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外向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0:29:02

资源外向型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1

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主要因素有两个:国家间资源供求关系因素和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

资源供求关系因素是指: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资源价格会逐步走高。反之,其价格逐步走低。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减少,资源价格会逐步走低。反之,其价格逐步走高。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上升,资源需求量会逐步减少,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随着资源价格的上升,资源供给量会逐步增加,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少。根据以上两面的机制,在自由市场上,由于资源价格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和短缺都是暂时的。供求定律是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新的平衡。而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往往很多很复杂。

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资源计价货币如果对其他货币出现贬值,那么,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上升,反之,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的逐步上升,对资源需求量会下降,资源需求量下降又会使资源价格走低,资源价格走低,反映到资源计价货币上,说明此货币会逐步走强,反之,资源价格走高,资源计价货币走弱。因此,在自由市场中,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也会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也是很多很复杂的。

2.国际资源价格走势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矿产资源类产品价格出现了强劲上涨,呈现出长达近10年的商品牛市行情。国际市场中铁矿石、石油、煤炭、铜等资源价格普遍比2001年上涨了3倍之多,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资源供求因素,譬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二是资源计价货币美元的持续贬值。还有建立在以上两个因素之上的国际投资资本的推波助澜等非根本因素。

今后的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势还将取决于上述根本因素的变化趋势。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的因素继续存在,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保持不变;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因素逐步改变,那么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会发生改变。目前,将促使矿产资源价格行情出现深幅调整的有以下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同步进入调整期。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效应向全球扩散,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预计2008年、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3%,进入衰退的几率为25%。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导致其消费不振,使得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对矿产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步下滑,将导致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消弱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此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导致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减少,也将使国际资源价格下跌。

2.矿产资源需求量巨大的中国开始着手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中国对矿产资源一直实行价格管制,使得矿产资源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随着中国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价格将逐步反映出资矿产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那么,中国资源价格将会稳步上升,直接导致中国国内资源需求量降低,将促使国际资源价格走低。

3.美国次贷危机向第二轮深层次蔓延,预示美元贬值触底为时不远。在近一年内,美元贬值将出现见底行情,从而导致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将进一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矿产资源价格出现直接下跌。随着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金投资方向转变,会加剧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下跌幅度,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泡沫的破灭也将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目前支持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强劲上涨10年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有朝着相反方向变化的趋势。而目前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有可能正在筑顶,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变化出现实质转向,矿产资源价格筑顶成功,必然会出现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的深幅调整局面。

3.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机遇及采取措施

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证;二是资源产业要积极走出去,从根本上确保国外资源的供给。

通过上面的分析,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趋势在短时间内出现逆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是说,国际资源价格将结束10年的牛市,进入调整,这就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机遇。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也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内部动力。为了抓住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的机遇,需要我国提前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资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稀缺的国内资源价格形成机,为实现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

2.完善资源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为实现资源外向型战略的资源企业提供良好法规环境。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2

[关键词]资源战略价格

长达十年的美元贬值道路有可能在近期触底,从而走出美元反转走势,这样就为我国的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

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主要因素有两个:国家间资源供求关系因素和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

资源供求关系因素是指: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资源价格会逐步走高。反之,其价格逐步走低。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减少,资源价格会逐步走低。反之,其价格逐步走高。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上升,资源需求量会逐步减少,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随着资源价格的上升,资源供给量会逐步增加,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少。根据以上两面的机制,在自由市场上,由于资源价格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和短缺都是暂时的。供求定律是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新的平衡。而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往往很多很复杂。

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资源计价货币如果对其他货币出现贬值,那么,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上升,反之,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的逐步上升,对资源需求量会下降,资源需求量下降又会使资源价格走低,资源价格走低,反映到资源计价货币上,说明此货币会逐步走强,反之,资源价格走高,资源计价货币走弱。因此,在自由市场中,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也会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也是很多很复杂的。

二、国际资源价格走势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矿产资源类产品价格出现了强劲上涨,呈现出长达近10年的商品牛市行情。国际市场中铁矿石、石油、煤炭、铜等资源价格普遍比2001年上涨了3倍之多,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资源供求因素,譬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二是资源计价货币美元的持续贬值。还有建立在以上两个因素之上的国际投资资本的推波助澜等非根本因素。

今后的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势还将取决于上述根本因素的变化趋势。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的因素继续存在,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保持不变;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因素逐步改变,那么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会发生改变。目前,将促使矿产资源价格行情出现深幅调整的有以下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同步进入调整期。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效应向全球扩散,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预计2008年、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3%,进入衰退的几率为25%。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导致其消费不振,使得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对矿产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步下滑,将导致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消弱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此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导致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减少,也将使国际资源价格下跌。

2.矿产资源需求量巨大的中国开始着手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中国对矿产资源一直实行价格管制,使得矿产资源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随着中国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价格将逐步反映出资矿产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那么,中国资源价格将会稳步上升,直接导致中国国内资源需求量降低,将促使国际资源价格走低。

3.美国次贷危机向第二轮深层次蔓延,预示美元贬值触底为时不远。在近一年内,美元贬值将出现见底行情,从而导致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将进一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矿产资源价格出现直接下跌。随着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金投资方向转变,会加剧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下跌幅度,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泡沫的破灭也将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目前支持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强劲上涨10年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有朝着相反方向变化的趋势。而目前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有可能正在筑顶,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变化出现实质转向,矿产资源价格筑顶成功,必然会出现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的深幅调整局面。

三、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机遇及采取措施

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证;二是资源产业要积极走出去,从根本上确保国外资源的供给。

通过上面的分析,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趋势在短时间内出现逆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是说,国际资源价格将结束10年的牛市,进入调整,这就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机遇。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也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内部动力。为了抓住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的机遇,需要我国提前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公务员之家

1.加快资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稀缺的国内资源价格形成机,为实现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3

[论文摘要]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矿产资源需求减少,促使国际资源价格走低。美元贬值趋势改变的预期将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低。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低,为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

长达十年的美元贬值道路有可能在近期触底,从而走出美元反转走势,这样就为我国的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发展机遇。

1.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

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主要因素有两个:国家间资源供求关系因素和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

资源供求关系因素是指: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资源价格会逐步走高。反之,其价格逐步走低。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减少,资源价格会逐步走低。反之,其价格逐步走高。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上升,资源需求量会逐步减少,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随着资源价格的上升,资源供给量会逐步增加,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少。根据以上两面的机制,在自由市场上,由于资源价格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和短缺都是暂时的。供求定律是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新的平衡。而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往往很多很复杂。

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资源计价货币如果对其他货币出现贬值,那么,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上升,反之,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的逐步上升,对资源需求量会下降,资源需求量下降又会使资源价格走低,资源价格走低,反映到资源计价货币上,说明此货币会逐步走强,反之,资源价格走高,资源计价货币走弱。因此,在自由市场中,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也会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也是很多很复杂的。

2.国际资源价格走势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矿产资源类产品价格出现了强劲上涨,呈现出长达近10年的商品牛市行情。国际市场中铁矿石、石油、煤炭、铜等资源价格普遍比2001年上涨了3倍之多,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资源供求因素,譬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二是资源计价货币美元的持续贬值。还有建立在以上两个因素之上的国际投资资本的推波助澜等非根本因素。

今后的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势还将取决于上述根本因素的变化趋势。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的因素继续存在,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保持不变;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因素逐步改变,那么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会发生改变。目前,将促使矿产资源价格行情出现深幅调整的有以下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同步进入调整期。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效应向全球扩散,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预计2008年、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3%,进入衰退的几率为25%。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导致其消费不振,使得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对矿产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步下滑,将导致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消弱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此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导致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减少,也将使国际资源价格下跌。

2.矿产资源需求量巨大的中国开始着手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中国对矿产资源一直实行价格管制,使得矿产资源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随着中国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价格将逐步反映出资矿产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那么,中国资源价格将会稳步上升,直接导致中国国内资源需求量降低,将促使国际资源价格走低。

3.美国次贷危机向第二轮深层次蔓延,预示美元贬值触底为时不远。在近一年内,美元贬值将出现见底行情,从而导致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将进一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矿产资源价格出现直接下跌。随着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金投资方向转变,会加剧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下跌幅度,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泡沫的破灭也将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目前支持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强劲上涨10年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有朝着相反方向变化的趋势。而目前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有可能正在筑顶,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变化出现实质转向,矿产资源价格筑顶成功,必然会出现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的深幅调整局面。

3.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机遇及采取措施

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证;二是资源产业要积极走出去,从根本上确保国外资源的供给。

通过上面的分析,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趋势在短时间内出现逆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是说,国际资源价格将结束10年的牛市,进入调整,这就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机遇。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也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内部动力。为了抓住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的机遇,需要我国提前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资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稀缺的国内资源价格形成机,为实现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4

1、外向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外向型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产品外向化、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并主动融入了国际健全的农产品进出口法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向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

2、外向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高地。《南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要求建成江苏沿海农产品加工和出口集聚区,南通市因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和优质资源禀赋,外向型农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且多年保持全省领先,理应成为南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高地。

3、外向型农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载体。敢为人先的南通市农业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迈开了农业走出去的坚实步伐,已占据全省农业对外投资的重要份额,必将通过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及农业贸易和资本的交流互通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开发。

二、新常态下外向型农业的特点

1、农业利用外资减速将成新常态。南通市农产品出口企业中45%为三资企业,56%的农产品出口是通过三资企业出口的。但世界经济的震荡,使跨国公司投融资能力下降,外商对投资预期降低,投资下行态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南通市作为开放型经济大市,一方面土地资源供应更紧、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更明显,吸引外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招引项目单体规模大、附加价值高、外资集聚的态势日益显现。

2、劳动力成本提高将成新常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成本不断攀升,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的外向型农业企业发展难以持续,依靠劳动力成本低的低端农产品加工品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少数企业将外流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但更多企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3、传统产业扩张减慢将成新常态。蔬菜、肠衣、海水产品及茧丝产品是南通市传统的出口农产品。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生产过剩,供求矛盾突出,量的扩张不再是提高出口额的唯一选择,需要进一步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只有技术上领先,才能占领市场。同时品牌和销售网络也是农产品出口的要件。

4、环境保护约束强化将成新常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铁腕治污力度的加强,从短期看,环境保护约束强化会带来出口农产品成本增加、出口量减少和企业利润降低;但从长远看,环境保护约束强化带来的绿色效益、创新效益和形象效益会对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绿色竞争力和竞争潜力带来正面效应。如皋市多年前将数百家分散的肠衣加工作坊进行集中,按照欧盟标准设计建造绿色环保的中国肠衣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去年肠衣城直接出口肠衣超亿美元。

5、农业对外投资加速将成新常态。农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农业,对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保证国家外汇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截至去年底,南通市5家企业累计对外投入达1.25亿美元,占全省农业对外投资总额的67.4%,保证了企业原料供应,传播了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增进了与投资国人民的友谊,树立了南通市走出去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新常态下外向型农业企业发展对策

1、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力度,夯实农产品出口第一车间。新常态下外向型农业企业应主动出击,在政府引导下与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乡镇等组织和机构合作、对接,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南通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合力,按照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目标市场质量标准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技术标准化体系等,全面提升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技术与管理水平。

2、加大出口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农产品出口后备空间。新常态下外向型农业企业应有所作为,强力推进农产品境内外促销,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每年要组织人员参加国际知名农交会、农洽会、展览会和广交会。在稳定日本、欧美、东盟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开拓新兴市场的力度,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

3、加大产品转型升级力度,提升农产品出口附加值。新常态下外向型农业企业要结合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良品种、食品加工技术、营销模式、国际经营的先进经验,实现出口产品从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向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型;外向型农业企业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转型;出口能力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技改驱动和品牌驱动转型。

4、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新常态下外向型农业企业要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势行业,如紫菜、蔬菜、肠衣等优势行业,抱团取暖,建立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信息引导、科技服务、市场开拓、价格协调、行业自律等作用,推动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加强建立农产品出口保护和救助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技术壁垒、贸易磨擦等国际贸易争端,维护出口企业公平竞争地位,增强对外销售的话语权。

5、加大企业对外投资力度,拓展农产品后备发展空间。新常态下有实力的企业要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大农业走出去步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产品、资源层面的合作与资本、服务、技术、劳务等层面合作紧密结合;在防范自然、政治和市场的三个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市场的三个转移;在与国家对外农业合作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象国迫切需求三个结合的基础上,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纳入全球产业链中,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后备发展空间。

四、新常态下外向型农业发展应对措施

1、营造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外向型农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工作。要通过做好“大服务”,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周到的大环境。要协调农业、商务、海洋渔业、财政、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健全外向型农业联席会议制度,因地制宜确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找准特色优势产业和市场定位,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要帮助企业协调土地流转,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出口基地建设。要着力在科技、信息、金融等方面加强服务,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在新常态下争取新的发展。

2、搭建农业招商引资平台。发展外向型农业,项目是抓手、园区是载体。尽管新常态下农业利用外资趋缓,但各级政府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调查研究和进行充分论证,明确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利用外资要与当地的特色农业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注重把资金引向最能发挥资源优势、能较好较大面积地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引向各地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编制好招商引资项目,改善招商方式,开展网上招商、招商、“以外引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

3、打造外向型农业新载体。要以南通市创建国家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按照产品外向化、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引导相关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基地进行整合,积极申报部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南通市外向型农业新的品牌。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5

一、坚持公开、公平、平等原则。对外向型民营企业享受对外贸易及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和在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事项等方面,与国有、集体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

二、坚持分类指导、定点帮扶和扶优扶强原则。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重点培育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外资,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各市商务主管部门、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扩权县(市)商务部门审批。需由省商务厅审批的外商投资,省商务厅在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为来我省投资发展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提供畅通渠道和良好平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向外商转让股权、产权和到境外上市。积极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对外合作方案,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向外方转让股权、产权。对经营业绩好,符合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指导其到境外上市融资,加速外向型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五、帮助民营企业落实外商投资进口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已设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配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省商务厅将及时为其办理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确认书或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更新设备、技术及配备件减免税证明手续。

六、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进行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风险保函、企业用汇、出口退税以及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给予扶持,在国别对策、风险防范、政策导向、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强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引导。

七、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进出口业务。省商务厅在收到有效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出口合同进行登记,颁发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申报单位凭技术进出口登记证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手续。

八、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口的小额机械设备,可自主进行国际采购;进口的大型成套设备,我厅指导其采用国际招标方式采购。鼓励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国家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及出口产品研发资金,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民营企业与与国有、集体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九、支持和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积极推荐业绩优良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入加工贸易AA类、A类行列。

十、进一步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该项资金,对其产品进行国际认证许可和质量认证工作。积极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探索使用保险保单贷款,缓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十一、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观念,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自创国内、国际品牌的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扩大商标注册领域,搞好出口商标的注册。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运用品牌效应,促进营销工作,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十二、积极组织外向型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种经贸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商务洽谈活动。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等境内大型商品交易会,在摊位安排上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6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金融危机;引进来、走出去;科学发展观

21世纪初,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瞬间蔓延全球,并已向实体经济延伸,美国、欧洲、日本都受到不等程度的影响,国内市场十分的不景气,对外需求严重下降,国际市场委靡不振,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和冲击。近几年,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就被大量贸易壁垒所围困,贸易摩擦加剧,并且还将受到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使外向型企业销售困难,赢利水平降低,甚至亏损,开工率下降,停产或倒闭,工人失业。同时,外向型企业也面临着货款回收风险。由于进口国经济衰退,企业和个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货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从而造成一些外向型企业生存困难。

当美国金融危机在向我国经济体制敲响警钟的同时,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又该如何决策,如何去冷静分析形势,正确评估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如何应对才能保持经济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呢?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在其中又如何顺应世界和时展的大流,制定合理、操作性强的策略来应对时刻会发生的金融危机呢?笔者认为采取相应的以下对策:

(1)加大外向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支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带动建材、机械、钢铁、电子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内需、扩大内需,将内需和外需有机结合起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其深层次问题就在于内需不足,不得不依赖于外部需求,导致了我国较大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使得我国涉外经济与内部经济发展相互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将内需与外需有机结合起来。

(2)打造外向型企业出口产品的核心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是差异产品来赢取国际市场。其中的重点在于对我国新兴的薄弱企业的扶持与引导。通过调整不同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和进口关税率来实现这一目的。

(3)推进先进的生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企业整体抗御风险能力。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也是企业加快重铸,产业优化重组的过程,更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山东省要做好长期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企业则要坚定信心,在外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抓紧促使企业焕然一新的最佳时机。当前的困难只是暂时性的,所以企业要坚定转型的决心,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作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一,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装备业、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突出抓好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制造业项目。

第二,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重点技改项目调度,对多个在建技改项目实行旬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加大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一批现代产业体系项目建设。

第三,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对大企业生产销售情况的监测,引导企业把握市场动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努力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第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注重开发高技术、环保产品,推动自主品牌产品以及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扶持力度。

第五,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各种物资价格大幅度上涨,企业生产成本进而上升。因此要建立集约型出口增长方式,必须提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提高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外各种资源,合理购进和使用最佳的资源数量,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减少对企业在要素使用上的过度浪费,进一步提升生产的技术效率,强化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六,提高生产集中度,构造产业集群,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规模经济好的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中处于有利位置。另外,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产业。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还可以利用当地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人力资本、技术优势,有意识地提高生产集中度,建立起一些大的企业,进而增强出口的抗风险能力。

第七,为了降低和防范出口货款回收风险,企业应该重视对进口商资信的采集和评估,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第八,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增加财政的支持力度。对部分产品出口困难的企业,减少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该产品增加出口退税,从而减轻企业的生产、出口困难。并且加大对外向型企业的财政支持,投资新兴产业,发展新科技。

第九,协调解决外贸运行中的风险问题,加大外贸摩擦应对力度,增强对各国的交流联系,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贸易环境将更加严峻,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因此要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互惠互利,最终实现双赢,并且合理运用WTO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我国企业的切身利益。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7

第一,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需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接受旅游行业新理念、新方法,并能将其与旅游业有效整合;第二,不仅要熟稔旅游管理业务运行的基本规则,还要熟悉国际惯例和国别差异,能准确把握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第三,具备外语沟通能力,能准确高效完成旅游行业内涉外交流。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的发展和培养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指导关系密切,并涉及旅行社、交通运输业、酒店业、餐饮业及游乐业等五大领域。其人才需求涵盖四个层面:第一,旅游业行政领导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第二,旅游管理细分行业的专业人才,包括景区运营、文创旅游商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人才;第三,领队和导游人才。领队和导游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业的印象,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领队和导游的素质与业务水平是全球旅游业服务质量的风向标;第四,教育培训师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优质的师资,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理论功底深厚、实操经验丰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师。

2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供给需求不匹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未能有效与需求市场衔接。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务和会展服务等几个专业,由于专业设置不够完善和毕业生总量供给不足等影响,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专业人才相对稀缺,例如,具有丰富的涉外旅游文化知识、熟稔国际惯例的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供给不足,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品牌形象策划和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等专业人才相对稀缺。与此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但受限于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瓶颈,每年毕业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总量较少,人才供需不匹配,从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2.2高校师资专业化程度较低,培养的人才实操能力不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政府机构。而此类用人单位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应与产业经济紧密结合。但是,由于高校部分师资或者是“半路出家”,或是缺失行业背景,或是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面做的并不够,有的高校即使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践技能要求高的工种,特别是外向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接触涉外工作环节,但高校未能充分提供这些机会和平台。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2.3旅游管理专业人员产业经济意识不强、对外交流能力相对欠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不熟悉国际旅游产业规范;第二,不了解旅游目的地所在国文化,不具备国际视野;第三,国内外旅游行业间、相关行业间相互合作意识不浓;第四,未能很好的掌握开放的国际市场营销理念和营销工具;第五,不能熟练掌握外语这一语言工具开展对外交流。2.4专业和信息化融合不足,旅游管理专业营销模式培育不足。目前,旅游机构中的许多工作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大部分是以传统旅游营销方式展开宣传,事实上这类传统的广告推介模式不仅成本高,效果往往也难尽人意;同时,旅游管理行业的国际商品交易主要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未能充分用好微信、支付宝等交易方式,尤其是诸如越南等国家对微信等交易方式采取排斥的态度,加剧了涉外旅游支付的难度;旅游接待方式主要通过电话、传真等,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使用相对滞后。显然,落后的旅游管理手段及方式,制约了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2.5旅游业人才流失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旅游管理行业员工的流失率达到了20%,甚至更高。据有关统计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两年后继续从事该行业的大专生比例高于70%,本科生只接近50%,而研究生更少,尤其是外向型人才的不正常流失更加严峻,这就制约了全域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应着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配置。

3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路径

3.1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准绳,加强旅游外向型人才培养。政府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鼓励旅游管理行业合理发展,支持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高校形成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合作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调查统计全国旅游人才资源,摸底各类旅游人才总量、质量和结构,适度超前考虑未来中长时期旅游人才需求,制定人才规划,发挥引领作用,使其供给总量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相匹配,旅游外向型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外向型经济结构相协调,其人才素质跟上旅游业快速发展步伐,引导高校培养高学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实现“以需定产”。3.2以教育国际合作为契机,增加旅游外向型人才培养总量。以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互访等方式,开展旅游行业的国际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和管理经验,大力引进高素质的师资,融合国内外一流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大国际化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力度。3.3以素质教育为标杆,优化旅游外向型人才培养方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实现教学模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模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是要着重创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法。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和实践活动来创新课堂模式,全方位培训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热情。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可推行双证制或多证制,使得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认可学历的毕业证书,还能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二是要加强国际化产学研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与国内外旅游企业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国内外旅游企业的生产实践,同时鼓励教师和企业高管相互交流,积极探讨旅游市场管理和共同参与科研攻关,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藉此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3.4以外语教育为抓手,提高旅游外向型人才涉外交流能力。结合各地区优势,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印地语、哈萨克语、越南语等小语种和英语、法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多语种的教育培训,强化学生口语交流能力。以国际旅游为引领,强化“专业+外语”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向。在学校具体培养过程中,可采取提供网络资源、播放境外相关视频、定期举办外语角等方式营造学习氛围,培育和鼓励学生学习外语,使得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提高外语交流能力。3.5以终生教育理念为统帅,注重旅游外向型人才继续培养。当前的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在学习终身化的态势下,个人用在工作中的知识只有不到10%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取,其余90%的知识主要依赖于长期的继续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开发部门应明确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是应对未来人才挑战的重要抓手,在强化高校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例如,高校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资格培训与适应性培训相结合,国内外培训相结合等,通过不同途径的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途径,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旅游外向型人才知识更新提供更有力的条件和发展契机。3.6以全球旅游信息化为目标,强化旅游外向型人才资讯获取。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全球旅游信息化平台,发展旅游预订系统和银行付款系统等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并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国内外旅游行业的信息合作沟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可以更加全面、直接地获取全球旅游资讯。只有健全了旅游统计系统、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完善了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才能进一步强化旅游外向型人才精准迅速把握全球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动态,掌握全球旅游市场资讯的能力。3.7以人才科学流动为引导,构建符合旅游外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人、使用人、留住人是各行业都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构建符合旅游外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就需要不断完善旅游人才市场服务体制,科学分析其外向型人才的市场供求规律,建立相应的人才库,构建、优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外向型人才与国际旅游企业的顺利对接,从而保证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的合理调济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2]禚沿东,汤劲松.吉林省旅游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3).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8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地区间外向型经济的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对外开放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而且在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主体和出口产品类别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别。

1.不同地区的对外开放度的比较

由于各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各地区的进出口额在全国的比重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统计数据;2006年东部10省市的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91.8%和92.3%,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的出口及进出口又在东部地区占了大部分,远远高出其他省市。而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非常小,中部地区这两个比重分别为4.7%和4.4%;西部地区这两个比重分别为3.5%和3.3%。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外贸状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与此同时,各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相差较大,从2003年到2006年期间,高依存度的地区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中依存度的地区中,浙江、山东、新疆的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步上升或稳定的趋势,而福建和辽宁在2004年外贸依存度得到提高之后,又出现了下降的势头。

2.不同地区的外资引入和实际利用情况比较

首先,从2006年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排名前8位的是前面所归入的东部地区。而归入东部地区的山东该比重在全国排名第13位;河北该比重则在倒数第6位,远远落后于其他东部省市。

其次,从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各地区的总出口来看,东部10省市排在前十位,依次分别是天津、江苏、上海、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北京、浙江和河北,其中天津、江苏、上海、广东和福建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要高于全国的水平。这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天津、江苏、上海、广东和福建。

再次,从不同地区的出口贸易方式看,东部省市是我国加工贸易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学的统计数据,2006年东部省市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比重的97.4%,中西部地区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导地位,其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只占1.65%,而西部地区则不到0.95%。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水平高,进出口额占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在全国的进出口额排名中位于前列,外商投资企业对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外企出口占各省市的比重也排在前列。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普遍不发达,从整体上要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对地区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不大。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异,人民币升值对各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差甚远。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测算出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变动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风险程度的影响。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要从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外企出口占比、机电产品出口占比、高新技术出口占比、投资环境、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加工贸易政策影响、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这9个指标,对在人民币升值及贸易政策调整背景下地区外向型经济综合风险做出一个粗略的定量判断。

其中,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外企出口占比、加工贸易政策影响与风险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指标值越大,风险越大;机电产品出口占比、高新技术出口占比、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投资环境与风险呈负相关的关系,即指标值越大,风险越小。

首先,对以上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同向化处理:

经该式处理后的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且都是取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其中xjmax和xjmin的取值为对应指标的最好值和最差值。

后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地区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而得到各地区的外向型经济风险指数。

通过测算,从图1中可以看出:

(1)东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加了其经济的脆弱性,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落后,在地区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不会对整体地区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东部地区(除辽宁、山东和河北外)的外向型经济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经济发展对外贸和外资的依赖程度较大,特别是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江苏的外贸依存度高于100%;天津、江苏、上海、广东和福建的外企出口占比大都超过60%,这些地区对外贸和外资的过度依赖,造成了经济的不平衡和脆弱性。

(2)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东部地区出口大省影响较大,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低的省市。出口退税调整主要涉及“两高一资”产品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虽然也涉及了一部分机电产品,但影响不大。因此东部地区那些机电产品出口比例较低的省市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这些地区包括辽宁、山东和河北,此外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虽稍高于以上三省,纺织服装等非机电产品出口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2007年三季度,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几个出口大省订单指数下降较为明显。从总体的出口订单情况来看,出口订单指数为7.2%,比上季度下降2.6个百分点,创2005年以来单季最大降幅。而三季度国内订单指数也出现季节性回落,该指数由二季度的峰值12.9%回落至本季度的11.6%,虽然下降1.3个百分点,但仍为历史次高点。

(3)在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政策调整背景下,以出口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类产品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其外向型经济面临的风险加大。和东部地区省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商品的比重较大,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利润较薄,自主定价能力不强。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或取消、进出口税率的调整以及加工贸易禁止类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增长会面临较大的挑战。而且,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外贸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竞争力较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三、资金投向的政策建议

1.首先应把握由于人民币升值对不同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把握在目前货币从紧的背景下,资金的重点投向区域。我国东部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高端劳动力、资本以及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比如研发、营销和公司总部等),要加速向沿海地区转移,增强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降低成本。因此,我国东部地区要以发展商业、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中部由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则以发展工业为主;西部限于城市群体的分散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则在注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着重改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有关企业要及早认清形势,尽快从“严防死守”中走出来,要主动“转移”,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对主动“转移”的企业给予奖励。这种产业转移和资金的适度偏向会促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几年更平衡的发展。

2.由于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且差异较大,对于传统型行业如电子、服装业等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大,对于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企业则带来较大的正面影响。因此,资金的投向即应该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流向风险较小的行业。另外,我国目前有必要通过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来减轻出口企业所遇到的临时出口困难。可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出口补贴,如鼓励研发的补贴、环保项目的补贴以及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政府在原有扶持政策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贸易环境,简化进出口环节审批程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建立科技出口信息服务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技术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技术标准、国别贸易政策等各类信息。

3.资金投向应向优质客户倾斜,进行客户结构的升级。对于属于同类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也存在不同。对于行业龙头企业和具有强大研发能力企业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该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增加科研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在创新、创造中求发展。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解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一个核心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对研发成果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32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2号文件)和州党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提升自治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外向型经济是一个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州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先后同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20**年,全州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4.03亿美元(含兵团),增长81%,其中出口23亿美元,增长78%,进口1亿美元,增长169%,进出口2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家。自治州外向型经济虽已有较大发展,但与内地发达地区比较,企业规模少、产品档次低等问题比较突出,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州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国家实施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和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等诸多发展机遇。全州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兴州”战略,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和州党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立足乌昌,发挥优势,面向中亚,走向国际,以建设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地产品出口规模为重点,以培育出口骨干企业为核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贸易,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比重,促进自治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任务:到2012年,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8亿美元(含兵团),年均增长15%。其中出口达到46亿美元,年均增长15%;地产品出口达到10亿美元,年均增长30%;利用外资新增2亿美元;全州外向型经济依存度达到28%。

三、加大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基地

加大引资工作力度。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外,所有投资领域一律向境外投资者开放。采取积极的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自治州六大支柱产业。紧紧抓住国内产业分工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到我州投资办厂,设立区域总部,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加强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资本、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海峡西岸”等地区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充分发挥乌昌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围绕乌鲁木齐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战略目标,加大乌昌经济技术的全面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乌昌一体化进程。

加快建设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依托自治州现有工业园区和园区的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积极发展以地产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加快建设农畜产品、机电产品、化工建材产品、纺织产品、商贸流通等五大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围绕中粮屯河、益海粮油、永凯公司、西域种业、泰昆集团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番茄加工、食用油加工、果蔬保鲜、制种、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建设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依托特变电工、新华能公司等一批机电企业,壮大提升机电产业,建设新疆重要的机电出口加工基地。

扶持蓝山屯河、万通人钢结构以及准东煤化工企业,大力发展化工和新型建材产业,建设化工和新型建材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推进天棉集团、昌棉集团战略重组,重点支持澳洋科技、舜泉化纤等企业加快发展纺织产业,建设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

发挥亚中集团、**市别克特、**市天鑫商贸、奇台鑫川商贸等一批商贸流通企业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带动物流和仓储等产业发展,建设商贸流通基地。

四、发展壮大出口企业,努力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积极发展壮大外贸经营主体。按照“引进一批、发展一批、扶持一批”的原则,大力发展外贸出口企业,使外贸出口企业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乌昌联合招商、会展招商、产业招商、网上招商和定向招商,大力引进一批出口加工企业。支持技术先进、产品有国际市场的本土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一批年出口上亿美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投融资、项目申报、技改贴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一批中小型出口企业。鼓励出口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和出口品牌的开发力度,形成拥有自主产权的专有技术、核心技术和出口品牌产品。加强对外贸经营主体的业务培训,努力为外贸出口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法律咨询服务。

努力扩大出口产品规模。依托建设自治州五大出口产品基地,面向中亚等周边国际市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出口产品规模。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特色安全农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精深加工,扩大番茄酱、玉米淀粉等产品出口数量,提高出口质量。2012年,全州食品加工类产品出口达到5.5亿美元,占地产品出口的55%以上。加大机电类产品出口,积极扶持机械、电子一体化技术改造,提高机电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逐步发展出口导向型、兼顾内外贸需求的机电产品,提高配套产品出口能力。到2012年,全州机电类产品出口达到2.5亿美元,占地产品出口的25%以上。继续扩大化工建材类产品出口,重点扩大聚脂切片、PVC型材等具有竞争力的化工和新型建材产品规模,进一步提高陶瓷、油漆等传统建材产品的出口比重。到2012年,全州化工建材类产品出口达到1.5亿美元,占地产品出口的15%以上。积极拓展新的产品出口门类和领域,鼓励家俱等轻工类产品出口,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空间。支持发展服装、鞋帽等流通类产品,充分发挥旅游购物贸易对进出口的拉动作用。

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积极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引智渠道,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建立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的激励机制,鼓励进口我州产业发展所需大宗原材料和国内短缺的资源性产品,重点加大石油、木材、矿产、棉短绒等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促进外贸进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外经贸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收购境外成熟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多种方式在国际市场推介**州出口品牌和出口产品。强化出口产品技术与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企业进行各类国际认证,扩大出口免检企业和免检产品数量,使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以优质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参与资源开发,建立生产基地,承包国际工程,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鼓励开展国际工程承包。积极组织外经贸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带动我州成套设备、相关技术和人员输出。支持特变电工开展境外输变电国际成套工程总承包和机电设备安装业务,通过工程承包带动配套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鼓励昌建集团等建筑企业继续开拓中亚建筑市场,主动争取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努力为具备条件的企业争取外经贸权,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积极帮助更多的企业取得对外工程承包资质,进入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完善企业“走出去”的促进和保障体系,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发展跨国生产和经营,从事境外水利、房地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大力发展劳务技术合作。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与外派劳务合作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出国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外派劳务人员人才库,为外派劳务工作做好人才储备。积极开拓境外劳务技术合作市场,加快组建有境外劳务技术派遣资质的机构,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带动劳务和技术输出。选择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民通过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企业组织,到中亚等周边国家联片承包经营土地,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开发,发展菌草生产、果蔬保鲜业、设施农业,产品和技术直接面向俄罗斯、西欧及中东国家市场,通过创汇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外劳务推介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对外劳务合作规模,拓宽对外劳务合作领域。

六、强化措施,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自治州外向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能,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组织引导,促进自治州外向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外经贸工作的领导,促进本县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优化发展环境。凡是国家鼓励类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企业的备案审核、合同章程审批、土地征用、工程建设、水电供应、交通通讯等方面优先办理项目建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建立重点进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对出口超过2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技改项目、金融信贷、国际市场参展补贴和参加国内外交易会等,创优企业发展环境。

创新发展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区,促进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依托境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建立驻外管理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涉外政策、法律咨询、市场信息服务;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往来,以州为单位建立一批友好城市,畅通与出口国之间的协商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外经贸网络平台建设,及时收集周边国际市场信息,加强与周边国家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贸促会(商会)组织建设,发挥州贸促会作用,为外经贸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加强口岸建设。加大乌拉斯台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通关能力。充分发挥亚中商城二类口岸作用,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和仓储中心,繁荣口岸贸易,促进更多的地产品成为出口创汇产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市各类口岸优势,加强乌昌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向西出口产品通道。

加大资金投入。用好国家、自治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指导企业申报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各类资金。从2009年起,由乌昌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担保平台功能,每年再融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外向型经济产业项目、科技兴贸工程。在外经贸企业境外参展、境外加工项目贷款贴息、出口产品研发、境外项目前期费用、人员培训等给予资金支持。

资源外向型范文篇10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石康,齐援军.对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