则,落实偿债责任和偿还计划。市和县、区财政都要制定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要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注重从源头上制止发生新的债务。今后乡镇建设项目必须报上级政府审批,凡未经乡镇财政部门和上级财政部门出具明确意见的,有关审批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各部门安排的涉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开发项目,必须足额安排资金,不得留有缺口,一般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规划先行、项目配套,先修后建、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违反规定造成新的债务的责任人,要依法依纪处理。

三要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村级债务以历史原因形成的居多,必须下大决心加快化解。对因发展教育、水利等公共事业引起的债务,以及上级各种考核要求农村基层配套投资等形成的债务,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乡村逐年化解。同时要加大财务监管和审计力度,通过健全村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建立化解村级债务的长效机制。

(五)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公益事业不断发展,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起一个保障机制。

一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关键还是要依靠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自身的实力,这是根本所在。特别要落实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政策,帮助搞好规划开发。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为村级集体资产和闲置资金开辟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同时,要稳步推进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二要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规范村级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运行规则和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严格依法加强村集体资产、建设工程、经济合同等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特别是要完善农村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入主体的作用。村范围内进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桥梁修建、环境卫生改善、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除财政给予补助外,遵循村民自愿、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共同受益、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民主议事程序,在村内实行“一事一议”制。

三要建立财政扶持补助制度。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财政专项补助制度,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开支。市重点对区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进行补助。此外采取市、县区、乡镇财政补助一点,社会资助一点,村自筹一点的办法,全面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0平方米以下或无产权活动场所问题,力争今年7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四齐八配套”规范化水平。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措施,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力度。

三、强化责任,努力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的落实到位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和要求,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对此,我再强调四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领导抓。农村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重大改革。要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从各县、区和乡镇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路子。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具体抓,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力量,组织精干的工作班子,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农村综合改革责任体系。根据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我市的实际,我市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并对应五项改革的具体任务专门再设立四个指导组。各县、区要根据实际,健全充实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力量。

二是要上下合力抓。农村综合改革是乡镇机构的又一次调整和完善,涉及各个部门在农村基层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落实。因此,各部门必须自觉服从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安排,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集中精力,各司其职,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全面落实承担改革任务。市里要组织检查督导,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垂直管理部门要支持和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切实把各项职能延伸到乡镇。各部门不得干预乡镇机构改革,不得硬性要求设立对口机构,一定要给乡镇创造一个宽松的改革环境。各级综合改革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掌握情况。农村基层干部既是农村综合改革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又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结合先进性教育,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形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合力。

三是要注重结合抓。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工作上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结合。一要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使改革过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过程,成为推动政府改革、提高执政为民水平的过程,成为动员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二要把“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五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通盘考虑,加强协调,同步推进。除了五大改革任务外,还要把乡镇区划调整、撤并行政村、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务村务公开、村级民主理财等相关改革系统地考虑进去。三要把督查、调研和指导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对督查和指导工作要亲自抓、经常抓,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用以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

综合改革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部“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政策的出台,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教师方面的作用得以彰显。纵观近些年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改革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表现最为活跃。

一、改革认识上逐步趋同

(1)培养模式。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模式形式各异,主要有三种:采用校中院独立设置师范学院的传统方式;整合式“2(平台)+2(模块)”模式;融合式“3+1”模式。由于各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在选择具体培养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如厦门大学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混合培养模式,青岛大学是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苏州大学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呈现“多课程、精内容、短课时、长学程、重能力”的特点。多数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均由五大模块组成,即教师资格类课程、教育理论必修课程、自主模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也有采取改革公共基础课程、重组专业课程、以课程群的方式开设教育类课程和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来实现培养目标。其课程群包括:教育理论课程群、教育技能课程群、教育科研课程群、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群等。还有针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提出设置方案,从课程的功能结构、类型结构、形态结构三方面构建三维立体的教育类课程结构模式。

(3)特色建设。特色建设表现为众多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在自身特色定位与策略的构建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有以“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以‘新’、‘强’为特色建设追求的目标”,“用以变应变来强化特色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特色建设目标;有从“适应”转向“引领”,从“学术水平”转向“教育水平”;有“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还有提倡把“教师教育深度融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中去”;以及“以多学科优势推动教师教育”,“结合专业陶冶‘师德’、‘师能”¨;以及“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等特色建设战略。

二、实践操作上彰显特色

1.模式设计

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从独立设置、定向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转变,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正是顺应了这种转变。我们重点考察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

第一类是采取师范学院和专业学院合作的办学模式,即把原有师范院校内的文、理专业按学科性质,与学校相同或相关的学科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分设文、理学院,同时设立师范学院,由它们分别承担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宁波大学采用“3+1”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相关专业院系学习基础课程、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一些教育类选修课,第六学期根据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分流,第四年由师范学院集中进行师范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扬州大学也采取了这种模式。

第二类是相对完整的集中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于合并类大学中。其做法是原来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院合并后,成为新组建的综合性大学的师范学院,这种模式基本上保持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这类学校采用“3+1”混合式培养模式:前三年注重师范生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集中进行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强化师范特色。这种模式

以青岛大学和集美大学为代表,而集美大学原相对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模式正在向师范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合作培养师资的模式转变。

第三类是由原师范学院改制成地方综合性高校所采取的是分散培养教育模式。教师教育主要是将师范类专业以系的形式置于各相关学院,各学院统一大类招生和培养,或同一学科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一个学院内组织教学。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概论等教师资格模块课程的培养任务和研究生层次教育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教师教育即为此模式。

2.课程设置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环节。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引、大连大学、北华大学¨进行统计分析(2007年),各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概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课程结构上大致相似,基本包括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科研训练(体验)课程以及教育实习见习四部分,实习见习学分所占比例较大、理论和技能其次、科研最小。通过研究发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以其所具备的学术优势,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综合性提升师范性、师范性增强综合性”的教师教育办学之路,各校确有许多独特之处:

(1)教师教育均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较之于将师范专业分散于各个专业学院的分散管理,集中管理和统一教学的模式能够充分地将综合性大学中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融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2)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设计更加突出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各校均增设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内容;为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设了自主学习学分、替换模块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在职前形成教师职业信念,获得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训练。

三、几点改革设想

1.培养计划制定应在时空上占据优势学段

在部分地方高校实行的“3+1”的模式中,师范生第4年由教育学院负责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教师专业教育。学生在修读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同时,要进入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加上找工作、考研的影响,如果组织实施不到位,“职前”实践训练效果不佳,培养质量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应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n+X”的界限淡化,将过去师范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改变为“教师教育模块”、“教师教育”专业辅修证书制度、“教师教育双学士学位”等立体化培养模式。对有从事教师职业意向的学生,在各专业完成两年学科平台课程学习的同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选择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实行分流培养,进入“深加工”平台。也可从二年级开始,利用暑假实行三学期短学程制,或双休日上课制,每学期开设3—5门“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按学分而非学年制实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渗透式培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就可获得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将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吸引到教师职业中来。夯实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素质结构,为其从教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调整应该以教师专业能力教育为核心

在课程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各校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平均占毕业总学分的13.72%(表1),这一比例相比过去有所提高(国外高校通常为20%~35%),但课程结构偏重理论,有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偏轻,势必影响到初任教师的从教能力。

(2)必修课与选修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平衡。目前,绝大部分综合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且开设的选修课程数目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科研方法”未列入课程体系,而该课程在培养教师职后研修、专业成长和履职技能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科发展史对专业人才的研究立场、价值取向和学术责任的形成至关重要,应将“教育科研方法”“中外教育史”列人选修课的计划中。

(3)在教育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比例上,技能课科目数量偏少,而且仅限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法3门,缺乏一些智慧性的能够直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和行动策略类的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教育”“表达技巧”“对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方法”等。虽然有些学校提出微格教学,这种系统的仿真的教学训练课程,不会受到中小学教学实习条件的限制,但目前普遍只设一个学分,无法真正起到由“知”到“行”而后再“知”的互动训练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改进实践教学内涵,实现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训练不断线,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创新。教师教育学科应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不同于教育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师培养与成长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对象,建立研究范式,形成自身的概念体系。应将《教师教育学》或《教师教育概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旨在促进学生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化的教师水准。

3.课程内容更新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

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三个问题:(1)课程面窄,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实用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教师拓宽学科专业领域视野,具有宽广的知识底蕴。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既和谐又富有个性特长的人。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中,中小学真正急需的实用性课程少见,如“中小学道德品质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案例分析与研究…‘心理辅导与咨询”“校本课程开发”等。(2)关于教师职业信念、情感和道德培养的课程几乎没有涉及,应增设“教师伦理学”课程。(3)课程普遍是显性课程,未能体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师教育的潜在功能。

4.专业技能实训应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从教力”的要求

综合改革范文篇8

4月25日,*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刘仁八镇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指导下,整个改革试点工作进展得有序、积极、稳妥。刘仁八镇党委、政府有效地做到了工作和改革两不误、两促进,坚持把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执行配套改革政策相结合,保证了整个改革进程不走样、不变形、不变味。通过*市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和刘仁八镇四个多月来积极有效的工作,目前,刘仁八镇新届领导班子已调整到位,机关干部竞争上岗人员进行了确定和工作安排,分流人员已离岗,借用人员全部退回,党政综合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已正式挂牌办公,摘牌收章工作已完成。经历改革“瘦身”后的刘仁八镇政府逐渐呈现出精干、积极、高效的新气象。

一、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4月25日,*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在刘仁八镇召开了镇机关和镇直部门全体干部职工以及村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把省市相关文件和*市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到人手一册,做到了宣传发动到位,工作分工到人,责任明确到组。镇党委、政府通过办专栏、挂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和纪律。

(二)摸清底数。4月中旬,我们对刘仁八镇所有涉及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分门别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力求做到“两个清楚”。一是刘仁八镇所有人员身份清楚。经核查,刘仁八镇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人员176人,其中在编在岗人员107人,非在编人员29人。其中机构性质保留单位实有在编在岗68人,非在编人员3人;转制机构实有在编在岗人员39人,非在编人员26人。4月28日,我们分别在刘仁八镇政府和各单位对人员的档案信息进行了张榜公布。二是刘仁八镇所有机构性质清楚。刘仁八镇行政事业单位17家(含企办和流动人口管理站),按这次改革要求,需保留行政或事业单位性质的单位5家(财政、经管计为1家,含计生办);转制单位10家(含计生服务站);撤销的单位2家(流动人口站和企办)。

(三)清产核资。4月16日至4月22日,我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我市国资办、审计局等单位人员对刘仁八镇8家转制单位(水利站、工商联分会属政府机关统一管理,无资产、无账务)进行账务清查,重点是清查资产、债权债务、现金和银行存款。通过清查,截止4月22日,8家转制单位账面资产总额为98.2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5.76万元、流动资产32.51万元、负债62.79万元、净资产35.98万元。截止4月18日,8家转制单位共有现金及银行存款8.8万元、应收款13.7万元、借入款项13.9万元、应付款46.6万元、未挂帐债务10.7万元、未挂帐债权1.8万元、净债务46.9万元。8家单位中,债务大于债权的(净债务)有7家计51.56万元,如广播站11.5万元,动检站5.7万元,农机站1.8万元,劳动所10.1万元,农技站19.1万元,城建办3万元,文化站0.2万元。

(四)撤并机构。按改革方案要求,我镇机关内设机构由原来的4个精减为3个,现只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的牌子)。撤销了原内设的政法办公室,撤销了加挂在原经贸办的企业办公室和挂在计生办的流动人口管理站。村镇建设管理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动检防检站、农技站、农技站、水利站、文体站、广播电视站、工商联分会、农村人力资源服务所分别进行转制,其中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派驻到镇的单位。保留财政所,加挂农经站的牌子,保留林业站、国土资源所。

(五)调整班子。4月27日由市委组织部选派7名干部、市纪委选派2名干部联合组成工作组进驻刘仁八镇,对镇领导班子重新进行了选配,4月30日,刘仁八镇新届领导班子调整到位,并于30日下午,在镇机关干部大会上宣布班子选配结果。原有的19名班子成员和正、副科级干部中,4人办理退二线手续,3人在民主测评中落选,改任非领导职务;除镇党委书记、镇长外,在民主测评中入围的11名领导干部,5人被任命为班子成员,1人任正科级干部,5人任副科级干部。原班子成员中,1名副书记、纪委书记改任党委委员、副镇长,2名党委委员和1名副镇长改任副科级干部,1名副镇长改任党委委员。

(六)定编设岗。按改革方案中编制管理的要求,镇机关核定行政编制33名,工勤编制2名,计35名(实际只有行政编29名,一名女党委委员没有到位),财政所定编8名,原财政所与经管站人员按同等比例竞争上岗。国土资源站核定事业编制8名(其中含三年过渡期内4名)。林业管理站核定事业编制4名。派驻镇动物防疫监督员核定3名。

(七)竞争上岗。镇领导班子调整到位后,市改革领导小组在刘仁八镇召开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竞争上岗民主测评大会,测评大会由市纪检部门干部监票,市人事部门计票,民主测评大会实际到会人员超过110人,测评结果极具说服力,为减人定岗奠定了很了的基础。

(八)摘牌收章。按改革方案的要求,我们对全镇15个涉及改革的部门单位进行了摘牌收章工作,重新制做了新章和新牌,举行了挂牌仪式。

(九)注册登记。改革后的单位成为社会中介组织或服务中心,但由于刘仁八镇改革单位多数财力困难,我们向市委、市政府请示能否减免此项费用,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协调市有关部门对刘仁八镇改革后有关单位重新登记注册所需的经费实行了减免,目前顺利完成了注册。

(十)办理“两保一补”资金手续。根据*市财政局和社保局对我镇办理"两保一补"手续所需资金的测算,刘仁八镇此次改革后需办理"两保一补"手续的人员有74人,总金额384314.37元,其中养老保险金205*6.20元,医疗保险金34560.17元。补偿金额14470.80元,单位出资部分,我们要求各单位到镇政府办理有关手续,由镇政府直接代交到市社保局,个人出资部分由个人到社保局交纳,补偿金发放到个人。目前,资金已落实到位,相关人员全部办理了有关手续。

二、改革的六大亮点

1、宣传政策到位。在改革试点中,刘仁八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宣传政策放在首位,把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镇党委、政府通过办专栏、挂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进行个别谈话等形式,宣传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和纪律。把政策原原本本的交给干部职工,从而统一了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干部的认识,使得改革政策人人皆知,个个知晓,有效的赢造了各方面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为改革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组织领导到位。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搞好这次改革试点工作,刘仁八镇相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四个职能小组,即宣传组、矛盾化解组、清产核资组、配合协调组。领导小组成立后,积极主动,有条不紊的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为这次配套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阳光操作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刘仁八镇始终坚持“四公开”,即政策公开。凡干部职工关心的改革政策,利用会议、标语、资料、座谈等形式给予公开;方案公开。改革方案的制订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大家便于理解,容易接受;过程公开。在竞岗过程中,由市纪委对各环节全程监督;结果公开。测评结果当场打分,由市人事局当场统计,当场公布测评结果。

4、竞编竞岗到位。按市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刘仁八镇引入了“竞争上岗,差额选举”机制,即原班子成员竞争新届班子职位,落选的班子成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竞争正副科级助理职位,落选的正副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竞选三大办主任、副主任及干事一职。在市人事局的指导下,举行民主测评大会,每名干部和职工按百分制计分,即:民主测评占40分,组织考察占40分(主要是依照20*年、20*年两年的公务员考核结果),领导票决占20分,再综合按照各位干部的学历、工龄、所获得荣誉等,实行一定的奖分,按最后的总分从高到低确定领导职数,正副科级助理人选和三大办公室人选。各行政事业单位也按此模式操作,这次竞争上岗,机关有3名副科级干部落选,成为一般干部,有2名干部落选,1名干部申请待岗。落选和落岗的干部通过竞争,看到了差距,对结果心服口服,充分理解。

5、矛盾化解到位。这次改革试点工作,刘仁八镇采取先定班子,后定干部,先推行机关改革,后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序进行。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矛盾苗头,做到及时掌握,耐心说服,积极化解。为了帮助做好干部们的思想转化和稳定工作,使大家能够减轻思想负担,转变思想观念,刘仁八镇党委、政府为此召开专题工作会议20多次,开座谈会50余次,进行个别谈话73人次。有效的防止了参与改革的人员出现大的思想波动和抵触情绪。

6、严明纪律到位。此次改革,刘仁八镇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讲政治、讲原则的高度,维护好改革的大局,严明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有效遏制了趁改革之机进人,违章调拨资金、财产转移、突击发奖金、发补助以及个人侵占公共财物、私分财产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整个改革试点过程,没有出现一起违纪事件。

三、改革取得的实效

(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责任意识。刘仁八镇党政班子实行“两推一选”,交叉任职,行政机关严格控编,全员竞争上岗,使每个干部都感受到是实实在在、动真格的改革,凭真本事当干部,凭实绩提拔干部,否则就要被淘汰下岗,人人有了危机感,工作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大大增强。改革后的刘仁八镇干部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强力推进,今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0%、30%。

(二)转换了工作机制,强化了服务意识。刘仁八镇事业单位转制后,其工作人员身份由技术干部变为企业员工,由档案工资直达变为按责任制考核结帐,由干好干坏一个样变为干好就多得、干不好就少得、不干就没得,所有人员都有了紧迫感,中心与中心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竞争意识增强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各服务中心与改革前相比,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不再是靠行政手段一催二擂,他们自觉下村到户,送科技、搞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三)财务管理规范了,行政开资降低了。刘仁八镇仅清退、分流人员一项每年可节约开支40万元,每年节约行政开支60万元。从当前看,农村公益事业经费投入比过去有所增加,但从长远角度看,会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减少中心人员调资压力,现在增加支出部分也是用于“以钱养事”,而不是增加“以钱养人”经费,这样有利于减少矛盾,推进改革。

四、在具体实施上,坚持“三个操作”

在历时五个月的改革试点工作中,刘仁八镇广泛宣传发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多次组织部门讨论,并自始至终坚持依法操作、坚持公开操作、坚持有情操作。

(一)在坚持依法操作上,我市这次改革坚持的政策法律依据是鄂发[20*]17号文件和3个相关配套文件以及公务员条例、劳动保障法等相关法律。如关于农村人力资源所人员财政核拨经费问题。省委鄂发[20*]7号文件第十七条规定:“乡镇、街办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编制不少于2人,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我市劳动服务所已在2002年税费改革中改为农村人力资源服务所,并明确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性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没有完全执行省委鄂发[20*]7号文件,但对全市农村人力资源服务所拨付了20万元的经费。乡镇农村人力资源服务所的人员认为我市落实省鄂发[20*]7号文件不到位,要求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进行转制。为此,市委责成改革领导小组赴省改革办就此问题进行咨询,省改革办的意见是“前文服从后文”,由各地按实际情况解决。且鄂发[20*]17号文件《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也明确提出“过去制发的文件中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政策规定同时废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能从政策、法规上找到依据。

(二)在坚持公开操作上,在改革的每一环节都坚持张榜公布。做到了公开国有资产、公开债权债务、公开职工身份、公开实施方案、公开竞岗结果、公开补偿标准等“六公开”,确保了公平、公正。如对刘仁八镇班子的选配。我市市委组织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酝酿,制订了公开的《刘仁八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班子配备实施方案》。按省委规定的要求对镇领导班子重新进行公开选配,其中镇党委书记、镇长由市委决定任命、提名,镇党政领导班子其他职务和正、副科级助理采取大会述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市委讨论决定的程序和方法产生。在镇领导班子选配过程中,工作组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规范操作。4月30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刘仁八镇新的班子组成人员后,组织部当日与6名班子成员和6名正、副科级助理进行了谈话,30日下午,召开镇机关干部大会宣布班子选配结果。又如:对镇政府机关一般干部和保留事业单位人员的上岗。我市领导小组根据改革试点方案的有关规定,印发了《刘仁八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冶综改组发[2005]3号),对竞争上岗工作进行了统一的部署,明确了竞争上岗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主体。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人事和编制部门指导,由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并且明确了合理的竞争上岗程序和方法,整个程序分组织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领导票决,奖惩计分、最终评定等7个步骤进行。5月12日,我市领导小组在刘仁八镇召开了该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大会,推荐大会还邀请了市纪检部门干部参加监票。民主推荐大会应到会126人,参加人员凭证入会,实际到会119人。刘仁八镇机关及事业单位共有46人参与竞岗演讲,当场投票计票,当场宣布民主推荐得分。此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单位人员民主推荐得分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分别于4月13日反馈给了各有关部门,由各单位党组织对参加竞争上岗人员进行组织考察和领导票决及奖惩评分等。

(三)在坚持有情操作上,该镇对分流人员坚持无情精简、有情操作,凡是上面有的政策,坚决执行,对分流、落岗和辞退人员还出台了一些上面没有的优惠政策和补偿规定,对上面已明文规定了的执行标准,坚持就高不就低,尽量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补偿。如:为这次转制单位、落岗、分流和辞退的75人办理养老保险,为清退的29名临时人员和在岗不在编人员一次性发放补偿费。又如:关于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我们对政府机关及保留单位编内9名分流人员分流前的养老保险负担主体,要按各单位经费拨付方式予以明确,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的7名分流人员,购买养老保险中的单位出资部分由市财政兜底;对转制事业单位编内人员转制前的养老保险负担主体,也要按原各单位的经费拨付方式予以明确,原属全额拨款的6家单位的27名人员,购买养老保险金中的单位出资部分由市财政兜底;原属差(定)额拨款的2家单位的5名人员,购买养老保险金的单位出资部分也由市财政按差(定)额比例承担;对现已办理离岗退养手续,但至正式退休时保险购买不足15年的(投保时间从95年元月起计算)要补足15年,在办理退休手续前,应由单位出资的部分按以上明确的负担主体和比例一次性投保到位。又如,关于离岗退养人员的工资补差问题。我市试点方案中规定,各单位对离岗退养人员的待遇(除下乡补助、交通费、工作责任奖外)与在岗人员同等对待,但具体到转制单位则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转制单位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不愿意承担这一部分人员的工资,并且由于部分单位原本没有财政拨付经费,其工资必须全额由转制单位承担,这种情况不利于转制工作的开展。刘仁八镇确定了转制事业单位离岗退养人员离岗退养期间的工资补差要根据原经费拨付形式明确负担主体,即原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的离岗退养人员的工资补差由市财政按档案工资标准补足发放;原属差(定)额拨款单位的离岗退养人员的工资被差财政拨款外至档案工资标准之间的差额由市财政按差(定)额拨付比例核定承担,不足部分由转制后的单位承担;原经费自筹单位的离岗退养人员的工资由转制后的单位负责承担至退休时止;镇经贸编离岗退养人员由镇政府负责发放其档案标准工资至退休时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有情操作。

五、坚持“三个到位”,将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督促落实人员分流,锁定上岗人员编制到位。根据刘仁八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竞争上岗综合评分情况,接转好分流人员的人事档案,核销分流人员的编制,核定分流人员待岗期间的工资标准(档案工资的60%或70%)。对政府机关上岗人员和保留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的编制进行锁定,重新建立编制卡片。对转制单位的人员的编制进行核销,并实行人事。

二是督促事业单位转制,按新的模式起步运作到位。刘仁八镇实质性转制单位共有9家,市改革领导小组已印发了各转制单位的转制方案,具体按“清”、“收”、“登”、“换”、“签”、“建”、“销”七字工作方针统一规范操作。对各单位评估后的国有资产委托给转制后的实体经营管理,办理相关委托手续。督促引导镇党委、政府对转制单位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竞标的方式签订合同完成相关的公益事业服务项目,支持转制单位按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模式进行运作,让各单位自主依法经营,同时主动为转制单位搞好服务。

三是督促办理相关保险,落实有关人员经济补偿政策到位。严格按照保险部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办理的缴费办法,将转制单位人员、政府机关和保留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测算到人头,由保险部门制发相关测算表格,经各单位加盖公章,各参保对象签字后办理正式投保手续,按其档案工资的28%交纳养老保险金,按11%建立个人帐户。对在岗不在编人员和临时人员除办理其工作期间的相关保险外,还要按规定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偿。

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金的问题。临时人员养老保险金的承担,由转制用人单位出资解决,各单位难以承担。由于各转制单位绝大数都在负债经营,有的连工资和办公经费都得不到保障,现又拿钱为临时人员买养老保险,转制单位还存在着思想不通、资金难落实的现实困难。

(二)临时人员一次性补偿金难以承担。转制单位中大部分临时人员属技术骨干,在单位工作10—15年以上,方案规定,对临地人员实行一次性补偿,各单位对临时人员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难以承担。

(三)离岗退养人员的工资补差由谁负责的问题。方案规定,对离岗退养人员的待遇与在岗人员同等对待,落实到转制单位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冲突,由于转制单位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肯定不愿意承担这一部分人员的工资,没有财政拨付经费的转制单位,其工资必须要由转制单位全额负担,这不利于改革的大局,离岗退养人员的工资补差问题,有待市出台明确的方案。

七、改革的启示

1、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工作,刘仁八镇的改革试点工作,不可能经过一段时间“暴风骤雨”的改革,就能解决乡镇政权建设乃至农村工作的所有矛盾。完善改革、巩固发展、巩固成果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综合改革范文篇9

最近三年来,谷城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64%,机构编制大大压缩。同时,把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公共服务组织,通过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量化考核指标等方式,构建起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制。

--乡镇机构臃肿农民负担沉重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县有10个乡镇,43万亩耕地,55万人口。据谷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启合介绍,20*年,谷城县一般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口少则500人,多则上千人。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综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镇仅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就有22人,城关镇仅镇财政所就有70多人,就连谷城县石花镇城建所的在册工作人员都达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谷城县委书记周霁说,税费改革后,这些人依然在打擦边球,不收费就没有办法生存。过去上面有一个部门、下面就要对应一个,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不高、乡镇机构职能不清晰,必须把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压缩,合理设置机构布局,才能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从20*3月开始,经过两轮改革,谷城县在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乡镇机构设置,统一设立“三大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实际,谷城县重新界定了乡镇机构职能,划分了职责范围,撤销了乡镇政协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内部拉开了收入档次,以农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每年工作最好的机关干部与一般的机关干部相差1500元。

二是缩减乡镇机关人员编制。现在,谷城县10个乡镇共核定行政编制395名,实际在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了64%,同时,后勤服务一律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三是精简领导班子。通过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乡镇领导干部得以全面压缩。同时,县里对超配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其中改任乡级助理、干事45人。以紫金镇为例,改革后的领导职数只有书记兼镇长、副书记兼副镇长、副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两位党委委员兼副镇长、宣传委员7人。

四是分流人员待遇落实到位。分流的乡镇机关干部中,很多在40-50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既没有出去闯荡的年龄优势,又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为此,谷城县决定,对乡镇机关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统一按其档案工资标准的60%发放。同时,对主动分流的干部按70%发放档案工资。整个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给大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实现了既定的“减人、减事”的目标,成效非常明显。

--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

谈起改革前乡镇事业单位的状况,城关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周云说:“基本上是人心散了,党委、政府为农民服务的线断了。”城关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杨国政说:“我们不知道干什么,收入也没有保障。”当时,农民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很不满意,例如,农民购买假种子、假肥料等情况没有人能去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谷城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部署,谷城县将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各乡镇把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民政所撤销,职能转到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撤销乡镇残联、党校、社会保障服务所,其他站所整体转制为中介组织。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有计生、城建、文化、广播、农水、农技、农机、兽医等8类站所71个事业单位顺利实现转制。

为解除乡镇事业单位等被改革对象的后顾之忧,谷城县在全县乡镇事业单位内,全面推行全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谷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魏开杰告诉记者,到2005年底,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的2768名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单位应缴的1250万元和个人应缴的1213万元全部收缴入库,职工参保率、基金收缴入库率、养老保险手册发放率全部达到了100%,确保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方面举措构建公共服务新体制

在构建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谷城县主要有三项举措:

一是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除各乡镇畜牧兽医中心实行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外,其他服务中心一律实行委托服务制。县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乡镇站所转制后承担的43项公益职能。对公益职能,政府购买服务,预拨10%至20%的财政投入,最后考核通过、农民认定后,一起算总账。现在由各乡镇站所转制而成的服务中心充满朝气。这些单位的职工,过去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现在大多数提高到600多元。

二是各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各项服务活动量化成具体考核指标,在与各服务中心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委托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服务要求、经费数额和考核兑现办法等事项。制度的创新使服务中心员工的工作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比如乡镇农机站的工作人员过去只是在办公室里等着农民来,现在必须下到田里去直接服务农民。只有农民接受了服务,满意签字,农机服务单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拨款。

三是重新界定农村公益投入标准,打足经费,实行资金直达。过去全县10个乡镇每年共下拨农技推广费用28万元,而现在按照全县43万亩耕地,每亩1元多的标准,将全县农技推广费用总额提高到40多万元。在结算方式上,县财政对这些转制后的服务单位实行年初预拨款、半年一考核、年终结总账的办法。目前,谷城县已按照全年预算20%的比例,向各服务中心预拨了启动经费,保证了农村新型服务体系的运转。20*年谷城县乡镇公益事业经费预算为627万元,与20*年相比,增长了约30%。

--政府工作效能明显增强新机制活力显现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后,谷城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层政权结构得到了优化。陈启合告诉记者,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斩断了乱收费的根子,切断了随意进人的源头。改革到位后,机关干部普遍增强了危机感。现在,县里设立了乡村干部寻访问事制度,变农民的上访为干部的下访,主动与群众沟通,解决群众的各种问题。

襄樊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吴长华说,谷城县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留下来的乡镇干部队伍,素质比较高,用引导、服务、示范的方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在谷城县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改革之初确定的各项目标。

综合改革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综合改革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有利于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有利于建立以区县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二、明确本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为重点,带动农村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央对**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本市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积极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动农村社会事业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原则

1、坚持改革方向。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把握改革方向,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调动各区县、乡镇的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农村综合改革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点面结合,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增强政策措施的协调性、可行性。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重点强化乡镇政府的职能,即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合理调整乡镇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

乡镇机关内设机构一般为7个,乡镇机关行政编制控制在50至55名;乡镇事业单位一般为6至7个,乡镇事业编制控制在50至80名。在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改革试点扩大到崇明、南汇、奉贤、金山四区县,整体推进。

(二)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从今年起,全面实行以区县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统筹管理体制和预算单列制度。鼓励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追加投入,率先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基本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城市教育费附加全市统筹,重点向崇明、南汇、奉贤、金山四区县倾斜,逐步使其生均公用经费、教师收入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采取中心城区优质中学整体迁建、举办分校、托管农村学校等方式,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导入和辐射郊区农村,提高郊区整体办学水平。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制订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郊区农村任教、支教,探索建立城乡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柔性交流机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授予荣誉称号方面给予倾斜,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三)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市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以事权定财权,以财权定责任。一是继续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区县与乡镇的支出责任,探索完善区县与乡镇的财力分配办法,保证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乡镇分享的财力与乡镇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相匹配。二是改善崇明县和财力困难乡镇的状况,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小、公共财政支出低于本区域平均水平的乡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增加专项补助,逐步实现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积极进行探索,在崇明、南汇、奉贤、金山四区县试点“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四、结合本市实际,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一)推进农村社会事业配套改革

从资源分布和郊区实际出发,分别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同时,结合农村特点,将这“三个中心”的工作延伸到村级基层,加强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标准化村卫生室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按照公益性原则,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综合设置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站所,确保经费纳入公共财政范围。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事业资源纵向带动与横向统筹机制;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机制;郊区农村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政策机制;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资源互补共享的科普事业发展推进机制。

(二)推进土地征用、农村金融、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土地征用、农村金融和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要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加强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坚持市场化运作,做到公开透明,防止腐败。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要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目标,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清理化解乡村债务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中提出的“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一是全面清理核实债务,锁定债务数额。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由市财政局、市农委分别建立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债务的动态监控机制。二是明确化解责任,落实化解措施。区县政府要明确要求,落实责任部门,通过试点,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途径和办法,重点研究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债务的化解措施和偿债奖励机制。三是规范镇村举债行为,强化债务监管,坚决制止发生新债。特别是要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的乡村债务。

六、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增强村级运转管理能力

坚持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中心,适时调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范围。一是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依法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二是加强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集体收费的监管,防止加价或巧立名目增加农民负担。三是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收费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四是落实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监管,并将征地补偿等涉及农民权益的问题纳入监管范围。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民负担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农民负担检查,加大对涉农负担案(事)件的查处力度,实行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

区分情况,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城市化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鼓励以明晰产权、资产量化为突破口,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对城市化发展地区的村,积极完善和推行征地留用地制度试点,增加集体收入和农民财产积累。对农业规划区的村,实行“输血”和“造血”并举,并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海岛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同时,探索在工业园区建造标准厂房等不动产,采取由市和区县政府投入、产权归乡镇政府、收益反哺村的做法,增强村级基层组织运转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