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2:22:45

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范文篇1

首先,传统道德观念在表述上具有简约性因而解释上有弹性。仁、义、礼、智、信,简洁明了,每一个却都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篇大文章。这是一种丰富的简约。这种特点也利于为我所用,易于剥离和加工。

其次,经过四十余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那些封建落后的道德观念不能说荡然无存,也所剩不多。这种“空白”也是一个条件,它提供一种教育上的可塑性。现在重新提倡按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改造和发扬传统道德,不会轻易地与旧的封建意识纠缠在一起。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具有开放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之魂。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靠的正是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曾力保中国封建社会一统千年,也在近现代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社会互相结合,为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注入有效活力,那么它也完全能够为我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

何况我们具备吸收利用一切优秀人类文化的能力。无产阶级是最无私的阶段,这决定了其思想的开放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这种开放的胸襟和能力吸收了多少西方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到系统论都是。我们当然可以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以上这些条件因素(当然不只这些)都使得开展传统道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传统道德的剥离、分析、结合、加工和推广。

自律能力范文篇2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恩全集》第一卷,P15)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据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人之外。

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转引自《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1期,P29)

杜威也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

然而,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似乎大都来自外在的某种压力或利益驱动(他律),而很少自主选择、自我践行(自律)。在教育中,对学生仅提出社会规范要求或目标,而对学生如何去习德、自育、践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从我国历史上看,传统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级统治者与“听话”的“愚民”,品德评价标准为: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因循守旧等。在道德教育上一切努力可称为“听话”教育:从一个刚出生还不懂事时起的“乖孩子,听话”到要求儿童青少年“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直至要求成人“在单位听领导的话”,一个人即使毫无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与行动以及负责的能力与精神,只要是“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同志”。鲁迅在评论中国的家庭在教孩子时曾指出,那种教育只是“使他(孩子、学生、青少年)畏葸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种教育,“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鲁迅全集》第4卷,P565,第11卷,P9)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另一方面,自律符合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和德育规律。当代青少年处于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既不唯书,也不唯师,在观察和对照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与对照。个体道德意识发展是影响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自律是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个体不断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找出差距,主动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实自己。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是以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特征、需要及其规律为基础的,也是以现代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为基础的。

所谓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即指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恶影响,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立法”,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动的道德原则。它是依赖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任性,强调“出自法则”去行动(利他、利己)。自律使人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动机,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当起诉人和审判官,检查和审判自己的言行。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律”,指的是人的行为受自己内在独立思考和价值标准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则。

自律能力,指道德选择和行为是依据通过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人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所谓自立即自我“立法”,也即自我要求,这涉及道德认识,道德理想诸方面;所谓自行即自我“行政”,也即自我锻炼、自觉践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所谓自控即自我“司法”,也即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与通常所谓“良心”或“内心的道德法庭”相似。具体内容包括:自主思考、自我劝告、自我选择、自我修养、自我践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断、自主责任心和自我负责,以及独立的社会适应和交往协作等能力。

相对而言,他律是指由外在因素决定自己意志的道德准则,即道德选择与行为是由主体自身之外的、未经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虑的各种规则和原因支配的(如恐惧、压力、图取报偿等)。处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往往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较低,需要靠教师和家长的约束来行动。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格在道德方面的规定性,它由价值目标(动力和导向因素)、价值原则(准则因素)和道德责任心所构成的统一体。道德人格完善,则指主体自主作出的道德决定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地被实现的状态或境界。具有自律的人表现出健康人格特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我们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所启示,下面来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是说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学习,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孟子·告子下》)俄国的奥斯特罗夫斯基在经历童年的磨炼,战争的考验后,在身残志坚下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辉巨著。日本教育也规定:要创造机会把孩子投入艰苦环境中锻炼,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据说在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门口,有一块水池,学生每天脱下木屐从水中走进校园,即使寒冷冬天,也从不在教师面前喊冷。挫折可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加强品德实践能力,“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便是这一道理。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评价教育。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都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2)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品德中好行为习惯不稳定,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进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3)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行为不为人知即“个人独处”的情况,经常检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三)道德问题讨论。所谓道德问题,是由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它包含认识、目标、障碍三个因素。问题的解决,是从困难障碍中寻找一条出路。德育实质上是一个由“已知”出发,帮助学生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利他利己,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可以说,德育是道德问题解决的教育和教学。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四)道德责任心培养。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是我国德育的传统,孔子主张“仁以为己任”,明末顾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小学思品课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然而,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为此,德育应指导学生树立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球的责任,树立学习责任心、生活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规范等方面接受社会关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各种要求。如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为了责任,处于现实可能的道德主体,他律性。

出于责任,处于自为的道德主体,自律性。(五)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实践活动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一个锻炼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道德困境时,常产生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等“双重人格”现象。而活动性德育课程是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的真面目,进而参与社会生活改革与创新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中具有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自主负责的行动能力,不妨称为“实践的道德”。因为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客体,“接受者”、“旁观者”,德育的效果是从外显行为来评价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咨询、晨会、班团活动、课外活动等。其作用:(1)引导学生分辨周围发生的突出社会现象,(2)注重学生自育的主动性,(3)为自律品德发生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层次性原则。真正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可以说“从心所欲不逾距”,但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只要求:在幼儿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养成)、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性情);在小学,培养学生低层次的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在初中,初步形成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在高中,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主体性原则。人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维,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所以,教育要启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有权利有责任自愿地主动地民主地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评价的主人。强调的是自觉的行动积极的行动。

针对性原则。从德育实际需要出发,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使自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变。

总之,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自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今后长期的任务,由于作者才粗识浅,本文提及的几种方法,仅供教学参考,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于实践的验证和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资料: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李道仁:《学会学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自律能力范文篇3

熟悉教材上提到的等的事例。熟悉关于自我意识等的心理学知识。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如交通规则等。

准备角色游戏所需的道具、扮演者(或录像带、或图片)。

角色游戏1:A、甲乙二人是同桌考试的好朋友,乙某题不会,甲主动把答案悄悄递过去,乙摆摆手表示不要,自己认真思索。

角色游戏1:B、甲乙工人同桌考试,乙某题不会,向甲偷窥,多次被甲拒绝,最后乙被教师专没收考卷。

角色游戏2:A、甲将用后待洗的调色盘随手放在课桌角边,乙匆匆忙忙跑过桌边,衣角将调色盘带翻,颜料溅在二人的衣物上。甲赶快向乙道歉:“对不起,我不该把调色盘放在桌子边上,弄脏了你的衣服!”乙也赶快向甲道歉:“是我不好,我不该跑得那么急,把你的调色盘带翻了,快看看摔坏了没有?”

角色游戏2:B、甲将用后待洗的调色盘随手放在课桌角边,乙匆匆忙忙跑过桌边,衣角将调色盘带翻,颜料溅在二人的衣物上。甲看见自己的衣服被弄脏了,怒气冲冲地对乙吼道:“你会不会放调色盘,你赔我的衣服!”乙也不甘示弱:“你没长眼睛啊?在教室里疯跑个啥?你赔我的调色盘!”

角色游戏3:A、下课时,甲乙二同桌领到新发放的课本,乙放下新课本出去玩了,甲发现自己领到的课本有一点破损。同学丙见他羡慕地把乙的课本拿起来看了又看,向他出主意说:“趁乙没在这儿,把乙的课本和你自己的课本对调过来不就行了。”甲想了想,最后摇了摇头说:“不行,我不能这样做,我要先和他商量了才行。”

角色游戏3:B、下课时,甲乙二同桌领到新发放的课本,乙放下新课本出去玩了,甲发现自己领到的课本有一点破损。他羡慕地把乙的课本拿起来看了又看,然后趁别人都没注意他的时候把乙的课本和自己的课本对调过来。

二、教学启动

教师讲述严于律己时的故事,突出渲染其严格、自觉、持之以恒的自律精神。让学生边听边想:如果没有坚持严于律已的能力,一个人是否能形成各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主要教学活动

(一)阐述培养自律能力与形成其它心理品质的关系

根据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阐述自律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修养的途径,是形成其它的心理品质的前提和保障。

(二)讲解自律的含义:

1、提问:听了上述的故事,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做自律?

2、学生思考时,板书:什么是自律?

3、请学生们回答问题,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自律的概念。

4、以“遵守交通规则”为例,组织学生讨沦:怎样做才能算是在交通行为中做到了“自律”?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律”概念的三个要点。

(三)板书并讲述“自律的表现—一自爱、自省、自控”

1、板书并讲述:自律与自爱

教师提问:当我们喜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是希望他更加美好,更加优秀呢,还是希望他丑陋无比,一踏糊涂呢?问样,当我们珍爱自己时,我们成不变是不是也希望自己有美好的形象,高雅的情趣,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成为一个不断进取,自立自强的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果学生对课本上“自我形象的自评”,引导学生理解自爱的含义和自爱表现于自律中的不下而上同方面——仪表的、内在的;自尊、自强;

2、板书并讲述:自律与自省

请学生阅读课本上“河豚鱼说”的典故,并思考:河豚鱼撞了桥柱后,是怎样做的,它遭到了怎样的命运,它应该怎样做才对?组织学生讨论:一个严于自律的人,为什么会经常自省?

3、板书并讲述:自律与自控

引导学生回忆自律的含义中“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指明这就是“自控”。提问并组织学生讨论:人为什么要学天会自控?

自律能力范文篇4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恩全集》第一卷,P15)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据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人之外。

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转引自《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1期,P29)

杜威也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

然而,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似乎大都来自外在的某种压力或利益驱动(他律),而很少自主选择、自我践行(自律)。在教育中,对学生仅提出社会规范要求或目标,而对学生如何去习德、自育、践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从我国历史上看,传统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级统治者与“听话”的“愚民”,品德评价标准为: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因循守旧等。在道德教育上一切努力可称为“听话”教育:从一个刚出生还不懂事时起的“乖孩子,听话”到要求儿童青少年“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直至要求成人“在单位听领导的话”,一个人即使毫无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与行动以及负责的能力与精神,只要是“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同志”。鲁迅在评论中国的家庭在教孩子时曾指出,那种教育只是“使他(孩子、学生、青少年)畏葸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种教育,“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鲁迅全集》第4卷,P565,第11卷,P9)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另一方面,自律符合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和德育规律。当代青少年处于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既不唯书,也不唯师,在观察和对照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与对照。个体道德意识发展是影响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自律是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个体不断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找出差距,主动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实自己。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是以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特征、需要及其规律为基础的,也是以现代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为基础的。

所谓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即指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恶影响,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立法”,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动的道德原则。它是依赖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任性,强调“出自法则”去行动(利他、利己)。自律使人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动机,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当起诉人和审判官,检查和审判自己的言行。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律”,指的是人的行为受自己内在独立思考和价值标准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则。

自律能力,指道德选择和行为是依据通过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人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所谓自立即自我“立法”,也即自我要求,这涉及道德认识,道德理想诸方面;所谓自行即自我“行政”,也即自我锻炼、自觉践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所谓自控即自我“司法”,也即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与通常所谓“良心”或“内心的道德法庭”相似。具体内容包括:自主思考、自我劝告、自我选择、自我修养、自我践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断、自主责任心和自我负责,以及独立的社会适应和交往协作等能力。

相对而言,他律是指由外在因素决定自己意志的道德准则,即道德选择与行为是由主体自身之外的、未经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虑的各种规则和原因支配的(如恐惧、压力、图取报偿等)。处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往往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较低,需要靠教师和家长的约束来行动。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格在道德方面的规定性,它由价值目标(动力和导向因素)、价值原则(准则因素)和道德责任心所构成的统一体。道德人格完善,则指主体自主作出的道德决定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地被实现的状态或境界。具有自律的人表现出健康人格特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我们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所启示,下面来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是说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学习,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孟子·告子下》)俄国的奥斯特罗夫斯基在经历童年的磨炼,战争的考验后,在身残志坚下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辉巨著。日本教育也规定:要创造机会把孩子投入艰苦环境中锻炼,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据说在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门口,有一块水池,学生每天脱下木屐从水中走进校园,即使寒冷冬天,也从不在教师面前喊冷。挫折可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加强品德实践能力,“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便是这一道理。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评价教育。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都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2)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品德中好行为习惯不稳定,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进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3)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行为不为人知即“个人独处”的情况,经常检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三)道德问题讨论。所谓道德问题,是由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它包含认识、目标、障碍三个因素。问题的解决,是从困难障碍中寻找一条出路。德育实质上是一个由“已知”出发,帮助学生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利他利己,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可以说,德育是道德问题解决的教育和教学。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四)道德责任心培养。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是我国德育的传统,孔子主张“仁以为己任”,明末顾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小学思品课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然而,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为此,德育应指导学生树立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球的责任,树立学习责任心、生活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规范等方面接受社会关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各种要求。如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为了责任,处于现实可能的道德主体,他律性。

出于责任,处于自为的道德主体,自律性。(五)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实践活动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一个锻炼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道德困境时,常产生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等“双重人格”现象。而活动性德育课程是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的真面目,进而参与社会生活改革与创新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中具有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自主负责的行动能力,不妨称为“实践的道德”。因为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客体,“接受者”、“旁观者”,德育的效果是从外显行为来评价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咨询、晨会、班团活动、课外活动等。其作用:(1)引导学生分辨周围发生的突出社会现象,(2)注重学生自育的主动性,(3)为自律品德发生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层次性原则。真正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可以说“从心所欲不逾距”,但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只要求:在幼儿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养成)、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性情);在小学,培养学生低层次的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在初中,初步形成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在高中,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主体性原则。人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维,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所以,教育要启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有权利有责任自愿地主动地民主地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评价的主人。强调的是自觉的行动积极的行动。

针对性原则。从德育实际需要出发,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使自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变。

总之,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自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今后长期的任务,由于作者才粗识浅,本文提及的几种方法,仅供教学参考,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于实践的验证和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资料: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李道仁:《学会学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自律能力范文篇5

2005年10月,一声惊雷响彻中国南海岸边,中共深圳市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加强执行力建设。为响应这个决定,深圳海关也在2006年春天的关区工作会议上,敲响了开展以“责任、基础、能力、自律”为主题教育活动的春之雷。

“责任、基础、能力、自律”这8个字多么朴实无华,但却字字千斤,生动阐释了在新时期加强海关队伍准军事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治关理念,推进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中,作为海关人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如何做。

责任是山

责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责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又各有不同。有的人有大责任,有的人有小责任。大的责任体现对国家、民族的义务,小的责任,体现出个人的爱好及不同的志趣。对于海关领导,责任就是如何带领全体干部员工科学治关,进一步推进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对于普通关员,责任就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海关的各项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确了责任,便要有责任心。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事业心、孝心、关心、慈悲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责任心是员工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严格自律的道德保证。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心就无从谈起。责任心以情感为基础。可以想像,一个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情,不可能对家庭承担任何责任,一个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没有情感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他不可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献身。同样,只有对海关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就是对自己肩负的海关责任看得清楚,才能真正为海关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础是源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拔地起,靠的是地下牢固的地基,打下的地基越深越牢固,大厦就能建得越高大雄伟。不存在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那只能在海市蜃楼的幻影里。同理,没有扎实、牢固的海关各项业务、队伍基础,没有包括监管设备等“硬件”及规章制度“软件”等基础性建设,就不能支撑起海关各项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大厦。而海关各项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海关关员,因此提升海关人员个人的基础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基础牢靠了,人的能力发挥就如泉水之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能突破创新,有道是“厚积薄发”。就拿海关财务工作来说,作为财务工作者,首先要基础的财务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日常基本的财务业务处理工作。同时,财务人员也应顺应时代不断更新加固财务基础知识,才能处理日益复杂多变的财务工作。财务基础牢靠,除了能圆满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能为领导出谋划策,更好地为海关业务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地后勤保障。

基础,是我们干好海关业务工作的前提,也是海关不断改革、发展、建设的源泉和保证。

能力是本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人才工作决定》提出来的,在海关改革、发展和建设上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重视能力建设,是唯实的象征,那种在对人才的评定和使用上,唯文凭、唯职称、唯关系、唯年龄等片面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认识到,能力建设,是海关工作的核心,紧紧地抓住这一核心,在重视能力、开发能力、培养能力、合理配置和使用能力资源上做实功,使人才强关的战略思想落到实处。

能力,是检验人才、认识人才的试金石。金子会发光,但会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黄铜也会发光。在这一试金石面前,是真金,还是黄铜,都会一清二楚;在这一试金石面前,那些“南郭先生”式的“吹竽”者,那些无功受禄者,那些企图靠投机钻营谋官谋利者,那些干正事没有什么本事,吹牛拍马、跑官要官很有邪术者,都会碰壁、露出本来面目。

能力,实际上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技能,文凭和职称都不是能力的主要标志。假文凭、假职称,与能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就是真文凭、真职称也仅是过去的学历和能力在业绩上的反映。而在信息、知识不断更新爆炸的今天,过去的文凭、职称和能力,都会“折旧”,如果不注重学习,不吸收新的知识,不积累、提升新的能力,过去的人才也会变成今天的庸才,而庸才是没有能力的象征。

能力,是相对的,一个人不可能是“万事通”。《水浒传》上的“鼓上蚤”时迁,飞檐走壁,其能力令人叹服,但如果让他当军师,便成为无能之辈。人才放错了位置,也会成为垃圾,只有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配置好人才能力资源,这不是很清楚么?

能配置好人才能力资源是一位领导者成熟而有远见的标志。但并不是指能配置好,就达到了目的。配置资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资源”发挥作用,创造成果,促进发展。这就需要为配置好的各种人才创造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环境条件。要达到这种目的,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能力和业绩,应与职务、岗级、职称、评先等物质待遇挂勾。能力强与能力弱,有能力者与没能力者,应有区别。要让能力强,业绩大的人才获得合理的报酬,对业绩特大者,还应进行重奖,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正确导向作用,让能力强者进一步提升能力,让能力弱者有危机感,赶快投入学习之中“充电”,不敢再弱下去。

自律是纲

原南头海关缉私分局法制科主任科员刘昕,这位有着丰富法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老警察”知法犯法,公然地索贿、受贿,她的缉私警察的职业生涯在不光彩中划上了句号,沦为冰冷铁窗中的囚徒。是什么令到这位有着十九年警龄的法律专业人士利令智昏,贪欲难收?那就是,她最终没有做到自律。由此可见,自律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人在社会中生存,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需要严格自律。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一生始终在道德和法律边界内活动。这是自律的伟力。

下面是北宋官员赵抃自律的故事。赵抃做御史时,不畏权贵,清正廉明,有“铁面御史”美誉。出任地方大员,为政严而不苛,有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曾“匹马三次入蜀”,只有“一琴一鹤自随”。他最值得赞赏的就是严格自律。宋代的达官显贵,出入灯红酒绿之场所,周旋粉丛翠黛之列,本属寻常。诗酒风流,逢场作戏,更为社会礼法和舆论允许。还有官妓制度,专为官吏服务。赵抃却坚守高标准,严格自律。一次,赵抃见一官妓姿色清丽,髻插杏花,便说:“髻上杏花真有幸。”官妓随口应答:“枝头梅子岂无媒?”晚间,他吩咐值班亲信把官妓叫来。等官妓到来,却不见赵抃踪影。最后还是把官妓打发回去。又一次,他喜欢上一个府衙里招待他洗涤的年轻女子。酒宴结束后,乘兴告诉女子外舍等候。等了很久,赵抃还不出来。亲信们从门缝里看到,赵抃正来回走动,边走边说:“赵抃不得无礼!”不久,他告诉亲信说:“给那个年轻女子五百千钱,资助她明日出嫁。”赵抃也有七情六欲,只是他能控制欲望,管住自己。

自律,是自主选择,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绝非被动与勉强。尤其在孤身自处,没有领导和群众在场,少了监督的眼睛,缺了朋友的耳提面命,面对物质与精神的诱惑,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对待,怎样行动,全凭自觉选择,全靠自我决定,全赖自我约束。

一个人不能自律时,即使是强大的外力,也难有效。人离不开自律和他律,他律也要通过自律起作用,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自律,是理性选择,是清醒,是成熟,是本色,绝非盲目从众与随意。

自律,是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自律产生信心,产生动力,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孔夫子说:“为人由己。”自律,不是天生的,是经过长期实践、修养磨练,才能形成。

自律能力范文篇6

自律就是个人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给自己定立规则,根据个人的意志去行动,同时又能够不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不受到各种情感的支配。自律和随心所欲的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自律中也强调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则基础上的,自律是在各方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道德的层面上,自己可以成为审判官,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在中学英语的教育阶段,学生自觉能力比较弱,但是学习好的同学也往往是那些有较强自律能力的学生,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自律自觉能力可以让学生及时预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不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缺乏自律能力,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管教,需要他们去立法,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主体能力逐渐成熟,这种外在家长和教师的权威约束逐渐开始转变为自己的内心的信念和觉悟,逐渐有意识地自主行为,这就是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但是中学生由于在自我意识建构的过程中,情绪波动比较大,功利性动机也比较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律能力存在不稳定性,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

二、中学生自律能力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自律学习能力也是迎合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或者讲听模式,自律能力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实践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学科属于语言学的学习,对英语的听、说、读、写都有更为具体的要求,在中学阶段,发挥学生的自律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也要把握学生自律学习的度,进行积极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1.在课前学习中发挥自律能力能够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英语学习如果只依赖于课堂的教师讲解,理解和记忆起来都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发挥自律能力,及时预习,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和困难的学习部分,找到课堂的学习重点,例如,在课前的预习中,加强对英语单词的认读,重点句型的理解,和重点语法知识的初步感知,同时,画出自己认为困难的部分,这样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后能够更好地提高英语听课效率,例如,“Whatwouldyouliketodrink?”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认读fish,chicken,rice,drink,juice,milk,water,vege-table,bread,hamburger等和食物、饮料相关的单词,并且通过朗读感知“—Helpyourselves!—Thankyou”“—Whataboutsomemilk?—Goodidea”这一会话中常用的句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记忆能够理解意思的单词,并且将不明白的单词进行标记,然后再朗读课文的内容和句型,将生词放在句子中记忆。这样,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能够对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对课堂学习来说更具有针对性。2.发挥自律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中学英语新课标中规定,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学习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要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划分哪些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哪些是有较高层次的需要课堂讲解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WhatcanIdoforyou?”一课“SectionBStep2Presentation”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在1a中A部分的录音,思考并回答“Doestheboywanttobuyanything?”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播放B和C的录音,然后再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听录音,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在一边指导,然后将重点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3.自律能力的发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层次感更强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学英语课堂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在英语课堂开展中,教师可以设置自主学习的环节,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为思维的启发打下基础,也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增加英语课堂的层次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例如,“Heisrunningontheplayground”一课“SectionAStep3Consoli-dation”中,教师要求学生跟读1a、2a的音频,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在进行时的使用和语法规则,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律能力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分角色朗读,将现在进行时用法总结好,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掌握效果。4.在英语课后发挥自律能力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课后对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是很关键的,这需要发挥学生的自律能力,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特别是对重难点的知识要加以巩固,在中学英语的教材中每节课的课后都会列出相应的重点知识需要记忆和拼写的练习或者实践相关的内容,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课后的练习可以更好地熟悉知识,例如,“Heisrunningontheplayground”相关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之后观察家庭成员的行为,并且记录下自己在观察的时候家人正在做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发挥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三、培养中学生自律能力的实践研究

1.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内在动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是否喜欢从事某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对这件事情具有动机,是否有研究这一事物的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是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动力,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不管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还是国外的心理学研究学者,都很重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说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同样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理解英语学习的意义,对英语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英语的重要性,发现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在我国很多场所都贴有中英文的标志,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英文标志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进而对英语产生兴趣。有的学生喜欢听或者唱歌,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英文歌曲,给学生推荐符合中学生理解能力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对英语课堂有所期待,营造英语学习氛围。2.关注学生情感需要和归因引导,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成就动机每个学生坐在课堂上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对老师也是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依附感,来自于教师的一句话的鼓励都会让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很大的鼓舞,激发对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也要在英语学习上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近期目标,理解学习英语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归因指导,就是学习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成功的学习一般是归因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努力或者能力,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教师还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3.优化英语教学,促进动机稳定第一,创设宽松的英语问题情境。根据调查研究,如果问题的难度是50%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动机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熟悉英语教材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心声的聆听者。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遇到学习的困难时,教师的语气要平缓,克服学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问题的答案。第三,利用反馈信息,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能够很好地作用于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整合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艺术,肯定的积极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千篇一律的评价。第四,在英语课堂上安排合作和竞争。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自律学习能力,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创造合作机会,并且可以给予合作关系好的小组或者团队以奖励,进而提高他们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竞赛,提高小组或者成员之间的竞争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英语竞赛中。第五,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教学的规律。授课内容要具有连贯性和明确性,让学生能够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每节课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在对英美国家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观看有意思的视频或者图片,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此外,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基础好的同学能够钻研更加高深的知识,基础不好的同学也能够打牢基础,这对学生的自律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4.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强化英语学习动机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依赖于教师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够产生学习动机,获得英语学习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搭建完善的英语知识框架,不至于稀里糊涂。

四、结语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自律能力可以督促学生在课前积极预习,找到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提高听课效果,在得到问题的答案后,可以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后加强巩固练习,也需要学生自律能力的发挥。此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借助最先进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王平.学习策略教学的课堂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2]王新村.外语教学中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王宇.策略训练与听力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8).

[4]文秋芳.英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5]余文森等.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9(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周娟芬.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9).

[8]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李国峰,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

自律能力范文篇7

首先,传统道德观念在表述上具有简约性因而解释上有弹性。仁、义、礼、智、信,简洁明了,每一个却都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篇大文章。这是一种丰富的简约。这种特点也利于为我所用,易于剥离和加工。

其次,经过四十余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那些封建落后的道德观念不能说荡然无存,也所剩不多。这种“空白”也是一个条件,它提供一种教育上的可塑性。现在重新提倡按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改造和发扬传统道德,不会轻易地与旧的封建意识纠缠在一起。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具有开放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之魂。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靠的正是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曾力保中国封建社会一统千年,也在近现代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社会互相结合,为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注入有效活力,那么它也完全能够为我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

自律能力范文篇8

第一、谈一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意义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概括。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虽然有各种各样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有一个的原因相同的,那就是吏治的腐败。

以前苏联为例。

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人们谈得相对较少,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苏共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材料,可能会找到答案。

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这种做法,人民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起初,这类待遇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范围,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当高层和中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相比享有越来越多的各种福利时“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也必然随之强化,搞到后来,苏共的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必然盛行,而反腐败斗争却很难开展下去。例如乌兹别克老百姓给苏共中央写了大量的信,反映种种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问题。这些信都转到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要求进行调查,但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或是说查无实据或是说己作了处理。然而,人们还是不断地往莫斯科写信,反映他们遭到了打击报复。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这种信件,就有几万封。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特权、腐败作为决定性的原因,使苏共渐失人心,最终亡党亡国。

苏共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如果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长期不懈的抓好,苏共的悲剧就可能在我国重演。

第二、正确估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1)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独特产物。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普遍存在。如:1992年席卷意大利全国的大规模“净手运动”,使7次出任政府总理,30余次担任内阁部长的朱利奥安德烈奥因被控与黑手党有幕后交易而下台。93年米兰因发现一起小贿赂案件引发受贿大案,使1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接受审查,其中包括150多名议员,800多名国家机关重要官员,1400多名企业家,900多名党派人士。在亚洲,日本几任高官要员因被查涉嫌贿赂被查,被迫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后推行“消除腐败,恢复经济,完善纲纪”的反腐败倡廉运动,在国人支持下,使4000多名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资产的官员被判刑、辞职、降职,被人们称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法制化程度也比我们高,但还是出现了如此高规格、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顽疾,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也说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度。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存在腐败现象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认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法制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并最终被消灭。

(2)我们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虽然近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数量居高不下,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消极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此认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都腐化了。要看到我们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非常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违法纪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重大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纪检检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现象,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据统计,1988年至2002年4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7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954人,厅级干部1984人,省部级干部(不含军队)71人。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将使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的蔓延和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中纪委三次全会对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这里我把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再作以强调。

1、学习教育方面的重点

学习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教育方面以权利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点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尤其要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②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③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④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⑤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利私利;⑥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⑦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⑧要求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重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①认真清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问题;②认真清理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问题;③认真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的问题;④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的歪风;⑤坚决纠正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和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的问题;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卷、支付凭证的规定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

4、重点强调一下两个《条例》。

去年12月份,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系统的学习,扩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是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四、几点要求共勉

1、要善待人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必须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的贪官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必然导致一无所有的结局。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使美好的生活长久。

2、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本领,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所有成功人士,无不是把学习做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学习方面,要突出“谦”、“实”、“恒”三个字。“谦”就是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和事学习。“实”就是要联系实际,一方面多学习与自己工作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讲求实效;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提高质量。“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学习不能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3、要以德修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讲道德、讲公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需要讲“官德”。修官德,需要“廉”,需要“静”,需要“诚”。“廉”就是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斥各种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做到“慎独”,另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抵制诱惑,保护自己。“静”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身子,力戒浮躁,不图虚名,踏实干事,老实做人。“诚”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对党忠诚,一方面要待人真诚。对待同志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自律能力范文篇9

第一、谈一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意义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概括。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虽然有各种各样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有一个的原因相同的,那就是吏治的腐败。

以前苏联为例。

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人们谈得相对较少,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苏共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材料,可能会找到答案。

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这种做法,人民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起初,这类待遇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范围,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当高层和中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相比享有越来越多的各种福利时“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也必然随之强化,搞到后来,苏共的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必然盛行,而反腐败斗争却很难开展下去。例如乌兹别克老百姓给苏共中央写了大量的信,反映种种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问题。这些信都转到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要求进行调查,但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或是说查无实据或是说己作了处理。然而,人们还是不断地往莫斯科写信,反映他们遭到了打击报复。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这种信件,就有几万封。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特权、腐败作为决定性的原因,使苏共渐失人心,最终亡党亡国。

苏共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如果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长期不懈的抓好,苏共的悲剧就可能在我国重演。

第二、正确估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1)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独特产物。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普遍存在。如:1992年席卷意大利全国的大规模“净手运动”,使7次出任政府总理,30余次担任内阁部长的朱利奥安德烈奥因被控与黑手党有幕后交易而下台。93年米兰因发现一起小贿赂案件引发受贿大案,使1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接受审查,其中包括150多名议员,800多名国家机关重要官员,1400多名企业家,900多名党派人士。在亚洲,日本几任高官要员因被查涉嫌贿赂被查,被迫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后推行“消除腐败,恢复经济,完善纲纪”的反腐败倡廉运动,在国人支持下,使4000多名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资产的官员被判刑、辞职、降职,被人们称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法制化程度也比我们高,但还是出现了如此高规格、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顽疾,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也说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度。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存在腐败现象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认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法制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并最终被消灭。

(2)我们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虽然近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数量居高不下,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消极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此认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都腐化了。要看到我们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非常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违法纪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重大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纪检检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现象,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据统计,1988年至2002年4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7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954人,厅级干部1984人,省部级干部(不含军队)71人。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将使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的蔓延和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中纪委三次全会对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这里我把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再作以强调。

1、学习教育方面的重点

学习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教育方面以权利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点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尤其要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②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③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④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⑤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利私利;⑥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⑦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⑧要求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重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①认真清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问题;②认真清理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问题;③认真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的问题;④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的歪风;⑤坚决纠正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和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的问题;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卷、支付凭证的规定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

4、重点强调一下两个《条例》。

去年12月份,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系统的学习,扩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是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四、几点要求共勉

1、要善待人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必须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的贪官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必然导致一无所有的结局。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使美好的生活长久。

2、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本领,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所有成功人士,无不是把学习做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学习方面,要突出“谦”、“实”、“恒”三个字。“谦”就是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和事学习。“实”就是要联系实际,一方面多学习与自己工作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讲求实效;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提高质量。“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学习不能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3、要以德修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讲道德、讲公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需要讲“官德”。修官德,需要“廉”,需要“静”,需要“诚”。“廉”就是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斥各种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做到“慎独”,另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抵制诱惑,保护自己。“静”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身子,力戒浮躁,不图虚名,踏实干事,老实做人。“诚”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对党忠诚,一方面要待人真诚。对待同志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自律能力范文篇10

第一、谈一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意义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概括。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虽然有各指餮羁痰纳缁岣矗幸桓龅脑蛳嗤模蔷褪抢糁蔚母堋?SPANlang=EN-US>

以前苏联为例。

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人们谈得相对较少,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苏共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材料,可能会找到答案。

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这种做法,人民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起初,这类待遇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范围,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当高层和中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相比享有越来越多的各种福利时“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也必然随之强化,搞到后来,苏共的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必然盛行,而反腐败斗争却很难开展下去。例如乌兹别克老百姓给苏共中央写了大量的信,反映种种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问题。这些信都转到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要求进行调查,但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或是说查无实据或是说己作了处理。然而,人们还是不断地往莫斯科写信,反映他们遭到了打击报复。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这种信件,就有几万封。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特权、腐败作为决定性的原因,使苏共渐失人心,最终亡党亡国。

苏共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如果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长期不懈的抓好,苏共的悲剧就可能在我国重演。

第二、正确估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1)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独特产物。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普遍存在。如:1992年席卷意大利全国的大规模“净手运动”,使7次出任政府总理,30余次担任内阁部长的朱利奥安德烈奥因被控与黑手党有幕后交易而下台。93年米兰因发现一起小贿赂案件引发受贿大案,使1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接受审查,其中包括150多名议员,800多名国家机关重要官员,1400多名企业家,900多名党派人士。在亚洲,日本几任高官要员因被查涉嫌贿赂被查,被迫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后推行“消除腐败,恢复经济,完善纲纪”的反腐败倡廉运动,在国人支持下,使4000多名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资产的官员被判刑、辞职、降职,被人们称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法制化程度也比我们高,但还是出现了如此高规格、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顽疾,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也说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度。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存在腐败现象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认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法制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并最终被消灭。

(2)我们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虽然近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数量居高不下,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消极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此认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都腐化了。要看到我们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非常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违法纪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重大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纪检检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现象,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据统计,1988年至2002年4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7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954人,厅级干部1984人,省部级干部(不含军队)71人。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将使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的蔓延和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中纪委三次全会对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这里我把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再作以强调。

1、学习教育方面的重点

学习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教育方面以权利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点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尤其要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②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③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④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⑤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利私利;⑥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⑦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⑧要求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重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①认真清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问题;②认真清理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问题;③认真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的问题;④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的歪风;⑤坚决纠正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和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的问题;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卷、支付凭证的规定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

4、重点强调一下两个《条例》。

去年12月份,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系统的学习,扩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是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四、几点要求共勉

1、要善待人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必须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的贪官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必然导致一无所有的结局。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使美好的生活长久。

2、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本领,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所有成功人士,无不是把学习做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学习方面,要突出“谦”、“实”、“恒”三个字。“谦”就是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和事学习。“实”就是要联系实际,一方面多学习与自己工作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讲求实效;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提高质量。“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学习不能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3、要以德修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讲道德、讲公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需要讲“官德”。修官德,需要“廉”,需要“静”,需要“诚”。“廉”就是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斥各种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做到“慎独”,另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抵制诱惑,保护自己。“静”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身子,力戒浮躁,不图虚名,踏实干事,老实做人。“诚”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对党忠诚,一方面要待人真诚。对待同志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