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6:19:07

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教师;自我关怀;生存生活;职业生涯;生命价值;自我发展

当今社会对教育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嫁于教师”。[1]P5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说:“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2]P139因为教育成了“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2]P1所以这种期望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来的,因此是合理的、正当的,但不能不说这是造成目前教师比较沉重的生存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教师压力”、“教师职业倦怠感”、“教师心理问题”等成为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同时,学者们开始追问教师的“生命意义”、追寻教师的“幸福”、呼唤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也反映了教师研究视角的变化——从单纯关注教师的社会价值转向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3]P4的追求。我认为,在这种研究视角下,无论是“教师生命意义的澄明”、还是教师“幸福”的追寻、抑或是对教师“人文关怀”的诉求,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使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对教师的“关怀”。然而我们在希望外界对教师关怀的同时,却普遍忽略了教师对自我的关怀,而这恰恰是促成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关心”。在宗教中,关怀意指对人生命的关怀,如基督教追求生命的永生、佛教讲求佛法的解脱道。而在哲学和伦理学中,“关怀”主要指对人的伦理道德的关注。《伦理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对“关怀”的解释为:“关心的同义词。标志人们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指人们基于对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解而表现出对他人、对集体的关切、爱护、同情之心。”美国教育家诺丁斯(NelNoddings)提出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因而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4]因而在哲学和伦理学的意义上,“自我关怀”意味着对自身德性伦理的关注,关心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我们还可以从法国思想家福柯(M.Foucault)的生存美学中得到启发,因为“福柯要揭示人在现代性进程中作为大我(理性主体)的工具性地位,确立自我关怀的小我(身体经验)的审美生存形象”。[5]在福柯看来,人的自我关怀包含着四大要素:认识自身、反思自身、精神修炼、拯救自身。[6]

综合上面对关怀和自我关怀的各种理解,本文把教师的自我关怀定义为:教师对自身的关爱、关注与关心,包括对自己作为“人”的关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关注以及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关心,简言之就是要重视自己,并为自己负责。

可以认为,教师对个体自我的关怀有以下三大要素:生存生活关爱、职业生涯关注、生命价值关心。

1.生存生活关爱。教师是“人”,是“谋求个体生命生存的人”。[7]因此,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8]P32所以,教师自我关怀,必然包含关爱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教师合理合法地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是每个教师的基本权力;同样,教师也有权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合法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别让自己像崔允漷教授常说的“只有‘生’(指职业、工作),没有‘活’(指生活质量、闲暇)”。有些人总以为教师不该追求物质享受,教师就应该讲奉献、应该清贫。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人对教师课外辅导寄托儿童的现象大肆挞伐,称之为“有偿家教”,以为离经叛道。对此,马少华刊文指出“校外教学无伤教师伦理”,[9]因此追求生活质量也无关教师职业道德。当然,教师对自己生存与生活的关爱并非唯生存生活关爱,更非为物质利益不择手段。

2.职业生涯关注。教师进入职场,无论是怀着美好的理想,还是在父母老师的要求下,甚至是不明不白的,他都将开始可能长达三十年左右的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可能时而激情飞扬、时而迷茫无助,时而积极进取、时而萎靡退缩……这本是正常的,我们每个教师都无法保证让自己始终如一地当好教师。然而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保持必要的关注,是谈不上自我关怀的。“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教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在整个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我将如何度过?”“我的职业生涯有没有规划,怎样合理规划?”等等,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涯关注的内容。

3.生命价值关心。正如前文所说,教师自我关怀并非唯生存生活关爱,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实现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教师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关心,意味着自我精神的完善、德性的追求、使命的践行。教师在这种自我关怀中,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生命得以升华,因此能够得到自足与享受。刘铁芳教授根据马克斯•韦伯的有关理论,把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分为两种模式:“为”教育而生存与“靠”教育而生存,其中“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10]这样的教师,教育成了他人生的追求,教育事业与他的生命意义融为一体,因而他在获得自足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教师自我关怀的本意是教师要重视自己,并对自己负责,因而教师自我关怀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作为“人”的教师健康、快乐地发展。教师自我发展固然需要多种因素: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关怀、需要制度的规训、需要有效的培训、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如家庭影响、个人经历和教育程度等),还需要自我目标的制定和实践、自身的努力、个人的体验、理性地反思和主动地创造等等。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而只有内部因素才是教师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根本动力正源自教师的自我关怀。因为在职业生涯关注中教师主动思考教师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学会了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在生命价值关心中教师开始重视自我精神的完善、德性的追求、使命的践行,这就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不仅如此,在生存生活关爱中教师还将懂得更加美好地生活,使自己健康快乐地发展。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显然,教师对自身生存生活关爱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自己安逸地度过一生,而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教师应该追求幸福,但幸福的含义也并非是安逸地度过一生,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关心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许不只通过教师这一职业,但显然这是比较现实的途径。因而教师有必要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其被动地缠身于无休止的教学事务中、被动地接受无止境的考核评审培训中、被动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颠簸起伏,不如主动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并从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教师自我关怀的三个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最终将完成自我关怀的终极功能——自我发展。而且这也是教师关爱自己的生存生活、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关心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共同目的。

然而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自我关怀意识较弱,自我关怀能力不强。前文提及的那些不切实际地认为教师追求物质享受就是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人大多数还是教师,他们自认为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就得安贫乐道、乐于奉献,以至于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只会忍气吞声。这就是不懂自我关怀的表现。从较深的层面上讲,教师自我关怀的现状着重体现在教师自我意识不够强。教师在教育教学问题上很少有主见,在实践中依赖现成的模式和方法,在学校中唯领导是听、在教育改革中唯专家是听、在课堂上唯教材和教参是听,亦步亦趋,顺从附和。有几个流传甚广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试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上课。”[11]P113再加上教师普遍工作繁忙、压力偏大,常常照顾不到自己,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全部都“奉献”出来了。

概而言之,教师自我关怀的功能或意义在于:使自己从被动而繁重的生存生活状态中摆脱出来,并逐渐使自己对教师职业从一个“知之者”变为一个“好之者”,并进而成为“乐之者”,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得以自主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我关怀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路径之一,而自我发展也是教师自我关怀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作以下努力:

1.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对作为“人”的自我和作为“教师”的自我的认识。“我是谁?”“作为教师,我又是谁?”“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教师职业适合我吗?我能胜任教师职业吗?”“我是教师吗?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我怎样成为这样的教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正确认识自我又可以包括如何正确地自我定位和如何正确评价自我。我在与一些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代言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仍在维护着自己作为知道拥有者的权威。为了维护那几乎并不存在的权威,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显得一板一眼、一本正经,在效果并不好的同时又活得很累。自我关怀正是提倡真诚、真实,正视自己是“人”不是“神”,也就是正确地自我定位。正确认识自我的另一方面就是正确评价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应该是一个完全不带功利色彩的过程,与教师每学期每学年写“自我鉴定”不同。虽然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个过程教师无需拔高自己,也无需妄自菲薄,这也是教师自我关怀的实质之一。

2.提高专业自觉意识。简单地说,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就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自主的自我意识。而事实上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经常是不太自觉的,是被动的。比如教师接受当下的各种培训,往往只是出于行政的或学历上种种外在要求,而缺乏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和发展愿望。我国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等,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必要的,但那也是外在的,如果不能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追求,这种专业发展也只是被的。再往细微处看,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在讨论问题时最终几乎全是组长说了算;评课时往往只是应景式地说几句好话。这些表现也说明教研活动并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王建军博士认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缺乏专业自觉意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缺少评价和衡量自己专业活动(过程)的清晰的标准或参考维度,从而使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学校环境容易形成教师的某些“习惯做法”,因而使某些专业行为成为“理所当然”的,不再成为教师审慎思考的对象。[1]P159-160教师缺乏专业自觉意识,就意味着教师不能自觉、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而也就无法做到自我关怀。

3.追求健康和快乐。首先,教师要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快乐。无需赘言健康和快乐的身心对教师有多么重要,也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不佳的报道。每个教师几乎都知道锻炼身体、调整心理的重要性,然而忙碌的工作和惰性心理的影响,往往使大多教师觉得没有时间。但是懂得自我关怀的教师是不能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曾经看过一名教师长期带病工作最后倒在讲台上的事迹,但让人在崇敬之余也颇感沉重:连生命都贡献出来了,还怎么再作贡献?如此贡献固然高尚,但能提倡广大教师都去做这样的贡献吗?其次是追求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都说教师的生活是忙碌的单调的,但不应该是没有色彩的;健康快乐的生活跟物质条件也无太大的关系,引用哲人的话:好生活就是好好生活。当然,快乐与否是个人的心理体验,有的教师以忘我的工作为乐,我想只要不危及健康也未尝不可。总之,健康和快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也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

自我发展范文篇2

1职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必要性

1.1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主体,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所以,为了提高职校的体育教学水平,我们必须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那么要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寻求自身的更高发展。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决定了他们必须进行自我发展。1.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显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能力、理论水平以及教学模式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给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他们必须从自身入手,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求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1.3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使每一个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老师,学生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通过自我发展,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

2当前职校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随之而来。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有些体育教师会即刻树立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使得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有些教师却缺乏一定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动力,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忽视改革的要求,固守原有的僵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得自身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2.2理论水平不高。体育教学并非简单的户外运动,它也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但是,很多体育教师无论是给学生授课还是自身学习都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体育的概念是什么、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基本的体育卫生常识、体育竞赛的编排原则等。这些知识很多体育教师都无法顺利回答出来,整体理论水平欠缺。此外,对于绝大多数的职校体育教师来说,都没有给学生上理论课的传统和授课习惯。2.3教学目标不明确。在职校体育教学的标准中,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所以,明确教学目标应当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在职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当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都很不清晰,也没有有效的考核标准,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造成体育教学的效率低下。2.4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多数职校的体育教师都只是空喊教学改革的口号,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十分呆板僵硬,体育老师通常都是先为大家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然后亲自示范标准动作,之后就让学生模仿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差,都是体育老师单向教授,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相当被动,使得整体的教学效率低下,体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3职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3.1提高理论水平。对于职校的体育教师来说,要想取得自我发展,就必须用心对待,刻苦钻研。理论水平的提升绝非是一日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职校体育教师除了学习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使自己原有的理论知识得到全面的优化。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掌握全方位的体育知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收放自如,掌控得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有用性。3.2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置的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探究来制定出最符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要善于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来从事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学生,捕捉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不同学生的优势,及时地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对于那些体育较差的学生,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与他们达到情感的共鸣,加强对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帮助学生重塑体育学习的自信心。3.3探索教学策略。体育教师要想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还是要树立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体育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加强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树立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意识,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使体育教学缺乏一定的公平性。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改革创新,实施分类分层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身体素质和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4总结工作经验。对于职校体育教师来说,进行自我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工作经验。一日三省吾身,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想取得较大的进步,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必须要经过的步骤。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职校体育教师要积极树立反思自我的意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反思中提升,在总结中创新。

4结语

无论是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抑或是为了提高职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我们都必须鼓励职校体育教师进行自我发展。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职校体育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提出提高理论水平、明确教学目标、探索教学策略、总结工作经验等4个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沂山 单位:山东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

参考文献

自我发展范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力求从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学生的调查访问,合作学习的进行,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知识掌握为终极目的,忽略了人的学习特性,教室成了学生静听教师宣讲规则的课堂。传统教学虽然在学习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差,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种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等的含义不明白,就会造成学习困难。本人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同时鼓励同桌之间相互演示上述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的含义,为应用题的学习分散难点,扫清障碍。这种借助多媒体的教学,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从心底产生准备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能学好”,从而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就要为学生建造民主的平台,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5/7和3/8大小比较时,一般教师教学往往把它们化为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我在上这课时,出示例题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得出了过小组讨论还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5/7超过一半,3/8不到一半,所以5/7大于3/8。(2)5/7有5个I/7,3/8由3个1/8,1/7大于1/8,5个1/7当然大于3个1/8。(3)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三、以生活问题分层指导,训练学生的思维

生活问题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最佳导火线,利用好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生活体验的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剩“吃”得好,让潜能生“吃”得饱。本人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或一时一事的教育就能达到的目的。只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才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的转变。

四、组织社会生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调查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通过调查访问,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自我发展范文篇4

一、自我意识: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基础

教师专业自我意识是指教师自身对教育情境中自己专业现状的总体认识、体验、评价和期望。当今“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要求幼儿教师首先是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人,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教师是一种高自律性的职业,幼儿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对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幼儿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在时间维度上,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在内容维度上,则包括幼儿教师在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是幼儿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既能将幼儿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教育行为,又能增强幼儿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过低或过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阻碍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例如,如果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是一个稳定的、缺乏挑战的职业,是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工作,那么,三十年的幼儿教师生涯或许就是他一年工作的三十次重复;而如果过高估计、过分自负以至虚妄自大的专业自我,则又会导致其因盲目自尊而藐视教育理论,轻视他人有益的教育经验。

二、自我规划: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就是幼儿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框架。为此,幼儿教师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全方位分析自身状况,正确判断自身目前所处的发展状态,预期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计划,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在专业元认知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幼儿教师从人职到成熟,一般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一是为本专业生涯的生存而适应的阶段,这是一个对幼儿教师而言极具挑战性的时期,它意味着面对新天地急盼成功的一名新幼儿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与工作环境,个人的矛盾心理不断形成,困惑也随之产生;二是具备了适应本专业能力的阶段,该阶段的幼儿教师常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如何帮助一个腼腆的孩子?”“我如何帮助一个调皮的孩子?”“我如何帮助一个看上去不愿学习的孩子?”这时教师的教育能力已从原来的形式的层面开始转入到与教育和儿童发展切实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三是开始厌倦与儿童一起做同样事情的阶段,该阶段的幼儿教师已开始不愿与儿童一起做事情,而喜欢与同事聊天、交流,看杂志,或通过各种途径搜索一些其他信息,并开始关注本专业领域的一些新发展,这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已开始进入到理论层面;四是本专业的相对成熟阶段,该阶段的幼儿教师已具有了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并能提出一些较深刻、抽象的、要求反思和探究性的问题,这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已开始升华到教育的精神层面,对于教育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要求幼儿教师在制定专业自我发展规划时应做到:首先,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和缺陷;其次,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和儿童的需求结合起来;第三,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等;最后,拟定专业发展路径,精心设计行动方案。

三、自我反思: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

反思是思考的一种方式,是在头脑中对大量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加以梳理,并运用总结、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美国学者舍恩认为,人们职业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渠道不是离开职业活动的专门学习,而是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则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来源,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自我反思强调幼儿教师的思考和体验。体验意味着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自觉体悟和反省,体验使得自我反思超越成就动机是指由成就欲望转化而来的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动机,是激发人通往成功的一种内在机制和推动力量。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也就不尽相同,不同水平成就动机的人,在从事相同的工作时,行为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同样从事幼儿教师这样的职业,甚至在同样的幼儿园里,高成就动机的幼儿教师往往倾向于为他们自己确立的高目标而努力,他们的专业发展过程就会快些,专业发展水平就会高些;而低成就动机则会使幼儿教师倾向于为他们确立的低目标而努力,他们的专业发展过程相应地就会慢些,专业发展水平就会低些。而成为幼儿教师的存在方式和专业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专业知识是建立在专业经验的基础上的,但是如果不能对自身经验进行积极的体验和反思,经验对专业知识的增长就不会有多大贡献。积极的体验与思考可以让幼儿教师从经验中学到一些情境化、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领悟教育的意义并提出新的教育方法。为了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札记帮助自己进行教育反思。反思札记的撰写比较随意,就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和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例如,在一堂课中,你认为最精彩和最糟糕的教学片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幼儿的表现有了进步?等等。每天花几十分钟的时间对这些问题做出反思和回答,不管简要还是详细,这些答案对于加深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求得改进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撰写反思札记看作幼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十分有助于幼儿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教育反思能力。

自我发展范文篇5

艺术学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艺术学业领域中的学业成就、学业能力、学业情感以及学业行为等的认知、体验和评价。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相对忽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由此导致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偏低。如在某高校,90%的学生不识简谱与线谱,70%的学生从未听过交响乐,表现出对音乐知识的贫乏,导致其审美经验缺乏,审美能力极其有限。[1]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加强艺术教育实践,丰富其艺术经历和经验,不断提高其艺术审美的积极感受和体验,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基于不同性质的学科存在不同的自我认知、体验和行为,最终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学业自我;[2][3][4][5]艺术学科对于文科具有显性的协同作用,而对于理科具有隐性的协同作用。[6]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学生艺术学科学业自我的提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业成绩,有助于培养其审美素质。艺术学业自我作为个体学业自我的一部分,是在个体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影响着个体艺术实践活动的效果。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艺术和审美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这对于学生艺术学业自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来看,有关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存在着评价工具匮乏、发展水平和特点不够清晰等问题。本研究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结构进行探讨,并在结构探讨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进行问卷调查。前者回答了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内容问题,后者考虑到了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个体、环境等的差异问题。两者都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发展水平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对其艺术学业自我的提高更具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

1.量表构建

首先,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结构,并征求六名心理学研究生意见,初步确定了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结构:一阶八个因子;二阶四个因子。一阶因子包括:成绩自我、抱负水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愉悦体验、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控制、学业自我应对;二阶因子包括:艺术学业成就、艺术学业能力、艺术学业体验、艺术学业行为。其次,根据这8个一阶因子,结合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并参考郭成[7]的《青少年一般学科学业自我量表》、《青少年具体学科学业自我量表》,vispoel的《艺术自我知觉问卷》[8],共编制94个项目,形成了《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预测)》。然后,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预测)》进行初测,并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该量表的质量,经过反复修改,最后得到质量较高的《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正式)》。正式量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学校性质、年级、就读学科类别、学科偏好这7个方面;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题部分,共38个题项,正向题27项,反向题11项,采用5点记分制,单选迫选形式进行调查。其中,成绩自我维度6个题项;抱负水平维度5个题项;认知技能维度4个题项;动作技能维度4个题项;愉悦体验维度4个题项;学业兴趣维度5个题项;学业自我控制维度5个题项;学业应对维度5个题项。

2.正式施测

正式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在山东、辽宁、安徽、四川、重庆、云南、浙江等省抽取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团体测试,获取有效被试2029名。被试具体构成如表1所示。问卷回收后,研究者采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对2029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经检验,量表各因子的Cronbach''''sAlpha系数在0.704~0.812之间,全量表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926;量表各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623~0.740之间,全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94。由此我们认为量表信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效度方面,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308~0.888之间,且大部分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40~0.60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个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68~0.88之间,且大部分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75~0.88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这说明,各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较好地反映了艺术学业自我问卷的内容。由此我们认为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

1.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总体状况

(1)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总均分为3.309,略高于临界值3分,居中等程度。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处于中等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2)从艺术学业自我的二阶心理维度来看,其平均值也均在中等偏低程度。其中,学业成就的得分最低(M=3.208),学业体验的得分最高(M=3.533)。被试在各因子的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能力>学业成就。(3)在一阶维度上,被试在各因子的平均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成绩自我<学业自我控制<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学业兴趣<学业自我应对<愉悦体验<抱负水平。其中,抱负水平发展程度最高(M=3.871),成绩自我发展水平最低(M=2.732)我们还发现,取样青少年在量表八个维度上的得分并不一致。由此可见,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各维度的发展程度不平衡,抱负水平的发展水平相对最高,成绩自我的发展水平相对最低。这说明,青少年对自己在艺术学业发展方面的肯定认识和评价程度并不乐观,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自我确认程度则相对更低。

2.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1)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性别差异表3表明:①在艺术学业自我总分上,性别差异及其显著,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②在所有二阶维度上,性别差异及其显著,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③在各一阶维度上,抱负水平、认知技能、愉悦体验、学业兴趣、学业自我应对五个维度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且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学业自我控制维度的性别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2)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表4表明:①两个群体学生的艺术学业自我总分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城市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②两个群体学生在艺术学业成就、艺术学业能力、艺术学业体验三个二阶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城市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③在一阶维度上,两个群体学生的成绩自我、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愉悦体验、学业兴趣均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城市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3)示范与非示范学校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表5表明:①两个群体学生的艺术学业自我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在艺术学业能力、艺术学业体验、艺术学业行为三个二阶维度上,两个群体学生的差异非常显著,示范学校学生的艺术学业能力和艺术学业体验得分显著高于非示范学校学生,非示范学校学生的艺术学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示范学校学生;③在一阶维度上,两个群体学生在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控制、学业自我应对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示范学校学生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学业兴趣得分高于非示范学校学生,非示范学校学生的学业自我控制、学业自我应对得分显著高于示范学校学生。(4)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年级差异由表6我们得到如下发现。①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总体发展呈现出随年级的增高而波浪式前进的趋势,在初二阶段达到最高水平,初三阶段达到最低水平,之后呈缓慢增长态势,高三阶段又有所下降。初三和高三学生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其艺术学业自我水平相对较低。②在二阶维度上,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差异非常显著。初二、高三学生的艺术学业成就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初三、高一学生的艺术学业能力得分显著低于高三学生;初三学生的艺术学业体验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初一学生的艺术学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初二学生的艺术学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三学生。③在一阶维度上,各年级学生在成绩自我、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控制、学业自我应对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高一学生的成绩自我得分显著低于初二、高三学生;初三学生的认知技能得分显著低于高三学生;初三、高一学生的动作技能得分显著低于高三学生;初三学生的学业兴趣得分显著低于高二、高三学生,高一学生的学业兴趣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初一学生的学业自我控制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三学生,初二学生的学业自我控制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初一学生的学业自我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三学生,初二学生的学业自我应对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三学生。(5)就读于不同学科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本研究根据青少年对“是否就读艺术类学科”的回答,划分出“艺术类”“文科”“理科”三类,并对三个群体学生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表7表明:①在艺术学业自我全量表上,艺术类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②艺术类学生在四个二阶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在艺术学业成就和艺术学业行为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③在一阶维度上,艺术类学生在成绩自我、抱负水平、动作技能、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控制、学业自我应对六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在成绩自我、学业自我控制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6)偏好不同学科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本研究根据青少年对“是否喜欢艺术类学科”的回答,划分出“艺术类”“文科”“理科”三类,并对三个群体学生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进行了方差分析。表8表明:①在艺术学业自我全量表上,艺术类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②艺术类学生在四个二阶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③艺术类学生在八个一阶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

(一)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且各维度发展极不平衡。其中,艺术学业成就的发展水平最低,艺术学业体验的发展水平则相对最高,这与何晓燕的研究结果存在一致之处。[9]笔者以为,这一现象与我国现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有着紧密联系。首先,艺术学科的技能技巧性往往比较突出,学习难度大、要求高,除非有天赋,普通学生在这些学科学习上的效果往往不明显,因此很难形成艺术学科的积极学业体验,这种状况必然导致部分青少年形成消极的艺术学业自我。其次,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青少年对艺术学科的重要性认识程度普遍偏低,艺术学科作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习与精力投入相对升学考试科目会少一些,这也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学业自我上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再次,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并不多,使得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其艺术学业成就的发展。由此,学校教育有必要加强青少年艺术学业成就的培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

(二)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1.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女生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在四个二阶维度上,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笔者以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和男生相比,女生感知觉的心理感受性更高,且更擅长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更加偏重于形象思维,而这些正是审美活动发生、发展的认知基础;[10]其二,女生的情感体验更深沉,心境持续时间更长,其情感体验常常发生“移情”,[11][12]而情感是审美体验与能力的核心,没有情感则不能成其为艺术学业自我;其三,我们发现,在很多艺术特长班中,女生接受特长培训的人数远远多于男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女生的审美能力,其艺术学业自我水平也相应要更高一些。

2.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

本研究发现,城市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水平明显优于农村青少年。本研究在考察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城乡差异时是基于这样的假设: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的影响,而且与其成长相关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目前来看,我国城乡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仍然较大,城市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艺术作品,如:广告宣传画、雕塑、音乐、建筑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等,它们每天都充斥着青少年的感官,这也无形中训练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此外,相对来说,城市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更加宽裕,他们可以阅读更多音乐、美术等课外读物,其中部分学生还接受过专门的艺术培训,这无疑拉大了与农村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

3.示范与非示范学校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

本研究发现,示范性学校青少年在艺术学业能力、艺术学业体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学业兴趣等维度上的表现明显优于非示范性学校学生,在艺术学业行为、学业自我控制、学业自我应对维度上的表现则明显劣于非示范学校学生。我们知道,相比于非示范性学校,示范性学校往往拥有更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更强大的专业师资,从而能确保艺术课程的正常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本次调查中的非示范中学基本处于城郊或农村等相对偏远的地方,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和周边环境相对更纯净,因而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优于示范性学校学生。

4.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总体发展呈现出随年级的增高而波浪式前进的趋势,在初二阶段达到最高水平,而在初三阶段达到最低水平,之后呈缓慢增长态势,高三阶段又有所下降。笔者以为,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学段特点与他们的审美想象力、理解力的发展有关,也与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存在必然的联系。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想象力发展的高峰阶段,而由于升学的压力,初三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初中阶段相比存在很大差异,高中学生面临着适应的压力,其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受到比较大的制约,达到了最低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其艺术学业自我水平有所回升。而高三学生处于高考的人生转折点,巨大的学业压力使得他们常常处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焦虑、担忧等情绪体验相对更多,这也致使他们经常失去自由愉悦的艺术学业体验,从而影响其学业自我的发展。

5.就读或偏好不同学科青少年的艺术学业自我发展差异

自我发展范文篇6

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舞蹈能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正确的身体姿态的形成;另一方面,经常从事体育舞蹈可以减少人体多余的脂肪,有助于形成或保持一个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从而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而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对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有重要意义。有调查表明,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描述有积极的影响,每周参加3次以上和累计达到1h的体育活动就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自己身体描述的认识[5]。也正是因为体育舞蹈对身体形态的特殊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都主动积极的参加体育舞蹈锻炼。

2体育舞蹈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通过体育舞蹈可以改进人体形态,改善身体机能,增进身体健康,对发展自我满意的身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舞蹈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投入到体育舞蹈锻炼当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体育舞蹈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2)体育舞蹈对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也有很重要的作用。(3)对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舞蹈能够使人的心理素质身体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许多研究表明坚持经常性地体育舞蹈,不仅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同时对增强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锻炼,能更好地改善大脑的营养状态,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不断增加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尽快消除身体疲劳,始终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6]。

3体育舞蹈对身体的吸引力的影响

由于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所以对提高身体的吸引力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拥有一个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人们对自身的满意程度会不断提高,同时,自信心也会得到提高。因此,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拥有一个积极的情绪,而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经常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从而使自我身体的吸引力和自我价值感得到明显的提高。

4体育舞蹈对身体自我能力的影响

实践表明,通过体育舞蹈锻炼能有效提高身体自我能力。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练习华尔兹、狐步和伦巴等节奏稍慢的这一类型的体育舞蹈项目,使人们得到高层的幸福感,即精神的幸福,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人世束缚苦恼的超现实的幸福。而对于主观幸福而言,人的主观身体感受比客观身体形象更重要。当一个人感到空虚时,他可以通过体育舞蹈来充实生活,消除空虚感,提高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参加集体舞蹈表演和团体舞等团体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有利于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身体自我的吸引力和适应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专业训练,人的舞蹈技能会有所提高,而随着舞蹈技能的提高而产生的骄傲和愉快的情绪能促进高自尊心的发展。

总的来说,体育舞蹈对提高身体自我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从事体育舞蹈锻炼能够使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极强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形成科学的身体自我概念、良好的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和高自尊心,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台北:华东书局,1998.

[2]潘建芳.青少年身体自我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孙延林.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2004,(1):20-22.

[4]郭东明.体育舞蹈的学生体质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49-250.

自我发展范文篇7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及在专业自我发展的心态和体验。首先,幼儿教师缺乏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我发展的意识是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很多幼儿教师缺失对职业的认同和深刻认识,未能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其次,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还受自我发展的能力因素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挑战,教师要有目的、有自觉的去发展专业能力。再次,是心态因素。很多幼儿教师由于外在压力状况,感觉焦虑、乏倦,失去了激情。好的心态能有积极情绪,能主动困难,保持对工作的激情。最后,缺乏及时自我体验。有了想法和激情,不去主动体验,积极开展行动,自我发展难以得到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除了自我能动性外,还需外部条件作为支持,主要表现为国家、社会、幼儿园、家庭四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由于幼儿教师社会福利整体待遇偏低,而且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专业化保障力度不够,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其次,社会整体对幼师职业的评价和看法也会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评价低会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工作的实践投入。再次,是幼儿园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措施。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它既强调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注重保育能力,工作要求细致、专心,在这种工作情况下,很难有所突破。

二.唤醒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唤醒自我发展的意识,走向自主。要唤醒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首先对自身的职业要有认同感和使命感,转变自我发展的态度。把幼儿的发展与学习作为一份使命和责任。其次,要不断转换观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幼儿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主客观因素影响,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教师有时因此产生焦虑感。良好积极的心态对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需要不断体验探索,切实将自我发展落到实处。要想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不可缺少的。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指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实践的一种回顾、检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关能力所做出的思考。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要取得进步,离不开教师持续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反思与评价。反思自我发展的行为,找出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加以改正才能取得不断进步。只有通过及时、深刻、反复的自我反思,很多有益经验才会真正内化到幼儿教师的认知结构和专业实践中。对此,师傅、园长和资深教师要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提高幼儿教师自我反思的敏感性和有效性。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使徒弟通过对师傅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师傅的具体指导,逐渐体悟实践性知识并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培养模式。

三.建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1.理念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和理性信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幼儿教师的理念素养不仅要有教育观念,还应有对文化的理性信念。当前我国由于区域差别大,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悬殊,家庭情况和社会声望程度不一,家庭成员民族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幼儿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所以,幼儿教师应有一种警觉和敏感的态度,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及其家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摒弃文化刻板和歧视等偏见心理,幼儿教师要树立公平的文化观。面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教师应坚信每个幼儿都有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对所有幼儿都应抱有相同、且较高的期待,保证不因民族、宗教、家庭经济、身体、性别或能力差异等而排斥和忽视幼儿,幼儿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儿童观。幼儿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平等中的首席”,给予每个幼儿平等的师幼互动和参与活动的机会;消解自身的话语权威,认真听取不同文化主体的声音,公平处理一日生活中的多元文化问题,对幼儿表现进行合理和民主的评价,建立民主的教育观。2.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在多元文化视域中,教育对象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多元,需教师有各种相关知识来了解和适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鉴于此,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就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基础+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且需要多元的复合结构。幼儿教师应具有多元结构的知识素养,了解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如,文化本身的特征、作用及发展过程的知识;与文化相关的学科知识;多元文化的内涵、核心要求和主要概念等。习得关于国家、族群、特定文化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一些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和地区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行为方式等。掌握特殊个体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说,特殊幼儿价值观和行为等特征,以及影响特殊个体身心发展的家庭和种族文化背景等。3.情意素养。情意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教育是以人格互染和心灵感召的方式与教育对象发生知识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早期教育尤其要关注儿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是一种提倡平等、尊重差异的“大爱”式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内在学习的需要和潜能,是独特的发展个体。所以,人文关怀的情意素养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必备素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教师应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关怀并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家长和同事。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应对社会公共生活持积极心态,超越个人私利,深切关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并对幼儿成长抱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幼儿教师应凸显对处境不利幼儿的关怀,结合相关文化知识和教学手段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并施以情感上的特殊关怀。

四.加强管理中的情感激励

以“人”为本的情感激励理念使幼儿园的管理模式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情感激励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怀驱动。情感激励蕴藏着情感关怀的无形力量,可以凝聚和鼓舞幼儿教师的士气。快乐而真诚的情感互动,可以引发幼儿教师和领导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幼儿教师内部潜在的工作动机,将领导关怀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实现情感的关怀驱动。园长的关注和激发能促进幼儿教师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园长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行政和管理层面,更渗透在其和教师个人日常交往的点滴之中,很多时候,园长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副赞叹的表情都可能成为新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依据。情感激励的关键在于唤起和维持幼儿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情感激励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则有助于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富有激情的幼儿园文化和谐的幼儿园文化能给幼儿教师一种无形的力量,犹如每个家庭对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一样,是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强烈归属感和吸引力,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吸引和满足。它可以使全体幼儿教师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幼儿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构建富有激情的幼儿园文化,重视幼儿园文化的整体设计、积淀和传承,用文化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品位,提高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幼儿园建设成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的情感家园,使幼儿教师切身感受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以自觉、自愿的快乐心态去实现自身专业的主动发展。当然,文化的构建要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和先导,幼儿教师的行为,使幼儿园成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教育园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以教研文化为重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制度来引导、规范幼儿机构,以人文精神教化全体教师。

五.整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式

立足区域资源,培养幼儿教师的文化敏感性。职后培训要结合地区特色,将幼儿园所在地区的已有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多元文化资源库,组织教师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精通民族文化的民间资深人士,与教育专家共同开发教师教育和培训课程,或邀请他们作为培训者参与到“国培”“省培”等培训中,提升幼儿教师对多元文化资源的应用能力。立足幼儿园实际,滋养反思、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幼儿教师准入考核时,应有意吸纳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师,如外教、民族艺术老师和体能男教师等,丰富幼儿园教师结构;要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塑造开放和多元的班级文化;要鼓励教师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形成批判性反思与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教师对文化不公现象进行批判,使其在行动中主动修正偏见,变革观念;要进行民主管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保证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持续学习。立足教师实际,引导幼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并付诸行动。培养教师应面向所有在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到其身心特点和经验差异,考虑影响其多元文化意识的相关因素,结合多元文化实际体验,调动教师积极情感。培训形式应以主动参与式案例研讨为主,鼓励幼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评课、讨论与反思,将行动研究与反思相结合,增强幼儿教师的施教能力。

作者:白爱娃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文献】

[1]杨其勇,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走向与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8)

自我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对策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然而,高校英语教师能力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深入解剖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从而根据现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在高校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动下,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与高校教育现代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的表现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能力薄弱,不注重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受自身的意识影响。目前,不少高校英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有效性作用,存在应付现象,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英语教学中存在较严重的经验主义思想,不能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二)信息化教学能力薄弱。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体现出技术性的特质,而且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目前,不少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教师资源整合意识薄弱,能力亟待提高,对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方式过于简单。此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薄弱。信息技术要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贴近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实际,不少教师忽视信息化教学设计,导致信息技术运用过于简单,效果不显著。(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滞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又需要外在环境支持。目前,高校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得得到有效的提升,然而软环境建设还存在很大的滞后性,缺乏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信息化教学能力教科研活动严重不足。其次,资源环境滞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支持,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二、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本文具有可操作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营造教师自我发展氛围。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很大程度上和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薄弱有关。因此,高校层面要注重营造教师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注重信息化教学氛围营造。为了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意识,可以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大练兵活动;其次,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自我发展和评价机制,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二)开展专题学习培训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需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能力,这就需要发挥专题学习培训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作用。首先,开展信息技术专题学习,通过专题学习提高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使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其次,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专题培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个重点是将信息化手段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通过专题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理论和实践素养;第三,鼓励教师自主开展学习。在终身学习理念下,教师自我学习成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三)注重配套工作协同推进。鉴于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系统性,需要注重配套工作协同推进,从而形成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进一步优化英语教学硬件环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升级,这就需要高校基于英语学科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不断优化既有的硬件环境,加强对信息化设备管理和升级;其次,提高学科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时代下学科环境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资源建设,高校要发挥既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数字化的处理,使既有的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同时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从而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结语

总之,高校英语教师只有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和教学智慧。作为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认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借助不断的学习和培训等,提高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能力,成为信息化教学能手,让英语教学在和信息技术深入融合中升级。

参考文献

[1]司瑞瑞.TPACK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设计[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7):34-35.

自我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事业单位改革举措

1筹措资金多元化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也渗入了市场因素,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随着事业单位服务社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使原来简单的筹资方式和渠道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挖掘自身潜力,开源节流,广开下列筹措资金的渠道:①国家财政资金,是指政府财政补助资金;②银行信贷资金;③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④民间资金;⑤企业资金;⑥其他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资金;⑦国外资金等。采取下列筹资方式:①吸收直接投资;②发行股票;③银行借款;④发行债券;⑤商业信用;⑥融资租赁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才能丰富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才能为实现“管住一头,放活一面”的良好局面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兴办事业的新格局。

2资金投放效益化

各单位要坚持正确的生财之道,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偿服务,积极合理地组织收人,提高各单位的经费自给能力。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财之道,妥善安排使用各项资金,通过精兵简政的办法,清理压缩行政性支出,按照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募需发展的业务性事业项目上,并建立经济性的效益指标考核制度,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力,最大限度地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建立符合各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事业单位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应变能力。

3事业服务商品化

就是以事业服务的有偿性为基础,通过开展与事业有关的服务活动和项目,走以收抵支,以事业养事业的道路,引人事业服务商品化的机制,按照事企分开和事业单位社会化发展方向的要求,鼓励更多的主要从事有偿经营或有偿服务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加快发展。如教育系统发展校办工厂、校办牧场、校办农场和商业服务业,通过不断提高收人水平和自我补充教育事业费的办法,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也可以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探索吸收国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事业。文化系统可以大力开展“以文补文”活动,通过开办与事业相关的服务项目,来发展文化事业。所有这些举措都是缓和资金供求矛盾,发展事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消费支出私有化

就是通过将事业单位中由公费支付的与个人消费有关的各项支出,逐步从行政事业费中分离出来,改由个人负担,减少国家负担比例直至取消。如车辆使用商品化,彻底根除公车私用现象;移动电话私有化,努力降低公用电话费的开支等,使消费性支出控制在最低标准。同时,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事业单位的现有资源,努力发挥其使用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厉行节约、讲求效率、保证需要,促进事业计划的圆满完成,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节约化、合理化。

自我发展范文篇10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课堂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学生在己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文本,改善自己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完成新意义的建构。其间,自我的功能显示于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它“以特定的方式解释和组织着属于自己的经验,以特定的方式接受、排斥或搜寻着各种信息,以特定的方式连接着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

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积极的自我建构创建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自由安全的场所,使学生能够自由地与文本进行对接,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集体性学习中促成自我个性的形成。课堂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完成新意义的建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如下:

一、自主感悟

杨金鑫先生在《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语感是对语言知识和语言状态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语感的获得更多地要凭内隐学习”,而内隐学习“又与丰富的语文资源的采集紧密相关,与学生的内省力有关”。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所负载的信息包括思想内涵、情感体验、语言艺术以及写作技法等的深层次的内化,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具体表现为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用直觉经验来替换言语形式,或产生共鸣,或引发感想,或受到启示。它连接着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展示着学生特定的自我。有利于学生感悟的课堂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感悟所具有的独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允许学生自选感知角度、感知内容及感知方式,让学生在自感自悟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言语水平,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而综观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却还较多地存在着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被教育成被动接受者的学生也已对课堂阅读本身产生了厌烦情绪,没有兴趣何来自主感悟?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课堂阅读教学必须跨越这两大障碍。

1、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1)提高内在动机

“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活动中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上刊登的“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就是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围绕文本所提出的问题只是引起学生个人反应、与个人兴趣相联系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主要人物有什么想法?哪一部分最让你困惑?”等,提问不再具有指向性,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

(2)促进积极的自我体验

通过感悟获得的知识是内隐知识,是意识不到的,为使学生觉察到自己认知的变化,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强化,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成功传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隐性的能力提升显性化。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缺乏自信的同学确定安全感以增强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采用先写下来再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面对同学羞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心理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3)走出阅读技巧训练的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注重引用文中词句回答问题的“寻章摘句”式的阅读技巧训练,在提高学生分数的同时也弱化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200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门》,许多学生并不能读懂,但凭着“寻章摘句”的能力也做对了很多题目。长期的只需技巧不需理解的阅读训练,消融了学生阅读的乐趣和兴趣。为使学生走出技巧训练的阴影,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非常注重通过重新叙述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如改变文体、给故事续写结局、从小说中某句关键的话展开一段情节等,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对作品的理解传达出来。

2、正确体现教师的作用:引导、质疑、渗透。

(1)引导:着重于方法上的引导。如为学生提供名家解读作品的角度,刺激学生阅读思维的多维拓展,为自主感悟提供保障。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就提供了钱理群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通过对贯串全文的肯定(“说”)与否定(不说、沉默)的这条情感线索的把握,既看到了文章现实针对性的一面,也看到了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的一面。这就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两种视角-——联系写作背景确认写作意图和从纯文本角度出发进行超越性阅读。

(2)质疑: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确定性进行质疑,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缺陷、修正错误理解、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记得在教《我与地坛》时,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忽略景物描写的现象。于是我就对学生的“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确定性说法质疑,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景物描写中去体会作者人生观的变化,帮助学生构建新的阅读目标。

(3)渗透:感悟的深浅往往跟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和语文积淀有关,对于学生无法感悟到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从中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提高感悟能力。

二、主动解释

“自主感悟”是内隐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让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而“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是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认知,与前者不可分割”,阅读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学习,重视对学生主动解释能力的培养。所谓主动解释,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事物的实质性意义进行分析,有意识地探究任务与复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更便利于提取的方式在头脑里储存信息。主动解释的过程是学科知识、个体经验与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交叉融合的过程,也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主动解释提供支持。课堂阅读教学体现学生主动解释主要有两种方式。

1、假设推导,比较验证

当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知识对文本信息提出疑问时,教师要激励他们把这些信息情景化,重新分析支持信息的各种论据,或假设推导,或比较验证。前者如:为明白诗歌中某一意象的特定内涵,让学生找到众多的相关的诗歌进行推导。后者如:当学生很难体会《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写作技巧时,把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及朱自清、闻一多的同类题材的文章找来,从选材角度、语言风格等具体的“论据”上作比较验证。

2、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蒲公英》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拓展问:朴素的坟墓体现着作者朴素的人格,坟墓与人的品格、个性、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三、自由批判:

阅读的最高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事实和关系提出质疑,在摆脱主导性认识方式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观点。传统的阅读方式指向理解社会认可的文化结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体现在作文中,没有创新的观点。即使是话题作文思维也受到限制,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很多同学就囿于材料的“生死的抉择”,只起到补充例子的作用。个性化的作文源自于个性化的阅读。常以一种批判性认识的方式去阅读,进而影响自己的意识,就能对自我和世界作出重新阐释。所以批判首先是一种意识上的觉醒,提倡“自由”批判,就是要促进这种意识的觉醒。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渗透,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是文本作者个人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现着作者主观的立场和价值观,是特定时代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具有个人化、主观化、时代化的特点。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把课本作为反驳的对象,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反思。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学生就提出疑问,“如果托墓中也埋葬着宝物,那他是否还能拥有这份宁静?”体现了学生敏锐的批判意识。

课堂上教师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利用课文内容渗透:很多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批判认识的产物,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产生怀疑,通过考察得到了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并且得出了“要得到真知需目见耳闻”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凸现作者的这种批判意识。2、利用教学方法渗透:教师可列举各种群体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反思批判。如学习《鸿门宴》时,可把司马迁、刘邦、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对项羽的评价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他们所采取的视角,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主观性。

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是一种以课文为依托、语言为凭借而进行的学习,它尊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是值得提倡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①《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李晓文著

②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