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3:54:05

自我调节范文篇1

决策就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加工过程,在不同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加工过程。考虑到人类决策的结果,许多学者尝试去理解决策的加工过程]。Byrnes(1998)提出自我调节决策模型,并把自我调节策略的概念引入决策领域,借助该能力人们可以克服自身心理的局限性,在关键点上做出成功的决策。自我调节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加工,指向行为要达到的目标。依照SRMDM,一个自我调节决策者制定适当的计划,去成功达到目标,通过产生、评估和学习阶段,继续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正确的行动Kruglanski等(2000)进一步把调节模式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评估模式,指个体在自我调节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收集目标和行为策略的全部相关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备择目标和行为策略进行全方位的评判和对比,以期获得最优目标和行为策略的心理模式。持该模式的个体不能忍受的是做不正确的事情,秉持“三思而后行”。二是运动模式是自我调节过程中以改变当前状态为目的的心理模式。持该模式的个体不能忍受的是不做任何事情。秉持“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自我调节的益处已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包括执业行为,然而,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在决策背景下的调节能力。有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决策与工人的自我效能和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同样,在护士中调查自我调节在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上的情况,结果发现从事高工作满意度与低工作压力的护士,有更好的自我调节决策经验。Miller和Byrnes(2001)认为自我调节决策仅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才需要,一般的决策并不需要自我调节决策的参与。考虑到职业选择的意义与重要性,自我调节决策起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个体自我调节的决策加工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员工的调节模式与上司的领导风格的研究中,研究发现运动模式与独裁式领导风格匹配、评估模式与民主式领导风格匹配,这种契合可以使员工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相反,则工作满意度比较低.

二、专业与职业的契合性

很多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往往喜欢选择与自己在学校所学一致的专业,但是,有些人则不一样,可能去选择舒服的、挣钱多的、稳定的职业等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的职业,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自我调节策略也有它的优势,可以获得稳定的并可能持续增长的收入,保证了在该职业领域的连续性,工作满意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有很多因素影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契合性,其中,个体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在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契合性上就有非常显著的影响(Kang,2010)。对职业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局限于专业与课堂教学,在指导或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时,最好选择学生满意的专业,这种考虑不仅是学业成绩的要求,更是将来获得满意的职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满意的职业路径非常重要,因为满意的职业路径直接影响从业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人们选择职业不仅要考虑经济与社会意义,而且要考虑职业的心理价值。而且,现在人们选择职业的标准已经从传统上所重视客观价值,例如:工资、名声,逐渐转向主观价值,例如:喜欢和成就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职业路径上,用人单位也在努力招聘那些与该单位所需岗位相适合的员工,这样就使职业与个体之间存在很高的契合性,可以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然而,由于社会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如此完美的机遇,很多人并不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并与自己的特性相匹配的职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就需要在找工作之前对自己有明确的了解,但实际是很多学生与青年并不了解自己与职业的要求。即使对自己有比较好的了解,如果缺少运用这些信息的自我调节能力,仍然可能遭遇失败,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还有一些影响专业与职业关联的因素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缀学、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收入等如果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与所学专业领域非常匹配,他或她就希望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份与专业联系紧密的职业。有研究表明有一份专业与职业相关的工作,收入比那些专业与工作不一致的人要高。在一项对大专毕业生的研究中,Robst(2007)发现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大专毕业生得到的收入少于那些专业与职业匹配的大专毕业生。同样,Allen和vanderVelden(2001)研究发现接受的教育与职业不匹配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依据这些研究结果,个体在面对职业路径选择时,自我调节倾向于做出一致性决策,该策略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去找到一份专业与能力、个性相匹配的职业。大学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契合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契合是一种横向契合。可以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该理论认为专业教育提高了人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对某个专业的学习增加了个体在这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体选择某个专业意味着他们将投资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所需的技能(RobstJone,2007)。有学者把技能分为一般性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并认为一般性技能的获得增加了劳动力职业转换的可能性,而职业特定技能的获得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这中间的决策就依赖于自我调节,自我调节依据个体所具有的现实影响因素,来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路径选择。

三、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性

个人-组织契合就是将个体特征和情境特征结合起来,共同影响某一特定个体对某一既定情境的反应(Chatman,1991)。有研究者把个人-组织契合分为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两种形式。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强调个体和组织其他成员或组织文化的相似性,Muchin-sky和Monahan(1987)称之为“人-人匹配”。互补性匹配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相互补充的特性,强调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够满足组织的需要。实际生活中组织往往从这个角度来招聘员工。Kristof(1996)在根据以往研究提出了匹配的整合模型,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个人与组织的良好契合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均有积极影响。Bretz和Judge(1994)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组织的契合直接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满意感。Tziner(1987)的研究发现,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在追求成就感上与组织气氛相合的员工比背离组织气氛的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绩效。Burke和Deszca(1982)研究表明那些在A型人格问卷上得分较高的员工,比起得分较低的员工来说更偏好组织特征能与个人特征一致。要做出明智的职业路径决策,必须要考虑自己的个体特征,同时也要考察可以利用的有效职业信息,自我调节会在这些信息之间权衡,作出利于个体的决策,这种自我调节掺杂有情绪的卷入,目前在认知研究中还不能很好地把情绪从决策中分离出来。因此,个体还必须去控制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影响职业决策的干扰因素,例如:拖拉、与父母发生冲突等等。总而言之,这些活动可以解释为自我调节,其中包括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在选择职业时绕不过自我调节对各种因素的权衡,个体往往能够从自我调节中获益。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是个体与环境契合的一种具体类型,反映的是个体能力与工作需求之间具有一致性。个体与职业的契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要求与能力相契合和需要与供给相契合。前一个是在个体能力、技能和知识与职业的需求之间相匹配;第二个依赖于个体的期望和需要与从事该职业可以获得的满意度。员工对于个体与职业契合的感知与各种工作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工作中的自我调节和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调节水平高的个体,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往往能够做出利于自己的决策,在所选职业或组织中会积极参与组织的发展,工作满意度呈现出高水平,这种满意也是专业与职业契合的一种反映。以往对于个体与职业契合主要限于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个体,现在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个体与职业契合不仅可以在工作场所进行,也可以在大学进行。一些研究表明个体与大学专业契合非常重要,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兴趣和个性特质的研究上,而没有考察个体的能力仅有个别研在研究大学专业的契合性时,考察大学专业需求与个体能力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大学专业与个体契合性高,个体在学业成绩、专业承诺和专业满意度等方面表现出高相关,这些研究证明,个体在运用自我调节时,需要考虑因为这种契合性,而且会对大学生在校经验产生重要影响。在个体与职业和大学专业的契合上,比较而言职业与专业契合的满意度之间联系相对更强。有研究发现那些职业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学生满意度比较高,而那些职业与专业契合度低的学生满意度比较低。Logue,Lounsbury,Gupta和Leong(2007)发现商学院的学生在职业与专业契合上显示出同样的表现,与专业相一致的职业往往倾向表现出高满意度[30]。在个体与工作的契合和工作满意度上,一些专业与职业一致的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等。因此,自我调节在契合性的决策上非常重要,良好的契合度不仅可以预测工作满意度,而且可以作为大学专业满意度的反映指标。

四、自我调节与职业路径满意度的研究趋向

自我调节、个体与专业、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性与满意度在每个人的职业路径上都表现出显著正相关,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并同时考虑三个变量的影响。而且,也很少有研究直接考察自我调节与个体和职业契合性的关系。个体的爱好影响职业选择,他或她依据个人能力与工作所提供需求来进行匹配。在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中,Holland(1980)强调个体的行为受到人格特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影响,职业兴趣是个体的人格特质在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活动中的体现,人格特质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决策,职业选择也是个体人格特质的体现。Holland认为没有充分地认识自身兴趣是导致个体不能做出有效决策的一个主要因素。显然,这就需要考虑自我调节的作用,自我调节会依据个体面临的专业、职业期望、文化等作出利于自我的决策。因此,有能力去明确建构自我意象,并考察这种自我意象与职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将有助于个体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契合性可能关键是要考虑在职业路径选择上自我调节与满意度的关联。包括职业路径自我调节的决策、契合性和满意度的调节模型,努力去解释专业和职业联系的加工过程。不但要考察已参加工作个体的自我调节、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性和工作满意度,也需要考察大学生的专业选择。选择专业与选择职业一样重要,因为这是个体在未来的职业路径选择上的第一步,并且,专业选择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学业成绩和未来的职业决策具有显著影响(Tracey等,2012)。

自我调节范文篇2

我们班的幼儿在到了大班之后,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能力的提高,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更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要求的日益提高,大班幼儿面临的实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我们的调查,在我们班级仅仅参加钢琴等乐器学习的幼儿就占了全班的30%,而其他也基本上都参加了美术、珠心算、拼音、英语等各类课外学习班。这样,由于自身能力的相对有限和外界要求的不断增强,许多幼儿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产生不少情绪、行为问题,如部分孩子行为退缩、胆小、任性等。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怎样能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呢?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对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心目中尤为重要,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作到爱护、尊重每个孩子,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孩子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以次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所以,在平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谈话活动,让幼儿通过讨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经常采用个别鼓励与集体表扬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我班幼儿史家安在平时活动中表现突出,有一次,我请他到楼下找一位老师拿本书,但这位老师有可能不在,要在幼儿园里找一找。可是史家安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在这个情况下,我先肯定了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使其心中树立起“我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的形象。然后我再表示出对他能完成任务充满信心,这样在我的鼓励下,他很快就高兴去完成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有了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培养了自我激励的精神,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任务。又如:在谈话活动《我长大一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幼儿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评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有的幼儿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吃饭慢,但是绘画好;有的幼儿承认自己有时在活动中随便插嘴,但是上课肯动脑筋,积极发言。通过谈话活动,幼儿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的长大,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

二、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要培养幼儿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首先要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要让幼儿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情绪和情感的识别是建立在幼儿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让幼儿知道自己在玩翻盖乐中正确率高、速度快是一件光荣的事,而产生高兴与自豪;让幼儿知道在交往中被同伴多次拒绝,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游戏,就会成为孤独的人,因而沮丧内疚;让幼儿知道在百货商店里与家长耍赖或苦恼是错误的,因而惭愧等。表达情绪、情感过程包括表达和控制两个方面。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别人体验、感受,而控制则是当情绪、情感的不当表达会影响一些当前利益时,个体能暂时抑制冲动。如有一次王超的玩具被别人抢去时,他很想冲上去争夺。但是,由于我们平时的教育中教给了幼儿一些处理此类问题的正确方法:可以用语言提醒或寻求他人帮助等,王超就试着放弃争夺的侵犯性行为,转为用正确方法加以解决。

其次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换言之,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让幼儿获得他人的帮助,品尝成功的喜悦。幼儿如果能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就会避免再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最后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后,就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吸引”。这种吸引使幼儿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兴趣的产生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如拉一拉衣服上的小饰物、看一看教室外的环境想一想有趣的事情,而集中注意力在当前的活动。因此这能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思想不集中或漠然消极的态度。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可以利用小实验、猜谜和小魔术等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态度。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幼儿就有机会去理解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理解他人的心理,同情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摆脱过分自我中心思想。从而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公务员之家

三、提供、创造机会,促进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实际上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可能创设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自己,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是鼓励幼儿去尝试、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帮助与解决;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再仅仅是争取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而是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多说:“你自己来处理、你说怎么办。”有时,我们还组织一些讨论“如果,这个小朋友是我,我该怎么办?”来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进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自我调节范文篇3

(一)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1、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关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消极面的影响,表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的反社会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2、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

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变化,都不充许,也不可能使任何一个正常人封闭自己,孤立于他人存在。经验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行为非常的学生,起始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他人,对待他人,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而造成的。如学生***,曾一度十分苦恼,对班主任说:“老师,这个社会到底要不要实话实说,我说真话,但同学们总不喜欢,甚至连家长也这样”。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次是一位女生,对着一份英语试卷说:“倒霉,都是因为粗心白白掉了几分,不然也可以得九十分以上”。结果那位女生狠狠瞪了他一眼,从此互不讪。另一次是父母说,奶奶不懂得使用电饭煲,给烧坏了,被他知道了。于是等奶奶回家,他就对奶奶说:“你以后使用电饭煲小心点,刚买来的又弄坏了,几十元钱白花了”。结果,奶奶生气,父母也生气,还被痛骂了一顿。这位的同学实话实说却讨人嫌。显然,学生***不被他们接纳的原因,不是在于“实话实说”,而是由于言语不恰当,常有居高临下,教训他人的口吻,而使他人产生反感和疏远。善待他人就应该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

善待他人,首先应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善待他人,应该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应该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的人生哲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善待他人,应该牢记祖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能够实施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3、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营造健康、名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氛围。

如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调节的土壤的话,那么除了温馨的家庭之外,便是需要一个团结、积极

、向上的班级。否则,不良的社会集体,低劣、庸俗的网吧,就必然诱惑着意志薄弱,而又急需寻求心理“平衡”的青少年。

班级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管理、教导,包括表扬、批评、讨论、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以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引导集体舆论;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如劳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调查;同时规范并强化各项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培训,促进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直接影响最大的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他们的同伴。当我们对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责难有加的时候,专家研究表明,问题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影响最大的是同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着黑”就十分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一个融洽的集体,宛如一个温馨的家庭,会创造出健康、名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气氛,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如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弯,施展才华的舞台,自我调节的方向盘,孕育着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力量常常是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视。

4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的关键。

鲁迅先生曾言,我的确时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的解剖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甚至认识中的自己,却是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然而,人之与社会,宛如一艘船之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驶往那个目的地,其危险当不言自明。

因此,认识自我即要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应该怎么办?”,一个人生说到底就是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时时纠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他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达到内化为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养成的自觉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德育工作只有转变为学生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才能说取得了真正、积极的效果。

(二)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必然

尊从着优胜劣汰的法则.社会的不公将长期存在.面对竞争的现实,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一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否则,我们没有必要去做“强国之梦”.同时,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心理的里负担与压力将越来越频繁和沉重.青少年所面骊的不只是阳光与鲜花,也会有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在他们的成长中必然会遇到艰辛与曲折,困难与考验,情感的冲突与挣扎,心灵的迷惘与困惑.于是,专家认为下个世纪的竞争中,除了科技的竞争外,就是心理承受为适应力的较量.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如何教会并训练出一代品质优秀、情感健康、意志坚强、性格完善,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时发展的人,以造福社会、服务国家。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危机,应特别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迫切需要教师的关照与疏导。

1、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

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允许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学好,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严惩地阻碍着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地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个性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冲突。

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本应该是有丰富多彩的个体组成。人们一直在苦苦思索:中国离诺贝乐奖还有多远?追根刨底,谈到中国的教育是模式化的教育,设置一个模子,大家都往里倒。最终成了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人才”。个性被渐渐地扼杀。在这个冲突过程中,虽然有着抗争、挣扎,但最终以“顺从”而被“招安”。如同鲜活的鱼,被绞捏成鱼丸一般。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结论固然有点偏激,但却是我们所应该正视的现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行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迫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主义”。

教师还给学生一个明净而自由的天空吧!若真如是,青少年学生所需调节的心理负担将少得多。

3、理性思维不足,情绪化倾向严重。

青少年学生由于处在向成年发展的过渡阶段,但由于相当部分独生子女所受到的溺爱和娇宠,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以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

今年三月十六日,CCTV“法制经纬”节目,披露了这么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河北省宣化县沙里头中学一个十七岁,初中生刘志海,开四撞人造成十三人伤亡特大事故。起因只是因怀疑女友与他人好上在行车过程中吵个不停,到镇所在地时又碰了一位骑摩托车的人,而被砸了一扇车窗。于是他开始了疯狂地辗压无故的行人,造成16人伤亡的惨局。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上,一些无缘无故打架斗欧的事件、原因也只是因为“瞧他不顺眼”式“他为什么看着我”。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表现出敏感、不稳定和倾向于失控的特点。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疏导,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得释放,并教给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用脑过度造成紧张,可通过文体活动达到情绪松驰;得了考试综合症的学生,除帮他们分析原因外,临场还可以进行深呼吸活动,缓解紧张和恐惧;控制激情要用内部言语提醒如“妨一妨”、“注意后果”,并有意识地转移注意;情绪低落时,可听听音乐式找知心人、长者倾吐,排郁闷;一段时间感到沉闷,甚至很烦,内心暴躁,几乎要崩溃时,干脆到旷野、海滨、山林呼喊、发泄等。

4、情感的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这其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应当引起密切关注。如:自私、懒惰;固执、任性;虚荣、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等。这些情感缺陷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

自我调节范文篇4

(一)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1、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关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消极面的影响,表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的反社会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2、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

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变化,都不充许,也不可能使任何一个正常人封闭自己,孤立于他人存在。经验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行为非常的学生,起始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他人,对待他人,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而造成的。如学生***,曾一度十分苦恼,对班主任说:“老师,这个社会到底要不要实话实说,我说真话,但同学们总不喜欢,甚至连家长也这样”。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次是一位女生,对着一份英语试卷说:“倒霉,都是因为粗心白白掉了几分,不然也可以得九十分以上”。结果那位女生狠狠瞪了他一眼,从此互不讪。另一次是父母说,奶奶不懂得使用电饭煲,给烧坏了,被他知道了。于是等奶奶回家,他就对奶奶说:“你以后使用电饭煲小心点,刚买来的又弄坏了,几十元钱白花了”。结果,奶奶生气,父母也生气,还被痛骂了一顿。这位的同学实话实说却讨人嫌。显然,学生***不被他们接纳的原因,不是在于“实话实说”,而是由于言语不恰当,常有居高临下,教训他人的口吻,而使他人产生反感和疏远。善待他人就应该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

善待他人,首先应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善待他人,应该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应该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的人生哲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善待他人,应该牢记祖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能够实施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3、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营造健康、名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氛围。

如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调节的土壤的话,那么除了温馨的家庭之外,便是需要一个团结、积极

、向上的班级。否则,不良的社会集体,低劣、庸俗的网吧,就必然诱惑着意志薄弱,而又急需寻求心理“平衡”的青少年。

班级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管理、教导,包括表扬、批评、讨论、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以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引导集体舆论;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如劳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调查;同时规范并强化各项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培训,促进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直接影响最大的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他们的同伴。当我们对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责难有加的时候,专家研究表明,问题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影响最大的是同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着黑”就十分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一个融洽的集体,宛如一个温馨的家庭,会创造出健康、名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气氛,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如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弯,施展才华的舞台,自我调节的方向盘,孕育着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力量常常是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视。

4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的关键。

鲁迅先生曾言,我的确时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的解剖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甚至认识中的自己,却是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然而,人之与社会,宛如一艘船之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驶往那个目的地,其危险当不言自明。

因此,认识自我即要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应该怎么办?”,一个人生说到底就是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时时纠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他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达到内化为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养成的自觉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德育工作只有转变为学生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才能说取得了真正、积极的效果。

二)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必然

尊从着优胜劣汰的法则.社会的不公将长期存在.面对竞争的现实,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一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否则,我们没有必要去做“强国之梦”.同时,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心理的里负担与压力将越来越频繁和沉重.青少年所面骊的不只是阳光与鲜花,也会有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在他们的成长中必然会遇到艰辛与曲折,困难与考验,情感的冲突与挣扎,心灵的迷惘与困惑.于是,专家认为下个世纪的竞争中,除了科技的竞争外,就是心理承受为适应力的较量.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如何教会并训练出一代品质优秀、情感健康、意志坚强、性格完善,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时发展的人,以造福社会、服务国家。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危机,应特别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迫切需要教师的关照与疏导。

1、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

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允许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学好,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严惩地阻碍着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地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个性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冲突。

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本应该是有丰富多彩的个体组成。人们一直在苦苦思索:中国离诺贝乐奖还有多远?追根刨底,谈到中国的教育是模式化的教育,设置一个模子,大家都往里倒。最终成了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人才”。个性被渐渐地扼杀。在这个冲突过程中,虽然有着抗争、挣扎,但最终以“顺从”而被“招安”。如同鲜活的鱼,被绞捏成鱼丸一般。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结论固然有点偏激,但却是我们所应该正视的现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行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迫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主义”。

教师还给学生一个明净而自由的天空吧!若真如是,青少年学生所需调节的心理负担将少得多。

3、理性思维不足,情绪化倾向严重。

青少年学生由于处在向成年发展的过渡阶段,但由于相当部分独生子女所受到的溺爱和娇宠,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以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

今年三月十六日,CCTV“法制经纬”节目,披露了这么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河北省宣化县沙里头中学一个十七岁,初中生刘志海,开四撞人造成十三人伤亡特大事故。起因只是因怀疑女友与他人好上在行车过程中吵个不停,到镇所在地时又碰了一位骑摩托车的人,而被砸了一扇车窗。于是他开始了疯狂地辗压无故的行人,造成16人伤亡的惨局。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上,一些无缘无故打架斗欧的事件、原因也只是因为“瞧他不顺眼”式“他为什么看着我”。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表现出敏感、不稳定和倾向于失控的特点。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疏导,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得释放,并教给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用脑过度造成紧张,可通过文体活动达到情绪松驰;得了考试综合症的学生,除帮他们分析原因外,临场还可以进行深呼吸活动,缓解紧张和恐惧;控制激情要用内部言语提醒如“妨一妨”、“注意后果”,并有意识地转移注意;情绪低落时,可听听音乐式找知心人、长者倾吐,排郁闷;一段时间感到沉闷,甚至很烦,内心暴躁,几乎要崩溃时,干脆到旷野、海滨、山林呼喊、发泄等。

4、情感的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这其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应当引起密切关注。如:自私、懒惰;固执、任性;虚荣、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等。这些情感缺陷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

自我调节范文篇5

在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觉比较低,在没有完成规定任务时,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卸责任,会把外界因素和自己的失败联系起来,而学生的自我效能较高,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所有的动作技能,当取得不太良好的学习结果时,会认为是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当取得比较好的学校结果时,会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

二、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榜样作用

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想象和观察会得到替代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自我效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熟练、轻松、优雅、标准的把体育教学中的规范动作展示出来,降低学生因动作难度过大而出现的惧怕心理,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代表性动作内容。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还需要选择出一些体育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成绩较差学生的榜样,并在适当的时期做一些规范性的动作。研究证明当学生对自己看到的标准技术动作进行回忆时,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动作,更加容易的对技术动作进行掌握,因此在动作示范完成后,要让学生在脑海中回忆自己看到标准的技术动作。同时学生通过对技能动作进行回忆,会无形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相信别人可以完成的动作自己也一定可以完成。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替代经验的方法,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提升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提高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信息。

三、尽可能的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自身对学习结果的体验情况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学生具备比较高的成就感时,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升。为了提升学生成就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体育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总结工作经营,将教学任务进行等级划分,让学生可以不时的获得成就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使动作难度降低、对机械的高度进行调整,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同时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四、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处于过度忧虑的状态就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低估,会产生比较多的疲劳和烦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化解学生心中的恐惧,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的学习环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过度的指责学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效能的提升。

五、结语

自我调节范文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智能材料;结构系统

在土木工程中,智能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感应具有感知性能的材料,称为感知材料。另一类是能够对外部条件或在内部发生变化时做出反应的材料,称为驱动材料。而在土木工程中,系统集合、驱动器、传感器和控制器是四个主要技术材料系统。考虑到土木工程的特殊性,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主要在具有自诊断和自适应功能的机敏混凝土结构和具有感觉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减震结构。通过这两种结构的运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能够实现在土木工程中的良好运用。

1具有自诊断和自适应功能的机敏混凝土结构

1.1自诊断功能。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支撑起了其自身发展的桥梁。在现代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作用下,通常在混凝土中混入光导纤维材料,如此一来,混凝土材料在实际的作用中,能够结合光导纤维的作用,实现办公通讯中的智能化。且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光导纤维与混凝土结构的结合,大大节省了建筑空间,使得人们在办公的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可以通过光导纤维连接空调以及火警传感器,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中加入光导纤维控制器,同时引入碳纤维,碳纤维会通过压力的叠加诱导电阻产生变化,从而实现光导纤维控制器的触发,使得火警以及空调装置能够平稳运行。这就反映出了机敏混凝土结构的自诊断性。通过碳纤维感知压力的变化,进而控制电阻产生相应变化,从而促进相关装置的触发,有效地保证了人类工作的正常进行。1.2自适应功能。在土木工程的混凝土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断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利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混凝土中注入缩聚高分子溶液的玻璃空心纤维,如此一来,在混凝土承受巨大压力断裂时,这些玻璃空心纤维可以实现自主性断裂,从而使得高分子溶液融入到混凝土的裂缝中来,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材料的坚韧性。通过这一玻璃空心纤维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体现出了机敏混凝土结构的自适应功能。利用机敏混凝土材料的自适应功能,可以实现土木工程中重大项目的合理运用。例如,在进行桥梁建设时,可以利用机敏混凝土材料的自适应功能,提升桥梁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土木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建设。

2具有感觉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减震结构

2.1感觉功能。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减震结构是决定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中,通过对减震结构进行合理性的设计和规划,能够保证土木工程建设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土木工程项目的合理性展开。在减震结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优异的材料,其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状,并且在温度回复的过程中,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也会回到初始位置,这一过程称作热弹性马氏体相变。通过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过程,形状记忆合金保证了其自身的形状记忆功能,并且具有超强的弹性恢复能力。利用形状记忆合金这一超强的弹性恢复能力,其通常被应用于诸多结构的裂缝自诊断系统。形状记忆合金在恢复形状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拉力,从而促使材料进行自身修复。如此一来,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的弹性恢复功能,土木工程建设中实现了对相关材料的保护。这也体现除了土木工程中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感觉功能。即通过感知形状的变化,从而进行自主性修复,保证了材料作用的稳定性。2.2自我调节功能。在土木工程的项目建设中,通常运用到减震结构的自我调节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减震结构自身的优良性能,有利于减震结构的整体性发展。例如,可以作用压电材料制作传感器以及驱动元件,通过材料中正负电荷的变化,可以实现材料自身的自我调节。而传感器通过把压力以及电阻相结合,通过感知压力的变化来控制电阻,从而实现元件的正常工作。如此一来,通过材料的自我调节,有效地实现了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优良性能,同时通过这些不同材料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稳定性以及完整性。通过这些智能材料结构系统优异的性能保证,可以结合出不同用途的材料,在投入生产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材料的不同属性,可以实现土木工程项目的合理性开展。

3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设是一个极其需要创新的过程,通过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运用,土木工程能够利用现有的材料,使得他们换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具有自诊断和自适应功能的机敏混凝土结构,可以实现相关材料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混凝土结构的自诊断功能,可以实现对火警报警系统以及空调设备等的使用。而通过自适应功能,可以结合混凝土结构中的玻璃空心材料,在混凝土结构发生断裂时,玻璃空心材料可以自动注入,有效地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通过具有感觉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减震结构,可以实现形状记忆合金的感觉功能与相关结构的结合,从而提升项目整体建设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压电材料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实现减震结构的合理性运用。如此一来,通过混凝土结构以及减震结构的运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可以实现在土木工程中的合理性运用,同时智能材料结构系统也保证了土木工程建设的稳定性,通过这些不同用途材料的相互结合,可以实现不同功能的汇总,从而保证结构作用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孟代江.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工程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17(1):140-141.

自我调节范文篇7

“我们希望儿童由自己控制而不是由别人控制,原因在于,能控制自己的人可靠而负责任,能指望他正确的行事。不管有无交通警,他们都不会去闯红灯”。(乔安·亨德里克)

21世纪需要创造性智力,更需要创造性人格。当我们探讨儿童社会化问题时,重在研究创造性人格。它包括开拓性、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意识、自信心、进取心、坚韧不拔的毅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必备品质。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人格品质及社会性的发展。有人认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对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自我延迟的满足是未来20年的前沿课题。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

在分析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

由此不难看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控、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以成功地适应社会。

三、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与自我控制相对的是冲动性。因此,许多研究重在从心理学角度围绕“怎样解决冲动性问题”进行,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沃德(Ward)“慢画测验”和“慢走测验”追踪研究儿童控制自己运动能力的发展,认为这一能力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凯根(Kagan)“匹配熟悉图形测验”(MFFT)认为儿童认知型有熟虑型和冲动型之分。

3.对情绪情感的控制。米歇尔(Mischel)等设计的“延迟满足”实验认为:学前儿童抵制诱惑、延迟满足的整体水平较低(学龄期逐渐提高);道奇(Dodge)的研究发现: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然而,也有研究是从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纵向发展阶段提出的。科普(Kopp,1982)认为,在儿童早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第二阶段属知觉运动调节阶段;第三阶段属外部控制调节阶段;第四阶段属自我控制阶段;第五阶段属自我调节阶段。需要指出的是,科普还认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两者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类别上的差异。与自我控制相比,自我调节在对外界灵活的适应性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每个发展阶段中,儿童的身心机能都发生着一些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更高水平自我控制行为的基础。此处纵向阶段的划分是以儿童的年龄为依据的,比较公认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生时间为5—6岁。

与科普不同的是,勒温格(J.Lovinger,1970)认为: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但这些阶段并不完全与个体的年龄相对应,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阶段是不同的,因而表现出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七个阶段是:前社会的共生的阶段、冲动阶段、自我保护阶段、遵奉者阶段、良心阶段、自主阶段、整合阶段。不难看出,勒温格的研究注意到了个体的差异,所以更易被人接受。

四、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对“影响自我控制因素”的研究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没有突破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方法上,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运用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探讨具体情境下的相关和因果联系。主要的结论有:

1.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鲁利亚)。

2.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爱德华兹,1971)。

3.言语指导(包括自我言语和成人言语)可以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利里·利伯特,1983)。

4.重大的生活事件影响情绪控制(道奇)。

5.榜样的作用对儿童自我控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利伯特,1983)。

6.面对不同性质任务儿童所表现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同(许政援,1987)。

7.物质诱因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张丹华,1989)。

8.幼儿的年龄、性别影响其自我控制能力(谢军,1994)。

9.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水平(但菲,1999)。

综上所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控制自己的动作到逐步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儿童有了自我控制能力,意味着他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感和其它各种活动,从而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的需要。因此,培养儿童对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与良好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如何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交往、游戏情境创设等方面融入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同仁积极大胆的尝试和努力。

参考资料:

[1]许政援,吴念阳,闵瑞芳.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心理学报,1987,(01).

[2]张丹华.诱因对3—6岁儿童自控行为发展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03).

[3]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

[4]杨丽珠.对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1).

自我调节范文篇8

1.1留守儿童的概念

有关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一张(1994):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而今天,通常指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我国学者提出严格定义留守儿童的三个基本要素:(1)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外出;(2)父母外出时间超过半年;(3)留守儿童年龄一般是1-19岁。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的报告显示,6-15岁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绝大部分。

1.2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早在1977年对自我效能感做出界定,它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越是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学习中会表现的越积极、主动。因此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的信心指标。当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某件事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努力做好某件事情。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来自陕西榆林响水中学的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总共3个班,共120人。其中男生75人,女生45人。这三个班95%以上学生为留守儿童。

2.2研究问题

2.2.1本所学校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效能感总体情况如何?

2.2.2留守儿童总体上那些方面的学习效能感强,那些方面的学习效能感差?

2.2.3如何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提高它们的自我效能感?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以及SPSS数据分析等方式。

2.4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工具为问卷调查,此问卷主要测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和自我调节三部分。所选各题参照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教授编制的量表,经过SPSS检测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1—0.92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形式编制,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记1到5分。在问卷调查后,对参加调查的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其结果作为对问卷数据的补充。

2.5研究步骤

首先在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分别随机选取一个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确保研究班级90%以上为留守儿童。总共选取3个班共120人,对其发放问卷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班级抽样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焦虑等方面。最后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17.0,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6结果分析

第一,学生问卷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问题此部分主要包括7个问题,通过SPSS17.0分析结果显示,92%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成绩低于50分,认为自己没有其他同学学习好,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不能出色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大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成绩低。第二,学生问卷中关于焦虑的问题此部分调查学生考试中的焦虑程度。主要包括4道题。在第一个问题“考试时,我感到紧张、不适”,有95%的学生完全同意此看法。他们认为对于考试极为担心。担心考的糟糕。

第三,学生问卷中关于自我调节的问题统计结果显示,三个小题的平均分2.88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调节能力越低。将自我调节数据与自我效能感数据输入SPSS17.0,做相关分析。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行为与英语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自我调节能力好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动机。有周密的学习计划,能控制自己的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技能。而93%的留守儿童缺乏学习自信心,有较强的考试焦虑。不知如何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男女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差异明显,女生自我效能感略高于男生,在考试焦虑中无明显差异,在自我调节方面,男生低于女生。

3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本所学校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整体自我效能感不强;(2)学生英语学习上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原因是家庭因素和知识难度的提高;(3)学生考试焦虑现象严重,自我管理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平时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而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缓解焦虑。学生的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和自我调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英语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业成就呈正相关。但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心理因素等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考试中有很大的焦虑。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

4培养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下面几项措施可以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关注的。

4.1营造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由于教学对象多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大都缺乏自信,孤独。教师应当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降低课堂焦虑。

4.2多使用积极鼓励的反馈话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出错是很常见的现象,不要立刻打断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多使用积极鼓励的反馈用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巧妙的指出学生所犯的较大的错误,而忽略较小的错误,用正确的方式赞扬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3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中的失败和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人都会犯错,对于信心不高的留守儿童就更应当引起对其的关注。一些学生常将自己考试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些都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若将其归因于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步提高。

自我调节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妊娠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和传统护理组,每组各35例。综合干预组:年龄24~39岁、平均(28.79±2.21)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17例;传统护理组:年龄24~38岁、平均(28.78±2.68)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1.2方法。传统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具体方法为:(1)心理护理。加强与产妇的沟通,针对产妇的心理状态和不良情绪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的产妇给予安慰和关怀,采取音乐疗法等减轻其负性情绪[2];对于伴有悲观情绪的产妇可向其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多鼓励产妇,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2)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讲座,解释有关妊娠糖尿病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向妊娠糖尿病产妇解释低盐和低糖饮食的益处,限制其高糖食物的摄入量;严格指导产妇按时服药,让其了解用药剂量与方法、服药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增加产妇亲属的监督作用,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可采取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和瑜伽等[3]。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遵医治疗评分;评估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及血糖指标;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价,分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3种。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综合干预组:非常满意25例、满意10例,满意度为100.00%;传统护理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6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74.29%。综合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护理前,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8.78±1.31)mmol/L,餐后2h血糖(13.25±1.21)mmol/L,SAS评分(54.21±1.21)分,SDS评分(56.37±1.21)分;传统护理组:空腹血糖(8.76±1.31)mmol/L,餐后2h血糖(13.22±1.24)mmol/L,SAS评分(54.35±1.66)分,SDS评分(56.46±1.25)分;两组的血糖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6.24±0.51)mmol/L,餐后2h血糖(7.19±0.12)mmol/L,SAS评分(33.45±6.21)分,SDS评分(38.25±2.11)分;传统护理组:空腹血糖(7.54±0.76)mmol/L,餐后2h血糖(9.25±0.55)mmol/L,SAS评分(42.11±5.01)分,SDS评分(45.22±3.13)分;综合干预组血糖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均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及遵医治疗评分比较。综合干预组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遵医治疗评分分别为(96.24±3.68)分、(96.11±3.22)分、(96.02±3.56)分,传统护理组分别为(84.11±3.21)分、(84.34±3.11)分、(84.41±3.66)分。综合干预组的疾病知识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遵医治疗评分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综合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2例占5.71%,传统护理组不良妊娠结局9例占25.71%;综合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糖尿病产妇由于担心胎儿健康、药费昂贵等原因导致产妇的服药依从性差,同时,由于产妇过度放大疾病,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进展为心理障碍,导致自我管理能力差,不利于控制血糖,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服务模式,能满足妊娠糖尿病产妇的护理需求,为其提供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和适当的心理咨询,降低产妇的血糖水平,更好缓解和消除负面情绪,提高其依从性,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改善母婴结局。本文结果显示,综合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血糖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遵医治疗评分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优于传统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综上所述,在妊娠糖尿病产妇中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提高产妇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更好控制血糖和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莉莉.系统性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在妊娠糖尿病产妇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6):814-816.

[2]官秀丽,江少容,陈广芝.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0):310,314.

自我调节范文篇10

关键词:住区、城市抑郁症、抑郁群体、住宅、室内空间、设计

在美国,抑郁症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耗资类病症,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法,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占抑郁总人数的15%。国内对于抑郁症的识别度较低(不到20%),且近90%的抑郁症群体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和不及时就医,使得历年抑郁人数呈上升趋势。城市抑郁是城市环境下,群体容易患上的心理疾病之一,因而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城市抑郁的关注[1]。

一、难题:城市环境下群体抑郁心理

1.城市病、抑郁症及城市抑郁症。城市病是指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的总称。抑郁症则是自我调节机制因不可抗因素出现紊乱,个体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心理疾病,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成因。城市抑郁症是城市病与抑郁症综合反映的结果,它是生活于城市的人口不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心理上萌生大量的负面情绪,群体持续性受压,最终身心俱疲,影响工作生活的病症。2.城市抑郁症的研究意义。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压力等城市化因素,使得抑郁症与城市病联系密切[2]。相比其他类型的抑郁症,城市抑郁症的外源性因素(城市环境)不可变,这种条件刺激性会以缓增的形式对城市人口施压。基于此背景下,如何缓解情绪崩溃后的负面影响尤为重要,因而城市抑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缓解:城市抑郁症的治疗及调节方式

1.城市抑郁症治疗与辅助设计的可行性。首先,城市抑郁症是典型抑郁症之一,具有群体性,抑郁群体间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理解;其次,城市抑郁症的环境较为简单,主要是“工作——居住”两点式,住宅是缓解压力的场所,具有一定的设计针对性;最后,患有城市抑郁症的个体通常空虚而缺乏活力,在资源丰富的大城市中,对于兴趣爱好的实践更加便利和多元。2.城市抑郁症的外界治疗方式。城市抑郁的治疗,主要归属于心理健康范畴。传统的抑郁症外界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心理辅导两种为主,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抗抑郁的药物来缓解患者的过激情绪,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存在病症复发的风险。而心理辅导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一对一分析,不足之处是病症成因的复合性和个体的自我调节的差异性,具体效果难以评估。3.城市抑郁症群体的自我调节方式。自我调节是从个体差异化的角度出发,根据抑郁患者的自身特点,强调由内而外的改变。按照城市抑郁症群体受影响的因素来划分,主要分为生理群体、心理群体、社会环境群体[1]。根据群体的类型的不同,自我调节方式也不同。1)生理群体生理群体是指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的群体,以先天性因素和童年影响为主。性格内向的人敏感多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面对淡漠的城市环境,内心容易积攒负面情绪。在自我调节上,内向型群体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根据自身条件(时间、经济状况)及特点(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整方式,必要时可以与家人、朋友等熟悉的人交谈,通过倾诉的方式来适量适时地排遣压力。2)心理群体心理群体是指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群体,以成长环境影响为主。在心理成因上,城市抑郁取决于个体成长中遭受的重大创伤和困境,使得这类群体成年后有承受力差、过于悲观等表现。针对心理群体的治疗主要通过后期锻炼等方式来自我调节。例如,承受力差的群体可以通过演讲、自我暗示等方式,避免过度紧张;社交恐惧的群体则通过结识朋友、发展爱好等方式,避免内心压抑;过分悲观的群体可以多参加正能量的活动激发活力,解决简单问题的来提高自信心。3)社会环境群体社会心理群体是指社会环境下对于群体的外因性影响,相比前两种心理,具有一种暂时性1。城市抑郁的社会性影响主要是环境的高压和周边人对抑郁行为的不理解,使得抑郁群体感到孤独和绝望,最终崩溃。针对这类抑郁群体,主要通过脱离当前环境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选择适宜的休闲地短期放松、脱离工作压力大的环境等。脱离环境可以缓解抑郁群体与城市环境的矛盾关系,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这类群体的自我调节仍要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调整。

三、应用:城市抑郁下的住宅室内空间的设计

现代城市生活,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少,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滞留场所,住宅空间的合理改造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们的抑郁心理。住宅室内空间的改造主要有三个方面;色彩搭配、光线利用和软装选择[3]。1.色彩搭配。每种色彩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这些色彩对抑郁群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用色要使其感到愉悦,即色彩要给人一种活力,即明亮又温暖的颜色;其次,用色要有一定的搭配性,空间中的色彩不过于单调和杂乱,强调整体氛围感;最后,色彩要有一定的治愈性,即空间用色对于压力环境有弱化作用,让抑郁群体心理上得到放松。因此,色彩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则:活力性、氛围性和治愈性。具有活力的颜色主要是黄色系、橙色系、黄绿色系,这些颜色让人联想到金秋、夕阳、绿植,是具有生命力和希望的色系。单色调的空间中,氛围取决于单色调的色相,如蓝色(冷静);而两色为主的空间内,则是介于两种色相间的氛围,如白色和木色的空间,两种色彩搭配往往给人一种柔和雅致的感觉,即空间不因白色过分冷清,也不因木色而过分沉闷。在治愈色上,往往选择浅色系,浅色会淡化空间的边界,在心理感受上给人一种放松和愉悦性,使得抑郁群体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00万人患抑郁症2,AndrewMaynard以自己的住宅(简称AMA)为实验品,旨在为缓解抑郁空间设计提供部分借鉴。在住宅空间中,最具特色性的是客厅部分,主色调为黄、白色,辅助色为黑、蓝色。黄色主要负责活跃氛围,白色则在视觉上柔化空间边缘、强调氛围,黑色和蓝色的加入平衡整体色调,避免过于情绪亢奋。不同于普通住宅,缓解抑郁的住宅在用色上要避免过多冷色,选择适当的跳色、亮色进而激发抑郁者的活力(图1)。2.光线利用。根据光线的类型不同,我们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在特定情形下,两种光线可以结合使用。根据一天时段的不同,我们将自然光线分为四种:早上、中午、日出(日落)、黎明(黄昏)(表1)。在晴天环境下,早上的光线柔和,光影感较弱,光色较淡,这个时段的光线也是最有治愈性的,为了强化空间的活力性,可以搭配少许绿植;中午的光线明亮,光影感强烈,在采光好、热度适宜的靠窗位置,抑郁群体可以通过晒太阳来缓解疲劳,可以与百叶搭配,避免过强光线下目眩;日出和日落的光线色调均以橙色系为主,在光线较亮的位置,可以摆放一些照片框、小饰品来强化“家”的温馨;黎明和黄昏的光线为柔和冷色,由于室外光线较为昏暗,常常辅助一些人工光来满足室内采光,对于抑郁群体而言,橘黄色的人工光更容易营造一种惬意舒适的小环境;夜晚室内光线主要通过人工光来营造,光线应明亮而温暖,如米黄色、浅橘色等,在舒缓情绪的同时又方便使用;阴天环境下,自然光主要来自于天空(冷色)和周边环境的漫反射光。这种情况下,往往通过室内的暖色系的人工光来淡化环境光的冷色调,进而强化空间氛围性。3.软装选择。软装又称软装修,主要包括家具、饰品、灯饰、布艺织物、花艺及绿化造景五个方面。在抑郁群体住宅室内空间的软装选择上要兼顾三个原则:简洁化、生活化、个性化。1)简洁化简洁化会弱化抑郁群体的敏感性,主要有两个原则:样式简单、数量适度。样式简单是指构成某一功能的款式要少;数量适度是指满足基本使用的同时,又不因数量过多显得空间拥挤。以普通住宅中的餐椅为例,主用餐椅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且考虑到家具搭配的问题,餐椅通常选择一种款式。2)生活化生活化是指软装给人温馨感。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压力来自于漠视的环境,他们渴望被关注,又因不被理解而自我抑制。住宅室内空间作为抑郁群体的私人空间,富有生活气息的软装布置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心理积极性。生活化的软装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则:小巧精致,氛围和谐,小巧精致是指饰品、灯饰及小家具的尺度小而美,尺度小会给人亲切感,尺度美会给人悦目感;氛围和谐是指软装组合整体和谐,能减轻抑郁群体的焦虑(布置拥挤)、空虚(家具沉重单调)、抑郁(组合杂乱)等情绪。3)个性化个性化是指根据抑郁患者的个人偏好选择合适的软装(主要指饰品和花艺两方面),打造属于个体的私人空间。个性化有两个原则:凸显特色、富有活力。凸显特色,是指根据抑郁群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软装布置,如喜欢养花的人,室内的绿植数量相对较多,而热衷爵士乐的人,摆放架上可能有很多磁带、黑胶唱片等突出音乐的饰品。富有活力是指这些特色性的饰品要能给抑郁群体带来间歇性活力,在减轻压力的同时,重燃对生活的热情。Hygge风格是近年来住宅室内设计中较为较流行的一种风格,Hygge一词来源于丹麦文化,强调一种温馨化和生活化,因而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心理[4]。Hygge风格住宅主要有三个要素:包容性、自然性和充足的光照。在北欧Hygge风格住宅中,用了和谐的白色、素雅的木色,辅以稳重的黑色,凸显了一种安静的氛围。少许绿植增加空间中的自然性,大小不一的各类陶瓷在凸显生活化的同时,又打破了空间的单调感。餐厅区域细节丰富,又不过于拥挤压抑,给人一种惬意的感受,在灯光选取上,以淡黄色暖光为主,增加空间温暖性的同时,亮度合适更易于阅读(图2)。

四、总结

在快节奏和压力大的城市环境下,抑郁心理成了城市诸多困境综合下的常态。城市抑郁的关注不应只局限于心理学,而应多角度、多领域给予包容。对于抗抑郁住宅的设计研究,仅仅从建筑学角度针对抑郁情绪缓解提出的部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奥康纳著,张荣华译.走出抑郁[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01-01

[2]赵剑芳.关于城市“抑郁症”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108-109+122.

[3]结实遇小丸子(企鹅号).抑郁症跟住宅的空间环境关系这么大,仔细看看![OL].腾讯网.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